什么是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1.视觉文化的概念1913年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提出,以电影为代表。
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的样式,成为视觉文化崛起的表征。
较之于口传文化与印刷文化,电影主要是一种以影像来传递信息的视觉文化。
电影并不直接等同于视觉文化,电影史视觉文化的诸多表征之一。
视觉文化的概念(名解)其一,视觉文化概念是指一个文化领域或研究对象,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其中视觉性占据主因或显赫地位,所谓视觉文化就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性现象,它与后现代和消费社会密切相关。
其二,视觉文化也可以用来标示一个研究领域,或是广义的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研究。
图像的劣根性:浅薄化、粗鄙化、平面化。
2.解析视觉文化的当代发展趋势①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当代文化或文化中的高度视觉化,就体现在对视觉性和视觉效果的普遍诉求上,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像到服饰、美容、建筑、城市形象等形形色色的视觉图像无处不在。
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把可视性和视觉快感凸现出来,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法则。
在“眼球经济”时代“被把握为图像”的东西才是充斥着权利和影响的东西.视觉因素一跃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
当代文化不仅体现出高度视觉化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普遍视觉化,即是视觉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的“殖民”。
②图像压倒文字如今图像更具优势,更有吸引力和诱惑力,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在印刷中图像凌越文字占据了主导地位,就电影和文学而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进一步强化了小说文字描绘的图像化倾向,在读图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
读图时代(名词解释)从广义上说,读图时代这一表述揭示了图像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领域。
从狭义上说,所谓读图,就是指印刷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把我们从抽象的文字解读中“解救”出来,转向了种种直观生动的图像。
图像淩越文字,表明了视觉文化不同的特性。
③对外观的极度关注历史的看,没有那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对日常生活的种种外观如此关注。
视觉文化资料

视觉文化
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官之一,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深刻影响
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视觉文化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感知、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认知的过程。
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视觉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从早期的岩画、壁画到当代的电影、电视等,视觉文化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视觉文化通过视觉艺术、视觉传媒、视觉符号等方式,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人们,成为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视觉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催化剂。
通过视觉文化,人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感知世界,从而拓宽思维,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视觉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对人生、世界的认知和表达。
在视觉文化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而促进文明的融合和互动。
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全球化,视觉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日益突显。
通过互联网、数字化媒体等方式,视觉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了解世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处理好视觉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视觉文化,是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重视视觉文化的发展。
通过加强对视觉文化的研究
和宣传,可以增进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只有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发展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特色的视觉文化,才能实现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
视觉文化的名词解释

视觉文化的名词解释视觉文化是一个既广泛又复杂的概念,涵盖了人类通过视觉感知和表达来创造和传播意义的各个方面。
它包括图像、图形、符号、表情和其他视觉元素,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价值观和社会文化背景。
视觉文化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而且还涉及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所看到的事物。
视觉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当古人类开始用绘画、雕刻和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时,视觉文化就开始发展起来。
这些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视觉文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各个文化、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觉艺术和符号体系。
比如,中国的传统绘画注重表现意境和意蕴,通过线条和墨色来传达情感和哲理;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逼真的描绘和透视效果,追求更真实的视觉体验。
视觉文化也是一种反映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通过观察视觉文化作品,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比如,一幅描绘贵族生活的画作可以展现出当时的阶级差异和社会分层;一副表现民间生活的壁画则可能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视觉文化也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我们与世界交流和感知的媒介,通过各种视觉元素,我们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理解事物,并且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视觉文化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能够重新解读和理解世界。
视觉文化不仅仅包括艺术品和传统文化遗产,还包括了广告、电影、电视、海报、杂志等各种媒体和传播形式。
这些媒体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结合,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意义。
比如,一则广告通过精心设计的图像和口号,可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一部电影通过画面和剧情的安排,可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然而,视觉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新的视觉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旧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适应。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媒体类型与特点
了解不同媒体类型及其特点,如 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以 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各类媒体。
媒体运作机制
了解媒体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 程,理解媒体背后的运作机制,
以便更好地把握媒体信息。
媒体语言与符号
了解媒体语言和符号系统,如文 字、图像、声音等,以便更好地
解读媒体信息。
增强批判性思维
媒体信息的真实性
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和视觉文化素养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 会进步至关重要。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促进社会的创新 与发展。
04
视觉文化的应用
艺术创作
视觉艺术
视觉文化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如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家通过视觉 元素传达情感和思想,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媒介已经成 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渠 道,具备媒介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数 字化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批判性思维
个人发展
具备媒介素养能够提高人们的沟通、 表达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个人在社交 、职场等方面的成功。
媒介素养强调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 维,能够帮助人们辨别信息的真伪和 价值,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泛,同时为媒介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社会化媒体的作用
社交网络与在线社区
社会化媒体成为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的重要传播渠道,通过在线社 区和社交网络,人们可以分享、交流和传播视觉文化作品。
短视频与直播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在视觉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 人们提供了更直观、生动的视觉体验。
网红与意见领袖
媒介素养对视觉文化的推动
媒介素养的提升
随着媒介素养的提升,人们能够 更好地理解、分析和批判媒介信 息。这有助于提高视觉文化的质 量和影响力,推动其发展。
视觉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
正如通常所说,视觉文化研究的是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为何如此强调视觉形式表现经验,而并非短视地只强调视觉而排除其他一切感觉。
现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
你可以买一张由轨道卫星拍摄的你家的照片,或是拥有一张核磁共振记录的你的内脏片子。
如果那一特殊时刻未在你照片中精确显现,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其数字化处理。
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为观看虚拟纽约兜风而排的长队,要比乘电梯去瞭望台看真景的队列长多了。
要么,你可以在拉斯维加斯的"纽约、纽约"饭店,观看色彩诱人的整个纽约景观,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
不久,拉斯维加斯的巴黎饭店将加入这个虚拟城市,还模仿这座流光溢彩之城那精心策划的形象。
当代特点1、视觉性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广泛的视觉化深刻地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2、呈现出图片压倒文字的倾向,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具有内在联系3、对外观形态的过度关注,生活世界外观的美化和显现表明了人们观念的变化4、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视觉新花样层出不穷。
电影刚刚问世时的最初形态,只是机械复现生活现象的“活动照相”,拍摄目的只是把运动中的事物拍摄记录下来,摄影机仅仅当作纪录的工具。
比如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工人放工、餐桌旁的婴儿、出港的船等;爱迪生拍摄的动物表演、歌舞表演、拳击比赛等。
影片展示了一种技术发明,构成游艺场的新奇节目。
早期的电影,只有视觉运动的组合而没有听觉运动的组合,只有黑白两“色”而没有其它颜色。
当电影制作者开始意识到,把各种不同状态下活动的小画格随意接到一起,和把这一系列画面彼此有机地接到一起的作法,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时候,电影语言就这样诞生了。
他们发现,把两个不同的符号结合到一起,便传达出一种新的含义,并且能够提供一种交流情感、思想、事实的新方法——1+1=3,作为一种视觉交流系统的电影语言开始形成。
什么是视觉文化?

什么是视觉文化?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是以视觉媒介——图片、雕塑、舞蹈(有时)为基础的人类文化,它与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口头文化和印刷文化是对立的。
视觉文化是人类智力和文化活动最古老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0年的有物体、人物、动物和象征符号的洞穴壁画,当时的人类以视觉图像记录任何东西。
视觉文化作为人类创造力和文化创造力的永恒表达,出现在书写文化之前,人类创造了至少27000年的视觉文化产品——绘画、雕塑和其他工艺品。
01 甲马纸瘟司圣众(云南大理)云南省群众艺术馆藏。
摄影术的发明1839年1月7日,法国画家路易斯·达盖尔(LouisDaguerre)在经历了10多年的工作后,通知法国科学院(FrenchAcademy of Sciences)他发明了“摄影”(photography)。
当时的报纸说“达盖尔已经找到在暗箱内把图像记录下来的办法,这些图像不再是瞬间反射的对象,它们的固定和永恒的印象可以像绘画或雕刻那样,远离物体而存在。
——《法国宪报》(Gazette de France,1839年1月6日)英国科学家和学者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听到达盖尔成功的消息感到很惊讶,因为他自己也发明了一种似乎和达盖尔一样或非常相似的技术。
同年,英国天文学家和科学家约翰·赫歇尔(JohnHerschel)发现了固定摄影图像的方法。
技术变革,电影,电视摄影是在到第二个千禧年结束时,使人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三种技术中的第一种,它将我们从一种以文字和印刷为主的文化,转变为以形象的或视觉化为主的文化。
第二次技术革新来自于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发明的电影装置——他称其为活动照相机(kinetoscope)的电影,是在19世纪90年代早期。
在这个技术创新基础上,电影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和艺术形式,成为20世纪的主导艺术形式——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视觉文化导论

视觉文化导论视觉文化是指通过视觉感知和表达来传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它以视觉艺术、视觉传媒和视觉设计为主要载体,通过视觉元素的组织和表达来传递思想、观念和情感。
视觉文化导论作为一门学科,探讨了视觉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研究了视觉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视觉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利用视觉传达信息,如绘画、雕塑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视觉媒体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古代的壁画、宗教艺术到现代的电影、广告等,视觉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视觉文化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首先,视觉文化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
在全球化的今天,通过视觉媒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迅速传递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其次,视觉文化对个体的认同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通过视觉文化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情感体验和审美观念,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和自我意识。
此外,视觉文化还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视觉媒体所展示的形象和故事,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视觉文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艺术、传媒和设计等多个学科。
艺术作为视觉文化的核心领域,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来传递思想和情感。
传媒作为视觉文化的主要传播渠道,通过电影、电视、摄影等媒体形式来传递信息和娱乐观众。
设计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应用领域,通过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和审美追求。
视觉文化导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视觉文化的魅力。
通过学习视觉文化的历史和理论,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和传媒形式,培养对视觉文化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学习视觉文化的实践技能,如绘画、摄影和设计等,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为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提供更多可能性。
视觉文化导论作为一门学科,通过研究视觉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视觉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
视觉文化是指人类使用视觉媒介(如图像、电影、广告和网页设计)传递信息和意义的文化。
理解视觉文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习视觉艺术历史:了解视觉艺术的演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前视觉文化的影响。
2、分析视觉媒介的创作方法:通过学习摄影、绘画、电影制作和设计等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视觉媒介是如何创作的。
3、了解视觉文化的社会背景:视觉文化受到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视觉文化的意义。
4、反思自己的视觉偏好:通过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某些视觉媒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视觉偏好是如何形成的。
5、对视觉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视觉文化也可能存在偏见和歧视,因此我们应该对视觉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影响。
6、了解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指使用图像、色彩、线条、形状、视角和其他元素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了解视觉语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视觉媒介的含义。
7、学习视觉文化理论:视觉文化理论是指研究视觉文化的学科,它包括对视觉文化的历史、演变、影响和意义进行分析的方法。
学习视觉文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视觉文化。
8、实践视觉创作:通过实际进行视觉创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视觉文化的技术和过程。
例如,可以尝试拍摄照片、绘画画作、设计网页或制作短片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视觉文化,并能更好地参与和创造视觉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视觉文化?*[美]尼古拉·米尔佐夫王有亮译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
你可以买一张由轨道卫星拍摄的你家的照片,或是拥有一张核磁共振记录的你的内脏片子。
如果那一特殊时刻未在你照片中精确显现,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其数字化处理。
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为观看虚拟纽约兜风而排的长队,要比乘电梯去了望台看真景的队列长多了。
要么,你可以在拉斯维加斯的“纽约、纽约”饭店,观看色彩诱人的整个纽约景观,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
不久,拉斯维加斯的巴黎饭店将加入这个虚拟城市,还模仿这座流光溢彩之城那精心策划的形象。
有时这种仿真生活比真实的东西更加令人愉快,有时则更糟。
1997年,美国国会宣告同性婚姻是不合法的,然而,当大众娱乐节目的人物埃伦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有四千二百万人在观看。
另一方面,军方长期以来热衷将虚拟现实作为训练场所,并在海湾战争时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其付诸实践。
这就是视觉文化,它不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可以想见,这种新的视觉存在令人迷惑不解,因为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
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橥了这一研究的需要。
视觉文化关注到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乐。
所谓视觉技术,我是指任何形式设计精巧的玩意儿,它们或者用来观看或者用来提高肉眼的视力,从油画到电视再到因特网等,不一而足。
这种评论解释了图像制作的重要性,解释了某一给定图像形式上的组成部分,以及通过其文化接受而使作品最终实现。
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后现代主义经常被定义为现代主义的危机,即广泛复杂的种种表征观念和模式的危机,从业已形成的关于进步的信念,到抽象绘画和现代小说的兴起。
现在,由于没有出现其他变化,这些表征手段似乎不再令人信服了。
结果,后现代的主导风格就是反讽:一种刻意的混杂,它被当做新发明的手段而受到品评。
现代主义的后现代重现了包括大量出现于购物中心的古典色彩、现代派绘画的危机以及“五分钱影院”(Nickelodeon)复制品的泛滥。
在本文所处的语境中,后现代是现代主义和现代文化因面临自身视像化策略的失败而引起的危机,换言之,它是造成后现代性的文化所带来的视觉危机,而不是其文本性的危机。
诚然,印刷文化肯定不会消失,然而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产生了后现代文化,当文化成为视觉性之时,该文化最具后现代特征。
在本文撰写期间,视觉文化——继文化研究、怪异理论和美国黑人研究之后产生的——已经从一个对从事艺术史、电影和媒体研究、社会学及其他视觉研究者有用的术语,变成了一个时髦的、也许有争议的研究交叉科学的新方法。
可视性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当今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
在许多方面,工业化的和后工业社会中的人们*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副教授。
本文译自《视觉文化导论》(1999)。
如今就生活在视觉文化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可以将当下与过去区分开来。
通俗报业一直关注着电影界的数字图像、后成像术的出现和医学成像术的发展,更不用说对互联网无休止的评论热潮了。
这种被广泛认可的视觉的全球化,要求新的解释手段。
同时,为了说明“视觉转向”,这种向后现代状况的转变也要求对现代主义和现代性重新做出历史性阐释。
当然,后现代主义不单单是一种视觉经验。
在阿尔让·阿帕都莱(Arjun Appadurai)所称之为“复杂、重叠、破碎”的后现代主义社会中,是不能期待整齐划一的。
过去时代中也没有这种整齐划一,不管你是看哈贝马斯赞誉的18世纪咖啡屋公共文化,还是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描绘的19世纪报纸和出版业的印刷资本主义。
正如这些著者无视其他更大范围的选择,只突出一个时代的某一特征作为分析手段一样,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用它来研究后现代日常生活的谱系、定义和作用。
我们称之为分离的、破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最好从视觉上加以想象和理解,就好像它在19世纪经典地呈现在报纸与小说中一样。
西方文化一直把口语词看做智性活动的最高形式,而把视觉表象看做观念阐释的次等形式。
而目前视觉文化作为一个研究课题的出现,发展了W.J.T.米歇尔所说的“图像理论”,并向传统的言语霸权提出了挑战。
根据这一理论,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科学对世界的理解,靠的是图像模式而不是文本模式。
这对那种把世界看成书面文本的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
那一观念是从诸如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这类基于语言学的运动以来就统治着知识界的讨论。
在米歇尔看来,图像理论源自:这样一种认识,即观看(看,凝视,瞥一眼,查看,监视和视觉快乐)或许与各种形式的阅读(破译、解码、翻译等)一样,是个很深刻的问题。
“视觉经验”或“视觉教养”用文本模式是不可能得到全面解释的。
尽管那些已研究或运用视觉媒介的人可能会注意到但并不支持上述说法,然而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文学研究承认世界即文本的观念受到世界即图像观念的挑战。
这样的世界图像不可能纯粹是视觉的,正是因此,视觉的事物也瓦解和挑战着任何想以纯粹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文化的企图。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过去(现代)与现在(后现代)之间能划一条简单的界线。
正如杰弗里·贝钦(Geoffrey Batchen)所说,“后现代所显现的界线和对立面的危险的消失,不是某一项特别的技术或后现代话语所特有的,确切地说:是现代性自身的基本条件之一”。
基于这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历史就需要在现代以及后现代时期予以考查和界定。
但时下对这一术语的许多用法都含糊不清,致使它成了一个流行而时髦的用语。
对一些评论家来说,视觉文化仅仅是用有符号学的表征观念来处理的“图像史”。
这一界定形成了一个如此庞大的研究材料,以至于没有一个人或一个系科能涵盖这个领域。
对另外一些评论家来说,视觉文化作为一种创建视觉文化社会学的途径,旨在建立一种“视觉社会理论”。
这个定义似乎受到这样的指责:视觉被人为地同其他与真实无关的感官分开,本文在一种更具相互影响的意义上来运用视觉文化概念,即在其所属的广泛文化层面上,集中考虑视觉文化的决定性作用。
这样一种视觉文化史将突显这样一些要点,亦即作为有赖于阶级、社会性别、性的和种族身份的社会互动和界定的持续挑战的场所,视觉性引起了争议、论辩和转化。
这绝对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罗兰·巴特是这样解释的:“要进行跨学科研究,挑选一个‘学科’(一个主题)而后扩展到它周围的两三门学科是不够的。
跨学科研究旨在创建一门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研究的新对象。
”正如一个研究传播的评论家最近说的,这种工作必然包含“相当大的不稳定性、冒险性和任意性,而不是人们目前认为的那样。
视觉文化是仍处于创建期的构想,而不是一个已经存在着的界定清晰的领域,本文不是要给出一个视觉文化的定论,而是帮助人们界定视觉文化。
视觉化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
正如通常所说,视觉文化研究的是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为何如此强调视觉形式表现经验,而并非短视地只强调视觉而排除其他一切感觉。
首先引起人们注意这种发展的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称之为世界图像的兴起(出现)。
他指出: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①视觉文化不依赖图像,而是依赖对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
这种视像化使得现代与古代和中世纪判然有别,在那时,世界被理解为一部书。
更重要的是,人们当时不把图像看成是再现,亦即模仿一个物体的人造物,而把它看成与那个物体密切相关的东西,甚至是和那物体同一的东西。
对拜占庭教堂而言,一幅圣像就是它所再现的圣徒。
许多中世纪的圣者遗物和圣骨箱,由于它们是圣徒或神体的一部分而具有神力。
在最近意大利消防人员冒险抢救都灵的施鲁德教堂时,这些圣像的神力得以显示,据说那里的圣像上留有基督面部的印记。
与此相反,现代对其想像物进行了无穷复制,这些复制品之间毫无区别。
这就是瓦尔特·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
今天,这种视像化司空见惯,几乎成为了强制性的。
这一历史有诸多渊源:从18世纪经济的视像化到医疗诊断术的发展,再到19世纪早期兴起的、作为再现现实主要手段的摄影术。
在医学上,它取得了最令人瞩目的成果。
现在,从大脑的活动到心脏的跳动,都被复杂的技术转化为一个个可视的画面。
正如上例所示,视像化不能替代语言性的话语,但却可以使之更易理解、更便捷,也更为有效。
视觉文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分析这些复杂的图像是如何汇聚在一起的。
这些图像并非源于一种媒介或产生于某一个学术界明确划分的地方。
视觉文化把我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构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如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
现在,关、于看和看的状态的不同观念,在所有的视觉亚学科之间及其内部颇为盛行。
当然,这种做法对于区分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态度因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诸如我们是去看电影、在家看电视,还是去参观美术展览有所不同。
然而,我们的绝大多数视觉经验并不是产生于这些正式的、有结构的观看时刻。
正如伊雷特·罗戈夫(Irit Rogoff)在她的论文中指出的:我们留意到的一幅画可能出自于一本书的护封或一则广告中;看电视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观看者的个人行为;我们可以像在传统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从录像带、飞机或有线电视上看到电影。
正像文化研究已寻求了解人们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创造意义的诸种方式一样,视觉文化首先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包括生活快照、盒式录像机,甚至于风靡一时的艺术展览。
视觉文化必定是一个历史学科,它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即视觉形象不是稳定不变的,在现代性的特殊时刻,它改变着与外界现实的关系。
正如哲学家利奥塔曾论述过的:“现代性,无论出现于何地,都离不开信仰的崩溃,离不开在现实世界中对现实匮乏的发现——这一发现是与其他现实事物的介入相关联的”。
当一种表征现实的方式失去根基时,另一种方式会在它消失之前取而代之。
古代政体(1650-1820)形象的形式逻辑最初让位于现代社会(1800-1975)照片的辩证逻辑。
传统形象服从它自身的规则,该规则与外部世界无关。
例如,透视法是依赖观看主体用一只眼睛、从某一点仔细观察形象。
尽管没有人真的这样做,但这一形象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因而是可信的。
当透视法宣称的所谓“对现实最准确的再现”失去了基础时,电影和摄影就创造一种全新的、与现实的直接联系,以至于我们乐于承认从形象看到的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