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一)

合集下载

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新选择

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新选择
Key words: art education; visual literacy; contemporaneity; criticism; interactivity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海德格尔就预见性地判断“世界 被把握为图像了”。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学者丹尼尔·贝 尔则认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 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 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 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介的不断 更新,人类社会已经完全步入一个以互联网和电影、电视、 报刊、广告、摄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以图像文化为主 导文化形态的视觉文化时代。虽然视觉文化语境中并未取消 文字阅读,但传统的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主导的社会文化已被 图像、影像等视觉符号的主导文化取而代之,且后者无所不 在地渗透于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视觉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 化形态,它具有视觉化、大众化、后现代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美术教育;视觉素养;当代性;批判性;互动性
Abstract: Visual culture, as a new cultural type, features visualization, popularization and postmodernity. The age of visual culture requires art education to adopt new ideas, enrich the contents of education, and adopt more ways of education. Based on visuality, various artistic factors with distinct humanistic spirit of modern times should be absorbed in art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visual literacy of students, enabling them to independently construct their visual aesthetic,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visual culture, and express their ideas with visual images, as a response to the impact of visual culture on traditional art education.

尼尔·波兹曼媒介批评理论的当代意义

尼尔·波兹曼媒介批评理论的当代意义

2021年第4期学习与探索No.4,2021 (总第309期)Study&Exploration Serial.No.309・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尼尔•波兹曼媒介批评理论的当代意义倪晓文(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200072)摘要:尼尔•波兹曼是媒体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媒介即隐喻”“媒介变迁”和“媒介技术批判”是其理论的三大核心内容。

波兹曼对电视媒介的批判,恰恰可以作为当前媒介生态治理与建构的参考。

这一理论对促进当前我国文化事业有序发展、提升我国大众文化的艺术性、引领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良性互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尼尔•波兹曼;媒介批评;大众文化;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4-0136-07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是当代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其传播学思想集中体现在《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构成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中。

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从人文主义角度批判了电视媒介对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反思了媒介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冲击,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看作是一种可对社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的不可控工具,体现了他对文化命运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进入21世纪,电视和互联网成为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同时也是文化生产的主要场域,更是大众文化的代表。

大众文化的批量化生产和娱乐化倾向,使主流媒介话语呈现出伪个性化特征和超意识形态现象。

当前,在我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波兹曼媒介批判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一、“媒介即认识”——“舍弃思想而迎合娱乐”尼尔•波兹曼作为媒介环境学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娱乐至死》的第一章即以“媒介即作者简介:倪晓文,1982年生,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第三讲--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三讲--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simple and short. 9.避免“我的麻烦”,过多谈论自己的成绩和问题显得粗鲁和自私。 10.要以他人为中心,学会做倾听者。喋喋不休者什么也学不到。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是人类传播最基本的符号体系。语言符 号包括口语和文字两大部分。
非语言符号可以分成三类:语言的伴生符; 姿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 的符号。
不是通过遗传,而是 通过传统或学习得到 继承
可以自由创造,与指 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 需要必然联系,关系 具有随意性。
广告中的符号模式
每一个广告都表现了一种在传播渠道中可以传达的 符号(文字、图形、音响)构成物。
在广告中,符号可操作,可指示事物,可与其他符 号联系以赋予指示对象以意义。
广告中的符号储备包括:语言的、视觉的、音响的、 图形的要素,还包括表现出的观念、信念、价值、 思想意识等。
人类传播是交流和交换信息的行为,信息是符号和 意义的统一体.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则是信息 的内容。符号起着指代或表述意义的作用。在事物 X和事物Y之间,只要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X 便是Y的符号,Y便是X的意义。
符号的形式多种多样,凡是能够携带意义的事物, 如声音、动作、表情、图片、影象等等,都属于符 号范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人类不仅仅只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 不象通常认为的那样,只生活在社会行为的世界中,而是受制 于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已经成为所处 社会表达工具的那种特定语言的支配。认为一个人不使用语言 就能基本适应现实生活,或者说语言不过是解决传播方面具体 问题的辅助手段,纯粹是一种幻想。每一种语言都由文化规定 了形式和类别,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形式和类别进行交往,而且 用以分析现实,注意或忽略某些关系和现象,梳理自己的推理 并建构自己的意识。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融合、交叉、难以分类的趋势,新艺术形态顺势而生。

回望人类艺术谱系的发展,留下一长串艺术随技术发展而演化的足迹,艺术因工具变迁更加精彩。

每一种新艺术形式的诞生,每一次艺术的重要变革,都离不开新科技文明的推动。

如果没有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出现,就不可能出现文艺复兴绘画的兴盛;如果没有摄像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将无法诞生,更别提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三维、从真人到CG的演变了;如果没有机械转台、投影设备、多媒体屏等舞台装置,舞台艺术的呈现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艺术创造者的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刺激不断拓展,新要素的灌注往往也给艺术受众带来崭新的艺术审美体验。

画家陈丹青说:“艺术跟着工具走……一切取决于那件工具发明了没有,人发明什么,就有什么艺术。

”艺术发展总是因工具、手段的丰富而变迁成长,从艺术内容到表现形式,从古老传统艺术到新锐实验派,都在融入新技术文明的潮流下获得再生。

装置艺术、城市公共艺术、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设计等,都是伴随着生产力催动下的文明变迁脚步而生,借助新艺术的载体和介质,记录下一个时代思想的面貌。

传统艺术有了新工具的“点化”,被赋予了新生命并创造出了新鲜艺术体验,其艺术表现力和表达形式也变得更震撼、更强大,新艺术场景营造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视觉盛宴。

曾经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焰火作品“大脚印”而家喻户晓的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于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焰火总导演,他以独具的艺术创意与视觉特效设计,化传统为神奇,借助先进数控技术,用传统烟花神奇地演绎了“70”“人民万岁”等字样,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力量把观众带入了火药爆破艺术的震撼空间。

精选范文--SVI:从视觉认知到行为认知——企业安全视觉识别(SVI)系统概说

精选范文--SVI:从视觉认知到行为认知——企业安全视觉识别(SVI)系统概说

VI:从视觉认知到行为认知——企业安全视觉识别(SVI)系统概说本文提出了安全视觉识别(SVI)系统的定义、构成、功能,设计了SVI系统的实现原则和实施步骤,为企业正确认识并建立SVI系统提出原则性意见。

本文认为,SVI系统在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减少安全事故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SVI:从视觉认知到行为认知——企业安全视觉识别(SVI)系统概说什么是SVI系统?安全视觉识别(SafetyVisionIdentity缩写为SVI)系统是基于视觉识别(VI)系统提出来的,它传播的是企业安全理念、安全信息、安全视觉效果等。

VI系统。

视觉识别(VI)系统是将企业理念和行为准则符号化、视觉化、标准化的传播手段。

其基本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

基本要素包括企业名称、标识、标准字、标准色、造型等;应用要素主要包括办公用品、产品包装、广告、车辆、建筑、环境等。

VI视觉要素是综合反映企业整体特色的载体,是企业形象外在的符号化的表现形式。

从本质上讲,它刻画企业个性,突出企业精神,传达企业经营理念,从而使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

SVI系统。

安全视觉识别(SVI)系统是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及行业安全标准,结合企业的安全文化理念,形成企业安全方面的视觉识别系统。

它指导企业“安全视觉标识”(安全标识、安全色、安全宣传教育设施、安全形象标识等)的设计和实施,提高“安全视觉标识”的统一性、标准性、系统性和艺术性。

它能使人感悟到企业安全文化的个性与内涵,形象地传达企业安全管理理念,具有良好的宣传效应。

SVI系统与VI系统的关系。

SVI与VI都是企业通过视觉效果向外界传递企业理念的手段,SVI作为VI的扩展,其导入将填补VI中的安全理念空缺,SVI与VI各成独立的系统,又互相补充。

SVI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统一的识别形象。

标识:抽象的或具象的。

企业安全标准色。

企业为塑造特有的安全形象、传递安全信息而确定的某一特定的色彩或一组色彩,运用在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媒体上,透过色彩特有的知觉刺激与心理反应,表达企业的安全理念,引起受众的视觉及心理关注。

媒体奇观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以妈祖文化为例

媒体奇观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以妈祖文化为例

XINWEN AIHAOZHE(2021-6)媒体奇观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以妈祖文化为例□吉峰潘祥辉【摘要】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时代课题。

媒介技术的发展固然给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但娱乐至上的媒体文化,也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内容上变得平面和浅薄,媒体奇观效应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将妈祖文化作为个案研究,以媒体奇观理论为视角,揭示传统文化在当代所遇到的传播困境,并就如何突破这种传播困境提出建议。

在当代社会,只有保留传统文化形而上的美感,摒弃形而下的奇观再现,以人为本,守正创新,通过叙事重构的方式,改善传统文化传播的程式化,才能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开拓出一条新路径。

【关键词】媒体奇观;传统文化;妈祖文化;华夏传播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宝库,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冶1,]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下中国却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媒介技术的发展,固然给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呈现和展示平台,但娱乐至上的媒体文化也使传统文化变得平面和浅薄,媒体奇观效应正在形成和加强。

媒体奇观效应突出地表现在妈祖文化的当代传播实践之中。

妈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民间信仰为基础,从妈祖的生平事迹、民间传说中提炼出来的情感、道德、行为的一种集中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典型的正能量。

作为我国最大的民间信仰之一,妈祖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其影响力从福建湄洲屿逐渐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现在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坐落着上万座妈祖宫庙,信众达三亿之多”O□从宋代至今,妈祖精神不仅被海内外众多信众所尊崇,还被历代官方所认可。

2009年,妈祖文化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被列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

不过,和其他许多的文化遗产类似,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妈祖文化的当代传播也遭遇了现实困境。

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批评理论建构

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批评理论建构

1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批评理论建构魏毅东 左 千摘 要:在视觉文化不断发展的当代,艺术表现出诸多变化,出现了一些崭新的艺术形态和样式。

传统艺术批评理论未能及时更新,已经不能描述和概括当代艺术发展的最新情况及其性质,陷入了一种“失语”的状态。

视觉文化、视觉技术进入当代艺术生产与消费,改变了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向。

视觉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多专业交叉融通的性质。

在视觉文化时代,要尝试建构跨学科交叉融通的艺术批评理论体系,使之符合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趋势,用之指导艺术实践,把握视觉文化和视觉技术驱动的当代艺术发展的命运。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批评理论;视觉文化;交叉学科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艺术批评”一词相当复杂。

美学家莫里斯•韦茨将“艺术批评”定义为:“有关艺术作品的一种经过一番研究的论述的方式,这种方式系使用语言来试图促进和丰富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

”[1]7艺术批评的对象涵盖了所有艺术现象,包括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等,中心是艺术作品。

艺术批评描述艺术实践活动,向公众传达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为艺术家创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同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一样,艺术批评也是一种艺术探索,与艺术创作、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研究紧密相连。

一、视觉文化时代艺术的嬗变与传统艺术批评理论的“失语”19世纪照相术发明以来,视觉文化发展迅速。

“当代社会是视觉文化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社会,视觉文化的无限制扩张对现代与当代艺术造成了严重的冲击”[2]1,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在视觉艺术领域,视觉因素压制和驱除非视觉因素,独占艺术表现与艺术体验的所有空间,艺术走向视觉极致化的道路,即“视觉垄断”;二是在非视觉艺术领域,视觉因素植入并驱逐非视觉因素,艺术走上视觉化的道路,即“视觉殖民”。

视觉对各类艺术的侵扰和改造,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感知与体验。

与此同时,传统艺术批评理论未能及时更新,不再适用于描述和批评当代艺术的新发展和新变化,陷于“失语”状态。

视觉-图像建筑

视觉-图像建筑

视觉\图像与建筑摘要:随着文化的一统观念被否定,视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所谓的“奇观社会”,图像开始成为人们最优先选择的文化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建筑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

从早期的蓬皮杜中心到后来的毕尔巴鄂博物馆都是建筑师对于奇观社会作出的回应。

然而如果能真正的正视图像和视觉刺激泛滥的现状并适当的加以转化,并寻求能够反映这一现状的建筑表达。

这也许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和突破口。

关键词:视觉文化奇观社会图像建筑abstract: with the culture of the unification of idea by negative, visual culture of development have a so-called “spectacle society”, people start to become the most preferred image choose form of culture. in this social context, the buildings were inevitable shaky. from the early georges pompidou center to the subsequent bilbao museum is the architect’s response to the society for the spectacle. however if can really face image and visual stimul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lood and where appropriate, the cultivated, and seek to refle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which the architecture expresses. perhaps this is a rare opportunity and the breach.key words: the visual culture wonders social imagebuilding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视觉文化与奇观社会随着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的单一等级观念或者说是文化的一统观念被否定,视觉观念开始取代文学等艺术手段居于统治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一)【内容摘要】本文认为,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

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

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

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

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

这一新的传播理念,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

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但未必在质量上)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其中,影视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关键词】视觉文化;消费社会;文化形态;传播理念;视觉文化产业一、视觉文化: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费尔巴哈曾说“可以肯定,对于符号胜过实物、摹本胜过原本、现象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而真理,却反而被认为是非神圣的。

是的,神圣性正随着真理之减少和幻想之增加而上升,所以,最高级的幻想也就是最高级的神圣。

”①人类早就有了视觉(Visual)经验,即看的经验,这也应当说就有了视觉文化,有了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亦可视为通俗的“观看”。

“观看,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但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

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

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

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②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甚至X光、虚拟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的: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符号环境。

而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

没有符号的处理、创造、交流,就没有文化的生存和变化。

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也是文化的物化。

在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变革,正使得这一“文化发生的场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已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

而这其中,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

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形态,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学理研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

而视觉文化进入传播学研究的视野,则在90年代后才引起了某些关注。

在这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W·J·T·米歇尔的见解值得注意:“视觉转向发生在英美哲学中,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而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语言学’,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与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范这一假定作为开端的。

”③今天,视觉文化研究不但被哲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关注,而且正开始被传播学界的学者关注。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事。

这不但意味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而且还可能孕育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某些突破。

在视觉研究中,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

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

本文运用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

当然,我们考察视觉文化和视觉文化传播问题的时候,不能忽视对“文化”含义的理解。

自英国学者泰勒于1871年提出文化的概念以来,目前可供查找的较为普遍定义就有164种。

本文赞同英国学者威廉姆斯“文化唯物论”的观点:不是把文化单纯看成是现实反映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是看成构成和改变现实的主要方式,在构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能动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对某一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

依据威廉姆斯的观点,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艺术和知识过程中得到表述,同样也体现在机构和日常行为中。

从这一定义出发,文化分析也就是对某一特定生活方式、某一特定文化或隐或显的意义和价值的澄清。

在进行了以上的初步分析后,我们可以来考察一下“视觉文化”(VisualCulture)的含义。

今天视觉文化的基本涵义在于视觉因素,特别是影像因素,这些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

我们强调视觉文化在今天的地位和作用,并非仅仅用视觉文化的符号学表征来处理“图像史”,而是要看到,它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图像研究,它的真正的意义如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学者尼古拉·米尔左夫所讲的“要用视觉文化瓦解和挑战着任何想以纯粹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文化的企图”。

④在这方面,也许还是W·J·T·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所指出的“无论图像转向什么,我们都应当明白,它不是向幼稚的模仿论、表征的复制或对应理论的回归,也不是一种关于图像‘在朝的玄学的死灰复燃;它更应当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的、后符号学的再发现……”⑤这也就是说“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⑥而与之紧紧相关联的“视觉文化传播”则是指经由形象媒介,特别是影像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

当然,当我们论及视觉文化形态在今天的发展时,也应当这样来看待其他的文化形态“印刷文化肯定不会消失,然而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产生了后现代文化。

当文化成为视觉性之时,该文化最具后现代特征。

”⑦二、多维视野:不同学科阐释视觉文化尽管我们前面对视觉文化进行了简单的概括,但我们仍需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一步地探讨对于视觉文化的理解,以期获得跨学科的学科支持。

这诚如尼古拉·米尔左夫所言“视觉文化研究的成败可能有赖于它从跨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要面向未来,而不是把后视镜般的人类文化学方法作为传统,亦步亦趋。

”⑧1.处在艺术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从时间上看,对于视觉文化的关注,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投以了较早的青睐。

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恰如波普尔的“探照灯”比喻一样,眼睛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乃是一种“探照灯”那样的照明过程,“照到哪里哪里亮”,事物从纷乱遮蔽的状态中向我们的视觉敞开。

他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诗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就是真理的开启过程。

⑨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是很早用“视觉文化”来进行电影研究的学者之一。

他在早年出版的《电影美学》中就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

他也引用了一位艺术大师名言来增强自己的观点。

雕塑大师罗丹说得很明白“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⑩2.处在社会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社会学家们对视觉文化的关注和研究,我们往往重视不够。

实际上,无论是他们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时间之早还是研究水准之高,都值得我们关注。

在这方面,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佛·贝尔教授是佼佼者。

他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一书中说“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他还说:“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约定审美,主宰公众,在消费社会中,这几乎是不可避免”。

这个时代“视觉为人们看见和希望看见的事物提供了许多方便。

视觉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这一变化的根源与其说是电影电视这类大众传播媒介本身,莫如说人类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地域性和社会性流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了这种新文化的传播形式”。

B11在当下,计算机的普及、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媒体产品的日益丰富,更使视觉文化传播成为21世纪文化中的一种主导性力量。

而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则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三种文盲概念。

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

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B12其间阿尔温·托夫勒所说的“影像文化”与丹尼佛·贝尔所说的视觉文化基本同属一个范畴,只不过是表述的方式有差别而已。

3.处在文艺美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与前面二者相比,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呈现着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较晚,二是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和深刻。

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的大声疾呼颇为强烈。

他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

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在这一研究领域被公认达到很高水准的学者是美国的杰姆逊。

他在《资本主义文化的逻辑》一书中指出,电影、电视、摄影等媒介的机械性复制以及商品化的大规模生产,这一切都构筑了“仿像社会”。

在这个“仿像社会”中,我们看到了消费社会作为一个巨大的背景,将形象推至文化的前台这样的历史过程。

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所以说,消费社会乃是视觉文化的温床,它召唤着人们进入这种文化,享受它的愉悦。

杰姆逊进而认为,在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和艺术的主要模式是时间模式,它体现为历史的深度阐释和意识;而在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和艺术的主要模式则明显地转向空间模式。

所谓视觉形象,在杰姆逊看来“就是以复制与现实的关系为中心,以这种距离感为中心”的空间模式。

B13杰姆逊的见解,对视觉文化研究的深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处在哲学家视野中的视觉文化假如说前面几个领域的学者对视觉文化的论述已经足以令人注目的话,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有些振聋发聩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