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A法测蛋白含量
bca法标准蛋白

bca法标准蛋白BCA法标准蛋白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方法,基于蛋白质与铜离子在碱性条件下的还原反应,生成紫色的络合物,通过比色法测量其吸光度,从而推算出蛋白质含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BCA法标准蛋白的原理、特点、应用及注意事项。
一、原理BCA法标准蛋白的原理是基于蛋白质中肽键和铜离子在碱性条件下的还原反应,生成紫色的络合物。
该络合物的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比色法测量其吸光度,从而推算出蛋白质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定量分析中。
二、特点1.灵敏度高:BCA法可以检测到微克级别的蛋白质含量,比其他传统的蛋白质定量方法更加灵敏。
2.操作简便:BCA法只需要简单的混合和反应步骤,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操作技巧,因此容易掌握和实施。
3.可重复性好:BCA法的结果稳定可靠,可以重复性好地进行多次测量,因此适用于大规模样品的分析。
4.适用范围广:BCA法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蛋白质,包括纯化后的蛋白质、细胞裂解液、组织提取物等。
三、应用BCA法标准蛋白在生物学、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1.生物学研究:通过测定蛋白质含量,可以研究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降解和调控等生物学过程。
2.医学研究:通过测定蛋白质含量,可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等医学问题,如癌症、免疫疾病等。
3.生物工程:在生物工程领域,BCA法可用于监测蛋白质的生产和纯化过程,以及评估蛋白质的质量和活性等。
四、注意事项在使用BCA法标准蛋白进行蛋白质定量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标准蛋白:应根据待测样品的类型和浓度选择合适的标准蛋白,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控制反应条件:应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时间、pH值等,以确保反应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避免干扰因素:应尽量避免干扰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如样品中的杂质、颜色等。
可以通过适当的预处理或校正方法来消除干扰因素的影响。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构建细胞结构、调节生理功能等重要作用。
因此,准确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对于生物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及其原理。
一、比色法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与某些特定试剂形成显色物,根据显色物的光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1. 低里氏法低里氏法是一种经典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试剂双硫苏三唑酮(DTNB)与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残基反应产生黄色的二硫苏三唑,然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412nm处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2. 伯杰法伯杰法是一种基于酪蛋白与浊度试剂金霉素的显色反应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酪蛋白与金霉素结合形成沉淀,通过比色法测定沉淀的光吸收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3. 白蛋白-酷伊斯基(BCA)法BCA法是一种常用的高灵敏度蛋白质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与BCA试剂中的铜离子络合生成紫色的离子螯合物,通过比色法测定在562nm处的光吸收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二、光谱法光谱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1. 紫外吸收法紫外吸收法根据蛋白质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在紫外光区域(200-400nm)的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质溶液在280nm处的吸光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2. 近红外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是一种无损、非破坏性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溶液在近红外光区域(700-2500nm)的吸收特性与其含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近红外光谱仪获取蛋白质溶液的光谱图像,然后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标准模型,通过光谱图像预测蛋白质的含量。
三、生化分析法生化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生化技术和仪器设备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组织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组织中蛋白质含量测定引言:蛋白质是生物体中一类重要的有机分子,具有多种功能。
在细胞中,蛋白质可以作为酶催化反应、作为信号分子传递信息、作为结构蛋白维持细胞形态等。
了解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对于研究生物体的功能和生理状态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组织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方法,包括BCA法、Lowry法和Bradford法。
一、BCA法BCA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与铜离子形成紫色螯合物,进而测定其吸光度。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蛋白质样品。
实验步骤:1. 准备标准曲线:选取不同浓度的蛋白质标准品,如0、0.02、0.04、0.06、0.08和0.1mg/mL,将标准品分别取0.2mL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1mL的BCA试剂,于37°C水浴中孵育30分钟后,测定吸光度。
2. 测定样品:将待测样品取0.2mL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1mL的BCA试剂,于37°C水浴中孵育30分钟后,测定吸光度。
3. 计算蛋白质含量:利用标准曲线中的浓度和吸光度值,计算出待测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二、Lowry法Lowry法是一种传统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与Folin-Ciocalteu试剂和铜离子发生反应,生成蓝色产物,通过比色测定吸光度,进而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步骤:1. 准备标准曲线:选取不同浓度的蛋白质标准品,如0、0.02、0.04、0.06、0.08和0.1mg/mL,将标准品分别取0.1mL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0.9mL的含有Folin-Ciocalteu试剂和Na2CO3的试剂混合液,在室温下孵育30分钟后,测定吸光度。
2. 测定样品:将待测样品取0.1mL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0.9mL的试剂混合液,在室温下孵育30分钟后,测定吸光度。
3. 计算蛋白质含量:利用标准曲线中的浓度和吸光度值,计算出待测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三、Bradford法Bradford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染色剂Coomassie Brilliant Blue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后,吸光度值的变化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列举几种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的方法

列举几种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的方法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方法如下:
1. Bradford法
Bradford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与染料之间的化学反应进行测定的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2. BCA法
BCA法是一种基于铜离子与蛋白质产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紫色物质
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蛋白质测定,具有灵敏度高、稳定
性好等特点。
3. Lowry法
Lowry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与染料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测定的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蛋白
质含量测定。
4. UV吸光度法
UV吸光度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带有吸收紫外线的物理性质进行测定的
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并且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蛋白质测定。
5. 酰荧光素改良法
酰荧光素改良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荧光物质进行测定的
方法。
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且能够测定低浓度的蛋白质。
以上是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蛋
白质及其含量测定。
选择合适的方法能够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
BCA法蛋白含量测定试剂盒使用说明

BCA法蛋白含量测定试剂盒使用说明BCA法(bicinchoninic acid assay)是一种用于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常用方法。
BCA法蛋白含量测定试剂盒使用说明如下:试剂盒组成:1.BCA试剂A:含有重铜离子和碱性溶液。
2.BCA试剂B:含有双咪唑试剂和碱性溶液。
3.蛋白标准溶液:一系列已知浓度的牛血清蛋白标准溶液。
4.BCA试剂C:含有特殊缓冲溶液。
注意事项:1.所有试剂和样品在使用前均需室温下静置至少30分钟。
2.打开试剂盒后,避免将试剂直接暴露于空气中,以免影响试剂稳定性。
3.在所有步骤中,使用干净且蛋白污染的工具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步骤1:制备标准曲线1.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蛋白标准溶液,如0、20、40、60、80和100μg/mL。
2.取0.1mL蛋白标准溶液加入1.9mL去离子水,即配制出100μg/mL的稀释溶液。
3.以同样的方法依次配制出20、40、60和80μg/mL的稀释溶液。
4.将每个稀释溶液的0.2mL与2mLBCA试剂A混合,放置30分钟。
5.加入0.5mLBCA试剂B,再次混合均匀。
6.将混合液放置37°C加热反应30分钟后冷却至室温。
7. 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定吸光度,以280 nm为波长,绘制标准曲线。
步骤2:测定待测样品1.取待测样品,如细胞裂解液,加入BCA试剂C进行稀释,使得样品中的蛋白质浓度在标准曲线范围内。
2.取样品0.1mL加入1.9mL去离子水,配制出与标准曲线相同浓度的稀释液。
3.加入1mLBCA试剂A混合均匀,放置30分钟。
4.加入0.2mLBCA试剂B,再次混合均匀。
5.将混合液放置37°C加热反应30分钟后冷却至室温。
6. 使用280 nm波长的紫外-可见光谱仪测定吸光度。
步骤3:计算蛋白质含量1.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根据吸光度值确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2.通过线性拟合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品中蛋白质的浓度。
bca蛋白定量原理

bca蛋白定量原理
蛋白定量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之一,用于测量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BCA(Bicinchoninic Acid)法是蛋白定量的一种常用方法。
BCA蛋白定量原理基于蛋白质与BCA试剂反应形成紫色物质的原理。
BCA试剂中的双硫代巴比妥酸铜离子(BCA-Cu2+)与蛋白质中的酸性氨基酸(如半胱氨酸、组氨酸等)反应,产生紫色螯合物。
区分于不同浓度的蛋白质溶液生成的紫色复合物的颜色深浅可以通过比色法来测量,其吸光度与溶液中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进行BCA蛋白定量实验需要以下步骤:
1. 准备蛋白质样品:将待测蛋白质样品稀释至合适的浓度,通常使用PBS(磷酸盐缓冲溶液)稀释。
2. 制备标准曲线:准备一系列浓度已知的蛋白质标准品溶液,通常浓度为0、2、4、6、8和10 mg/ml。
将每个标准品样品各取一定体积,加入试管中。
3. 添加BCA试剂:分别向待检样品和标准品试管中加入适量的BCA试剂,充分混匀。
4. 反应孵育:将各试管孵育在37℃恒温水浴中15-30分钟,使螯合物充分形成。
5. 比色测定:使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以492 nm波长测量样品和标准品的吸光度。
6. 绘制标准曲线:将吸光度值绘制在纵轴上,标准品浓度绘制在横轴上,连接各点得到标准曲线。
7. 计算样品蛋白质含量:根据样品的吸光度值通过标准曲线回归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浓度。
总之,BCA蛋白定量方法是一种基于比色法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常用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样品与BCA试剂反应形成并组合的紫色物质的吸光度来确定蛋白质的浓度。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BCA法)标准操作规程SOP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BCA法)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码:SOPXXXX目录1. 目的 (1)2. 范围 (1)3. 职责 (1)4. 依据 (1)5. 定义 (1)6. 内容 (1)6.1. 原理 (1)6.2. 实验材料 (1)6.3. 操作步骤 (2)6.4. 结果计算 (3)6.5. 判定标准 (4)6.6. 注意事项 (4)7. 相关文件 (5)8. 附件 (5)9. 变更历史 (5)1.目的1.1.规范蛋白质含量检测(BCA法)的操作过程。
2.范围2.1.本规程适用于BF02及其它适合于BCA法的样品(原液或成品)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3.职责3.1.方法学研究员负责严格执行本规程规定;3.2.方法学研究室负责人负责本规程的培训并监督本规程的执行。
4.依据4.1.《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0731“蛋白质含量测定法”,第四法2,2,-联喹啉-4,4,-二羧酸法(BCA法)5.定义5.1.BCA:2,2,-联喹啉-4,4,-二羧酸法5.2.BSA:牛血清白蛋白5.3.TCA:三氯乙酸5.4.EDTA:乙二胺四乙酸5.5.EGTA: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5.6.DTT:二硫苏糖醇6.内容6.1.原理依据蛋白分子在碱性溶液中将Cu2+还原为Cu+,2,2,-联喹啉-4,4,-二羧酸(BCA)与Cu+结合形成紫色复合物,该复合物在562nm处有最大吸收值。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溶液颜色深浅与蛋白质浓度呈正比,以蛋白质对照品溶液(BSA)作标准曲线,采用比色法测定供试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6.2.实验材料6.2.1. 试药与试液6.2.1.1. 超纯水:电阻率不低于18.2MΩ·cm ,本方法所有试液均用超纯水配制。
6.2.1.2. 铜-BCA 试液:取2, 2'-联喹啉-4,4'-二羧酸钠l.0g ,无水碳酸钠2.0g ,酒石酸钠0. 16g ,氢氧化钠0. 4 g 与碳酸氢钠0.95g ,加水使溶解成100ml ,调节pH 值至11.25,作为甲液,甲液室温保存不超过6个月;另取4 % 硫酸铜溶液作为乙液,乙液室温保存不超过6个月,临用前取甲液、乙液,按体积比(甲液:乙液=50:1)进行混匀后使用。
BCA法测蛋白

BCA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⑴根据样品量,按50体积BCA试剂A加1体积BCA试剂B (50:1)配制适量BCA工作液,充分混匀(室温24小时内使用),各孔加入200ul BCA工作液。
⑵室温溶解蛋白标准品,取10ul用PBS稀释至100ul,使标准品蛋白浓度为0.5mg/ml。
⑶将标准品按0,1,2,4,8,12,16,20ml加到96孔板,体积不足20ul 的以PBS溶液补足到20ul。
⑷取1ul蛋白上清液样品加入到96孔板,每孔加PBS溶液19ul,混匀,加样完毕37℃放置30min。
⑸测定波长530nm的OD值。
根据各蛋白标准孔的蛋白浓度用Excel软件画出标准曲线,并计算出各蛋白杨品的蛋白浓度。
⑹按3:1比例在蛋白样品中加入适量的4xSDS-PAGE 蛋白上样缓冲液。
100℃水浴加热10min,以充分变形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BICINCHONINIC ACID (BCA) ASSAY FOR DETERMINATION OFTOTAL PROTEIN
Principle原理
Smith et al. (1985) introduced the bicinchoninic acid (BCA) protein assay reagent. Inone sense, it is a modification of the Lowry protein assay reagent. The mechanism ofcolor formation with protein for the BCA protein assay reagent is similar to that ofthe Lowry reagent, but there are sever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BCA protein assayreagent combines the reduction of Cu2+ to Cu+ by protein in an alkaline medium (i.e., thebiuret reaction) with the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colorimetricdetection of the cuprous cation (Cu+) by bicinchoninic acid.The purple-colored reactionproduct of this method is formed by the chelation of two molecules of BCA with onecuprous ion (Fig. A.3H.3). The BCA/copper complex is water-soluble and exhibits astrong linear absorbance at 562 nm with increasing protein concentrations. The primaryadvantageoftheBCAproteinassayreagentisthatmostsurfactants,evenifpresentinthesample at concentrations up to 5% (v/v), are compatible with this method. Table A.3H.2is a brief troubleshooting guide for this technique.
二喹啉甲酸(BCA)法是在福林酚法的基础上改善而来的,即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将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一价铜离子,然后与BCA试剂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在562 nm处检测。
Materials试剂材料
Protein standard:2 mg/mL BSA
20 mg BSA in 10 mL of 0.9% NaCl containing 0.05% (w/v) sodium azide. Store up to 6 months at 4°C.
20 mg牛血清蛋白+ 10 mL含有0.9% NaCl和0.05% (w/v)的叠氮钠。
4°C放置6个月。
Sample buffer or solvent
Protein sample
BCA reagent A:
1 g 4,4’ -dicarboxy-2,2’ -biquinoline, disodium salt (Na2BCA;1% w/v final)二喹啉甲酸二钠盐
2 g Na2CO3·H2O (2% w/v final)一水合碳酸钠
160 mg sodium tartrate dihydrate (0.16% w/v final)二水合酒石酸钠
0.4 g NaOH (0.4% w/v final)氢氧化钠
0.95 g NaHCO3 (0.95% w/v final)碳酸氢钠
Dissolve all of the above chemicals except the sodium bicarbonate in deionizedwater and adjust the final volume to 100 mL. Adjust the pH to 11.25 by addingthe sodium bicarbonate a little at a time. Store this alkaline reagent in a plasticcontainer 1 to 3 weeks at room temperature, longer at 4 °C.
除了碳酸氢钠,把其他试剂都加入100 mL去离子水中,然后分次加碳酸氢钠,一次加一点,调pH到11.25。
试剂储存于塑料瓶中常温1-3周,4°C可放置更久。
Only the disodium salt of BCA is soluble at neutral pH; the free acid is not readily soluble.
只有二钠盐BCA在中性条件下可溶;其他形式溶解性不好。
BCA reagent B:
4 g CuSO4·5H2O (4% w/v final) in 100 mL H2O. Store up to 6 months at room temperature.
4 g 五水硫酸铜+ 100 mL去离子水。
室温可放置6个月。
BCA working reagent:
Mix 100 parts BCA reagent A with 2 parts reagent B.
将100份的BCA试剂A和2份的BCA试剂B混合起来。
Procedures过程
1. Prepare a dilution series of 2 mg/mL BSA in sample buffer or diluent to cover a rangefrom 125 to 2000 μg/mL.
稀释2 mg/mL BSA制备浓度范围125~2000 μg/mL。
2. Add 100 μL sample, diluted standard, or buffer (blank) into appropriately labeledtubes.
在试管中加100 μL的样品、标准溶液和空白。
3. Add 2 mL BCA working reagent mix to each tube. V ortex immediately.
加2 mL BCA工作液至每个试管,迅速混匀。
4. Incubate samples and standards for 30 min at 37°C, then cool to room temperature.
将样品和标准溶液及空白在37°C保温30分钟,然后冷却至室温。
5. Measure the color at 562 nm (A 562) on a spectrophotometer zeroed with deionizedwater.
以空白调零,在562 nm处测吸光值。
6. Plot a standard curve by graphing the average net or blank-corrected A562 values forthe standards versus protein concentration in micrograms per milliliter.Example color response curves for BSA and BGG are shown in Fig. A.3H.4.
以校正过的吸光值A562做曲线,蛋白浓度单位为μg/mL。
以BSA或BGG做标准曲线的例子见图A.3H.4。
7. Determine 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of the sample by interpolation from the plot(see Strategic Planning).
根据标准曲线的公式进行蛋白质浓度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