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小故事15个
关于廉洁小故事

关于廉洁小故事1. 明朝年间,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他派手下得力干将郑牢去北京解银,差事办完后,北京分司的司长是个大贪官,见郑牢手提沉重甸甸的银箱,就起了贪心,企图收买郑牢,结果郑牢不受贿赂,坚决把银箱带回。
杨继宗见北京分司送来的银箱十分沉重,就对郑牢产生了怀疑,在检查银箱时发现里面装着是两锭原色丝银,于是杨继宗对郑牢产生了误解,以为郑牢从中舞弊,遂将郑牢关入大牢。
通过拷问,郑牢拒不招认,最后在杨继宗亲自审问时,郑牢仍理直气壮地说:“大人你日日夜夜勤政爱民,难道就不清楚郑某的为人吗?难道不知道郑某是块铁石心肠?不管什么歹徒淫威也不能使郑某改变操守!”。
2. 郭沫若曾赋诗称赞杨继宗“不受将军不受钱,清风高节领风骚”。
在正统年间杨继宗先后任过九年知府,其中就有七年任嘉兴知府。
他一生清廉为政,不事权贵。
他常说“禄以代耕,没粟违心”,为了不使百姓负担过重,他宁可自己赔补,决不侵扰百姓。
他常以自己的收入来补贴衙门的用费,“私室常寄蔬粟”,而“与妻子薪储一舟一被”。
3. 明朝永乐年间有个名人叫李汰,他做了二十五年的官,却一直两袖清风。
一天晚上来了个自称姓贾的中年人。
这人一进门就拍着袖子说:“李公久旱逢雨露,今晚特来奉送程仪千两。
”李汰听了说:“我这个人有个坏毛病。
”贾某忙说:“李公清廉,人所共知。
我早已备好白银五百两,只怕李公不敢收。
”李汰听了拂袖而起说:“我李汰非贪财之人。
”说着从贾某手中夺过银子就要走。
这时贾某露出了真面目说:“好吧!你这个愚腐的东西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李汰说:“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
”说着就大声呼喊起人来。
贾某见势不好,只好狼狈而逃。
与廉洁有关的故事

与“廉洁”有关的故事
与“廉洁”有关的故事如下:
1.海瑞清廉自守:海瑞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清官,他以清廉自守、刚正不阿著称。
他一生
清廉,不畏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
即使生活清贫,他也始终坚守廉洁底线,不接受任何贿赂。
2.于谦两袖清风:于谦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将领和诗人,他以清廉正直、不畏权贵著称。
他在官场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受贿赂,不结党营私。
据说他在离任时,只带了两袖清风和一颗廉洁的心回家。
3.包拯铁面无私:包拯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清官,他以铁面无私、公正廉明著称。
他在审
理案件时,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只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判决。
他的清廉和公正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现代廉洁小故事

现代廉洁小故事故事一,王大爷的失物拾金不昧。
王大爷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平日里勤劳朴实,深受乡亲们的喜爱。
一天,王大爷在田间劳作时,不小心将自己的钱包遗失了。
当他发现钱包不见了之后,立刻回到田间去寻找,可是一无所获。
就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一名路过的村民将他遗失的钱包交还给了他。
原来,那名村民在田间偶然捡到了王大爷的钱包,看到里面的钱财后,并没有私吞,而是主动找到了王大爷并归还了钱包。
王大爷感激不尽,他说,“感谢你的诚实和善良,你的行为让我更加坚定了做一个廉洁诚实的人。
”。
故事二,李阿姨的拒绝贿赂。
李阿姨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她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
有一次,一位企业老板想通过行贿的方式来获取不正当利益,他送了一份厚礼给李阿姨。
面对这份诱人的礼物,李阿姨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且坚决向上级举报了这起行贿事件。
最终,这名企业老板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而李阿姨也因为她的廉洁正直而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她说,“我做公务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不能被金钱所左右,更不能让不法之徒得逞。
”。
故事三,张先生的自律拒绝腐蚀。
张先生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管,他在公司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有一次,一家供应商想通过请客送礼的方式来获取张先生的支持和合作。
然而,张先生坚决拒绝了这些送礼的行为,并告诉供应商说,“我们的合作应该是基于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而不是靠送礼来获取利益。
”他的廉洁自律赢得了同事和上级的尊重和赞赏,也使得企业的合作更加公平和透明。
这些现代廉洁小故事告诉我们,廉洁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廉洁的品质来影响身边的人,用自己的行动来传递廉洁的力量。
无论是在工作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廉洁诚实的人,为社会的正能量添砖加瓦。
愿我们的社会因为每个人的廉洁而变得更加美好!。
廉政小故事

廉政小故事廉政小故事15个廉政小故事(一):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廉政小故事(二):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去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廉政小故事(三):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那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可是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廉政小故事(四):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廉政小故事(五):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廉政小故事(六):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之后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之后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所以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廉政小故事(七):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建德廉政故事

《李爷爷的坚守》在我们建德,有位李爷爷,他是大家心目中的廉政榜样。
李爷爷在村里负责一些公共事务。
有一次,村里要修一条路,有个工程队想偷偷给李爷爷送钱,让他把工程给他们做。
可李爷爷坚决不收,他说:“这路是给大伙修的,得公平公正,哪能收这种钱!”工程队的人不死心,又送来好多礼物,李爷爷统统拒绝。
工程通过正规的招标,选了最合适的队伍。
路修得又好又快,大家都很满意。
李爷爷的坚守,让我们明白了,不能为了私利做不对的事。
《张叔叔的选择》张叔叔是咱们建德的一位公务员。
有一回,一家企业想在审批上走点捷径,找张叔叔帮忙,并承诺给他一大笔好处费。
张叔叔当时就严词拒绝了,他说:“这是违反规定的,我不能这么做。
”那家企业的人以为张叔叔嫌钱少,又加了不少。
但张叔叔丝毫没有动摇,他按照正常的流程和规定办事。
因为他的坚持原则,工作顺利开展,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张叔叔的选择,让我们知道了,要守好规矩,不能被金钱诱惑。
《王伯伯的正直》王伯伯在我们建德的一个部门工作。
有一次,他的一个亲戚想托他利用职务之便办点事,还说事成之后不会亏待他。
王伯伯认真地跟亲戚说:“这不行,我不能乱用权力,得按规矩来。
”亲戚觉得他不通人情,生气地走了。
可王伯伯一点也不后悔,他说:“我要是答应了,就对不起自己的工作,也对不起大家对我的信任。
”后来大家知道了这件事,都对王伯伯竖起了大拇指。
王伯伯的正直,让我们懂得了要公正办事。
《赵阿姨的拒绝》赵阿姨是建德的一位老师。
有个学生家长为了让赵阿姨多照顾自己的孩子,给赵阿姨送了很多贵重的礼物。
赵阿姨连忙把礼物推回去,说:“您放心,我对每个孩子都会认真负责,不会因为这个就特殊照顾谁。
”家长还是不甘心,又想请赵阿姨吃饭。
赵阿姨还是拒绝了,她说:“教育孩子是我的职责,不需要这些。
”赵阿姨的拒绝,让我们明白了,做事要凭良心,不能收不该收的东西。
关于清正廉明的故事

关于清正廉明的故事
1. 羊续悬鱼:羊续是东汉时期的官员,他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为人廉洁正直,拒绝接受下属的贿赂。
有一次,下属给他送来一条鲜鱼,羊续把鱼挂在门前,让送鱼的人看到,表示自己不会接受贿赂。
2. 海瑞罢官:海瑞是明朝时期的官员,他在担任淳安知县期间,严格执法,打击贪污腐败。
有一次,海瑞发现上司胡宗宪的儿子横行霸道,于是将其逮捕并依法惩处。
后来,胡宗宪为了报复海瑞,将他罢官。
3. 刘墉断案:刘墉是清朝时期的官员,他在担任江宁知府期间,处理了一起冤案。
当时,有两个人因为争夺一块土地而发生争执,其中一人被打死。
刘墉经过调查,发现死者是被另一人冤枉
的,于是将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清正廉明的价值观,强调了官员应该廉洁正直、执法公正,为人民服务。
建国以来的清廉故事

建国以来的清廉故事自建国以来,许许多多的清廉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发生,让人们感受到廉洁奉公的力量。
下面为大家讲述几个经典的清廉故事:故事一:率先某县清廉风气的县长某县是个山区县,曾经因贪污腐败问题屡屡上报,声名狼藉。
一位新任县长上任后,却展现了令人惊喜的廉洁作风。
他迅速整顿行政部门,建立起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公款用于民生事业。
他不接受贿赂,对违法违纪的行为坚决打击。
县政府的各项工作得到了良好的开展,县民对他充满了赞赏和拥护。
故事二:艰辛而清廉的村支书一个偏远的村庄,一位年长的村民当选为村支部书记。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为村民做出了许多值得称赞的事情。
他一方面倡导村民共建共享,鼓励大家勤劳致富,一方面严格执行用人政策,杜绝权力寻租。
他坚持透明公开的村务会计制度,所有村庄的财务状况都向村民公开,让大家监督管理。
他的廉洁作风感染了村民,也带动了村庄的发展。
故事三:清正廉洁的法官在一个小城市的法院,有一位法官以清正廉洁著称。
他审理案件时毫不偏袒,公正判决。
他深入调查取证,维护法律的尊严。
尽管许多人试图通过贿赂获得有利的判决结果,但他始终坚守原则,不受任何干扰。
他的正直和正义感影响了很多人,让社会上的不法之徒感到畏惧,也让大家对司法系统充满了信心和敬仰。
这些清廉故事都闪耀着光辉的道德光环,彰显了中国建国以来廉洁奉公的精神。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为他人树立了榜样,传递了正能量,并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向这些英雄学习,坚守廉洁的底线,为建设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共同努力。
适合小学生廉洁的故事

适合小学生廉洁的故事一、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吧。
解读: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见得到的宝物可以被称作宝物,但是看不见的廉洁也可以被称为宝物,要摆正心态,固收高洁的心态。
二、俸银八两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
“永不加赋”是他的理念,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廉洁好官。
解读:清廉是古代仁人志士的应有之义,值得效仿学习。
三、八十贯绞海瑞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
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
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
解读: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四、两袖清风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解读:两袖清风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踏踏实实,不要以为金钱就可以代替一切。
五、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有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解读:一个清廉的人必然有清廉的家风,陶侃就是由于受到母亲的教育才感到了羞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政小故事15个
:历史东汉小故事白居易苏东坡子罕公仪休
廉政小故事(一):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
同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
廉政小故事(二):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去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廉政小故事(三):
不私一钱
明朝,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那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可是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廉政小故事(四):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廉政小故事(五):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廉政小故事(六):
一钱太守
东汉,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之后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之后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所以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廉政小故事(七):
杨震拒金
东汉,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廉政小故事(八):
以廉为宝
春秋,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理解,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理解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我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廉政小故事(九):
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期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在担任徐州知府,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
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
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
”家人听
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
”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
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
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廉政小故事(十):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我的操守。
廉政小故事(十一):
白居易怒打人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
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
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
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满银子送了来。
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2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理(鲤)长,我先讲。
”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理(瓜)大,该我先讲。
”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理大成何体统!”赵乡绅以为县太爷忘了自我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说:”本官耳聪目明,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
来人,把贿赂之物取来示众。
”
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
白居易厉声喝道:”
大胆刁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众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至于这些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廉政小故事(十二):
灭官烛看家书
北宋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
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
他猜想这必须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
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我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
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我出钱买的亮吗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景,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
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廉政小故事(十三):
新鞋踩泥
张瀚初任御史,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
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我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
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细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
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细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之后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廉政小故事(十四):
公仪休拒鱼
战国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
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理解,此刻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我俸禄买鱼吃,如果此刻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理解啊。
”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廉政小故事(十五):
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我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之后,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