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学案

《愚公移山》学案
《愚公移山》学案

23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一、积累有关《列子》的作者、作品。

二、大声朗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

读准下列划横线字的音:

太行()万仞()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曾()魁父()荷担者()

箕畚()孀妻()始龀()智叟()

穷匮()亡以应()厝()雍南()无陇断()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思考:读愚公和智叟的话语气相同吗?

四、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直译全文,并适时圈点勾画出重点的字词,有疑问的地方用“?”作出标记。

五、用“归类积累法”总结重点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

【课内探究】

一、译读

1、大声朗读课文,再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小组内交流。

要求:

(1)各小组推选一人翻译课文,其余同学对照课文,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词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2)快速完成下列(1)—(4),小组内纠错,发现疑问,班内解决。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给画线的重点词语解释

1、面山而居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组内分角色朗读,人员安排:旁白(齐读)、愚公(1人)、其妻(1人)、智叟(1人)、杂曰(齐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出各人物的不同语气。

提示: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却明显不同、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2、合作交流

要求:

(1)每组先从下列题目中确定好一组中的两个(1、2题或后3、4题)讨论题目;

(2)小组交流做好笔记,发言同学要声音洪亮,让其他组员都能听到。

第一组:

1、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2、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第二组:

3、文中有多处对比和衬托,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4、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再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思考:

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五、课堂小结:

(齐读)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课后提升】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北京第八十中学宁鸿彬教学目的: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教学设想;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

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二互读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三订正读音。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万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担者叩石箕畚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四再读课文。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 精彩开篇词 蚍蜉撼树、螳臂挡车,总是招来人们“不自量力”的嘲讽,可是,当年近九十的“愚公”率领他的子子孙孙誓要移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时,我们的内心却表现出无限的崇敬。也许我们比“愚公”多智,我们会有无限的想象力挣脱束缚,但我们多的只是方法和技巧,缺少的恰是这种“愚公”精神。感谢这个可爱的老头子,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丰厚的精神财富。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荷(hè)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妻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 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3、识字写字。认读本课生字。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形声字:霄、渤、痴、娥。“寡”的写法。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小学生《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小学生《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 篇 《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1 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篇,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愚公很“愚”,而且“愚”的不可理喻。他不但用自己剩下的光阴去挖“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还要叫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去挖。但是,只要我们深入理解就不难发觉,在那远古时代,被人认为可笑的“愚公精神”却是当今社会走向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任何人都应该具有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奥数题时,做了许久都没有做出来。过了一会儿,我越做心理越烦,只好扔下那道题不管了。后来,我读了《愚公移山》这篇,知道了只要坚持不懈,以“愚公精神”来对付这些呲牙咧嘴的“拦路虎”,最后达到成功之路,获得的是成功后的喜悦;而如果在困难面前低头,面对一个个“拦路虎”,望而生畏,那么将会一事无成。我想:如果我像愚公那样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我肯定能把那道题做出来。 古往今来,类似“愚公移山”的事例举不胜举。为了我的明天,为了我的前程,为祖国美好的未来,我要继承这种“愚公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 《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2

听了很久江涛的《愚公移山》,很有感触。在所谓的多元化意识形态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我亦有些迷茫。 愚公是一种精神,一种坚韧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不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要挖掉太行、王屋二山,这是一种斗志,是一种为改变自身状态而进行的一场斗争。不是那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充满奴性的劳作。 智叟的表现虽说聪明,但那是一种安于现状、屈服于压力之下的奴性的小聪明,和愚公相比,他显得小气、委琐,久而久之,他会变得奴气十足,没有智慧可言。而愚公则充满不安于现状,充满开拓精神,永远表现出那种移山填海、大气磅礴的气概。 在现代的所谓多元化的.意识里,有些人则蓄意把愚公的精神理解为奴性的屈意服从,弱化了愚公的斗争精神,而这种曲意的理解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民公仆,他们的奴性不是为人民的,而是为那些提拔自己的高级公仆,代代相传,对人民,他们则大气磅礴、敢说敢做,其境界远远超过了愚公。 能力和智力则胡成反比,口气愈大,智力越低,人民越苦。 久而久之,欲为亦不能为也,非不能也,实不会也。 明朝人龚自珍先生曾为此赋诗一首,名曰:己亥杂诗。实在记不起来,请各位一序! 在此先行谢过! 《愚公移山》读书心得体会3 愚公移山贵在精神。愚公觉得两座山挡住道了,为方便大众,他

《愚公移山》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课题:愚公移山 小组:姓名:评价: 【预习案】 【预习目标】 1.熟记“之”“惩”等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能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会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3.树立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2.出自列子的成语故事: (1)愚公移山(2)高山流水(3)杞人忧天(4)歧路亡羊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请你多读几遍,并在空白处写一写。 惩山北之塞(sè)荷(hè)担(dān)垦(kěn)壤(rǎng)穷匮(kuì)箕(jī)畚(b ěn)孀(shuāng)妻 2.请你至少花五分钟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音字音和节奏。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意思,重点解释清楚加点的字词和划线的句子。(注意运用好双色笔) 太行,王屋二山,方 .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附答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序号:主备人: 授课人: 课型:新授课 1、 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 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 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 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 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1.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 代意义。 4.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精讲释疑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第一幅: 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 险图(第二 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3. 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 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 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 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始龀,跳往助之”; ④ 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4.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 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5?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2) 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 课题:23、《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合中七下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 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 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___________ 1、语音 太行(h mg ) 万仞(r en ) 惩(ch eng ) 塞(s e ) 汝(r u ) 曾(c eng ) 诸(zh u ) 箕(j i ) 六、词类活用 畚(b 缶)荷(h e ) ng )冀(j i ) 四、 通假字 1 、甚矣,汝之不惠 2、始一反焉 3 、河曲智叟亡以应 4、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 无陇断焉 6、 指通豫南 五、 古今异义词 孀(shu aig ) 龀(ch e )叟(s aj ) 惠通“慧”,聪明 反通“返”,往返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陇通“垄”,高山 指通“直”,一直 匮(ku 1)亡(w u )以应厝(cu b )雍(y o 1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 、达于汉阴 3 、指通豫南 4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投诸渤海之尾诸: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北山愚公长息曰 9 、虽我之死 10、惧其不已也 11 、无陇断焉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古义:连 ........ 都 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 ..... 停下 2 、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愚公移山》导学案1

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愚公移山》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义。 2、揣摩人物心理,根据不同人物语气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寓意。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领悟寓言故事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当堂合作,探究交流及展示,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一、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副同名的巨幅油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人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预习导学: (一)检查预习,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展示。 1、给划线的字注音: 曾()始龀()穷匮()厝()万仞() 亡以应()荷担者()箕畚()() 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始一反焉()②毕力平险()③杂然相许()④河阳之北() ⑤⑥ (二)自主学习,把握文意(朗读课文,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对话语气。): 1、齐读、分组分角色读。教师提示句子停顿、人物的语气。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①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愚公移山》理解题

《愚公移山》理解题整理 1.内容概括。 第一节: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故事的背景) 第二节:愚公不畏艰难,依然率子孙依山。(情节的开端) 第三节:叙述愚公对智叟的驳斥。(情节的发展) 第四节:愚公精神感动天帝,依山愿望实现。(情节的结束) 2.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3.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不损害愚公的形象,而且是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会派力神的两个儿子下凡,把两座山背走。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种神话结尾,跟宣扬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4.结合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的命名,理解本文对比和烘托的作用。 答:以愚公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愚公以发展的眼光认为子子孙孙生生不息,只要世世代代坚持挖,终能铲平大山。愚公看到了斗争的前途,看到了未来的力量,愚公理直气壮。名愚实智。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体现出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智叟目光短浅,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看不到世世代代的力量,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持静止的观点,这样就更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5.纵观全文,愚公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有顽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6.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愚公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7.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意思上有共同之处:都觉得愚公没有可能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情感上不同:愚公妻是偏爱愚公,关爱愚公;智叟很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的话甚至有点讽刺,嘲笑的意味在里面。 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启示:要像愚公一样具有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

《愚公移山》学案

23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一、积累有关《列子》的作者、作品。 二、大声朗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 读准下列划横线字的音: 太行()万仞()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曾()魁父()荷担者() 箕畚()孀妻()始龀()智叟() 穷匮()亡以应()厝()雍南()无陇断() 三、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思考:读愚公和智叟的话语气相同吗? 四、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直译全文,并适时圈点勾画出重点的字词,有疑问的地方用“?”作出标记。 五、用“归类积累法”总结重点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

【课内探究】 一、译读 1、大声朗读课文,再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小组内交流。 要求: (1)各小组推选一人翻译课文,其余同学对照课文,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词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2)快速完成下列(1)—(4),小组内纠错,发现疑问,班内解决。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给画线的重点词语解释 1、面山而居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课文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愚公移山》读后感350字小学作文_小学生读后感

《愚公移山》读后感350字小学作文_小学生读后感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对我今后的学习,道路上的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只要坚持愚公精神我们的道路会越走越宽的。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愚公移山读后感 我想大家都听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吧!文中讲到:古代有个老人,要铲平家门前挡路的两座大山。他的邻居认为不可能,但老人愚公说:”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我儿子死了,还有我的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但山却不会一点一点的增高的,铲一点就低一点,左后铲平的。 是啊,我明白了,也许有人认为愚公太愚昧,那你就错啦,愚公的那种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的精神才值得我们学习! 闻名世界的中国科学家华罗庚,他曾对采访的记者说,他的最大愿望是:工作到最后一天。后来,他勤奋刻苦,坚韧不拔,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表了20篇论文。就是因为他的精神,使他闻名世界。 愚公,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你赞叹,向你学习,因为,你的那种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的精神。使遮挡住天外天的高山变成脚下的一马平川!我要像你一样对难题要反复实践,成为第二愚公! 《愚公移山》读后感 今天和妈妈一起看了本《愚公移山》的故事,从前啊,有一个老爷爷叫愚公。为了能让家人出行方便,他带领全家人一起挖土,抬石头,下定决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邻居嘲笑他自讨苦吃,但愚公认为。

我要是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我们一辈一辈的可以一直挖这两座山,但是山是不会再长大的,又干嘛发愁挪不走他们呢?他们的行为感动了上天,就命令两个神仙背走了两座山。我看了很敬佩他们,能这样的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愚公老爷爷这样有毅力,我想到了我自已,有一次和妈妈去爬山,爬到山的一半,我就累了,不想走了,老想让妈妈抱着。妈妈鼓励我,给我加油,我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爬到了山顶,妈妈夸奖我。我也很开心,在山顶上往下看,房子,人都是小小的,远处的山还能看的到。通过自已的努力,坚持一下,就能成功。学习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认真听课,回家认真写作业,就能取得好的成绩。我一定会加油的! 妈妈对我说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愚公移山读后感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传了一代又一代,今天我再次读《愚公移山》,我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了。 愚公年近90,因为他家门前有王屋、太行两座大山出行十分不方便,所以他决定把山挖走,别人都嘲笑他,连智叟都嘲笑他。可是愚公并不理会,村名们却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都来帮他移山。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精神把天帝也感动了,派了俩位大力士把山挪走。 看了这个故事,我掩身思考;现在有许多人对愚公的行为产生了质疑:搬家不就行了吗?但我却觉得很执着,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优质课导学案_0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了解大意。 2、认识愚公形象,了解故事寓意,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前准备: 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愚公移山学案学生用

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1.《愚公移山》选自《》(书名)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故事和。 2.列子,名,战国前期家代表人物之一。

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①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臾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 二、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一词多义: ①之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山之一毛/渤海之尾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汝之不惠/汝心之固/虽我之死 魁父之丘/云梯之械 跳往助之/笑而止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②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笑而应曰 而山不加增 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国险而民富/名微而众寡/泉香而酒冽 ③加万钟于我何加焉 大王加惠 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而山不加增 ④其其如土石何/其真无马邪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真不知马也 其恕乎 惧其不已也/公问其故 ⑤虽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故余虽愚/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欲言,无可进者。 6、焉 (1)且焉置土石 (2)始一反焉 无垄断焉 有子存焉惧有伏焉 (3)父异焉(这件事) 复到舅家问焉(方仲永的情况)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复出焉 7、许 (1)杂然相许时人莫之许也 (2)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 (3)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4)曳屋许许声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6、诚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诚如是 2)臣诚不知徐公美/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 3)帝感其诚 7、以 (1)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何以战、可以一战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2)以大易小 (3)必以分人\\ 以君为长者 (4)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 (5)必以信/必以情\\不以其道 (6)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7)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 (8)杀之以应陈涉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9)臣以王吏之攻宋 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易 以大易小寒暑易节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1、且

愚公移山(成语故事)_小学作文

愚公移山(成语故事)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愚公移山(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从前,有一个老人叫愚公,他家门的对面有两座大山,叫王屋和太行。人们要出去办事,必须绕很远很远的路,很不方便。于是他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愚公说:“这两座大山,拦住了我们出去的路,我们齐心合力一起移走这两座大山,好不好?” 愚公的老伴对丈夫说:“你这把老骨头,恐怕连一个小山丘都削不平,怎么移得了这两座大山呢?再说,你每天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又往哪儿放呢?儿孙们听后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个从远方回来的儿子说:“这个不难,把那些泥土和石块都扔到渤海边上去,不就行了吗!”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 于是,他们一家开始挖山了,邻居们也来帮忙,他们挖啊,挑啊,运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子子孙孙一代一代传下去,坚持不懈地挖。一直挖到了2000年,他们才挖掉了一座大山。 一天,愚公的第182代孙子,一个叫做智慧的人,他召集了他的子孙们开会。他说:“我们的祖先愚公,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地挖了几千年,才挖掉了一座山,如今已经进入了21世纪,科学技术那么发达,我们还用肩挑手挖的,还要再挖多少年,才能挖掉另一座山呢?我们为什么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挖山呢?”大家都说好。 于是,他们有的买挖土机,有的买炸药,有的买大卡车......,开始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他们用炸药把山炸开,用挖土机把泥土装上车,用大卡车把泥土运走。就这样,他们只挖了十年,终于把另一座大山也给挖掉了。 从此,愚公的家门前再也没有大山挡路了。他们还做了一条笔直的又宽又长

的柏油马路。坐上汽车几十分钟就可以直达豫州了。 我想:如果愚公出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就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地移山了,愚公可真是生不逢时啊!

部编版《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难点预测: 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 难点:本文的寓意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指导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 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 甚矣,汝之不惠通,。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二、课堂导学 (一)、创设情境 歌曲导入,置身于富有动感的音乐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自学情况 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愚公移山全文翻译、重点语句翻译、文常及课文内容梳理

愚公移山 一、全文带点字解释及翻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达几万丈。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面:面对,向着。居:居住。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这两座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毕 ..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聚:聚集。室:家。谋:谋划,商量。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毕:尽。平:铲平。指:直。于:到

(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杂然 ..相许.。 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土石?” 以:凭借。曾: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曾”应读音为“zēng”,释为“乃”,即“竟然”之意,可以译为“连……都”,用来加强否定语气。) 损:削减。之:这样的。如……何:把……怎么样。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气,就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挖下来的土石放到哪里呢?”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诸:相当于“之于”。 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遂率 ..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遂:于是。率:带领。荷:负荷、挑。子孙:儿子和孙子。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于:到。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1、各段段意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背景 作用: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第二段段意: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开端 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第二段:二层: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第二段: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发展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结局 本段作用(1)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2)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愚公认为人定胜天;智叟用短浅、停滞观点看问题;愚公用长远、发展观点看问题。 3、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4、概括愚公及智叟的形象及用意。 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