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群文阅读 教案

合集下载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这首诗是中国现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作品,是一首以道别为主题的抒情诗。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对生活与命运的思考,并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掌握《送别》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分析《送别》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4.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送别”一词的含义,并与学生一起思考“送别”在生活中的常见情景。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贺知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诗歌解读(25分钟)1. 第一段:共四句,描述主人公临别的情景。

学生可以注意到诗中使用了“黄河”、“洞庭”等景观来象征主人公所处的环境。

2. 第二段:共六句,描绘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对未来的困惑。

学生可以通过诗中的对比和押韵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第三段:共五句,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期望和祝福,并通过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意象来传递希望与坚毅的力量。

学生可以体会到这种喻意在诗中的表达方式。

步骤四:诗歌鉴赏(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共同探讨《送别》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主要从诗的意象、语言运用、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汇总各组讨论的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分享,共同总结《送别》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

步骤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导引学生思考,如果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写一首送别的诗,他们会选择怎样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完成一篇类似《送别》的自创诗歌。

鼓励学生在表达方式、意象运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发挥,以展示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这首诗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鉴赏和创作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理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和背景;2.阅读、分析和解释不同风格的送别诗;3.掌握送别诗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送别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a. 送别诗的定义:指通过诗歌表达作者对别离或离别的情感、思想和情景的诗歌形式。

b. 送别诗的特点:情感真挚、寄意深远、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节奏优美等。

2.送别诗的分类和示例a. 按对象分类:友人送别、情人分手、毕业离校等;b. 按主题分类:别离、离别、告别等;c. 示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3.解读送别诗的技巧a. 阅读诗歌背景和作者信息;b. 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c.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4.送别诗的创作技巧a.选择合适的送别对象和主题;b.运用音韵美、形象美和修辞美;c.注意情感真挚和言简意赅。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程主题,并与学生讨论送别诗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步: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示例诗歌的特征。

2.教师介绍送别诗的分类,并与学生一起欣赏其他不同分类的示例。

第三步:诗歌解读1.教师选取一首送别诗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意象运用。

2.学生分组解读其他送别诗,并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步:创作实践1.学生分为小组,选择合适的送别对象和主题,共同创作一首送别诗。

2.学生交流并讨论各自的创作思路和修辞手法。

第五步:展示与评价1.学生自愿展示他们的创作,全班共同欣赏和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创作和欣赏送别诗。

四、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课堂讨论的评估;2.教师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他们对送别诗的理解和运用。

五、拓展延伸学生可进一步阅读和分析其他名家的送别诗作,扩展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并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并撰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评价。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完整版)教案简介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离别诗一组的群文作品。

离别诗一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写离别情感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表达和思考。

通过研究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学生将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作品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 探讨离别诗一组的意义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 回顾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 介绍离别诗一组的形成背景和社会环境。

- 分析离别诗一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 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包括《离骚》、《登高》等。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结构、用典和意象等特征。

- 探讨离别诗一组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 讨论离别诗一组的现实主义思想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与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话,探究其所共有的文学价值。

- 分享学生对离别诗一组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鉴赏技巧。

-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和探讨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及其意义。

- 朗诵和表演:引导学生进行朗诵和表演,提升对离别诗一组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学生回答有关离别诗一组的问题,检测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 概念图绘制:要求学生绘制离别诗一组的概念图,展示其对作品结构和意义的理解。

- 作品欣赏和评论:通过学生对离别诗一组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评估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 离别诗一组的原文和翻译文本。

- 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

- 学生笔记和作品分享。

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1课时)-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2课时)-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1课时)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根据离别诗一组的风格和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离别诗。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了解古诗送别的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通过对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思考。

教学准备:1.《诗经》中的送别诗篇选段。

2.唐代元稹《离思》、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著名的送别古诗。

3.PPT演示或投影仪。

4.作业纸和笔。

课程安排: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送别场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送别的联想和感受。

- 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你是否有过被别人送别或者送别他人的经历?你对送别古诗有了解吗?二、学习背景知识(10分钟)- 简要介绍古代送别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例如古人送别时的礼仪、送别诗的作用等。

- 选择《诗经》中的一两篇送别诗,分别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学习送别古诗(15分钟)- 分发选定的著名送别古诗,让学生先默读,然后轮流朗读。

- 共同解读每首古诗的意境、思想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四、比较不同古诗的异同(15分钟)- 展示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例如唐代元稹的《离思》,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古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上的异同。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并进行讨论。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提供一些现代的送别场景或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 学生可以选择古诗的结构或者修辞手法来编写自己的诗歌,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总结古诗送别的特点和意义。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创作的送别诗,展示他们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七、布置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将自己创作的送别诗写在作业纸上,交给老师。

-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和现代送别诗歌,并做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学展览等,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艺术。

群文阅读送别诗优秀教案1

群文阅读送别诗优秀教案1
播放朴树《送别》,猜想朴树可能想到了什么
听歌,体会歌中的离情别绪。
六、板书设计
送别诗
经典意象
柳长亭酒芳草晚风风笛……
送别
七、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古诗中提到过今天学到的意象
八、课后反思
二、教学目标
1.群诗共读,对比发现送别诗中的相似之处。
2.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通过对送别意象的解读,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理解一般意象和经典意象的区别。
知道柳树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4.再读李叔同《送别》
5.小组讨论:结合自己搜集的古诗,猜猜哪些可能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6.汇报交流
7.明确课后作业
四、总结,解答课前疑问
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李叔同为什么给这首词叫做《送别》吗?
思考《送别》命名的原因
五、再听《送别》,体会意蕴
2.思考“送别”这个词语的意思,发言
3.从词里寻找谁要离开?谁去送他?(词中没有答案)
4. 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群诗阅读,比较发现。
1.布置任务:拿出题单,浏览第一页,这里面有五首古诗,其中有三首是送别诗,把你认为是送别诗的打上勾。
2.抽生发言,出示答案。
3.出示三首送别诗PPT,一起来读一读。
4.提问:既然都是送别诗,你能准确地说出每首诗写的谁送谁?他们为什么分别吗?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
3.播放朴树版本的歌曲《送别》
1.听曲,猜一猜。生发言。
2.听教师讲述曲子的作者,再齐读李叔同填的词。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写作应用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是否能将所学 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评估学生是否 能将所学应用 于自己的创作

通过写作练习, 检验学生对送 别诗的理解和
运用
观察学生在写 作过程中是否 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
评价学生的创 作能力和表达
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感受送别诗的文化内 涵:送别诗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通过学 习送别诗可以更好地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
历史。
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掌握送别诗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和方法 能够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能够在写作中运用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提升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主题:送别诗的主题多样,涉及离别、友情、羁旅、边塞等多个方面, 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艺术手法: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独具特色,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象征暗示等,这些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意象:杨柳、长亭、酒等
送别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文本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送别诗,初步了解其主题和意 象
目的: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对送别诗的主题和意象有初步了解
方法:教师提供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学生自行阅读并归纳主题和意象
注意事项:教师需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确保学生阅读的质量
后续步骤: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形 成小组意见
小组讨论:学生 分组讨论,分享 自己的理解和感 受,形成小组意 见
课堂展示:各小 组代表上台展示 小组讨论成果, 全班交流分享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导言】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通过描述离别的情感和表达对行别者的祝福,展现了古人对于离别的深情思绪。

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以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这种形式进行教学。

【主体部分】一、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 通过介绍古代文学中的送别诗篇目,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引起学生对于送别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享送别诗的常见表现形式,如写景抒怀、寄托情感、赋予寓意等,并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3. 引导学生区分送别诗和其他诗体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学触觉和思维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不同的送别诗进行阅读和分析。

2. 每个小组成员在阅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意境、抒情手法、用词和句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3. 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表达离别情感时所运用的具体手法和技巧,并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与解读。

三、设计个人或小组成果展示1. 每个小组从所选送别诗中挑选出一两部分进行朗读,展示其理解和感悟。

2. 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设计一份PPT或其他形式的展示,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及成员之间的独立观点。

3.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问和回答,共同探索送别诗的魅力与意义。

【总结】通过送别诗组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送别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思维。

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理解和创造力的机会,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能够爱上文学,感受到送别诗的魅力,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组诗教案
教学内容:送别组诗
《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送朱大入秦》、《送别诗》
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

2、运用“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和对比阅读的方法,体会古人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的朋友情深。

3、培养课外主动积极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诵读诗歌,体会朋友情深。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感受不同送别诗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方法:以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为例,学生自学后面三首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古诗,请看。

从题目中,你都发现了什么(都带有送字)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和思考。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课件出示“送别诗”并板书。

师:一起来读读这三首古诗吧。

3、课件出示简介送别诗的背景。

二、回顾已学的送别诗
师:刚才我们读诗题。

知道了是王维送元二的诗。

这是学习古诗
的第一步:板书:解诗题
1、师:你觉得下一步该怎么学习诗文呢
预设:读古诗。

要把古诗读正确。

相机板书:读诗文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2、生自由练读一分钟。

师:我们班读书最好的有哪些啊请四个人来合作,一人读一行。

看谁读得好。

生评价说理由。

(两个同学说)
师:古诗除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得有节奏。

有些同学还说了,还要读得有感情。

这将是我们下一步要达到的要求。

听老师读,注意听停顿在哪里。

谁也想来读。

(一个学生读)
师:把握了诗的节奏就能读出诗的味道,但是要想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就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相机板书:明诗意
师:我们平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两个学生说)
生说。

预设:结合注释。

查字典。

根据上下文推想。

如果有插图还可以结合图来理解。

师:你们都有好方法,下面请同学利用最有效的方法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句,能不能完成表格二三栏。

课件出示表格。

师:用一分钟的时间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汇报并完成表格二三栏的填写。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

你们注意到“酒”吗酒逢知己千杯少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是怎样的酒生一生二。

师:元二啊,这是一杯离别的酒,生读。

元二啊,这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读。

元二啊,这是一杯连心的酒,生读。

我们读出了悟出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五年后就病逝了,此次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吟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

生读。

配阳关三叠。

相机板书悟诗情。

2、小结学习这首诗的方法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学习这首诗的步骤,先从题目入手: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三、自主学习其余三首送别诗。

师:下面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其余的三首古诗完成学习单。

出示阅读要求:
1、按照刚才的学习步骤,快速读其他三首送别诗,完
成学习任务单。

2、小组内交流看法。

同一观点互相补充,不同观点陈
述理由。

没有明确送别对象可以不填。

学生阅读并完成学习单。

全班交流。

出示说话要求:
我交流的是《》,读出古诗。

是xx送xx的,送别方式是XX,诗人抓住了xx xx xx表达了什么情感。

重点读《送别诗》关于古人折柳送别,谁知道是什么原因
“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折柳送别,是希望朋友或亲人能留下来,可见对于离去朋友的不舍.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这样的诗句在古诗中还有很多,如:齐读
昔我往昔,杨柳依依。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尽官桥杨柳枝,春风依旧绿丝丝。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师:大家发现这些诗歌虽然都同为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小组内互相讨论总结一下。

师:虽然送别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心。

他们都在以心相送,以情相送。

当夕阳已是一片惨红,你看,诗人王维的影子被夕阳的余辉拉得老长老长,显得更瘦了,他极目四方,只是空山不见人,而送别的人话语却分明还在天空回荡,他多想问问他。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朱大你就要离开,身为好友的我没有更多的话语,就解下我
随身的千金宝剑,表达我的一片真心吧: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却道是: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送别诗只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小小的一隅,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收集与送别有关的诗歌或词。

进一步学习。

出示一些送别诗:
李白《送友人》、孟浩然《留别王维》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王勃《江亭月夜送别二首》
柳永《雨霖铃》
最后,让我们伴着清代此人李叔同的一首《送别》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出示送别词,学生伴着音乐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