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 教案
儿童环保课程 大气污染教案(蓝天保卫战)

蓝天保卫战教学案(3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雾霾的基本概念,包括其组成成分、形成原因以及雾霾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2.学生掌握在雾霾天气中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基本措施,如佩戴口罩、减少户外活动、使用空气净化器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饮食和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减少雾霾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的行动,如节约能源、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4.强化学生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鼓励他们成为环保小卫士,不仅自己实践环保行为,还能够向家人和社区传播环保理念,参与社区环保活动。
二、教学准备1.准备雾霾教学的PPT课件,配好相应的视频2.准备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如:认识雾与霾时需要的信息卡片,信息箱,找出造成雾霾的“ 真凶”时所需要的地图以及真凶的图片三、教学过程(一)认识雾霾1.用探索迷宫来吸引学生学习雾霾的兴趣2.用视频引入在雾霾中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看完视频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雾霾这个迷宫的组成。
过渡到学习雾霾的组成。
3.通过小游戏帮助学生认识区分雾和霾,从而认识雾霾这个雾和霾的混合体。
游戏策划:(1)准备雾和霾的信息箱和相应的信息卡片。
雾的卡片:小水滴、小冰晶、乳白色、对身体健康没有伤害、在空气中分布不均匀。
霾的卡片: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气污染、在空气中分布均匀。
(2)课堂上选同学将信息卡片放到他认为正确的信息箱中。
信息卡片匹配完毕,教师根据他们的回答判断正误。
并解释。
(3)解释:雾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并且他们在空气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雾通常是乳白色的,并且雾对身体是无害的。
霾是由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组成的,这些物质在空气中的分布是均匀的,而且霾是一种大气污染。
(二)雾霾的形成1.认识了雾和霾的组成成分后,再来通过一个扮演小侦探的游戏来学习造成雾霾的原因。
2.根据游戏结果判断正误并且总结。
师:首先大家可以看到,汽车尾气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
空气污染教案: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空气污染教案: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种类和对人类的危害。
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常见的空气治理技术。
3.善于发现身边的污染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环保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2.教学难点:空气质量指数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知识点一:大气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1.1大气污染的来源: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
1.2大气污染的种类: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
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实例展示和解析。
2.知识点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3.1健康方面: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4.2社会方面:减少生产、消费和舒适性;对环境和建筑物的破坏。
方法:通过案例和报道等形式,深入细致地讲解。
5.知识点三: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6.1政府层面: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制定环保政策等。
7.2个人行为: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注意节约能源等。
方法:较为灵活,可以通过图表、视频和展板等形式,进行讲解。
8.知识点四: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9.1燃煤电站脱硫除尘技术。
10.2汽车尾气治理技术。
11.3废气治理技术。
方法: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再加以实地参观和讨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四、教学设计课时一:导入和概览1.在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并带入问题:你了解大气污染吗?它对人类有多大影响?如何预防和治理?2.采用图表、实物和视频等方式,呼应学生问题,简述大气污染的来源和种类,着重突出颗粒物和有害气体。
3.针对大气污染对人类危害的方面,通过新闻报道和文化艺术素材等广泛反映其严重性。
4.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防治如何措施,包括政府和个人层面的。
课时二:课堂探究1.学习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2.深入研究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着重解析脱硫、除尘、汽车尾气治理、废气治理等常见技术方法。
课时三:小组讨论1.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语文知识结合,自由分组组织讨论。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掌握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和特点。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酸雨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大气污染?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展示图片和数据: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典型的大气污染事件及其影响。
小组讨论: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具体影响是什么?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描述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
填空题:学生能够填写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问题解答:学生能够解释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2.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途径。
掌握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
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
2.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如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农业活动等)。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如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等)。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及其影响。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范围。
2.3 教学活动展示图片和数据: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排放量。
实验演示: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
小组讨论:不同来源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模拟游戏: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控制。
2.4 教学评估填空题:学生能够填写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
问题解答:学生能够解释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
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分析不同来源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第三章:大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估3.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指标。
掌握大气污染评估的原理和技术。
理解大气污染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3.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如采样、分析、监测仪器等)。
大气污染指标(如PM2.5、NOx、SO2等)及其意义。
大气污染评估的原理和技术(如空气质量指数、污染等级划分等)。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和技术。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的定义与来源:讲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农业活动等。
2. 大气污染的危害:阐述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介绍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4.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现状与挑战: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探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5. 学生实践活动: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大气污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严重性。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大气污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要求的教材,如《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
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3. 视频资料:收集与大气污染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环保宣传等,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的最新动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的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第5-8课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和技术。
第9-12课时: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现状与挑战。
第13-16课时: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大气污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2020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掌握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防治措施。
3、学会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3、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空间尺度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思想意识。
2、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 1.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批注导入新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气污染也随之加重。
现在,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
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
酸雨区由80年代的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这些大气污染是怎么产生的?又需要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解决呢?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1.大气污染活动: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学生回答后归纳大气污染定义。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活动:阅读教材第25页案例6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分组探究事件的污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批注源、污染物及其造成的危害。
学生分析并回答。
点拨归纳(1)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如酸雨,需要全人类共同关注。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影响。
3. 了解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治理政策。
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2.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影响3.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治理政策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来源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实例,了解治理政策及效果。
教学活动:1. 引入大气污染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
2. 通过PPT展示大气污染的分类及主要来源。
3. 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了解治理政策及实施效果。
作业与评估:2. 课堂讨论:学生汇报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课堂讨论。
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2. 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衰减规律。
3. 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2. 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衰减规律3.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2. 模拟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衰减规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大气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话题。
2. 通过PPT讲解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衰减规律。
3. 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4. 分析实际案例,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评估:2. 课堂讨论:学生汇报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课堂讨论。
第六章:大气污染监测技术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污染监测的重要性。
2. 掌握大气污染物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了解大气污染监测设备的应用及数据处理。
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监测的重要性2. 大气污染物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 大气污染监测设备的应用及数据处理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1.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污染物的来源、环境效应以及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2.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包括:2.1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2.2了解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2.3了解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3.教学内容3.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3.1.1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3.1.2大气污染的特征和危害3.2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3.2.1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3.2.2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3.3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3.3.1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控制大气污染的原理和应用3.3.2传统技术和新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3.4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3.4.1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和技术3.4.2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4.教学重点和难点4.1教学重点:4.1.1大气污染的特征和污染物的分类4.1.2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4.1.3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4.2教学难点:4.2.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原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4.2.2大气污染环境标准的解释和应用5.教学方法5.1讲授法:讲授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治理方法和技术、监测方法和标准。
5.2实验法:实验操作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技术。
5.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标准。
6.教学评估6.1考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检测学生对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掌握程度。
6.2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于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掌握情况。
6.3论文作业: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要求写一篇关于大气污染控制的论文,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防治大气污染教案

防治大气污染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
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大气污染的来源和排放途径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
1.4 教学活动引入大气污染的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大气污染。
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
分析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大气污染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大气污染的测量与监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测量指标和监测方法。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监测的基本技能。
2.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测量指标:PM2.5、PM10、SO2、NOx等大气污染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天气预报与大气污染的关系2.3 教学方法实验法: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测量指标和监测方法。
2.4 教学活动讲解大气污染的测量指标和监测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实验,掌握监测技能。
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天气预报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控制手段和治理技术。
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控制手段:排放标准、污染源管理、清洁能源等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脱硫、脱硝、除尘、绿化等国家政策和法规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控制手段和治理技术。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的大气污染防治案例。
3.4 教学活动讲解大气污染的控制手段和治理技术。
分析成功的大气污染防治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对新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建议。
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公众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和责任。
使学生认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二节大气污染
一、引入
1、介绍大气圈阐述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2、大气污染的概念
3、按照污染的范围,可将大气污染分为三种类型:
(1)局地性大气污染:较小空间尺度内的大气污染问题,本范围内的控制措施即可解决局部污染。
(2)区域性大气污染:跨越城市乃至国家的行政边界的大气污染,需要通过各行政单元间相互协作才能解决。
(3)全球性大气污染:涉及整个地球大气层的大气环境问题。
二、大气污染及污染物
1、大气污染源分类
天然源: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物质的场所。
1) 火山喷发:排放出SO2、H2S、CO2、CO、HF及火山灰等颗粒物。
2) 森林火灾:排放出CO、CO2、SO2、NO2、HC等。
3) 自然尘:风砂、土壤尘等。
4) 森林植物释放:主要为萜烯类碳氢化合物。
5) 海浪飞沫:颗粒物主要为硫酸盐与亚硫酸盐。
人为源: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1)燃料燃烧
2)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
3)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
4)农业活动中排放
一般而言,大气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2、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按其来源一般可分:
一级(原生)污染物,即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的;
二级(次生)污染物,是由一级污染物在大气中进行热或光化学反应后的产物。
后者往往危害性更大。
按其存在状态则可分为:
颗粒物:粉尘:粉径介于1.0~100μm之间的颗粒
降尘:粒径大于10μm的微小颗粒(自然沉降)
飘尘:粒径小于10μm的微小颗粒(漂浮)
烟尘:粒径一般为 0.01 ~ 1μm 左右。
云尘:粒径小于0.25μm的颗粒。
飞灰:飞灰系指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飞出的分散较细的灰分。
黑烟:黑烟一般指由燃料产生的能见气溶胶。
雾:雾是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
在工程中,雾一般泛指小液体粒子悬浮体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硫氧化物(SOx):主要是SO2和SO3;
氮氧化物(NOx):主要是NO和NO2;
碳氧化物(COx):主要是CO和CO2;
碳氢化合物(烃)(HC):分为甲烷烃(85%)和非甲烷烃;
卤化物:主要有卤代烃、氯化物和氟化物;
二次污染物:主要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汽车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或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伦敦烟雾(是由于燃煤导致的大量煤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与在化学反应作用下形成的硫酸、硫酸盐等混合物形成的酸性烟雾)
3、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重金属和大气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三、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1、煤烟型污染物
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重要发生源。
煤是主要的工业和民用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碳,并含有氢、氧、氮、硫及金属化合物。
煤燃烧时除产生大量烟尘外,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有害物质。
燃氮氧化物:燃烧过程中形成氮氧化物,由燃料中固定氮生成
热氮氧化物:由空气中氮气在高温下通过原子氧和氮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
不完全燃烧产物主要为CO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燃烧产生的SO2在大气中会氧化而生成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是环境酸化的重要前提物,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酸性污染物。
因此,当一次性污染物主要为SO2和煤烟时,二次污染物主要是硫酸雾和硫酸盐气溶胶。
硫酸无污染一般发生在冬季,尤以清晨为重。
2、酸沉降
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组分通过降水(如雨、雾、雪)等方式迁移到地表,或含酸组分在气流的作用下,或者通过重力沉降直接迁移到地表。
前者即是湿沉降,后者是干沉降。
酸沉降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区域性环境问题之一。
酸雨(pH<5.6)重酸雨( pH< 4.5)
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是酸沉降的重点地区。
酸沉降的形成与大气中的污染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有关。
酸沉降的影响:①酸雨能破坏农作物和森林,一致土壤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导致钙、镁、钾等养分淋溶流失,是土壤日益酸化、贫瘠化②酸雨的腐蚀能力很强,能大大加速物质的腐蚀③酸沉降加速湖泊的酸化,影响湖泊生态功能和渔业生产④酸雨对人体健康也产生危害作用,土壤、湖泊和地下水酸化后,由于金属的溶出,对饮用者会产生危害⑤含酸的空气是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特别硫酸雾微粒侵入人体肺部,可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等疾病导致死亡。
酸沉降是一种跨越国界的大气污染。
3、光化学烟雾
在一定的条件子(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湿度等),NOx和VOCs(挥发性有机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许多二次污染物。
这种由反应物和产物生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称为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是典型的二次污染,一般出现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晴天,最易发生在中午或下午,夜间消失。
是一种区域性污染问题。
机动车尾气是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4、室内空气污染
人在每天的24小时中,平均有22小时是在室内活动,因此,室内空气质量将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室内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多达数千种,其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比室外绿化区的含量多20倍,特别是那些刚完工的新建筑,含量多20~100倍。
由于室内装修而引发的室内空气质量造成人体健康危害的问题,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来自装饰材料的甲醛、挥发性有机物、放射性元素氡以及各种病原微生物等。
四、大气污染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①大气颗粒物:颗粒大小决定沉积于呼吸道中的位置;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决定在沉积位置上对组织的影响。
②二氧化硫:SO2进入呼吸道后,部分被阻滞在呼吸道上。
进入血液的SO2仍可随血液循环抵达肺部产生刺激作用。
③CO:严重阻碍血液输氧,引起人体缺氧,发生中毒。
④近地面臭氧:伤害黏膜系统,强烈刺激眼睛,同时对鼻、咽喉、气管和肺也有损伤。
⑤大气中的铅(Pb)::Pb是生物体酶的抑制剂,进入人体中的Pb随血液分布到软组织和骨骼中。
轻度Pb中毒的症状有神经衰弱综合征、消化不良;中度中毒出现腹绞痛、贫血及多发性神经病;重度中毒出现肢体麻痹和中毒性脑病例。
2、对植物的危害
①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②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③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
④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④减弱输送作用与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3、对材料的危害
①SO2与其他酸性气体可腐蚀金属、建筑石料和玻璃表面,还可使纸张变脆、褪色,使胶卷表面出现污点、皮革脆裂并使纺织品抗张力降低。
②O3及NOx会是染料与绘画褪色。
③光化学烟雾对材料(主要是高分子材料,如橡胶、塑料等)也会产生破坏作用
4、其他影响
⏹对水循环的影响:导致降水规律的改变。
影响凝聚作用与降水的形成,有可能导致
降水的增加或减少。
⏹对工业的影响:一是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
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农业的影响:酸雨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入土壤及进入水
体,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毒害。
严重的酸雨会使森林衰亡和鱼类绝迹。
⏹温室效应及臭氧层空洞
五、中国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及趋势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未来趋势的特征:
1.城市空气质量不容乐观
城市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和SO2浓度有所下降,NOx浓度总体稳定,传统煤烟型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但总体来看,空气质量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2.区域性大气污染继续加重和蔓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机动车保有量继续增长,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大气污染呈现煤烟型污染和光化学烟雾相叠加的大气复合型污染特征。
随着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和迅速崛起,这些地区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可能向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共存的大气复合污染转变,使得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蔓延。
3.酸沉降污染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影响我国
我国能源需求强劲,而且一次能源长期依赖煤炭。
因此,总体上酸沉降的问题始终居高不下,局部地区出现缓解的同时,发生重酸雨的地区没有显著减少。
4.有毒有害污染物对公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