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3篇【精品】
立体相对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立体观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立体镜的使用,通过立体镜观察立体图像。
3.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力。
4. 了解立体相对观察在摄影测量学、医学影像学等领域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立体相对观察是利用人眼的双眼视觉差异,通过立体镜等设备观察物体或图像的立体效果。
人眼观察物体时,左右眼所看到的图像略有差异,大脑将这些差异信息处理后,形成立体感。
立体相对观察实验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观察立体图像,锻炼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力。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立体镜(桥式立体镜或红绿立体镜)2. 立体像对(含两张像片)3. 电脑(用于显示数字影像)4. 图纸、铅笔、直尺等绘图工具四、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将立体像对准备好,确保两张像片上的同名像点相对应。
- 将电脑连接至立体镜,打开立体影像软件,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数字影像。
2. 观察阶段- 将立体像对或数字影像放置在立体镜前方。
- 将立体镜调整至适当距离,使观察者能够舒适地观察。
- 观察者交替用左右眼观察立体像对或数字影像,注意调整立体镜的位置和角度,直到看到立体效果。
3. 像片定向- 使用针刺出每张像片的主点O1、O2,并将其转刺于相邻像片上O1和O2。
- 在像片上画出像片基线O1O2和O1O2,再在图纸上画一条直线,使两张像片上基线O1O2和O1O2与直线重合,并使基线上一对相应像点间的距离略小于立体镜的观察基线。
- 将立体镜放在像对上,使立体镜观察基线与像片基线平行。
同时用左眼看左像,右眼看右像。
4. 观察分析- 观察立体图像,分析物体的空间关系、形状、大小等特征。
- 比较不同立体图像之间的差异,分析立体相对观察在摄影测量学、医学影像学等领域的应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者通过立体镜成功观察到了立体图像,感受到了物体的立体效果。
2. 通过像片定向,观察者能够准确地观察立体图像,分析物体的空间关系。
3. 立体相对观察在摄影测量学、医学影像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地形测绘、建筑测量、医学影像诊断等。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实验报告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实验报告第一篇:《放大镜下的小世界》记得那天下午,阳光正好,我从抽屉里翻出了个老古董——放大镜,决定做个观察实验。
家里养的一盆仙人掌成了我的目标。
平时看它就是个绿绿的刺球,这次我想看看它有没有更多秘密。
蹲在窗边,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仙人掌上,我把放大镜举起来,慢慢地靠近。
哇塞,这下可不一样了,仙人掌上的刺不再是简单的尖尖,而是一根根细长的柱子,上面还带着小小的倒钩。
就像一排排小士兵守卫着它们的领地。
我继续移动放大镜,发现仙人掌表面竟然有一层细细的绒毛,摸上去软软的,就像是给它穿上了一件保暖的外衣。
接着,我又把目标转向了书桌上的硬币。
放在桌上,硬币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一旦用放大镜看,硬币表面的纹理就变得异常丰富。
国徽、数字、文字,每一处都雕刻得栩栩如生,甚至还能看到铸造时留下的细微划痕。
这让我突然觉得,每枚硬币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在无数人的手中传递,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瞬间。
最后,我试着用放大镜聚光,想看看能不能点燃一张纸。
结果当然是失败了,因为妈妈在旁边看着呢,她可不允许我玩火。
不过,这个小实验还是挺有意思的,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的魅力,也明白了放大镜不仅仅是放大物体那么简单,它能让我们看到日常忽略的美好。
第二篇:《微小世界的探险者》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小时候我对昆虫特别害怕,尤其是那些爬来爬去的小虫子。
但是,自从那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后,我对这些小生物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那天,我在花园里玩耍,无意间发现一群蚂蚁正在忙碌地搬运食物。
好奇心驱使我拿出放大镜,蹲下来仔细观察。
哇,这些小家伙原来这么聪明!它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搬运,有的负责指挥交通,还有些站在高处放哨,整个队伍井然有序,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最让我惊讶的是蚂蚁的外观。
放大镜下,蚂蚁的身体构造十分精细,六条腿灵活地支撑着身体,触角轻轻摆动,仿佛在交流信息。
我甚至能看到它们身体上的细小毛发,以及那对大大的复眼。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奇迹和智慧的微小世界。
普氏摆现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普氏摆现象,通过实验验证双眼视差原理,即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立体的景物,是因为双眼可以各自独立观察景物。
通过两眼的间距,形成左眼与右眼图像的差异,称为视差。
实验中将通过观察普氏摆的运动,分析视差对立体视觉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 双眼视差原理:人的两只眼睛相隔一定的距离,当观察同一物体时,左右眼所看到的图像存在细微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视差。
大脑通过处理这两眼图像的差异,使我们能够感知物体的深度和立体感。
2. 普氏摆现象:当观察者在一定距离内观察普氏摆时,由于视差的存在,摆动中的摆球会产生立体视觉效果。
具体表现为,摆球在摆动过程中,似乎具有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等运动趋势,形成一种立体感。
三、实验器材1. 普氏摆:一种特殊的摆动装置,由金属杆、摆球和固定支架组成。
2. 滤光镜:一种具有左右眼分别装深色镜片和浅色镜片的特殊眼镜。
3. 观察者:实验参与者。
四、实验步骤1. 将普氏摆固定在支架上,确保摆球能够自由摆动。
2. 观察者戴上滤光镜,左眼佩戴深色镜片,右眼佩戴浅色镜片。
3. 观察者站在普氏摆正前方位置,观察摆球在金属杆之间的摆动轨迹。
4. 通过调整滤光镜的深度,观察摆球在摆动过程中的立体视觉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者在观察普氏摆时,发现摆球在摆动过程中具有立体视觉效果。
具体表现为,摆球在自左向右摆动时,似乎向前(靠近)摆动;自右向左摆动时,似乎向后(远离)摆动。
此外,观察者还发现,摆球在靠近观察者时,其移动速度看起来比远离观察者时快。
2.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 普氏摆现象的产生与双眼视差原理密切相关。
由于两眼间距的存在,观察者通过左右眼观察到摆球的不同图像,形成视差,从而产生立体视觉效果。
- 视差的大小与物体距离观察者的远近有关。
距离观察者越近的物体,其视差越大,立体感越强。
- 光衰减镜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深色镜片延迟知觉,使观察者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立体视觉效果。
观察花瓣质体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显微镜操作技术。
2. 了解花瓣细胞中质体的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
3. 掌握细胞器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知识。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中的质体是负责光合作用的重要细胞器,包括叶绿体和白色体。
本实验通过观察花瓣细胞中的质体,了解其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奠定基础。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花瓣、酒精、盐酸、甘油、盖玻片、载玻片、镊子、剪刀、滴管、显微镜等。
2. 实验试剂:盐酸酒精溶液(1:1)、甘油水溶液(1:1)。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切片:取新鲜花瓣,用剪刀剪成薄片,放入装有盐酸酒精溶液的试管中浸泡片刻,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2. 制作临时装片:将洗净的花瓣薄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滴管滴加甘油水溶液,盖上盖玻片。
3. 观察显微镜:将临时装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节焦距,观察花瓣细胞中的质体。
4. 观察结果:记录不同视野下质体的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质体形态: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瓣细胞中的质体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为2-5微米。
2. 质体结构:质体主要由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基粒和基粒之间的基质组成。
基粒由多个类囊体相互堆叠而成,呈圆柱状,直径约为0.5-1微米。
基质为无定形的蛋白质、脂质和色素等物质。
3. 质体分布:在花瓣细胞中,质体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靠近细胞壁,呈散在分布。
在细胞核周围,质体分布较为密集。
六、实验讨论1. 通过观察花瓣细胞中的质体,可以了解到植物细胞中质体的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
2. 本实验中,质体的观察结果与植物细胞学的基本知识相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3.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显微镜的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影响观察结果。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花瓣细胞中的质体,掌握了植物细胞中质体的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显微镜操作技术,为进一步研究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多面物体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多面物体的几何特征,掌握多面体的基本概念,理解多面体的分类和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数学实验室实验器材:1. 多面体模型(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等)2. 观察记录表3. 尺子4. 计算器实验步骤:1. 观察多面体模型的外观特征,记录下每个模型的名称和主要几何特征。
2. 使用尺子测量每个多面体的边长和高度,记录数据。
3. 分析每个多面体的面数、棱数和顶点数,计算并记录。
4. 根据多面体的几何特征,判断其是否属于棱柱、棱锥等特定类型。
5. 对比不同类型的多面体,总结它们的性质和区别。
6. 利用计算器计算多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记录结果。
7. 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1. 正方体:边长为a,面数为6,棱数为12,顶点数为8。
属于棱柱的一种,具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邻面之间垂直。
2. 长方体:长为a,宽为b,高为c,面数为6,棱数为12,顶点数为8。
属于棱柱的一种,具有六个面,相对面平行且相等。
3. 四棱柱:底面为矩形,高为h,面数为6,棱数为8,顶点数为8。
属于棱柱的一种,具有六个面,其中两个底面平行且相等,侧面为矩形。
4. 三棱锥:底面为三角形,高为h,面数为4,棱数为6,顶点数为4。
属于棱锥的一种,具有四个面,底面为三角形,侧面为三角形。
5. 五棱锥:底面为五边形,高为h,面数为6,棱数为10,顶点数为5。
属于棱锥的一种,具有六个面,底面为五边形,侧面为三角形。
实验数据分析:1. 多面体的面数、棱数和顶点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欧拉公式V - E + F = 2,其中V为顶点数,E为棱数,F为面数。
2. 棱柱和棱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分别为V = 底面积×高,其中底面积为底面多边形的面积,高为多面体的高。
3. 多面体的表面积计算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多面体的具体形状进行计算。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多面体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多面体的分类和性质,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

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实验介绍本实验旨在让实验者通过不同方法的立体观察,掌握立体观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次实验所用的立体观察方法有立体眼镜法和交叉视法。
实验器材1.立体眼镜 x 12.立体观察图 x 23.实验台灯 x 14.记录笔 x 1实验方法立体眼镜法1.调亮实验台灯,确保能够清楚的看清实验物品。
2.戴上立体眼镜,调整合适的位置和角度,确保两只眼睛看到的是同一个画面。
3.将立体观察图一对放置在实验台上,观察图像。
交叉视法1.确保实验台灯的亮度适中并且两幅图像平行放置在实验台上,中间距离约为20cm。
2.站在实验台的侧面,将一个手指放置在两幅图像的中间,闭上左眼看右图像,同时弯曲手指,将它的顶部与右图像的对应部分对齐。
缓慢的向前移动手指,直到看到两幅图像若隐若现的出现在你的眼前。
3.打开左眼,同时保持手指和眼睛不动,观察到的画面就是立体的。
实验结果实验者依次完成了两种不同的立体观察方法。
在使用立体眼镜观察时,实验者感受到画面的深度和距离感,所看到的画面与平时单纯的观察不同,更加生动实际。
在使用交叉视法观察时,实验者感受到画面的分割和在视觉上的叠加,从而看到了一幅完整的立体画面。
实验分析立体观察的原理是利用双眼视觉差异实现,通过双眼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画面,人脑就可以通过以下一些过程将它们融合起来:1.眼睛实现的调焦过程可以让眼睛将图像调整正确的位置。
2.双眼的视差,它们对同一个场景的不同角度看,使得看到的画面有所不同。
3.它们的大脑将这些不同的图像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立体的印象。
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人类对非平面立体立体物体的立体认知。
实验结论本实验以两个不同的方法让实验者掌握和感受到了立体观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通过实践感受到立体物体生动和实际,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立体观测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立体观测技术在工程测量、城市规划、地质勘探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加深对立体观测技术的理解,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立体观测实习。
本次实习由我国某知名测绘学院主办,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立体观测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二、实习内容1. 理论学习实习的第一周,我们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理论学习。
课程内容包括立体观测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野外作业流程、数据采集与处理等。
通过理论的学习,我们对立体观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2. 仪器操作在理论学习的第二天,我们开始接触实际的仪器操作。
实习指导老师详细讲解了全站仪、水准仪、GPS等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带领我们进行了实地操作。
通过实践,我们熟练掌握了仪器的使用技巧。
3. 野外作业实习的第三周,我们进入了野外作业阶段。
首先,我们进行了地形图测绘,通过全站仪和水准仪对地形进行测量,绘制地形图。
接着,我们进行了立体观测,利用全站仪和GPS进行空间点的测量,获取高精度数据。
4. 数据处理在野外作业结束后,我们返回实验室进行数据处理。
实习指导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立体观测数据处理软件,如CASS、SketchUp等,并指导我们进行数据采集、编辑、生成地形图等操作。
三、实习收获1. 技能提升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立体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野外作业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全站仪、水准仪、GPS等仪器,并能够熟练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2. 团队合作实习过程中,我们小组共同完成了多个任务,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能力立体观测实习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四、实习总结本次立体观测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实验-用立体镜观察立体像片试验报告

实验-用立体镜观察立体像片试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立体镜观察立体像片,探究立体像的成因和特点。
实验原理:立体像是指可以给人以空间感的影像,可以使人看到真实的三维空间图像。
在图像中,通过分别将左眼和右眼分别观察不同的图像,同时产生的显像,使得观察者感
觉到自己所观察的物体具有深度和真实感。
利用立体镜可以同时将左、右眼所看到的图像
合成一个三维图像,使观察者看到更加立体和逼真的效果。
实验器材:立体像片、立体镜、实验桌、光源。
实验方法:
1. 用光源对立体像片进行照射,并将立体像片放置于实验桌上。
2. 插上立体镜,并将立体镜与立体像片维持一定的距离,调整立体镜的位置,使得左、右眼能够分别看到不同的图像。
3. 调整立体镜的角度,使得左、右眼所看到的图像恰好重合,合成一个立体像。
实验结果与分析:
此外,当立体镜的角度发生变化时,观察的立体像也会发生变化。
若是立体镜的角度
过大或过小,左、右眼所看到的图像会造成视线不聚,从而无法合成立体像。
因此,立体
镜的角度的调整是非常关键的,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可以使观察者感受到非常真实的三维
感。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利用立体镜可以非常清晰的观察到立体像,即左、右眼
所看到的图片合成一个立体图像。
合适的立体镜角度可以使观察者获得非常逼真和立体感
的空间图像。
立体像的成因在于左、右眼所看到的不同投影在大脑中被合成为一个立体图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的1. 熟练掌握每种立体镜的使用方法,利用立体镜看出航片的立体效果。
2. 了解桥式立体镜和红绿立体镜的原理。
二.要求1.禁止大声喧哗,随意进出教室。
保持课堂秩序。
2.不得随意损坏涂抹照片,不得损坏眼镜,各小组组长负责仪器和像片完好无损,损坏像片和仪器的要进行赔偿。
三.仪器每组一套立体像对,一个桥式立体镜。
电脑一台,红绿立体镜,数字影像。
四.方法和步骤1. 拿到两张像片之后,首先观察像片上一样图案的部分,把它们按照规定的顺序摆放好。
2. 寻找同名像点,把立体镜摆放在同名像点的上方,左眼看左片的像点,右眼看右片的像点,仔细观察,直到看出高低起伏的感觉。
用立体镜进行像对立体观察时,首先要将像片定向。
像片定向是用针刺出每张像主点O1、O2,并将其转刺于相邻像片上O′1和O′2,在像片上画出像片基线O1O′2和O′1O2,再在图纸上画一条直线,使两张像片上基线O1O′2和O′1O2与直线重合,并使基线上一对相应像点间的距离略小于立体镜的观察基线。
然后将立体镜放在像对上,使立体镜观察基线与像片基线平行。
同时用左眼看左像,右眼看右像。
开始观察时,可能会有三个相同的影像(左、中、右)出现,这时要凝视中间清晰的目标(如道路、田地),如该目标在中间的影像出现双影,可适当转动像片,使影像重合,即可看出立体。
3、像对立体观察的立体效果在满足立体观察的条件下,随着两张像片放置方式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立体效应。
1)正立体效应如果把左方摄影站获得的像片放在左方用左眼观察;右方摄影站摄取的像片放在右方用右眼观察,这时获得与观察实物相似的立体效果,称为正立体效应。
2)反立体效应如果把左方摄站摄取的像片放在右方,用右眼观察,右方摄站摄取的像片放在左方用左眼观察,这时观察到的立体影像的立体远近恰好与实物相反,这种立体效应称为反立体,或者在组成正立体效应后,将左右像片各旋转度,同样可获得一个反立体效应。
即观察得到的立体感与实际情况相反,高山看起来变成深谷。
在量测中,用正反两种立体效应交替进行立体观察,可以检查和提高立体量测。
3)零立体效应将正立体情况下的两张像片,在各自的平面内按同—方向旋转90度,使像片上纵横坐标互换方向,此时像对上原有的左右视差变为上下视差,即产生立体感的左右视差较不存在了,这时的立体视觉称为零立体。
注意:电脑上的数字影像无需特殊技巧,戴上红绿立体镜看出立体效果即可。
如果反着戴上眼镜会看到反立体。
五.实验报告看出立体的同学可开始写实验报告(不少于500字),谈谈你对立体观察的体会。
一.目的1. 熟练掌握每种立体镜的使用方法,利用立体镜看出航片的立体效果。
2. 了解桥式立体镜、反光立体镜和红绿立体镜的原理。
二.要求1.禁止大声喧哗,随意进出教室。
保持课堂秩序。
2.不得随意损坏涂抹照片,不得损坏眼镜,各小组组长负责仪器和像片完好无损,损坏像片和仪器的要进行赔偿。
三.仪器每组一套立体像对,一个桥式立体镜。
电脑一台,红绿立体镜,数字影像。
四.方法和步骤1. 拿到两张像片之后,首先观察像片上一样图案的部分,把它们按照规定的顺序摆放好。
2. 寻找同名像点,把立体镜摆放在同名像点的上方,左眼看左片的像点,右眼看右片的像点,仔细观察,直到看出高低起伏的感觉。
3. 电脑上的数字影像无需特殊技巧,戴上红绿立体镜看出立体效果即可。
五.实验报告看出立体的同学可开始写实验报告(不少于500字),谈谈你对立体观察的体会。
目的:(1)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像片立体观察的方法;(2)练习航空摄影像片比例尺的计算方法;(3)练习航片上像片重叠度计算的基本方法;(4)练习计算航片上投影误差的基本方法;(5)练习计算航片上倾斜误差的基本方法;(6)掌握在航片上测量高差的方法。
要求:(1)熟悉立体镜主要部件的名称和作用;(2)熟悉立体镜操作和使用;(3)熟练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像片立体观察;(4)熟悉航空摄影像片比例尺的作用;(5)熟悉像片重叠度的计算方法;(6)掌握计算航片上投影误差的基本方法;(7)掌握计算航片上倾斜误差的基本方法;(8)熟练掌握测量像点坐标的方法;(9)熟练掌握左右视差计算;(10)熟练掌握两像点高差计算。
二、实验准备立体镜——1、航空像片对——2(23cm×23cm)、计算机——1,Photshop,AutCAD图形图像处理系统,实验航空像片图像A,B,C三、方法与程序(一)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1.立体观察原理利用航片进行人造立体观察的条件是:必须是两张相邻且有部分重叠的像对;两眼必须分别各看一张像片,通常称之为“分像”;像片安放时,对应点的连线必须与现眼基线平行,且两像片的距离需要调整,应与双眼的交会角相适应;两张像片的比例尺尽可能一致,最大差值不超过16%。
2.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步骤(1)准备像片:分别找出两张连续航片66-9-F-1 34、66-9-F-1 35像对像主点os、ob。
(2)将航空像片按左右次序分开置于平整的桌面上,使影像的重叠部分向内,使像对像主点连线与基眼平行;左右像片间距与眼基线近似相等。
(3)安置立体镜仪器:先在平整的桌面上,架腿伸开,调平镜架。
将立体镜对准左右像片的小缝。
(4)先用两个食指在立体镜下分别指着两张像片的对应点,然后,左右移动食指(连同像片),直至看到两个食指重合在一起,此时就可以看到较好的立体效果;且观察时没有不适的感觉;(5)当立体像对范围内高差太大时,在某一部分不易同时看出山顶及山谷的立体模型,需调整基线长度,才能实现立体观察。
(6)若将左像片与右像片对调,则获得与实际相反的立体,称为反立体效应。
(二)航空像片的高程测量和计算已知:航片上Oa和Ob分别为航片A和航片B的像主点,在航片A上,Ob点为航片B像主点在航片A的位置;E点和待计算点F的位置,分别标注在航片A的航片B上,E点的高度为650m;1. 分别在航片A和航片B上量取E、F的像点坐标;像点坐标:通常采用以方位线为轴的直角坐标系。
像主点为坐标原点,像片像点E1和E2的坐标分别为(2.82,2.85)和(-2.5,-2.8)(2)计算像点E和F的左右视差像点的左右视差又称横视差,是指像对同名像点坐标之差,即左像片像点的横坐标减去右像片像点的横坐标,以P表示PE=XE1-XE2=2.82-(-2.5)=5.32cmPF=XF1-XF2=2.8-(-2.62)=5.42cm(3)计算出F点对E点的左右视差较P=PF-PE=5.42-5.32=0.1cm(4)计算F点和E点的高差 h=H10640mP=0.1cm=196.31m PP5.32cm0.1cm2. 计算航片的比例尺已知摄影焦距f值为 mm,航高H为10640m,则比例尺为1f1 mm7==m=mHm10640m1003. 计算航片上像片重叠度(1)将航片A和航片B上的A、B点重合,航片A上AB连线的右边部分为航片A与航片B的航向重叠,以Px表示,Px=8.8cm(2)将航片B和航片C上的C、D点重合,航片B上CD连线到航片底边的距离为航片B 与航片C的旁向重叠,以Py表示,Py=3.9cm(3)量取航片的宽幅,以lx和ly表示,lx=13.6cm,ly=14.3cm(4)计算航向重叠宽度与航片幅宽之比即为航向重叠度Px%=Px8.8cm=%=64.71% 13.6cmlx(5)计算旁向重叠宽度与航片幅宽之比即为旁向重叠度Py%=Pyly=3.9cm%=27.27% 14.3cm4. 计算航片上的投影误差(1)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了引起像片比例尺的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点位在像片上相对位置的平移,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h=hr HH为地面高差;r为像点到像主点的距离;H摄影高度(2)在航片A上,Oa是像主点,e点的高差为 m,Oa到e的距离为3cm则e的投影误差为h=hr m3cm4==5.6410 H10640m五、实验心得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立体镜,做实验时开始都不知道怎么看,也看不出什么效果。
后来慢慢观察才知道其中的奥妙,当看出立体效果时特别的激动。
感觉仪器特别简单,没想到有那样的效果,高低起伏特别的明显。
这次试验其实主要做的就是观察,之后的计算也有一点麻烦,那直线画的不怎么准确,所以计算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
立体观察的实验报告3篇相关内容:浅谈实验报告单在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中的作用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实验报告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探究结果等,而且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巩固新知识,及时弥补不足之处等方面大有用处。
近代物理实验教程的实验报告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以为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只是当一个睁眼闭眼的瞬间,一个学期都快结束了,现在我们为一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就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本学期从第二周开设了近代物理实验课程,在三个多月的实验中我明白了近代物理实验是...神经干动作电位妇人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蛙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2. 观察坐骨神经干的双相动作电位波形,并测定最大刺激强度3. 测定坐骨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4. 学习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方法5. 观察机械损伤或局麻药对神经兴奋和传导的影响...三个优秀的物理实验报告试验日期实验一:昆特管预习部分【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昆特管,反应来回两个声波在煤油介质中交错从而形成的波峰和波谷的放大现象。
【实验仪器】电源,昆特管【实验原理】:两束波的叠加原理,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与谷相遇,平衡点与平...中医实验报告的一、实验目的为婴儿测量头围的好处在于能够掌握婴儿头围的生长速度,及时发现头围过大或过小的异常情况。
如果小儿的头围明显超出正常范围,则可能患脑积水、巨脑症及软骨营养不良等疾病。
如果头围过小,可能是脑发育不全、头小畸形。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报告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就是以计算机为手段,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认知学习理论探索基础教育改革途径,将小学的语文教学和计算机教学以及汉字输入编码学习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查字、编码、打字”四结合。
重铬酸钾法测cod实验报告篇一:重铬酸钾法COD测定及颜色变化原理一、重铬酸钾法测定COD原理在强酸性溶液中,准确加入过量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加热回流,将水样中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氧化,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关于沟通的实验报告例文提出为题:现代社会需不需要与人沟通?做出假设:现代社会需要与人沟通!实验器材:“沟通”颗粒若干、“自闭”溶液100毫升(此种溶液中有害怕、自卑、不敢与陌生人交谈等物质)、“自大”溶液100毫升(此种溶液中有看不起别人、高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