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古.3《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古.3《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品味,感受本词韵味、洞庭美景;过程与方法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月下洞庭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字”、分析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品性。

【教学重难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月下洞庭的特点;通过“练字”、分析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品性。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启发【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课本、导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你们,从总角之年开始,就在唐诗宋词元曲中慢慢的完成个体生命的成长。

也知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另有一番风韵。

例如:洞庭湖,李白千古名篇中的“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关于洞庭的风姿与辽阔为其《游洞庭》增色无限;孟襄阳笔下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出手便惊艳四座,千载而下,传颂不绝;而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看到的是白银盘里一青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

当历史的脚步回溯到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

由此也写下了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词《念奴娇·过洞庭》。

“词”我们的第一感官无外乎词牌名和题目。

(1)“念奴娇”为词牌名。

(2)题目是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

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古有“八百里洞庭”之称号。

而站在岳阳楼头倚柱远望,好一派茫茫洞庭之美景,尽收眼底。

二、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希望大家学习这首词,不仅能够感受本词韵味、洞庭美景。

重要的是解决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通过分析表达技巧,把握月下洞庭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品性和情怀。

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达技巧主要是:修辞和炼字。

1.反复诵读品味,感受本词韵味、洞庭美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也是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

我们立足“读”。

念奴娇·过洞庭 优秀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 优秀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重点字词的品味,来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字词的品味,来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2.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

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

3.作者简介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安徽和县人。

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

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

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

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yuán)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4.背景透视当蒙冤罢官,因长途跋涉而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清澈通透的洞庭湖,是何其的幸运啊!但这对洞庭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美好的相遇总是让人羡慕的,不过其实此刻,另一场美好的相遇正在悄然发生。

大家知道吗?时隔近千年之后,在2014年的秋天,我们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相遇了。

5.齐读题目——念奴娇·过洞庭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

此环节,通过展示图片,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诵诗歌,排障碍。

1.听录音,圈出本课生字词。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尽挹yì澄澈chéng chè细斟zhēn萧骚sāo玉界琼田qióng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动情诵读并且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诗文,为在准确感悟诗词的情感做铺垫。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过洞庭》。

(2)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念奴娇过洞庭》。

(2)理解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导入《念奴娇过洞庭》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念奴娇过洞庭》。

3. 查找其他刘禹锡的诗作,进行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文的意境和哲理。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境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中,理解诗文内容,领悟诗文情感。

4. 欣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诗文的美感。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宋代时期洞庭湖的自然风光与历史背景探讨《念奴娇过洞庭》创作的年代与历史背景1.2 作者简介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强调苏轼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二章:诗歌内容分析2.1 诗歌结构解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和韵律分析诗歌的头、身、尾的呼应与联系2.2 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洞庭湖意象,如“洞庭青草,近中流者绿,远者苍”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和意境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3.1 诗歌主题探讨诗歌的主题,如自然景观的赞美、人生哲理的探讨等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3.2 诗歌情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豪放与婉约的转换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词句运用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词句美4.2 意境创造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和想象诗歌中的意境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洞庭湖的景象,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洞庭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5.2 诗歌朗读与解析分组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提出问题和见解5.3 小组讨论与分享分组让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并交流各自的见解5.4 诗歌创作与展示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分享创作心得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宋代文学背景深入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影响探讨《念奴娇过洞庭》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6.2 诗歌的影响分析苏轼的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七章:诗歌的传承与演变7.1 诗歌的传承探讨《念奴娇过洞庭》在历史上的传承过程分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演变7.2 诗歌的演变研究宋代以后对《念奴娇过洞庭》的评论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不代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第八章:诗歌与审美鉴赏8.1 审美观念探讨宋代审美观念的特点分析《念奴娇过洞庭》如何体现宋代审美趣味8.2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运用审美观念鉴赏诗歌通过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第九章:教学评价设计9.1 课堂参与度评价设计评价表,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度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表现9.2 诗歌解析评价设计评价表,评价学生在诗歌解析中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评价学生对诗歌主题、意象和情感的把握能力9.3 诗歌创作评价设计评价表,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创意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掌握程度第十章:教学资源与拓展活动10.1 教学资源整理和推荐与《念奴娇过洞庭》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文献、评论等提供洞庭湖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背景的资料,供学生进一步了解10.2 拓展活动设计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参观洞庭湖、举办诗歌朗诵会等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实际体验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重点解析本文教案《念奴娇过洞庭》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共包含十个章节。

《念奴娇过洞庭》精品教案及配套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念奴娇过洞庭》精品教案及配套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念奴娇过洞庭》精品教案及配套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念奴娇过洞庭》精品教案及配套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张孝祥及其代表作《念奴娇过洞庭》的背景、作者、创作时间、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2、通过学习经典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让学生理解《念奴娇过洞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感悟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进行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点1、了解《念奴娇过洞庭》背后的文化背景,了解唐代文化的特点和唐诗风格。

2、阅读《念奴娇过洞庭》,探究作者的文学特点和人生观,并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念奴娇过洞庭》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

2、感悟诗词中的深层意义,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唐代文化的特点,讲解唐诗的基本知识,讲授张孝祥及其代表作《念奴娇过洞庭》的作者、创作时间和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2、阅读法:组织学生读诗,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意和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3、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蕴等,让学生能够真正领略到诗歌的美。

五、教学内容1、《念奴娇过洞庭》的背景介绍(1)《长恨歌》让唐诗达到了巅峰,也是唐朝宫廷女性的文学代表作品。

(2)唐代女性不仅文学水平高,而且地位也比较高。

(3)张孝祥是唐代女诗人中最有名气的一位,她的代表作品即为《念奴娇过洞庭》。

2、《念奴娇过洞庭》精讲(1)诗歌结构《念奴娇过洞庭》是一首长诗,全诗共有十二段,包括了江边登楼、怀古、爱情埋怨、思亲怀旧、咏物、抒情、慷慨陈词等多个方面。

(2)诗歌风格《念奴娇过洞庭》的诗风雄浑、宏伟,文字鲜明深刻,寓意悠远深远。

其独特的诗风是中国古代诗词史上一种独特的风格,被尊为“张氏风流”。

(3)诗歌主题《念奴娇过洞庭》表达的是张孝祥怀念家乡、思念父母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对爱情的思念和埋怨,以及对国家兴亡、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教学配套练习(1)阅读理解题:“黄鹤楼,烟锁重楼。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念奴娇过洞庭》的背景及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解读《念奴娇过洞庭》的题目和韵律。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苏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简介《念奴娇过洞庭》的创作背景。

3. 分析诗题“念奴娇”和“过洞庭”的含义。

4. 讲解诗的韵律和结构。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念奴娇过洞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词语言和意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念奴娇过洞庭》的诗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解读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三章:诗词欣赏与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欣赏《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精彩诗句。

2.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教学步骤:1. 分享《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优美诗句,引导学生欣赏。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第四章:互动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 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2. 引导学生探讨诗词中的主题和寓意。

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学习的拓展。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的诗词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教学步骤:2. 推荐相关的诗词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欣赏。

第六章:文学背景扩展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宋代文学及苏轼地位的理解。

2. 扩展学生的文学常识和批评思维。

教学内容:1. 介绍苏轼所处的宋代文学环境。

2. 分析《念奴娇过洞庭》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3.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诗歌的历史影响。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词句语言,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词人笔下洞庭湖之美,提高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词人“肝肺皆冰雪"的高洁人格以及“万象为宾客”旷达超脱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洞庭湖之美。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理解词人的高洁人格和旷达超脱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激发兴趣(1 分钟)洞庭湖,古称云梦,南纳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位于相对“中原"的位置,古代文人游学、就任、流放、贬谪多经过于此。

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

在屈原笔下,洞庭湖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在诗仙李白的眼中,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孟浩然的眼里,洞庭湖是“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

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 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豪放派词人张孝祥。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3 分钟)1、词人介绍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国安,号“于湖居士”,善诗文,尤工词,多写爱国词,其风格宏伟豪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既有苏词的豁达,又有辛词的忧愤。

代表作品《于湖集》《于湖词》。

①才华卓绝。

张孝祥出生书香门第,自幼聪慧,16 岁便通过了乡试,23 岁。

被皇帝钦点为状元。

②宦海浮沉。

张孝祥的仕途是坎坷的,他一生主张恢复中原,入仕不久因替岳飞平反,惹怒秦桧导致其父入狱,秦桧死后才获释。

在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中,张孝祥几番起落,最后黯然离开官场。

③英年早逝。

张孝祥年仅38 岁便离开人世。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并背诵《念奴娇过洞庭》。

1.1.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1.1.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苏轼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1.2.2 诗歌逐句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艺术手法等。

1.2.3 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哲理。

1.2.4 诗歌背诵与默写:要求学生背诵并能够默写《念奴娇过洞庭》。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1.2 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

2.1.3 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2.2.2 诗歌艺术手法的深入分析和运用。

2.2.3 诗歌主题的深入探讨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字词解释、翻译等。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诗歌意象和艺术手法。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3.2.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介绍苏轼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4.1.2 诗歌逐句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艺术手法等。

4.1.3 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哲理。

4.1.4 诗歌背诵与默写:要求学生背诵并能够默写《念奴娇过洞庭》。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5分钟4.2.2 诗歌逐句解析:15分钟4.2.3 诗歌主题探讨:10分钟4.2.4 诗歌背诵与默写: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过洞庭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赏析。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超拔高洁的人格。

四、教学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同学们,这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是洞庭湖,那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跟洞庭湖有关的诗句呢
学生可能答到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天,我们就再来接触一首跟洞庭湖词《念奴娇过洞庭》。

看看,作者通过写洞庭,抒发了他怎么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
1、准备两分钟,让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配乐为《秋湖月夜》
读音三万顷qǐng 细斟zhēn 扣舷 xián 扁舟pīan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细节感知,理解课文。

(其景其人其情)
1、逐句分析上阕。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要理解全词,得读懂这么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要理解这句,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

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板书:心会)
2、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悠然
3、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景物特点:开阔静澄澈(板书)
朗读上片。

4、逐句分析下阕。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分析: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

”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如今作者也丢了这一生的梦了,他有没有哀愁呢那句话能读出他的性格和心胸
肝胆皆冰雪---澄澈
稳泛沧浪空阔。

吸尽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心胸开阔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平静
细斟北斗----心静
(板书:平静心胸宽阔肝胆冰雪)
朗读下片。

5、现在我们把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品性放一起,你们在看看,发现了什么作者“悠然心会”了什么(学生讨论问答)
↗诗人的品性:平静心胸宽阔肝胆冰雪(内)(人)
心会
↘景物特点:静开阔澄澈(外)(天)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作者心会的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用文章里的话概括就是:“表里皆澄澈。

”无独有偶,杜甫有句话正好跟这句配成对联:心迹喜双清。

说的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6、作者心会的,用一句话来概括是“表里皆澄澈”,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又是什么呢
-----妙处
7、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学生讨论,派代表发言)
讨论结果(板书):
1)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

此种真意,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

2)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找到的诗人孤独的根据:
a.孤光自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吸尽西江,细斟北斗。

——借酒来“销万古愁”
类似的诗句如: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石渔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
愁。

c.万象为宾客。

——以自然之物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又。

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无知己。

类似的诗句如: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贺新郎》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无人理解的孤独。

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

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四、总结全词。

读完这首词,我们发现,这里有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却没有了屈子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狠狈,这里当然也有着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也没有了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庸俗。

词人感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恬淡和安宁。

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摇篮里,他原先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归宿之处。

人之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开阔而洁净的心灵之与澄澈的景色“合二而一”,这岂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此种“妙处”,又岂是“外人”所能得知!这种妙处,外人不可得知,而时跨千年之后的你们却读懂了诗人的心,成为了作者的知己,那些现在,就让我再一起齐读知己的《念奴娇过洞庭》吧。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词
六、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