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优秀3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
(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四,教学设想: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复杂的心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了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学习成果,好吗生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2: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
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牛牛范文】皆情语" 。
生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词的另一派别——豪放派的代表作品,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二)感知全文:师:好,现在老师把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鉴赏词的方法,一起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感受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
(教师范读全文)师: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老师的朗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你对这首词的初步感受吧。
《念奴娇》教案

《念奴娇》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
(2)理解《念奴娇》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念奴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体会诗中表达的豪情壮志和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念奴娇》。
(2)理解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简介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作品《念奴娇》。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念奴娇》,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下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
(2)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5. 巩固拓展:(1)进行诗歌填空、问答等互动活动。
(2)引导学生创作以自然美景为主题的诗歌。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念奴娇》。
2. 写一篇关于《念奴娇》的赏析文章。
3. 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朗读、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背诵《念奴娇》、赏析文章的质量。
3. 知识掌握:对学生进行诗歌知识点测试,了解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如赤壁、大江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意境。
2. 比较鉴赏:将《念奴娇》与其他苏轼的诗词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和创作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写教案不能一模一样,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慧才智和制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悟思想。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发《东破突围》给学生)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解题1、以提问方式复习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关于豪放派词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
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进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
后来渐渐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3、让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_“乌台诗案”,他最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害,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4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14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心情。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快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潇洒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宽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概宏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概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乐观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同学特点分析: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同学,对学习资源利用和学问信息的猎取、加工、处理与综合力量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深厚爱好。
2.学习习惯:学问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老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觉和自主学习力量。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沟通与协同争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采纳诵读感悟式教学。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美丽,感情深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同学多多诵读,品尝语言,感悟意境,特殊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同学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育了同学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念奴娇》教案(优秀6篇)

《念奴娇》教案(优秀6篇)《念奴娇》教案篇一教学内容和步骤提示作品,导入新课。
一、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写词的大家,他们在文学史上称为苏辛词派,他们的词大多表现出豪放的风格。
继续提示:二、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
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
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三、这两首词除风格相近,还有什么共同之处?都以怀古为题。
怀古之作,大多借题发挥,抒写胸臆,看看这两首词是怎样表现的。
这节课我们先学《念奴娇·赤壁怀古》。
指导预习:一、a.朗读全词,疏通文字b.补充注音:瑾樯二、补充注释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
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
②群山。
《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
“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
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已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
“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
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
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三、思考问题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2.应如何评价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结合语境)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念奴娇》教案

《念奴娇》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念奴娇》诗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念奴娇》诗的主题和意义;3. 掌握《念奴娇》诗的基本朗诵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文《念奴娇》;2. 背景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念奴娇》诗的背景:《念奴娇》是唐代著名诗人杨贵妃所作,描写了她与唐玄宗的美好爱情。
2. 小组讨论:你们对于《念奴娇》这个诗名有什么第一印象?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念奴娇》诗。
2. 学生回答问题:诗中的“念奴娇”是指谁?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一幕景象?三、诗歌赏析(15分钟)1. 老师解读诗中的意象: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杨贵妃对唐玄宗深深的思念之情。
2. 学生讨论:你们认为诗中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主题?四、朗诵与体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朗诵《念奴娇》诗。
2. 学生反思:在朗诵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悟和体验?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组展示:请各小组准备其他唐诗中描写爱情的作品,进行朗诵和赏析。
2.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你们喜欢哪首唐诗以及其中蕴含的意义?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1. 老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老师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对于《念奴娇》这首诗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并深入理解《念奴娇》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意义。
同时,通过朗诵和赏析的环节,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的形式,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了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六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六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1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2.指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3.指导学生领悟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大意教学难点:领悟词的意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讨论.、讲读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导语: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也正是由于这场战争,三足鼎立的局面才得以形成。
因而后人描写同赤壁有关的诗、词、文很多,仅苏轼就写下了名篇《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一、作者简介(内容见课件)二、问题思考(见课件)三、作品朗读(要求:边听朗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四、意境分析:1、首先要理解“意境”这个概念。
要清楚什么是“意”,什么是“境”,“意境”又指的是什么。
(内容见课件)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领悟词的意境。
(师生问答、讨论)问: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这样解释对不对?[这样解释不对]问:“浪”在这里指的是浪花吗?[不是指浪花,比喻时光]问:同学们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
江,直接用一个“大”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问:如此的磅礴气势,让我又想到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有这样两句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
“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那么,我们就用这两句来改写苏轼这两句,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不可以?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如果可以换用的话,那么苏轼为何不干脆用“英雄人物”呢?虽然“英雄人物”跟“风流人物”都指的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但苏轼心中其实是不等同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7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7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
请看下面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文武双全的曹操)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
(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
(板书:写景——怀人)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常守波
教学目标:
一、了解宋词。
二、领会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
教学方法:
“八面受敌”读词法。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二)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宋代文人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让我们跟着苏轼豪迈的步伐,走进宋词瑰丽多姿的殿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
二、宋词简介:
词产生于唐代,鼎盛于宋代。
词是一种配乐的诗歌。
唐代传入了大量的西域音乐,称为胡乐。
胡乐与民间音乐结合,称“胡夷里巷之曲”。
这种配合燕乐的歌,句子有长有短,所以也叫长短句。
又以每首歌的字句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每首词都有调名,称为词调。
每调的音乐有一阕的,称为单调;有两阕的,称双调;也有三阕的,较少。
每调都有一定的字数、句数和韵调。
词的产生最早起于民间。
敦煌曲子词绝大多数是民间无名氏创作。
到了唐代中期,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了《忆江南》等,不少诗人亦间或作词,词开始在文学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晚唐、五代出现了词的专门作家和专集,如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词人,《花间集》收有他的词66首。
《花间词》是最早的一部词选集,共收有18个词人写的500首词。
从此,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立称为一体,并与诗并行发展。
宋代名家辈出,是词的繁荣时期。
词从产生一直到北宋初期,风格哀婉,表现了细致、缠绵的感情,称为婉约派。
到了苏轼,用词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创造了一种豪迈的风格,称豪放派。
到了辛弃疾,这种豪放词风进一步弘扬。
三、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名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
其长子苏迈也有才名,我们曾在对《石钟山记》的学习中接触过。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名垂青史。
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他是北宋时代最大的一家。
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他首开一派豪放词风,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如精金美玉、行云流水,历来被人称
道,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
3、上阕写赤壁景色,是第一部分。
下阕写了周瑜的风采业绩,又写了对人生的感慨,分别为第二、第三部分。
连缀第一、二部分的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个过渡句,又用“遥想”转入第二部分,用“故国神游”转入第三部分,这三部分联系自然而紧密。
五、上片研析:
1、如果将“大江”改为“江水”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它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大江”不仅写眼前的江水,而且着眼于整个长江;不仅写眼中所见,还写心中所想,把空间拓展开了。
还指历史的长江。
2、把“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千古”让我们想到了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把时间概念扩大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一开篇便将我们的视野引向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和无比悠久的时间之中,定下了这首词的豪放基调,为人物的活动展开波澜壮阔的背景。
(小结:我们的词人不愧是一位高明的画师,他挥洒如椽的画笔,把一泻千里、日夜东流、滚滚滔滔的万里长江,像电影全景式鸟瞰镜头似的推到读者面前,在广阔的空间和悠远的时空背景里,我们既能看到长江波澜壮阔、磅礴浩瀚的气势,又能联想起那些扭转了乾坤的历史巨人。
尽管他们的躯体已被大浪淘尽,随岁月逝去,但是,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却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
)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以抓住哪几个动词赏析?
解说:“穿空”二字形容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写出了一种动态。
“惊”写出波浪汹涌。
“拍”字描绘巨浪搏击江岸。
“卷”字把滚滚惊涛汹涌而来,掀起层层白色浪花的壮美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捕捉住最富有感染力的形象,体会得很好。
这几句描写,有动态,有气势,有音响,有色彩,把景写活了。
使人感到赤壁峰崖就在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
)
六、下片研析:
1、“雄姿英发,羽扇纶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你能不能描述一下周瑜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周瑜呢?
明确:“头戴纶巾,手摇鹅毛羽扇,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的儒将形象。
透露了诗人的审美倾向,儒雅之美体现在风度、情调中,这是带有幻想光芒的文人式浪漫。
这样写,更能体现周瑜从容闲雅、举重若轻,胸中自有百万兵的英雄形象。
(我有一个问题:我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和历史书籍中读到的周瑜都是披坚执锐,戎装上阵的,何况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季,周瑜也不会手摇羽毛扇;他身为都督,也不会戴青丝巾。
)
2、“曹军溃败”的场面,哪位同学来描述?
设计:大火烧起来了,曹军官兵四散逃窜,溃不成军。
哭声、怒号声、车马声不绝于耳。
千里兵船顿时灰飞烟灭。
(寥寥数字,尤其突出了英雄人物周瑜雄才大略、卓然超群的将才形象,这在写法上是颇为巧妙的,艺术效果是强烈的。
)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江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固一世之雄”的曹操率领80万大军驻扎在赤壁,被周瑜一把火烧得“樯橹灰飞烟灭”,全军覆灭。
“樯橹灰飞烟灭”仅6个字,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
浩大的战争场面浓缩在“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里,可见作者语言的功力。
而且寥寥数字,尤其突出了英雄人物周瑜雄才大略、卓然超群的将才形象,这在写法上是颇为巧妙的,艺术效果是强烈的。
)
3、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豪放)
4、作者怀古之后,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自抒情怀。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伤低沉的情绪呢?
明确:他看到周瑜年轻有为,而自己被贬,已经47岁了,周瑜年仅24岁就开始为吴将,相比之下,他感到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早生华发;而周瑜年轻有为,战功显赫,名垂千古。
七、作者的感情世界:
在这首词中,豪放、感伤、旷达这三种思想感情是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的。
(明确:作者在短暂的感伤之后,想到,人生如梦,何必让种种闲愁萦烦我呢?还是洒酒酬月,把感情寄托在大自然之中吧,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之后的自我解脱,是一种旷达。
在这首词中,豪放、感伤、旷达这三种思想感情是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苏轼深受儒、道、佛三种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渴望建功立业,但当这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时候,他便陷入了低沉感伤之中。
这时,佛道思想又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使他能够在困境中自解
自慰,随缘自适,旷达超脱而又不至于丧沉沦。
苏轼如此,李白如此,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学家也都有这样的文化心理品质。
)
八、课程拓展:
从苏轼身上我们要悟到一种人生境界
明确: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学会坦然的面对困难、挫折甚至厄运,要在痛苦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多一份坦然,多一份旷达,这样才能成就我们多彩而辉煌的人生!
(他在痛苦中思考,他在思考中成熟,他的心中正激荡着感情的波澜,酝酿着冲天的豪气,只待找到一个突破口,便会不可遏制地喷涌而出! 终于有一天,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遥想古代的英雄豪杰,苏轼心潮澎湃,壮情激烈,他大笔挥洒,写下了这首千古杰作。
所以,余秋雨先生说:“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经历了一场旷世未遇的人生劫难的苏东坡,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这种清纯和空灵的一个音符。
)
九、板书
十、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