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辛弃疾:《念奴娇》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念奴娇》原文加赏析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辛弃疾:《念奴娇》原文加赏析瓢泉酒酣和东坡韵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
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也应有,梅花争发。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
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
【赏析】本词前有小序云:“瓢泉酒酣,和东坡韵”,是作者闲居铅山瓢泉时的感兴之作。
“ 和东坡韵”,指步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韵以追和。
东坡的原词,是贬官闲居黄州的所作,在抒发政治上失意的感慨这一点上,与辛词有相似之处。
辛词也以健笔抒豪情,风格上极力追步东坡。
今存稼轩词集中,和苏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原韵之作共有四首,内容有相似和连贯处,疑为同时作。
第二首题下小注云,“再用前韵,和洪莘之通判《丹桂词》。
”洪莘之是洪迈长子,四词当作于稼轩赴闽前即绍熙元年或二年秋桂开时(1190或1191)。
时当稼轩江淮两湖为官解职后,郁郁不得志闲居于带湖(在江西上饶)。
这里所选为四首组词的第一首,像是总冒和序曲。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四十七岁谪黄州游赤壁时所作,为雄视千古抒发豪迈理想的绝唱名作。
稼轩写此组和作时年近半百,处境相类,心情与大苏亦有共鸣之处。
大苏作气魄宏伟浩歌壮烈横扫时空,实已难乎为继,正如鲁迅先生说自问非翻得出如来佛手心者大可不必动手。
稼轩敢于费力不讨好地来“和东坡韵”,当然不是角胜,大概是写下《念奴娇》这个词牌,大苏那股悲凉之气就袭上心头,不能自已。
但他还是没重复走怀古路子,而是另辟蹊径,尽情抒发自我反思,将志意和潜意识中心理障碍化为一系列诗的意象,成为烟云翻卷的长卷。
显示出另一种格调的宏伟。
稼轩和唱的第一首(即此所选),上片悲多于壮。
辛痛恨含混敷衍,但恰恰碰到上上下下含混敷衍的亡国环境,真是快男儿的悲剧。
朱敦儒《念奴娇》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朱敦儒《念奴娇》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念奴娇》别离情绪,奈一番好景,一番悲戚。
燕语莺啼人乍远,还是他乡寒食。
①桃李无言,②不堪攀折,总是风流客。
东君也自,③怪人冷淡踪迹。
花艳草草春工,酒随花意薄,疏狂何益。
④除却清风并皓月,脉脉此情谁识。
⑤料得文君,⑥重帘不卷,⑦且等闲消息。
不如归去,受他真个怜惜。
【注释】①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
《荆楚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他乡寒食:语本唐孟云卿《寒食》诗:“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 ②桃李无言:《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 ③东君:司春之神。
唐成彦雄《柳枝词》:“东君爱惜与先春,草泽无人处也新。
”④疏狂:狂放不羁不拘礼法。
柳永《凤栖梧》:“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 ⑤“除却”二句:韦庄《女冠子》:“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 ⑥文君:汉司马相如之妻卓文君(见《汉记·司马相如传》)。
此指抒情主人公所思之女性。
⑦重帘:重重帘幕。
【译文】离别后,面对一片美景,怎奈悲愁更剧。
双燕互吐知心的话语,黄鹂唱着柔情的歌曲,而我却辞她远去。
他乡飘泊,更逢寒食雨。
多情风流的过客,每喜在桃李下徘徊暂驻,默默无言的桃李,哪经得起他们相赠折取。
忧伤的离人自是无心赏春惜春,春神呵,你莫怪人对你冷淡如许。
春天草草地催开艳丽的鲜花,浮花浪蕊无情思,薄酒也难浇愁苦,狂放疏荡又有何益处?除了清风与明月,谁个能知晓我绵绵的情愫。
料想我的爱人深居闺中、重重帘幕无心卷,终日痴痴地等着我的信息。
真不如回去和她团聚,好好地享受她的温馨爱意。
(汤俊峰译)【集评】清·黄苏:“希真……词品清超,此作尤为峭拔,此必为乞休后作。
开首五句,言别京中友、途中冷淡情怀。
‘桃李’四句,不过言己心迹疏放冷淡。
次阕起处,言所以疏放冷淡之故,总是‘酒随花意薄’耳。
‘此情谁识’,见无人知此心者。
末说文君,说受他怜惜,隐见妻能知爱惜我,而世少爱惜我者矣。
《念奴娇》语文古诗介绍

五、知识问答 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是什么典故? ——这首词引用了“火烧赤壁”的典故。即赤壁之战,是指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 操大军的一场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 著名战争之一,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 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2、《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与《三国演义》为何不同? ——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且有儒将风度, 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 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最后被诸葛亮气得 吐血而亡。这是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周瑜严重扭曲历 史造成的。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应该 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 三)宋词主要分几个派别,特征分别是什么,代 表人物分别是谁? 宋词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1、豪放派。作品多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 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 气。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 欧阳修等。 2、婉约派。作品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 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 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李煜、柳 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四、词作鉴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这句 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 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 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 ,感情饱满。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此一 句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 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 面。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只用 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赤壁古 战场壮丽雄奇的图景,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
张孝祥的诗词《念奴娇》译文和注释

张孝祥的诗词《念奴娇》译文和注释《念奴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鬓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译文洞庭青草,临近中秋。
三万顷的湖面宽广,就像美玉田野营造成洁白的玉的世界。
上面只有我坐一条小舟,如一飘树叶。
明月的光辉散在湖面,一片银光,银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软地轻漾。
水面与天色,那么幽静,整个天水都清莹澄澈。
我心中悠然难言出那种美妙细微的感受。
想起在岭南这几年,皎洁的月光照见了我,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高洁品质。
如今我年岁已老,秋风满襟,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我心坚定稳坐着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我要以西江的江水当作美酒,用北斗当勺为自己干杯,请世间一切来做宾客。
我要尽兴狂饮,拍打着船边引吭高歌。
欢乐得忘记了今夕是何年!注释洞庭青草:湖名。
二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为洞庭湖。
岭海:一作岭表。
即岭南,两广之地。
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孤光:指月亮。
萧骚:萧条稀少貌。
尽挹:舀尽。
北斗:北斗七星,排列形似长勺。
扣舷:拍打船边。
扩展阅读:张孝祥的词成就张孝祥作为南宋初期文人,其文体靡所不该,而忧国慨敌的情怀无所不在。
客观而言,张孝祥的文不如诗,而诗则不如词。
其词“豪壮典丽”,并不局限于一种文风,而尤以忠愤悲慨的爱国词为世所名。
总观张孝祥的爱国词作,字里行间无一不表达了他对故国的哀思长怀,对北伐中原的讴歌颂扬和对萎靡国事的感愤悲慨:如《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写“万里中原烽火北”,表达了对在金人统治下的北中国的怀念;《水调歌头·和庞佑父》以“剪烛看吴钩”,“击楫誓中流”,表达北伐抗敌的热情。
他的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概括了自绍兴和议、隆兴元年符离兵败后20余年间的社会状况,对于南宋王朝不修边备、不用贤才、实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辛弃疾——《念奴娇》

辛弃疾——《念奴娇》辛弃疾——《念奴娇》辛弃疾——《念奴娇》【年代】:宋【作者】:——《念奴娇》【内容】瓢泉酒酣,和东坡韵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
药笼功名,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争发。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
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
【鉴赏】:作者的词,历来与的词并称,不少词论家将苏、辛目为同派。
辛词的确有得之于东坡者,这首《念奴娇》即其一例。
词前小序云:“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由此可知,此词是作者闲居铅山瓢泉时的感兴之作。
“和东坡韵”,指步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之韵以追和。
东坡的原词,是贬官闲居黄州的所作,在抒发政治上失意的感慨这一点上,与辛词有相似之处。
辛词也以健笔抒豪情,风格上极力追步东坡。
但两词相比较,不难发现他们心貌各别。
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之放,则表现为悲壮激昂,同样是抒发政治失意的情怀,苏词的结尾,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老庄消极思想自解,显出颓废为自适的倾向;辛词则金刚怒目,感愤终篇,仍大呼“枉了冲冠发”,毫无出世之意。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借助《念奴娇》这个声情激壮的调子来自抒胸怀的。
全词着意表现的,是这样一种悲剧性的英雄人物,他鄙弃世俗追求轩冕排场、荣花富贵的风尚,胸怀抗金恢复的事业,他日夜失去的北方河山,渴望能通过自己的英勇战斗来统一祖国,可却被卖国群小排斥在政府之外,不能一展宏图;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申张正义,向往自由,可社会恶势力对他百般阻扰,使他大半生坎坷不遇,只得屈身于田间山林!词中一唱三叹地表达了这样位失意英雄的尴尬处境与悲愤心情。
上阕先写作者失意闲居的牢骚。
头二句,以疑问的句式,表达了自己对仕途和功名的困惑与思考。
轩,高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僚戴的礼帽。
轩冕代指官位爵禄。
首句典出《庄子。
古词《念奴娇》(作者朱敦儒)原文全文

念奴娇
朱敦儒[宋代]
见梅惊笑,问经年何处,收香藏白。
似语如愁,却问我、何苦红尘久客。
观里栽桃,仙家种杏,到处成疏隔。
千林无伴,淡然独傲霜雪。
且与管领春回,孤标争肯接、雄蜂雌蝶。
岂是无情,知受了、多少凄凉风月。
寄驿人遥,和羹心在,忍使芳尘歇。
东风寂寞,可怜谁为攀折。
关于作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引言:《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此词怀古抒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念奴娇》赏析及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诗歌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
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
"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
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
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
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
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
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
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张孝祥《念奴娇》注释及译文

张孝祥《念奴娇》注释及译文《念奴娇》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鬓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洞庭青草:湖名。
二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为洞庭湖。
岭海:一作岭表。
即岭南,两广之地。
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孤光:指月亮。
萧骚:萧条稀少貌。
尽挹:舀尽。
北斗:北斗七星,排列形似长勺。
扣舷:拍打船边。
译文1:洞庭青草,临近中秋。
三万顷的湖面宽广,就像美玉田野营造成洁白的玉的世界。
上面只有我坐一条小舟,如一飘树叶。
明月的光辉散在湖面,一片银光,银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软地轻漾。
水面与天色,那么幽静,整个天水都清莹澄澈。
我心中悠然难言出那种美妙细微的感受。
想起在岭南这几年,皎洁的月光照见了我,只有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高洁品质。
如今我年岁已老,秋风满襟,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我心坚定稳坐着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我要以西江的江水当作美酒,用北斗当勺为自己干杯,请世间一切来做宾客。
我要尽兴狂饮,拍打着船边引吭高歌。
欢乐得忘记了今夕是何年!译文2:中秋前后的洞庭湖微澜不兴,三万顷的湖面象一方硕大的琼田玉镜,托着我的一叶扁舟。
明月的光辉洒在湖面上,一片银光,清莹澄澈,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美妙感受在我心中悠然而生。
想起在岭南的这么多年,只有皎洁的月光可以见证我的忠肝义胆。
如今我虽然年岁已老,风满襟,有寒冷的感觉,但我毫不在意,仍然稳坐小船,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
我要把这西江的水酿成美酒,斟满那天上的北斗做成的酒杯,邀请世间万物一起尽情豪饮。
我扣船引吭高歌,欢乐得忘记了世间的一切!鉴赏张孝祥(公元1132~117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他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文章过人,书法、诗、词均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三、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四、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
二、本文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之作。
其豪放的词风、优美的语言以及意境、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浑然天成,采用反复诵读、启发讲解、比较阅读的方法。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解题、通读课文、讲解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请问: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谁?(苏洵、苏轼、苏辙)不错,我们今天就学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看一下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个是词牌(念奴娇),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词题——赤壁怀古——已经点明了写作背景:游赤壁(写景)怀古(咏史、抒情)。
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注释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5年,苏轼已经47岁了,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这首作品,可知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在他失意时所作?——失意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作品:1、老师范读,正音。
纶(guan)巾强虏(lu)华(hua)发酹(lei)2、齐读,感受文章。
(同学们朗读时要能够体现豪放风格,读出来)。
3、补注、疏通词语、串讲全文。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
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
唐代诗人杜牧《赤壁》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
“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强虏(樯橹):樯,桅杆;橹,浆。
指北军的战船。
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
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4、指名学生朗读全词。
三、分析与赏析:(采用提问、讨论、讲解的方法)(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
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
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浪”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
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
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
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
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一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
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
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6)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
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
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周瑜时年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7)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
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
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
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8)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9)学生齐读四、布置作业:1、思考:伟人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2、预习《江城子》柳永的《雨霖铃》,思考感受与本文的不同。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总结本文中心、写作特点、风格,背诵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作业情况,指名同学回答,导入讲解。
周瑜苏轼参考:建功年龄二十多岁四十多岁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提问: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抒发什么感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多愁善感)愁什么--------------不得志感---------------惆怅失意(现实和理想冲突)提问:作者如何解决这种冲突的?(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明确:①、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又跟僧人亲密往来,精通禅学。
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二、总结归纳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三、体会词风(一)总结: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词风。
(二)比较阅读学习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看看学柳永的《雨霖铃》后,请学生一起朗读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①,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⑤,更与何人说。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
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
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
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
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
深受人们的喜爱。
注释: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
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
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
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
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