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支阻滞
束支传导阻心电图及临床意义

室内传导阻滞
概念:发生在房室束以下的传导障碍统称为室内传导阻滞。
包括以下: 1.右束支传导阻滞 2.左束支传导阻滞 3.左束支分支阻滞。
2
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点:
①QRS波群时限≥0.12s; ②V1或V2导联QRS呈rsR′型或M型,此为最具特征性的改变;Ⅰ、V5、
3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点:
①QRS波群的时限≧秒; ②QRS波群的形态的改变:V5导联呈宽大、平顶或有切迹的R波。 ③V1、V2呈宽大、较深的S波,呈现QS或rS波。(Ⅱ、Ⅲ、aVF与V1相
似)。
④继发ST—T波改变,凡QRS波群向上的导联(如Ⅰ、aVL、V5等)ST 段下降,T波倒置。在QRS波群主波向下的导联(如Ⅱ、aVR、V1 等)ST段抬高、T波直立。
电轴右偏的其他原因,如右室肥大、广泛侧壁心肌梗塞,肺 气肿与个别健康青年人等。
常见:下壁心肌梗塞,严重冠心病等。
6
谢谢大家!
*图形与上述改变相似,但QRS波群时间短于者称为不完全性左束支 传导阻滞。
常见人群: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Hale Waihona Puke 心肌炎、心肌病 等,极少见于健康人。
4
左束支分支阻滞 -左前分支阻滞
心电图特点: ①QRS电抽偏左。 ②Ⅰ、aVL导联QRS波群是qR型,q波不超过。诊断时还必须排除引
起电抽显著左偏的其他原因,如预激综合征或暂时性血钾过高等。
③Ravl>R1,avR呈qRs型,Ⅱ、Ⅲ、avF呈rS型。 常见: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与暂时性血钾增高等情况。
5
左束支分支阻滞
-左后分支阻滞
心电图特点:
①QRS电轴偏右。 ②l、aVL导联QRS波群呈rS型。Ⅱ、Ⅲ、aVF导联呈qR型。。 ③QRS波群时间正常,一般不超过。诊断时还必须排除引起
stj 心脏医学术语

stj心脏医学术语
在心脏医学中,SJT是“束支传导阻滞”的缩写。
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的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导致心脏的某些部位无法正常传导电脉冲。
根据阻滞部位的不同,束支传导阻滞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左束支是心脏左心室的主要传导系统,LBBB是指
左束支出现阻滞。
LBBB可导致心脏的左心室收缩力减弱,心室率减慢,并可出现心律失常。
2.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右束支是心脏右心室的主要传导系统,RBBB是
指右束支出现阻滞。
RBBB可导致心脏的右心室收缩力减弱,心室率减慢,并可出现心律失常。
3.双束支传导阻滞(BBB):BBB是指左束支和右束支都出现阻滞。
BBB是心
脏传导系统受损的严重表现,可导致心脏功能严重下降,并可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
SJT的症状主要取决于阻滞部位和程度。
轻度SJT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乏力、气短等症状。
重度SJT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晕厥等症状,甚至可危及生命。
SJT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显示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
SJT的治疗主要根据症状和严重程度进行。
轻度SJT患者通常无需治疗,仅需定期监测。
重度SJT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植入起搏器。
以下是SJT的预防措施: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是什么意思

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是什么意思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是一种心电图波形异常,表现为QRS波群时间延长,QRS波群形态改变。
RBBB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但大多数情况不会引起严重疾病。
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RBBB的定义、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定义1.定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是心内膜下的一束神经组织在病理状态下传导受损所致。
正常情况下,心脏右心室的冲动经右束支传至心肌,激动右心室收缩。
当右侧束支传导受损时,右心室收缩时会有延迟或异常,从而导致QRS波形改变,出现右束支阻滞表现。
2.临床表现完全性RBBB大多数情况下为无症状的,不需要治疗。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心动过速、头晕等症状。
但是,这些症状通常与其他疾病有关,而不是直接与RBBB相关。
RBBB的发现通常是一次心电图检查的结果。
3.心电图表现完全性RBBB的心电图特点是QRS波群时间延长,且QRS波群形态改变,表现为:(1)QRS时间>0.12s(2)V1和V2导联中的QRS波形:a. QRS波群无S波b. QRS波群R波高峰时间>0.03s(3)V5和V6导联中的QRS波形:a. QRS波群有R′波b. QRS波群R波高峰时间>0.03s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治疗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不需要特殊治疗,因为它通常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如患者同时存在其他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等,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以维持心脏功能正常。
同时,也要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心脏疾病:1.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2.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如有高血压或高血脂的情况应及时控制。
3.定期检查对于有心脏疾病或其他相关病史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如心脏超声、CT、核磁共振等。
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注意事项1.不需要特殊治疗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通常不需要单独的治疗,但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保健。
左束支传导阻滞危害及预防

危害
心脏病发作:左束支传导阻滞 可能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如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预防
预防
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每 天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控制血压和血糖: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 ,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
预防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健康 检查,包括心电图和血液检查 。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左束支传导阻 滞危害及预防
目录 介绍 危害 预防
介绍
介绍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一种心电图 表现,表示心脏左室传导系统 有异常。 它可能会导致心脏不稳定,增 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害
危害
心律失常:左束支传导阻滞可能导致心 脏节律异常,如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心力衰竭:左束支传导阻滞可能减慢心 脏收缩,进而导致心力衰竭。
左前束支传导阻滞理解

左前束支传导阻滞理解
《左前束支传导阻滞理解》
左前束支传导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现象,它指的是心室向心房的传导,在心室间的部分或整个传导路径上出现的传导阻滞。
当心脏的收缩受到阻滞,心房和心室就无法有效地协调工作,这样就会导致心脏疾病的产生。
左前束支传导阻滞是一种由心室向心房的传导阻滞,该传导阻滞可由心脏结构性病变或神经性病变引起。
结构性病变是指心室和心房间的传导系统所受到的影响,而神经性病变则是指心室和心房间的神经传导系统所受到的影响。
当左前束支传导阻滞出现时,会导致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受到影响,心房和心室协调工作受到影响,这样就会使心脏的运作变得不正常,也会导致心律失常,从而会影响心脏的功能。
左前束支传导阻滞可以通过电生理图和心电图来诊断。
如果患者的电生理图和心电图显示存在传导阻滞,则可以确定为左前束支传导阻滞。
此外,患者也可以接受其他的检查,如心脏超声波检查,血液检查,心率变异性检查等,以确定具体的病因。
一旦确诊为左前束支传导阻滞,治疗方式根据传导阻滞的类型及患者的病情而定。
如果是结构性病变,则可以通过血管内手术或经皮心脏瓣膜植入术来缓解传导阻滞,如果是神经性病变,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传导阻滞。
此外,患者也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避免吸烟和酗
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时进行体育锻炼等,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心脏疾病。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n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属于心电图诊断中的一种阻滞性传导障碍。
右束支是心脏的传导系统的一部分,位于心室间隔的右侧。
右束支主要负责传导冲动到右心室的前部和后部。
当右束支的传导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时,就会发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是QRS波群略宽,时间常在0.10秒至0.12秒之间,称为稍宽QRS波群。
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不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QRS波群形态正常,即其形态与正常QRS波群相似。
此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还表现为右侧胸导联V1和V2导联中的r波变小,S波增大。
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QRS波群则表现为右侧胸导联中的r波消失,S波显著增大。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相似,多发生于右束支的近端,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阻滞性病变。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病因较广泛,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手术等。
此外,一些健康的人群也有可能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这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变异。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尤其在没有明显的心功能障碍的患者中。
一些研究表明,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能与心脏病的发展和预后相关,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房颤等。
然而,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些观点。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建立主要依靠心电图的结果。
正常人在心电图中可能呈现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表现,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排除其他心脏病。
其他检查包括心脏超声、运动试验、心脏负荷试验等。
治疗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通常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除非患者同时存在其他心脏病变。
对于合并有心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一些可能引起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病因,如冠心病或高血压,需要积极治疗。
右束支传导阻滞是怎么回事?

右束支传导阻滞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病理病因,右束支传导阻滞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右束支传导阻滞病因*一、发病原因右束支阻滞可见于正常人,但较少。
以儿童和青年人较多,以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较常见。
约1%的正常青年人有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以房间隔缺损尤为多见,也可见于室间隔缺损伴双心室扩大、肺静脉畸形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约有1/3可出现。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常出现于以下的病理生理情况: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②部分冠心病及心肌病;③部分慢性肺部疾患,轻度的右心室肥厚或扩张;④部分健康人,多为青年人。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可能是由于右束支远端纤维受损所致,而室间隔及右心室的除极正常。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发生率为0.25%~1.0%。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绝大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钾血症、Lev病、Lenegre病或经过心脏直视手术等。
急性心肌梗死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发生率为3%~7%,主要发生于前壁的心肌梗死,多为左前降支近端阻塞。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常出现于以下的病理生理情况:①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②右心室扩张或肥厚;③心肌慢性炎症:④传导束非特异性纤维变性束支组织硬化性、退行性病变纤维变性。
心电图演变可见这些患者大多先有右束支阻滞,然后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继而再发展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即完全性双侧束支阻滞)。
这种病变发展很慢,常要许多年才能从单一束支阻滞发展成双侧束支传导阻滞。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⑤少数完全健康者。
*二、发病机制正常心脏的右束支不应期比左束支约长16%,在各支的不应期中,右束支最长,依次为右束支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左间隔分支。
在传导速度上左束支与右束支正常相差约在25ms以内,QRS波形正常。
当右束支不应期延长,传导速度比左束支慢25~40ms时,QRS时限可稍加宽,呈部分传导阻滞的图形改变,即产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正常心脏的激动由窦房结发出,经房室结、希氏束及左右束支下传至希浦系统,并最终激动心室肌引起心脏收缩。
当各种原因致左束支传导发生延迟或阻滞,激动由右心室经室间隔传入左心室,导致左心室激动明显延迟,即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从1909年Eppinger和Rothberger【1】首次提出束支传导阻滞的概念以来,其后90多年逐步得到发展。
LBBB的心电图表现为:Ⅰ、V5、V6呈R波形,无q波;V1呈QS或rS形;QRS时间>120毫秒;继发性的ST-T改变【2】。
一、LBBB的流行病学很多研究进行了有关LBBB的流行病学调查。
Fahy等【3】的大规模人群调查中,LBBB的人群患病率为0.28%,而中年男性LBBB的患病率为0.3%【4】。
80-90岁的男性人群中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即QRS>0.12秒的患病率为11%【5】,研究表明LBBB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Peter Ericsson 【6】等人对出生于1913年的855名年龄为50岁的男性进行了长达30年的随访,共有22例出现LBBB,发病率由50岁的1%增长到80岁的17%。
流行病学的资料亦表明,作为传导系统异常,LBBB常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存在,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心肌病或这几种疾病的组合。
其他罕见的病因包括Lev病(心脏骨架的硬化)、Lenegere病(原发性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及主动脉瓣钙化等【7】。
在Framinghan研究中【8】,随访18年期间新出现的LBBB的发病率为1.5%,多数患者具有明显的心脏异常,如高血压、心脏扩大、冠心病或这几种疾病的组合,仅有11%的LBBB患者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出现。
其他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亦发现室内阻滞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同时常与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左室肥厚等合并存在【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
Ⅱ
Ⅲ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谢 谢!!
Ⅰ
Ⅱ
Ⅲ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右束支+左前分支阻滞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其余部分传 导正常
右束支传导阻滞 右心室除极化障碍
心电图特征 1. QRS电轴在-45°- -90°范围内; 2. V1QRS波与单纯RBBB相似; 3. I 、aVF导联呈QR型;II 、Ⅲ和V6导联 呈RS型。
左前分支阻滞
Ⅰ Ⅱ Ⅲ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左前分支阻滞*
左后分支阻滞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其余部分传 导正常
右束支传导正常
左后分支粗,向下向后散开分布于左室的 隔面,具有双重血液供应,故左后分支传导阻滞比 较少见。
左后分支阻滞
心电图特征 1. 临床上 右室肥大而心电轴明显右偏 达90°- 120°,尤以超过110°为最可 靠; 2. QRS波在aVL导联呈RS型;aVF导联呈QR 型;RⅢ特别高; 3. QRS波的时限正常或稍增宽(<0.12sec)。
右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正常 左心室除极化正常
右束支传导阻滞 右心室除极化障碍
右束支细而长,由单侧冠状动脉分支供 血,其不应期比左束支长,故传导阻滞多见。
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征 1. QRS波群时限增宽; 2. QRS波的前半部接近正常,后半部在多数导联如 Ⅰ、Ⅱ、aVL、aVF、V4、V5、V6等表现为具有宽 而有切迹的S波,其时限≥0.04sec; 3. V1导联的综合波呈RSR'型的m形波,其VAT时限 ≥0.06sec;aVR导联则常呈QR型,其R波宽而有 切迹; 4. V1、V2导联ST段轻度压低,T波倒臵; 5. 单纯右束支阻滞时,QRS电轴在+110°至 -30°范围内。
左前分支阻滞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其余部分传 导正常 右束支传导正常
左前分支细长,支配左心室左前上方,易 发生传导障碍。
左前分支阻滞
心电图特征 1. 心电轴明显左偏,可达-30°- -90°, 超过-45°者更具诊断价值; 2. II、Ⅲ、aVF导联QRS波呈RS型;I、aVL 导联呈QR型,RaVL>RI; 3. QRS波时限无明显增宽。
右束支传导阻滞
Ⅰ aVF V1 V4
Ⅱ
aVL
V2
V5
Ⅲ
aVR
V3
V6
QRS<0.12sec
QRS≥0.12sec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右束 支传导阻滞两者QRS波群的形态相似,但前者QRS 波时限<0.12sec。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 1.正常人群 无器质性心脏病人群右束支阻滞发生率 0.2-0.7%。 • 2.急性心肌梗死 大部分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存在器 质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右束支阻滞患者预 后不良。 • 3.外科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儿童右束支传导阻滞常见于 心外科术后。 • 4.肺栓塞 肺栓塞时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6-67%。 • 5.高血压 年龄大于60岁,右束支传导阻滞与基础心脏 病、高血压、心脏扩大和血糖增高有关。
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 滞,左心室除 极化障碍
右束支传导正常
左束支粗而短,由双侧冠状动脉分支供血, 不易发生传导阻滞;如有发生,多为器质性病变所 致。
心电图特征 1. QRS时限增宽; 2. Ⅰ、V5、V6导联Q波减少或消失,S波常消 失,V5、V6导联的VAT时限≥0.06; V1≥0.06sec;V1、V2导联常呈QS形,或有一 极小R波,主波(R或S波)增宽,其顶峰粗 钝或有切迹,后支较前支为迟缓; 3. 心电轴有不同程度的左偏; 4. ST-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Ⅰ
Ⅱ
Ⅲ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其余部分传 导正常 右束支传导阻滞 右心室除极化障碍
心电图特征 1. QRS电轴在+110°至+180°范围内; 2. V1 QRS波与单纯RBBB相似; 3. aVF导联呈RS型; 4. II 、Ⅲ导联呈QR型或出现高大的R波。
左束支传导阻滞
Ⅰ
V1
V4
Ⅱ
V3
V5
V2
Ⅲ
V6
QRS<0.12sec
QRS≥0.12sec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左束 支传导阻滞两者QRS波的形态相似,但前者QRS波 时限≥0.12sec,后者<0.12sec。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 左束支受双重供血,不易阻滞。左束支 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 左束支传导阻滞最常见的疾病是冠心病、 高血压心脏病和心肌病。 • 急性心肌梗死与左束支传导阻滞:左束 支传导阻滞是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且 心梗出现lbbb,提示预后不良。 • 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衰 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年死亡增加36%
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
H
• 窦房结 SA node • 结间束 internodal atrial pathways
• 房室结 • 希氏束 • 右束支 • 左束支 AV node AV bundle right bundle branches left bundle branches 纤维网 Purkinje
• Purkinje system
•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 房结,并从此发出冲 动,循此特殊传导系 统的通道下传,先后 兴奋心房和心室,使 心脏收缩,执行泵血 功能。这种先后有序 的电兴奋的传播,将 引起一系列的电位改 变,形成心电图上相 应的波形。
希氏束的解剖 •
1希氏束穿过间隔分为左、右 束支。 • 2右束支在膜部室间隔后下方 发出后,沿室间隔后缘行走, 穿过隔缘柱到达右室前乳头肌 底部时分支,然后继续行走至 右室游离壁和间隔部。 • 3左束支在主动脉环下穿过室 间隔膜部,然后呈扇形分支: 左前分支通过左室流出道,抵 达前乳头肌底部,支配左室前 侧壁,左后分支到达后乳头肌 底部,支配下壁及后壁心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