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合集下载

人口迁移的教学设计方案

人口迁移的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目标: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原因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二、教学重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原因。

2.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

2. 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改变居住地的现象。

(二)讲授新课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1)定义: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改变居住地的现象。

(2)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2. 人口迁移的原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等。

(2)社会因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3)政治因素:政治制度、政策、战争等。

3. 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产业结构等。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

(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密度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等。

(三)课堂练习1. 分析我国近年来的人口迁移现象,说明原因和影响。

2. 比较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原因和影响。

2. 提醒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五)布置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的人口迁移政策。

2.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人口迁移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人口迁移有了全面的认识。

2. 在课堂练习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导学案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导学案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能够区分两者的差异。

2、掌握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

3、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现象。

二、知识梳理(一)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 1 年)的迁移活动。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19 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2)国内人口迁移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从东部人口稠密地区迁往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由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沿海地区和工矿区。

(二)人口流动1、概念: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特点(1)人口流动的数量近年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三)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1)气候: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2)淡水:淡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3)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人口迁入。

2、社会经济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趋势5. 案例分析:我国某城市的人口迁移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微观和宏观因素分析,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某城市的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某城市的人口迁移数据,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思考。

2. 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3.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讲解微观和宏观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4. 讲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城市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5.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我国某城市的人口迁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人口迁移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认识。

4. 评价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口迁移相关章节。

2. 网络资源:相关的人口迁移数据和案例。

3. 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和数据。

4. 笔记本电脑:用于查找和展示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鲁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鲁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鲁教版必修二教案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主要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两种。

2.人口迁移的概念:。

分析:人口迁移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空间位移:有迁出地到迁入地;(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典例:下图中A 、B 、C 是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箭头表示人口的空间移动。

行政区域界线常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发生人口迁移的是( C )① a 1→b 1 ② a 1→a 2 ③ b 1→b 2 ④ c 1→a 2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3.各历史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 在人类社会早期, 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古代农业社会, 或 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 15-19世纪, 和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战后原因多样化,因此人口迁移出现了的新特点是: 。

4.读课本,填写下列表格相应内容:1) 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政治因素2) 欧洲从原先的人口迁出地区变成人口迁入地区。

3) 三峡水库的修建,使得大量库区人口外迁。

4) 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返回迁出国。

经济因素5) 美国移民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

6) 生态环境恶化或遭受破坏,无法在当地生存而被迫外迁的人。

社会文化因素人口迁移15—19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迁移路线人口迁移特点7)新兴城市引发的人口不断拥入。

8)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无家可归、被迫迁居。

9)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也造成了人口的迁移。

生态环境因素二、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合称为。

2.人口流动的2个特点:(1)(2)。

3.民工潮的影响:有利:增强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区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学生能够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学生能够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绘制人口迁移路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1)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属于人口迁移吗?(2)提问学生对人口迁移的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迁移。

2、讲授新课(1)人口迁移的概念①通过举例,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学生异地求学等,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即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②强调人口迁移的三个要素: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2)人口迁移的类型①国际人口迁移展示历史上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路线图,如黑奴贸易、欧洲向美洲的移民等,引导学生分析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特点:15 世纪至 19 世纪,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原因:15 世纪至 19 世纪,新大陆的发现、殖民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②国内人口迁移以中国为例,展示古代和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路线图,如古代的“闯关东”“走西口”,现代的“民工潮”等,分析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2.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学案.doc

2.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学案.doc

2.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案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概念,运用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原因。

联系实际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对比学习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变化,并养成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身边熟悉的实例,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求真求实、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人口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课程标准只提到人口迁移,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教材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分开讲述。

第一目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并在知识窗中列举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第二目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民工流现象。

用知识窗介绍了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

民工流、国际难民、环境移民、外籍劳工等,都极具现实意义,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

本课时的活动设计注重贴近高中生的生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以及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难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的人口迁移资料,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复习人口的增长,依据学案预习本节内容,并记录难点、疑点,搜集一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附件下载。

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

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

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及特点;2.掌握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分类;3.掌握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分类;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析和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人口不平衡的现象,并带领学生进一步思考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是怎样发生的。

二、概念解释(15分钟)教师解释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由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属于长期性的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指人们在较短时间内由一地迁移到另一地的现象,如旅游、探亲访友等。

三、人口迁移的分类(20分钟)1.区域性人口迁移教师解释区域性人口迁移的概念,并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特点。

2.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原因,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探讨。

3.城市内部人口迁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城市内部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四、人口流动的分类(20分钟)1.旅游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旅游的概念、特点和原因,并分析旅游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2.探亲访友教师解释探亲访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探亲访友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3.购物消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购物消费对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五、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20分钟)1.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

2.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

六、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课后复习重点内容。

【教学延伸】1.分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国家进行深入研究,调查该国家的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以小组展示形式呈现。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就业、教育、家庭等。

(3)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2)尊重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口迁移现象。

(3)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趋势。

2. 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

(2)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现象和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地图和数据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数据,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人口迁移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

(2)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有什么区别?2. 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1)讲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2)介绍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3.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讲解经济、就业、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在实际人口迁移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1)展示典型的人口迁移案例,如“民工荒”、“城市移民”。

(2)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掌握并会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成因
(4)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难点:推拉理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变动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人口自然变动,即由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人口机械变动增长,即人口迁移变动。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下图是以城乡迁移为例的“人口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图”。

城市
(拉力因素)人口迁移乡村
(推力因素)
工作机会多
赚钱机会多
医疗服务和社会福相对理想

教育与升迁机会多休闲机会多
现代建筑居住舒适职业与致富机会多社会地位高城


农村生活困难
就业机会不多
升学与升迁机会不多
生活质量低
就医不便
公共设施不足
老式房屋生活不便
社会地位低








人口密度大
失业率高
犯罪率高
建筑物密集
房地产价格高交通拥挤人口流失
人口总量少
劳动力老化
农业投资少
农业生产条件差农田荒废
环境质量差(推力因素)人口迁移环境质量好
(拉力因素)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
移。

图2-2我国80年代中后期务工经商流动人口
4.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1)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的意愿性迁移比较少;60年代有组织的移民支援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这一阶段是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移动。

(2)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迁移中组织性迁移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迅速上升,这一阶段的主流是中部向东部迁移。

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移也有所增加的趋势。

(3)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①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②从城市流向农村
③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④从东部地区流向
西部地区
[典型例题]
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解析: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首先表现在空间位置的变化,但是,并不是说空间位置的变化就一定是人口迁移。

一般来说,行政区域的界线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之一。

其次,人口迁移还有时间上的特定含义,通常是指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不属于人口迁移。

所以,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是人口迁移。

本题中,A、B、D都是未长期改变其原有的居住地,只能说是属于人口的空间流动。

只有C符合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答案:C
2、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

读图并分析:
四川16.4%
安徽10.2%湖南
10.2%
江西
8.7%河南7.2%
湖北6.6%
其余40.7%
其余31.5%
广东35.5%
浙江8.7%
上海7.4%
江苏6.0%北京5.8%
福建5.1%
城市27.0%
乡村73.0%
乡村25.6%
城市74.4%
流出流出流入
流入
2001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地域构成
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 、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 、从城市流向乡村
C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 、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解析:人口迁移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而目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中的经济因素又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我国目前的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流向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是由农村流向城市。

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人口的流动对流出地区来说,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及人口压力,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当地与外界和交流和使用;对流入地来说,
可以解决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流入地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当然,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也会给当地城市带来环境上的造成巨大压力。

答案:(1)C(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
3、根据联合国200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高收入国家预计每年接收200万移民。

未来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见下表,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上表,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迁出国,迁入
国。

(2)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

3、(1)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2)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