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合集下载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第二课时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第二课时

2.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会“雁南飞”?
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业大幅增长,收入 增加。 亲情因素:有返回故地的潜在意识,亲情、乡情吸引。
1.缓解人地矛盾, 有利于合理利用剩 余劳动力,提高经 济收入,保护生态 环境 2.加强与外界社会. 积极 经济.科技.文化的 影响 联系,有利于社会经 迁出地 济发展
复习回顾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有哪些?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有哪些? 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外籍劳工流动方向有哪些? 外籍劳工流动方向有哪些?对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有什么意义? 与发展中国家有什么意义?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如何判断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 2、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 还有什么原因? 3、阅读活动内容回答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 雁南飞的原因又是什么?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因素对人口 迁移是主要的,经 迁移是主要的, 常起作用的因素, 常起作用的因素, 是人口迁移的基本 动因。 动因。
深圳市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 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 的距离, 口迁移的各种困难, 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 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消极 影响 积极 影响 迁入地 消极 影响
增加人才和劳动力 促进经济发展
可能造成人才流失 劳动力减少;产生 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 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并对 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 影响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 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 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 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 ,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 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 生活。

高中地理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
汇报人:
目录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定义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 迁移
人口流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日常流动和季节性流 动
永久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 方永久性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暂时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 地方暂时性迁移到另一个地 方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居住地
日常流动:指人口在居住地和 工作地之间的日常移动
工资水平:工资 水平高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就业机会:就业 机会多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语言文化: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政治因素
政策影响:政府政策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战争影响:战争对人口迁移和 人口流动的影响
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地形:平坦的地形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水源:充足的水源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土壤: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人口迁移 与人口流动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层面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口迁 移与人口流动的保障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引导人口合理 流动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城市承载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育提高技能 增强适应能力
个人层面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 社交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1.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2.15世纪至19世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迁移各有何特点?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4.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有何特点?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 影响因素 特点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因素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经常迁移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15世纪 至19 世纪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第二次 世界大 战以后经济原因为主,社会性、政治性原因为辅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图表点拨] 1.教材第11页图1­2­1,该图展示出:(1)15~19世纪,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2)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等地的人口迁移路线;(3)近代中国人到东南亚、美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

2.教材第11页图1­2­2,该图展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由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拉丁美洲迁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路线,以及非洲迁往欧洲、西亚及非洲内部不同国家的迁移路线;(2)因灾害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主要在非洲;(3)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主要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4)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迁移路线主要在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和非洲。

第二节 人口迁移和人口移动

第二节 人口迁移和人口移动

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移动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理解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认识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分析实例说明人口移动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正确认识人口移动规律,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人口移动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口移动与人口流动的区别和联系。

2.人口移动的阶段及其原因、特点、迁移方向。

3.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任务是分析人口移动的原因,而大多数学生的家庭都是从其他地区迁移而来,可首先让他们作一个加注调查表,分析自己的家人都是由于什么原因在不断地改变居住地,集体讨论从中找出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

具体方法为:举例分析法、讨论法及图表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型:新授课[导入]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那么请问人口的增长通过哪“三率”反应出来?(学生)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提问)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接下来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投影)[承转]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移动的影响,人口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移动。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提问)根据已预习的情况,再次浏览课本,概括归纳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是?(学生)(投影)(学生)判断[承转]在了解了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后,首先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自从人类诞生就一直延续到现在,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本,归纳人口迁移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以及各阶段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及特点。

(投影)[板书](讲)这两个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迁移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到了15C后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迁移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中图版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图版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知识清单一人口迁移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域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知识清单二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人口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4)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知识清单三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为了开发内地与边疆,主要表现为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边疆工农业建设。

2.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大,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人口向城镇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

(2)人口向东部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温馨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知识清单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温馨提示人口迁移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例如,俄罗斯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自然条件较温和,经济、科技较发达的欧洲部分迁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较为落后的西伯利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地区之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

根据人口流动的时间,可以把人口流动划分为:(1)长期人口流动。

即离开户口登计地在1年以上,在外寄居,而户口仍留在原地。

(2)暂时人口流动。

指离开户口登记地1天以上、1年以下,在外寄居或停留,而户口仍在原地。

(3)周期性人口流动。

即有规律地定期离开户口登记地和返回户口登记地。

第二节人口迁移1

第二节人口迁移1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了解人类社会各阶段人口迁移的特 点。 3、掌握人口流动的概念、特征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一、人口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 迁出和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 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特点 流向
(1)旧大陆 (2)开发地区 欧洲 非洲
新大陆 未开发地区
美洲、大洋洲 美洲
意义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
国际人口迁移
(3)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 表 现 政治性国际人口 (1)东欧剧变:重新划定国界,人口相 迁移增加 互迁入迁出 (2)印巴分治: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 口迁移 (3)非洲独立:原殖民者遣返回国 (1)欧洲:迁出地变为迁入地区 国际人口迁移流 (2)美国:主要迁入国 向发生改变 (人口来源: 拉丁美洲、亚洲 ) 迁移形式多样化 (1)新兴城市出现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 (2)旅游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人口迁移
习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的新特点是 ( B ) A.从旧大陆向新大陆 B.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 C.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D.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消失
从坦克边穿过的伊拉克难民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难民 云南百年不遇的 大旱迫使很多人 背井离乡
二、人口流动
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出外 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空间位移:行政区划为界
居住地变更:改变户籍
时间限度:一年以上Fra bibliotek习题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 人口迁移的是( D ) A.小张到上海看世博会 B.唐老师到日本讲学 C.小李家乔迁新居 D.小王去北方上大学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
思考、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气候②水源③土壤 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因素②交通和 通讯③文化教育④婚姻家庭 ⑤政治因素⑥个人对生活或职业的需 求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 结果,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任何 一种因素都可能是决定性的。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推拉理论
4.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
决定性因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⑥
课堂练习
2019年春运从1月21日到3月1日,共计40天。据此,回答5~6题。
5. 春运所带来的旅客流属于( )
A. 国际人口迁移
B. 国内人口迁移
问题探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1.在城市里农民工主要从事哪些行业?
建筑业、纺织服装业、传统服务业等
2.分析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乡差距大
3.分析农民工进城务工分别给城市和乡村带来了什么有利和不利影响? ①对乡村:有利: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更好的开发利 用土地资源;加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不利:造成劳动力 缺失或人才外流 ②对城镇:有利: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 化水平。不利:人口密度加大;城市环境压增大;社会问题 增多;城市管理难度加大
第 13页
板书
• 概念 • 人口迁移和
人口流动的 判断
人口迁移及 特点
• 推力
• 自然因素
• 社会经济因 素• 拉力• 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 素
影响人口迁 移的因素
• 对迁入地 • 有利影响 • 不利影响
• 对迁出地 • 有利影响 • 不利影响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二、人口流动
1、概念 人口流动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 移动现象。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区别
联系
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变更户籍
人口迁移和流动都是人口空 间移动的现象,都能引起人 口数量的变化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 动,且不变更户籍
中国的“民工流”
2.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 建立起一批移民为主的国家。





澳 大 利 亚
近几百年新兴起的移民国家 ----
新 加 坡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新西兰、新加坡等
(2) 促进经济发展。







唐人人街街吉多










(3)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4、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 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人口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迁移原因: 1、政治因素 2、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 3、新兴城市的出现、旅游业的兴起等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经济 因素
影响 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
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
社会文化 因素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四、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
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口压力,提高经济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 的吸引或逃 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为主要原因。 (3)近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表现:
返回
(3)近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表现:
一、教材P8图1-2-1、P9图1-2-2探究 1.15~19世纪世界人口主要的迁出地区是哪里?
主要迁入地区是何处?
提示:迁出区为欧洲和非洲,迁入区为美洲和大 洋洲。 2.近代中国人口迁往的地区主要有哪些? 提示:近代中国人主要迁往东南亚和北美洲。
返回
3.分类
①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返回
②按迁移方向划分 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 农村→农村 农村→城市 城市→农村 城市→城市
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
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是 哪一种形式?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返回
4.不同时期人口迁移
(1)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条件 是人口迁移的
返回
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
• 国际难民 • 环境移民
返回
5.人口流动
(1)原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 (2)时间:临时或短期。 (3)实质:离开原居住地,但 不变更户籍 。
(4)强度:取决于 经济 、 文化 发展水平。
6.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人口移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其主要有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 差别如下表所示: 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返回
4.民工流 (1)原因: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有大 量 剩余劳动力 。 (2)流动: 农村 涌向 城市 ;内地涌向沿海。
(3)影响:
①积极影响:增强社会活力。 ②消极影响:加大对 交通 、 城市 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和 社会治安管理 等方向的压力。
中国的“民工流”
原因:(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2)国家政策的改革
外籍劳工迁入关系很大
促进了 随着国际人口移动,各国优 文化的 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了世界
交流、 各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
融合与 流与发展;国际人口移动促 发展 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①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② 巴西成为“人种大熔炉”
返回
(3)城乡间巨大的收入差距(主要原因)
返回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案例“闯关东”与“雁南飞”
返回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城市 乡村
人口迁移 城 市 化
拉力因素
人口迁移的概念 和分类
推力因素
农村生活困难 就业机会不多 升学与升迁机会不多 生活质量低 就医不便 公共设施不足 老式房屋生活不便 社会地位低
第二节 人口迁移
1.知道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形式和 原因。
2.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社会的影响。
3.运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析不同条 件下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与流动
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1.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区之间 迁出 或 迁入 ,而发生居住地的
永久性或长期性 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迁移与流动
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 不利 市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返回
2.对社会经济 (1)建立起一批以 移民 为主的国家,明显改变了世 界人口分布。
(2)促进了 经济发展 。
(3)促进了 文化 的交流、融合与发展,还促进了人 种基因的交流。
2.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效应 社会经济 效应 含 义 举 例
中国的“民工流”
原因:(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影响:( 12 )为城市提供大量剩余劳动力,解决城市劳动力的 ( )国家政策的改革 不足 (3)城乡间巨大的收入差距(主要原因) ( 2)许多民工承担了建筑、环卫、服务业等方面的工 影响:( 1)为城市提供大量剩余劳动力,解决城市劳动力的 作,为城市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足 ( 2)许多民工承担了建筑、环卫、服务业等方面的工 ( 3)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水平的调高,改善农村经 作,为城市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济水平的发展 ( 3)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水平的调高,改善农村经 ( 4)增加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治安等方面 济水平的发展 的问题(不利) (4)增加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治安等方面 的问题(不利)
2017/11/5
返回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最主要原因:地区间 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别。 (2)其他因素: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 国家政策 、
文化背景等。
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 (1)迁出地:缓解当地的 人地矛盾 ;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 提高经济收入;保护 生态环境 。
2.人口迁移的判断
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 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 为人口迁移。 (1)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跨国界的人口迁
移为国际人口迁移;未跨越国界,跨越行政区边界的人口迁 移为国内人口迁移。
返回
概念 人口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 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 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 住地改变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
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 外出活动
区别
返回
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主要
原因
自然环境变迁、灾荒、战乱、 短期的工作与学习、 宗教迫害、政策、政治、经 商务活动、旅游、 济差别等 探亲等
“闯关东”、“下南洋”, 外出探亲、出国考 举例 北宋末年人口南迁,定居海 察、长假出游、 外获取“绿卡” “民工流”
环境质量好 (拉力)
人口迁移
返回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气候 土壤 水 矿产资源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 经济 因素
影响 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
社会文化 因素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人口迁移基本原因:人口、生活资料在地区、
数量上的不平衡,以及生存环境的差别。 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
(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频繁往返、外出购物、 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 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 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
返回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⑤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⑥19世纪末,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⑦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⑧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2)迁入地: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
①提供大量劳动力;②促 科技、文化的联系,有利于 有利 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②缓解人地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
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建立起一批以
促进种族、
民族的融 合
移民为主体的 国家,明显地 改变了世界人 口分布
返回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新西兰、新加坡等
社会经
济效应




人口的合理流动,能使劳动
①落后的美洲经过世界各地移
促进经 力与生产资料更好地结合,
济发展 能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协
调发展
民的长期开发,成为经济发达
地区;②西欧战后经济的繁荣、 中东石油生产国经济的崛起与
工作机会多 赚钱机会多 医疗与社会福利好 教育与升迁机会多 休闲机会多 现代建筑居住舒适 置业与致富机会多 社会地位高 人口密度大 失业率高 犯罪率高 建筑物密集 房地产价格高 交通拥挤 环境质量差(推力)
人口过 于集中
引起人口迁移 的因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郊 区 化
人口流失 人口总量少 劳动力老化 农业投资少 农业生产条件差 农田荒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