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最新)
高中地理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汇报人:
目录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定义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 迁移
人口流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日常流动和季节性流 动
永久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 方永久性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暂时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 地方暂时性迁移到另一个地 方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居住地
日常流动:指人口在居住地和 工作地之间的日常移动
工资水平:工资 水平高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就业机会:就业 机会多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语言文化: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政治因素
政策影响:政府政策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战争影响:战争对人口迁移和 人口流动的影响
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地形:平坦的地形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水源:充足的水源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土壤: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人口迁移 与人口流动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层面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口迁 移与人口流动的保障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引导人口合理 流动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城市承载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育提高技能 增强适应能力
个人层面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 社交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ppt课件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
是( C )
A.欧洲 B.拉丁美洲 C.北美 D.非洲
4、下列现象属于人口流动的是( C )
A.三峡库区移民
B.“安史之乱”引发我国北方人民大规模 南迁
C.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民工流”
D.老城区的拆迁户乔迁新居
5、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
非洲---美洲、西亚
南欧---西欧
旧大陆--新大陆
人口迁移特点 已开发地区--未
开发地区
永久性移民的比例 明显减少;
迁移形式更趋于多 样化。
二、人口流动 自读提示: 1、人口流动的概念?
2、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
3、“外籍劳工”的含义是什么?流动 的总趋势?对经济的影响?
4、我国民工流问题的思考……
一、人口迁移 自读提示:
1、人口迁移的概念?
2、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 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 特点?
3、二战后,人口迁移的新特点?
国际难民
阿富汗难民
非洲难民
苏丹难民
环境移民—三峡移民
活动:二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比较
人口迁移
15~19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口迁移路线
欧洲---美洲、大洋州 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 外籍工人---西亚
前往 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D(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 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8、下列关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的叙述,正
确的是( B )
A.外籍工人减少
B.国际难民数量增多
C.发展中国家群众移民
D.人口迁移流向未发生变化
判断下列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年新版高一年级高中地理第二册《人口迁移》(16页PPT)

第二节 人口迁移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 素。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正确评 价人口迁移的影响。
2、简述推拉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 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结合图表,说明国际人口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 特点及原因等。
新课导入
年新版高 一年级 高中地 理第二 册《人 口迁移 》(16 页PPT)
年新版高 一年级 高中地 理第二 册《人 口迁移 》(16 页PPT)
教学活动3(合作学习)。要点如下: 主要内容:人口迁移的动力是由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 的拉力共同构成;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 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几种有利因素所形 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
(2)比较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活动3(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所学内容。要点如
下:
年新版高 一年级 高中地 理第二 册《人 口迁移 》(16 页PPT)
课堂小结:本节知识结构
添加幻灯片标题 3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概念:(B理解) 学习活动1(创设情境):读下图,图中不同颜色的区域代表 不同的行政区,A1、B1、C1等代表居住地的变更。 学习活动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图文材料(P8第1自 然段),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人口迁移的定义,归纳出人口迁移的3个判断标准。
(2)说出人口迁移的分类及划分依据。 学习活动3(合作学习):
学习活动4(应用学习):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 否属于人口迁移:
年新版高 一年级 高中地 理第二 册《人 口迁移 》(16 页PPT)
2、影响
(1)人口机械增长率
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假设某地地区,年初人口总 数为1000人,年内新出生婴儿100人,死亡50人,从外地迁 入200人,迁出100人(如下图)。分析该地区人口年内变 动情况。
高二地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图甲、图乙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8分)材料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北上蒙古、西去宁夏,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走西口。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
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一起完成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三表2示意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1)读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走西口对Q地产生的影响。
(4分)(2)读图甲,我国一条重要的河流流经Q地,请描述此河流在该河段的水文特征。
(6分)(3)据图乙、表2分析法国R地一月份均温比宁夏Q地高的主要原因。
(4分)(4)与法国R地葡萄园相比,请说出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4分)【答案】(1)开发土地(1分)带去了农耕技术(1分)缓解了劳动力不足(1分)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1分)(2)水量较大(1分)季节变化大,主汛期为夏汛(2分)有结冰期(1分)有凌汛(1分)含沙量较小(1分)水流平稳(1分)(7选6)(3)①R地海拔较低;(1分)②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2分)③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1分)(共4分)(4)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②劳动力丰富廉价;③冬天气温低,病虫害少。
④土地租金低(4分)【解析】(1)仔细阅读材料,学会从材料中发现关键信息从而解答问题。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蒙古、宁夏等北部地区人口稀少,无数山西人的到达,缓解了当地的劳动力不足;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也就是带去了农耕技术,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开通了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通道,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北内陆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高二知识点:地理之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高二知识点:地理之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高二知识点:地理之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查字典地理网高中频道收集和整理了高二知识点:地理之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以便考生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更好的梳理知识,轻松备战。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迁移在当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探讨高中地理中的人口迁移现象,包括其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人口迁移的类型与原因1.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是最常见的一种人口流动形式。
农民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而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往往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教育服务。
因此,他们选择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2. 城市间的人口迁移城市间的人口迁移主要受到地区差异的影响。
一些发达城市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社会福利,吸引了大量人口从其他城市迁往。
相反,一些相对欠发达的城市由于缺乏发展机会,人口流出。
3. 国际间的人口迁移国际间的人口迁移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人选择迁移到其他国家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机会。
例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吸引了许多移民。
而一些冲突和贫困的国家则面临大量人口离开的问题。
第二部分:人口迁移的影响1. 经济影响人口迁移对经济有积极的影响。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能够解决城市劳动力的短缺问题,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移民对国家的经济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带来更多的消费和劳动力资源。
2. 社会影响人口迁移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移民可能会带来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的多样性,丰富社会文化。
然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会导致社会的紧张和不稳定,如社会矛盾、失业问题和社会福利压力的增加等。
3. 环境影响人口迁移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会导致城市规划、交通压力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同时,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也可能导致土地荒芜和农业生产的下降。
第三部分:解决人口迁移问题的方案1. 政府政策方面政府应加强对人口迁移的管理和规划。
通过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减缓人口迁移的不均衡性。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民工流动是高中地理(下册)第十章“人口与城市”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由于民工流动在“人口的迁移”一节中讲述,许多老师和学生认为民工流动是我国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实际上,民工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应属于人口流动。
在人文地理学中,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人口流动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周期流动,是指定期外出旅行后在新地点居住一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又称季节流动。
如我国一些地区农民农闲时外出做临时工,农忙季节或春节前返回乡村;山区牧民在夏季把畜群放牧到草山草地,冬季带着畜群回山谷里越冬;大学生外出读书、旅游者外出旅游都可看作人口周期流动。
往返流动是指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流动,外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昼夜,又称每日流动。
如农民白天到田地里耕作,夜间回到村庄;渔民到海上捕鱼一天或几天,再回到渔港等等;更主要的是指居住在郊区的居民每天到市区里的工作地点上班。
例如1970年调查东京市中心地区夜间人口为42.3万,白天人口可达219.1万,说明有176.8万人口每日往返于市中心和郊区,作钟摆式的往返流动。
纽约、伦敦、巴黎、墨西哥城一些大都市也都有这种现象。
与此相反,另一种往返流动是工作者居住在市区,每天到位于郊区的工作场所去上班。
例如上海市在其卫星城兴建或迁去一些工厂,使得居住在市区的工作人员每天去郊区上班。
人口迁移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
人口迁移的形式为移民。
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从人口迁移的时间划分,有古代移民和现代移民。
如我国三峡地区的人口迁移就属于现代移民;从人口迁移的动力分,有自愿移民和强迫性移民。
如我国古代的充军,非洲黑人被贩买到美洲都属于强迫性移民;从人口迁移的范围划分,有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这一分类方法课本上介绍较详细,不再赘迷。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

⼈⼝流动与⼈⼝迁移的区别⼈⼝流动与⼈⼝迁移的区别民⼯流动是⾼中地理(下册)第⼗章“⼈⼝与城市”第⼆节“⼈⼝的迁移”中的最后⼀个内容。
由于民⼯流动在“⼈⼝的迁移”⼀节中讲述,许多⽼师和学⽣认为民⼯流动是我国⼈⼝迁移的新形式。
实际上,民⼯流动不属于⼈⼝迁移,应属于⼈⼝流动。
在⼈⽂地理学中,⼈⼝流动和⼈⼝迁移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流动⼀般指离家外出⼯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移动。
⼈⼝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周期流动,是指定期外出旅⾏后在新地点居住⼀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称季节流动。
如我国⼀些地区农民农闲时外出做临时⼯,农忙季节或春节前返回乡村;⼭区牧民在夏季把畜群放牧到草⼭草地,冬季带着畜群回⼭⾕⾥越冬;⼤学⽣外出读书、旅游者外出旅游都可看作⼈⼝周期流动。
往返流动是指往返于⼯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流动,外出时间⼀般不超过⼀昼夜,⼜称每⽇流动。
如农民⽩天到⽥地⾥耕作,夜间回到村庄;渔民到海上捕鱼⼀天或⼏天,再回到渔港等等;更主要的是指居住在郊区的居民每天到市区⾥的⼯作地点上班。
例如1970年调查东京市中⼼地区夜间⼈⼝为42.3万,⽩天⼈⼝可达219.1万,说明有176.8万⼈⼝每⽇往返于市中⼼和郊区,作钟摆式的往返流动。
纽约、伦敦、巴黎、墨西哥城⼀些⼤都市也都有这种现象。
与此相反,另⼀种往返流动是⼯作者居住在市区,每天到位于郊区的⼯作场所去上班。
例如上海市在其卫星城兴建或迁去⼀些⼯⼚,使得居住在市区的⼯作⼈员每天去郊区上班。
⼈⼝迁移⼀定时期内⼈⼝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
⼈⼝迁移的形式为移民。
⼈⼝迁移有多种类型:从⼈⼝迁移的时间划分,有古代移民和现代移民。
如我国三峡地区的⼈⼝迁移就属于现代移民;从⼈⼝迁移的动⼒分,有⾃愿移民和强迫性移民。
如我国古代的充军,⾮洲⿊⼈被贩买到美洲都属于强迫性移民;从⼈⼝迁移的范围划分,有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
这⼀分类⽅法课本上介绍较详细,不再赘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A1到B1\A2和C1到A2/C2是否是人口迁移。
A
B
A2
A1
B1
C
C1
C2
A1→B1、C1→A2属于人口迁移 A1→A2、C1→C2不是人口迁移
【学以致用】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①高一 2、3 班同学外出春游 × ②为了准备艺术节演出上街购物 × ③张成同学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④英国某口语老师来我校执教 √ ⑤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 ”。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 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之 间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从而出现了
“雁南飞”现象。
“闯关东”的影响:
有利于东北资源的开发 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雁南飞”的影响:
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严 重的人地矛盾,有利于 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 因劳动力减少,影响了 农村地区产业开发和经 济发展。
美国西部大开发
1787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西北准州地区条例”,规定任 何一个准州地区的居民人数超过6000人时,就可以成立永 久性的州政府,并且与“原来各州在一切方面享有同等地 位”。这个条例从法律上保障了生命、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及宗教自由,大大鼓励了千百万人向西部迁徙。同时政府 也颁布了土地政策,鼓励人们向西扩张,开始了历经一百 多年的“西进运动”。
思考:三峡工程移民属
于“环境移民”吗?
【合作探究3】
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⑨我国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阅读P19材料) ⑩美国的反恐怖战争,引起大量阿富汗难民流入巴
基斯坦等国。
⑾中国历史上迁都引起的人口迁移。
政治 因素
⑨国家政策;
巴里西约利热亚内卢
⑩战争;
⑾政治中心的改变
巴西利亚、华盛顿、 堪培拉、伊斯兰堡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气候 土壤 水 矿产资源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经济 因素
家庭婚姻 社会文化 文化教育 因素
影响 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人口迁移基本原因:人口、生活资料
在地区、数量上的不平衡,以及生存环境
的差别。
1、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BC)D
练习
1.有关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 B
A.自然环境因素一直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C.矿产资源开发不会引起相应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D.家庭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也属于自然环境因素 的影响
【合作探究2】
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⑥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大量
人口迁入。
⑦三峡工程大移民。(阅读P19材料)
⑧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
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经 ⑥经济发展;
济 因
⑦大型工程建设;
素 ⑧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2.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环境及社会经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列表分析如下:
【合作探究5】
“闯关东”和“雁
南飞”时期对东北地区
产生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2008年春节热播的电视剧《 闯关东》是一部宏观展现山东人闯关东历 史的民族史诗。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 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 艰辛,闯荡东北大地谋求生存。在这股移 民大潮中,尤以山东人最多,是我国近代
国内迁移:① ② ; 国际迁移: ③ ④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因素是推力因素; 吸引移民迁入新居住地的因素是拉力因素
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 驱动力。
——布洛赫《希望原理》
从本图中找出哪些因素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哪些因素 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哪些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阻碍力”?
思考讨论
2008年春节前后,电视剧《闯关东》在各省、地电视台滚动热播,
讲述的是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 至东北。据统计,整个清代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占当时整个东北人口的近 一半。改革开放后山东经济增长迅速,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 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清代,大批华北饥民为什么要“闯关东”?自改
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为什么返乡回迁?引起 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
【合作探究1】
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①美国本土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 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②沙漠地区因缺水引起的人口外迁。 ③农民因耕地不足发生人口迁移。 ④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⑤20世纪非洲干旱造成的环境难民。
想一想
“闯关东”、“走西
口”、“下南洋”这
种人口的空间流动形 式是一种什么现象?
“下南洋” 指流民漂
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下
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
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
占绝对多数(95%以上)。
清代华北大旱,
赤地千里,河北及山
旧社会,晋陕北部一
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 带十年九不收,人们被迫
关移至东北。
①气候;
自然 ②淡水; 生态 环境 ③土距哈尔滨159公里。1960年 以前是草原与沼泽。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打出石油, 正值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故定名大庆油田。总面积2.1 万平方公里,人口239万,其中城市面积5505平方公里, 人口103万。
人口迁移的特点 B、定居地的变更
C、时间限度(较长,大约1年以上)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分类
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
②按迁移方向划分 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
农村→农村
迁移的主要类型.
农村→城市(城市化) 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是 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哪一种形式? 也叫郊区化)
城市→城市
③按就业人口迁移方向划分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到内蒙古河套一带谋生。
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
称“走西口”或“走口外
”。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1)人口自然增长 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机械增长 则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2)人口迁移
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 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A、空间位移(行政区变化)
【合作探究4】
讨论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⑿科技人员出国留学。 ⒀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引起的
人口迁移。 ⒁李老师把年迈的父母带到嘉兴定居。 ⒂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阅读P21材料 )
⑿文化教育;
社会 ⒀婚姻; 文化 因素 ⒁家庭;
⒂宗教信仰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
⑥王艳随全家从甲县搬到乙县并转入当地中学读书√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分类
①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学以致用】
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哪 些是国内迁移?
①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B、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C、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D、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2、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内迁移( A)B 哪些是国际迁移( )CD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B、19世纪末,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D、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