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目录和全册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目录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分类根据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条件下,仅仅改变了其物理性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气化、液化都是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新的化学性质并没有产生,因此,物质参与物理变化的反应后,仍然保留原来的化学成分。
这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最主要区别。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化学变化发生时,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都发生了改变,新物质在形态、组成和性质上和反应前的物质都不同。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变化所在,它是物质转化为新物质的过程,以化学式、结构式或方程式表示。
例如:烧木头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变化原理不同物质的变化原理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物质变化的原理包括能量原理、质量守恒原理、原子分子理论等。
1. 能量原理能量是物质变化过程中最基本的物理量,能量变化规律是各种物质变化的基础。
能量在变化过程中既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消失无踪。
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可能在形式上发生变化,但总的能量守恒原则是不变的。
这是物质变化过程中最基本的能量原理。
2. 质量守恒原理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之一。
质量守恒原理是指在任何封闭系统中,物质不会凭空生成或消失,物质的总质量在任何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
这也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变化的基本原则。
3. 原子分子理论原子分子理论是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它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可以导致物质的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分子的组合、分解、重排等反应是物质变化的基础。
三、物质的变化过程根据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变化过程包括固态变化、液态变化和气态变化三种。
1. 固态变化在固态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但物质的形状、体积和质量保持不变。
用科学实验探索物质的变化

用科学实验探索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而科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变化的本质。
本文将通过几个科学实验来探索物质的变化。
实验一:溶解物质的变化材料:一杯水,一勺食盐步骤:1. 取一杯水倒入容器中。
2. 加入一勺食盐并搅拌至溶解。
3. 观察水中的食盐是否完全溶解。
实验二:燃烧物质的变化材料:一根蜡烛,一根火柴步骤:1. 点燃火柴。
2. 将火柴靠近蜡烛的蜡燃烧处。
3. 观察火柴点燃蜡烛后的变化。
实验三:酸碱反应的变化材料:柠檬汁,小苏打步骤:1. 将柠檬汁倒入容器中。
2. 加入适量的小苏打。
3. 观察柠檬汁和小苏打混合后的变化。
实验四:物质相变的变化材料:冰块,一小杯沸水步骤:1. 将冰块放入一小杯沸水中。
2. 观察冰块的变化。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溶解物质的变化:实验一中的食盐在水中溶解,形成透明的溶液。
这表明食盐在水中发生了溶解作用,食盐分子打破了固体晶格结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2. 燃烧物质的变化:实验二中的蜡烛在火柴的点燃下开始燃烧。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蜡烛燃烧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光能。
3. 酸碱反应的变化:实验三中的柠檬汁和小苏打混合后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
柠檬汁是酸性物质,而小苏打是碱性物质,二者混合后中和生成盐和水,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4. 物质相变的变化:实验四中,冰块在沸水中逐渐融化为液态水。
这是因为沸水的温度高于冰块的熔点,冰块吸收了沸水中的热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冰块变成液态水。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从而深入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和变化过程。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提供了有关物质变化的直观观察,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通过不断进行科学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更多关于物质变化的规律和现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4、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金属汤匙取一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第一步是物理变化,第二步是化学变化。
4、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O和(白醋)混合。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一麦芽糖。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紫色),产生了一种蓝紫色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到实验室中的化学反应,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
本文将介绍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常见的几种化学反应类型。
一、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发生了某种性质或组成上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物质。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改变了,但其组成没有发生变化。
例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冰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但它仍然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物理变化可以逆转,即改变条件后,物质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和组成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物质。
在化学变化中,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以及产生气体、固体等的变化。
例如,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变化,燃烧物质燃烧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在方程式的左边,生成物在方程式的右边。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箭头“→”表示。
1. 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物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生成物是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的新物质。
例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O2 + H2O → HCO3-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碳和水是反应物,碳酸氢根离子是生成物。
2. 化学反应的特征化学反应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化学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的速度。
反应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物质的性质和催化剂等。
化学平衡是指在闭合系统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后,反应停止进行,称为化学平衡。
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化学反应涉及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吸热反应是指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释热反应是指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所带来的变化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 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当然生活五彩缤 纷,变化远不止这几个镜头,相信每个人都能列出一大串。 例如:住房装修像宾馆、家中有了电影院、衣着越来越大 胆、男女征婚“网”上见、买车买房敢贷款、休闲花钱买流 汗、走出国门看新鲜、老头老太舞翩跹、男人也进美容院 等等。如果要把全部的进步及区别列举出来,我想我说到 明天也说不完。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 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可见,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
还在 是这 勤么 奋恶 的劣 努的 力环 着境 。中
, 学 生 们
朵现 ,在 长的 辈小 们学 生生 怕就 他像 们温 受室 到里 伤的 害花
年轻人的聚会形式及用餐的差异。相差甚大, 这个可以说真是天壤之别啊!
室内与室外、着装与饭席及精神 状态都有明显的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现在
小学生的娱乐节目在不同的时间段又有 哪些不同呢?天壤之别?
变们不 是的得 多物不 么质承 的生认 大活改 !及革
精开 神放 的对 改我
小学生的娱乐节目在不同的时间段又有 哪些不同呢?天壤之别?
变们不 是的得 多物不 么质承 的生认 大活改 !及革
精开 神放 的对 改我
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存在哪些不同?
主题: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物质
生活和精神所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现实生活中的变化
• • • •
• •
•
祖吧下 国,面 的看我 变看们 化改用 之革事 大开实 !放说
后明 我真 们相
品生文废 文 ,了明除 化 电一开了 生 影大放封 活 。批,建 习
物质的三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物质的三态变化,也就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换。
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枯燥,但实际上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不管是喝水、煮饭,还是感受四季变换,都与物质的三态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固态:稳定而有序的状态让我们从固态开始说起。
固态是物质的一种稳定而有序的状态,分子间相互间距较小,排列整齐,因而呈现出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举个例子,当我们拿着一块冰块时,能够明显感觉到它的坚硬和固定的形状,这就是固态的特征之一。
液态:自由流动的状态接着,我们来看看液态。
液态是物质的分子间距相对较大,能够自由流动的状态。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却有固定的体积。
拿水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它自由地流动,适应容器的形状,这就是液体的特性所在。
气态: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状态让我们谈谈气态。
气态是物质分子间距最大的状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体能够充满整个容器,并且能够流动到任何空间。
想象一下空气中弥漫着的香气,这种自由飘逸的状态就是气态的特征。
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除了这些基本定义,更加有趣的是,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固体可以变为液体,液体又可以变为气体,这种转化过程我们称之为相变。
举个例子,将冰块放在室温下,固态的冰会逐渐融化成为液态的水;当水受热后,水会逐渐变成水蒸气,也就是气态的状态。
而当气体受冷后,水蒸气则会凝结成小水滴,重新回到液态。
物质的三态变化是一个非常基础却又深刻的物理现象。
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贯穿着整个自然界的万物。
通过理解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物质的特性,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物质的三态变化,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和探索乐趣。
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自然资源,尊重物质的特性,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本单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如固态、液态、气态等,以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溶解等。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到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够判断各种日常现象属于哪种变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有所观察,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来填补这一空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等性质,解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溶解等,并能够判断各种日常现象属于哪种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作用,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判断和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和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水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现象的特点和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溶解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