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墓碑上半白半黑 的对比,“其中包含着 永恒的矛盾—光明的 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 素之间的斗争。…… 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 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 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 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理由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项目 洲际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545 432 4300 11000 350 210 8500 10500
苏联 858 1400
155 135 1300 4500 340 440 32400 50000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 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 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 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 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 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 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 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 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 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3. 评价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 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 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 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 部调整。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 改革内容:重点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苏联的N-1火箭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
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
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会后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类似中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
1976年毛泽东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农业上,(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具有强制性,且价格低于成本,损害了农庄和农民个人利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一般采购价高于成本,为农民增收。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集体农庄:农民集体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农业集体化的一个成果。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7-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具 体内容和结果等方面有何异同? 1.指导思想: (1)不同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 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 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 (2)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不同 程度的改革。 2.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甚微;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 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导致苏联解体。
勃
列 日 内 容
经济
体制
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部门
涅
夫 改 成
经济
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又导致经
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呈现下降和停滞 趋势。 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 (人民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人民版)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 农 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发展家庭副 业 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 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②一定程度上承认 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2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考纲要求
考纲解读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
考查角度 从改革的内容、失误 等角度进行考查;从 改革的失败原因、最 终结局角度进行比较 考查
2022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归纳和比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考要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识记〕。
教学过程【根底过关】【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方案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响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乱,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开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请答复:〔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方案给苏联经济社会开展带来的影响。
积极: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消极: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原因:优先开展重工业,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适当补充形象化史料,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引言苏联经济发展历程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
自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开始推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在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最终的崩溃。
起源: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个新兴国家中,私有财产被废除,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苏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对农产品和工业品进行强制征购和分配。
然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生产力的下降和农民的不满。
1921年,在面临农民起义和经济崩溃的压力下,苏联领导人引入了新经济政策(NEP),恢复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场经济,并允许私人经营。
工业化:五年计划和集体化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并开始迅速发展。
1928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迅速推动工业化进程。
五年计划通过国家投资和计划经济的方式,大规模兴建工厂、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并提高工业生产能力。
同时,苏联也进行了农业的集体化。
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组织成集体农庄,并实行共同耕种和分配制度。
这一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为工业提供廉价的粮食和原材料。
然而,集体化政策引发了农民的强烈抵制和反抗。
许多农民不愿意放弃私有土地并加入集体农庄。
这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饥荒,给苏联经济带来了巨大困扰。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再次实行战时经济措施。
为了支持战争努力,苏联工业迅速转向军事生产,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调整。
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也取得了重要胜利,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争结束后,苏联经济迅速恢复,并在战后几十年间取得了持续增长。
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并在科技、航天、军事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崩溃:计划经济的困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
计划经济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力,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低下和生产能力下降。
苏联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改革: 1、允许集体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 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
工业改革:
1、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 共和国; 2、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 3、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 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政治方面:
1、批判个人崇拜及斯大 林某些理论观点 2、平反一些冤假错案
尤里尤里-加加林
失败原因:
1、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 指导思想和路线; 2、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价的不全面,引 发消极的后果; 3、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 架; 4、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 切实际的口号; 5、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积极方面: 积极方面: ①批判斯大林,平反冤家错案 ②解决粮食问题,促进工业发展 ③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消极方面: 消极方面: ①急于求成,缺乏理性,未脱离旧模 式 ②过度否定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
第十八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ຫໍສະໝຸດ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95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 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 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尼克松
改革背景: 1、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2、斯大林逝世为苏联改革提供 了契机和可能
苏联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进程

东欧国家走上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既有 共同的背景,也有各自的特点。作为共同 的背景,它们都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 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并在苏 联的支配或影响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 所谓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立新政权的 过程中,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由于 历史条件、领导人不同、对形势的评估以 及与苏联关系的演变,分别选择了不同的 道路。
?2实行新经济体制?所谓新经济体制以经济学家利别尔曼提出的用利润作为核心指标考核企业的政策建议为指导思想1962年9月9日真理报发表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利别尔曼的文章计划利润奖金由此引起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讨论利别尔曼提出用利润取代产值作为企业核心指标的观点得到领导层重视1964年初政府部门就讨论所作的总结报告肯定了利润指标的中心意义试图在坚持中央计划经济框架的前提下适度改变对企业管得过死的状况通过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制度使企业在产品的供销和人员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并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亏损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由于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因而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走向自己改革的尽头,使社会主义发展出现曲折。
第二节 东欧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发展
一、东欧社会主义模式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
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它们是: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 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 夫。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 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 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1948年南斯拉夫因与苏联冲 突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1962年阿尔巴尼亚与 苏联决裂,退出阵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3[2017全国卷Ⅲ,34,4分]1953年①,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②。
这一措施旨在③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本题从苏联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切入,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承认农民的个体利益,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
赫鲁晓夫只是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微调,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并未改变,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乡的社会状况,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运动发生在斯大林执政时期,D项错误。
A
4[2019全国卷Ⅲ,35,4分]
苏联1970年①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
预测或计划任务②1970年实际产量②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 500万 1 230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万 1 300万
上表可以说明③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本题从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切入,考查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成效,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的钢、煤、肉、蔬菜与瓜类等产量都没有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反映了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体现不出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苏联1970年计划实际完成情况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无法得出当时苏联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A
解题反思二战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构成了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三者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从三者的侧重点看,赫鲁晓夫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侧重于工业,而戈尔巴乔夫侧重于政治体制。
前两次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
的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
定,甚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备考角度看,赫鲁晓夫改革更为重要,因为此时中国也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