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的临床研究
放疗和多西他赛分别联合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评价

放疗和多西他赛分别联合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评价作者:李方志刘美景李东保郭书坤郑仪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第24期[摘要]目的:探究乳腺癌脑转移病人施以放疗和多西他赛分别联合卡倍他滨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状况。
方法:随机纳入我院于2019/01~2020/12接收的共60例冠乳腺癌脑转移病人,随机抽取完成分组。
纳入30例至对照组(行多西他赛与卡培他滨联合治疗),纳入30例至观察组(给予放疗与卡培他滨联合治疗)。
统计两组的治疗效果、一年期生存率、生活质量以及毒副反应等并进行组间统计学对比。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一年期生存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预后生活状态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呈更高的数据显示(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毒副反应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结论:对乳腺癌脑转移病人实施放疗与卡培他滨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一年期生存率明显更高,可改善预后生活质量,毒副作用较少,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乳腺癌脑转移;放疗;卡培他滨;多西他赛;毒副作用[中图分类号]R445.1;R7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4-0003-02很多肿瘤疾病可以引发脑转移,但乳腺肿瘤疾病的脑转移发生率达到约15%,发生率仅仅低于肺癌。
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以及脑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乳腺癌病人治疗后的生存时间逐渐延长,发生脑转移的概率也随之增加[1]。
目前临床上针对脑转移的治疗尚无明确的方案,通常会采取放疗或化疗相结合的治疗方式[2]。
卡培他滨是一种新型的靶向化疗药物,其对肿瘤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该药物对应试者毒副作用较小,且具有肿瘤内激活和抗肿瘤活性高的优点,此外还能通过血脑屏障(BBB)与放疗或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临床疗效[3,4]。
本研究随机纳入我院过往接收的60例乳腺癌脑转移病人作为研究基础,考察放疗和多西他赛分别联合卡倍他滨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状况。
乳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何华钰;颜成睿;刘帅;孔祥溢;王裕;王任直【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8【摘要】如今乳腺癌已是引起颅内转移瘤的第二大肿瘤.由于乳腺癌脑转移的综合治疗效果始终不是太理想,因此,乳腺癌脑转移病人整体预后较差.研究发现:用于辅助治疗和综合治疗的药物穿透血-脑脊液屏障的能力差,从而导致乳腺癌病人综合治疗效果差,也使得脑转移的风险增加.分子分型成为乳腺癌脑转移病人终末生存期的预测因素.全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手术是乳腺癌脑转移病人的局部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HER-2靶向治疗在内的新型分子靶向治疗展示出脑转移的抗肿瘤效果.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对于乳腺癌脑转移的概况、治疗及预后等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也对乳腺癌脑转移的诊治进行讨论与展望.【总页数】3页(P374-376)【作者】何华钰;颜成睿;刘帅;孔祥溢;王裕;王任直【作者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MMP-1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黄赛君;葛菲;陈文林;李云茜;谭林彦;王曦2.MMP-1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黄赛君; 葛菲; 陈文林; 李云茜; 谭林彦; 王曦3.乳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 [J], 刘德总;杨颖涛4.外泌体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研究进展 [J], 郝文文;侯岚;何俊瑛;卜晖;黄敏;任子英;陈鑫鑫5.乳腺癌脑转移系统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张佳玲;张凤春;徐迎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分析

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分析司马义力·买买提尼牙孜;木克代斯·拜克提亚尔;贺春钰;朱相露;木妮热·木沙江【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采用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放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乳腺放疗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其中34例采用全脑放疗30 Gy后局部缩野照射者为观察组,34例全程局部缩野照射者为对照组,治疗2个周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1年生存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病灶临床控制率为55.9%(19/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5%(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生存者23例(6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例(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分别为(89.9±6.3)分、(72.8±5.9)分,均比同组治疗前[(58.9±7.3)分、(59.7±6.9)分]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欲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6%(6/34) vs50.0%(1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率相当。
结论应用全脑放疗与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放疗联合治疗乳腺癌脑转移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6(027)017【总页数】2页(P2851-2852)【关键词】全脑放疗;三维适形调强局部加量放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作者】司马义力·买买提尼牙孜;木克代斯·拜克提亚尔;贺春钰;朱相露;木妮热·木沙江【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放疗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放疗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放疗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放疗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放疗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随着临床治疗乳腺癌水平的不断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但10%~20%发生脑转移率,且约20%患者将因脑转移而死亡[1]。
PHENIX研究:为更多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生存获益

PHENIX研究:为更多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生存获益大约20%的乳腺癌患者存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或HER2基因扩增的情况,HER2阳性乳腺癌侵袭性强,预后较差。
但幸运的是,抗HER2靶向药物的研发上市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更长的生存期。
近几年陆续有靶向HER2的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上市用于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帕妥珠单抗、来那替尼、吡咯替尼等。
吡咯替尼是一种小分子、不可逆、泛ErbB受体TKI,靶向作用于HER1、HER2和HER4。
I期研究证实吡咯替尼单药或联合卡培他滨在既往未接受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应用耐受性良好。
PHENIX研究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领导开展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研究,评估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HER2阳性局部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已在2019 ASCO上进行口头报告,并于2020年发表于Translational Breast Cancer Research。
PHENIX研究纳入既往经曲妥珠单抗和紫衫类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随机2:1分为吡咯替尼+卡培他滨组或安慰剂+卡培他滨组。
由研究者决定安慰剂组在出现进展时是否继续接受吡咯替尼单药治疗。
主要研究终点为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的PFS。
吡咯替尼+卡培他滨较安慰剂+卡培他滨显著改善生存获益PHENIX研究共筛选357例患者,其中279例接受随机分组。
研究结果显示,IRC评估的吡咯替尼+卡培他滨组中位PFS较安慰剂+卡培他滨组延长7个月(11.1个月vs 4.1个月, P<0.001),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82%(HR, 0.18 95% CI,0.13−0.26,P<0.001)。
研究者评估的吡咯替尼+卡培他滨组中位PFS为10.9个月,安慰剂+卡培他滨组为4.1个月(P<0.001);研究者评估与IRC评估相差不大。
最新:乳腺癌临床研究年度进展

最新:乳腺癌临床研究年度进展摘要2023年各分型乳腺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激素受体阳性领域,早期乳腺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抑制剂辅助强化治疗再添新选择,晚期乳腺癌新靶点药物蛋白激酶B抑制剂和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曲妥珠单抗联合吡咯替尼为新辅助治疗、复发转移一线治疗提供新选择,新型抗HER2 ADC药物再获新突破。
三阴性乳腺癌领域,免疫治疗在新辅助和复发转移一线治疗中证据更充分,靶向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ADC药物带来新希望,ADC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疗效初现。
笔者对2023年度乳腺癌重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乳腺癌已经进入了精细分类、精确分层治疗时代。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抑制剂在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以及新型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乳腺癌的预后,改变了临床实践和治疗格局。
新靶点药物的研发、获益人群的筛选、标准治疗失败后的探索,使得乳腺癌的治疗逐渐精准和优化。
2023年各分型早期和晚期乳腺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对重要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一、早期乳腺癌1. HR阳性乳腺癌辅助CDK4/6抑制剂强化治疗新选择:伴中高复发风险的HR阳性HER2阴性(HR+HER2-)早期乳腺癌,可以通过同步强化、延长内分泌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Monarch E研究证实,对于淋巴结转移≥4个,或淋巴结转移1~3个伴随肿块≥5 cm、组织学3级、Ki-67≥20%任一危险因素的HR+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基础上联合阿贝西利2年,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与单用内分泌治疗相比,联合阿贝西利组的2年和4年无浸润生存(iDFS)率的绝对获益分别是3.5%和6.4%[1]。
干扰素制剂对乳腺癌转移性脑转移疾病的治疗效果

干扰素制剂对乳腺癌转移性脑转移疾病的治疗效果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其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就是脑转移。
脑转移性乳腺癌是乳腺癌患者中的一种严重疾病,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干扰素制剂在治疗脑转移性乳腺癌方面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因子,广泛应用于许多肿瘤的治疗中。
针对乳腺癌转移性脑转移疾病的治疗,干扰素制剂被认为具有多种抗癌机制,能够改善预后,并且减少病情的进展。
首先,干扰素制剂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作用。
研究发现,干扰素能够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扩张,降低脑转移性乳腺癌的复发率和转移率。
干扰素可以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如JAK/STAT、NF-κB等,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使转移灶的细胞死亡,从而减少脑转移性乳腺癌病情的进展。
其次,干扰素制剂调节免疫应答,增强抗肿瘤免疫力。
研究表明,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常常受损。
然而,干扰素制剂可以激活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溶解和清除。
干扰素能够增强抗原呈递细胞(APCs)的功能,提高T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并增加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脑转移性乳腺癌的生长和扩散。
第三,干扰素制剂具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
脑转移性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往往伴随着新血管的形成。
然而,干扰素能够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迁移,进而阻断新血管的生成,从而抑制脑转移性乳腺癌的发展。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降低肿瘤组织内的血管通透性和抑制肿瘤侵袭性。
干扰素制剂在治疗脑转移性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一项针对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干扰素联合化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缓解疼痛症状。
另外,一些早期的研究显示,干扰素制剂可以改善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生活质量。
然而,干扰素制剂作为一种治疗脑转移性乳腺癌的药物,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疗效观察

发 生 率 各 为 44.0% 和 36.0%,数 据 相 比,统 计 学 不 成 立
(P>0.05)。具体见表 2:
组别 Ⅰ组 Ⅱ组
表 2 两组方案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 [n(%)]
例数 胃肠道症状 骨髓抑制
其他
总发生率
25
7
3
1
11(44.0)
25
5
2
2
9(36.0)
3 讨论
乳腺癌在进展至终末阶段后,有很大的概率向脑皮质与 脑白质相交处转移,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存活期与预后 [2]。因 此,针 对 乳 腺 癌 发 生 脑 转 移 患 者,争 取 有 效 控 制 局 部 肿 瘤 的 发展特别关键。目前临床可用于治疗脑转移的手段有多种 选 择,如 外 科 手 术、放 化 疗 等,但 受 血 脑 屏 障 的 影 响,化 疗 药 物一般很难穿过血脑屏障,起效较缓慢。放疗治疗虽能够无 视 血 脑 屏 障,直 接 对 靶 细 胞 产 生 作 用,然 而 近 年 大 量 研 究 表 明,单纯放疗对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效果并无明显提高 [2]。
Ⅰ 组 单 纯 接 受 放 疗 治 疗,设 备 为 山 东 新 华 产 加 速 器,外 照 射 线 :6 M V - X 。 在 仰 卧 体 位 下 ,取 热 塑 面 罩 对 患 者 头 部 进 行妥善固定,在模拟定位机下制定全脑左、右侧野对穿照射。 每次照射量 2.0Gy,5 次 / 周,总照射量控制在 30-40Gy,同时 向患者提供甘露醇等药物降压 [2]。Ⅱ组在上述放疗下接受卡 培他滨 825mg/m2,每日 2 次口服,同期治疗后再行序贯口服 共治疗 4 个周期。 1.3 疗效标准 [1-2]
由统计学软件(SPSS17.0 版本)处理此次试验中的计数、 计量资料,组间通过 χ2 与 t 校验,P<0.05,表示对比差异明显, 统计学成立。
不同远处转移部位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不同远处转移部位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Ⅳ期乳腺癌是指肿瘤已经转移至其他器官或淋巴结远处的阶段。
不同远处转移部位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下面将分析不同转移部位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首先,在转移到骨骼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中,临床病理特征表现为骨质疏松、骨痛、骨折等症状。
这类患者的骨转移多发生在脊柱、髋关节和肋骨等部位。
研究表明,这类患者的肿瘤多为激素受体阳性,并且有更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
预后方面,骨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通常预后较好,存活时间较长,疼痛控制也相对较好。
其次,在转移到肺部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中,临床病理特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
肺转移的Ⅳ期乳腺癌多见于激素受体阴性和HER2阳性的患者。
研究发现,肺转移者的预后较差,存活时间较短。
此外,肺转移可能导致肺功能受损,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
再次,在转移到肝脏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中,临床病理特征表现为肝肿大、上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
肝脏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存活时间较短。
研究发现,肝转移者有较高的肿瘤负荷和代谢亢进,药物耐受性也较高。
最后,在转移到脑部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中,临床病理特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等症状。
脑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存活时间较短。
脑转移可能导致神经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不同远处转移部位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骨转移的患者通常预后较好,存活时间较长;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存活时间较短;脑转移的患者预后也较差,存活时间较短。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考虑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的临床研究乳腺癌脑转移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害,对于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目前多集中于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SRS)、全脑放射治疗(WBRT)等一线治疗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手段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本文从乳腺癌脑转移的局部治疗、全身治疗、全身治疗与血脑屏障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标签:乳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研究进展在临床上乳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仅次于肺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约有15%~25%的脑转移瘤来源于乳腺,近几年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
然而乳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依旧较高,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1]。
乳腺癌脑转移的早期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临床上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手段以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SRS)、全脑放射治疗(WBRT)等手段为主,随着科技的进步,化疗与内分泌治疗手段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从乳腺癌脑转移的局部治疗、全身治疗、全身治疗与血脑屏障的关系等方面对乳腺癌脑转移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详见下文。
1局部治疗1.1全脑放射治疗(WBRT)WBRT为脑转移患者初始治疗的一种常用手段,历史较为悠久,现阶段临床上WBRT依旧为一种重要的脑转移治疗手段,这是由于WBRT不但可以使75%~85%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得到缓解,同时有效提高了患者中位生存期。
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接受系统治疗的脑转移患者自然生存期在1~2个月,但是经WBRT技术治疗后可是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发生显著提高,至少达4~6个月[2]。
曾有学者对24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展开WBRT治疗,结果发现其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3]。
临床研究与经验表明,采取WBRT技术对乳腺癌脑转移进行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在放疗后90d内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失聪、脱发、急性或者是亚急性皮肤反应、嗜睡等急性不良反应,一般在治疗结束后不良反应症状会消失[4]。
除以上急性不良反应外,还会引起坏死、性格以及记忆改变、认知缺陷等迟发性不良反应,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对其给予关注。
1.2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SRS)对于乳腺癌脑转移的局部治疗而言,除WBRT技术外,SRS技术由于其具有高精确度、微创性等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日渐广泛,临床研究证实[5],SRS适用于颅内1~3个转移灶、瘤体直径<3 cm者,全身疾病被控制以及KPS评分较高者。
曾有调查结果显示[6],单独采取SRS技术进行治疗后,脑轉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10.5个月左右。
曾有学者对30例经SRS治疗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进行了随访,结果发现其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
曾有学者将SRS与WBRT技术联合应用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结果发现其能够有效改善局部控制率,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得以显著延长。
近期有文献报道,单独采取SRS进行治疗时会使脑转移患者颅内复发风险增加,但是SRS与WBRT 联合后有效提高了局部空置率,减少了局部复发,在提高生存率方面未发现明显效果[7]。
1.3手术治疗与手术后辅助放疗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对于浅表的转移病灶、病灶为1~2个、KPS评分较高以及无脑外转移灶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治疗单发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可达12个月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仅有20%左右患者适合接受手术治疗。
近期有文献报道[8],术后辅助放疗的实施可使局部复发率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并不能使生存期得以延长。
2全身治疗2.1化疗目前在临床上,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化疗手段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化疗依旧为一项重要的手段。
现阶段的临床研究显示,化疗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减少远处转移的发生,有效延长了生存期。
但是在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中,化疗的作用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在过去有学者经研究证实,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会使大多数的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证实的生理状态的血脑屏障,从而对化疗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近几年有学者发现,诸多化疗药物在乳腺癌脑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疗效显著,从而使化疗在乳腺癌脑转移治疗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9]。
国外有学者对乳腺癌脑转移中化疗的作用展开了研究,其选择100例未接受放射治疗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经CFP、CFP+MV、MVP、AC这4种方案展开化疗,经对比发现,四种方案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52%、54%、43%、17%。
另有学者对22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分别经CFM、CAF方案进行化疗,结果发现客观有效率为59%,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
近几年诸多新化疗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蒽环类药物属于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为目前治疗乳腺癌最有效的一种药物。
紫杉类药物为植物类抗肿瘤药物,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显著,近期有研究显示,应用紫杉类药物治疗乳腺癌使,会出现较高的脑转移发生率。
国外有学者报道[10],经紫杉醇对15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果发现有12%的患者出现了神经系统受累现象。
由此可见,尽管紫杉醇对乳腺癌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无法进入到神经系统,因此不能有效降低脑转移的发生率,临床治疗中需引起重视。
2.2分子靶向治疗近几年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成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分子靶向治疗中,曲妥珠单抗的应用较为广泛。
曲妥珠单抗通过正常的血脑屏障的量相对较少,从而使乳腺癌脑转移治疗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近期有研究显示,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后可使Her-2过表达的脑转移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长。
除曲妥珠单抗外拉帕替尼为另一个以Her-1、Her-2为靶点的口服小分子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其可以通过血脑屏障。
曾有学者对104例Her-2(+)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展开了研究,该组患者在既往曾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和放疗治疗失败后接受拉帕替尼治疗,有8例患者实现了部分缓解,颅内病灶缩小,另外有17例患者在治疗后颅内病灶体积较治疗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阶段关于拉帕替尼在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的临床研究还在进行,值得关注[11]。
2.3内分泌治疗目前关于乳腺癌脑转移内分泌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治疗的起效相对较慢,多数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效果相对较差,经常需要快速对局部症状进行控制,因此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脑转移治疗中的应用相对较少[12]。
研究发现,他莫昔芬可以利用血脑屏障在脑转移瘤中的浓度可与血浆相似,曾有文献报道,通过他莫昔芬的治疗时少部分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长期缓解率得到改善。
因此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多数情况下为晚期复发,因此早期复制治疗中多数均应用过他莫昔芬进行治疗,从而导致其在脑转移治疗中受到限制。
3全身治疗与血脑屏障的关系3.1血脑屏障及其在脑转移瘤出现后的不完整性血脑屏障存在于血液以及脑组织之间,该屏障系统主要由毛细血管内皮、星形细胞、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神经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基膜组成。
血脑屏障对脑组织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避免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到脑组织,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得到维护。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血脑屏障在发生脑转移瘤后完整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在正常情况下无法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可以部分透过血脑屏障[13]。
3.2化疗药物的选择与血脑屏障因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多数情况下会合并有全身其他部分转移,在采取化疗手段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改善神经系统症状的同时应对全身其他部位的转移以及微转移病灶进行控制。
因此尽管多数化疗药物无法通过血脑屏障,化疗也是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一种重要手段。
3.3内分泌治疗与血脑屏障在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中,已知他莫昔芬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然而由于脑转移为乳腺癌的晚期并发症,因此大多数患者在既往已经应用了他莫昔芬治疗,使得他莫昔芬的临床疗效受限。
4结论综上所述,目前临床上针对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手段较多,以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全脑放射治疗等一线治疗为主,除此外化療、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内分泌治疗等全身治疗手段在脑转移治疗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以改善临床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1]陈丽敏,刘健,吴凡.乳腺癌脑转移68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J].肿瘤学杂志,2010,13(12):233-235.[2]王姝姝,范林军.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远处复发转移的位置及临床结果:高发的脑转移率[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9,15(01):199-201.[3]刘丽,王晓萍,钱军,等.全脑放疗联合三维适形局部加量治疗58例乳腺癌脑转移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6(06):456-457.[4]徐武夷,杨文.乳腺癌治疗进展[J].海军总医院学报,2011,15(01):992-993.[5]杜文英,陈建中.绝经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选择[J].医药论坛杂志,2011,15(05):934-935.[6]李文华,尹玲,解玉燕.他莫昔芬联合托瑞米芬内分泌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0,11(07):274-275.[7]李刚.脑转移癌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9(09):487-488.[8]申戈,宋三泰,江泽飞,等.乳腺癌脑转移103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9,16(44):932-933.[9]叶慧林,谢尚闹,孙才兴,等.110例乳腺癌脑转移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J]肿瘤学杂志,2010,15(04):422-424.[10]白冰,袁中玉,刘冬耕,等.不同亚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分析[J].癌症,2010,16(04):945-946.[11]刘华群,赵良骐,陈红,等.乳腺癌脑转移患者42例综合治疗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0,14(25):768-769.[12]陈苏玮.化疗增敏剂Efaproxiral配合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乳腺癌脑转移2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5(20):892-893.[13]陈燕武,陈伙辉,吴凤坚,等.乳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5(35):67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