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复习过程
被子植物分类(四)

大麦(H. vulgare var. vulgare)
稻属(Oryza):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圆锥花序顶生;小穗两 性,两侧压扁,含3小花,仅1花结实,其余2小花退化仅存极小 的外稃,位于顶生两性小花之下;颖退化成两半月形,附着于小 穗柄的顶端;两性小花外稃硬纸质,有或无芒,有5脉;内稃有3 脉;雄蕊6。
常见植物
1、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 ) 2、荸荠 [Eleocharis tuberosa (Roxb) Roem et Schult] 3、风车草(伞草、旱伞草)[ Cyperus alternifolium L. ssp. Flabelliformis (Rottb.) Kuk. ] 4、苔草属(Carex L.)
禾本科2
小穗的结构:
1至数朵小花,2个颖片,小穗轴,花两性,少单性。 小花的结构: 外稃具芒(相当于苞片),内稃无芒(相当于小苞片), 外稃内方有浆片(鳞被,退化花被) 2个,少有3个,常 肉质;雄蕊3个,少有1,2或6个,分离,花丝细长; 柱 头2个,多羽毛状,子房1室,上位,内有1个弯生胚珠; 果实多为颖果。 识别要点:杆圆形,节明显,节间中空,叶2列,叶鞘 常开裂,小穗组成各式花序,颖果。
二、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胚具1片子叶 主根不发达 多为须根系 茎内维管束作散状排列,无形成层 叶脉多为平行脉 花部多3基数 花粉为单萌发孔
泽泻科,禾本科,莎草科, 百合科,石蒜科,鸢尾科,
(一)泽泻科 (Alismataceae)
形态特征: 水生或沼生草本,有根状茎和块茎。叶常于
水稻(O. sativa)
甘蔗 (Saccharum sinense)
竹亚科
毛竹 Phyllostachy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aie 凤凰竹 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凤尾竹 Bambusa multiplex var. nana (Roxb) Keng f. 大佛肚竹 Bambusa vulgaris Schroder ex Wendland cv. Wamin McClure 紫竹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ex Lindl.) Munro 润叶箬竹 Indocalamus latifolius (Keng) MeClure. 金镶玉竹 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e f. spectabilis C.D.Chu et C.S.Chao
植物学-第十一章-被子植物分科4

大波斯菊
Cosmos bipinnata L.
黑心菊
Rudbeckia hirta L.
金盏菊
Calendula officinalis L.
牛蒡
Arctium lappa L.
翠菊
Callistephus chinesis
马兰
万寿菊
Tagetes erecta L.
麦秆菊
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山丹
Lilium pumilum DC.
蒜 Allium satium L.
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 L.
轮叶贝母
丝兰
Yucca gloriosa L.
玉竹
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
石刁柏(芦笋)
Asparagus officinalis L.
识别口诀:地瓜旋花打碗花; 藤本缠绕杆上爬; 萼常宿存花数5; 花形漏斗吹喇叭。 分类地位:本科有56属,1800余种;我 国有22属,128种。
甘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
蕹菜
Ipomoca aquatica Forsk.
紫牵牛
Pharbitis purpurea (L.) Voigt.
阔叶麦冬
麦冬
万年青
绵枣儿
凤尾兰
蜘蛛抱蛋
郁金香 Tulipa gesneriana L.
(二十四)兰科()
识别要点:茎常三棱,实心;叶常3列, 叶鞘闭合;
识别要点:小穗组成各种花序;小坚果。
识别口诀:莎草三棱茎不空;
坚果三列叶鞘封; 皮三花苞刚毛状; 胚皆嵌入胚乳中。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
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木兰纲Magnoliopsida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5. 蔷薇亚纲Rosidae6. 菊亚纲Asteridae百合纲Liliopsida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2. 槟榔亚纲Arecidae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4. 姜亚纲Zingiberidae5. 百合亚纲Liliidae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2、哈钦松系统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
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主要特点实际应用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11(4学时)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基础知识

.4.雄蕊群的类型.5.着药和开裂方式
雄蕊类型
着药方式
单体雄蕊 棉花.木槿 全着药 莲.玉兰
二体雄蕊 多体雄蕊 二强雄蕊
豆科
基着药
金丝桃.木 棉
背着药
芝麻
丁着药
莎草 油菜.苹果 小麦.水稻
四强雄蕊 油菜.白菜 个着药 凌霄
聚药雄蕊 冠生雄蕊
菊科.南瓜 广歧药
泡桐.紫丁 香
毛地黄
药裂方式 纵裂 油菜.桃 瓣裂 樟 孔裂 茄.杜鹃
2.平卧茎:茎平铺于地面,节上无根。
如:蒺藜、地锦草。
3.匍匐茎:节上生根。
如:狗牙根、甘薯、草莓等。
4.攀缘茎:具卷须、吸器。
如:葡萄、爬山虎、黄瓜。
5.缠绕茎:茎呈螺旋状缠绕。
如:牵牛、菟丝子。
平卧茎:茎平铺于地面,节上无根。 地锦草
攀缘茎
二、叶的形态术语 (一)叶的形态
1.叶形 叶片的形状常以长宽的比例、最宽部分的位置和 叶的象形来进行描述。
4. 雄蕊的类型
单体雄蕊(棉花)
二体雄蕊(大豆)
聚药雄蕊(菊科)
4. 雄蕊的类型
单体雄蕊 二体雄蕊
多体雄蕊
4. 雄蕊的类型
离生雄蕊
李亚科 (山桃)
4. 雄蕊的类型
二强雄蕊(唇形科) 四强雄蕊(十字花科)
4. 雄蕊的类型
聚药雄蕊(菊科)
冠生雄蕊(茄)
6.雌蕊类型
(1)离心皮雌蕊(玉兰、草莓); (2)复雌蕊(丁香) (3)单雌蕊(豆科)
螺旋状聚伞花序 (紫草科)
(2)二歧聚伞花序(花序呈假二叉分枝式, 如石竹科、龙胆科)
顶花先形成, 下方两侧同时发出一对分枝。
(3)多歧聚伞花序(如大戟科)
被子植物APGIV系统学习笔记分享(一)

被子植物APGIV系统学习笔记分享(一)展开全文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被子植物APG系统?APG系统,也称为APG分类法,是指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组(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以分支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为研究方法提出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自1998年首次提出APG I之后,2003年发布了APG II,2009年发布了APG III,2016年,也就是今年发布了APG IV。
二、APG系统与其它植物分类系统有什么区别?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对身边的植物加深着了解,当种类越来越多的时候,就要把植物的物种分清楚,并且要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植物分类系统,同时也就有了植物分类学家。
世界上所有的植物分类学家都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的分类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按照植物在地球出现的顺序来摆放,亲缘关系近的放在一起,就好像有一棵生命树,枝条顶端的叶片就好像是一个个物种,小枝条把叶片集中在一起,大枝条又把小枝条集中在一起,最后主干把所有的大枝条集中在一个根基上。
然而,绘制生命树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太难了。
长久以来,植物学家们主要通过观察、实验和统计的方法,依据植物形态特征的不同划分物种,并根据重要特征的进化先后顺序把植物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等级,绘制出一幅幅看上去彼此都很像的生命树,但是仔细观察以后,很多细节非常迥异。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植物分类学家们的观点不一样。
有时候,不同的植物学家根据不同的形态特征来规划自己的生命树,这就好比都是画工笔的两位画家,一个画鱼鸟,另一个画花草;有时候,一个特征在某些植物学家的眼里是进化的,而在另一些植物学家的眼里却是原始的,这就好比画油画的碰到了画水墨的,画风不一样。
于是,在人世间就出现了很多的植物分类系统。
其中,有的非常接近,而有的就相差甚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学研究也日新月异,很多植物分类系统不断得到修正,趋同的方向日益明显。
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下位子房 上位花
被子植物分类基础(1)
三、花的形态术语
(5)子房位置的类型
被子植物分类基础(1)
三、花的形态术语
(5)子房位置的类型
被子植物分类基础(1)
三、花的形态术语
(6)花程式 花程式(flower formula):把花的形态 结构用符号及数字列成类似数学方程来表 示的,叫花程式。通过花程式可以表明花 各部的组成、数目、排列、位置,以及它 们彼此间的关系。
花程式表示的意义:
两性花;辐射对称;萼片4,离生;花瓣4,离生;雄 蕊6枚,离生,4强;子房上位,由2心皮合生成假2室,胚 珠多数,侧膜胎座。
被子植物分类基础(1)
三、花的形态术语
(6)花程式 苹果: * *
K5 C5 A∞ G(5:5:2 )或 Ca5 Co5 A∞ G(5:5:2 )
花程式表示的意义:
Question:如何判断复雌蕊的心皮数目? Question:
被子植物分类基础(1)
三、花的形态术语
(4)胎座的类型 一个复雌蕊的心皮数常与柱头、花柱、子 房室的数目一致,可借此判断复雌蕊的心 皮数。
被子植物分类基础(1)
三、花的形态术语
(5)子房位置的类型
上位子房 下位花
上位子房 周位花
半下位子房 周位花
二、叶的形态术语
(3)叶尖:
急尖
渐尖
钝形
微凹
微缺
尾尖
突尖 具短尖
截形
Question 1:急尖、渐尖与突尖的区别? 1: Question 2:微凹与微缺的区别? 2:
被子植物分类基础(1)
二、叶的形态术语
(3)叶缘:
全缘
波状
锯齿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
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木兰纲Magnoliopsida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5. 蔷薇亚纲Rosidae6. 菊亚纲Asteridae百合纲Liliopsida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2. 槟榔亚纲Arecidae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4. 姜亚纲Zingiberidae5. 百合亚纲Liliidae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2、哈钦松系统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
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主要特点实际应用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较多,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和比较完美的分类系统。
在当前,影响较大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1999年,Judd 等人在《Plant Systematics》一书中发表了一个维管植物新分类系统,还有待认可):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 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 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
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
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
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
木兰纲 Magnoliopsida
1. 木兰亚纲 Magnoliidae
2. 金缕梅亚纲 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
3. 石竹亚纲 Caryophyllidae
4. 五桠果亚纲 Dilleniidae
5. 蔷薇亚纲 Rosidae
6. 菊亚纲 Asteridae
百合纲 Liliopsida
1. 泽泻亚纲 Alismatidae
2. 槟榔亚纲 Arecidae
3. 鸭跖草亚纲 Commelinidae
4. 姜亚纲 Zingiberidae
5. 百合亚纲 Liliidae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
2、哈钦松系统
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 II中所建立的系统。
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
主要特点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411科。
目前在我国,建立较晚的标本室,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所、广西植物所、福建、贵州的经济植物标本室,多用哈钦松系统。
南方的高等院校植物标本室也多采用哈钦松系统排列标本。
有人认为1973年版比原版更不好用,比如有些双子叶植物科本来关系较接近,如唇形目与马鞭草目用草本支、木本支为标准在系统树很早被分开,但实际上关系很近,五加科与伞形科亦是如此。
人们宁可用旧版而不用它的新版系统,认为新版加重二元思想的色彩。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411科。
目前在我国,建立较晚的标本室,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所、广西植物所、福建、贵州的经济植物标本室,多用哈钦松系统。
南方的高等院校植物标本室也多采用哈钦松系统排列标本。
有人认为1973年版比原版更不好用,比如有些双子叶植物科本来关系较接近,如唇形目与马鞭草目用草本支、木本支为标准在系统树很早被分开,但实际上关系很近,五加科与伞形科亦是如此。
人们宁可用旧版而不用它的新版系统,认为新版加重二元思想的色彩。
3、恩格勒系统
这是德国分类学家恩格勒(A.Engler)和勃兰特(K.PrantI)于1897年在其《植物自然分科志》巨著中所使用的系统,它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它将植物界分13门,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再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个亚门,被子植物亚门包括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个纲,并将双子叶植物纲分为离瓣花亚纲(古生花被亚纲)和合瓣花亚纲(后生花被亚纲)。
恩格勒系统将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将合瓣花植物归并一类,认为是进化的一群植物,将柔荑花序植物作为双子叶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而把木兰目、毛茛目等认为是较为进化的类群,这些观点为现代许多分类学家所不赞同。
思格勒系统几经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科志要》第十二版中,已把双子叶植物放在单子叶植物之前。
共有62目,344科,其中双子叶植物48目,290科,单子叶植物14目,54科。
药用植物学教材被子植物分类部分采用修订的思格勒系统,但有的内容有变动。
4、塔赫他间系统
这是前苏联植物学家塔赫他间(A.Takhtajan)于1954年在其《被子植物起源》一书中公布的系统,他首先打破了传统把双子叶植物分为离瓣花亚纲和合瓣花亚纲的分类;在分类等级上增设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
他将原属毛茛科的芍药属独立成芍药科等,都和当今植物解剖学、孢粉学、植物细胞分类学和化学分类学的发展相吻合,在国际上得到共识。
塔赫他间系统经过多次修订,在1980年修订版中,共有28超目,92目,416科,其中双子叶植物(木兰纲)20超目,71目333科,单子叶植物(百合纲)8超目,21目,77科,显得较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