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备考策略:考生必须掌握八大窍门
高考数学复习八大“诀窍”

高考数学复习八大“诀窍”一.探究命题趋势。
纵观近年高考,发现命题通常注意试题背景,强调数学思想,注重数学应用;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凸显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关注知识点的衔接,考查创新意识。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
因此试题都比较新颖,活泼。
所以复习中就要加强对创新题型的练习,理解问题的本质,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二.多维审视知识结构。
高考数学试题一直注重对思维方法的考查,而数学思维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知识是思维的载体,因此学生要建立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的网络;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体会数学思想和解题的方法。
三.把答案盖住看例题。
参考书上的例题不能看一下就过去了,因为看时往往觉得什么都懂,其实自己并没用理解透彻。
所以,在看例题时,把答案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来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哪里与解答不同,哪里没用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用另外的解法。
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
四.研究每题都考什么。
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
“熟能生巧”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
但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很多题。
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很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是如何应用的,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注意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少费时多办事。
解题上要抓好三个字:数、式、形;阅读、审题和表述上要实现数学的三种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自如转化。
要重视和加强填空题的训练和研究。
不能仅仅满足与答案正确,还要学会优化解题过程,追求解题质量,少费时,多办事。
在做解答题时,书写要简明,扼要,规范,不要“小题大做”,只要写出“得分点”即可。
高考数学复习8大规划

高考数学复习8大规划佚名数学复习,面广量大,许多学生感到既恐惧,又无从下手。
如何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回来课本,注重基础,重视预习。
数学的差不多概念、定义、公式,数学知识点的联系,差不多的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是第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
回来课本,自已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教材上的每一个例题、习题再做一遍,确保差不多概念、公式等牢固把握,要扎扎实实,不要盲目攀高,欲速则不达。
复习课的容量大、内容多、时刻紧。
要提高复习效率,必须使自己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同步。
而预习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
没有预习,听老师讲课,会感到老师讲的都重要,抓不住老师讲的重点;而预习了之后,再听老师讲课,就会在经历上对老师讲的内容有所取舍,把重点放在自己还未把握的内容上,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预习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二、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勤动手,多动脑。
高三的课只有两种形式:复习课和评讲课,到高三所有课都进入复习时期,通过复习,学生要能检测出明白什么,哪些还不明白,哪些还可不能,因此在复习课之前一定要有自已的摸索,听课的目的就明确了。
现在学生手中都会有一种复习资料,在老师讲课之前,要把例题做一遍,做题中发觉的难点,确实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把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自己明白得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专门注意老师讲课中的提示。
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摸索。
例习题的解答过程留在课后去完成,每记的地点留点空余的地点,以备自已的感悟。
三、以“错”纠错,查漏补缺那个地点说的“错”,是指把平常做作业中的错误收集起来。
高三复习,各类试题要做几十套,甚至上百套。
假如平常做题出错较多,就只需在试卷上把错题做上标记,在旁边写上评析,然后把试卷储存好,每过一段时刻,就把“错题笔记”或标记错题的试卷看一看。
高考的数学答题技巧(推荐8篇)

高考的数学答题技巧〔推荐8篇〕篇1:数学高考答题技巧另外,在高考时很多同学往往因为时间不够导致数学试卷不能写完,试卷得分不高,掌握解题思想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找到解题思路,节约考虑时间。
以下总结高考数学五大解题思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提分。
1.函数与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是指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p 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函数关系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p 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模型去解决问题。
同学们在解题时可利用转化思想进展函数与方程间的互相转化。
2.数形结合思想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局部,一局部是数,一局部是形,但数与形是有联络的,这个联络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
它既是寻找问题解决切入点的“法宝”,又是优化解题途径的“良方”,因此建议同学们在解答数学题时,能画图的尽量画出图形,以利于正确地理解题意、快速地解决问题。
3.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用这种思想解选择题有时特别有效,这是因为一个命题在普遍意义上成立时,在其特殊情况下也必然成立,根据这一点,同学们可以直接确定选择题中的正确选项。
不仅如此,用这种思想方法去探求主观题的求解策略,也同样有用。
4.极限思想解题步骤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一、对于所求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量;二、确认这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三、构造函数(数列)并利用极限计算法那么得出结果或利用图形的极限位置直接计算结果。
5.分类讨论思想同学们在解题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解到某一步之后,不能再以统一的方法、统一的式子继续进展下去,这是因为被研究的对象包含了多种情况,这就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归纳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
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很多,数学概念本身具有多种情形,数学运算法那么、某些定理、公式的限制,图形位置的不确定性,变化等均可能引起分类讨论。
高考数学解题技巧

高考数学解题技巧
高考数学解题技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熟悉考点:了解高考数学的考点和知识重点,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2. 理清思路:在解题前先理清思路,明确解题目标,避免盲目计算和走弯路。
3. 简化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已知条件和已掌握的方法进行求解。
4. 强化基础:高考数学的考试题目往往涉及到一些基础知识,要通过不断练习和复习来巩固基础,提高解题能力。
5. 注意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条件,分清主次,避免因为漏读或误解题意而导致错误。
6. 运用公式:掌握一些常用的数学公式和定理,能够灵活运用,加快解题速度。
7. 画图辅助:对于涉及几何图形的题目,可以画图辅助解题,有助于理清思路和找到解题方法。
8. 合理估算:对于复杂的计算题,可以适当进行估算,缩小计算范围,减少计算错误。
9. 多角度思考: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思考,寻找更简单的解题方法。
10. 练习题目:多做一些高考数学题目的练习,熟悉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和应对考试的信心。
高考数学八大考试技巧

高考数学八大考试技巧一、调理大脑思绪,提前进入数学情境。
考前一个晚上睡足八个小时,早晨吃好清淡早餐,按清单带齐一切用具,提前半小时到达考区,一方面可以消除新异刺激,稳定情绪,从容进场,另一方面也留有时间提前进入“角色”——让大脑开始简单的数学活动,进入单一的数学情境。
如:1.清点一下用具是否带全(笔、橡皮、作图工具、身分证、准考证等)。
2.把一些基本数据、常用公式、重要定理“过过电影”。
3.最后看一眼难记易忘的结论。
4.互问互答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
一些经验表明,“过电影”的成功顺利,互问互答的愉快轻松,不仅能够转移考前的恐惧,而且有利于把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
二、精神要放松,情绪要自控。
最易导致心理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是入场后与答卷前的“临战”阶段,此间保持心态平衡的方法有三种:①转移注意法:避开临考者的目光,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一次你印象较深的数学模拟考试的评讲课上,或转移到对往日有趣、滑稽事情的回忆中。
②自我安慰法:如“我经过的考试多了,没什么了不起”,“考试,老师监督下的独立作业,无非是换一换环境”等。
③抑制思维法:闭目而坐,气贯丹田,四肢放松,深呼吸,慢吐气,如此进行到发卷时。
三、摸透题情,旗开得胜,稳拿中低,见机攀高。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不忙匆匆作答,可先从头到尾、正面反面通览全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最多的信息,为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作全面调查,一般可在十分钟之内做完三件事。
1、顺利解答那些一眼看得出结论的简单选择或填空题(一旦解出,情绪立即稳定)。
2、对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一面通览,一面粗略分为A、B两类:A类指题型比较熟悉、估计上手比较容易的题目,B类是题型比较陌生、自我感觉比较困难的题目。
3、做到三个心中有数:对全卷一共有几道大小题有数,防止漏做题,对每道题各占几分心中有数,大致区分一下哪些属于代数题,哪些属于三角题,哪些属于综合型的题。
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大题的八大解题技巧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大题的八大解题技巧1、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论证的策略(1)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2)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高考题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在证明线线垂直时应优先考虑。
2、空间角的计算方法与技巧主要步骤:一作、二证、三算;若用向量,那就是一证、二算。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平移法:②补形法:③向量法:(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①作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转化到同一三角形中计算,或用向量计算。
②用公式计算。
(3)二面角①平面角的作法:(i)定义法;(ii)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法;(iii)垂面法。
②平面角的计算法:(i)找到平面角,然后在三角形中计算(解三角形)或用向量计算;(ii)射影面积法;(iii)向量夹角公式。
3、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与技巧(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的三角形中求解,也可以借助于面积相等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2)求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一般先找出其公垂线,然后求其公垂线段的长。
在不能直接作出公垂线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线面距离求解(这种情况高考不做要求)。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过该点作出平面的垂线,进而计算;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有时直接利用已知点求距离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把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从而“转移”到另一点上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及平面与平面的距离一般均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解。
4、熟记一些常用的小结论诸如:正四面体的体积公式是;面积射影公式;“立平斜关系式”;最小角定理。
弄清楚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的内心、外心、垂心的条件,这可能是快速解答某些问题的前提。
5、平面图形的翻折、立体图形的展开等一类问题要注意翻折前、展开前后有关几何元素的“不变性”与“不变量”。
高考数学最后阶段,八大提分策略

高考数学最后阶段,八大提分策略高考越来越近,数学还没准备好的同学怎么办?如何提高数学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天教你一个门道,简称“三问法”:第一问自己:“学懂了没有?”—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学了什么知识;第二问自己:“领悟了没有?”—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用了什么方法;第三问自己:“会用了没有?”—主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即解决了什么问题。
下面,具体说说走进“门道”的《数学专项突破》。
1.认真研读《说明》《考纲》《考试说明》和《考纲》是每位考生必须熟悉的最权威最准确的高考信息,通过研究应明确“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
命题通常注意试题背景,强调数学思想,注重数学应用;试题强调问题性、启发性,突出基础性;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凸显数学的问题思考;强化主干知识;关注知识点的衔接,考察创新意识。
《考纲》明确指出“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
因此试题都比较新颖,活泼。
所以复习中你就要加强对新题型的练习,揭示问题的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多维审视知识结构高考数学试题一直注重对思维方法的考查,数学思维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知识是思维能力的载体,因此通过对知识的考察达到考察数学思维的目的。
你要建立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体会数学思想和解题的方法。
3.把答案盖住看例题参考书上例题不能看一下就过去了,因为看时往往觉得什么都懂,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
所以,在看例题时,把解答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哪里与解答不同,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
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
如果把题目的来源搞清了,在题后加上几个批注,说明此题的“题眼”及巧妙之处,收益将更大。
总结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八大窍门

总结 2019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八大诀窍数学复习是有诀窍和方法的,以下是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八大诀窍,希望对考生复习有帮助。
1.对于听话高三学生第一要做到听话,这里的听话是全方向的。
假如你以为高三学习是第一位的,而忽略了对自己的平常行为的要求,那你就错了,学校和老师在高三一年中不会由于学习任务的加重,而放松对纪律的要求,反而会加强纪律以保证学习的正常进行。
学习上更要听话,教高三的老师都是经历了几次或十几次高考讲课,特别有经验,复习的进度、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次序,都是长久教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高考的变化及新要求,都会在复习中浸透进去。
而不听老师的教诲,以为自有一套很好的复习方法的学生(每年都有)最后会碰的头破血流的。
2.对于上课高考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行为,复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听讲,这就要修业生上课时紧跟老师,认真听讲,踊跃思虑,聆听他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议论中达成对知识、方法、能力的提升。
假如高三任课教师发生变化,大家应当赶快适应。
而不该当由于不适应这个老师的教课方法,就不喜爱这个老师,从而就不喜爱这门课程,这样受损失的只有学生自己。
3.对于复习复习每日都要进行,即便今日没有数学课,也要对知识加以复习,这就要求有一个计划,第一对时间加以计划,每日都要有数学的复习时间,四十分钟 (一节课 )左右,周末应有两节课的时间;其次对学科加以计划,哪个时间段看哪个学科,要做到成竹在胸,计划有了贵在坚持。
4.对于作业作业应当是查验听讲和复习成效的手段,不该当作一个负担,作业要认真对待,把每一次作业当作一次考试,不可以搪塞了事,不会做的题目能够与同学商讨,但不要直接抄录,每次作业都是一次练习的时机,不要错过。
5.对于考试高三复习阶段的考试是特别多的,考试是对知识、方法、能力、经验的查验,每次考试都是一个累积,大家应当充足运用它。
第一,考试要独立达成,不要看他人的,不然会掩饰你的破绽,失掉老师对你的关注,也会失掉对自己的正确估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数学备考策略:考生必须掌握八
大窍门
众所周知高考数学的复习面广量大,使不少考生感到畏惧,感到无从下手。
如何提高数学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杭州第十四中学数学教研组老师教你一个门道,简称“三问法”:第一问自己:“学懂了没有?”——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学了什么知识;第二问自己:“领悟了没有?”——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用了什么方法;第三问自己:“会用了没有?”——主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即解决了什么问题。
接下来再具体说说走进“门道”的八个诀窍吧。
认真研读《说明》《考纲》
《考试说明》和《考纲》是每位考生必须熟悉的最权威最准确的高考信息,通过研究应明确“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
纵观这几年我省的高考,我们发现命题通常注意试题背景,强调数学思想,注重数学应用;试题强调问题性、启发性,突出基础性;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凸显数学的问题思考;强化主干知识;关注知识点的衔接,考察创新意识。
《考纲》明确指出“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
因此试题都比较新颖,活泼。
所以复习中你就要加强对新题型的练习,揭示问题的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多维审视知识结构
高考数学试题一直注重对思维方法的考查,数学思维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知识是思维能力的载体,因此通过对知识的考察达到考察数学思维的目的。
你要建立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体会数学思想和解题的方法。
把答案盖住看例题
参考书上例题不能看一下就过去了,因为看时往往觉得什么都懂,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
所以,在看例题时,把解答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哪里与解答不同,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
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
如果把题目的来源搞清了,在题后加上几个批注,说明此题的“题眼”及巧妙之处,收益将更大。
研究每题都考什么
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熟能生巧”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
但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很多题。
你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
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一节课与其抓紧时间大汗淋淋地做二、三十道考查思路重复的题,不如深入透彻地掌握一道典型题。
例如深入理解一个概念的多种内涵,对一个典型题,尽力做到从多条思路用多种方法处理,即一题多解;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要努力摸索规律,即多题一解;不断改变题目的条件,从各个侧面去检验自己的知识,即一题多变。
—道题的价值不在于做对、做会,而在于你明白了这题想考你什么。
答题少费时多办事
解题上要抓好三个字:数,式,形;阅读、审题和表述上要实现数学的三种语言自如转化(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要重视和加强选择题的训练和研究。
不能仅仅满足于答案正确,还要学会优化解题过程,追求解题质量,少费时,多办事,以赢得足够的时间思考解答高档题。
要不断积累解选择题的经验,尽可能小题小做,除直接法外,还要灵活运用特殊值法、排除法、检验法、数形结合法、估计法来解题。
在做解答题时,书写要简明、扼要、规范,不要“小题大做”,只要写出“得分点”即可。
错一次反思一次
每次考试或多或少会发生些错误,这并不可怕,要紧的是避免类似的错误在今后的考试中重现。
因此平时注意把错题记下来,做错题笔记包括三个方面:(1)记下错误是什么,最好
用红笔划出。
(2)错误原因是什么,从审题、题目归类、重现知识和找出答案四个环节来分析。
(3)错误纠正方法及注意事项。
根据错误原因的分析提出纠正方法并提醒自己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应注意些什么。
你若能将每次考试或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分析,并尽力保证在下次考试时不发生同样错误,那么在高考时发生错误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
分析试卷总结经验
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
(1)遗憾之错。
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2)似非之错。
记忆得不准确,理解得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等等。
(3)无为之错。
由于不会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
原因找到后就消除遗憾、弄懂似非、力争有为。
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
优秀是一种习惯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柏拉图说:“优秀是一种习惯”。
好的习惯终生受益,不好的习惯终生后悔、吃亏。
如“审题之错”是否出在急于求成?可采取“一慢一快”战术,即审题要慢,要看清楚,步骤要到位,动作要快,步步为营,稳中求快,立足于一次成功,不要养成唯恐做不完,匆匆忙忙抢着做,寄希望于检查的坏习惯。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另外将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作高考,从各方面不断的调试,逐步适应。
注意书写规范,重要步骤不能丢,丢步骤等于丢分。
根据解答题评卷实行“分段评分”的特点,你不妨做个心理换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平时做作业“全做全对”的要求中,转移到“立足于完成部分题目或题目的部分”上来,不要在一道题上花费太多时间,有时放弃可能是最佳选择。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
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