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022-2028全球与中国合成孔径声呐系统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专注于中国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
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产品定义及统计范围合成孔径声呐,一种新型的二维成像声纳。
它的工作原理与合成孔径雷达相似,利用匀速直线运动的声基阵,形成大的虚拟(合成)孔径,以提高声纳横向分辨率。
具有横向分辨率与工作频率和距离无关的优点、其分辨率比常规侧扫声纳高1~2个量级。
合成孔径声呐是一种新型高分辨水下成像声纳。
其原理是利用小孔径基阵的移动来获得移动方向(方位方向)上大的合成孔径,从而得到方位方向的高分辨力。
获得这种高分辨力的代价是复杂的成像算法和对声纳基阵平台运动的严格要求。
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研制出了声呐合成孔径声呐原型机并进行了海上试验。
合成孔径声呐的研究起源于五十年代末期,但直到八十年代以后,声呐合成孔径声呐的研究才逐步全面展开。
声呐合成孔径声呐是一种新型高分辨水下成像声纳,合成孔径雷达原理推广到水声领域,就出现了合成孔径真纳。
其基本愿理是利用小孔径基阵的移动,通过对不同位置接收信号的相关处理,来获得移动方向(方位方向)上大的合成孔径,从而得到方位方向的高分辨力。
从理论上讲,这种分辨力和探测距离无关。
直观地说,距离越大,合成孔径长度就越长,合成阵的角分辨率就越高,从而抵消了距离增大的影响,保持了分辨力不变。
但声呐合成孔径声呐作为一种水下成像设备,受水下复杂条件的影响,有不同于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
首先是声传播信道的非理想性比合成孔径雷达中电磁波传播的严重;其次是声纳拖体的运动稳定性比合成孔径雷达要差得多;再者因为声速大大低于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速度,从而大大限制了拖体运动的速度;最后由于声纳中常采用宽带信号而使雷达中的一些窄带信号处理方法在声呐合成孔径声呐中不再适用,需对己有的算法进行改进或研究新的算法。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利用雷达波对地面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的技术。
它可以利用飞行器、卫星等载体从空中对地面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的遥感观测,具有高分辨率、大覆盖面积、短周期等优点,已经成为现代遥感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
SAR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
1960年代末期,SAR技术开始向民用领域转移。
随着计算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SAR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0年代以来,SAR技术在地球科学、地质勘探、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SAR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主要特点是高分辨率、多波段成像、多角度观测、多极化成像等。
其中,高分辨率是SAR技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可以实现米级甚至亚米级的分辨率,而多极化成像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例如地表覆盖类型、植被生长状态、地表粗糙度等。
未来,SAR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注重实际应用。
例如,在城市规划方面,SAR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建筑物的高度、密集度、变化等;在环境保护方面,SAR技术可以用于监测海洋污染、冰层变化、沙漠化等。
此外,SAR技术还将与其他遥感技术相结合,例如微波遥感、光学遥感等,以实现更加全面、准确的遥感观测。
- 1 -。
国外遥感卫星发展现状概述

国外遥感卫星开展现状目录1前言 (3)2美国 (5)2.1地球观测系统〔EOS〕 (5)2.2美国陆地卫星系统〔L ANDSAT〕 (6)2.3轨道观测卫星〔O RB V IEW〕 (7)2.4伊克诺斯卫星〔IKONOS〕 (8)2.5地球眼-1卫星〔G EO E YE-1〕 (9)2.6快鸟-2卫星〔Q UICK B IRD-2〕 (9)2.7世界观测卫星〔W ORLD V IEW-1/2〕 (9)2.8下一代高分辨率陆地卫星 (10)3欧盟 (10)3.1法国SPOT卫星系统 (10)3.2法国P LEIADES卫星系统 (12)3.3意大利地中海周边观测小卫星星座系统〔C OSMO-S KYMED〕 (13)3.4德国/加拿大R APID E YE (14)3.5德国SAR成像卫星 (14)3.6欧空局遥感卫星〔ERS〕 (15)3.7欧空局ENVISAT (15)3.8英国UK-DMC2、英国/西班牙D EIMOS-1 (16)3.9德国E N MAP (16)3.10欧盟GMES方案 (17)4印度 (17)4.1C ARTSAT-1(IRS-P5) (17)4.2RESOURCESAT-1〔IRS-P6〕 (18)4.3C ARTSAT-2系列 (19)4.4C ARTSAT后续 (19)5加拿大 (19)6日本 (21)7俄罗斯 (21)8以色列 (22)8.1地平线系列〔O FEQ〕 (22)Ofeq 7 (22)Ofeq 8〔TECSAR 1〕 (23)Ofeq 9 (23)8.2爱神系列〔EROS〕 (23)ErosA (24)ErosB (24)9韩国 (25)10泰国 (26)11阿联酋 (26)12委内瑞拉 (26)13其他国家 (27)1前言卫星遥感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蓬勃开展起来的一门集多维、多平台、多层次的立体化观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迅速开展,地球环境和地球资源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开展和国家间竞争较量的焦点。
合成孔径雷达的现状

合成孔径雷达现状基本概念合成孑堆雷达就是采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也称综合孑照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是辨别率高,能全天候工作,能有效地识别伪装和穿透掩盖物。
所得到的高方位辨别力相当于一个大孔径天线所能供应的方位辨别力。
分类合成孑雷达可分为聚焦型和非聚焦型两类。
用在飞机上或空间飞行器上可有几种不同的工作模式,最常见的是正侧视模式,称为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此外还有斜视模式、多普勒波束锐化模式和定点照耀模式等。
假如雷达保持相对静止,使目标运动成像,则成为逆合成孑堆雷达,也称距离-多普勒成像系统。
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侦察、测绘、火控、制导,以及环境遥感和资源勘探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进展概况合成孑的概念始于50年月初期。
当时,美国有些科学家想突破经典辨别力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采用目标与雷达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现象来提高辨别力;用线阵天线概念证明运动着的小天线可获得高辨别力。
50年月末,美国研制成第一批可供军事侦察用的机载高辨别力合成孔径雷达。
60年月中期,随着遥感技术的进展,军用合成孑雷达技术推广到民用方面,成为环境遥感的有力工具。
70年月后期,卫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和数字成像技术取得进展。
美国于1978年放射的“海洋卫星"A号和80年月初放射的航天飞机都试验了合成孔径雷达的效果,证明白雷达图像的优越性。
空中SAR概况1.1951年,Carl Wiley首次提出采用频率分析方法改善雷达的角辨别率.2. 1953年,伊利诺依高校采纳非聚焦方法使角度辨别率由4.13度提高到0.4度,并获得第一张SAR图像.3. 1957年,密西根高校采纳光学处理方式,获得了第一张全聚焦SAR图像.4.1978年,美国放射了第一颗星载Seasat-1.5. 1991年欧洲空间局放射了ERS-1.6. 1995 年,加拿大放射了Radarsat-1.7. 2000年,欧洲空间局放射了ASAR.8. 2006 年,日本放射ALOS PALSAR.9. 2007 年,德国放射TerraSAR-X10. 2007年底,加拿大放射Radarsat-2简述K■均值聚类法K-均值算法的聚类准则是使每一聚类中,多模式点到该类别的中心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国外SAR卫星最新进展与趋势展望

, ; ( S h a n h a i 2 0 1 1 0 9, C h i n a o f S a c e f l i h t T e c h n o l o S h a n h a i A c a d e m 1. g p g g y g y , ) S h a n h a i 2 0 1 1 0 9, C h i n a 2. S h a n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a t e l l i t e E n i n e e r i n g g g g ’ , : s S A R s a t e l l i t e a n d c o n n e c t w i t h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a c t i c e t h e s s t e m A 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a d v a n c e o u r c o u n t r p y y ,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r e s e n t s t a t u s r o d u c t s a n d a l i c a t i o n s o f c u r r e n t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i c a l S A R s a t e l l i t e s 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p p p p y p ,w , T a n D EM-X t h i s a e r h i c h w e r e G e r m a n C o s m o t e m, I t a l k M e d c o n s t e l l a t i o n J a a n A L O S a t e l l i t e a n d s s S 2s - - p p y y y p y ,w , S e n t i n e l E u r o e a n S a c e A e n c o n s t e l l a t i o n . S o m e t i c a l a l i c a t i o n s w e r e i v e n h i c h w e r e a r i c u l t u r a l d e t e c t i o n 1c - p p g y y p p p g g , m i s s i o n t i m e c h a n e o f i c e f i e l d u n i t e d w i t h s h u t t l e r a d a r t o o r a h l a n d s u r f a c e e l e v a t i o n d a t a l o n u l t r a h i h a c c u r a c g p g p y g g y ( , , S R TM) s e a i c e e x t r a c t i o n a n d r o u n d v e l o c i t e s t i m a t i o n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b o r d e r s u r v e i l l a n c e t e c h n o l o i e s i n g g y ,d m a r i t i m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b r e o e r a t i o n a l v a l i d a t i o n o f i n n o v a t i v e s o l u t i o n s( C L O S E Y E) i s a s t e r f a s t r e s o n s e a n d - y p p p , ,a m o n i t o r i n s u e r r e a r o u n d s u r f a c e s m a l l d e f o r m a t i o n m o n i t o r i n n d b u i l d i n h e i h t m e a s u r e m e n t .T h e C o s m o a - - g p g g g g ;N ;T S s s k M e d S e c o n d G e n e r a t i o n( C S G) c o n s t e l l a t i o n I S A R s a t e l l i t e a n D EM-L t e m;R a d a r S A T c o n s t e l l a t i o n w h i c h y y ,m w e r e t h e n e x t e n e r a t i o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A R s s t e m 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c o m o s i t i o n o d e a n d m a i n m i s s i o n o f t h e s e g y p , f u t u r e s s t e m s w e r e r e s e n t e d . I t i s r o o s e d t h a t t h e S A R s a t e l l i t e i s b o u n d t o d e v e l o i n t h e d i r e c t i o n o f l o w c o s t y p p p p ,m , l i h t w e i h t u l t i 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 e d i s t r i b u t e d a n d h i h r e s o l u t i o n . g g g : ;T ;A K e w o r d s S n t h e t i c a e r t u r e r a d a r( S A R) s a t e l l i t e a n D EM-X t e m;C o s m o k M e d M i s s i o n L O S S s S 2 - - y p y y y ;S ;C ;N ; s 1c S a t e l l i t e e n t t i n e l o n s t e l l a t i o n o s m o k M e d S e c o n d G e n e r a t i o n ( C G S)c o n s t e l l a t i o n I S A R s a t e l l i t e - - y T a n D EM-L t e m; a d a r S A T c o n s t e l l a t i o n s s R y
2023年合成孔径雷达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合成孔径雷达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利用雷达技术获取地面图像的遥感技术。
相比于光学遥感技术,SAR具有不受天气、云雾等自然条件影响的优势,因此在军事、航空航天、环境监测和资源勘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全球合成孔径雷达行业市场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合成孔径雷达市场规模自2019年以来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
这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合成孔径雷达在国防和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具有隐蔽性强、高分辨率、广域性等特点,适用于侦察、侦察和态势感知等领域。
随着国防投资的增加,军事合成孔径雷达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第二,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在环境监测和资源勘探领域的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穿透云雾、林木、岩石等物体,获取地面准确的图像信息。
在环境监测方面,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用于监测海洋盐度、海浪高度、冰川运动等自然现象;在资源勘探方面,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第三,新技术的推动。
随着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不断进步,如地震拖曳合成孔径雷达、多架雷达协同合成孔径雷达等技术的应用,使合成孔径雷达在更多领域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合成孔径雷达行业市场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合成孔径雷达设备的成本较高,限制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其次,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处理和解读仍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限制了市场的扩展。
此外,法律法规和隐私问题也可能对合成孔径雷达市场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合成孔径雷达行业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军事、环境监测和资源勘探等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合成孔径雷达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几年保持稳定增长。
然而,市场发展仍受到成本、技术和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需要行业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和市场拓展力度,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O 引 言
合 成 孔 径 雷 达 是 一种 全 天 候 、 天 时 高 分 辨 率 全 微 波遥 感成 像 雷达 , 2 自 0世纪 5 0年代 发 明 以来 , 其 技 术得 到 了 飞 速 的 发 展 【 6。 以 飞 机 为 平 台 的 机 1 ] -
载合 成孔 径 雷达 已被 广 泛 应 用 , 以卫 星 为平 台 的 星 载合 成 雷达 也 获得 了极 大 的成 功 , 军 事侦 察 、 在 地形 测 绘 、 被分 析 、 植 海洋 及水 文 观测 、 境及 灾 害监 视 、 环 资源勘 探 , 以及 地 壳 微 变 检 测 等 领 域 发 挥 了越 来 越 重要 的作 用 。多 频段 、 极化 、 变视 角 和可 变 波束 多 可 的多模 式 合成 孔 径 雷 达 已 经 成 为 现 实 ; 高 分 辨 率 超 和宽测 绘 带宽 正成 为 合成 孔径 雷 达进 一步 发 展 的热 点 ; 涉式 合成 孔 径 雷 达 的 成 功 为 全 球 地 形 测 绘 和 干 地壳 微 变检 测 提供 了 强 有力 的手 段 ; 合 成 孔 径 雷 用 达 检测 动 目标 并对 其成 像 的技 术获 得 了突 破性 的进 展 ; 射 校准 、 化 校 准 、 涉 ( 位 ) 准技 术 的成 辐 极 干 相 校
关 键 词 : 成 孔 径 雷达 ; 载 合 成 孔 径 雷 达 ; 状 ; 来 合 星 现 未 中图 分 类 号 :N9 8 J 5 文献标识码 : A
Th e e n t r f S nt e i e t r d r e Pr s nta d Fu u e o y h tc Ap r u e Ra e
功应 用 , 把合 成孔 径 雷 达 对 地 遥 感 技 术 推 向 了精 密
国外遥感卫星发展现状概述

国外遥感卫星发展现状概述遥感卫星是指通过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外各国在遥感卫星领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
本文将对国外遥感卫星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一、美国遥感卫星发展美国是全球遥感卫星领域的领军国家,已经发射了多颗卫星以获取地球的遥感数据。
其中,最早的一颗遥感卫星是在1972年发射的LANDSAT-1,成为了美国遥感卫星的代表。
此后,美国陆续发射了多颗LANDSAT卫星,目前已经发射至LANDSAT-8此外,美国还发射了SPOT卫星,这是由法国、比利时和瑞典共同研制的一种遥感卫星系统。
SPOT卫星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大的覆盖范围,可以提供高质量的遥感数据。
美国的遥感卫星不仅在地球观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环境监测、农业和林业等领域。
美国还建立了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整合了多个卫星数据源,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遥感数据。
二、欧洲遥感卫星发展欧洲也在遥感卫星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欧洲空间局(ESA)是欧洲遥感卫星的主要研发机构,其最重要的遥感卫星是欧空局地球观测卫星(ERS)和欧洲高分辨率卫星(ERS)。
欧空局地球观测卫星是一颗多用途的遥感卫星,可以获取包括海洋、大气、陆地和冰层在内的地球各部分的遥感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研究和环境监测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欧洲高分辨率卫星是欧洲自主研制的一种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可以获得具有高分辨率和更强的穿透能力的遥感影像。
该卫星已经成功应用于数字地形模型制作、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研究等领域。
三、其他国家遥感卫星发展除了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也在遥感卫星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俄罗斯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发射静止遥感卫星,用于监测天气和资源等方面。
中国也在遥感卫星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遥感卫星包括环境一号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和天鹰一号卫星等。
这些卫星在环境监测、农业、林业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Email:**********************0 引言未来战场状况瞬息万变,实时掌握正确的情报信息是取得战争主动权的重要因素,对敌照相侦察是进行情报收集的有效手段。
然而利用各种天然环境与人为工事、配合黑夜与恶劣气候条件、隐蔽及掩护部队(武器)行踪可使得传统光学影像无能为力,这也给雷达影像以发展契机。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现代高分辨率微波成像雷达。
它是二十世纪高新科技的产物,是利用合成孔径原理、脉冲压缩技术和信号处理方法,以真实的小孔径天线获得距离向和方位向高分辨率遥感成像的雷达系统,在成像雷达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由于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发展、高速数字芯片的出现以及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发展,使SAR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和实时处理信号的能力,并已经成为现代战争军事情报侦察的重要工具[1]。
了解与研究国外SAR侦察卫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无论是对我国开发新的SAR卫星系统还是研究反SAR侦察技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外SAR侦察卫星的发展现状1.1 美国的Lacrosse卫星“长曲棍球”(Lacrosse)卫星是美国的军用雷达成像侦察卫星。
它不仅适于跟踪舰船和装甲车辆的活动,监视机动或弹道导弹的动向,还能发现伪装的武器和识别假目标,甚至能穿透干燥的地表,发现藏在地下数米深处的设施。
美国已经发射了Lacrosse-1(1988年12月)、Lacrosse-2(1991年3月)、Lacrosse-3(1997年10月)、Lacrosse-4(2000年8月)、Lacrosse-5(2005年4月),其中Lacrosse-1已经退役,并正在研制Lacrosse-6,分辨率从最初的1 m提高到0.3 m。
“长曲棍球”卫星已成为美国卫星侦察情报的主要来源,美国军方计划再订购6台“长曲棍球”卫星上的SAR,每台SAR的价格约5亿美元[2]。
1.2 美国的Discover II卫星“发现者II”(Discover II)卫星是由美国空军、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和国家情报局(NRO)联合开发的SAR卫星系统,计划开始时间为1998年2月,预计完成时间为2010年。
Discover II能够提高对战场的监测和侦察能力,通过多星协作实现对全球地面目标的精确监控,实现高距离分辨率地面动目标检测(HRR-GMTI)、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和获得高分辨率数字地形高程数据(DTED)的能力[3]。
最初,Discoverer II计划包含24颗近地轨道卫星,入射角约为54度,组成Walker星座,轨道高度为770km。
现在的Discoverer II计划研制并发射了两颗HRR-GMTI/SAR卫星用于实验,这两颗卫星集成TES(Tactical Exploitation System:战术拓展系统)系统,将对其进行一年的在轨观测论证。
这些论证将为将来的多星星座系统在技术可行性、耗资、任务完成能力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参考[4]。
1.3 以色列的TecSAR卫星以色列的TecSAR间谍卫星于2008年1月21日在印度斯里赫里戈达的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2008年1月31日得到了第一幅SAR图像。
该卫星重量达300kg,其中包括100kg的合成孔径雷达有效载荷。
这种多模式有效载荷采用电子束控制,它是一种低地球轨道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演示器,将以大约每90分钟一次的速率通过特定的目标区域,主要用于对传言正在进行核武器开发的伊朗进行侦察。
TecSAR的合成孔径雷达有效载荷能够在白天、夜晚及全天候条件下提供高分辨率图像(最高可以辨别地面10厘米范围的图像),并能在24小时内提供双倍数量的可用情报,可工作在多种模式,并且其天线非常敏捷,可以很快地从一个目标调整向另一个目标[5]。
1.4 意大利的Cosmo-skymed卫星由意大利自行研制的、花费约9亿欧元的军民两用Cosmo-skymed (Constellation of Small Satellites for Mediterranean Basin Observation)卫星是一个新的地球观测系统,它是基于4颗雷达卫星的星座,每颗卫星运行在高度为619.6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上。
前两颗卫星已于2007年6月与2007年12月发射升空,剩余两颗将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发射。
该星座与成熟的地面设备将全天时、全天候地监测地球表面,最高分辨率为1米,扫描带宽为10公里,且可以利用不同入射角的两颗雷达测量数据干涉形成三维立体图像,具备雷达干涉测量地形的能力[6]。
1.5 德国的SAR-Lupe德国的SAR-Lupe军事雷达卫星,是欧洲高分辨率天基成像雷达的首次应用[7]。
该系统独特的设计概念是包括五颗卫星的星座,分布在三个不同轨道上。
在轨道上只要有2颗卫星就能保证该系统正常工作,之所以要发射5颗卫星主要是为预防卫星在轨道上发生故障。
该系统卫星每颗重770公斤。
卫星搭载的雷达成像设备可以在任何照明和气象条件下对地表设施进行观测和拍照,其图像分辨率约为0.7米。
卫星还可以辨认运动中的汽车及飞机型号,并能识别地面“特殊设施”。
整个系统耗资约3亿欧元,设计工作年限为10年。
前三颗SAR-Lupe卫星分别于2006年12月、2007年7月、2007年11月发射成功,后两颗将于2008年中期发射。
最后两颗SAR-Lupe卫星的技术改造工作已经开始,项目名称为SARah,主要目的是研制有源雷达系统,尤其是高功率放大器管。
SAR—Lupe是目前世界上重量最小的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其装备有星间通信链路,以加快成像指令从一颗卫星向另一颗卫星的传递速度,缩短图像获取的延迟时间。
地面控制人员可将成像指令发给处在地面站视线范围内的一颗卫星,该卫星会通过星间无线电通信链路将这一指令直接传递给处在德国军方想要对那里成像的另一地方上空的卫星。
利用这些卫星上的星间通信链路,欧盟军事终端用户能够在成像指令发出后11小时内接收到卫星对全球任一地点拍摄的图像数据。
SAR—Lupe卫星必将增强欧洲空间监视能力[8]。
1.6 其他SAR侦察卫星俄罗斯正在研制一颗名为“秃鹰E”(Kondor-E)的S波段小型雷达卫星,该卫星只有800千克(国外类似卫星重达2-3吨),且费用比国外类似卫星减少4-5倍。
其多功能雷达可提供Kondor-E轨道两侧各500千米范围内的高分辨率图像,还能提供30幅数字地图模拟图像[9]。
日本于2006年1月24日发射了一颗Alos(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卫星,Alos配备了相控阵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具有24.00-89.00米微波谱段极化分辨率,可实现全天候的陆地观测[10]。
韩国将于2008年发射“阿里郎-5”号多用途卫星,该卫星上搭载最主要的信息捕获装备是合成孔径雷达,它可以用来对地表农作物生长状况、地下资源探测等进行远距离观测及拍摄,并向韩国科技部门提供多种科学数据信息。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雷达是通过捕获地面映像来获得数据的,因此它不受空中云层及夜晚光线不足的限制,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将有可能实现军事用途[11]。
2 国外SAR侦察卫星的发展趋势纵观国外SAR侦察卫星的发展过程,随着需求的扩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主要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2.1多参数(多频段、多极化和多视角)是未来星载SAR的主要特征SAR不同的极化方式能使被探测的地物具有不同的电磁响应,即具有不同的后向散射特性,地物层次变化对比亦不相同。
因此,采用多极化方式,可以显著改善信号和图像的详细性和可靠性,再加上在不同频段和不同的视角下对地观测,就可以完整地定量分析地面目标的雷达散射特性。
正是如此,多参数SAR 系统必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2.2 小型化成为未来星载SAR的主要趋势随着战场环境的日益变化,大卫星逐步暴露出一些明显的弊端,主要体现于造价高昂、维护不便、应急发射困难、战术保障和快速反应能力有限等等。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轻型天线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固态电子器件技术等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卫星的重量和体积,使性能高、体积小、重量轻和成本低的小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研制成为可能。
与大卫星相比,小卫星的战场生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强得多,并已经发挥了一些作用。
SAR卫星应用的效费比明显提高,研制费用大幅降低,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应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普及,研制SAR卫星的国家越来越多,天基SAR已经不再是少数大国的专利。
2.3 SAR卫星与可见光卫星的多星组网是未来主要的应用模式多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和光学卫星组网可提高侦察情报的时效性,即将航天侦察的“盲区”降至最低,也可弥补可见光成像受气候条件限制的不足,并发挥SAR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揭露伪装的特点,使各种侦察卫星优势互补。
由其构成的图像情报获取系统,既可以对各国军事目标进行长期的、大范围战略侦察和军事测绘,又可以根据未来战争的发展,对局部战场进行高分辨率、高重复性的战术侦察和打击效果评估等。
2.4 分布SAR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分布SAR并不是简单的卫星组网,它是利用2颗或多颗轨道具有相互关系的卫星配合工作,一颗卫星发射多颗卫星接收,或多颗卫星发射多颗卫星接收,实现单颗卫星不能实现的功能,或获得单颗卫星不能达到的技术指标。
如实现干涉SAR成像、地面运动目标显示、增加成像带宽、提高SAR图像分辨率等。
2.5军用和民用卫星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在商业民用和军事侦察上都具有比较大的应用价值,但两者对雷达卫星的技术指标的要求侧重有所不同。
一般来讲,商业民用要求雷达卫星具有宽的测绘带宽和高精度的辐射定标,并具有中等分辨率的图像(一般低于5 m);军事侦察在强调测绘带宽的同时,更强调高分辨率,分辨率一直是军事侦察中最关键的技术指标,军用侦察卫星的图像分辨率一般应优于1 m。
随着卫星技术的提高,工作模式的增多,卫星的功能和技术指标也不断提高,有些卫星虽然是商业民用卫星,也具有较大的军事应用价值,如欧洲正着眼于军民两用的“预备队”,即德国的Terra-SARX波段雷达卫星和意大利的“Cosmo-skymed”雷达卫星。
德国计划发射由两颗Terra-SARX波段卫星组成的编队系统,可提供精确度优于2米的三维图像。
意大利政府希望制造4颗“Cosmo-skymed”卫星,当4颗卫星全都进入619千米高的轨道工作时,将能够以12小时的周期拍摄地球表面任何地方的图像。
它们具备多种不同的地面分辨率模式,分辨率在1-100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