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尝与客饮”《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无从致书以观致:__________ (2) 走送之走:__________(3)援疑质理质:__________ (4) 俟其欣悦俟:__________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先帝不以臣卑鄙C.或遇其叱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益慕圣贤之道孔子曰:“何陋之有?”3.请将“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直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舍,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题及答案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材料原文〔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
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沟渠。
⑤甫:刚。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分)自谓可将兵十万【小题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3分)(1)走送之走:(2)自谓可将兵十万将:(3)会有土寇会:【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小题4】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和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和。
(2分)【小题5】结合*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对比阅读题答案【小题1】自谓/可将兵十万【小题2】(1)跑 (2)率领(或“带领”) (3)适逢,正赶上【小题3】(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小题4】借书抄书打仗失败治水失败【小题5】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
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1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4分)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⑵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⑶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⑷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小题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3】__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2分)【小题4】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2分)答案【小题1】(4分)⑴假:借(1分);⑵叩:请教(1分);⑶腰:腰佩,这里用作动词(1分);⑷支:通“肢”,肢体(1分)。
【小题2】(4分)⑴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分)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
(2分)【小题3】(2分)⑴学习的刻苦;⑵从师的艰难;⑶求学的艰苦三个方面。
(答出2点得1分,答出3点得2分分)或:勤且艰若此(得1分)。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含答案)送东阳马生序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
文章记述了他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以及他对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他家境贫寒,无法买书,于是他就借书、抄书、笔录书,从中汲取知识。
他还常常远赴百里之外,向名师请教,虽然受到了师傅的严厉批评,但他仍然虚心接受,不断努力,最终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耐心,就能够在求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12.请简述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
(2分)答:送东阳马生序记述了作者苏轼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以及他对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1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
(2分)答:成年后,我更加崇敬圣贤的思想道路。
1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3分)答: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向名师请教时的态度,即虚心听取意见,即使遭到批评也不敢反驳,等待机会再次请教。
15.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关于研究的道理?(6分)答: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关于研究的道理:1.即使家境贫寒,也可以通过借书、抄书、笔录书等方式获取知识。
2.要有毅力和耐心,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最终会取得成功。
3.要向名师请教,虚心听取意见,即使受到批评也不要轻易反驳。
甲、既加冠,宋濂更加向往圣贤的道路。
但他没有名师指点,也没有名人相伴,所以他前往百里之外的先达家中,向他请教经义。
先达德高望重,门徒弟子络绎不绝,宋濂站在他身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质疑,虚心求教。
即使先达有时会严厉斥责,宋濂也会更加恭敬,不敢出声,等到先达心情好了,又会再次请教。
虽然宋濂自认为愚笨,但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乙、王羲之常常向往张芝,到他的池塘研究书法。
池水全都变黑了,这是他曾经留下的痕迹,难道这不是真的吗?王羲之虽然不能因为学问而被重用,但他曾经游历东方,穿越沧海,以山水之间来寻找乐趣,这难道不是他的真实经历吗?他的书法直到晚年才变得精湛,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2022年部编版语文比较阅读06 送东阳马生序(附详解)

比较阅读06送东阳马生序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借给C.穷.冬烈风穷:穷困D.腰.白玉之环腰:在腰间佩戴2.下面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不敢稍逾约B.四支僵劲不能动C.略无慕艳意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3.综合分析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写作者“嗜学”而“家贫”,所以求借于藏书之家抄书,体现出作者少时求学的艰难。
B.文中“未尝稍降辞色”表现了老师的言辞、脸色很严肃,这里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反衬作者求师的恳切。
C.第二段作者将富家子弟的“烨然若神人”与自己“缊袍敝衣”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作者甘于敝衣粗粝,是因为“中有足乐者”。
D.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意在强调求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包括: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坚持不懈。
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比较阅读及部分参考答案

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比较阅读及部分参考答案(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武王至鲸水①,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
胶鬲曰:“西伯② 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
”胶鬲日:“曷③至9 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
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
军师皆谏曰:“卒病④,请休之。
”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
”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⑤矣。
至殷,因战,大克之。
此武王之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鳍(wei)水:古水名。
②西伯:原指周文王,这里指武王。
③盍:何。
④病:疲乏。
⑤陈:同“阵”,列阵。
11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使人之所恶奠基于死者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B.故不为苟得也或异二者之为(范仲《岳阳棱记》)C.子以是报矣以是入多以书假余(宋源《送东阳马生序》)D.武王疾行不辍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120.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121.概括(甲)文的主要观点。
122.(乙)文结尾说“此武王之义也”。
对于武王的“义”你是否认同?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1.(1)得到(2)全,都(3)交游,交往2. A (A.动词,做,从事\介词,对;B.助词,的\助词,的;C.代词,指老师\代词,指老师;D.介词,来\介词,来;)3.(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够看到各种名样的书。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比较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比较阅读题一、(2008湖南怀化市)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明臣言行录))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③沃:浇。
文中有“洗”之意。
④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4 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③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②录毕,走.送之走:④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 分)答: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答:二、(2008年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高中招生)[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一)【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廉《送东阳马生序》)(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不敢稍逾.约超过。
②俟.其欣悦等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
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
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
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
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日出,乃遣入塾。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才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有删改)[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
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文言文答题(12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问起大臣们的好坏),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援()疑质理(3)宋濂尝( )与客饮(4)濂具( )以实对 1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14.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2分)
15.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参考答案: 12 担心引、提出曾经都,全 14.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
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15.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内容来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