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区域特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3篇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3篇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一青藏地区一、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与其他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
2)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及图表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区分地理的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根据青藏高原农牧业的特点,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和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使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训练学生学会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2)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对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青藏高原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宝库,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三、.重点难点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
“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独有的农牧业生产特点是受其气候影响而气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势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要层层分析,使学生掌握形成高原农牧业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四、教具:多媒体展示平台五、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答)老师也喜欢旅游,这个暑假老师准备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下面有一段视频是介绍这个地方的,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地理景观?师:那同学们请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你都看到了哪些地理景观?生:回答略师:这些地理景观都来自哪里?生:青藏高原师:青藏高原属于四大地区的哪一地区?生:青藏地区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青藏地区。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区域特征-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区域特征-青藏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区域特征-青藏地区》,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是我国的主体地区之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差异。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现了青藏地区的壮丽景观和独特魅力,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青藏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区,其高海拔、低氧含量、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等特点,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青藏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和区域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青藏地区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和区域差异。
2.难点:青藏地区的形成原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青藏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青藏地区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青藏地区的图片、视频、图表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3.教学工具:地球仪、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藏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青藏地区的壮丽景观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藏地区教案设计

青藏地区教案设计《青藏地区教案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青藏地区是四大地理单元之一,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对认识我国区域差异和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本节教材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学习入手,让学生在学习青藏地区的过程中,了解我国青藏地区的范围,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了解青藏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地形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使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训练学生学会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四、教学难点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六、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一幅动物(牦牛)图片。
(附注释:我迷路了,哪位同学带我回家?)由这个情景设计导入新课《青藏地区》。
(学生)这头动物是牦牛,我知道它的老家在青藏高原,我把它带回去。
(教师)好的,它就交给你了,下课以后你把它带回去吧。
(学生笑)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青藏地区》。
目睹了青藏高原迷人的景色,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该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吗?那么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所了解的青藏高原有什么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学生)学生活动。
(教师)说的很棒。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本区在中国的位置。
主题一: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过程1:展示青藏地区图要求学生阅读地图,在图上进行空间定位: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和省级行政区过程2:展示青藏地区图要求学生阅读地图,在图上进行空间定位并分析: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分析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
青藏地区的区域特点教案

青藏地区的区域特点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包含的主要地形区,以及高寒的自然特征和高寒农牧业。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析图、记图的方式来学习识记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青藏地区的神奇美丽,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重点: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难点:高寒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讲述老师多年的愿望,激发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兴趣,从而展开此次青藏之旅。
(游前准备)一、了解青藏地区1、出示四大分区图和青藏地区省区图,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位置:中国西南第一阶梯范围:青、藏、川、新、甘、滇2、了解“高”“寒”的自然特征结合p83页“世界屋脊”的知识,准备好各自的背包。
(开始出游)二、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水域、农牧业及奇特风俗1、列出要去的景点,规划旅游路线。
(火车上)读图9-1-1,并完成读图任务。
路线:从昆仑山出发顺时针走遍青藏。
2、了解主要地形(我们翻山)第一站:昆仑山及可可西里(教师解说)第二站:阿尔金山及柴达木盆地(学生提问)第三站:祁连山脉(教师解说西藏的居住、饮食风俗)第四站:横断山脉(山河相间)第五站:喜马拉雅山脉(结合书上的图片了解,并结合热点事件尼泊尔地震复习板块知识)3、了解青藏地区的水域及农牧业(我们越水)第一站:青海湖(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第二站:三江源(教师介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思考:青藏地区为何会成为大江大河发源地?(地势、水源)第三站:雅鲁藏布江峡谷A、思考:青稞为什么种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气候、水源)B、了解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图9-1-3)温良植物、三大河谷C、了解青藏地区的畜牧业三大畜种(p85页阅读材料)、两大牧区D、总结:p85页高寒农牧业知识4、了解西藏的宗教习俗图片展示藏民转山,引出拉萨、大昭寺、喇嘛辩经5、活动,通过讨论进一步了解西藏“高”“寒”的自然特征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穿藏袍只穿一只袖子?为什么晒牛粪?三、拓展(游后感想)1、谈谈对西藏的印象,旅行感悟2、出示环境污染、藏羚羊被猎杀的图片,学生发表看法3、教师总结发言板书设计:青藏地区高寒农牧业。
探究青藏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地理教案

探究青藏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2.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的成因;3.掌握青藏高原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4.认识青藏地区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发。
二、教学内容1.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面积;2.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和成因;3.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4.青藏高原的气候和生态特征;5.青藏地区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发。
三、教学过程1.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面积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并展示在班级。
引导学生思考:青藏地区为什么被称为“天然的水塔”?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这一独特的特点?2.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和成因请学生学习地质构造和青藏高原的成因,并总结出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和成因,帮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请学生学习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高原、山地、盆地、河流和湖泊等,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和特点。
4.青藏高原的气候和生态特征请学生学习青藏高原的气候和生态特征,包括气候、土地利用、植被和动物资源等。
探究青藏高原的气候对生态的影响和保护,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5.青藏地区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请学生学习青藏地区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发,了解各种矿产资源的特点和利用,讨论如何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和展示、实地调研和听取专家讲课等。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等。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学生对青藏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和矿产资源的了解;3.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探究青藏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的成因、地形地貌特征,气候和生态特点,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发。
学生借此机会提高了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认识,掌握了一些新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对青藏高原这一独特区域的了解和探索。
初一第二学期地理青藏地区详细教案

初一第二学期地理青藏地区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资源等。
2.了解青藏高原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包括民族、文化、人口和经济发展等。
3.掌握青藏高原地区在中国国家安全、生态保护、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了解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2.了解青藏高原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
三、教学内容:一、青藏地区概况1.地理位置: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包括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区。
2.地形地貌:青藏高原是我国的最大高原,高原平均高度4000米以上,主要由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贡嘎山等山脉及其附属的高原地带组成,地形起伏较大。
3.气候: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0℃,降水不足,在大部分高原区域,寒冬和盛夏交替。
4.水资源: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长江、黄河、澜沧江、金沙江等河流的发源地均在青藏高原。
二、青藏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1.民族和文化:青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主要有藏族、羌族、回族、苗族、彝族等民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人口和经济:青藏地区人口稀少,经济基础薄弱,但是随着近年来的发展,青藏地区的旅游、矿业、农业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3.生态环保:青藏地区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草原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大力保护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
三、青藏地区的国家安全和作用1.边疆安全:青藏地区是我国西南部边疆地区,对保障我国边疆安全至关重要。
2.国家和民族团结:青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保持和谐稳定的与各民族和谐相处,是保障国家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3.生态保护:青藏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对于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和民族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本教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实践操作、展示等。
齐河县某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 9.1 青藏的区域特征教案

《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说明“高寒”是青藏地区显著的自然特征;(3)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对畜牧业的影响;(4)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区分布特点及原因。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资料描述说明区域特征,培养读图和分析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青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认识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青藏地区主要畜种、农作物及主要农业区,说明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资料说明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天路》。
提问:你知道歌曲中的“天路”指的是哪里吗?学生:青藏地区。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青藏地区有很多的颂歌,比如韩红的另一首歌《青藏高原》,它唱出了青藏地区山川的壮美和神奇。
关于这片土地,你还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青藏地区看一看吧!环节二:新知学习学习任务一:走近青藏活动1:定位置教师:展示四大地理区域图和青藏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图学生:说明青藏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特点:中低纬度。
活动2:说范围教师:展示青藏地区范围图,描述青藏地区的范围及包括的主要行政区域。
学生: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地区。
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活动3:观地形教师:展示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学生:读图识记活动4:作比较教师:展示四大地理区域人口、面积比较图学生:青藏地区是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学习任务二:世界屋脊活动1:分析特征——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展示我国三级阶梯图、青藏地区景观图、我国的主要气候分布图、拉萨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青藏地区的特征及影响。
(青藏地区)区域特征+示范教案

《(青藏地区)区域特征》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以“高原”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
2.知道我国主要牧区在青藏地区的分布、牧场类型和著名的畜种。
3.分析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农业区的分布、类型和特点的影响。
4.了解青藏地区的生活习俗和特色文化及其与当地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青藏地区主要畜种、农作物及主要农业区,说明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资料,说明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师: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与南北两极比,它是唯一有人类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
播放视频:青藏高原简介师:关于青藏地区,你还知道些什么?(板书)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区域特征一、位置与范围1. 位置与范围师:找出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并说说青藏地区的大致范围。
生:(可能的答案)位置: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范围: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板书)2.面积与人口师:青藏地区地广人稀,面积约占全国面积25%,人口不足全国的1%。
(板书)二、世界屋脊1.地形特征师:位于我国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知识拓展:珠穆朗玛峰与喜马拉雅山脉师: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
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
师: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主体部分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
东西全长约2450千米,南北宽约200—350千米,平均海拔达6000米,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
(板书)2.气候特征师: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地形图,说说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
师: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特征: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学情分析:
这节内容是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的第一节。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明确学习区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各区域特征的形成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人类生产、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通过对之前区域地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掌握其学习方法及内容,但由于初中地理已学到后期,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别也较明显。
如何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学,是本节教学任务完美完成的关键点。
本课时继续加强引导学习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可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能力、方法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设计思路:
根据“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思路,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先由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了解本节知识的大致内容,再针对本节的重难点,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并展示讨论探究结果,然后教师对其进行精讲点拔,主要结合板书、板图帮助学生梳理各知识间的关系、构建地理知识的网络。
教学过程中应用大量青藏地区的图片、音频、视频材料等来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说出主要地形组成。
3、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环境特点,认识高寒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对当地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结合地图分析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了解高寒环境下的农牧业特点及对当地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青藏地区独有的农牧业生产特点
教学难点:“高”“寒”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目标
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并展示青藏地区的一些景观图片。
(聆听了来自青藏高原动听的声音,目睹了青藏高原迷人的景色,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该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吗?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自主学习:学生按要求,结合图文资料,完成导学案内容
1.青藏地区位于我国_______部,被_________山、___________山、___________山、___________山、
___________山环抱。
2.青藏地区主要包括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藏地区面积占全国的________,人口却只占了________,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地区。
4.青藏地区地形以______、_______为主,青藏高原平均海拔________米以上,有____________之称。
5.喜马拉雅山位于______与______交界,世界第一高峰____________位于此地,海拔______________。
6.青藏地区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其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的______________。
7.青藏高原是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河流的发源地,还有我国第一大咸水湖: _________。
8.西藏首府拉萨有“__________”之称。
9.青藏地区有我国两大牧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主要畜种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有“高原之舟”之称。
10.青藏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_____地区,如_______谷地和_____谷地,称为______农业。
主要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展示交流
针对自主学习的内容,小组内针对疑点、难点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在课件上指图展示所完成导学案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展示作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点。
四、合作探究
将全班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内分别讨论以下4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率先完成任务,率先完成的可以一起完成另外3个问题。
1.分析思考为何7月拉萨的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成都气温低?
2.青藏地区为何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3.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农牧业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请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受高寒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提 示: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分析)
五、精讲释疑,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针对本组讨论结果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针对学生讨论、展示结果,查缺补漏,结合图文资料,重点讲解难点知识, 图片展示:青藏铁路、天葬(简要补充介绍相关课外知识)。
六、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1. 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点
2.课堂检测
(3)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 )
A.太阳辐射强
B.日照时间长
C.森林草原茂密
D.低温
(4)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是( )
A 深居内陆
B 太阳辐射少
C 海拔高
D 山峰多
(5)青藏地区农作物分布在( )
A.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B.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C.藏南谷地、湟水谷地
D. 河西走廊、宁夏平原
(6)下列地理事物(现象)中,与青藏高原“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
A.昼夜温差大
B.地热资源丰富
C.雪山连绵,冰川纵横
D.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
青藏
地区
(1)位置与范围 (2)地形——世界屋脊 (4)高寒牧区与河谷农业
(3)气候及河湖 (1)河流:a ___________ 湖泊:d____________ 山峰:E____________ 盆地:C____________ 高原:D____________
(2)本区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__________。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