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合集下载

生活设计美学探究——隐没于生活的波普艺术

生活设计美学探究——隐没于生活的波普艺术

生活设计美学探究——隐没于生活的波普艺术生活是一种艺术,而生活设计则是进一步将这种艺术发扬光大的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把生活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探索。

这种探索不仅包括对于生活各个方面的优化设计,还包括对生活本身的审美探究。

波普艺术是生活设计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英国和美国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

它的特点是使用明亮的颜色和强烈的对比色。

波普艺术强调通俗文化,将大众文化融入到艺术作品中。

这种艺术形式旨在抓住当代社会的现状和文化,反映市场化和商品化的社会趋势。

波普艺术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它的尝试让大众文化与艺术相结合,从而为人们营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波普艺术以其生动鲜明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视觉体验。

例如,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以他的几何图案、明亮色彩和从变幻的创作模式,成为了了解波普艺术的重要存在。

波普艺术的核心在于创建更加美好的生活。

波普艺术试图把艺术回归到生活中去,让艺术更加贴合人们的生活体验。

波普艺术以其简约主义、时尚化的表现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快捷的生活方式。

例如,波普艺术品牌可以通过自己的商店、产品的包装和广告宣传,将产品与艺术相结合。

这种方式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购物体验,也为品牌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波普艺术融合了当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等现代风格,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

波普艺术通过其奇特的风格、色彩、趣味性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例如,波普艺术品在家居装修中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感和时尚感。

波普文化也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例如,波普音乐、波普电影和波普游戏,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波普艺术探究了生活设计美学的本质,探索了当代社会和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

它的出现,不仅让艺术回归到生活中去,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美好的体验和时尚元素。

波普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波普艺术是一种流行于1960年代的艺术运动,它的特点是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流行文化和消费品,运用鲜艳明亮的颜色和平面化的形式呈现。

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

波普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波普艺术家们喜欢选取大众文化中的元素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例如电影明星、流行歌曲、广告等。

他们认为,这些普通的事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2. 平面化的形式:波普艺术家们运用了平面化的手法,将事物简化为简单的几何形状,使得作品更加醒目、易于识别。

同时,他们也喜欢使用鲜艳明亮的颜色,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3. 反映消费文化:波普艺术强调的是当时消费文化的繁荣。

艺术家们将商业广告、商品细节等元素引入到艺术创作中,借此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消费文化的追求和推崇。

4. 对当代社会的批判:虽然波普艺术家们借用了大众文化和商业元素进行创作,但他们并不是为了纯粹的艺术享受而创作,而是试图从当代社会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批判。

他们抨击社会中的虚假和浮华,提出了对商业文化的反思和质疑。

波普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1. 绘画:波普艺术的绘画作品通常采用平面化的手法,将事物简化为简单的几何形状。

艺术家们喜欢使用大量的鲜艳明亮的颜色,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2. 雕塑:波普艺术的雕塑作品通常也采用平面化的手法,将事物简化为简单的几何形状。

艺术家们喜欢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创作,例如金属、塑料、玻璃等。

3. 影像:波普艺术的影像作品主要是指电影和电视节目。

波普艺术家们借用了电影明星、流行歌曲等元素进行创作,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流行文化。

4. 装置:波普艺术的装置作品通常是一种三维的艺术形式,它们常常是由一些日常物品组合而成,以此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消费文化和物质文化。

波普艺术是一种强调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艺术形式,它借用了广泛的元素进行创作,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摘要: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诞生在英国,60年代在美国发展到了高潮,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影响却是从观念上改变了大众对艺术欣赏和承受的能力。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后现代艺术正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

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促使了西方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为现代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内容和土壤。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创伤和随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后物对人的精神压抑的加剧,以及生态危机、自然资源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等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使得西方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滥殇的非理性主义思潮逐渐让位于加强对人的关注与研究的人本主义思潮。

受其影响,于是现代派文学艺术开始出现了在思想主题、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文学艺术的新视点,于是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态。

后现代艺术的形态出现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晚期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反驳。

这无疑是从达达主义开始,波普艺术在创作方法上虽然受到达达主义的影响,但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流派。

在整个英国的波普艺术圈中,英国的艺术家的作品与美国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在体现波普艺术的特征方面显得比较逊色,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英国波普艺术原本就是产生于对美国文化的憧憬中,波普艺术真正的土壤是在美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艺术的根基也发生了改变:中产阶级人数的增长,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花色齐全、品种繁多的生活用品,从大汽车到厨房用具,成倍地增长,在这高消费的社会中充斥着空调、汽车、广告、电视、可口可乐瓶子等。

这琳琅瞒目的物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当时对美国的艺术家们来说无非是一种天然的需要。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许多英国的波普艺术家,采用了许多得来自美国影片中大众崇拜的形象,连环画、或者标志牌的形象。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及融合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及融合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及融合作者:柯达刘璐来源:《大观》2017年第01期摘要:波普艺术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方商业社会,一经出现就成为西方社会当中非常具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以色彩斑斓的空间结构来排列图像,除了以艺术品作为表象之外,还会印制在产品、丝网等平面上,非常具有创新性,也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得以熟悉。

波普艺术在当代仍然非常常见,是一种与抽象主义对立却与大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艺术表现形式。

本文从波普艺术特点与传播媒介作为切入点,分析其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联,从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角度来分析和认识波普艺术。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影响与融合波普艺术源自英文Popular Art,译为大众艺术、流行艺术、通俗艺术,由于其大量运用色块进行复制,图案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译为波普。

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形象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重新呈现到大众的面前。

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创立一种现成品组合的艺术思维视角。

这种艺术形式从出现之日起引起轰动,并逐渐发展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在波普艺术盛行的年代,其通过大量复制的方式使得精英和大众审美之间鸿沟逐渐消失,艺术不再是精英社会的独享品,直至今天,波普艺术仍然能成为大众文化的风向标,并且已从单一的艺术形式转变成一种广泛的文化,成为一种艺术与大众化的象征。

波普艺术虽然被称之为艺术,但是在其发展的中后期,在商品社会广泛运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商业社会的符号,常态化高于艺术化,大众审美日渐疲劳,波普艺术也随之瓦解,尽管如此,当代社会仍然还会看到波普艺术的身影,其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之深远,传播之广泛几乎没有任何艺术形式与之比拟,因而波普艺术仍是艺术史上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波普艺术波普艺术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波普艺术的出现恰逢二战后期百业待兴、工业发展进入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战后的严肃、悲观色彩逐渐淡化,抽象表现主义在艺术潮流中被人们主义。

波普艺术形态、色彩与大众的文化生活的关系

波普艺术形态、色彩与大众的文化生活的关系

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波普艺术形态、色彩与大众的文化生活的关系波普艺术形态、色彩与大众的文化生活的关系摘要: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诞生在英国,60年代在美国发展到了高潮,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影响却是从观念上改变了大众对艺术欣赏和承受的能力。

波普艺术家力求通过生活中最大众化的事物把观赏者和创作者都溶于生活之中,在波普艺术家那里,任何一件物品,任何一个对象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在特殊的组合中结合起来的东西仿佛丧失了自己的意义而获得了新的品质。

是一种反美学的艺术观念使得波普艺术家们力图在物质世界寻找精神世界的语言形式。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日常生活;色彩正文:艺术与生活越来越贴近,本文主要就是从波普艺术入手,分析波普艺术的发展过程,探讨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的紧密关系。

在当下众多研究波普艺术的理论著作或文章中,对于波普艺术独特的色表现手法及其背后隐含的色彩理念(色彩观)却鲜有论述。

波普艺术(Pop Art),Pop Art是Popular Art的简称,就词义而言,Popular是大众的意思,也含有流行的意思。

〔1〕简单的说就是流行或通俗文化艺术。

“波普艺术”这个名词首先是英国批评家阿罗威(Laurence alloway)于1954年提出,这是对大众宣传媒介所创造出来的大众艺术的简称。

1962年,阿罗威再把其内涵扩大,包括利用影像作为美术内容的艺术家活动。

[2]现代美术史上公认的第一件波普艺术作品,是1956年在怀特波儿艺术画廊举办的展览“这就是明天”展出的一件由英国的汉密尔顿创作的拼贴《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这只比普通杂志略大一点的画面上表现一个“现代”的公寓。

里面有一个傲慢的裸女和她的配偶—一个肌肉丰满的男子,大量的现代用品如电视、台式录音机以及连环图书、福特徽章和真空吸尘器广告等。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屏幕上正映着《爵士割手》里面的乔儿森的特写镜头。

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一种具有大众文化符号、商品文化和大众媒体影响的当代艺术形式,其影响程度不仅限于西方国家,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在中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借鉴,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波普艺术的特点、发展和在中国的影响等角度,探讨波普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一、波普艺术的特点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兴的艺术运动。

它的出现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一种反叛,对传统艺术的一种挑战。

波普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大众文化的关注:波普艺术注重将大众文化带入艺术领域。

艺术家们通常会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广泛流行的物品、符号和图案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比如漫画、广告、电影明星、食品包装等。

通过这些具有大众文化特征的素材,波普艺术将艺术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得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2、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波普艺术在艺术形式上不拘一格,既有平面艺术作品,也有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

波普艺术家们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来表达他们对大众文化的关注和审视,这种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为波普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可能性。

3、对物质文化的审视:波普艺术关注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和物质文化,艺术家们通过对消费品及其符号的审视,探讨现代社会的商业文化、消费主义以及物质价值观等问题。

波普艺术借此呈现出对当代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积极地借鉴和吸收波普艺术的创作理念和形式美学,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中,创造出了许多融合了波普元素的艺术作品。

以王广义、钱彦杰、戴学敏等为代表的中国波普艺术家,通过对波普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新,使得波普艺术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带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波普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得益于各类展览和艺术机构的支持。

从1990年代开始,许多大型画廊、美术馆和艺术机构陆续举办了以波普艺术为主题的展览和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让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对波普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中国艺术界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试论波普艺术的特征及其影响

试论波普艺术的特征及其影响

试论波普艺术的特征及其影响波普艺术(Pop Art)作为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艺术流派,以其鲜明的图案、明亮饱和的色彩和扁平化的形式感,成为当时最具话题性和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波普艺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消费文化和大众传媒为主题,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氛围,因此对于当时的美学和文化发展以及后来的艺术形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图案和色彩的丰富多彩:波普艺术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鲜明的图案和大胆饱和的色彩。

波普艺术家常常使用大量的重复和镶嵌等手法来产生出图案的效果,同时采用强烈的对比来增强图案和色彩的表现力。

2.扁平化的形式:波普艺术家通常使用扁平化的形式来呈现图像,这种形式可以使得图像更加简洁、节俭,同时能够更加直接地传递信息。

波普艺术家通常会抛弃传统的画面深度和透视关系,而采用更加平面化的表现方式。

3.消费文化的主题:波普艺术家通常以日常生活和大众传媒为主题,反映当时的消费文化。

他们关注的是纸片杯、香烟、汽车、标志、音乐明星等这些充斥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东西,并将其运用到艺术作品中,试图打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将艺术带回到日常生活中去。

4.艺术与大众文化的融合:波普艺术家尝试将艺术与大众文化进行融合,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具有普遍性和受众性。

波普艺术家关注的是通俗文化和消费社会,并通过其表现形式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

1.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波普艺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使得艺术家开始关注日常生活,试图将艺术与生活进行融合。

此后,大量的艺术家开始采用类似的表现方式,如后现代主义、潮流艺术、街头艺术等。

2.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波普艺术反映的是当时的消费文化和通俗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文化趋势也越来越普遍。

波普艺术为此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认识这些文化的方式,成为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一种重要反应和见证。

3.对视觉和审美体验的影响:波普艺术以其丰富多彩、鲜明的图案和色彩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激发了人们的视觉和审美元素。

浅析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

浅析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

浅析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关键字:波普艺术;美国;大众化一、走向艺术之路安迪沃霍尔是出生在美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移民家庭,他自幼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所吸引,并对此一直保持极大的热情。

安迪沃霍尔最早在卡耐基技术学校学习,这里不是专业性的美术学院,而是一个能够是人们更容易得到工作的技术培训基地。

而这里开设了许多商业艺术技巧课,安迪沃霍尔在这里接触了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手段并学到了复制现成图像的技巧,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安迪在校期间,学院在1946和1947年分别举办了杜密埃和老特雷克的作品展,这使安迪有所启发,次年安迪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参观,看到了杜尚的作品,使他有了明确的方向。

杜尚是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在他的影响下,安迪沃霍尔开始对墨迹技巧的使用进行实验,因此,杜尚的艺术对安迪沃霍尔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迪1949年6月顺利毕业,并取得了插图设计学位。

因为他的勤奋与自我推销,他迅速进入纽约的商业艺术圈并来到《魅力》杂志社替文章绘制插图,他的商业艺术从这里开始了,他在设计领域极其活跃,设计广告、为书籍杂志做插图、为百货公司做橱窗展示,因此成为了50年代小有名气的商业艺术家。

在他的作品中,墨迹实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可以用于绘画,也可以用于商业设计以及装饰手法等。

安迪沃霍尔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不再想做商业艺术家,出于对约翰斯和劳申伯格的崇拜,他想成为一名与商业艺术相对立的艺术家。

沃霍尔由于从事商业艺术,作品带有抽象表现主义,为了彻底摆脱这种商业性,他毁掉了近百张带有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进而去试图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风格。

二、艺术的转折安迪沃霍尔对商业艺术的放弃,意味着他波普艺术的诞生。

1962年他明确了自己的艺术态度及艺术风格,并为之不断努力,在创作中进行自我提升,并發现新的表现手法,使他的艺术生涯绽放光彩。

沃霍尔从1962年开始,不再进行手绘制作,而是把艺术与摄影结合,把用于制作商业广告的照片凸版印刷技术用在绘画中,他把摄影作为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法,我们耳熟能详的《坎贝尔汤罐头》版画是他利用照相凸版技术所作的第一件作品,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童年时代常吃的坎贝尔西红柿汤罐头,1962-1963年,这个汤罐头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很频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摘要: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诞生在英国,60年代在美国发展到了高潮,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影响却是从观念上改变了大众对艺术欣赏和承受的能力。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后现代艺术
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

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促使了西方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为现代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内容和土壤。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创伤和随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后物对人的精神压抑的加剧,以及生态危机、自然资源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等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使得西方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滥殇的非理性主义思潮逐渐让位于加强对人的关注与研究的人本主义思潮。

受其影响,于是现代派文学艺术开始出现了在思想主题、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文学艺术的新视点,于是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态。

后现代艺术的形态出现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晚期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反驳。

这无疑是从达达主义开始,波普艺术在创作方法上虽然受到达达主义的影响,但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流派。

在整个英国的波普艺术圈中,英国的艺术家的作品与美国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在体现波普艺术的特征方面显得比较逊色,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英国波普艺术原本就是产生于对美国文化的憧憬中,波普艺
术真正的土壤是在美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艺术的根基也发生了改变:中产阶级人数的增长,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花色齐全、品种繁多的生活用品,从大汽车到厨房用具,成倍地增长,在这高消费的社会中充斥着空调、汽车、广告、电视、可口可乐瓶子等。

这琳琅瞒目的物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当时对美国的艺术家们来说无非是一种天然的需要。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许多英国的波普艺术家,采用了许多得来自美国影片中大众崇拜的形象,连环画、或者标志牌的形象。

美国的艺术家们在某种程度上观察到了这些东西,尽管美国波普艺术发展晚了一步,但当新一代的美国波普艺术家们一旦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在新主题创作中的巨大可能性,结果他们比起任何做同样事情的欧洲人显得更大胆、更热情,甚至压倒一切。

波普艺术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功,除了与美国经济的繁荣,大众文化的兴盛以及高消费社会为波普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视觉资源有关之外,它还与公众和收藏家对这一流派的支持有关。

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抽象表现主义虽然一度被美国政府作为宣扬美国自由文化政策的榜样推销到全世界,但是它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排斥和冷漠的。

过分地远离生活实际,形式上极度简单化,纯粹追求画面的效果,在唯美的形式上已经走得很远。

它不仅缺少了美国本土化、本民族精神的现实与直率的特征,而且没有表现出现代美国生活方式。

虽然它使得美国艺术家摆脱欧洲文化殖民的梦想得以
实现,但波普艺术才是美国本土文化艺术和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胜利。

波普艺术直接反映了丰富多变的现代生活,从一开始就很自然地成了它的对立面,尽管波普艺术是从抽象表现主义慢慢演变而来的。

随着美国政治和军事上的霸权主义而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以及好莱坞电影,这些对美国的公众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人而言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最能引起共鸣的。

懂得欣赏绘画艺术的人都知道,绘画艺术不应该仅仅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更多的应该是心灵的共鸣。

所以,在美国波普艺术中有一种相当突出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对它在美国取得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战后的60年代,大众传媒的力量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人们每天生活在由电视、电影以及杂志上的摄影和广告所构成信息的洪流中,不断处于被刺激的状态中,这些传媒中的形象甚至左右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她们快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生存现实,而这种潮流令波普艺术家感到欣喜,他们很快就投身其中而且乐此不疲。

“艺术应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应表现在艺术中。

”这一反美学的艺术观念被美国波普艺术家所遵从,力图在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寻求一种明确的逻辑因素,情调日常生活的可视物体作为一种更能让人理解的语言形式,是表现不可侧知的精神世界或现代抽象观念的可靠手段。

波普艺术家通过直接“挪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形象来创作,这种创作方式显然与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以及达达主义的“拼贴”有关,借助这种表现形式,汉密尔顿的作品对来自美国的流行文化表示
了反疯,他的作品也表明了波普艺术的形象虽然来自大众文化,但我们不能够把波普艺术简单归入流行艺术或者大众艺术,因为二者在文化态度上并不相同,或许波普艺术更符合罗伯特.休斯的评价,即“波普艺术远远态度上并不是‘大众文化’的艺术,而是受过‘高级专业训练的专家为大众’制作的艺术。

”实际上它体现的就是艺术家想重新关注当代生活以及试图祢补大众之间鸿沟的愿望。

波普是遨游日常生活后“艺术”的新面貌,而非日常生活本身。

韦塞尔曼说:“我的地毯不是让人踩的”。

罗森奎斯特说:“广告牌就当广告牌对待。

我画它就像画其他东西的复制品一样,我想尽量地离它远一些。

”欧登伯格说:“我做矛盾的东西。

我试图使美术显得像是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同时我极为痛苦地显示出它不能作为周围世界的一部分而起作用。

”波普艺术与凡俗世界的“亲密接触”,批判了法典化的现代主义艺术的“自大”、“自恋”与“自闭”,但却决不意味着要取消“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或者已经打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隔阂。

波普艺术家巧妙地利用了波普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模糊分际,既将生活内容整合进艺术,造就了新的艺术形式,又将艺术引向日常生活,从而对现实展开了评说。

波普对日常生活的“亲近”只是消除“艺术”自视的优越性、高尚性,而不是“点石成金”地消除“非艺术”与艺术的界限。

任何的艺术都与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相关,艺术家并没有超越历史超越具体语境的法力去赋予“非艺术”一个艺术的身份。

倘若有一天艺术——人类审美经验的特殊凝结真的与日常生活
重合了,消亡的一定不是生活。

标榜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已经消解的艺术家,却没有一个人放弃自己的艺术,去自由自在地生活。

由此看来,迄今为止艺术与生活的模糊分际依旧存在,艺术与生活间的张力关系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欧美艺坛本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化主流的回光反照时期,但极度膨胀的消费和信息爆炸的西方社会使得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作重点从物质形式的探讨转向精神层面,波普艺术家迅速感受到这个社会中迅速增殖的大众文化影响力并且将其提炼出来。

高度科学技术化、高度物质化和消费化的西方社会产生波普艺术文化和波普设计,反过来,波普艺术又促使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转变。

参考文献:
1、基霍米洛夫等著《现代主义诸流派分析与批评》,王庆潘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0月第1版。

2、河清著《现代与后现代》,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3、夏吕姆著《西方现代艺术批评》,林霄潇,吴启雯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4、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陈麦译,长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5、罗伯特·休斯著《新艺术的震撼》,刘萍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