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合集下载

医学知识一术中肌松监测

医学知识一术中肌松监测
去极化)。 评定术后残余肌松作用
强直刺激用50Hz,持续5秒’’→无衰 减现象
→随意肌张力恢复的指标。
强直刺激后单刺激的肌颤计数 (PTC)
➢ 定义:强直刺激(50Hz,持续5’’)后,间隔3’’ 再给予1Hz单刺激。
非去极化肌松药完全抑制了单刺激和四个成 串刺激引起的肌颤搐时, 可用PTC来进一步估计 阻滞的程度。
肌松药的拮抗
拮抗时机: “金标准”:当T1恢复到25%(SS),或TOF刺激
有至少两次反应(T1, T2 恢复, 可使用拮抗剂)。
新斯的明拮抗剂量:
新斯的明+阿托品2 : 1 • <0.04mg/kg时,剂量增加,恢复速度加快
• >0.04mg/kg时,剂量增加,恢复速度加快不明显
• 极量 0.07 mg/kg
四个成串刺激特点
• TOF比值评定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方面比单次刺激更敏感。 T1的价值等同于单次肌颤搐刺激,使用TOF时,可以不设 定参照值
• 可用于清醒病人,20—30mA的电流强度
• TOF可以进行连续肌松监测,每两次的间隔为12—15秒
• TOF比值用来评价肌松残余 非去极化阻滞: T4,T3、T2和Tl依次衰减至消失 去极化阻滞:幅度均降低,T4/T1>0.9或接近1.0, 双相阻滞:T4/Tl逐渐下降,T4/T1<0.7 可疑, T4/T1<0.5时肯定为II相阻滞
应 分析术后自主呼吸不能恢复的原因。 应用于科研,评价新的肌松药。
肌松监测原理
• 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一定刺激强度(阈值)时,肌 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的肌力。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 神经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临 床上用大于阈值20%至25%的刺激强度,称为超强刺激, 以保证能引起最大的收缩反应。给予肌松剂后,肌肉反应 性降低的程度与被阻滞肌纤维的数量呈平行关系,保持超 强刺激程度不变,所测得的肌肉收缩力强弱就能表示神经 肌肉阻滞的程度。

肌松药及肌松监测和拮抗

肌松药及肌松监测和拮抗
1. Lien CA, Belmont MR, Abalos A, et al. Anesthesiology. The cardiovascular effects and histamine-releasing properties of 51W89 in patients receiving nitrous oxide/opioid/barbiturate anesthesia. 1995, 82(5): 1131-1138. Searle NR, Thomson I, Dupont C, et al. A two-center study evaluating the hemodynamic and pharmacodynamic effects of cisatracurium and vecuronium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1999, 13:20-25.
小结
可用于全麻时的气管插管和各种手术的骨骼 肌松弛
起效时间与剂量呈正相关
独特的Hofmann消除,不依赖肝肾功能
8倍以下ED95剂量无明显组胺释放,无血流动 力学改变 代谢产物无残余肌松作用,恢复可预测性好
肌松监测
肌松监测的临床应用个体差异大,有利于作到肌松药剂量个体化;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插管
使用剂量
顺式阿曲库铵 (赛机宁®) 成人
(丙泊酚麻醉)
插管剂量 mg/Kg
插管时间 (sec)
临床作用时间 min
3ED95
0.15
120
阻滞90%时间 (min) 1.7 (1.3-2.7)

肌松监测

肌松监测

肌松药作用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
肌松药作用机制

神经-肌肉兴奋传递是通过轴突末端释放乙酰胆 碱,作用于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改变其离子通 道,引起膜的电位变化使肌膜去极化,进而触发 了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肌松药作用机制
作用于接头后膜

竞争性阻滞 非去极化肌松药与去极化肌松药两类肌松药的分子都具有 与乙酰胆碱相似的结构,均可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上α蛋 白亚基的乙酰胆碱结合部位,所不同的是结合后产生的阻 滞方式不同。非去极化肌松药与受体结合后受体的构型即 不发生改变,离子通道不开放,就不能产生去极化,从而 阻滞了神经肌肉兴奋传递。 去极化肌松药与受体结合后 可使受体构型改变,离子通道开放而去极化,但终板的持 续去极化阻滞了正常的神经肌肉兴奋传递
肌松药作用的影响因素

肌松药的种类、剂量 病人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年龄、肥胖、低温、酸碱失衡、电解质失衡、肝肾功不良、 重症肌无力、肌强直综合症、血浆胆碱酯酶异常

合并使用的药物的影响 增强:吸入全麻药、静脉全麻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钙 通道阻滞剂 减弱:氨茶碱、苯妥英钠
肌松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肌松监测的常用指标
TOF的作用
1. 2. 3.
T1的价值等同于SS 使用TOF时可以不设定参照值
TOF比值(T4/T1)代表肌松残余程度
TOF=0.7,抬头5s,伸舌,握力好 TOF=0.7-0.9, 仍有吞咽无力,复视,咬肌无力等不适
TOF<0.9,食道上端肌肉未完全恢复
TOF>=0.9,“压舌板试验”良好,可认为基本无肌松 残余
握拳:TOF比值恢复到 65%左右 抬头5s 试验:青壮年-- TOF 比值恢复到 70% 老年人-- TOF比值≥ 90%

肌松药监测的临床进展

肌松药监测的临床进展
3 . 0 7 3 0—3 2 3 0. O No 3 2 0 2 2 .5
S g:R sl r ii r r [ ] Ci R h i( 06 — t e e t o a P l n y i J . l ea l S 29 a usf em a T a l n b
2 5 )2 0 ,0 5 :9 15 ,0 6 2 ( ) 3 8— 45 0.
E g n e i g Re e r h Au us 6, 0 9, 1 1 . 2 6 3 n i e rn s a c g t 2 0 Vo. 3 No 3 2 1—6 3 . 2 5
[7 A Z L U E S N E , E E ) e h T eI lec 1 ]K T — E R R M,E D R IK R N( , 1 h f neo t . nu f
fo d a h f r 00 NGF d p ia in. c e c 1 9 2 r m e t a t tmy o e f e rv t o S in e, 9 0; 48: 3 . 1 9

[ 6 eg . egu. v n, l hns u a o eaitin D c m 1 ]P nl PnriLj ea iee o rl f R h la o , ee — i u t C J n b it
降, 肺萎缩 , 肉无力 , 肌 急性 呼吸衰竭甚至死 亡。其危害性越来 越受到麻醉 医生 的关注和重视 , 以在 手术过程 中肌松药监测 所 显得尤其重要 。 目前肌松药监测评 定方法有 :直接测定 法 , 肌
机械描 记 法 ( ehnmyg p y MMG) 肌 电 描记 法 ( l t - m ca o or h , a , e c o er m orp y E ygah , MG) 肌 肉 加 速 度 描 记 法 ( ce rm or h , , acl o yga y e p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肌松药是一类常用于麻醉手术中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肌肉信号传导,使患者的肌肉松弛,达到手术需要的效果。

但是,肌松药也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需要对其作用进行监测,以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神经肌肉传导监测:肌松药的主要作用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肌肉传导,使肌肉松弛。

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肌肉的反应来评估肌松药的效果。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肌电图(EMG)、人工触发肌电传导监测(TOF)等。

这些监测方法可以通过测量肌肉的电活动来判断肌松药的作用程度,从而调整肌松药的剂量。

二、呼吸监测:肌松药能够通过阻断呼吸肌肉的神经肌肉传导,导致呼吸肌肉麻痹,从而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为了保证患者的呼吸安全,需要进行呼吸监测。

常用的呼吸监测指标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SpO2)等。

通过对呼吸监测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呼吸功能异常,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进行辅助通气等。

三、血压、心率监测:肌松药的应用可能会导致循环动力学的变化,如血压的下降、心率的改变等。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循环动力学的变化,需要进行血压、心率监测。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无创血压监测、心电图(ECG)等。

通过对血压、心率的监测,可以判断循环动力学的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和剂量,保证患者的循环稳定。

四、肌张力监测:肌松药的应用会导致患者的肌肉松弛,为了评估肌松的程度和调整肌肉松弛药的剂量,需要进行肌张力监测。

目前,常用的肌张力监测方法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监测、加权肌张力监测等。

通过对肌张力的监测,可以判断肌松的程度,及时调整肌松药的使用和剂量。

总之,监测肌松药的作用是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呼吸、血压心率以及肌张力等指标,可以评估肌松药的作用程度,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和剂量,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功能的稳定和安全。

在肌松药的应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相关参数,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监测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监测
选择合适的肌松药物
根据不同手术和患者情况,通过肌松监测结果,医生可以选择更加合适的肌松药 物,提高手术效果。
预测和预防肌松药物的并发症
预测肌松药物过量风险
通过实时监测肌肉松弛程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肌松药物过量的迹象,从而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 生。
及肌松药物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如呼吸抑制、心律失 常等。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 监测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 肌松监测的方法和指标 • 肌松监测的临床意义 • 肌松监测的未来发展
01
CATALOGUE
引言
肌松药的定义和作用
01
肌松药是一种用于抑制神经肌肉 传导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信号 传递到肌肉,使肌肉松弛。
02
CATALOGUE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手术麻醉
手术麻醉过程中使用肌松药可以有效地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使手术操作更加顺利 ,减少手术并发症。
肌松药可以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在全身麻醉过程中,肌松药可以辅助其他麻醉药物,使患者快速进入麻醉状态,缩 短手术时间。
治疗。
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肌松药可 以减轻患者的呼吸肌疲劳和疼痛
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肌松药还可以协助呼吸机治疗过 程中的其他治疗措施,如肺复张
、气道管理等。
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肌松药可用 于诊断和治疗,如重症肌无力、肌无 力综合征等。
在治疗神经肌肉疾病时,肌松药可以 缓解患者的肌肉疼痛和痉挛症状,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
肌松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主 要用于手术麻醉、重症监护、呼 吸机辅助呼吸等领域。

肌松药和肌松监测

肌松药和肌松监测

• 顺式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
商品名:赛机宁(Nimbex) 分子式: C65H82N2O18S2 分子量: 1243.49 阿曲库铵旳十种同分异构体之一(约占15%)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代谢途径
顺式阿曲库铵 (赛机宁®)
(Hofmann消除)
N-甲基罂粟碱(劳丹素)
临床作用时间 min
55(44-74) 临床作用时间
(min)
28 (21-38)
详见赛机宁®阐明书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良好旳心血管稳定性
无组胺释放作用
8 x ED95下列剂量无明显组胺释放作用1
血流动力学稳定
剂量到达8 x ED95时,未对平均动脉压 或心率产生剂量有关性影响1 虽然对于CABG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 压也能保持稳定2
(min)
赛机宁® (顺苯磺阿曲库铵)
-恢复可预测性优于维库溴铵(Ⅱ)
不论在成年 (18-64岁)还是老年 (≥65岁)患者中,赛 机宁®恢复时间旳可 预测性均明显优于 维库溴铵。 (P < 0.001)
恢复时间:定义为从T125%到T4:T1比值≥0.8旳平均时间
Pühringer FK, Heier T, Dodgson M, Erkola O, et al.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the variability in spontaneous recovery of cisatracurium- and vecuronium-induced neuromuscular block in adult and elderly patients.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23, 46:364-371.

肌松药的规范应用与拮抗及监测(nxpowerlite)

肌松药的规范应用与拮抗及监测(nxpowerlite)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 肌松药时需特别注意用药安全,根据患者 病情和药物性质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禁忌症与慎用情况
对于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重症肌无 力等疾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肌松药, 避免加重患者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03
肌松药拮抗策略
拮抗剂种类及作用原理
胆碱酯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减少乙酰胆碱的水解,从而增加突触间 隙中乙酰胆碱的浓度,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项目成果回顾
1 2 3
肌松药使用规范制定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成功制定了肌松药的 规范应用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用药指 导。
拮抗剂应用方案优化
针对肌松药的拮抗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实验和 数据分析,提出了优化的拮抗剂应用方案,有效 提高了拮抗效果。
监测方法改进
在肌松药使用过程中,我们改进了监测方法,采 用了更加灵敏、准确的监测技术,确保患者用药 安全。
给药途径及时间选择
给药途径
肌松药可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途径给药,需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情况选 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给药时间
肌松药的给药时间需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情况灵活调整,通常在麻醉诱导后或 手术开始前给予。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药物相互作用
肌松药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与 抗生素、利尿剂等合用可能增加肌松药的毒 性反应,需加强监测和调整用药方案。
加速度仪法
利用加速度仪测量肌肉收 缩时产生的加速度变化, 间接反映神经肌肉传导功 能。
机械测定法
通过测量肌肉收缩时产生 的力量或位移,评估神经 肌肉传导功能。
药效学评价指标解读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松药作用的监测现代全麻包含了全身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

肌松药的应用,对维持适当麻醉,避免麻醉过深所导致的生理干扰、为手术提供安静术野和良好的操作条件,增加机体对气管插管的耐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全麻的三要素之一。

但是多年来,临床评价肌松药的标准多以临床征象为主,如睁眼、抬头、举臂、吐舌、潮气量及吸气负压等试验,因影响因素多,且很不精确,其实验结果评价肌松作用有很大局限性,故并不可靠。

许多文献报道,可采用神经刺激器等进行肌松药的监测,有些可达定性,有些指标具有定量意义,对临床合理应用肌松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全麻期间肌松监测的意义(1)决定最佳的气管内导管插管时机。

(2)维持适当的肌松,保证对气管内插管的良好耐受,为术者提供松弛,安静的术野,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尤其精细手术的进行。

(3)避免琥珀胆碱过量,并对其用量过多引起的II相阻滞作出正确诊断。

(4)合理使用药物,可节省肌松药量。

(5)决定肌松药逆转的时机及拮抗药的剂量。

(6)指导肌松药的使用方法和追加肌松药的时间。

(7)对术后呼吸功能不全进行原因的鉴别,确诊是否存在肌松药的残余效应,及决定最佳拔管时机。

二、肌松药作用的监测方法1.神经刺激器是临床上常规应用的肌松药作用监测仪,要求操作简单,轻便,安全可靠。

脉冲宽度0.2-0.3ms,单相正弦波,电池使用时间长。

理想的神经刺激器应为桓流,呈线性输出。

输出电压300-400V,当皮肤阻抗为0-2.5千欧姆时,输出电流25-50mA,最大电流60-80mA。

但末梢较冷时.皮肤阻抗增大(>2.5-5千欧姆),则输出电流减少,对刺激的反应降低,为克服上述缺点,神经刺激器应有电流指示及低电流报警,避免判断错误。

远端电极放在近端腕横纹1cm尺侧屈腕肌桡侧,近端电极置于远端电极近侧2-3cm处。

对尺神经刺激,产生拇指内收和余四指屈曲,凭视觉和触觉估计肌松程度。

此方法系客观指标,主观评价的方法。

2.加速度仪为新型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仪。

基本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等于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公式为f=ma,因质量不变,力的变化与加速度呈正比,即加速度可反映力的变化。

测定时将微型加速度换能器,固定于拇指端腹侧,将刺激电极置于尺神经体表处,刺激方法与神经刺激器相同,技术要求恒流60mA,阻抗小于5千欧姆,脉冲信号4.2-4.3ms。

当尺神经受刺激后,拇指移位换能器转换为电信号,输入加速度仪进行分析,可自动显示各项参考数并有图像与数据,以及趋向和打印。

加速度仪监测神经肌肉功能的精确度与机械测定相似。

而且换能器不易受外界影响,操作简单、方便,是可用于临床及临床科研工作的极好工具。

3.肌机械图(MMG) 对腕部尺神经行超强刺激,用力移位换能器能测定拇收肌或外展小拇肌产生的收缩力,转换成电信号,经放大后显示在荧光屏上或打印记录。

为测量准确并重复性后,需加一定的前负荷(50-300g),以使肌肉在收缩前处于等长状态。

若前负荷低或没有前负荷.均可使肌肉产生的收缩力降低,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该方法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4.肌电图(MEG) 诱发MEG是观察和记录肌肉的复合动作电位,评定相应肌电反应。

电极可放在手部、腕部、前额或足底。

但以刺激之神经为主,测定反应振幅和肌电活动的积分,代表运动单位肌电反应的总和。

MEG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

测定肌电部位相对较多,准确性虽高,但不及肌机械图。

因MEG测定的不是肌肉产生的收缩力,而是产生收缩力之前的电活动,可用于婴幼儿。

三、电刺激的类型和方式1.单次颤搐刺激(single twich stimulation) 刺激频率0.1-1Hz,刺激时间0.2ms,一般每隔10秒刺激一次,也可每秒刺激一次,以便使神经肌肉终板功能恢复至稳定状态。

刺激频率越快,肌肉收缩幅度降低越明显,储存的乙酰胆碱消耗也越快。

衰减与频率呈正比。

单次颤搐刺激需在用肌松药测定反应对照值,用药后的测定值以对照值的百分比来表示神经肌肉功能的阻滞程度。

其优点是简单,可用于清醒病人,并可作重复测试。

缺点是敏感性差,终板胆碱能受体有75%-80%被阻滞时,颤搐反应才开始降低,90%受体被阻滞时才完全消失。

故单次颤搐刺激恢复到对照值水平时.仍有可能存在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残余作用。

2.四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TOF) TOF又称连续4次刺激,频率2Hz,每次0.5ms的四个超强刺激,波宽0.2-0.3ms.,每组刺激为2秒,两个刺激之间相隔12秒,以免影响4次颤搐刺激的幅度。

在给肌松药之前先测定对照值,4次反应颤搐幅度相同,即TOF(T4/T1)=1.0。

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和琥珀胆碱引起II相阻滞时,出现颤搐幅度降低,第四次颤搐反应(T4)首先发生衰减,第一次颤搐反应(T1)最后发生衰减,根据TOF比值,判断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功能阻滞类型和深度。

T4消失表明阻滞程度达75%,T3和T4消失阻滞程度分别达到80%和90%,最后T1消失,表明阻滞达100%程度。

如4次颤搐都存在则表面阻滞程度不足75%,去极化肌松药阻滞时,使4次颤搐反应幅度同时降低,但不发生顺序衰减,如剂量过大,可发生II相阻滞,T4/T1比值小于50%并有强直后增强现象。

TOF 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刺激方式,可在清醒时取得对照值。

即使没有对照值,也可直接读数,同样有临床指导意义。

3.强直刺徽(tetanic stimulation) 当刺激频率增加时,肌肉可发生强直收缩,目前临床上采用50Hz持续5秒的强直刺激。

其所诱发的肌肉收缩力量相当于人类自主用最大力量所能达到的肌肉收缩强度。

大于50Hz则肌肉不能迅速作出反应,非去极化阻滞及琥珀胆碱引起II相阻滞时,强直刺激开始,神经未梢释放大量乙酰胆碱诚,神经肌肉功能阻滞被部分拮抗,肌肉收缩反应增强,出现衰减现象(fade)。

衰减程度取决于神经肌肉功能阻滞的深度,刺激频率和次数。

停止强直刺激后,乙酰胆碱的合成量增多,颤搐反应增强,称强直后增强(post-titanic potentiation)。

但在部分非去极化阻滞时,应用强直刺激后,因乙酞胆碱的合成和消除率加快,肌颤搐幅度可增强一倍以上,即谓强直后易化(post-titanic facilitation,PTF)现象。

4.强制刺激后计数(post-titanic count stimulatiom ,PTC) 当肌松药作用使TOF和单次颤搐刺激反应完全消失时,在此无反应期间,先给1Hz单次颤搐刺激,然后用50Hz强宜刺激5秒,3秒后用1Hz单次刺激16次.记录强直刺激后单次颤搐刺激反应的次数,称PTCo PTC与T1开始出现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很好,是较深度肌松的良好指标,并可预计神经肌肉收缩功能开始恢复的时间。

5.双爆发刺激(double burst stimulation,DBS) 连续2组0.2ms和频率50Hz的强直刺激,每两次间隔20ms,两组强直刺激间相隔750ms,称DDS。

如两次短阵强直刺激有3个脉冲,则称谓DBS3、3。

但也有学者研究DBS3、2及DBS4、3。

DBS的衰减与TOF的比值密切相关,应用DBS可在较深肌松条件下评价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状况。

临床上应用DBS还可用于没有记录装置时能更敏感地用拇指感觉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恢复程度。

四、肌松药作用监测的临床意义可指示肌肉松弛程度。

判断肌松恢复过程。

监测非去极化肌松药阻滞和恢复过程。

主要应用TOF监测,一般从注药到TOF完全消失为起效时间,TOF消失期间为无反应期,T1消失为中度阻滞,注药到T4出现为T1高度25%恢复,T1高度25%-75%的时间为恢复率或称恢复指数,TOF仅有一次反应为90%-95%阻滞。

TOF四次反应都出现,指示神经肌肉传递功能60%-95%恢复。

在没有记录的情况下,目测或用拇指感觉不能精确地估计起效和恢复时间,其价值只能监测肌松药用量过多,不能完全排除肌松药的残余作用。

琥珀胆碱双相阻滞:(1)I相阻滞,静注琥珀服碱0.5-1.5mg/kg后.产生典型的去极化神经肌肉功能阻滞。

TOF 和强直刺激反应无衰减,也无强直后易化现象。

(2)II相阻滞,血浆胆碱脂酶异常,用大剂量琥珀胆碱及正常患者持续静滴琥珀胆碱过量,可发生非去极化II相阻滞,又称脱敏感阻滞.TOF及强直刺激反应发生衰减,并出现强至后易化现象。

用琥珀胆碱持续静滴时,TOF监测可避免用量过多。

胆碱脂酶正常的病人发生II相阻滞,可谨慎地用新斯的明拮抗,但胆碱脂酶异常者拮抗无效。

PTC的临床意义:(1)判断非去极化肌松药的阻滞深度。

一些复杂精确的外科和眼科手术,必须防止病人突然移动,应维持PTC=0,保证没有咳嗽和呃逆,横纹肌完全麻痹。

(2)指导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连续输注。

根据PTC数目调整输注速度。

PTC数目减少表示阻滞深度增加,PTC<10,TOF消失,PTC 5-10,可保证适当深度的阻滞。

(3)了解肌松作用恢复时间,以便及时追加药物或使用拮抗药。

五、肌松药作用监测的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的刺激方法如麻醉诱导时常选用单次颤搐和TOF,手术期间中度阻滞及恢复期间用TOF监测,如需深度阻滞则采用PTC,在恢复室病人应用TOF和DBS。

2.熟悉监测仪的性能多数情况下应用神经刺激器,目测或拇指感觉以主观判断肌松程度。

但应备有能记录的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分析仪,这在肝肾疾患、神经肌肉病变、肌松药持续输注的病人尤为适用。

3.电极安放部位必须正确用酒精清洁皮肤,并可涂电极胶,使皮肤阻抗小,刺激后可取得良好反应,使结果正确可靠。

刺激部位以尺神经最常用。

也可选用股后神经、腓总神经及面神经。

4,先测定对照值在使用肌松药前先测定单次颤搐刺激和TOF反应的对照值,以了解肌松程度及恢复期。

应注意在患者入睡后再测定基础值,以免引起不舒服的感觉。

5.注意其他因素对肌松作用的影响对有可能发生神经肌肉功能阻滞延长的病人,应加强肌松作用监测,并注意全麻药、局麻药、抗生意等与肌松药的相互作用,还应注意体温、肝肾功能、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其他多种因素可能对肌松效应产生的影响,对监测结果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