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八年级人与社会教案-1

合集下载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 我与社会 》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 我与社会 》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为主要任务的课程。

本课《1.1 我与社会》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每个人都与社会紧密相连,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时,仍可能存在片面或偏激的看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到每个人都对社会有责任。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合作共事的品质。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社会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社会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情景模拟材料,让学生参与实践。

七. 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社会现象,如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学生、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案例,如某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人们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

让学生分析这个案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题目:1)你觉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2)如何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3)在你身边有哪些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例子?4.巩固(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合作共事,加深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1.1 我与社会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1.1 我与社会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1.1我与社会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

能力目标i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理解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

知识目标:了解与认识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知道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社会生活,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到生活之中。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与认识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三、教学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全新的图片--新学期、新起点;加油干、努力干引入,然后介绍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八年级上册结论: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生动鲜活的社会课堂中学习、成长,在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发展。

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

出示本节课课题: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1.1我与社会(二)展示学习目标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1、感受社会生活的方式2、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3、社会生活中有哪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4、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课堂互动环节一一你说我说分享你的暑假生活,你是怎么度过你的暑假生活的?提示:从这些方面来分享 ------ 今年7月下旬,疫情再次严峻,在渝北、江津、大渡口等地出现了严峻的情况,在这期间你是怎么生活的?(4分钟左右)老师小结: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四)分析教材--P2-3《运用你的经验》(6分钟左右)思考问题:1、结合你的暑假生活经历与材料,概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我们为什么要感受社会生活?归纳总结知识:知识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P3(补写在教材中间虚线位置)①阅读图书报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上网查询;②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③参观博物馆,观光旅游,观看升旗仪式;④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当志愿者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引导学生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

帮助学生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如何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教师活动】讲述一个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师总结】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与社会”这个话题。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课程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与社会。

环节二:新课学习——我与社会的关系【教师讲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贡献。

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这一关系。

(部编)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教案1.1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与社会

(部编)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教案1.1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与社会
1.1《我与社会》教案
年级:初一主备教师:授课老师:
章节名称(课题)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框我与社会
计划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周第1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认识社会生活,参与并奉献社会。
2.正确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明白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享暑期生活,感受社会的绚丽多彩,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活动三】根据情境介绍自己
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与他人交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要自我介绍的情况。
情境一:做客同学家,向同学的奶奶介绍自己。
(业缘关系)
情境二:到姑姑家玩,向姑姑的朋友介绍自己。
(血缘关系)
情境三:在国外碰到两个说新疆土话的帅哥(美女)。
(地缘关系)
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
一、感受社会生活
丰富多彩
需要我们献计献策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个人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作业
待定
教学反思
2019年8月9日
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二】校园生活OR社会生活?请你来选择
Q:和校园生活相比较,你更喜欢社会生活还是校园生活?为什么?
生:略(社会生活的好,或者不好)
师:走进社会,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可能也会发现一些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建言献策,奉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
2.通过模拟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人与社会》教案

《人与社会》教案
3、现在你看到这么安静而有秩序的就餐,想到了什么?
4、你知道什么是养成文明就餐的好习惯呢?
(通过活动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文明就餐的环境。)
三:议一议
1、同学们,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的好办法来让自己养成文明用餐的好习惯,交流一下。
2、还没有做到的,我该怎么办?
习惯检测站:
1)看图
(1)小红每天吃完饭后主动擦桌子,擦地面,使桌面、地面清洁后离开教室。
学生讨论:寄送信件、发行报刊、打电话、拍电报、听无线电收音机广播、看电视……。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通信方式不断地走入我们的社会生活,像传真。卫星通信、电视电话等
2、观察图中都是什么通信方式。
学生:(看图叙述。)
3、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这些通信设施,将会是怎样的呢?我们现代社会生活是离不开通信的,我们通过这些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可以非常快地看到、听到全国的和世界各地的新闻。有的当时就可以听到、看到。你们可以举一点这方面的例子吗?
具体教学步骤、内容与方法
具体教学步骤、内容与方法




2、琴瑟笙箫华夏韵
琴《平沙落雁》《渔樵问答》
笙箫平湖秋月》《关山月》
鼓唢呐
教学反思
学生课堂上积极性很高,增强了对经典文化的了解。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
3.文明就餐知礼仪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1、让学生树立文明意识,明白文明用餐的具体含义,并能付诸行动。
二、探究新知
(一)、家庭文明礼仪。
1、下面请观看历史故事:《孔融让梨》、《黄香诚心敬父母》(放录像)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框我与社会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框我与社会教案新人教版

我与社会(3)结合你绘制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师归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共享收获教师对课堂进行小结师生互动,根据教师板书,学生总结课堂收获.梳理知识脉络,达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教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教案

y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知识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每个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能力目标1.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能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2.明确自己不同的社会身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个人离不开社会,通过感受社会生活,从而增强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2.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是不同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社会身份。

重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对几种主要社会关系的认识。

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教师准备:教材第2页和第3页的四个情景幻灯片或其他与此情景相关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一、情景导入,场景激趣故事一:“猪孩”王显凤的故事1983年4月的一个清晨,辽宁省台安县某农村的乡村教师王允林出门办事,路过村后的树林时,突然在一群正在野外觅食的猪群里看到一个小女孩儿。

她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衣衫破烂,蓬头垢面,夹在猪群里,一会儿爬,一会儿走,一会儿把头拱在地上吃草,一会儿又和小猪们一起挤在母猪身边抢吃猪奶……她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那个“猪孩”啊!王老师惊呆了,他马上写信给中国医科大学报告了这一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立即组织了由9位心理学和儿科学的教授专家参加的“猪孩”考察小组,驱车200公里赶往这个偏僻的农村,从猪圈里把满身污垢,屎尿一裤,浑身散发难闻臭气的女孩儿拉了出来,女孩儿受到惊吓,两眼直直地盯着周围这一大群人。

这个女孩儿叫王显凤,1974年12月剖宫产出生,无任何异常情况。

其母5岁时因患大脑炎而导致重度智残,不会照顾刚出生的女儿。

其父是继父,对王显凤漠不关心。

她家住在村子的最南端,四邻不靠,加上她的父母心理异常,村民很少与他们来往。

王显凤的家以养猪为业,土房前并排修了三个猪圈。

猪圈与住房无隔栏,猪可以随时进房上炕。

长期和猪生活在一起的王显凤就以猪为伴,吃猪奶,学猪爬,抢猪食,啃猪草,和猪挤在一起睡觉……她还学会了扒土做窝,在树干或墙角上蹭痒,像猪那样哼哼和甩头,随时随地便溺……但这个“猪孩”和狼孩、熊孩等不太一样,她虽然长期与猪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许多类似猪的动作行为和习性,但她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学会了穿衣吃饭和简单的语言,因此,王显凤既有人的社会性,又有猪的动物习性。

1.1我与社会 教学设计-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

1.1我与社会 教学设计-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
1.回顾我国2023年近半年来发生的时事,初步感受社会生活。
2.认真参与合作探究活动,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并踊跃分享探究成果。
3.仔细阅读相关热点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经历,进一步感受社会生活。
4.理解识记感受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环节三:社会关系我来晰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关系的主要类型。
预设过程(15分钟)
3.法治观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处理好社会关系;遵守社会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4.责任意识: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作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关系。
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多个人物材料
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能够初步认识到自身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但个体与社会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相互联系,则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关心公共事务,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
2.道德修养: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活动:绘制“我”的世界——引导学生绘制填写“我”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并思考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展示鲁迅、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名人名言。
3.言语引导,总结基础知识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4.情景演绎:身份大揭秘——面对不同对象,你会怎样介绍自己?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七、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预设过程(约3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对数学对研究成果,能够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的壮丽与璀璨,形成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课前导入
根据问题导入新课——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中国在很多方面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那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古代中国有关数学的研究成果。
情景思考
周公问商高:“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回答:“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你能说出他的解决办法是运用了哪方面的数学知识吗?
读一读,议一议
阅读教材中的两个案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演一演
听说小成同学要转学去外地读书,同学们都很舍不得。班长决定召开班会表达同学之情。同学们纷纷准备礼物和小节目,请与小组同学再现班会情景
当堂训练
有感情的配乐朗读汪国真的诗歌《不,不要说》
课外探究
问卷小调查:
1.我喜欢这样的男生
2.我心中的女生是这样的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根据所学知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做知法懂法的好公民




课前导入
列举一系列公民权利和义务,让学生辨别哪些是在行使权力,哪些是在履行义务?
情景思考
阅读书上第23页材料回答问题:
1.你知道法院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决吗?
2.这个案例给了你哪些启示?
课堂展示
展示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监督权、社会经济权、社会文化权力和自由等20多项。
活动二:各抒己见
1.有人说:“既然宪法和法律给了我权利,那么我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有人说:“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我想上学就上学,不想上学就不上学。”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当堂训练
列举你所熟知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课外探究
以案说法:根据书上29页的实际案例回答问题:
3.《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数学体系已经形成。它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正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九章算术》共收录了246道数学应用题,包括“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共九章,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互动探究
1.唐朝诗人李白买酒的打油诗是一道有趣的数学问题,思考一下古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的?
互动探究
一、少数民族文学知多少?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及其表现形式,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二、把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改编于少数民族的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朗诵或者演唱
当堂训练
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少数民族音乐或以少数民族为背景进行创作的电影、电视剧或者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
课外探究
各民族文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交流融合,彼此影响。《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来源于各民族中流传的歌谣作品。从古至今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作家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贡献,请同学们查一查他们的作品,进行品读
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自拟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撰写研究报告,并将研究报告在班会上交流。
实践与体验:以学校“艺术节”为契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绘画比赛。将评选出来的作品做成展板,展示实践成果
3.总结
艺术,是才艺和技术的统称。空间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由于中西艺术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哲学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西艺术的差异,使中西艺术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2.实践探究
收集与整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手段收集文学、音乐等艺术方面的资料,了解他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并将资料整理、汇总。
阅读与欣赏:利用寒暑假时间,阅读一本名著或者一部名剧、一场音乐会,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自拟研究课题,开展艺术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撰写研究报告,并将研究报告在班会上交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2课 成果丰硕的古代数学
1.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
2.李白的诗和幻方游戏
3.祖冲之和圆周率
课 后 反 思
课 题
第3课 异性交往懂分寸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重 点
了解男生女生的区别和各自的优点
难 点
知晓异性交往的原则、礼仪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异性交往原则和礼仪,在日常学生生活中进行应用
情感、态度
3.列出班级男女生各自向往的十大优点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3课 异性交往懂分寸
1.男生女生的区别和各自的优点
2.异性交往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正常的异性交往的益处
课 后 反 思
课 题
第4课 行使权力 履行义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重 点
区分公民权利与义务
难 点
权力与义务的区别
能力目标
能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履行公民义务、正确行使权力
实践与体验:利用学校“艺术节”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读书沙龙、歌舞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
交往原则:
交往要自然、交往要适度、交往要平等、要自尊自爱
交往礼仪:
交往范围有分寸、交往尺度有分寸、交往场合有分寸、交往内容有分寸、交往形式有分寸、交往途径有分寸
交往须知:
不要过分热情、不要过分冷淡、不要过分拘谨、不要过分好奇
互动探究
想一想,做一做
开学了,老师安排你为一名因病休假的异性同学送书,你会怎样做?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1课 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学
1.广为流传的少数民族文学
2.你所了解的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作品
课 后 反 思
课 题
第2课 成果丰硕的古代数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重 点
了解古代数学成就
难 点
了解古代数学的成就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那些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生产方面得到了那些应用
内容
第7课独具匠心的空间艺术
教学目标
1.了解空间艺术的分类
2.欣赏部分世界著名空间艺术家的作品
教学方法
讨论法




1.导入
同学们,你了解空间艺术吗?你知道空间艺术有哪些分类吗?空间艺术的部分代表作有哪些吗?
2.实践探究
搜集与整理:利用多种手段,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空间艺术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生产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并将资料整理、汇总。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民法知识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在参与民事活动中,知法、懂法、守法,做合格公民




课前导入
根据问题导入新课——我国公民除了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同时还享有其他法律规定的各种具体权利。列举你所熟知的民事活动。
情景思考
阅读书中第31页材料,回答问题:
1.你知道什么事行为能力吗?
2.实践探究
举办争做守法廉洁中学生系列活动
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班会主题
班会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总结
写一篇以“争做守法廉洁中学生”为主题的倡议书
3.总结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有廉洁的意识。廉洁是做人的美德,廉洁是做官的官箴,廉洁更是法纪的要求。
作业
年级
八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地点
教室
主题
人与社会
5.展示《民法总则》对未成年人的定义
互动探究
活动一:小法官断案
根据材料分析请你说一说:
1.王某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2.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处理邻里关系?
活动二:各抒己见
根据材料分析请你说一说:
1.妈妈的做法和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你帮助蕾蕾来说服她的妈妈。
当堂训练
以案说法:阅读书上第37页材料回答问题。
2.涛涛爸爸说的“限制行为能力人”是什么意思?
课堂展示
1.向学生逐一展示什么是人身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
2.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如何规范的劳动合同。
3.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具有怎样的法律约束力
4.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提出了哪些要求。
八年级人与社会学科教案
课 题
第1课 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重 点
了解少数民族文学文艺作品
难 点
理解少数民族文学文艺作品所表达等情感、含义
能力目标
能够朗读或者背诵几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少数民族文学文艺作品进而更深层次了解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




课前导入
根据问题导入新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学,增强了
2.你还直到哪些有趣的古代数学问题?还有哪些成语或者俗语来源于数学的规律或者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得出同一的结果进行汇报。
当堂训练
幻方是由中国古人发明的数学游戏,讲明规则,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幻方的游戏。
课外探究
勾股定理有哪些价值?古代中国数学家对圆周率有哪些研究?利用各种途径查一查,我国古代数学还有哪些世界之最?
课堂展示
男生女生:
1.各自优势:男女生在思维方式、语言能力、空间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正常的异性交往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有益处的。
2.男生与女生喜欢交往: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的性意识、性心理开始萌发,对异性有一种亲近或爱慕的情感,希望多与异性接触。这是健康而正常的情感流露。但是要把握好交往的“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