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科举制的创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了,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发展”。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内容——《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古代,人们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2.探究一:科举制的创立背景(1)同学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科举制的创立背景。
请大家翻到教材第4页,阅读“科举制的创立背景”部分。
请一位同学分享一下你的阅读心得。
3.探究二:科举制的创立过程(2)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得知:科举制是由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大业三年(605年)创立的。
4.探究三:科举制的影响5.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科举制的创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到了什么?对了,我们学到了科举制是由隋文帝杨坚创立的,它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的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课后作业(2)查阅资料,了解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板书设计1.科举制的创立背景:隋朝统一全国,士族衰落,庶族兴起2.科举制的创立过程:隋文帝杨坚,大业三年(605年)3.科举制的影响: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形成重视读书的风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难点: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1)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科举制对古代社会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生:可能是选拔出了很多有才能的人。
师:非常好,那么这样的选拔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具体的好处呢?(2)师:科举制让很多出身平民的人也有了做官的机会,你们觉得这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生:可能让社会更加公平。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理解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
3. 让学生认识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重点:1. 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
2. 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科举制如何选拔人才。
2. 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史》相关章节。
2. 课件。
3. 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科举考场图片,引发学生对科举制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2. 新课内容:1)介绍科举制的起源:隋朝时期,隋文帝为了选拔人才,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
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2)介绍科举制的发展: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完善,设有进士、明经、举人等科目。
宋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增设了词科、经科等。
元朝时期,科举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明朝时期,科举制重新得到重视。
3. 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1)选拔优秀人才:科举制为我国历史上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2)促进社会公平:科举制让平民也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3)推动文化发展: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士人们纷纷努力求学,以求金榜题名。
强调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推动文化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5. 课后作业:2. 请学生谈谈对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认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科举制与今天的高考制度,让学生了解两者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异同。
2. 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在历史上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是什么?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科举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班级讨论。
八、案例分析:1. 以历史上著名的科举状元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科举制度下的成就。
2. 分析科举制对古代文人的影响,如勤奋好学、诗词创作等。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范文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如考试科目、选拔标准等。
(3)认识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科举制的特点和意义。
(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了解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
(3)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品质。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和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1. 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
2. 科举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历史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代科举考试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科举制。
(2)提问:你们对科举制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有关科举制的哪些内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科举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其他选拔制度相比,科举制有哪些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史料对比分析:(1)出示史料,让学生对比分析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
(2)学生发表看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评价历史:(1)让学生从多角度评价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分享评价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提问:科举制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7. 布置作业:(1)编写一篇关于科举制的短文。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精选6篇)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精选6篇)《科举制的创立》篇1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教案【学习目标】 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重点】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
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的繁荣;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3、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课本18页的第一、二段材料分析一下,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有什么作用?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为了能够以自己的才能报效祖国,你要通过什么途径才可以有这个机会呢?设想一下如果你几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中进士,那你会有什么感想呢?途径:感想:四、系统总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五、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b、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哪些?【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举制的创立》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掌握科举制的核心内容,如考试制度、选拔标准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科举制的优缺点。
学会运用历史观点,评价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物,培养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科举制的核心内容及其运作机制。
3. 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科举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历史》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科举制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科举制吗?大家对科举制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设置问题:“科举制是如何产生的?它经历了哪些阶段?”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科举制的核心内容,如考试制度、选拔标准等。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科举制的运作机制和历史背景。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科举制的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8.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科举制与其他选拔人才的制度,如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等。
2. 探讨科举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如高考制度与科举制的联系与区别。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科举制的核心制度、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
(3)认识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科举制的优缺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选拔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认识科举制的局限性。
(3)引导学生从科举制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人才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科举制的核心制度、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
(3)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2. 教学难点:(1)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2)科举制的局限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代科举考试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科举制的起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的基本情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4. 对比分析:(1)学生通过比较法,分析科举制与其他选拔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科举制,认识其局限性。
5. 史料分析:(1)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了解科举制在历史上的演变。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认识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梳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2. 请学生思考:科举制在历史上的优缺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3. 请学生搜集有关科举制的史料,进行深入研究。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废除的时间。
2. 使学生掌握科举制的考试内容、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科举制的考试内容、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三、教学难点:1. 科举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 科举制与之前选官制度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科举制的起源,引发学生对科举制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的发展过程、考试内容、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3. 课堂讲解:讲解科举制的历史意义,分析科举制与之前选官制度的区别。
4. 史料分析:让学生分析相关史料,加深对科举制的理解。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科举制的看法和认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科举制的相关知识,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课后作业:2. 让学生比较科举制和之前的选官制度的异同。
3. 请学生谈谈对科举制的认识和看法。
八、拓展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与科举制相关的阅读材料,如《隋唐制度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九、课堂评价:本节课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史料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科举制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十、教学计划: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下一节课制定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科举制的实施及其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要重点关注如何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废除的时间,以及如何使学生掌握科举制的考试内容、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
七年级下册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掌握科举制的组成和考试科目;3.理解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科举制的创立;2.科举制的组织和考试科目;3.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科举制的组成和考试科目;2.难点:了解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重点讲授科举制的组成和考试科目;2.问答法: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归纳法:总结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科举制的创立》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主题。
2. 讲授科举制的创立(10分钟)讲解科举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科举制是怎样形成的。
3. 掌握科举制的组成和考试科目(30分钟)让学生通过讲授和讨论,掌握科举制的组成和考试科目,包括举人、进士和状元等考试级别,以及诗、礼、经、史等科目。
4. 了解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0分钟)通过问答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包括士人阶层的形成、科举考试制度的严密性和合理性、对文化教育的推动等。
5. 总结(10分钟)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科举制的内容和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学生的听讲情况、参与讨论和提问问题等;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包括阅读材料、写作业等,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科举制的组成和考试科目,掌握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中我积极与学生互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估和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和独立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2)通过角色扮演,借助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辅助,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堂,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创立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2、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分组讨论。
2.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
那么是什么呢?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我们今天就谈谈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题名时,提到金榜题名时,我们立马就会想到考试,我们每个同学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选拔方式。
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魏晋时期按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
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
②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
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
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
2.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炀帝时期的读书人,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概括总结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贡献?
3.小组讨论:科举制的诞生的作用。
教师总结科举制与它的本质区别是: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科举制的创立。
过渡:隋朝科举制虽然规模不大,还不完善,但却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科举制在唐朝是怎样完善的?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
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学生甲: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扩进学舍,增加学员,考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学生乙:武则天时,大力提倡科举,举行殿试,不仅有文举还开设武举。
学生丙: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主要考试内容(用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让学生思路清晰)
进士及第是一种高荣誉,人称“登龙门”。
新进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曲江参加国宴,在曲江垂帘观看。
高门权贵也云集于此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新科进士们附诗抒情、春风得意。
3.看书、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过渡):我们现在学习了这么多,请大家讨论一下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及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由学生讨论后整理得出如下结论
⑴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
A、科考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
B、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为封建统治阶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开创了整个社会读书求学的良好风气。
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文化的发展,造就一批诗人,推动古文运动和传奇小说发展,使唐文学达到很高水平。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讨论
“学习了科举制后,请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抒发自己的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