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论文
浅谈德意志民族

浅谈德意志民族不同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德意志民族在公元10世纪时还是一个在巴伐利亚州森林里原始部落,后来在欧洲文明的带动下直接跨过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组成有若干个日耳曼民族成立的国家。
“德意志”一词意为“人民”,最早是指古代日耳曼部落所讲的方言,后来则意义延伸为民族、国家以及土地的名称。
“日耳曼”的本意则是“令人生畏的好战之士”,这一点在德意志的躯体中埋藏得很深很久,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也一再表现出令人惊悚的特质。
相对中华民族的几千年历史来说,其发展历史是相当短的。
但是就是这个历史很短的民族,一度使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陷入了混乱。
而且在数次大战失败后仍然能在今天站立于经济大国的地位。
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也有过失败。
其中有外因也有内因。
也许她是在机遇中强大,也许是在孤独中战败。
但是,其很多独到的行为,或者说是精神,却一直在历史上重现,或者说是影响着历史。
本文就大概地讨论德意志民族精神对其国家崛起的一些影响,或是在德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到的作用。
德意志人系古代日耳曼人的直系后裔,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混入了不同的异族成分。
混入不同的血液,使其传承了各种民族的优点。
919年建立起第一个德意志王朝。
以后历经嬗变,1871年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德意志帝国。
其民族经历分裂与统一,并长期在战争中生存,在这个特定环境下,形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特征。
就像中央电视台的描述一样,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
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分裂和战乱的集体记忆。
没错,就是长期分裂与战乱,德国人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特性。
中华民族也经历过战乱,分裂与统一,但是相对不同的是,我们延续了2千年的儒家文化几封建社会统治并没有形成好战的传统,也没有强烈何求统一的愿望。
相对德意志民族却有很大的不同,德国民族在历史上是长期处于与外族战争,分裂的状态,使德国民族形成了好战的传统。
浅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对的启示

浅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对的启示德意志意识形态,又称德国意识形态,指德国民族的一种特定思想倾向和理论体系,是由德国哲学家等知识分子为旨在维护德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而创建的一种哲学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德国民族独特性、民族大一统、文化至上等观念。
德国意识形态贯穿于德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中,例如拜占庭帝国的衰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等,是塑造了现代德国和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力量。
德国意识形态与政治思想密切相关,其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和民主政治的基础。
然而,德国意识形态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例如,在二战前的德国,德国意识形态被一些极端主义组织和个人利用,导致了德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巨大灾难,甚至影响到了世界的格局。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德国意识形态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德国意识形态强调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这也是德国维护并发扬其独特之处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日益凸显,如果我们能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维护和发扬本国文化精神,相信一定可以为各国之间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德国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民族大一统视为其最终目标。
然而,这种观念在当今已经被证明是不现实和不可持续的,因为世界资源有限,每个国家都应该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而不是试图通过强制实现某种大一统来占据先机。
在国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合作,协商和谦虚。
最后,德国意识形态的一些极端主义思想也给我们带来了教训。
极端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问题,给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我们应该更多地宣扬和尊重理性和科学精神,反对暴力和极端主义,以维护和平与稳定。
总之,浅析德国意识形态与政治思想,我们需要正视其优点和缺陷。
我们应该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坚持和发扬本国文化精神;在国际关系中注重合作和谦虚,反对大一统;反对极端主义和暴力,宣扬理性和科学精神。
这些启示对于当前的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一、前言德国历史上的种种经历令人唏嘘,其中德意志统一后的法西斯主义统治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国国家不断试图回归正常,走向更加健康和成熟的发展道路。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人的意识形态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一些探讨。
二、起源与定义德意志意识形态(Deutsche Ideologie)起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篇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论文,该论文是分析德国早期哲学思想对历史和社会在意识层面的作用的探讨。
在现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概念已经变得更加复杂,除了作为政治哲学概念外,它还具有文化阶级操作法、社会批评论述、建构性思想等多种意义。
在简单说来,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指特定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意识观念总和。
它既包括世俗的理性哲学,也包括了宗教、艺术和文学,以及一整套符号、价值观、信仰和习俗。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特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抽象性对于德国哲学家而言,对抽象、理性和逻辑的痴迷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康德的“纯粹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还是尼采的“超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强调思想和理性对于现实的重要性。
这些精神积淀在德国文化中不断发酵,成为了德国思想和文化的代表特征之一。
2. 辩证性德意志哲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辩证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在于把事物看作对立面的统一。
黑格尔的辩证法即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
辩证性思想在德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在政治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有所体现。
例如德国文学中对人物和情感的描写,许多作家都尝试将喜怒哀乐并列,同时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
3. 历史感德国的历史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点。
无论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还是尼采的历史观,都强调了人类历史对于理解自我和世界的重要性。
德国文化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积淀,恰恰在于德国人对于历史的敏感和对于知识的热爱。
4. 基督教传统基督教的影响在德国文化中始终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地位和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17世纪的启蒙运动到19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再到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分裂,德国的意识形态一直在塑造着世界的格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从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估。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1.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启蒙运动的兴起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家如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为德国的哲学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民族主义与德意志意识形态19世纪的德国是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推动下实现了统一,这一过程中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得到了极大加强,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纳粹意识形态对德国和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也激发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反思与重新定义。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1.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作为欧洲大陆的核心国家,德国的意识形态一直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既包括德国对欧洲价值观和法治体系的传播,也包括对欧洲政治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塑造。
2.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的贡献德国一直是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德国的意识形态不仅在欧洲范围内产生影响,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
三、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德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因为如此,深入理解和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格局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德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近代报纸起源于德国原因论文

浅析近代报纸起源于德国的原因摘要:德国是西方新闻事业的摇篮,最早的报纸和期刊就产生于德意志地区。
文章从历史、经济、科技及文化等方面讲述德国新闻业的产生历程,在国情领域探讨德国早期特殊的新闻事业,重点探究国情与新闻事业的关系。
关键词:德国;新闻事业;报业;国情一、引言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既与其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同步,又有着特定的自我发展规律;它既可能像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一样随经济基础改变,也可能因某种特殊历史背景而呈现出与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子系统并不同步的现象。
因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产生在德意志地区,德国便成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源地。
如果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最早的新闻事业应该产生在资本主义萌芽更成熟的英法等其他西欧国家,那么,究竟是当时的哪些因素促使德国在中世纪晚期引领西方新闻事业的发展呢?这与德国当时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特殊的国情密不可分。
二、德国:近代报纸的发祥地(一)中世纪纸质媒体的发展人类的信息传播进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语言传播到文字传播,再从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
纸质媒体在中世纪登上历史舞台后,人类传播就迎来了一个新纪元,特别是报纸这一形式,使人类的思想交流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
新闻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首先是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特别是统治阶级对新闻的需求,对新闻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而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依赖于物质生产和科技文化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
最早的新闻业即报业,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早的近代报纸产生之前,早已有报纸的雏形存在,也就是如今人们所谓的传单。
它们大多未注明发行地,也没有年份,其原本形式来自手抄信。
这些传单用以公布一些罕见或能吸引公众眼球大事件,如战争战役、政府换届、火灾或凶杀案等。
因古代罗马信息传播活动广泛、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所以最早的报纸雏形——《每日新闻》,出现在公元前60年的凯撒时代。
十四、十五世纪则在意大利威尼斯盛行手抄新闻,也叫手抄小报,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以及政局变化、战争消息等,该小报沿街兜售,不定期发行,是现代报刊的雏形。
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刘奇2013300529一、摘要:长期封建割据造成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晚于英、法等传统西方国家,其建立民族国家的路径是先有民族,后有国家。
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期,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德意志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
同时由于分裂局面的存在,德意志没有统一的国内市场,这也严重阻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德意志走向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此时一个杰出的人物——俾斯麦登上普鲁士政治舞台,使德意志走向统一的步伐开始加快。
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并且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俾斯麦针对阻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
二、关键词:德意志民族国家统一俾斯麦铁血政策三、正文: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个地方使我们坚定的指出这就是德国。
如果我们在维也纳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
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
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歌德这段话让我们知道了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词,真正意义上的德意志并不存在。
因为当时的德意志处于一种分裂割据状态,那时候流传着一段古老的谚语:“一年有多少天,德意志就有多少邦国。
”最多的时候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1789个独立的政权。
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德意志依然是由30多个邦国组成的松散的联合体。
环顾当时的德意志邦联,有能力完成统一大任的只有普鲁士和奥地利。
1807年普鲁士在各个邦国中率先废除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经济在邦国内部发展初步扫除了障碍。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普鲁士的工业产值已经占据德意志全部邦国一半以上。
同时普鲁士也进行了军事改革,比如普遍义务兵役制,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此时的普鲁士已有充分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领导德意志统一大任。
时势造英雄,此时一个杰出的人物登上普鲁士政治舞台使德意志走向统一的步伐提前到来。
德意志第三帝国英语作文

德意志第三帝国英语作文The Third Reich, also known as Nazi Germany, was a dark and tumultuous period in history. It was a time of fear, oppression, and unspeakable atrocities. The rise of Adolf Hitler and the Nazi Party brought about a regime that sought to dominate and control all aspects of society.Life in Nazi Germany was marked by strict social and racial hierarchies. The Nazi regime propagated the idea of Aryan superiority, while persecuting and exterminating those they deemed as inferior, such as Jews, Romani people, disabled individuals, and others. This led to widespread discrimination, violence, and genocide.The propaganda machine of the Third Reich was a powerful tool used to manipulate and control the masses. Through carefully crafted messages and imagery, the Nazi regime sought to instill fear, hatred, and blind loyalty in the population. This propaganda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and justifying the regime'sactions.The economy of Nazi Germany was heavily militarized and focused on rearmament. The regime invested heavily in the military and war machinery, while also implementing strict economic controls and policies. This led to a period of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expansion, but also resulted in widespread poverty and hardship for many.The legacy of the Third Reich is one of infamy and shame. The atrocities committed during this time, including the Holocaust, have left a deep scar o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humanity. It serves as a stark reminder of the dangers of unchecked power, propaganda, and prejudice.In conclusion, the Third Reich was a dark and tragic chapter in history. It serves as a sobering reminder of the consequences of unchecked power, propaganda, and discrimination. It is a period that must never be forgotten, and its lessons must continue to be studied and remembered.。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的论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的论述1. 引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意识的论述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意识作为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核心,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的论述,旨在深入探讨这一主题,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意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影响。
2.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的重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被视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映,是思想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意识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认为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意识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的重视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
3. 深入探讨意识的内涵意识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关键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
意识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包括对外部事物的感知、认知和理解。
意识是个体内心世界的表现,包括个体的情感、意志、思维等心理活动。
意识还是文化和社会的集中体现,包括个体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态度和观念。
意识的内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
4.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的影响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贯穿于实践和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理论层面,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对意识的深入理解和丰富阐释,推动了人类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
在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的影响体现在个体的思想观念、社会文化认同等方面,塑造了德意志国家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征。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的论述深刻而丰富,其对意识的重视和深入探讨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思想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我认为,通过对意识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脉络,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6. 总结与回顾在本文中,我们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的重视、意识的内涵、对意识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特点院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号:U201114890姓名:上官赢摘要:提起德国,世人往往思绪多端:褒贬毁誉、掺杂各种感情。
的确,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德国独具一格,有许多他国没有的特色。
最近两个多世纪,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顶尖人物,正面的、反面的比比皆是。
它有不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雄踞世界前列,广泛造福于整个人类;同时,它又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挑动者,给人类造成了旷古未闻的浩劫。
它屡屡大分大合,大起大落,兴风作浪而又为风浪所摧挫。
但它败而不馁,衰而不朽,依旧是当今世界一个超群出众的强国。
举世公认,德国曾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抹杀不掉的痕迹。
当代德国作为欧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作为欧洲联盟支柱成员和联合国重要成员之一,行为,动态仍然相当有力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
德国人的性格,应该对此有着全方面,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性格形成,文化交汇,宗教改革,割据与集权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发生、发展的。
德意志学者约翰·哥特弗里德·赫德尔说,“历史是置于特定地理中的运动”。
人们只要看一看世界那些文明古国的今昔,看一看各个国家的状况,便知其言不假。
近代德意志民族是以古代日耳曼人的若干支系为基础,融合一些斯拉夫人及其他民族而逐步形成的。
千余年来,德意志人的许多岁月都是在南征北战、左冲右突、内争外斗的急风暴雨中度过的。
公元4至5世纪,北匈奴西迁,强化了日耳曼人的大举南移。
日耳曼人剽悍骁勇,所向披靡,在南欧、西欧、北非建立了一些蛮族王国,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促进了欧洲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
八、九世纪,罗马贵族起事,将教皇利奥三世撵出罗马。
教皇向查理求救。
查理率部进入意大利,扶持教皇复位。
利奥三世感恩不尽,给查理戴上皇冠,宣布他是“伟大的罗马人的皇帝”。
于是,查理被称为大帝。
查理帝国的领土扩及整个西欧。
查理814年去世后,870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国,东法兰克王国大致包括今天的德国、瑞士、奥地利和荷兰,基本上通行德语,为近代德意志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拿破仑的法国大军,横扫欧、亚、非,普、奥被肢解,莱茵河西岸的德意志地区并入法国版图,不少小邦国被强制合并。
拿破仑军队的冲击教育了普鲁士人,他们开始改革;自1830年代起,普鲁士步英、法后尘,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实力渐增,其军国主义政策也变本加厉。
普鲁士终于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在1871年实现了排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民族国家”统一,建立了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普王担任帝国皇帝,普鲁士首相任帝国宰相。
普鲁士军国主义精神浸透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德国连续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不是偶然的。
德国人打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仍不服气,又打第二次,吃够了苦头儿,他们才在外国的帮助下幡然悔悟。
在历史的磨难和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显现了历史给与民族的巨大财富,人们说,苦难是最大的财富,这一点深深融入德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在动乱的年代,德国人体会到强大而统一的国家是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两次世界大战间,德国人由严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经历过失败后,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
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
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由此,德国人严谨而虔诚,并迅速崛起于西欧,称谓当今世界顶级。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
德国在天主教世界是受罗马天主教会榨取最重的地区,也是劳动人民最受剥削的地区。
中世纪的城市在11、12世纪兴起后,为了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与控制,城市从经济、政治上支持王权,王权则赐给城市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也逐渐兴起,对教会的大一统神权与正统神学的统治极其不满。
教皇兜售赎罪券,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就赎罪券问题提出异议。
他在论纲里说: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
路德提出论纲的时候,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也没有想到要发动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实际上论纲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接着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得到广泛拥护德国之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进行了宗教改革”。
它沉重打击了欧洲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由于它起源于德国,并由德国逐渐出入欧洲,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德国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并认为认真工作是对上帝最好的报答,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了德国人严谨工作,对待工作认真的态度。
环境造就人,人随环境走。
德意志某些颇具特色的社会和自然条件,陶冶了德意志人某些颇具特色的素质。
正是德意志人若干带有整体倾向性的特质,势必使德意志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具有诸多特色。
无论你喜不喜欢德意志人,你都不能不重视他们。
谈到德意志人,德国内外的人士普遍流露出相当强烈的感情色彩。
我们简括地介绍一下那些令世人印象深刻的性格特点,循规蹈矩,遵纪守法。
这似乎是世人最为津津乐道的一个特点。
温斯顿·丘吉尔说,德国人民像绵羊一般服从法纪和长官。
中国改革开放后,到德国读书、工作、经商的人,对德国人的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也有了一些切身体会。
据许多中国人亲眼所见,德国人横穿马路时,倘遇红灯,即便路上并无车辆和行人,路旁也无警察,他们仍然规规矩矩地等到绿灯亮起再走。
德国人循规蹈矩、遵纪守法的习惯亦非一日养成。
早在18世纪,普鲁士腓特烈大王实行所谓“开明专制”,说“官员是国家的公仆”,他本人则是“国家第一公仆”和“公益保护者”,官民均须遵守法纪。
思想上对国民影响巨大的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认为,国家乃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整体的强大应是国家的更加强大,而不是个体的更加强大,整体大于个体之和,义务比权利更重要,自由归根结蒂是国家的自由。
”俾斯麦完成德意志千年统一夙愿,缔造帝国,可谓奇功盖世。
他任普鲁士首相和帝国宰相28年之后,丢官的第二天就被要求搬出了宰相官邸,不几日又叫他退回了多预支的11天薪俸。
这其中固然有继任者的不友好态度在,但从法律制度上说,却也无懈可击。
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以暴力取缔其他政党,大搞纳粹党和民族社会主义的一体化、一元化。
一党垄断政权,排斥竞争,执政党首先关心的是维护本党统治地位,根据本党的需要和愿望来制订或修改宪法和法律,甚至不惜以国家机器镇压异己势力。
希特勒天天都把“人民”、“革命”、“国家”的词句挂在嘴上,实际上,一党制总是与民主、法治背道而驰的,根本上是破坏社会政治秩序的。
但因希特勒是通过民主普选的合法途径上台的,他那满嘴的堂皇口号又颇具迷惑性,再加上当时许多国民对凡尔赛体系的仇恨和对新生共和国的疑虑,致使不少人在若干年内也自觉地或被迫地服从纳粹政权的法纪。
人们看到,纳粹肆虐过后,德国人民痛定思痛,汲取血泪教训,义无反顾地摈弃一党独裁、坚持多党民主,更加依法治国、遵纪守法了。
施罗德1999~2005年当总理期间,乘飞机外出公干,其妻有时顺路随行,必须自掏腰包买座。
看来,德国人遵纪守法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这无疑是好事,于国于民于官皆有大益。
德国历史学家戈洛·曼说,“在法律得不到遵守的情况下,德国人通常表现得很笨拙”。
纳粹时期一些人的行为大概就是明证。
精益求精。
德意志民族长期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本地区又自然资源欠丰,只能靠产品质量取胜。
这大概是他们养成精益求精意识的客观基础。
对于德国人的这一特点,世人无不赞叹和佩服。
丘吉尔在其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中,多次对德国敌人在行军布阵、武器制造方面的认真细致深表称许。
早在第二帝国末期,德国工业品已经畅销五洲。
全球用户公认,“德国制造”的标签就是质量上乘的标志。
产自不同国家的同一种商品,德国的就显得精美优秀,令人放心。
1974~1982年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说,如今,德国的商品和投资遍布全球,处处受到欢迎;过去用战争达不到的目的现在都超额实现了。
总结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
个体的人复杂,由个人组成的民族更复杂。
德意志民族更是复杂。
德意志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大民族,有优点也会有缺点,在这世上,没事莫过于战争对人们的影响,但战争不仅仅给人们带来的是灾难,同时它也教会了人们警醒、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面对未来的勇气。
日耳曼人自古好斗,这和他们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但战争的结果无论是战胜还是战败,依我看日耳曼人永远是赢家,因为他们拥有了德意志精神。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信仰,那么无异于一个没有大脑思维的植物人,何谈乞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该从德国的经验,性格取长补短,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强盛。
参考文献[1][法]里昂奈尔-查理尔《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2]鲁仁《德国百年行迹》九州出版社2011年[3][俄]戈尔巴乔夫《我与东西德统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4]何炳松《近世欧洲史》岳麓出版社2011年[5]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西欧大观》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