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的性质
等比数列性质公式总结

等比数列性质公式总结什么是等比数列?它是一种按照一定比例递增或递减的数列,即每一项等于它的前一项乘以一个确定的常数。
等比数列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商业经济、货币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投资理财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等比数列的性质与公式是分析复杂问题的基础。
本文主要从等比数列的特点、性质和公式三个方面,总结等比数列的性质与公式,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等比数列。
一、等比数列的特点等比数列是一种有规律的数列,其特点是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前一项乘以一个确定的常数。
它的形式一般为:a1, a1q, a1q2 ,a1q3 , ... .里a1是等比数列的第一项,q是等比数列的公比,它大于0小于1或大于1小于无穷大。
二、等比数列的性质等比数列有许多性质,其中有几个比较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它们,就可以更好地分析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前一项乘以一个确定的常数;(2)等比数列的总和大于等于其最大项,反之,总和小于等于其最小项;(3)等比数列的均值的数字大小是由第一项和最后一项决定的;(4)当等比数列的公比q大于1时,其数列中的各项逐渐变大;当q等于1时,其数列中的各项保持不变;而当q小于1时,其数列中的各项逐渐变小。
三、等比数列的公式(1)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Sn=a1(1-qn)/(1-q)(2)等比数列的求积公式:Pn=a1qn-1(3)等比数列的极限公式:Sn→∞, q<1时Sn→a1/(1-q); q>1时Sn→无穷大。
(4)等比数列的求平均数公式:M=(a1+an)/2四、等比数列的实例总结举例来说,设a1=1,q=2,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等比数列:1,2,4,8,16,…此时,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我们可以求出这个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Sn=1+2+4+…+2^(n-1)=(2^n-1)。
又比如,设a1=2,q=1/2,此时,可以得到一个等比数列:2,1,1/2,1/4,1/8,…求出其前n项的积Pn=2×1/2×1/4×…×1/2^(n-1)=1/2^(n-1)。
等比数列的性质

用文字表示: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 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特性:等比数列中任意一项都等于前 一项乘以公比q。
定义中的注意事项:首项不能为0,公 比q也不能为0。
公比是等比数列中任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值 公比的性质包括:当公比大于1时,数列是递增的;当公比小于1时,数列 是递减的;当公比等于1时,数列是常数列 公比的性质决定了等比数列的单调性和极限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等 比 数 列 的 定 义 02 等 比 数 列 的 性 质 03 等 比 数 列 的 应 用 04 等 比 数 列 的 证 明 方 法 05 等 比 数 列 的 扩 展 知 识
等比数列的定义: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 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步骤:首先,通过观察和实验,从特殊情况出发,发现规律;然后,利用归纳推理,将 特殊情况逐步推广到一般情况;最后,得出结论。
应用:在等比数列的证明中,可以通过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性质。
注意事项:归纳法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需要经过严格的证明和验证。
假设等比数 列不成立
得出结论
推导出矛盾
证明等比数 列的性质
波的传播:等比数列描述波的传 播规律,如声波、电磁波等
电路分析:在分析RC电路、RL电 路等复杂电路时,等比数列可用 来描述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规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次数与等比数列相关,可用来计 算半衰期
振动与波动:等比数列描述简谐 振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物 理量,以及波动中的相位和频率
在等比数列中,公比不能等于0,否则数列无意义
等比数列性质公式总结

等比数列性质公式总结
等比数列是数学中一种非常常见的数列,它的定义如下:若存在某一数a,且对于任意整数n,都有an+1=r×an(r为常数),则称{an}为等比数列,记作{an}=a1,a2,a3,a4...,其中a1为等比数列的首项。
等比数列性质公式总结如下:
(1)等比数列的每一项和第一项的比值都是一定的,即a2,a3,a4...的比值都是r;
(2)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数分别是:a2:a1=a3:a2=a4:a3=,依此类推;
(3)等比数列的和是关于首项和公比的函数:若S(n)为等比数列的和,a为等比数列的首项,r为等比数列的公比,则有:S(n)=a(1-r^n)/ 1-r;
(4)等比数列的积是关于首项和公比的函数:若P(n)为等比数列的积,a为等比数列的首项,r为等比数列的公比,则有:P(n)=ar^(n-1);
(5)若等比数列满足绝对值大小关系:|a1|>|a2|>|a3|>|a4|...,则等比数列的公比r必然是介于-1与1之间的;
(6)若等比数列的公比r>1,则此数列是一个增长的数列,即
随着n的逐渐增大,an会逐渐增大;若等比数列的公比r<1,则此数列是一个递减的数列,即随着n的逐渐增大,an会逐渐减小;若等
比数列的公比r=1,则此数列是一个平方数列,公比不变,即an=k,其中k为等比数列的均数。
以上就是等比数列的基本特性以及等比数列的性质公式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等比数列的特性和规律。
等比数列的概念也出现在数学分析、几何学及其他多个理论中,在实际的学习和应用中也会用到等比数列,这就需要大家要掌握这些公式来进行解题。
等比数列性质公式总结

等比数列性质公式总结引言在数学中,数列是由一系列有序的数字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序列。
其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两种常见的数列类型。
本文将重点总结等比数列的性质公式。
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的每一项(除首项外)都与它前一项成等比关系的数列。
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公比为r,那么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an = a * r^(n-1),其中an为第n项。
性质公式一:第n项公式等比数列的第n项公式可通过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公比为r,那么第n项an可表示为:an = a * r^(n-1)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已知公比和首项的情况下,快速计算出任意一项的值。
性质公式二: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公比为r,那么前n项的和Sn可表示为:Sn = a * (1 - r^n) / (1 - r)性质公式三:通项公式与首项之间的关系在等比数列中,通项公式与首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设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 * r^(n-1),那么首项a可表示为:a = an / r^(n-1)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已知公比、任意一项的值以及项数的情况下,求解出首项的值。
性质公式四:公比和项数之间的关系在等比数列中,公比和项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设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 * r^(n-1),那么公比r可表示为:r = (an / a)^(1 / (n-1))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已知首项、任意一项的值以及项数的情况下,求解出公比的值。
性质公式五:等比数列的特殊性质等比数列还有一些特殊性质,如首项为1,公比为正数,则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以简化为:Sn = (1 - r^n) / (1 - r)其中,r不等于1。
总结等比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数列类型之一,我们通过总结上述性质公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等比数列。
这些性质公式包括了等比数列的第n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以及通项公式与首项之间的关系等。
等比数列的性质总结

1.等比数列的定义:()()*12,n n a q q n n N a -=≠≥∈0且,q 称为公比2.通项公式:()11110,0n n n n a a a q q A B a q A B q-===⋅⋅≠⋅≠,首项:1a ;公比:q 推广:n m n m a a q-=,从而得n m n m a q a -=或n q =3.等比中项(1)如果,,a A b 成等比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即:2A ab =或A =注意:同号的两个数才有等比中项,并且它们的等比中项有两个(两个等比中项互为相反数)(2)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211n n n a a a -+=⋅4.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n S 公式:(1)当1q =时,1n S na =(2)当1q ≠时,()11111n n n a q a a q S qq --==--11''11n n n a a q A A B A B A q q=-=-⋅=---(,,','A B A B 为常数)5.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1)用定义:对任意的n,都有11(0)n n n n n a a qa q q a a ++==≠或为常数,⇔{}n a 为等比数列(2)等比中项:211n n n a a a +-=(11n n a a +-≠0)⇔{}n a 为等比数列(3)通项公式:()0n n a A B A B =⋅⋅≠⇔{}n a 为等比数列(4)前n 项和公式:()'',,','n n n n S A A B S A B A A B A B =-⋅=-或为常数⇔{}n a 为等比数列6.等比数列的证明方法依据定义:若()()*12,n n a q q n n N a -=≠≥∈0且或1n n a qa +=⇔{}n a 为等比数列7.注意(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和公式中,涉及到5个元素:1a 、q 、n 、n a 及n S ,其中1a 、q 称作为q q8.等比数列的性质(1)当1q ≠时①等比数列通项公式()1110n n n n a a a q q A B A B q-===⋅⋅≠是关于n 的带有系数的类指数函数,底数为公比q ②前n 项和()111111''1111n n n n n n a q a a q a a S q A A B A B A q q q q--==-=-⋅=-----,系数和常数项是互为相反数的类指数函数,底数为公比q(2)对任何m,n ∈*N ,在等比数列{}n a 中,有n m n m a a q -=,特别的,当m=1时,便得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因此,此公式比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一般性。
等比数列的性质与应用

等比数列的性质与应用等比数列,又称为几何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一个常数,这个常数被称为公比。
等比数列常用的表示形式为:a,a*r,a*r^2,a*r^3,……等比数列的性质涉及到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无穷项和以及与其他数学概念的关系等方面。
在此,本文将从这些方面介绍等比数列的性质和应用。
一、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等比数列来说,其通项公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出:假设第一项为a,公比为r。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一项与其前一项之间的关系,即:第二项:a*r第三项:a*r*r = a*r^2第四项:a*r*r*r = a*r^3由此可见,等比数列的第n项可以表示为a*r^(n-1)。
二、前n项和计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使用以下公式:前n项和 = a * (1 - r^n) / (1 - r)其中,a为等比数列的首项,r为公比。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得到证明。
三、无穷项和无穷项和是指等比数列所有项的和在n趋向于无穷时的极限值。
对于绝对值小于1的公比,等比数列的无穷项和存在并且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无穷项和 = a / (1 - r)这个公式也可以通过数学推导得到。
应用:等比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 财务问题在财务领域中,利息、折扣和股价等问题往往涉及到等比数列。
例如,在银行存款中,如果某笔存款按照一定的年利率计算利息,并且每年将利息和本金一起再次存入银行,那么存款的金额就构成了一个等比数列。
2. 科学研究等比数列在科学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生物学中,细胞的数量经常呈现出等比数列的规律。
通过研究和分析等比数列的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细胞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3. 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等比数列常常用于计算材料的消耗和成本的增长。
例如,在建筑施工中,某种材料的每层用量都是前一层用量的3倍,那么每层用量就可以表示为一个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性质

教学内容【知识结构】1.等比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q ≠0),即:1-n na a =q (q ≠0) 1︒“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之比为常数(q) {n a }成等比数列⇔nn a a 1+=q (+∈N n ,q ≠0 2︒ 隐含:任一项00≠≠q a n 且“n a ≠0”是数列{n a }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 q= 1时,{a n }为常数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 )0(111≠⋅⋅=-q a q a a n n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 )0(11≠⋅⋅=-q a q a a m m n 4.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5.等比中项:如果在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 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 即G =±ab (a ,b 同号)如果在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则ab G ab G Gba G ±=⇒=⇒=2, 反之,若G 2=ab ,则Gba G =,即a ,G ,b ∴a ,G ,b 成等比数列⇔G 2=ab (a ·b ≠0)6.等比数列的性质:若m+n=p+k ,则k p n m a a a a = 在等比数列中,m+n=p+q ,k p n m a a a a ,,,有什么关系呢? 由定义得:11n 11 --==n m m q a a q a a 11k 11 --⋅==k p p q a a q a a221-+=⋅n m n m q a a a ,221-+=⋅k p k p q a a a则k p n m a a a a =7.等比数列的增减性:当q>1, 1a >0或0<q<1, 1a <0时, {n a }是递增数列;当q>1, 1a <0,或0<q<1, 1a >0时, {n a }是递减数列;当q=1时, {n a }是常数列;当q<0时, {n a }是摆动数列;【热身练习】求下列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1a =-2, 3a =-82.1a =5, 且21+n a =-3n a3.1a =5, 且11+=+n na a n n 解:1.242213±=⇒=⇒=q q q a an n n n n n a a )2()2)(2(22)2(11-=--=-=-=∴--或 2.111)23(5523-+-⨯=∴=-==n n n n a a a a q 又:3.nn a a a a a a n n a a n n n n 1,,32,211123121-===∴+=-+以上各式相乘得:na n a n 11==【例题精讲】例1 已知{}{}n n b a ,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n n b a ⋅是等比数列. 证明:设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比为1q ;{}n b 的首项为1b ,公比为2q ,那么数列{}n n b a ⋅的第n 项与第n+1项分别为:n n nn n n q q b a q q b a q b q a q b q a )()(2111121112111121111与即为与---⋅⋅⋅⋅⋅⋅.)()(2112111211111q q q q b a q q b a b a b a n n n n n n ==⋅⋅-++ 它是一个与n 无关的常数,所以{}n n b a ⋅是一个以q 1q 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例2 已知:b 是a 与c 的等比中项,且a 、b 、c 同号,求证:3,3,3abc ca bc ab c b a ++++ 也成等比数列 证明:由题设:b 2=ac 得:22333)3(333ca bc ab bc b ab b c b a abc c b a ++=++=⨯++=⨯++ ∴3,3,3abc ca bc ab c b a ++++ 也成等比数列例3 (1) 已知{n a }是等比数列,且252,0645342=++>a a a a a a a n , 求3a a +(2) a≠c,三数a, 1, c 成等差数列,22,1,c a 成等比数列,求22c a ca ++解:(1) ∵{n a }是等比数列,∴ 2a 4a +23a 5a +4a 6a =(3a +5a )2=25, 又n a >0, ∴3a +5a =5;(2) ∵a, 1, c 成等差数列, ∴ a +c =2,又a 2, 1, c 2成等比数列, ∴a 2 c 2=1, 有ac =1或ac =-1, 当ac =1时, 由a +c =2得a =1, c =1,与a≠c 矛盾,∴ ac =-1, 62)(222=-+=+ac c a c a ∴ 3122=++ca c a .例4 已知无穷数列 ,10,10,10,1051525150-n ,求证:(1)这个数列成等比数列(2)这个数列中的任一项是它后面第五项的101, (3)这个数列的任意两项的积仍在这个数列中证:(1)5152511101010==---n n n n a a (常数)∴该数列成等比数列(2)101101010154515===-+-+n n n n a a ,即:101+=n n a a (3)525151101010-+--==q p q p q p a a ,∵N q p ∈,,∴≥+q p ∴11≥-+q p 且()N q p ∈-+1,∴⎭⎬⎫⎩⎨⎧∈--+51n 521010q p ,(第1-+q p 项) 例5 设d c b a ,,,均为非零实数,()()0222222=+++-+c b d c a b d b a , 求证:c b a ,,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d证一:关于d 的二次方程()()0222222=+++-+c b d c a b d b a 有实根, ∴()()()044222222≥++-+=∆c b b a c a b ,∴()022≥--ac b则必有:02=-ac b ,即ac b =2,∴c b a ,,成等比数列 设公比为q ,则aq b =,2aq c =代入()()024********=+++-+q a q a d aq a aq d q a a ∵()0122≠+a q ,即0222=+-q qd d ,即0≠=q d证二:∵()()0222222=+++-+c b d c a b d b a ∴()()022222222=+-++-c bcd d b b abd d a ∴()()022=-+-c bd b ad ,∴b ad =,且c bd =∵d c b a ,,,非零,∴d bca b ==例6.设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n S kn n =+,*n N ∈,其中k 是常数. (1) 求1a 及n a ;(2)若对于任意的*m N ∈,m a ,2m a ,4m a 成等比数列,求k 的值. 解(1)当1,111+===k S a n ,12)]1()1([,2221+-=-+--+=-=≥-k kn n n k n kn S S a n n n n (*)经验,,1=n (*)式成立, 12+-=∴k kn a n (2)m m m a a a 42,, 成等比数列,m m m a a a 422.=∴,即)18)(12()14(2+-+-=+-k km k km k km ,整理得:0)1(=-k mk , 对任意的*∈N m 成立, 10==∴k k 或例7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a 10=0,则有等式a 1+a 2+…+a n =a 1+a 2+…+a 19-n (n <19,n ∈N )成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b n }中,若b 9=1,则有等式 成立答案:b1b2…b n=b1b2…b17-n(n<17,n∈N*);解:在等差数列{a n}中,由a10=0,得a1+a19=a2+a18=…=a n+a20-n +a19-n=2a10=0,=a n+1所以a1+a2+…+a n+…+a19=0,即a1+a2+…+a n=-a19-a18-…-a n,+1又∵a1=-a19,a2=-a18,…,a19-n=-a n+1∴a1+a2+…+a n=-a19-a18-…-a n+1=a1+a2+…+a19-n,若a9=0,同理可得a1+a2+…+a n=a1+a2+a17-n,相应地等比数列{b n}中,则可得:b1b2…b n=b1b2…b17-n(n<17,n∈N*)。
等比数列的性质和计算

等比数列的性质和计算等比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一项乘以一个常数的结果。
这个常数被称为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
等比数列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在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一、等比数列的性质1. 公比与首项的关系:在等比数列中,公比q不等于0时,若首项为a,则第n项为an-1乘以公比q的n-1次方。
即,第n项为a * q^(n-1)。
2. 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时:当公比q的绝对值小于1时(|q| <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简化为:第n项为a * q^(n-1),且随着项数的增加,数列逐渐趋近于0。
3. 公比的绝对值等于1时:当公比q的绝对值等于1时(|q| =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简化为:若q = 1,则数列每一项都相等。
若q = -1,则数列的奇数项为相同的正数,偶数项为相同的负数。
4. 公比的绝对值大于1时:当公比q的绝对值大于1时(|q| >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第n项为a * q^(n-1),且随着项数的增加,数列的绝对值逐渐增大或减小。
二、等比数列的计算方法1. 求和公式:若公比q不等于1,则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n = a * (q^n - 1) / (q - 1),其中a为首项,q为公比。
2. 求数列中某一项:若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a和公比q,可以通过通项公式直接计算第n项。
3. 求等比数列的项数:若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a和公比q,以及数列中的某一项An,可以通过求对数的方法计算项数n。
4. 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若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a和公比q,以及数列的项数n,可以通过求和公式计算前n项和Sn。
例题一: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3,公比是2,求该等比数列的第5项和前5项的和。
解:第5项:a * q^(n-1) = 3 * 2^(5-1) = 3 * 2^4 = 48。
前5项的和:Sn = a * (q^n - 1) / (q - 1) = 3 * (2^5 - 1) / (2 - 1) = 3 * (32 - 1) = 3 * 31 = 9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典型例题
例1若等比数列{an}满足a2a4 1
1 2
,则a1a5
1 2
;
a32 2 .
例2 已知数列{an}是等比数列,a3+a7=20, a1a9=64,求a11的值.
性质应用
1.在等比数列a n中,已知a1 5, a9a10 100,
则a18 20
2.在等比数列bn中,b4 3,则该数列前七项
若m+n= s+t , 则am·an =as·at.
若m+n=2k,
2
则am+an=2ak.
若m+n=2k, 则am·an=ak2.
相同点
等式左右两边都有两项
不同点 等式左右两边都是两项的和 等式左右两边都是两项的积
{an} 中任意两项am ,an, {an} 中任意两项am ,an,
3 都有an= am +(n-m)d.
都有an= am ·q n-m
作业
作业: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等比数列的性质
学习目标 1. 复习等比数列的定义、公比、等比中项等概念,复习
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 2. 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猜想并证明等比数列的性质. 3. 体会类比、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以及归纳、猜想、证
明的过程.
复习回顾
1.等比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 第2项 起,每一项与它的前 一项的 比 等于同一常数 ,那么这个数列叫 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 公比 , 公比通常用字母 q 表示( q≠0)
∴ am·an= ak·ak=ak2
等比数列{an}的这两条 性质可以概括为:
下标之和相等,则通 项之积相等.
(3)对等差数列{an} 中 任意两项am , an,都有
an= am +(n-m)d.
证明:由等差数列{an} 的通项 公式得
an= a1 +(n-1)d
①
am = a1 +(m-1)d
②
①- ②得
an - am =(n-m)d ∴ an= am +(n-m)d
猜想
(3)对等比数列{an} 任 意两项am , an,
都有an= am ·q n-m .
证明:由等比数列{an} 的通项 公式得
an = a1·q n-1 ① am = a1·q m-1 ② ① ÷ ②得 an ÷ am = q n-m ∴ an= am ·q n-m
猜想
(1)在等比数列{an}中
若m+n=s+t , 则 am·an =as·at .
证明:设等比数列{an} 的首项为
a1 ,公比为q,则
am·an = a1·q m-1 ·a1·q n-1 = a1·a1·q m+n-2 = a1·a1·q s+t-2 = a1·q s-1 ·a1·q t-1 =as·at
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性质
等差数列
若m+n=s+t,
1
则am+an=as+at.
若m+n=2k,
2
则am+an=2ak.
等比数列
若m+n= s+t , 则am·an =as·at.
若m+n=2k, 则am·an=ak2.
相同点
等式左右两边都有两项
不同点 等式左右两边都是两项的和 等式左右两边都是两项的积
则am+an=as+at.
证明:设等差数列{an} 的首项为 a1 ,公差为d,则
am+an= a1+ (m-1)d+a1 +(n-1)d = 2a1+ (m+n-2)d = 2a1+ (s+t -2)d = a1+ (s-1)d+a1 +(t-1)d =as+at
思路:先把am、an用基本 量表示再求和
成等比数列 ,那么G叫做a与b的 等比中项 .
注意:1.G是a与b的等比中项,则a与b的符号 相同 , 符号相反的两个实数不存在等比中项.
G= ab ,即等比中项有 两个 ,且互为 相反数 .
2.当G2=ab时,G不一定是a与b的等比中项. 例如02=5×0,但0,0,5不是等比数列.
4.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意:等比数列的任意一项和公比都不能为零!
2.在等比数列{an}中,对于公比q (1)若q 0,则{an}为正负相间摆动数列 ; (2)若q=1,则{an}为非零的常数列 ; (3)若{an}为单调数列,则 q>0且q≠1 ; (4)所有的奇数项符号 相同 ;
所有的偶数项符号 相同 .
3.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 G,b
之积为 37
3.在等比数列an中,a7 2, a9 8,则a8 _±__4
4.在等比数列an中,a6 2, a10 8,则a8 _4__
5.在等比数列an中,a3 4, a9 9,则a6 _±__6
小结
性质
1
等差、等比数列{an}通项公式的性质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若m+n=s+t, 则am+an=as+at.
(2)在等差数列{an}中 若m+n=2k,
则am+an=2ak.
证明: ∵ m+n=2k =k + k
∴ am+an= ak+ ak=2ak
等差数列{an}的这两条 性质可以概括为:
下标之和相等,则通项 之和相等.
猜想
(2)在等比数列{an}中 若m+n=2k, 则 am·an=ak2 .
证明: ∵ m+n=2k =k + k
(2)等比中项法: an2 an1 an1 (an≠0,n∈N*)⇔{an}
为等比数列.
(3) 通 项 公 式 法 : an = a1qn - 1( 其 中 a1 , q 为 非 零 常 数 , n∈N*)⇔{an}为等比数列.
新课讲授
1.等比数列的性质
(1)在等差数列{an}中 若m+n=s+t ,
an=a1·qn-1
注意:从方程的观点看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 中包含了四个量an、a1 、 q 、n,已知其中的任意 三 个 量,可以求得另一 个量.
5.等比数列的判定
an1
an
(1)定义法: an =q(q为常数且q≠0)或 an1
=q(q
为常数且q≠0,n≥2)⇔{an}为等比数列.3源自{an} 中任意两项am,
{an} 中任意两am,an,
an都有an= am +(n-m)d. 都有an= am ·q n-m
辨析
在等比数列{an}中,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1)a3 a7 a1 a9 ×
(2)a3 a5 a8
×
(3)a5 a8 a6 a7
√
(4)a3 a7 a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