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1)

三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1)
三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1)

(九)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减法的一条运算规律及其应用(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的运算规律,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引入新课。刚才我们用简便方法,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这

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板书课题)通过学习,要能步认识减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减法的运算规律。

(1)教学第68页的应用题。

出示题目,读题。

指名学生口答解题算式,老师板书一种方法的算式和结果。

提问:第一种算法是怎样想的?求还剩多少米,还可以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第二种算法又是怎样想的?

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问题?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数里减去什么?所以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说明哪两个式子相等?[板书:360—87一113=360一(87十113)]

提问:从360里减去87和113这两个数,等于从360里减去什么?

(2)题组的计算、比较。

用小黑板出示第68页下面的题组。

请大家在课本上把这几道算式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等号。

提问:从第一组两个算式里可以看出从30里减去4和6两个数,等于从30里减去什么?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3)归纳运算规律。

在这三组算式里,每组算式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出运算规律,并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结语读一读。

(4)根据规律填空。

563—174—26=563—(174O26)

342—69—31=342—( O )

1284一(600+7)=1284—600 O 7

324—(24+198)=324—O

456—102=456—100 O 2

提问:前两题为什么O里都填加号?第三、四题为什么O里都填减号?为什么456一102等于456—100—27

说明:应用这一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教学简便算法。

(1)教学例1。

出示例1。提问:这道题里两个减数可以凑成怎样的数?根据刚才学习的减法运算规律,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

按照这样想的过程,黑板上的题怎样算?(板书简便算法的计算过程)

小结:例1里两个减数可以凑成整百数,就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200,再从724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这样算比较简便。

(2)计算724——(224+30)。

出示题目。

提问:这道题是724减去两个数的和,大家看一看这三个数,先算加法会简便吗?你发现从724里先减去哪个数比较简便?为

什么?接下来再怎样算?为什么还要用减法减去307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怎样计算?(老师板书计算过程)

板书时结合提问:为什么等于724—224—307并说明这是把刚才的规律反过来应用。

小结:这道题是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由于724减去224可以口算,所以就反过来应用刚才的规律,从724里先减去224,再减去30。这样算比较简便。

(评析:这里补充了这一类型的练习题进行讲解,不仅使学生认识这一运算规律还可以反过来应用,加深了对这一规律的理解,还可以为下面例2的教学作好铺垫,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应用这一规律使计算简便的关键。)

(3)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减数301接近几百?可以看做哪两个数的和?这样,400—301就可以写成400减去哪两个数的和?[板书:=400一(300+1)]现在你能看出怎样算比较简便吗?(板书计算过程)

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用简便算法是怎样想的?

追问:这里是怎样用刚才学到的规律的?(反过来用)

小结:当减数接近整百数又比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加几的和,反过来应用刚才的规律,先减去几百,再减去几,这样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1)指名两人板演左边两题的连减题,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2)指名两人板演右边两题,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3)提问:这里四道题的简便算法,第一步得到的都是怎样的数?

指出:这里应用减法的运算规律简便计算,关键是看能不能先得到整百数再减。如果能先得到整百数,就可以应用规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小黑板出示。

提问:第(1)题里两道算式结果是不是相同?第(2)题呢?这说明了什么?

第(1)题里哪个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第(2)题里哪个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下面一个算式的计算为什么不简便?(两个数的和不是整百数)

你能看出这样的题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简便方法算吗?(第一步能得到整百数以后再减)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减法运算的规律是什么?应用这个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关键要看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2、3题。

(十)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2)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4~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39十102=458+203=

230—102=500—203=

指名学生口答过程,老师板书。选择两道题,让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里的第二个加数或者减数有什么特点?用简便算法时,都是把它看做怎样的数计算的?

指出: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如果加数或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数,就可以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这样计算起来就比较简便。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 1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 135十300 351——100 516——400

提问:每组里哪道题的加数或减数接近整百数?哪道题计算可以用口算?能不能像前面复习第1题那样把接近整百的数先看做整百数,用简便方法来计算呢?

(评析:这里通过题组比较,一方面使学生应用和、差的变化规

律判断,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例题时分析、推理,理解简便算法的算理;另一方面,通过比较,也便于学生联想到可以把每组第l小题

里的加数或减数先看做整百数来计算。紧接着的提问便是在对比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数的特点,联想起按前面复习的方法计

算,使复习和新课紧密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现在我们看第一组里的第1小题。+98)

(板书:264

(2)提问:怎样算比较简便?(板书:264+100)加上100后比原来的得数大了还是小了?怎么办?(板书:一2;并在整个算式前板书:=) 你能说一说264+98=264+100—2是怎样想的吗?

结果是多少?(板书得数)

(3)小结:这道题把98看做100来加,多加了2,所以要减去2。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135+297:第二组的第1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板书:135+297)

(2)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谁来说一说,用简便方法计算是怎样想的?

(3)小结: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又比整十、整百

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做整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几。

3.教学例4。

(1…)出示例4:第三组第一小题用简便算法要怎样想,怎样算呢?(板书:351—96)

(2)指名学生口答出先看做100减。(板书:=351一100)减去100后比原来的得数是大了还是小了?怎么办?(板书:+4)

追问:为什么减去100后要加上47

结果是多少?(板书得数)

(3)小结:把96看做100减,多减去了4,所以再加上4。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516—397:第四组第一小题用简便方法怎样算,你知道吗?

(2)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这样做的时候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加上37

(3)小结:如果减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又稍小一点,可以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减,然后看多减了几就加上几。

5.对比。

提问:例3和例4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指出:例3和例4里都是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然后看如果多加了几就要减去几,如果多减了几就要加上几。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l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提问:第一行为什么要减去后面的几,第二行却要加上后面的几?

2.练习十四第4题。

用小黑板出示,说明要求,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让学生口答练习情况,老师板书。要求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

3.“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选择两道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当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用简便算法要怎样想?

强调:当加数或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数又稍小一点的时候,可以用简便算法,就是先把这个加数或减数看做整十、整百数计算,但要注意,多加了的要减去,多减去的要加上。

五、课堂作业:第5、6题。

(十一)加、减法简便计算的巩固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练习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1)提问:竖着比,每组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横着比,接近整百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4)提问:这两组题里减去的或加上的都是接近整百的数,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在加、减混合运算里,先加后减,调换位置先减后加,或者先减后加调换位置先加后减,得数怎样?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2)提问:哪个店剩下的水果多?为什么?(学生说明理由时,老师结合画出线段图。并说明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差就减少)多多少千克?你是怎样想到的?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0题。

(十二)乘、除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例1、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五第l、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对具体运算的分析、综合,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乘、除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并能应用乘、除法的意义说明某些实际问题要用乘法或除法计算。

2.使学生认识、掌握1或0在乘法计算里的特性。

3.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下面三道题各表示什么意义。

18十16=( ) 34—16=( ) 34

提问:减法对于加法来说,是怎样的运算?

2。说说下面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12X3 24X6 40X5

3.说说口算下面各题是怎样想的。

28÷4=54÷9=40÷8=

4.引入新课。

从二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乘法和除法,知道乘法和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学过乘、除法的计算。现在要像学习加、减法的意义一样,学习乘、除法的意义,(板书课题)掌握乘、除法一些规律的知识,进一步学好乘法和除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求一共重多少千克要怎样想?

指名学生口答乘法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追问:这道题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2)板书出26+26+26+26十26。

提问:这道加法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板书:26X 5=130)这里的乘法算式求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3)上面这两个乘法算式都是求的什么?(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乘法和加法比,哪种算法是简便运算?(板书:简便运算)乘法是怎样的简便运算?

谁来说一说,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概括出乘法的意义,让学生书上读一读。

(4)提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什么?乘得的数叫做什么?

说明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在算式下面板书:因数因数积)

追问:15和4都叫做60的什么数?26和5都叫做130的什么数?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默读题目。

现在我们把例2和例1比较一下。例1是已知什么数,求它们的什么?

指出:在例1里,已知两个因数,求它们的积,用乘法。

提问:同例l相比,例2的两小题与例1都是哪三个数量?与例1有什么不同?例2与例1在已知条件和求的问题上有怎样的关系?(结合题意说明是相反的。)

从例1的算式上看,例2第(1)、(2)题是已知什么,求的什么数?要怎样算?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和例1相比,这两道除法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用的什么算法?

想一想,怎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在书上读一读。

(2)提问:你仔细看一下三个算式,除法与乘法是不是相反的关系?除法对于乘法来说,是怎样的运算?(板书)

(3)在除法算式里,已知的积叫做什么数?(板书:被除数)已知的一

个因数叫做什么数?(板书:除数)求出的另一个因数叫做什么数?(板书:商)

(4)说说下面各算式的意义。

76÷19=( ) 8l÷3=( ) 100÷25=( ) 提问:这里的三个算式表示的都是怎样的一种运算?

小结:所以,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教学一个数是l或0的乘法计算。

(1)口答。

4X1=4X0=0X0=

(2)提问:一个数乘以1,得怎样的数?一个数乘以0得什么数?0能作除数吗?

看一看,课本第74页上是不是这样说的。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做“练一练”第1、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乘法?第2题为什么用除法?

追问: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怎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2.让学生做练习十五第1题。

让学生说说各怎样算的,并应用乘、除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乘法或除法做?

3.看第2题图,弄清乒乓球每袋5个,每箱装200个。

让学生提出乘法和除法的问题,说说怎样想到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请你告诉大家。

(十三)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乘、除法进行验算,以及求乘、除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练习十五第3题)

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五第3题。

2.口算。(小黑板出示)

4X6:二:12X3:::24X4:::

24÷4=36÷12=96÷24=

24÷6=36÷3=96÷4=

提问:从上面三组题看,乘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对乘法来说,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我们看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整理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谁来说一说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在课本第75页上把乘、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填写完整。

指名一人在小黑板上填写。

集体订正。

说明: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其中任何一个数都可以用其他两个数相乘或相除表示出来。

2.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应用。

(1)提问: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两方面的问题?

(2)“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乘法是怎样验算的?这是应用了哪个关系式?

做除法是怎样验算的?应用了哪个关系式?还可以怎样验算?

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

指出:应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乘、除法计算的验算。验算的方法是把算出的得数看做已知数,根据关系式来验算,看验算时算出的结果是不是算式里原来的数。

(3)“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应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求乘、除法算式里的未知数J。在求未知数J时,先看上在算式里是未知的什么数,然后根据刚才的关系式想J等于什么,并列出式子,求出结果。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五第4题。

(1)指名学生口答第(1)题,老师板书。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关系式来写出这两道除法算式的?

指出: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所以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这三道算式是互相联系的。

(2)指名口答第(2)题,老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根据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出这样两道算式?

指出: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商X除数,除数=被除数÷商,所以根据一道除法算式,就可以写出相应的一道乘法算式和另一道除法算式。这是互相联系的三道乘、除法算式。

2.练习十五第6题。

(1)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题是怎样列出等式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Y的等式解答时,最重要的是根据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这样才能正确求出J的值是多少。

3.练习十五第7题。

根据图中商品的标价,你能想到哪些乘法或除法问题?

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并说说为什么要用乘法或除法算。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4.练习十五第8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口答,老师在小黑板上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

提问:这些数量关系式里都是哪三个数量?根据一个乘法数量关系式可以写出几个除法数量关系式?写除法关系式时要怎样想?

(用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

5.第77页思考题。

(1)第(1)题。

提问:积的个位上8是哪两个数乘得的?第二个因数个位与第一个因数十位上5乘满10吗?第二个因数个位是几?第一个因数个位呢?

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十位上5乘满10吗?、第二个因数十位上是几?

请你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2)第(2)题。

商的个位上应该是几?你是怎样看出来的?除数十位上是几?为什么?十位上的商只能是几?为什么?

你现在能填出所有I I里的数吗?先试一试,再说一说是怎样

想的。(这里既可以继续一位一位推算出每个1 |里的数,也可以用商乘除数先求被除数,再做每一步的计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谁再说一说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哪两方面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五第6题。

(十四)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

教学要求:

使学生学会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乘、除法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考方法,能正确地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乘、除法一步计算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做教材复习第(1)、(2)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

提问:第(1)题是怎样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的?

第(2)题是分几步做的?列等式时是怎样想的?

2.列式解答。

一只大象的体重是一头牛的15倍,一头牛重400千克,这只大象重多少千克?

(1)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解答过程。

(2)提问:为什么用乘法算?题里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板书:牛的体重X15=大象的体重)你是根据什么找到这个数量关系的?

(评析:让学生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可以唤起学生回忆,熟悉倍数关系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利于学习例3。顺利地找到例3的数量关系。)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生读题。

提问:例3和上面一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根据大象的体重是牛的15倍,也有怎样的乘法数量关系?

例3和上面一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对着“大象的体重”板书:600,对着“牛的体重”板书:?)

(2)你能用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

请大家根据题里乘法数量关系,在练习本上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这道题。

(评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计算应用题,对解题步骤、解题方法一般已经掌握,因此这里通过复习题与例3的比较找出数量关系式,明确已知数和未知数之后,由学生自己解答,一方面可以利用已有的思路、方法,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使“新知不新”,便于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己探索、掌握新知识。)

(3)你是分几步来解答的?第一步怎样做?(板书)第二步呢?

(板书)这是根据什么来列等式的?第三步怎样做?(注意400后面不要写单位名称)

请你根据题意检验一下,牛的体重400千克对不对?写上答句。

2.小结。

例3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要分哪几步?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步?这道题是根据什么条件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的?

三、巩固练习

1.说出下列条件的数量关系。

四年级人数是三年级人数的2倍。

杨树的棵树是杉树的8倍。

长方形的宽是5米,面积是45平方米。

四年级42人共植树126棵。

2.做“练一练”的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口答题里的数量关系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注意解题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结合提问:为什么要

列成xX3=9187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最重要的是顺着题意想题里的数量关系式,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

3.练习十六第1题。

让学生根据要求把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补充完整。

学生口答补充完整的等式,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每个等式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时要顺着题意想数量关系式,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列等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要分哪几步?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4题。

(十五)应用题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79—80页练习十六第5—1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和乘、除法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些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乘、除法简单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些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计算、判断

1.口算。

练习十六第5题。

2.练习十六第6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小黑板出示第6题。学生口答练习情况

说明第(1)、(3)、(4)题为什么是错的。

3.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

(1)一个数的5倍是65,求这个数。

(2)128比一个数少28,这个数是多少?

(3)45乘以某数得180,求某数。

老师板书。要求学生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后,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让学生说明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

指出: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题时,要先用x表示未知数,再根据题意表示的数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二、应用题练习

1.根据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学校里女老师的人数是男老师的4倍。

男老师有工人。

女老师有68人,

(2)水果店里苹果的箱数比梨多24箱。苹果有72箱,梨有x箱。

(3)一个长方形长8米,宽x米,面积是48平方米。

(4)学校有12行柳树,每行x棵,一共96棵。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结合提问列等式时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里四道题,都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

指出:列等式时,都要先想题里的数量关系式,再按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

2.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这道题是分哪几步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步?

3.练习十六第8~10题。

说一说每道题中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列含有未知数省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用这样的方法解答应用题,先要用J表示题里的未知数,再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然后求出未知数J是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8—10题。

(十六)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材第8l一8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加法里,学过两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哪两个运算定律?

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什么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乘法也有类似的运算定律,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教学乘法交换律

1.教学例l。

(1)出示例1及挂图。

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有几个几张?怎样算一共多少张?[板书:4X3=12(张)]

还可以怎样算一共多少张?[板书:3X4=12(张)]

(2)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结果怎样?4X3和3X4有怎样的关系?(板书:4X 3=3X4)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把4和3交换位置相乘,积怎样?

2.题组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8l页下面的题组。

(2)让学生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在课本上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符号。

(3)提问:第一组里两个因数15和4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积有什么特点?第二组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特点?第三组呢?

3.归纳乘法交换律。

这三组算式里,每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这些例子里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老师总结乘法的交换律,说明这是乘法运算里的一条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乘法交换律结语。

4.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口、6表示两个因数,应该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板书:aXb=bXa)

追问:aXb=bXa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认识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1)我们学过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乘法。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这是应用了什么定律?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你是怎样看出前面的乘法计算是不是正确?

三、教学乘法结合律。、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让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

提问:第(1)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2)题呢?

指出:这两道题都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

提问: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板书:(14X12)X5=14X(12X 5)]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2.题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83页上面三行的三组题。

提问:第一组里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第二组和第三组呢?

(2)大家计算一下每组里两个算式的积,看看它们的积有什么关系,在书上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老师在小黑板上O里板书等号。

3.归纳乘法结合律。

提问:这三组算式里,你看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从上面的例子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老师总结乘法结合律,说明这也是乘法的一条运算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你能根据上面的例子,用字母表示乘法的结合律吗?[板书:(aXb)Xc=aX(bXc)]

追问: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的是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看着这个式子说说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四、巩固练习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呢?

2.“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填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订正让学生说明理由。

3.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口答。

结合判断提问:为什么2lX 24=42X12不是应用的乘法交换律?

4X5X7=5X4X7是把哪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的?

3X2X1=3+2+1为什么不是应用的乘法交换律?

4.练习十七第3题。

学生口答。

结合判断提问:为什么7X(8X 6)=7X(6X8)不是应用的乘法结合律? (3X2)Xl=3+(2+1)为什么也不是应用的乘法结合律?

第四小题12X4X 5X3里的因数是怎样结合起来相乘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4题。

三年级加减法巧算

凑整法(一)――直接凑整 【知识要点】 凑整法就是根据题中数据特点、借助数的组合、分解以及有关运算性质,将其凑成整十整百的数,从而达到计算简便、迅速的一种方法。使用直接凑整法只需记住一句口诀:两数相加, 和凑整;同尾两数直接相减,差凑整。 如:1+9=10,2+8=10,3+7=10,4+6=10,11+89=100,35+65=100 。 【典型例题】 例1.24+44+56 =24+ (44+56) =24+100 =124 例2.303+102+197+298 =(303+197) + (102+298) =500+400 =900 例3.453 + 598+ 147- 198 =(453+147) + (598-198 ) =600+400 =1000 【我来试试】 1.53+36+47 2.214+138+486+262 3. 428 + 657+ 172 —157 4.256-28-72 凑整法(二)——拆(加)补凑整 【知识要点】 拆补凑整,又叫加补凑整法,就是当加数或减数接近某个数时,根据交换律、结合率把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等,再减去多加的或加上少减的部分,从而提高运算速度及正确率。 【典型例题】 例1. 1999+198+97+6 =(1999+1) -1+ (198+2) -2+ (97+3) -3+6 =2000+200+100+ (6-1-2-3 ) =2300+0 =2300 例2. 998+397+506 =(998+2) -2+ (397+3) -3+ (506-6 ) +6 =1000+400+500+ (6-2-3 ) =1900+1 =1901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第八课时: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计算、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的简便运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3、解决问题:根据具体的算式中的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计算方法。 4、情感与态度:通过教学,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减法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几种算法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关键:在观察、比较中了解减法的简便计算中数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感知“凑整” 1、把上下两行中两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1597 263 317 37 283 164 403 2、出示三个算式。 72+39+28 72+(38+28)(72+28)+39 (1)观察、比较。你更喜欢计算哪个算式?为什么? (2)说明:“凑整”能使计算更简便。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个思想来研究减法中 的一些简便计算。 二、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一)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二)的条件问题。 小组讨论。 汇报。 三、巩固应用优化算法 1、我会填。 513-76-24=513○(□+□) 1048-161-39=1048-(□○□) 2、我能更快计算。 1184-68-42 5347一347一972 3576-133-67 1054-13-54 思考:注意观察数据特征,怎样简便怎样算。 3、试一试,我能行。 (1)2864-37一42一21 (2)3862一319一182一481一218 4、我来当小医生。 (1)276-76+24=276-(76+24)() (2)25+5-25+5=0 () (3)384-(84+29)=384-84+29 () (4)78+19-22=78+22-19 ()

三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1)

(九)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减法的一条运算规律及其应用(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的运算规律,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引入新课。刚才我们用简便方法,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这 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板书课题)通过学习,要能步认识减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减法的运算规律。 (1)教学第68页的应用题。 出示题目,读题。 指名学生口答解题算式,老师板书一种方法的算式和结果。 提问:第一种算法是怎样想的?求还剩多少米,还可以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第二种算法又是怎样想的? 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问题?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数里减去什么?所以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说明哪两个式子相等?[板书:360—87一113=360一(87十113)] 提问:从360里减去87和113这两个数,等于从360里减去什么? (2)题组的计算、比较。 用小黑板出示第68页下面的题组。 请大家在课本上把这几道算式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等号。 提问:从第一组两个算式里可以看出从30里减去4和6两个数,等于从30里减去什么?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3)归纳运算规律。 在这三组算式里,每组算式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出运算规律,并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结语读一读。 (4)根据规律填空。

最新三年级加减法的巧算

加减法的巧算 方法提示:加减法的巧算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凑整法,把两个数和多个数相加或减得到一个整数。 一、计算下面各题 1、43+66+57+34 2、28+54+22+46 二、加减混合运算中,交换数字的顺序时注意符号要跟着一起搬家。 1、67+52+23-32 2、98-76+96-88 3、39+48-19+20-38 4、39+78-29-28 三、一个数连续减去多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多个数的和、 1、89-43-36 2、128-65-35 3、100-7-7-7-7-7 4、86-11-22-33 四、注意到去括号的规则:括号前面是减号,打开括号要变号。 1、134-(34+50) 2、348-(150-52)

3、253-(33+53-22)3、87+76-(30-24+17) 五、首尾凑整法 1、1+2+3+4+5+6+7+8+9 2、2+4+6+8+……+28 六、补数凑整法 1、9+99+999+9999 2、8+98+198+1998 课内练习 1、45+76+55+24 2、89-24+11+54 3、65-37+57-25 4、22+67+78-27

5、87-34-66+13 6、93-34-26 7、145-(67+45)8、89-(56-11) 9、158-(120-40+58)10、1+2+3+。。。+19 11、1+3+5+7+。。。+29 12、9+19+29+39 作业 1、49+16+51+37+84 2、39+38+41+45+37+40+43 3、86-37+14-63 4、79-25-39+85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1)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减法的一条运算规律及其应用(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的运算规律,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引入新课。刚才我们用简便方法,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板书课题)通过学习,要能步认识减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减法的运算规律。 (1)教学第68页的应用题。 出示题目,读题。 指名学生口答解题算式,老师板书一种方法的算式和结果。 提问:第一种算法是怎样想的?求还剩多少米,还可以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第二种算法又是怎样想的? 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问题?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数里减去什么?所以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说明哪两个式子相等?[板书:360-87一113=360一(87十113)] 提问:从360里减去87和113这两个数,等于从360里减去什么? (2)题组的计算、比较。 用小黑板出示第68页下面的题组。 请大家在课本上把这几道算式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等号。 提问:从第一组两个算式里可以看出从30里减去4和6两个数,等于从30里减去什么?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3)归纳运算规律。 在这三组算式里,每组算式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出运算规律,并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结语读一读。 (4)根据规律填空。 563-174-26=563- (174O26) 342-69-31=342-( O ) 1284一(600+7)=1284-600 O 7 324-(24+198)=324- O

三年级加减法的巧算

第一讲加减法的巧算 一、加法中的凑整 知识点1分组凑整法 例1用简便方法计算: ⑴783+25+175 ⑵2803+ (2178+5497) +4722 知识点2:加补凑整法 例 1 计算:(1)2458+503 (2) 574+798 例 2.计算:995+996+997+998+999 练习与思考: 计算下面各题 (2) 327+798 (3) 2497+183 (1) 256+503 (4 ) 376+174+24 (5)864+(673+136)+227

(6) 99999+9999+999+99+9 (7) 77+79+79+80+81+83+84 (8) 901+902+905+898- 907+908- 895 练习与思考: 计算下面各题,并口述解题思路。 (1) 379-297 ( 2) 467- 103 例 1:计算:1654 — (54+78)例 2:计算:2937 — 493-207 例 3:计算:1000 — 91- 1-92-2-93- 3-94- 4- 95-5-96-6- 97- 7-98 —8-99-9 例 1. 计算:(1) 956-597 (2) 3475-308 (3) 3498- 438

练习与思考。 (1) 1324—875—125 (2) 1000—81 —19—82 —18—83—17—84—16—85 —15—84—16—83 —17— 82—18—81 —19 例1: 497+334-297例2: 7523+ (653 —1523) 例3: 3467—253—174—47—126 练习与思考。 (2) 538—194+162 (1) 3842—1567—433—842 (3) 9375—( 2103+3375 (4) 874—( 457—126)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通过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逐步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并掌握加、减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要加的数或要减的数是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十数,多加了或多减了多少.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减法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1745+980=2725,直接写出下面的得数. 2725-1745=( ) 2725-980=( ) 3.口算下面各题. 574+200476-300247+20 352-200615+300113+60 (二)探求新知 1.导入:利用复习中的口算最后一道题113+60.

教师叙述:同学们会很快地计算出113+60的得数,因为60是一个整十数.那么,怎样很快计算出象113+5 9这样算式的得数呢?首先我们要研究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演示课件“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课题)下载 2.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例1)下载 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1)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自己解答. 130-46-34130-(46+34) =84-34=130-80 =50(本)=50(本) (2)学生讨论:两种算法结果怎样?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3)教师提示: 从130里依次减去46和34,等于从130里减去46与34的和. 3.学例2.(演示课件“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例2)下载 计算295-128-72. (1)让学生观察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联系例1同桌进行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3)教师强调:从295中依次减去128和72,等于从295中减去128与72的和.而这两个数的和恰好是整百数,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4.完成55页“做一做”

20以内的加减法简便计算方法

20以内的加减法简便计算方法 一、要牢记10以内数字分解 1 1 1 2 2 1 1 3 2 2 3 1 1 4 2 3 3 2 4 1 1 5 2 4 3 3 4 2 5 1

二、加法简便算法 1、10以内加法直接用分解法计算 举例1:3+4=? 办法:因为7分解为3和4,故3+4=7 举例2:4+5=? 办法:因为9分解为4和5,故4+5=9 2、得数为10以上的加法 举例1:7+8=? 办法:因为7+3=10,把8分解为3和5,7+3+5=15 举例2:6+9=? 办法:因为6+4=10,把9分解为4和5,6+4+5=15 同理:如果是9+6=? 办法:因为9+1=10,把6分解为1和5 9+1+5=15

举例3:12+7=? 10+2+7=10+9=19 三、减法简便算法 1、10以内的减法直接用分解法计算 举例1:10-6=? 办法:因为10分解为6和4,故10-6=4 举例2:9-6=? 办法:因为9分解为6和3,故9-6=3 2、10以上的减法 (1)举例:11-6=? 把被减数6分解为1和5,转化为10以内减法 11-1-5=10-5=5 (2)举例:17-5=?把17分解成10+7 10+7-5=10+2=12 (3)举例:16-8=?把8分解成6和2,转化为10以内减法16-6-2=10-2=8 四、填空 举例:()-5 =3 相当于5+3=8 举例:12-()=3 相当于12-3=12-2-1=10-1=9 举例:()+5 =13 相当于13-5=13-3-2=10-2=8 举例:5+()=18 相当于18-5=10+8-5=10+3=13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三年级数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 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法运算律,会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的运算规律,会运用这种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应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加法运算律,会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难点: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的运算规律,会运用这种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备注 课前小研究1、预习50页例3,说说第()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它使用了加法()律。 2、试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32+59+68756+43+157 3、想一想,做一做:482-159+18怎样算简便? 4、预习例4,想一想,你会选择那种付钱方式:①先付一件的价钱,然后再付一件。②两件的钱一起付。 5、选择自己喜欢的付钱方式,列出算式。

6、观察例4的计算过程,说说自己的发现: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 小组合作交流提供5~8分钟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师 生 汇 报主要问题解决策略 理解、运用加法运算律 运用例4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1、让学生在课前小研究的基础上,小组汇报各自的算法,从而通过比较,探索出简便的算法。 2、进一步归纳方法,加强练习。 1、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如付账等情景的模拟)去理解算法。并归纳出计算规律。 2、多加练习,加深认识,熟记规律。 练习设计1、P51课堂活动1~2题。 2、补充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76+84+1679+145+21350-175-25 第五课时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二) 一、教学内容:课本51页例5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奥数系列之加减法中的巧算一完整版

三年级奥数系列之加减 法中的巧算一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三年级奥数系列之 加减法中的巧算(一) 课前小练 1、计算 480—101= 598+99= 43+189+57= 591+482+118= 2、根据加法运算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28+=45+() 4、(163+)+15=+(75+) 5、()+28=()+a 6、a+( +b)=( +50)+() 3、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65+29+71 143+(57+26) 396—28—22 99+(38+101) 158+67+142 135+267+65 知识点精析精讲 一、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进行加减运算时,为了又快又准确,除了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法则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巧算方法。加减法的巧算主要是“凑整”,就是将算式中的数分成若干组,使每组的运算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再将各组的结果求和。这种“化零为整”的思想是加减法巧算的基础。 先讲加法的巧算。加法具有以下两个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其中a,b各表示任意一数。例如,5+6=6+5。 一般地,多个数相加,任意改变相加的次序,其和不变。例如, a+b+c+d=d+b+a+c=… 其中a,b,c,d各表示任意一数。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

a+b+c=(a+b)+c=a+(b+c), 其中a,b,c各表示任意一数。例如, 4+9+7=(4+9)+7=4+(9+7)。 一般地,多个数(三个以上)相加,可先对其中几个数相加,再与其它数相加。 把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综合起来应用,就得到加法的一些巧算方法。 二、互补 两个自然数相加,如果它们的和恰好是整十、整百、整千·····那么就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补数”,这两个数称为互补。在做减法的运算时,如果有两个加数互为补数,那么可以先求出它们的和,使计算迅速简便;如果题中没有互补的加数,那么可以设法分出互补的加数,以便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题型一:凑整法 【例1】计算 (1)31+58+69; (2)325+28+675; (3)75+26+25. 【变式训练】 (1)7475+847+525+153; (2)323+9677+92+108; (3)9495+9697+505+303. 题型二:借数凑整法 【例1】计算 (1)74+75+28; (2)325+996; (3)125+47. 【变式训练】 (1)9997+4+99+998+3+9; (2)299999+29999+2999+299+29; (3)698+15+39+47. 题型三:分组凑整法 【例1】计算 (1)400-89-11; (2)960-102-98;

四年级加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练习题

四年级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练习题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b=b+a 例如:16+23=23+16 546+78=78+546 2. 加法结合律 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字母表示:(a+b)+c=a+(b+c) 例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式: (1)63+16+84 (2)76+15+24 (3)140+639+860 (4)63+1.6+8.4 (5)0.76+15+0.24 (6)1.4+639+8.6 举一反三: (1)46+67+54 (2)680+485+120 (3)155+657+245 (4)0.46+67+0.54 (5)6.80+485+1.20 (6)1.55+657+2.45

3.减法交换律、结合律 注:减法交换律、结合律是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衍生出来的。 减法交换律: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可以互换。 字母表示:b-c-a=c-b-a 例2. 简便计算: 198-75-98 346-58-46 7453-289-253 减法结合律:(1)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同学关键就是错这个概念,重点看 (2)如果一个数减去一个数,再加一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差。 字母表示:a-b+c=a-(b-c) 例3.简便计算: (1)369-45-155 (2)896-580-120 (3)1823-254-746

(4)176-(76+52) (5) 268-(68+15) (6)345-(38+45) (7)156-48+48 (8)96-75+25 (9)164-57+37 (10)457-(158-43) (11) 186-(98-14) (12)234-(88-66) 4.拆分、凑整法简便计算 拆分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拆分成整百、整千与一个较小数的和,然后利用加减法的交换、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103=100+3,1006=1000+6,… 凑整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小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写成一个整百、整千的数减去一个较小的数的形式,然后利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97=100-3,998=1000-2,… 例4.计算下式,能简便的进行简便计算: (1)89+106 (2)56+98 (3)658+997

小学三年级数学 加减法速算与巧算

速算与巧算(一) 一、加法中的巧算 1.什么叫“补数”? 两个数相加,若能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整万…,就把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补数”。 如:1+9=10,3+7=10,2+8=10,4+6=10,5+5=10。 又如:11+89=100,33+67=100,22+78=100,44+56=100,55+45=100, 在上面算式中,1叫9的“补数”;89叫11的“补数”,11也叫89的“补数”.也就是说两个数互为“补数”。 对于一个较大的数,如何能很快地算出它的“补数”来呢?一般来说,可以这样“凑”数:从最高位凑起,使各位数字相加得9,到最后个位数字相加得10。 如: 87655→12345, 46802→53198,87362→12638,… 下面讲利用“补数”巧算加法,通常称为“凑整法”。 2.互补数先加。 例1巧算下面各题: ①36+87+64②99+136+101 ③ 1361+972+639+28 解:①式=(36+64)+87 =100+87=187 ②式=(99+101)+136 =200+136=336 ③式=(1361+639)+(972+28) =2000+1000=3000 3.拆出补数来先加。 例2 ①188+873 ②548+996 ③9898+203 解:①式=(188+12)+(873-12)(熟练之后,此步可略)

②式=(548-4)+(996+4) =544+1000=1544 ③式=(9898+102)+(203-102) =10000+101=10101 4.竖式运算中互补数先加。 如: 二、减法中的巧算 1.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例 3① 300-73-27 ② 1000-90-80-20-10 解:①式= 300-(73+ 27) =300-100=200 ②式=1000-(90+80+20+10) =1000-200=800 2.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 例4① 4723-(723+189) ② 2356-159-256 解:①式=4723-723-189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加、减的一些简便算法,并且理解算理。 2.发展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一个数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多减几要加上几) [评析:教学目的及重、难点制定的恰当而具体,说明教师对教材把握得准、吃得透。] 教学方法:启发式、迁移法,渗透学法指导。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 教学用具:卡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l)填空。 78=80-( ) 87=( )-( ) 99=( )-( ) 198=( )-( ) 297=( )-( )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78=80-( )? 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等于一百减几?仿照前三题,想一想后两题怎样填? (2)观察两组算式,想一想,哪一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第一组:215+70 第二组:215+69 143+100 143+98 475-200 475-199 387-300 387-298 启发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看一看这组的加数,减数有什么特点?(不是整十、整百的,但接近整十、整百) [评析: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内容进行辅垫,减缓知识坡度,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师: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例1:113+59 (1)找一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59)(板书:找) (2)想一想,可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看作60以后,113+60的结果比原题怎样?为什么会多1?(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多加l) 多加1,要想得到原题的结果应该怎样?生答师板书:多加1要减l (3)想好简算方法后,接下来应干什么?(板书:算)

三年级下册加减法简便运算

三年级下册加减法简便运算 1、计算。 75+26+25 72+67+28 116+625+84 321+52+679 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6+58+60+62+64 9+99+999+9999 2250一73一27 14+15+17+8 0+83+85 900一(99+98+97+96 )675一(11+13+15+17+19)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683+48+152 438+86-138

1645-(645+290)873-(173-64) 674-(38+74)457-(230-143) 728-46-22-54-67-78-33 7000-85-84-83-82-81-15-16-17-18-19 〖例题精讲〗 例1、乘法中的巧算: 1交换律结合律 (1)25×55×4(2)25×32×125×7 〖我真行1〗 (1)5×25×2×4(2)125×48×8(3)25×64×125 例2、乘法的分配律: (1)25×(40+4)(2)39×47+39×53 〖我真行2〗 (1)125×(80+8)(2)66×36+33×36+36 例3、巧用乘法的分配律: (1)39×101(2)22×99

〖我真行3〗 (1)44×1002(2)556×99 例4、乘除法中的巧算: (1)17÷8+19÷8+28÷8(2)77×5÷11(3)7500÷(100÷3) =(17+19+28)÷8=77÷11×5=7500÷100×3 (4)76×25(5)700÷25 =76×25×4÷4= (700×4)÷(25×4) 〖我真行4〗 (1)12÷25×100(2)31÷9+33÷9+35÷9 (3)48×125(4)3000÷125 〖方法归纳〗 学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除法的分配性质,同级运算“带号搬家”,去括号等进行简便计算。 〖我真棒〗 4600÷ (23÷3)84×29-18×84-84 11×37+99×7 方法归类:这种好方法也适用于个位数是5的两个相同的多位数相乘的计算。例5、除法巧算 130÷54200÷2534000÷

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一个略小于整十、整百的数的简便算法,能够合理、灵活地进行简算。 2.在将生活中常见"事理"提炼为简算"算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让学生在这一提炼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简算的算理。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为"算理"配个生活原型,将抽象的"算理"外化、物化,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顺利地理解、掌握简便算法。 教学用具:面额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的人民币若干张、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下面的数最接近哪个整十数或数百数? 69 197 104 88 299 406 2.填空。 78=80-() 99=100-() 201=200+() 87=()-() 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人民币收进、付出的计算。小红的妈妈开了一个小商店,星期天她去进货,留下小红在商店里卖东西,大家来看小红碰到了什么情况。 二、实践探究 (一)教学例1、例2,加法的简算。 1.实践 (1)投影显示"一区":这位顾客应该怎样将钱搭配起来付给小红?哪种搭配方法最简单?

师出示面额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的人民币若干张,学生讨论得出最简单的搭配方法:1张、1张、2张。 (2)投影显示"二区""原有"行:小红原有多少元? 投影显示"二区""收入"行:卖掉这桶油后,小红共有多少元?学生列式(师板书:113+59)并用竖式计算结果(投影显示:现有172元)。 (3)小红和顾客之间有没有更简便的收付方法? ①学生思考、讨论得出:顾客付给小红1张,1张,小红找还。 ②验证:一生扮演小红,身边有钞票:1张、l张、3张(共113元)。一生扮演顾客,付给小红1张,,1张共60元),小红找还。这时小红身边有 172元,与笔算结果相同。 2.提炼。 投影显示"三区"。 (1)请同学们把小红收、付款的情况按"原有、收入、付出"的顺序口述一遍。(原有113元,收入60元,付出1元。) (2)小红收入60元,付出1元,实际收人多少元?为什么要付出1元?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重点小结第二问:小红应收入59元,先收入60元,多收入了1元,所以要再付出1元。 (3)将口述的小红收付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板书:113+60-1)。这个算式与113+59的结果相等吗?能否直接口算出它的结果?(板书:113+59=113+60-1=172) (4)联系收、付款情况,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实际意义。 学生口述后师小结,突出"付整找零"的思想。 3.反思。 (1)观察算式"113+59=113+60-1"思考:①为什么原来加59现在改为先加60,而不是先加50、70或其它的数?②为什么加上60后还要再减而且是减去1而不是其它的数? (2)学生思考、讨论得出:①60是最接近59的整十数。②原来加59,现在先加60,多加了1,所以要再减去1。 4.演绎、概括。 (1)出示:276+98=276+( )○( )=( ) ①怎样填?②为什么这样算? (2)观察、思考:①这两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共同点?②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13 + 59 = 113 + 60 - 1 = 172 276 + 98 = 276 + 100 - 2 = 374 略小于整十 一个数+整十整=这个数+整百-多加的数 百的数的数

三年级加减法的巧算

三年级加减法的巧算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266196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加减法的巧算 方法提示:加减法的巧算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凑整法,把两个数和多个数相加或减得到一个整数。 一、计算下面各题 1、43+66+57+34 2、28+54+22+46 二、加减混合运算中,交换数字的顺序时注意符号要跟着一起搬家。 1、67+52+23-32 2、98-76+96-88 3、39+48-19+20-38 4、39+78-29-28 三、一个数连续减去多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多个数的和、 1、89-43-36 2、128-65-35 3、100-7-7-7-7-7 4、86-11-22-33 四、注意到去括号的规则:括号前面是减号,打开括号要变号。 1、134-(34+50) 2、348-(150-52)

3、253-(33+53-22) 3、87+76-(30-24+17) 五、首尾凑整法 1、1+2+3+4+5+6+7+8+9 2、2+4+6+8+……+28 六、补数凑整法 1、9+99+999+9999 2、8+98+198+1998 课内练习 1、45+76+55+24 2、89-24+11+54 3、65-37+57-25 4、22+67+78-27

5、87-34-66+13 6、93-34-26 7、145-(67+45) 8、89-(56-11) 9、158-(120-40+58) 10、1+2+3+。。。+19 11、1+3+5+7+。。。+29 12、9+19+29+39 作业 1、49+16+51+37+84 2、39+38+41+45+37+40+43 3、86-37+14-63 4、79-25-39+85 5、267-(67+59) 6、435-(89+35-39) 7、11+12+13+。。。+29 8、8+18+28+38+48

数学简便计算方法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重点知识归纳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 b b a +=+ 例如:16+23=23+16 546+78=78+546 2.加法结合律 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c b a c b a ++=++ 注意:加法结合律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其中有两个加数的和刚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话,那么就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将原式中的加数进行调换位置,再将这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运算。 例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式: (1)63+16+84 (2)76+15+24 (3)140+639+860 举一反三: (1)46+67+54 (2)680+485+120 (3)155+657+245 3.减法的性质 注:这些都是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衍生出来的。 减法性质①: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可以互换。 字母表示:b c a c b a --=-- 例2.简便计算:198-75-98

减法性质②: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c b a c b a +-=-- 例3.简便计算:(1)369-45-155 (2)896-580-120 4.拆分、凑整法简便计算 拆分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拆分成整百、整千与一个较小数的和,然后利用加减法的交换、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103=100+3,1006=1000+6,… 凑整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小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写成一个整百、整千的数减去一个较小的数的形式,然后利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97=100-3,998=1000-2,… 注意:拆分凑整法在加、减法中的简便不是很明显,但和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结合起来就具有很大的简便了。 例4.计算下式,能简便的进行简便计算: (1)89+106 (2)56+98 (3)658+997 随堂练习:计算下式,怎么简便怎么计算 (1)730+895+170 (2)820-456+280 (3)900-456-244 (4)89+997 (5)103-60 (6)458+996 (7)876-580+220 (8)997+840+260 (9)956—197-56

三年级加减法巧算

凑整法(一)——直接凑整 【知识要点】 凑整法就是根据题中数据特点、借助数的组合、分解以及有关运算性质,将其凑成整十整百的数,从而达到计算简便、迅速的一种方法。使用直接凑整法只需记住一句口诀:两数相加,和凑整;同尾两数直接相减,差凑整。 如:1+9=10,2+8=10,3+7=10,4+6=10,11+89=100,35+65=100。 【典型例题】 例1. 24+44+56 =24+(44+56) =24+100 =124 例2.303+102+197+298 =(303+197)+(102+298) =500+400 =900 例3.453+598+147-198 =(453+147)+(598-198) =600+400 =1000 【我来试试】 1.53+36+47 2.214+138+486+262 3.428+657+172-157 4.256-28-72 凑整法(二)——拆(加)补凑整 【知识要点】 拆补凑整,又叫加补凑整法,就是当加数或减数接近某个数时,根据交换律、结合率把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等,再减去多加的或加上少减的部分,从而提高运算速度及正确率。 【典型例题】 例1. 1999+198+97+6 =(1999+1)-1+(198+2)-2+(97+3)-3+6 =2000+200+100+(6-1-2-3) =2300+0 =2300 例2. 998+397+506 =(998+2)-2+(397+3)-3+(506-6)+6 =1000+400+500+(6-2-3) =1900+1 =1901 例3. 836+501-498+305 =836+(501-1)+1-(498+2)+2+(305-5)+5 =836+500-500+300+(1+2+5) =1136+8

四年级加减法简便计算练习题

四年级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练习题 一、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字母表示为: 加法结合律:。字母表示为: 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先算两个减数的和,再相减。字母表示为: 如果小括号前面前面是减号,去掉小括号,要改变括号里的运算符号。字母表示为: 二、加法的简便计算 403+627+597 355+260+140+245 99+321+101 (725+139)+261 (245+138)+(62+155) 999+322+99 486+198 546+695 398+124 549+301 728+4052 637+2989 三、减法的简便计算 635-99 486-197 782-498 1000-696 684-201 752-403 480-301 1000-505 527-145-55 496-172-228 375-168-75 402-192-18 469-128-169-72 1000-125-640-235 467+92-267 654+138-157-43 451-(251+130)865-(165+320)(678+249)-(158+149) 四、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25-64+75-36 345+197+658 645-180-245 1022-478-422 987-(287+135) 672-36+64 36+64-36+64 564-298 564+298 382+165+35-82

487-287-139-61 500-257-34-143 2000-368-132 568-(68+178) 155+256+45-98 514+189-214 369-256+156 700-201 1000-821 512+(373—212)228+(72+189)409-(230-91)897-72-28 897-72+28 四、应用题。 1、雄城商场1—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雄城商场平均每月售出冰箱多少台? 2、第三小组六个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28厘米、136厘米、140厘米、132厘米、124厘米、12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3、一本书共有326页,小明第一天看了65页,第二天看了35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4、黄山旅游景区周末上午迎来1398名中国游客,457名外国游客,中午离开了257名中国游客、198名外国游客,景区里还剩下多少游客? 五、列式计算 1、96减去35的差,乘63与25的和,积是多少? 2、2727除以9的商与36和43的积相差多少? 3、3与9的差除336与474的和,商是多少? 4、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的和与差的积是多少?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练习课教案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练习课 北碚区龙凤桥小学:王治容 教学内容:练习八第3,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仔细观察、分析,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3、经历探索的过程,品尝发现的快乐,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练习难点:培养仔细观察、分析,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的练习。 二、回顾旧知,巩固基础。 1.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生口答后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主动回忆: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方法? (1)运用加法交换律或结合律。 (2)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把它们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计算比较简便。 1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先把所有的减数加在一起,再从被减数里减去。比如:250-58-42=250-(58+42) 3、在下面的○里,填上运算符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 1035-497-203=1035-(□+□) 350-160-140=350 ○(160□140)137-(37+25)=137○□○□ 414-(□+□)=414-14-39 学生填空,并指名回答这样填的根据。 三、分析比较,强化认知。 1、下面的题怎样算才简便,只做第一步。出示课件。 671-105 475+103 372-206 673+99 378+298 551-397 生独立练习后,集体订正。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看成整十、整百数后,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讨论后交流,师板书: 少加了几,再加上几;少减了几,再减去几。 多加了几,要减几;多减了几,要加几。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X。 376+94=376+100+6 () 295+75=300+75-5 () 193-57=200-57+7 () 1823-780=1823-800-20 () 152-(52+97)=152-52+97 () (3)自己选择练习八的第8题中的3题完成在练习本上。 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查漏补缺,灵活应用。 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