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临港新城

合集下载

咸嘉临港新城新型城镇化规划

咸嘉临港新城新型城镇化规划

咸嘉临港新城新型城镇化试验区位于咸安、赤壁、嘉鱼三地交界处,地处武汉新港上游,涉及3县(市、区)5镇21村7万人,全域规划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

建设咸嘉临港新城新型城镇化试验区的战略,是市委市政府从国情、省情、市情出发,契合咸宁发展大局,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

一、规划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咸宁市委市政府将新嘉临港新城定为咸宁市新型城镇化试验区。

二、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协调推进,按照构建区域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开放创新示范区的要求,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布局科学、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规划目标:打造新型城镇化的实验区。

四、发展定位:临港低碳创新区、拥湖面江宜居城。

五、基本原则:坚持创新理念,科学发展,切实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坚持城镇带动,产业驱动,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和城镇化途经;坚持生态优先,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坚持城乡统筹,优化结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切实保障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六、功能布局:形成“一轴两带,平行互通;三心引领,产城共融;组团发展,宜游宜居”的空间格局,以咸嘉发展大道为主轴,向西发展行政、商住和旅游区,向东发展现代低碳产业园和国际合作区,沿江发展港口物流园区、西凉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构建四大功能板块。

七、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园区、创新科学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生态行政商务区、西凉湖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飞地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

临港新城发展规划.doc

临港新城发展规划.doc

临港新城发展规划.doc1、首期启动:进一步推进主城区和物流园区首期建设步伐;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园区的建设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有效推动重点城镇的建设改造,为临港新城的全面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近中期:2003-2010年初步形成生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布局合理的以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港口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新城。

人口规模从现状的15万增加到40万人。

3、远期:2011年-2020年基本实现规划目标,并成为上海东南地区最具有集聚力和发展活力的中等规模的滨海新城。

人口规模达到60万人。

4、远景:2020年以后全面实现规划目标,成为上海的辅城。

一、规划背景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要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航运中心强力支撑。

国务院1996年1月明确提出要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根据江泽民总书记“港为城用,城为港兴”的战略思想,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高度,审时度势提出规划建设上海临港新城,实现港、区、城的联动发展这一项关系上海21世纪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根据规划,上海临港新城是洋山港的陆域腹地和主要的集疏运基地,并包括了环境优美的生活区和高效益的产业区。

整个临港新城是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关键举措。

从前期的规划选址论证和战略策划研究,到后来的概念规划的深化工作,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2004年1月,上海临港新城总体规划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实施。

临港新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北至大治河,西至A30高速公路-南汇区界,东、南至规划海岸线围合的区域,其中,目前已经成陆的约209平方公里。

本次上报的临港新城总体规划,是在2002年原经市政府批准“海港新城”的基础上,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城市发展目标,增加了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区、高科技的综合区发展而来的。

上海临港建筑规划方案

上海临港建筑规划方案

上海临港建筑规划方案上海临港是上海市的东部新城,位于浦东新区南端,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临港新片区发展,上海临港在未来的建筑规划方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上海临港作为一片新兴的城市区域,应该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在建筑规划方案中,应该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绿化率。

同时,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建设水循环系统,减少水资源浪费。

此外,还应该注重空气质量改善,在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上,要尽可能减少对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

其次,要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

上海临港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区域,需要完善的公共设施来支持其发展。

在建筑规划方案中,应该合理布局学校、医院、商场等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此外,还应该注重交通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地铁等,以提高区域的交通便利性。

再次,要注重功能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临港的建筑规划应该注重将不同功能的建筑融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多样性和高效率的城市环境。

在建筑设计和用途选择上,要兼顾住宅、商业、办公等多个功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还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建筑等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后,要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上海临港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建筑规划方案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同时也要注重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的体现。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和旅游开发,提高人们对本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综上所述,上海临港的建筑规划方案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功能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保护和传承。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上海临港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的城市区域,为周边地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临港新城规划

临港新城规划

临港新城规划
临港新城是上海市的重要战略布局,位于上海市南部的浦东新区。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临港新城规划为全面推进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提供了新动力和支撑。

临港新城总规划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计划分为A、B、C、D四个板块,其中A板块是临港新城的核心区,B板块是重点开发区,C板块是重点集聚区,D板块是后备开发区。

临港新
城规划的核心思想是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

首先,临港新城注重创新发展。

规划中提出,临港新城将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和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

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创新资源,建设临港科创园等创新载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为新城的发展增添新动力。

其次,临港新城致力于绿色发展。

规划中强调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建设生态绿心和生态廊道,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临港新城将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努力将新城打造成为生态宜居的典范。

此外,临港新城追求高质量发展。

规划中明确了临港新城将打造成为综合性、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中心。

新城将建设一批公共设施,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同时,着力培育特色商业街区和文化产业,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
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幸福感。

总之,临港新城规划着眼于未来发展需求,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理念,力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

随着规划的实施,临港新城将成为上海乃至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城市节点,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也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6号

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6号

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正文:---------------------------------------------------------------------------------------------------------------------------------------------------- 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2003年12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6号发布)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临港新城的管理,促进临港新城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区域)上海临港新城(以下简称临港新城)由主城区、产业区和洋山深水港后方配套区等组成,东起南汇滨海,西至郊区环线(远东大道)及至南汇区与奉贤区界,北以大治河为界。

第三条(发展方向)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临港新城应当建成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以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出口加工、教育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海滨城区。

鼓励临港新城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成为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综合性试验区。

第四条(管委会)本市设立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

管委会是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依据本办法的委托行使如下职责:(一)制订、修改、实施临港新城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行政管理的具体规定;(二)负责临港新城内投资项目、土地使用的审批;(三)负责临港新城内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的行政管理;(四)负责临港新城内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五)协调上海海关、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等行政管理部门对临港新城内企业的日常行政管理;(六)负责为临港新城内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七)完成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公共事务的管理)管委会负责临港新城有关行政事务的归口管理。

临港新城低碳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

临港新城低碳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

上海城市规划 1 0 1 1Fra bibliotek5 2 l临港新城低碳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
L w a b nCt ln ig E po aina d Pa t eo ig n e Ci o C r o i Pa nn x lrt n rci f n a g N w t y o c L y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是 2 世 纪 人 类 社 会 面 临 的共 同 挑 战 。 1 2 0 年 底 哥 本 哈 根 气 候 变 化 大 会 的 召 开 .推 动 了各 方 0 9
通过低 碳城市 规划寻 求城市 发展 的低碳化 方 向 探索 总体规 划、详细规划2 层面的临港新城低 碳城市形态 个 和土 地利用 空间规 划策略 ,并研 究提 出低 碳城市 能源
L w a b n ct an ig i a n w p tv f o c r o iypl nn s e pe s ecie o r ct an n d an i p an a o a he e a lw i pl nig an m or tw y t c iv o y t c on ci As one oft I tb t h flw ar n ab t r y he fr a c o o c s bo d el m en ctc a ea o Sh ev op tpr a ie s f r ang i ha,Li an ng g
市 是 以 城 市 空 间 为 载 体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实 施 绿 色 交 通 和
建筑 ,转变居 民消费观 念 ,创 新低 碳技 术 .从 而达到最 大 限度地减 少温 室气体 的排放 建 设低碳 城市 是城市 建设理 念 的根 本性转 变 。由于城 市规 划对城市 布局 、土 地利 用 、空 间形态 、交 通模式 、基础设 施建设 等方面具 有锁定 效应 所以对城 市低碳 发展有着 长期性 、结构性 的影 响 。在此 背景下 ,低碳城 市规划成 为城市 规划新 的 视角 .有关讨 论和研究 不断涌现 。低碳城 市规 划以实现 城市低 碳发展 为 目标 ,结合对 经济 、社 会和环 境结构 的

临港新城地质特征及其对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分析

临港新城地质特征及其对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分析

临港新 城 所 在 区 , 文 地 质 条 件 与 区域 相 似 。 水
产业依托的中等规模城市 ; 以大型湖泊水面 和生 是
态绿地 为 主体 的现 代海 滨 旅 游 区 , 港 新 城将 是 未 临
来东方 现代 大港 的港 口城 市 。
由于南汇地 区基岩隆起 , 导致第 五承压含水层在本
含水层分布 含水层底板
埋 m
一 ~ 一 ~一 一
2 ~71 7
普遍 分布
普遍 分布
6 5~9 7
普遍分 布
普遍分布
“ 层 ” 4 2 3 上 1 7~ 0 : “ 层 ”1 29 下 2 7~ 5 “ 上层 ” 4~ 4 2 5:
含水层厚度/ m
F g 2 T e Hy rg oo i rf e fL n—G n e i i . h d o e lg c P o i so i l a g n w ct y
本 文是国土资源部与上海市人 民政府合 作项 目《 上海市 三
2 地 质 环 境 特 征
2 1 基 岩地 质特征 .
摘 要 结合临港新城三维地质调查所取得 的成 果 , 分析了该城区地质特征及对新 城建设 的影响 , 城规划建 设提供科学 为新
依据和服务 。 关键词 地质环境特征 建设 影响 临港新城
1 前 言
临港 新城 坐 落 于 上 海 东 南 南 汇 嘴 一 带 的海 滩 上 。是上 海 国际航 运 中心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上海 是 面 向全 国及世 界 的现代 综合 物流 基地 ; 是相 对独立 、 功 能完 善 , 以具 有 自由 贸易 区特 征 的 现代 物 流 业 并
于中国地质 大学工 商管理专 业。现从事新 区规 划

世联_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居住小区WSW-C1地块产品定位思

世联_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居住小区WSW-C1地块产品定位思

规划
注重规划的合理性,充分参考社会各界的意见,并 预留待发展用地
立法和政策 政府在立法和政策上对新城建设给予支持
交通 产业结构
新城与中心城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系统相连接 新城内部的交通要充分考虑公交系统、步行系统和 主要交通干道的合理性和便捷性
产业结构的非单一性、二、三产业都应齐备
功能
具备生活、居住、工作、休闲等多重功能
临港新城 中国/上海
沙田新市镇 中国/香港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筑波科学城 ✓千里新城 ✓多摩新镇 ✓东京临海副中心新城 (日本/筑波、大阪、东京)
Canberra (澳大利亚/堪培拉)
Brasilia (巴西/巴西利亚)
10
世界的新城
新城发展 模式
资料来源:文献检索、世联分析
依据新城发展的内在核心驱动因素和城市功 能的不同,可以分为6大新城发展模式
主城区先行的规划理念:
环状的空间布局
滴水湖的几条环形大道将主城区的空间分解了 三个功能带,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城市环带” 和谐共生、科学发展的城市主导结构框架。
优美的生态环境
在临港新城,主色调不再是建筑的灰色,而是 红的花、青的草、绿的树、飞翔的小鸟,加上蓝 天大海和新城超过40%的绿化覆盖率,到处都是 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突显优美的生态环境。
•2700亩的项目,低容积率的中高档社区规 划 VS 区域市场、缺乏消费支撑持续开发
将被60平方公里世博森 林(规划)环绕的魅力之 城;
新浦江城规划有80万平 米各种低密度住宅,同时 有27万平米都市产业办公 区和23万平米综合商业区。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低密度产品+拔高容积率的产品组合构成 丰富的产品线,不断扩大客户层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建设临港新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审时度势,为实现经济跨越和城市持续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好临港新城,对于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建设,对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对于上海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镇布局和功能布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临港新城以其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必将成为上海未来发展最有力的助推器。

临港新城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21世纪新型城市的特征,注重个性化和科学化的人文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功能上划分为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五大城市片区。

各片区分合有致,定位明确,结构科学。

同时
,还规划了泥城、书院、万祥、芦潮港四个城市社区。

临港新城产业发展目标为:以现代装备产业为主体的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基地、以物流产业为核心的国际生产服务业枢纽和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城市生活服务业集聚区。

形成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出口加工、教育培训、城市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临港新城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毗邻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以及第一个国家级保税港,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突出的区位优势以及开放的政策支持,辐射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地区,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临港新城位于东海之滨、上海东南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处、上海市版图的最前端,距上海市中心城区
75公里。

附:上海市区至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交通示意图
点击此处查看上海临港新城地图>
临港新城大事记——2008年
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德江视察临港新城产业区。

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考察临港新城产业区。

3月29日,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上海南汇区行政中心搬迁至位于滴水湖边的机关办公中心办公。

4月28日,中船临港海洋工程基地举行开工典礼,该项目是我国振兴装备制造业16个重点专项之一。

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

5月22日,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上海中海洋山国际集装箱储运有限公司物流仓储项目在临港物流园区正式开工建设。

7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第4号令,公布对《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的修改决定,增加临港物流园区奉贤分区15平方公里。

7月27日,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基地生产的首个核电站主设备——秦山核电站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60万千瓦蒸汽发生器,正式竣工发运往秦山核电站二期扩建工程。

8月30日,浦东铁路客车开行仪式在上海南站举行,从上海南站至上海临港新城芦潮港站的客运列车正式开通。

9月19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临港基地落成投产,自主品牌荣威550轿车正式问世。

11月5日,上海市政府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珠海签署协议,在临港产业区设立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配套基地,首批启动航空发动机项目。

临港新城大事记——2007年
1月26日,芬兰国家贸易与工业部部长Mauri Pekkarinen、芬兰驻华大使Antti Kuosmanen、芬兰驻沪总领事馆Paivi Hiltunen-Toivio一行12人来临港新城考察访问。

2月2日,临港新城芦潮港铁路中心站海铁联运首发成功。

6月3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一行参观了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滴水湖,杨振宁对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表示赞叹。

7月15日,亚洲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一行来临港新城参观考察。

8月9日,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视察调研建设中的临港新城。

9月16日,中船三井临港船用低速柴油机制造基地首台柴油机总装下线提交。

10月18日,德国伦茨(上海)传动系统有限公司临港制造工厂在临港重装备产业基地举行开业典礼。

11月5日,迪拜LIMITLESS公司首席执行官Saeed Ahmed Saeed一行来临港新城参观考察。

11月13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视察临港产业区。

12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视察临港产业区。

临港新城大事记——2006年
1月12日,上海水产大学迁临港新城新校区举行奠基仪式。

1月16日,临港集团与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举行项目签约仪式,洋山保税港区陆域第
一个国际物流项目正式启动。

1月20日,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工奠基仪式在临港新城滴水湖畔举行。

2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联合发文,正式批准国家级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上海临港新城,面积13.3平方公里。

3月29日,“海洋新城·魅力临港--2006年上海临港新城投资环境说明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4月14日,通用汽车亚太区总裁访问临港新城。

4月19日,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视察上海电气临港重型装备制造基地。

4月24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参观了洋山深水港。

4月26日,正在上海访问的莱索托王国玛塞纳蒂王后一行,前来临港新城参观。

6月28日,上海瓦锡兰齐耀柴油机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典礼。

9月12日,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及ULI成员一行参观考察临港新城主城区。

10月30日,毛里求斯副总统班敦(Abdool Raouf Bundhun)及夫人一行参观临港新城。

临港新城大事记——2005年
2月7日,市长韩正,副市长杨雄视察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临港新城建设情况。

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工程建设,确保年底实现“港开、桥通、城用”目标。

3月23日,《上海临港新城主产区人口发展及其对策研究》完成专家评审。

4月5日,卡特彼勒集团全球总裁Gerard Vittecoq率领高层代表团访问临港新城,实地参观了物流园区基地。

6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的批复》正式批准设立洋山保税港区。

7月9日,上海电气临港重型装备制造基础一期工程开工典礼在临港产业区重装备制造基地举行。

一期项目包括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和大型船用曲轴项目,投资32亿元。

7月28日,中船临港船用大功率柴油机基地开工仪式。

10月10日,临港新城首个重大市政项目——两港大道一期工程竣工通车。

12月28日,中国首条低速(城轨)磁浮交通试验线在临港新城产业区开工建设。

临港新城大事记——2004年
1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沪委组[2004]干字010号)发文批准中共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党组成立。

1月20日,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上海临港新城总体规划。

2月1日,上海市市长韩正签署第16号上海市人民政府令,正式颁布并实施《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

4月27日,上海临港产业区投资说明会在上海四季酒店举行。

8月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视察临港新城。

11月13日,上海海事大学迁临港新城新校区开工建设。

11月17日,临港经济发展(集团)公司和芬兰的卡尔玛公司正式签约。

第一个外资项目落户临港新城。

临港新城大事记——2003年
11月24日,上海市政府召开临港新城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确定了上海临港新城建设的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发展定位等重大问题。

11月30日,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和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临港新城开发建设正式开工。

12月23日,上海副市长、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主任杨雄召开临港新城第一次常务会议。

明确临港新城的发展定位和管委会的管理体制、工作职能。

12月29日,上海临港新城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