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极限荷载

合集下载

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一、引言混凝土梁是建筑中常见的结构构件,其承载能力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包括计算梁的截面性能、受力状态、极限状态设计、变形控制等方面。

二、计算梁的截面性能1. 混凝土强度的计算混凝土强度的计算需要知道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强度等级。

配合比可以通过实验室试验或参照相关国家标准计算得出。

强度等级则根据混凝土的28天抗压强度进行分类。

一般采用标准立方体试件进行试验,计算公式为:f_c=0.8f_t。

其中,f_c为混凝土的28天抗压强度,单位为MPa;f_t为混凝土的弯曲拉应力,单位为MPa。

2. 钢筋强度的计算钢筋的强度计算需要知道其钢号和直径。

一般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钢号和直径,按照标准进行计算。

钢筋的强度计算公式为:f_y=A_s/A_c*f_c。

其中,f_y为钢筋的抗拉强度,单位为MPa;A_s为钢筋的截面积,单位为mm²;A_c为混凝土梁的截面面积,单位为mm²;f_c为混凝土的28天抗压强度,单位为MPa。

3. 梁截面面积的计算梁截面面积的计算是混凝土梁设计的基础。

梁截面面积可以根据梁的几何尺寸计算得出,包括宽度、深度等。

梁截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A=bh。

其中,A为梁的截面面积,单位为mm²;b为梁的宽度,单位为mm;h为梁的深度,单位为mm。

4. 梁截面惯性矩的计算梁截面惯性矩是计算梁的弯曲性能和扭曲性能的基础。

梁截面惯性矩可以根据梁的几何尺寸计算得出。

梁截面惯性矩的计算公式为:I=bh³/12。

其中,I为梁的截面惯性矩,单位为mm⁴;b为梁的宽度,单位为mm;h为梁的深度,单位为mm。

5. 梁截面受拉区和受压区的计算梁截面的受拉区和受压区是计算梁的弯曲性能的基础。

梁截面的受拉区和受压区可以根据梁的几何尺寸和受力状态计算得出。

当梁为矩形截面时,梁截面的受拉区和受压区的高度分别为:h_l=(h-α)/2,h_r=(h+α)/2。

极限荷载总结

极限荷载总结

l/3 l/3 l/3
例1: 求等截面梁的极 限荷载,Mu=常数.
解法1:试算法
A
4P C
3P D
2P E
B
l/4
l/4
l/4
l/4
①取一破坏机构求 其对应的破坏荷载
M
4P
3P
2P
u
M E Pl 0.25M u M u
P1
5M u 4l
②检验内力状态是否
0.05Mu 4P
M 1.375Muu
①再取破坏机构求 其对应的破坏荷载
M D 1.5Pl 0.5M u M u
P2
Mu l
②检验内力状态是否 满足内力局限条件.
A
4P C
3P D
2P E
B
l/4
l/4
l/4
l/4
M
4P
3P
2P
u
0.5Mu 4P
M
u
3P
0.75Mu 2P
MC
1.25
Mu l
l
0.75M u
5P
1.25Pl 1. 5Pl Pl
Δ

2
l
极限平 静力法根据塑性铰截面的弯矩Mu,由平衡方程求出. 衡法求Pu 机动法利用机构的极限平衡状态,根据虚功方程求得。
试算法:任选一机构,求出与其对应的荷载,作出弯矩图,若M图
满足内力局限条件,则该荷载即为极限荷;若不满足,另选机构重
试例。如上例:
P
(1)取机构(a)
pa
21 l
M
u
0.8P q=P/a
PP
A
B
CE F D
解:先分别求出各跨独自破坏时的 可破坏荷载.

结构力学专题十六(单跨梁极限荷载计算)

结构力学专题十六(单跨梁极限荷载计算)
A、B、C中的两个
P
P
A
D
B
C
l/3 l/3 l/3
共有三种可能的破坏机构
Fpu
4 l
Mu
F1
5 l
Mu
F2
4 l
Mu
2.用试算法求解
F3
9 l
Mu
作业:
16—3、 16—4。
补:求图示结构的极限荷载, 材料极限弯矩为Mu。
M
A
C
B
3m
1m
(2)平衡弯矩法
Mmax 1.5FPu M u
FPu
2 3
Mu
2F
F
2m
2m
1m
小结: 静定梁极限荷载计算特点:
静定结构无多余约束,出现一个塑性铰即成为破 坏机构。这时结构上的荷载即为极限荷载。
塑性铰出现的位置应为截面弯矩与极限弯矩之比 的绝对值最大的截面。
求出塑性铰发生的截面后,令该截面的弯矩等于 极限弯矩,利用平衡条件即可求出极限荷载。
(1)可破坏荷载 Fp
对任一破坏机构,由平衡条件求出的荷载称为可破坏 荷载;
(2)可接受荷载 Fp
同时满足屈服条件和平衡条件的荷载称为可接受荷载;
(3)极限荷载 Fpu
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荷载称为极限荷载,即极限荷载 既是可破坏荷载,又是可接受荷载。
4、一般定理
(1)基本定理(预备定理)
可破坏荷载恒不小于可接受荷载 Fp Fp
第十六章 梁和刚架的极限荷载
§16-3 单跨梁极限荷载计算
一、静定梁 例2:求图示结构的极限荷载,
材料极限弯矩为Mu。 (1)机动法
2F
F
2m
2m
1m
塑性铰出现在支座处

14.5 连续梁的极限荷载

14.5  连续梁的极限荷载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ql
各种可能 的单跨破 坏机构
A B l /2 l /2
q C l l
2ql
2ql
B D l A
Mu
C D
1.2 Mu 1.2Mu l /2 l /2
q ql 1.2 Mu A C Mu D A 2ql
ql
q 1.2Mu
2 ql 2.4Mu D
B 2 Mu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 BC跨破坏时 跨破坏时
ql B A q Mu C D 1.2 Mu 1.2Mu l /2 l /2 2ql
ql ∆ = 1.2M uθ B + 1.2M uθC + M u (θ B + θC ) 2
θ B = θ C = 2∆ / l
Mu q C = 17.6 2 l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则可以证明此连续梁mumu不可能由相邻几跨联合形成一个破坏机构证明如果荷载指向相同则最大负弯矩只可能在跨度两端出现
14.5 连续梁的极限荷载 14.5.1连续梁破坏机构的可能形式 连续梁破坏机构的可能形式
假设每一跨内为等截面,但各跨截面可彼此不同; 假设每一跨内为等截面,但各跨截面可彼此不同;荷载作用 方向均相同,并按比例增加。 方向均相同,并按比例增加。则可以证明此连续梁 1) 只可能在各跨独立形成破坏机构 2) 不可能由相邻几跨联合形成一个 破坏机构
(1)先求出各跨独自破坏时的破坏荷载 先求出各跨独自破坏时的破坏荷载 1) AB跨破坏时 跨破坏时
A C Mu D q ql 1.2 Mu 2ql

教-梁和刚架的极限荷载

教-梁和刚架的极限荷载

教-梁和刚架的极限荷载§11—1一般概念在前几章,我们讨论了结构的内力计算问题。

但不论用什么方法以及对哪种结构,我们都假定结构是弹性的。

也就是说,在使结构产生变形的荷载全部卸除以后,结构仍将恢复原来的形状。

此外,我们还假定,材料服从虎克定律,即应力和应变成正比。

两者合在一起即称为线性弹性。

由材料力学我们知道,塑性材料(或称延性材料,如钢材)、或是脆性材料(如铸铁)的物体,在应力未达到比例极限以前,都近似符合上述情况。

以此为根据的上述计算,通常即称为弹性分析。

利用弹性分析的结果,我们就可以进行设计,以确定结构杆件截面的尺寸;或是已知杆件截面的尺寸而验算最大的应力。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弹性分析具有一定的缺点。

例如,对于塑性材料的结构,尤其是超静定的结构,在最大应力到达屈服极限,甚至某一局部已进入塑性阶段时并不破坏,也就是说,并没有耗尽全部承载能力。

但弹性分析就无法考虑材料超过屈服极限以后结构的这一部分承载力,因此表明按弹性设计是不够经济的。

塑性分析方法就是为了改进弹性分析的缺点而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按照塑性分析解决结构的强度问题时,需要计算结构的极限荷载,也就是结构开始破坏瞬时的荷载值,或者说塑性变形将开始无限制地增长时的荷载值。

在塑性分析中,为了计算的简化,对于所用材料,常采用如图11—1所示的应力一应变(σ-ε)关系。

σ屈服极限,ε为屈服应变。

应力σ和应变ε在屈服极限σ之前成正比(材料处于弹性阶段),到达屈服极限后,材料进入塑性阶段。

如对图11-1结构继续加载,应变将无限制地增加,而应力不变仍为σ。

若在到达B点后,对结构卸载,应力和应变将同时成比例地减少,在σ-ε图上可以用直线BC表示(BC||OA)。

此时,材料的性质又恢复为弹性的,服从上述应力-应变关系的材料,我们称为理想弹塑性材料。

在本章中我们还假定材料拉,压时的应力-应变关系相同。

§11-2极限弯矩;塑性铰;破坏机构为了说明塑性分析中几个基本概念,我们考虑一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矩形截面梁,承受纯弯曲作用图11-2所示假设弯矩作用在对称平面内。

结构力学 极限荷载讲解

结构力学 极限荷载讲解
q
h
ql2/8
b
应 力

s
s
s
应 变

s
塑性区
三、基本假设
1、材料为“理想弹塑性材料” 。 2、拉压时,应力、应变关系相同。
3、满足平截面假定。即无论弹、塑性阶段,保持平截面不变。

y
卸载时有残余变形

第15章
15.2 极限弯矩、塑性铰、破坏机构
一、屈服弯矩与极限弯矩 1、屈服弯矩(Ms): 截面最外侧纤维的应力达到流动极限时对应的弯矩。
结构力学
STRUCTURE MECHANICS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力学教研室
第15章
一、弹性分析
梁和刚架的极限荷载
15.1 概述
材料在比例极限内的结构分析(利用弹性分析计算内力),以许 用应力为依据确定截面或进行验算的方法。 q

A s e p
A
B b h
l
1、设计:
ql2/8
o
s———流动极限(屈服极限) e———弹性极限 p———比例极限
ql 2 12 ql 2 12
ql 2 24
q u1
Mu
q u1 l Mu 12
q u1 l 2 M u 24 2
2
Mu
q u1 l 2 Mu 12
(1)弹性阶段
qs
qs l 2 12 qs l 2 12
qs l 2 24
(3)梁两端出现塑性铰
qu 2 q u1
(2)弹性阶段末
Mu
可得: qu 2 4Mu l2
第15章
例题1 试用机动法求图示结构的极限荷载。 p 1.1 p
解:
2a
a

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一、背景介绍混凝土结构中的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构件,其承载能力的计算是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与其几何形状、材料特性以及受力方式等因素有关。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二、混凝土梁的基本性质混凝土梁的基本性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几何形状:混凝土梁的截面形状通常为矩形、T形、I形等,其宽度、高度和截面系数等参数对梁的承载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材料特性:混凝土的强度和钢筋的强度是影响梁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

混凝土的强度可以通过混凝土强度等级来确定,而钢筋的强度则取决于钢筋的种类和规格。

3.受力方式:混凝土梁通常受到弯曲和剪力作用,因此其承载能力的计算需要考虑这两种受力方式的影响。

三、混凝土梁弯曲承载力计算方法混凝土梁的弯曲承载力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计算混凝土梁的截面惯性矩和截面模量,其中截面惯性矩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I = (bh^3)/12式中,b为梁的宽度,h为梁的高度。

而截面模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W = (bh^2)/62.计算混凝土梁的受弯区高度,即截面中受弯区域距离梁底部的高度。

对于受弯区域位于矩形梁的中心线上的情况,受弯区高度为h/2;对于受弯区域位于T形梁或I形梁的情况,受弯区高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

3.计算混凝土梁的极限弯矩,即可以引起梁破坏的最大弯矩。

极限弯矩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M = fcbWx式中,fcb为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W为截面模量,x为受弯区高度。

4.确定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即可以引起梁破坏的最大荷载。

极限承载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 = M / e式中,M为极限弯矩,e为混凝土梁的跨度。

四、混凝土梁剪力承载力计算方法混凝土梁的剪力承载力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计算混凝土梁的截面面积和周长,其中截面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A = bh而周长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 = b + 2h2.计算混凝土梁的剪跨比,即跨度和截面深度的比值。

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极限承载力是指结构或构件在达到其极限状态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计算极限承载力是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1. 材料强度公式对于简单的材料,如钢材和混凝土,其极限承载力可以通过材料的屈服强度或抗压强度来计算。

对于受拉构件: [ F = A \times f_y ] 其中,( F ) 是极限承载力,( A ) 是横截面积,( f_y ) 是材料的屈服强度。

对于受压构件: [ F = A \times f_c ] 其中,( f_c ) 是材料的抗压强度。

2. 梁的弯矩公式对于受弯构件,如梁,其极限承载力可通过计算最大弯矩来确定。

对于简支梁: [ M = \frac{F \times L}{4} ] 其中,( M ) 是极限弯矩,( F ) 是集中荷载,( L ) 是梁的跨度。

3. 柱的稳定性公式柱的稳定性是影响其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欧拉临界荷载公式用于计算理想弹性直杆的稳定性: [ P_{cr} = \frac{\pi^2 \times E \times I}{(K \timesL)^2} ] 其中,( P_{cr} ) 是临界荷载,( E ) 是材料的杨氏模量,( I ) 是截面惯性矩,( K ) 是长度系数,( L ) 是柱的长度。

4. 板的剪切公式对于板状构件,如楼板或基础板,其极限承载力可通过剪切应力来计算。

对于均匀受载的矩形板: [ V = t \times l \times \tau ] 其中,( V ) 是极限剪力,( t ) 是板厚,( l ) 是板的长度,( \tau ) 是允许的剪切应力。

5. 复合结构的相互作用公式在复合结构中,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整体的承载力。

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其承载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估算: [ F = A_{sc} \times f_{sc} ] 其中,( A_{sc} ) 是钢筋混凝土的换算面积,( f_{sc} ) 是钢筋混凝土的组合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的极限荷载梁在横向力作用下,除了产生弯矩外,通常还产生剪力。

一般来说,剪力对梁的极限荷载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故,考虑梁的极限荷载前面的分析结果仍然有效。

一、静定梁的极限荷载图(a )图(b )图(c )L/2 L/2图示矩形等截面简支梁,跨中受由零逐渐增加的集中荷载P 作用。

在加载初期,梁的各截面均处于弹性阶段,随着荷载的增加,跨中截面的最外侧纤维先达到屈服极限σy ,该截面的弯矩达到M y ,弹性阶段结束。

此时的荷载称为弹性极限荷载P y 。

由静力平衡条件可得:4LP M y y = ,于是,L M P yy 4=当荷载继续增加时,中间截面的塑性范围逐渐加大,最后达到极限弯矩M u ,形成塑性铰而使结构成为机构。

此时,位移可任意增大,而承载力却不能增大,即,荷载达到极限P u 而使结构处于极限状态。

由静力平衡条件,4L P M u u = ,于是,LM P u u 4= 如图(b )所示。

极限荷载P u 与弹性极限荷载(屈服极限)P y 的比值:5.1===αyu y u M M P P二、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超静定梁有多余约束,故在出现多个塑性铰后才丧失承载力。

例1.图示两端固定的等截面梁AB ,其正、负弯矩的极限值都是M u ,均布荷载q 逐渐增加。

求极限荷载q u ,并分析荷载q 与跨中截面C 的竖向位移ΔCV 之间的关系。

q图(a ) L/2 L/2①当梁处于弹性状态时的弯矩图如下qL 2/12 qL 2/12图(b )qL 2/24②当q 逐渐增大时,A 、B 两处的弯矩先同时达到极限M u ,此时,A 、B 、C 三处的弯矩关系仍然保持。

M u M u图(c )M u /2③当q 逐渐增大至q 1时,A 、B 两处的弯矩同时达到极限M u ,A 、B 截面已成为塑性铰, M u 不变,梁已经变为简支。

此时刻梁的受力认为是两端作用M u ,承受均布荷载q 1 的简支梁,如下图。

M u M uq 1L/8图(d )由于②、③两个弯矩图是一致的,故,中点的弯矩为821L q u M -=2u M , 从而得:2112L M q u = 由于此时刻的梁已可看作简支梁,故,求中点C 的竖向位移,可作如下的M 图图(e )图(d )和图(e )图乘就是要求的ΔCVΔCV =24212485223321⨯⎪⎭⎫ ⎝⎛⨯⨯⨯-⨯⨯⨯⨯L L M L L M EI u u =EI L M u 322 ④当荷载继续增加时,C 截面的弯矩不断增大,直至达到M u ,设此时的荷载为q 2 。

梁A 、B 、C 三截面均已是塑性铰,梁变为机构。

q 2=q uM u M u图(f )M u由平衡条件,中点的弯矩为822L q u M -=u M 从而得:2216L M q u = 图(f )与图(e )图乘得ΔCV ΔCV =28248522321⨯⎪⎭⎫ ⎝⎛⨯⨯-⨯⨯⨯⨯L L M L L M EI u u =EI L M u 122 q16(M u /L 2 ) 截面C 出现塑性铰12 截面A 、B 出现塑性铰ΔCV0.031 0.083 (M u L 2/EI)q 与ΔCV 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例2.图示一端固定、一端铰支的等截面梁AB ,其正、负弯矩的极限值都是M u ,均布荷载q 逐渐增加。

求极限荷载q u 。

L解:①当荷载q ≤q y 时,梁处于弹性阶段,作出如下的弯矩图,并求得最大正弯矩发生在离B 端83L 处,M max =22.142qL②随着荷载的增加,A 截面首先出现塑性铰。

若荷载的继续增加,梁变为简支梁。

增加的荷载由简支梁承担。

③由于增加的荷载由简支梁承担,最大正弯矩的位置将发生变化。

设第二个塑性铰的位置距离B 端x 处A由平衡条件可得:M x =M u =2212x q x L M x L q u u u -- ----------------------(1) 由于塑性铰首先在最大弯矩处发生,故,由=dx dM x x q L M L q u u u --2=0 得:()x L L M q u u 22-= -------------------(2) 把(2)式代入(1)式,M u =2212x q x L M x L q u u u --=()222212x x L L M x L M x L x M u u u ---- 整理得:0222=-+L Lx x解得:()L L x 4142.012=-=把x 代入(2)式得:266.11L M q u u =1)只要预先判定超静定梁的破坏机构,就可根据该破坏机构应用静力平衡条件确定极限荷载,而不必考虑梁的弹塑性变形的发展过程。

----------称为极限平衡法(2)温度变化、支座移动等因素对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没有影响。

因为超静定梁变为机构之前,先变为静定结构。

例3.求图示变截面梁的极限荷载P u 。

已知,AB 段截面的极限弯矩为M u ′,BC 段截面的极限弯矩为M u 。

a b c解:对变截面梁来讲,由于AB 、BC 段截面的极限弯矩不同,塑性铰不仅可能出现在A 、D 处,也可能出现在变截面B 处。

M A①截面B 、D 出现塑性铰破坏机构如下图。

设D 处的竖向位移为ΔD机构图 弯矩图B 和D 处的弯矩都是M u ,截面A 的弯矩M A 易用比例关系求得:u A M b a M ⎪⎭⎫ ⎝⎛+=12 条件是≥'uM u M b a ⎪⎭⎫ ⎝⎛+12,否则A 截面产发生塑性铰,上述机构不成立。

由虚功原理:D u B u D u M M P θθ⋅+⋅=∆⋅其中,b D B ∆=θ ,cb D D D ∆+∆=θ 代入上式得: u u M bc c b P ⋅⎪⎭⎫⎝⎛+=2②截面A 和D 处出现塑性铰画出机构图和弯矩图如下M ′u机构图 弯矩图由弯矩图易由比例关系算得截面B 的弯矩M B =ba aM Mb u u +-' 条件是:M u ≥M B =ba aM Mb u u +-' ,或u u M b b a M ⋅+≤'2 由虚功原理:D u A uD u M M P θθ⋅+⋅'=∆⋅ 其中,b a D A +∆=θ ,cb a D D D ∆++∆=θ 代入上式得: u u u Mc b a b a M P ⋅⎪⎭⎫ ⎝⎛++++'=11例4.如图所示等截面梁的极限弯矩M u ,荷载P 由零逐渐增加到极限荷载P u ,然后再由P u 逐渐卸载到零,试求极限荷载P u 及残余弯矩图。

PA B CL/3 2L/3解:1.作极限弯矩图,求极限荷载M u M uP u图(a )M u由平衡条件:u u u M M L P =-⋅332 得:P u =LM u 92.作卸载时的弯矩图荷载由P u 逐渐卸载到零时,相当于在B 点向上施加静力荷载P u ,并且,卸载时为线弹性,故,可按线弹性理论计算弯矩图。

8 P u L/ 81A B CP u 6P u L/ 8112 P u L/ 81M A =22L Pab ,M B =22L b Pa ,a=L/3,b=2L/3 。

把P u =L M u 9代入得: 8M u /9图(b )6M u /912M u /93.残余弯矩图图(a )与图(b )叠加就是残余弯矩图M u /3M u /3例5.多跨连续梁的破坏机构有其独特性。

假设连续梁各跨截面可不相同,但每跨度内是等截面,并假设各跨梁受到的荷载方向相同,按比例增加。

这样,只可能在各跨独立形成破坏机构,因为当各荷载均为向下作用时,每跨内的负弯矩在跨端为最大,负弯矩产生的塑性铰也只能在跨端出现,从而形成各跨独立的破坏机构。

因此,计算多跨连续梁的极限荷载,只需分别求出每跨破坏时的破坏荷载,选择最小的一个便是多跨连续梁的极限荷载。

L/2 L/2 L/2 L L/2 L/2解:①弹性时的弯矩图形状②各跨的破坏机构图A③由虚功原理,第一跨:()--⋅+++⋅=∆⋅+∆⋅B u B A u A u u u M M M L q L q θθθθ22211 式中,L A 1∆=θ ,LL B 1125.0∆=∆=-θ 表示B 截面左侧转角。

代入后整理得: 2320L M q u u = ---------------------------(1) 第二跨:⎰∆⨯20222Lu x Ldx q =()-+-++++C B u C u B u M M M θθθθ 式中,-+=∆=C B Lθθ22 ,+B θ表示B 截面右侧转角;-C θ表示C 截面左侧转角。

得:216LM q u u = ---------------------------(2) 第三跨:()D C u C u u M M L q θθθ++=∆++32式中,LD C 32∆==+θθ,+C θ表示B 截面右侧转角。

得:23LM q u u = ---------------------------(3) 比较(1)、(2)、(3),取最小的一个得:23L M q u u =(2)屈服条件:u M M ≤(3)单向机构条件:结构出现塑性铰后成为机构能沿荷载方向作单向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