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后殖民主义

合集下载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于上世纪中期兴起。

它以殖民主义的后果和影响为主题,探讨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对被殖民地和被殖民者的影响,并传递对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就后殖民主义文学研究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进行探讨。

一、殖民历史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对殖民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人民和文化的剥夺和压迫。

例如,作家弗兰茨·范·傅科在他的小说《心之神话》中,通过描述殖民地下印度人民的困境,反思了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摧毁。

他让读者思考,殖民主义是如何给被殖民地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二、文化冲突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还通过描绘文化冲突的复杂性和伤害性,帮助人们反思殖民历史对被殖民者文化的摧毁和侵略。

例如,尼日利亚作家奇马曼达·恩戈兹尼·阿迦迪的小说《紫薇残影》中,描绘了非洲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冲突。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追寻传统文化,试图找回失去的身份和自由。

这反映了被殖民地人民对自己文化的珍视和对恢复被摧毁文化的渴望。

三、历史和文化的交织后殖民主义文学还表现出历史和文化交织的复杂性,揭示了殖民历史对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尤其是在后殖民地,殖民主义对当地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例如,加勒比地区作家爱德华·布莱斯提克的小说《荆棘鸟》中,他通过描绘加勒比群岛上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后裔的命运,探讨了殖民主义在加勒比地区种族和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种族歧视和文化分歧,反映了殖民历史的沉重影响。

结论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真相和文化自主性的深刻认识。

通过描绘和探讨被殖民地和被殖民者的经历,后殖民主义文学为反思和改变殖民主义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因此,后殖民主义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后殖民国家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随着殖民时代的终结,后殖民主义逐渐成为了全球文化与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扮演着批判殖民主义、探索后殖民主义身份和建构后殖民社会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后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后殖民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1. 文学作为反殖民工具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可以通过书写文化、民族和社会等问题,批判殖民主义的本质和影响。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了对殖民历史和殖民文化的质疑,并试图唤醒人们对殖民主义影响的认识。

例如,尼尔·古尔蒂的小说《骆驼祥子》通过描述一个被殖民历史和现实所束缚的普通人的命运,揭示了殖民主义对个体和社会的压迫与剥削。

2. 文学与后殖民身份建构后殖民主义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后殖民身份的建构。

通过文学作品,作家们试图探索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

作家通过对历史、文化和个体经历的书写,探索自身的文化根源和身份认同。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以多重叙述的方式展现了爱尔兰人在殖民主义社会中努力寻找身份认同的历程。

3. 文学作为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达,构建了一种对殖民主义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文学作为表达形式,可以通过虚构故事、人物和情节,以更加直观和感染力的方式传递后殖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例如,尤瑟尼奥·狄亚斯的小说《奥斯卡和露亚的奇迹》通过对家庭、种族和迁徙的描写,探讨了后殖民主义社会中个人和群体的处境,并呈现了对种族和文化认同的思考。

4.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的互动性文学与后殖民主义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文学提供了批判殖民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启示,而文学作品又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践和具体的表达。

双方通过互相影响和互动,不断推动着彼此的发展。

例如,钱德拉·拉库鲍曼的小说《白虎》以虚构的故事表达了对殖民主义社会中阶级和种族压迫的批判,同时也为后殖民主义理论提供了案例研究和实际借鉴。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的关系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的关系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的关系后殖民主义是二十世纪后期引起文化探讨的热点话题。

它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如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跨国文化传播,文化认同等等。

文学是刻画社会生活、人性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文学不仅记录了后殖民主义时期的社会现象,也对后殖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主要从文学与后殖民主义的关系入手,探讨文学如何展现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现象。

文学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现象的记录者,它充分描述了后殖民主义的背景和后果。

例如,Chinua Achebe的《瓦解的事物》(Things Fall Apart)就是记录了英国殖民主义进入尼日利亚的影响,表示了非洲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尼泊尔文学家肖瓦所写的《左右》就是描述了南亚前殖民地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

相应的,在后殖民时期,文学又成为表达不同文化价值观的载体之一。

它促进了全球信息和文化的交流,为认识多元文化世界提供了必要的视角。

因此,文学与后殖民主义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后殖民主义背景下的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更是一种反抗,一种耸人听闻的批判和控诉。

文学通过艺术表现来达到实现意识形态的目的,反映了后殖民主义文化现象和人性问题。

在后殖民主义时期,文学成为了批判的工具,不断揭露着社会不公和权力的滥用,促进着反抗和改革行动的进行。

文学的力量在于其在情感方面的逻辑性。

它虽然不一定有理性的证明,但有着生动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众多的文学作品无疑极大地推动和影响了后殖民时期社会的文化变化。

例如,英国黑人作家Andrea Levy写的《小岛》(Small Island)里,描述了在20世纪50年代伦敦的加勒比社区的生活,以及他们在二战后移民英国所经历的困难。

这本书揭示了建立在不同种族之上的社会所带来的问题,反映了少数族群独特的文化经验。

从而反思当代的文化认同问题,深度地影响了当代英国的文化。

总的来说,文学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现象的重要记录者和表达者。

后殖民主义批评下的西方文学作品

后殖民主义批评下的西方文学作品

后殖民主义批评下的西方文学作品1 .背景介绍后殖民主义批评是一种文化批评和理论框架,它旨在分析和批评欧洲殖民主义对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前殖民地地区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

该批评通过研究文学、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揭示和反思西方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权力关系、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文化冲突以及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经验的表达。

后殖民主义批评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后殖民时期,当时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地统治,开始追求独立和自主。

这场运动激发了被殖民地剥夺的人们对社会正义、权力关系和文化认同的思考和反思。

后殖民主义批评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它批评并挑战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假设,强调了被剥夺群体的权力、地位和声音。

在后殖民主义批评下,对西方文学作品的批判聚焦于揭示和分析文学中存在的殖民主义惯例和意识形态。

研究者探究西方作家对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文化的描述和再现,探讨作品中的种族主义、文化冲突、权力关系和认同问题。

此外,后殖民主义批评还关注被殖民地地区的作家,探讨他们对殖民主义经验的叙述和对权力关系的回应。

后殖民主义批评的目标是促进对殖民主义历史的认识、反思和批判,同时赋予被殖民地地区的人们权力和声音。

通过分析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后殖民主义批评为重建曾经受到压制的文化认同、建立多元和平等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

2 .正文后殖民主义批评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后殖民时期,当时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地统治,开始追求独立和自主。

这场运动激发了被殖民地剥夺的人们对社会正义、权力关系和文化认同的思考和反思。

在这个背景下,一系列批评理论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批评范畴,其中包括文化批评、种族和性别研究,以及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批判。

后殖民主义批评旨在分析和批评欧洲殖民主义对非洲、亚洲1、拉丁美洲和其他前殖民地地区造成的影响以及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

它挑战和揭示了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权力关系、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文化冲突以及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经验的表达。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

文学中的后殖民视角后殖民理论是当今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下半叶对殖民主义及其遗产的反思。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后殖民视角不仅促进了对殖民历史的重新审视,也使得跨文化交流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后殖民视角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分析其核心概念,并结合经典作品的实例来说明这一视角如何影响文学创作与批评。

后殖民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后殖民理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反殖民斗争,在此时期,世界多地陷入了与殖民主义的抗争之中。

从此,各类作品开始重新审视历史、文化及个人身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理论逐渐发展成一种包括文学、社会、政治及心理等诸多维度的综合性研究领域。

其中,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Orientalism)可谓是后殖民理论的重要奠基之作。

在书中,萨义德揭示了西方学者如何通过对东方的想象与刻板印象构建了一种“他者”(Other)的形象,以维护自己的权力与优越感。

这一观点使人们意识到文学与文化不仅仅是艺术表达,同时也是权力斗争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场域。

核心概念:他者、混杂性与反叛在后殖民视角中,“他者”概念十分重要。

西方在构建自我身份时,往往形成对非西方文化的负面表征,这种情形使得非西方国家和民族被边缘化,被视为相对于“自我”存在的他者。

然而,这种二元对立并不简单。

非西方文化对于西方文化不仅仅是消极抵抗,它们通过自身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及独特经验,形成了丰富、多元化的混杂性。

混杂性(Hybridity)是后殖民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指的是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交融和碰撞。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地方都经历了文化融合与碰撞,与其说是完全独立存在,不如说是在互动中不断变化。

通过混杂性,后殖民文学展示了复杂多元的人类经验,并质疑传统文化观念与身份认同的固定性。

反叛(Rebellion)则是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许多作品通过揭露权力构造与镶嵌其历史背景之下的不公,通过人物间冲突与故事的发展展现出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

欧美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

欧美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

欧美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随着20世纪的发展,欧美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其中一些显著的趋势。

1. 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主要文学运动之一。

现代主义文学主张摆脱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追求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的探索。

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如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使用流变的叙述结构和内心独白等手法,挑战读者的审美和思维方式。

2.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随着20世纪的推进,后现代主义成为文学界的新潮流。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是对现实的怀疑和对语言的批评,它试图打破传统的叙事框架和固定的意义。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如托马斯·品钦和多纳德·巴斯金通过使用异质的语言和结构,挑战读者的理解和预期。

3. 多元文化文学的兴起20世纪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文学随之兴起。

这一文学趋势关注移民、种族和性别等议题,试图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经验和观点。

著名的多元文化作家如塔妮娅·莫雷斯和朱莉娅·阿尔瓦雷兹通过他们的作品探索了种族和性别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4. 后殖民主义文学的发展在20世纪,后殖民主义文学成为欧美文学中重要的一支。

后殖民主义文学关注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的影响,并试图对此进行批判和解构。

著名的后殖民主义作家如切查·榮格和诺尔斯·曼德拉尔通过他们的作品,呈现出被殖民地经历的复杂性和痛苦。

总之,在20世纪,欧美文学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和后殖民主义等重要的发展趋势。

这些趋势使欧美文学更加多样化和开放,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这些文学趋势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挑战

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挑战

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挑战引言在当代世界,后殖民主义话语成为了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后殖民主义话语是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与批判,它试图揭示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所造成的伤害,并探索被殖民地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复兴。

本文将探讨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挑战。

一、后殖民主义话语的应用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思殖民主义历史后殖民主义话语通过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所造成的伤害。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殖民地的贫困、剥削和文化压迫,使读者对殖民主义的罪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尼加拉瓜作家贝尔南迪斯·贝托洛的小说《绿色的房间》通过描写一个被殖民地摧毁的家庭,让读者感受到殖民主义对个体和社会的摧毁。

2. 探索身份认同后殖民主义话语试图探索被殖民地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复兴。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探讨他们在殖民主义影响下如何寻找自己的身份。

例如,印度作家阿鲁恩达蒂·罗伊的小说《不完全的故事》通过描写一个印度家庭的命运,探讨了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后如何面对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

3. 倡导文化多样性后殖民主义话语倡导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的同质化和文化霸权。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展示了文化多样性的美丽和重要性。

例如,尼日利亚作家奇马曼达·恩戈兹尼·阿迪奇的小说《半夜鸡叫》通过描写尼日利亚社会的多元文化,表达了对文化多样性的赞美和呼吁。

二、后殖民主义话语的挑战尽管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文化的困境后殖民主义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常常面临文化的困境。

被殖民地的文化受到了殖民主义的压迫和摧残,文学创作者在恢复和传承本土文化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他们需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

2. 语言的挑战后殖民主义话语的应用也面临着语言的挑战。

文学方法论-后殖民主义

文学方法论-后殖民主义

简要论述后殖民批评的四种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1.卡利班/普罗斯匹罗原型与主/奴视角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为该范式提供了文学原型。

乔治·拉明在《流放的快感》中,琼·柯克比在其论文《美国的普罗斯匹罗》中,均对莎翁笔下的抵抗英雄卡利班,表示出强烈理论关注。

在卡利班与征服者普罗斯匹罗之间,他们发现了经典的反抗主题,据此建构起一种后殖民阅读范式,即卡利班/普罗斯匹罗范式。

该剧集中表现了强势文化对于没有文字的弱势文化的悲剧性影响:当普罗斯匹罗要将他的主子语言“恩赐”给卡利班时,后者严正地加以拒绝,并阐明自己拒绝的正当理由。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英语小说的典范之作。

其中鲁滨逊与星期五的关系,堪称是英文经典中最具象征含义的典型人物。

由此开始,我们面对一系列主子/奴仆、白人/黑人、驯化/顺从的文学故事,同时也为我们重读经典提供了批评视角。

它能让隐匿于各类文本中的殖民意识昭然若揭。

2.属下阶层/性别化属下阶层研究方法斯匹瓦克的性别化属下阶层特指男权主导的前殖民、殖民和新殖民历史叙事中居于边缘、沉默的妇女。

个案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斯匹瓦克揭示西方女权与帝国主义合谋、误现本土属下阶层妇女的核心文本。

在《权利神话:勃朗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特里·伊格尔顿关注游离在不同家庭生活场景之间的家庭女教师简·爱含混的阶级地位。

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十九世纪文学想象》中,女权批评家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巴从心理学角度片面地将伯莎·梅森诠释为简·爱的另一个自我。

女权理论家伊丽莎白·福克斯―吉诺维斯立足历史视角,将西方历史上的女权与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女权个人主义观。

斯匹瓦克以上述理论为基础,重新解读《简·爱》。

“十九世纪的女权个人主义并不局限于核心家庭的封闭范围,而是超越‘纯粹的’性的再生产之上的灵魂铸造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一、涵义 1、 后殖民主义思索与考察的中心议题是殖民这一历史现 象本身以及它的持续性影响,殖民主义及其遗留问题乃是后殖 民主义的立身之本。这是第一层含义。
“后殖民主义”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 1959 年,当时它的 形式是后—殖民主义(中间为连字符),而据《牛津英语词典》 1989 年版的解释,这一词语表示的意涵是殖民主义之后。 在实践中,后殖民主义这第一层含义与殖民主义、帝国主 义、反殖民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等概念既有相同之处,又存有 差异。相同之处体现在,它们都对殖民主义采取了批判的立场。
20
5
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着重于 对殖民现象进行政治经济的批判,而后殖民主义重点采取的 是则是文化政治的立场,对殖民主义赖以运作和发挥其效 力的意识形态机制加以分析和批判,爱德华· 赛义德的《东方 学》便是其代表。
6
2、后殖民主义为各种新的活动定名,籍此,从属国家的新 历史、新认同、新地理和新的世界观——跨国家的,而不是 西方的——渐渐形成、展演,并且透过这一切重新调整现在 的权力与资源不均衡,寻求更公平正义的社会。这是第二层 含义。
16
伴随着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奈保尔成为世界文坛的一个传 奇,他至今出版了30多部作品,先后获过布克、毛姆、里斯、 史密斯、柯恩等文学奖,并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也 是英国女王亲授的爵士,和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移民 文学三雄”。
17
后殖民主义作家举例:
2、康拉德,英国小说家,原籍波兰。
19
考试试题:
一、达尼埃尔—亨利· 巴柔在谈到形象学研究时说:“ 形象 是描述,是对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的描述。 这些在场成分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替代了它, 也置换了一种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对这种混合物,必须了 解其在感情和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反映,了解其内在逻辑,也 就是说想象所产生的偏离” ,结合上面的话语,谈谈你对比 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认识。 二、跨学科研究是平行研究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比 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在突出跨学科比较研究的同时,更强调 跨文化的对话意识,请你结合一些实例对其进行论证说明。
文学与后殖民主义
1
2
3
“权力──知识”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哲学的核心之一。福 柯的“权力──知识”的思想创造了一种解剖整个现代社会将 身体政治化的“生命政治学”,这种 生命政治学是对极权制度以及现代社 会中的法西斯主义因素的微观运行机 制的分析,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政 治的观察和理解的基本模式,在社会 理论、法学、哲学和政治学等领域中 都引起了研究范式的革命。《规训与 惩罚》它讨论了现代化前的公开的、 残酷的统治(比如通过死刑或酷刑) 渐渐转变为隐藏的、心理的统治。
如果将后殖民主义的两种意涵(实际上是以时间的维度 做出的区分)贯通起来的话,就会发现后殖民主义是连接过 去的殖民史以及它的当代影响的一个覆盖面甚广的学术领域, 也是极具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理论资源。
7
二、特征 “杂糅性”是后殖民主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简单来说,后殖民主义的杂糅性体现在不同历史时空的汇 聚和多样的思想资源的并用两个方面。 首先,从历史时间的角度看,后殖民主义既指向过去的殖 民史,又立足于当下的文化现实,它是过去和现在的结合,较 之从前各种理论学说,它以更为深广的方式揭露殖民主义宰制 的种种文化运作来为后殖民性的现实做出方向性的指示。
后殖民主义作家举例:
1、“英国移民文学三雄”之一:奈保尔 由于奈保尔在英国最初的境遇不佳,多年之后,他都还不 忘记讽刺这个国家的人,“在英国,人们对自己的愚蠢非常自 豪。愚蠢和游手好闲是生活在这里的代价……真的,住在这里 像被阉了一样。” 孤独、焦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些经历让奈保尔越 来越愤怒,只有愤怒,只有像狮子一样去攻击,他才有立足之 地。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写作是他唯一的出路和发泄。他为 了写作勇往直前,不惜牺牲一切。
12
Hale Waihona Puke 最后,后殖民主义深入到殖民历史的深层机制中,通过 对殖民活动赖以进行的知识生产的分析,发现、强调了殖民 关系中以前不被注意,但实际上却异常重要的文化表述与殖 民侵略之间的共谋关系,这无疑极大地加深了对殖民关系的 认识与理解。
13
西方中心主义是从一种特定的特权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 通过把世界从空间上划分为作为世界中心和唯一意义源泉的 欧美与“笼罩在黑暗愚昧的阴影之中”的、“成为恐怖、毁 灭、邪恶、乌合的野蛮的象征”的剩下其他地区。通过运用 一套复杂的语言与修辞策略设置了一系列二元对立,如文明 与野蛮、理性与非理性、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等,对世 界加以描述。正如萨义德所说,“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 幼稚的、‘不同的’;因为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 ‘正常的’,而且西方以这种宰制的架构来围堵、再现东 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似乎就成为一 种“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构成的历史,而叙述者绝对是 站在所谓“文明”一方的。 14
9
以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而言,任何自我确认的、自我生
产的文化认同与自足的经济体,实际上都是通过他者建构 的产物,是与自身不一致但又以各种形式相联系的差异的运 作方式而实现的。
10
第四,作为一种涵盖面甚广的学术批评活动,后殖民主 义的主体构成往往是从第三世界移民到欧美的一些知识精英, 他们谙熟自己母国的历史文化,同时又对西方的知识理论有 相当深厚的造诣,他们切入西方学术体制的中心,这本身就 是后殖民主义杂糅性的又一体现。 最后,后殖民主义在其实践中,强烈地体现出跨学科的 意味,它穿梭于历史、哲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政治经 济学、艺术史等学科,来为自身的立场服务。
15
在伦敦的地下室里,奈保尔完成了其长篇小说处女作《通灵的 按摩师》以及后来让他扬名的《米格尔大街》。渐渐成名后, 奈保尔可以到世界各地旅行,印度、南美、非洲、伊朗、美国、 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游记写作成为他后半生主要的写作内 容。 奈保尔是这样描绘他在这些旅行中的感觉的:“我是一个 殖民地人,在新大陆的殖民地上旅行,作为一个访问者,在新 大陆的浪漫背景里,观察那些被掠夺的土地上半被遗弃的社会, 就像从远处观看我自己成长的那个地方。”
8
其次,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而言,后殖民主义融合了之前 受到过殖民统治的第三世界各民族的实际解放斗争的经 历和实际并没有殖民经历的各种社会团体的后殖民性描 述,以此来陈述与描摹全球化背景下不公平与不正义的社 会现实。 第三,就思想来源而言,后殖民主义则又是西方理 论与第三世界知识经验,尤其是反殖民主义的解放斗争的 有益结合。具体讲,是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前殖民地 反殖民斗争政治实践的融汇。
11
三:文学与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视角的存在意义便体现为一种进行修订的可能 性,即修订现有的对殖民关系的认识。 首先,从后殖民的立场出发,受到最大挑战的也许就是以 前对殖民主义惯常采取的殖民者 \ 被殖民者、征服 \ 被征服、 统治 \ 被统治的二元对立模式。 其次,对后殖民主义而言,殖民作为全球跨文化交流的一 部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差异。差异的存在对既有的秩序构成 威胁,它通过融进主导叙事而产生杂交的效果,而这又进一步 增强了差异所具有的移置和去中心化的作用。
他的作品根据题材可分为航海小说、丛林 小说和社会政治小说。他的丛林小说大部 分都是由一个叫马洛的人叙述的,以《黑 暗的心》《吉姆老爷》为代表。
18
康拉德的小说探讨道德与人的灵魂问题,包含着深刻的社会 历史内容。他的社会政治小说《诺斯特罗莫》《特务》及 《在西方的眼睛下》等,表现了他对殖民主义的憎恶。他是 英国现代小说的先行者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