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2)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 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2012年,中国作 家莫言获得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 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小结
原子弹 1964年
导弹 1966年
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毛主席题词
2、成果
《茶馆》
音乐舞 蹈史诗
《东方红》
电影 《林则徐》、《英雄儿女》
青
红 岩
春 之 歌
东
茶 馆
方 红
3、改革开放后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
神舟十一号飞船
2016年10月17日中国 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 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 将首次长达30天。
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概况: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 次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
(2)影响: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 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也有重要贡献。
—东方红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国家
(2)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 族的精神。两弹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 强了我国国防的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漫步太空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 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 国的飞天之旅。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共36张)

材料一: 1945年, 美国在广岛、长崎投 下的原子弹,加快了 世界大战结束的步伐, 也拉开了核竞赛的序 幕;
新生的人民共和 国从战争废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刚刚 站立起来,战火又烧 到了鸭绿江边,麦克 阿瑟甚至扬言要在中
材料二: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 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我 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 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 界上,中国我为们什要么要不研受制别原子人弹的?欺负, 就不能为没了有打这破个帝东国西主。义的核 垄断, 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 —胁—;毛加泽强东中国的国防力量,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学习目标
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 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
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 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
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 发展概况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 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原子弹的研制对新中国来 说意味着什么?
代号为“小男孩” 代号为“胖子”
3.推广:
20世纪90年代,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 列为解决发展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印度、越南、菲律宾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 后的第五大发明, 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 高奖——世界粮食奖 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
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 如 果没有改革开放, 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讲》
课堂小结
科技强国,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原子弹、氢弹 导弹 东方红一号
神舟系列飞船
籼型杂交水稻、 青蒿素
莫言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2)

2003、2005、 “神五”、“神六”、
2008
1973
选“育神杂七交”水稻南优二号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001 人类基因工程研究
世界第三个
大大提高…有助于解决…
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世界第一)
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计算机 1983 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 居世界前列,加速了 技术 1993 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号” 国家信息化发展
思考:中国当时面临着怎样的国际环 境?为什么要发展核武器?
为什么中国要集中力量首先在一些尖 端领域取得突破?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
力量。
❖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意义: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世界领先;(古代辉煌)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近代衰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 到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振兴)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第二年,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 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研究评选有 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 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我国众 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 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则,因此,中 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人类基因草图
( 2001年,中、美、英、法、德、日)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24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共1课时)第一教案-----------------------------------教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863计划提出的背景;863计划涉及的研究领域及总体目标;863计划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通过引导学生对863计划提出的背景、总体目标、研究成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现今国家政策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1)学生分组收集成果资料,增强对863计划的感情认识;通过合作研讨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
(2)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演示,让学生感受“高技术与我们同行”。
(3)在课堂上开展历史小辩论“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
(4)在了解863计划取得成果的同时,学生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863计划提出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从战略角度出发认识计划实施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与实力,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竞争意识。
(3)通过引用材料使学生感受高科技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更进一步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体会到“创新是每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在使用高科技成果的同时,要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自我约束意识,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重点难点】1、重点A、863计划的内容。
B、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产生的影响。
处理方法:A、通过课前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归纳概括,加强对863计划涉及领域的理解。
B、在课堂上通过开展“学生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联系学生身边实际,感受网络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3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一、课标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863计划,从建议、批示、形成,到计划领域、总体目标、发展应用方面认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开展如何正确面对上网、玩智能手机问题讨论,培养组织、表达、表演能力,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国际竞争形势激烈,引导认识制定科技发展计划必要性,图文并茂介绍计划制定过程,开展讨论加深对计划认识,拓展学习内容范围,因势利导,形成正确认识,小结总结主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邓小平高瞻远瞩,为民族大义和国家繁荣富强敢于担当,果断决策的伟大气概;学习我国科学家系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发展863计划的必要性、紧迫性;培养热爱科学、从小树立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二、本课《课标》要求:本课是中国现代史科技教育与文化单元重要内容,是科学技术成就部分主要组成内容。
学习本课可以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突飞猛进发展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深层原因,深刻认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培养出一定的组织、表演、表达能力,可以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因此,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设计讨论、辩论会,适当引导,得出结论。
四、教学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围绕建议、批示、论证、得名公布、涉及领域、总体目标、目前发展情况和影响意义来学习。
五、教学难点:863计划的必要性。
在史实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用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和各国开展科技发展竞赛事实来论证。
六、教法:多媒体导入学习,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开展探究式学习。
七、教时:一节具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小视频《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学生观看后议论。
再简介西欧和日本的科技发展计划。
展示统计图表《各国科技发展计划》。
师提问:各国制定发展计划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什么特点?面对世界变化中国应该怎么办?生:讨论。
《科学技术的成就》PPT课件

快乐预习感知
2.载人航天工程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 次飞行试验。 (2)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 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快乐预习感知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成就: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 水稻。 (2)地位: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 2.青蒿素 (1)成就: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 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地位: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轻松尝试应用
参考答案 (1)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2)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左右;他在实践中提出 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3)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不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 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解决世界性 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3)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核武器,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粉碎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因此,为了 自身的安全与世界和平,中国必须研制自己的原子弹。
轻松尝试应用
【问题2】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有哪些意义? 探究袁隆平通过自己的长期实践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 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为我国农业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产 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的成果不仅为解决我国 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西方媒体因此 称杂交水稻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使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证明了科学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_23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主要介绍863计划提出的背景、过程、成就,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并从辩证的角度来理解计算机和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本课教学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其紧接着第17课讲科学技术的成就,同时为下一课学习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好了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863计划提出的历史背景、涉及的领域、总体目标、相关研究成果及影响;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列举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素养;(2)通过对863计划提出的背景、总体目标、研究成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通过分析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1)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863计划的科技成就,对863计划形成整体的理解与认识;(2)通过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和863计划相关的科学家故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科学家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3)通过洋务运动和863计划的数据对比呈现,学生培养史料实证和论从史出的意识,懂得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环境出发去理解历史事件,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4)在了解863计划取得的成果以及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实际影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未来生活的蓝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863计划提出的背景,初步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认识到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该计划实施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2)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与实力,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竞争意识,培养家国情怀;(3)通过引用材料,学生感受高科技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进一步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体会到“创新是每个民族进步的灵魂”;(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何理性对待计算机网络”,学生培养开放、共享、绿色的科技观念。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2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2以下是关于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2,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二)教材分析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也是我国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
这一时代特征反映在文化方面是出现了西学东渐、新旧交替的特点。
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来,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教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不甘落后的科学家、进步的恩想家与文学家。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进步的文化事业受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制.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清朝文化分三课时讲授。
本课讲授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
时代特征反映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是西方科学技术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来,并在中国开始应用。
一些不甘落后的科学家被奋发图强的爱国热忱所激励.在天文、植物、数学及蒸汽机、铁路修建、飞机制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成就”是本课教材的中心。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王锡阐和《晓庵新法》;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李善兰、徐寿和华既芳在翻译及科学技术上的新成就;詹天佑和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
2.思想政治教育:①时代特征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反映是西方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来并在中国开始应用,但它未能充分发展。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
②以王锡田和吴其浚等不迷信古人、洋人,勇于创新的享实,启发学生勇于探索和求实的精神。
③通过科技上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聪明才智,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以科学家奋发图强,为国争光的事迹,培养学生立志奋发的爱国思想。
3.能力增养:①联系旧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②列表巩固课文全面知识要点,培养学生对知识横向联系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
难点:王钙闸一子目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1973年,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④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 舟一号” ⑤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 舟五号” …………
2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为 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研制原子 弹?
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 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安宁的生活。
3中国对核武器的使用态度和原则?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 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西欧尤里卡计划 日本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
苏联﹑东欧二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
从现在就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 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 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当好时 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 陈 王 王 了身. 杨
3.863计划是我国为发展高科技而制定的计划,这 一计划的倡导者是( ) ①邓稼先 ②王淦昌 ③王大衍 ④杨嘉墀 ⑤陈芳允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4.列举出863计划所涉及的研究领域。
生物技术、能源技术、 航天技术、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自动技术、 新材料技术、海洋高技术
《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 高科技领域?
①生物技术、 ②航天技术、
③信息技术、 ④激光技术、 ⑤自动化技术、⑥能源技术、 ⑦新材料、 ⑧海洋高技术。
我们现在经济还比较落后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搞 高新技术的研究?
①各国科技竞争激烈,错过时机, 永远翻不了身;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芳 嘉 大 淦 ——《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 允 墀 珩 昌 展的建议》
不以 关 分 建 可凭 负 重 议 拖决 责 要 的 邓 由于四位科学家提出建议和 延策 同 ” 批 小 。, 志 , 示 平 邓小平做出批示的时间都在 ”此 讨 “ : 对 事论找“ 四 1986年3月,因此该计划取名 宜,些这 位 速提专个 科 为“863计划” 家 建 学 作出 决意和议 家 断见有十 的 ,,
无 人 驾 驶 汽 车
无 人 驾 驶 飞 机
仿 真 机 器 人
汽 车 生 产 线
863
电 池
863
陶 钛合金制造的飞机 瓷
蛟龙潜艇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这话讲的很对.依我看,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以 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 上网已经成为人 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海水栽培水稻
新 生 儿 接 种 疫 苗
转 基 因 食 品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天空对接
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曙光5000A高性能计算机 是目前国内运算速度最快 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 5000一天完成的工作量, 相当于全中国所有人每 天24小时、每年365天利 用手持计算机不停地进行 计算,46年时间的工作量
尤其是邓小平 同志更是重视 计算机技术的 发展和培养, 他提出“计算机 要从娃娃抓起”
网吧
浏览新闻
我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的说法,如今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成了现实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用处?
1、浏览新闻 2、查阅各种资料 3、通讯 4、网上购物、看病、上课 5、企业管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计算机网络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它 有哪些负面影响呢? 1、浏览不良信息
2、无节制的上网,损坏身体 3、网络骗局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课堂练习
1.形成于1986年的《863计划纲要》,选择了七个 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10年后又增加 了第八个领域是( ) A.国防技术 B.航天技术 C.海洋高技术 D.信息技术 2.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 法,今天使这种说法变为现实的是( ) A.报纸 B.电话 C.电视 D.计算机网络
上 网
你知道计算机诞生于何时哪国吗?世界上最早的电子计 算机是在1946年,美 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 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 程序控制的电子计算 机ENIAC。它是一 个庞然大物,由18000 个电子管、1500多个 继电器和其它配件构 成,上地170平方米, 重达30吨;耗电150千 瓦,每秒钟能运行 5000次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