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北伐战争》,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内容包括:北伐战争的背景、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进程、北伐战争的影响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伐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北伐战争。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类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一定的兴趣,但在理解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和平、追求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北伐战争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伐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对北伐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北伐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北伐战争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深入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北伐战争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的特点和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资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资料:收集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伐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深入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5课北伐战争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5课北伐战争导学案
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
重难点
重点: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难点: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导学内容
导学方式
复备栏
一优化导入,揭示目标
二指导自学,整体感悟
三互动互研,解难释疑
四精点巧拨,归纳生成
历史集体备课导学案
课题
第15课北伐战争
主备人
三维目标
1、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共产党方面:工人运动遭到挫折,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还不够强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寻找同盟军。
2、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1)北伐战争的正义性。
(2)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北伐战争目的明确,战略方针正确。
(4)国民革命军的英勇善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A.京师大学堂B.抗日军政大学
C.云南讲武堂D.黄埔军校
3.北伐战争中的主要战场是在( )
A.湖南、湖北B.江西、江苏
C.福建、浙江D.广东、广西
4.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 )
①张作霖②袁世凯③孙传芳④吴佩孚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导学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5课北伐战争班级:姓名学号序号【学习目标】1.中共三大和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经过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学习重、难点】重点: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提出:中共三大1.时间:年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2.内容:正式决定同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

(2)正式建立:国民党一大1.时间、地点:年月,在孙中山的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召开。

2.内容:大会通过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确定了、、的三大政策。

3.意义:标志着的正式建立。

(3)开展合作:建立黄埔军校1、黄埔军校是在和的帮助下建立的。

2、建立的时间是,地点在,创办者是3、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是,政治部主任是。

4、意义: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的建立和随后的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1.目的: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的统治,。

2.对象:是、、。

3.时间、领导:开始的时间是。

北伐的总司令是。

4.主要战场:、。

5.主要战役:、战役。

6.主要人物:北伐名将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的美誉7.主要战果:北伐军在湖北和湖南战场基本上消灭了的主力;又在江西消灭了的主力、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打到,声势震动全国。

支持: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1、北伐军经过的农村,爆发了疾风骤雨般的,给了北伐军极大的支持。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成功,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

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原因:1、高涨的触动了、的根本利益。

2、国民党右派得到的支持,中外反共势力联合。

事件:1、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

2、1927年7月,汪精卫在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并召开“”3.影响: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失败。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时间: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年月,在成立“国民政府”。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质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质课导学案_1

第15课北伐战争一、教材介绍《北伐战争》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本课主要简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1924年至1927年是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末路和国民革命从兴起、发展到失败的历史时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

北伐战争是革命高潮之一,它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但国民革命运动最终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中共自身的不足而失败。

本课上承中国共产党诞生,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一环,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自我。

通过年多的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通过问卷调查,多数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兴趣不足,对北伐战争知之甚少。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教学目标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2、通过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能够说出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及过程,提升读图识图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概括总结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4、认识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坚定的革命信仰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学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品质,形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理想信念,坚定正心、修身的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引导学生读图,突出重点2、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漫画、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15课北伐战争——再革命一、再革命之可能——国共合作的实现二、再革命之高潮——北伐战争三、再革命之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一幅漫画导入新课《民众的力量》观察漫画,回答问题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一、再革命之可能——国共合作的实现1.解释国民革命的概念,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关系,引用材料说明“再革命”这一主题的由来。

(一)国共合作的原因2.讲解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

(二)国共合作的建立3. 讲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意义。

(三)国共合作的成果4.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创立的历史意义。

1.阅读教材和PPT的材料,掌握国民革命的概念,理解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的关系。

2.阅读PPT的图文材料,理解国共合作的原因,知道黄埔军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意义。

掌握相关的概念、史实,理解国共合作为北伐战争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落实教学目标1。

二、再革命之高潮——北伐战争(一)北伐战争的经过1.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设计表格让学生完成。

任务一:认真观察示意图,结合课本知识,完成表格。

(二)北伐战争的影响2.展示历史漫画、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PPT和学案的材料,分析北伐战争的影响。

任务二:根据PPT的材料9—11和学案的材料2—4,分析北伐战争的影响。

(三)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3. 展示历史漫画、文字材料并对一些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读,引导学生结合PPT和学案的材料,分析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任务三:(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当时的民众,你会支持哪一方?结合PPT的材料12—27及学案的材料5—7说说你的理由。

1.观察形势图,完成表格。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历史教案 第15课 北伐战争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历史教案 第15课 北伐战争

第15课北伐战争❶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

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很好。

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

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教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图片展示:展示广州市越秀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3.教师提问:中共三大召开为国共合作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时空1924年,广州心建立可靠的革命军队。

6.图片出示:展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7.教师提问:结合教材,提炼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

提示:①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②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③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④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 北伐战争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 北伐战争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5课北伐战争一、学习目标:1.知道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史实;2.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认识它的本质。

二、学习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三、学习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四、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探究:李明是一名记者,1924年——1927年是他工作最繁忙的时候,让我们一起跟随李明的脚步,了解当时中国的大事吧!情景一:下面是记者李明在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后的报道:我:尊敬的孙中山总理,当今时局混乱,您如何看待?孙中山:我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多次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我想创办一所军校,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我:谢谢!尊敬的李大钊先生,作为中共代表,您又有什么高见呢?李大钊:我们经过总结认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仅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是不行的,所以在刚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之间的第一次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我:谢谢!那么请问苏联的代表加伦将军您认为呢?加伦将军:根据中国的现状,我们也主张国共合作,创办一所军校,我们苏联方面会全力支持的!祝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我:谢谢!让我们共同期待革命胜利的到来!通过记者李明的报道,回答:(1)孙中山为何要建立军校?(2)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在什么背景下实现的?情景二:听说国民党创办了军校,主编要求李明作一篇相关报道,以下是李明了解到的情况:材料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材料二:孙中山曾经形象地教导黄埔军校的学生说:“大家到这所学校来,不仅要知道怎样放枪,更要知道枪朝什么人放。

”材料三:苏联政府为军校创建资助200万元开办费、8000支步枪和500万发子弹。

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熊雄先后任政治部主任,聂荣臻任政治部秘书,许多共产党员都担任过教官。

阅读课本结合李明所了解的情况,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斯”指什么?它的全称是什么?它创办的时间、地点、校长、政治部主任分别是什么?(2)从对联中可以看出它创办的宗旨是什么?(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军校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情景三:北伐战争开始了,记者李明成了一名战地记者,请你帮助他作一篇有关北伐战争的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北伐战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北伐战争中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
2.知道中共三大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3.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
4.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学习重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学习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形成。

3.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
1.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2.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连克汀泗侨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

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3.北伐军击溃吴佩孚的主力后,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接着,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

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4.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北伐军经过的农村,爆发了疾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

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发展。

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2.南京政府建立后,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

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

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1928年底,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有人说,北伐军胜利进军,基本打跨了北洋军阀,所以国民革命胜利了。

有人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因为它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结论: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叛变革命,中国又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

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

新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

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探究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结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

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北伐战争
1.国民党一大召开
2.黄埔军校的创立
3.北伐胜利进军
4.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5.东北易帜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一、选择题
1.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哪些是他的丰功伟绩(D)
①建立民国②制定三民主义革命纲领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创建黄埔军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孙中山说:“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这个“军官学校”位于(A)
A.广州 B.长沙
C.武汉 D.上海
3.1924年11月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的是(A)
A.周恩来 B.蒋介石
C.廖仲恺 D.叶挺
4.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

下列宣传标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最强音”的是(C)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