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社会学讲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PPT16

韦伯认为,上述有关行动、意义、理解的理论可以为解释社会学提供 一个牢固的方法论基础。
但舒茨认为,这个方法论基础是不牢固的,其中的主要概念是很模糊 的,必须进一步厘清。
第一,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是韦 伯没有充分考虑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产生的复杂影 响。
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当从这里出发,以之为根据确立最 基本的立场和原则。
虽然胡塞尔仍然在精神现象的意义上解释生活世界概念,常常 把生活世界称之为“视界”,但是,他也指出生活世界是由人 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是由不同的社会单位构成的,因此,生活 世界也就是社会学视野里的社会世界。
不过,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同实证社会学的经验世界概念具 有重要区别。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概念要求把周围世界当作人与 人日常交往、共处的互为主体的世界,实证社会学则要求把人 们的周围世界当作自然界,人的主体性在这个概念中都被抽象 掉了。
不过,当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分别以对立的极端形式将这两个层面 深入展开后,也就为人们在更高一个思维层次上将二者融合起来 做了必要的准备。舒茨正是借用了胡塞尔的这种思想,深化了韦 伯的行动理论。
主体间性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以主体间的关系为根本、为前提去思 考和透视一切,把科学、生产、政治等领域中的原则与结果都移 到生活中来衡量、检视与评价。生活世界的提法具有重要意义。
但不管通过沟通还是不通过沟通,获得的意义都处于纯粹的客 观意义与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因为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完全达到对行动者的主观意义的同等理 解,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能通过客观意义对行动达到真正的理 解,只有触及他人的主体经验的意义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我 们只有在主体间关系中才能实现这一点。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1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1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1)第一讲西方社会学产生的思想基础及历史背景思想基础思想遗产:从古希腊到18世纪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的文明开始于荷马时期。
根据已有的史料可以说明,荷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前8世纪,是小亚西亚西部的依奥尼亚人,最后死于西奥岛。
他是一个民间歌手,即所谓“行吟诗人”。
当时,古希腊还是口传文学的时代。
史诗中所写的特洛亚战争在历史上确曾发生过。
战后,产生了许多有关这次战争的传说和诗歌,由民间歌手口口相传。
荷马以其出众的艺术才能,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编成了两部具有统一的思想和完整的艺术布局的史诗。
到公元前6世纪史诗才有文字记录,又经过多次的加工和整理,到公元前3世纪时编定,流传到今天。
《依利亚特》《奥德塞》。
这个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生关系)(1)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和理性能使人摆脱恶而追求道德生活。
这一见解促成了柏拉图关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蓝图:理想国的建构。
但同时,他反对苏格拉底关于“人性和民主的社会秩序”的见解,他认为民众正是借助民主的幌子把苏格拉底送上了断头台的。
另外,这个柏拉图的贵族身份也有关系,因为贵族身份使他坚信从事政治活动是贵族的特权。
柏拉图关于社会的见解:A、把社会与有机体类比,将社会看成是类似与自然界的各种成分相互结合的统一整体。
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人的生活有理性、意志和情欲三个方面。
作为放大的国家也是如此。
国家的这些要求也需要三部分人的满足,这就产生了最基本的社会分工。
B、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禀性有高低之别,这种差别等级制的劳动分工制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而满足国家和的社会的不同需要。
社会由:统治者、保卫者和普通劳动者构成。
评价:他看到了社会是一个由分工组成的功能互补的系统,并论证分工的基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和能力的差异。
但,他混同了社会和国家的论述,因此社会职业分工的合理性就被用于国家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学习笔记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笔记第一章导论A. 思想的现实意义1.社会现实离不开思想观念的驱动和解释2.利益不只有物质的,也有思想观念上的3.人的选择不只是对现实理性计算的结果,也是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B. 概念1.现代:强调对当下新颖性的敏感,当下的时代不再是以往的延续和重复2.现代化:历史变革过程,包括文艺复兴、科技革命、新航路开辟等3.现代性:现代社会的特点、现代化的结果,1)如工商业和城市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现代民主的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理性主义获得主导地位、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意识兴盛C. 古今之变1.个人主观赋予的价值变得极其重要,有时成为压倒一切的标准2.观念中的自然秩序被打破,人不再相信存在自然给定的意义3.启蒙理性主义崛起,理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准绳D. 古今之变带来的观念转变1.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向:人成为与自然世界相对的主体2.个人主义的转向:个人从社群关系中脱离出来,成为高度自主性的主体E. 现代性的困境1.人生活的意义和理由是什么2.谁应该统治谁第二章现代思想的成年:看清现代、反思现代A. 马克斯·韦伯:理性的局限性1.世界的“祛魅”1)神灵的消失割裂了人和世界的联系和沟通,消灭了一切终极而崇高的价值B. 诸神之争1.理性可以帮助进行事实判断,但无法帮人做出价值判断2.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让人茫然,形成无法化解的冲突C. 工具理性1.用于找到做事的手段,但无法论证做事的原因。
2.塑造出重视理性计算、追求效率的官僚化组织形式1)基本特征是“非个人化”:把人简化成一些指标、忽视与任务无关的个人因素。
3.对手段的追求压倒了对目的的追求,人不断推迟目标问题、不断加强工具和手段D. 现代的铁笼1.人被看作机器的零件、流水线上的一环2.工具理性无法解决一切问题1)例:用罚款惩罚违法行为,只要能逃避惩罚人还是会违法3.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系成为商业的“供求关系”4.“铁笼”同时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保护了人第三章现代人的精神危机A. 路标1.信仰的必要性1)让人超越死亡达到永恒,克服对死亡的恐惧2)让人超越卑微达到崇高,战胜欲望的羞耻2.宗教信仰受到理性主义的挑战1)接受信仰需要价值判断2)辨别真假需要事实判断3)信仰和真理间存在逻辑断裂B. 尼采1.“上帝死了”:人们编造虚假的思想自欺欺人,是虚无主义的真正根源1)形而上学的信念a. 相信感知的表象背后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b. 相信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的c. 相信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2)基督教造出禁欲主义,缓解人在奋斗中遭遇挫折的痛苦a. 与生命本能冲突2.“超人”:掌握生命本身的强健力量1)没有对虚幻的信念,虚无就不会导致消极2)不存在绝对的本质或真理,人生意义也不依赖于它3)所有的价值都是生命由自己的力量主观创造的a. 用生命意志去创造,追求自身生命力量的增长和完满,最终确立和实现生命意义b. 人的高贵在于自身有决定价值的能力,自己给事物以荣耀c. 是人唯一拥有的真实的东西,是人战胜虚无的武器3.“视角决定事实”:每个人用自己的视角制造真相C. 弗洛伊德1.发现人类心理结构中的无意识,颠覆了理性人观念1)含有巨大能量,主要是性欲和攻击本能2)隐秘,难以察觉3)支配人的思考和行动2.人格结构三元说1)本我:无意识的领域,追求即刻的满足,不论是非对错2)自我:在成长和适应社会过程中形成;有理性,重视常识和规则;会用理性甄别本我的要求3)超我:心中的理想化人格,通过内疚感和罪恶感影响人的心理和行动3.欲望的解放1)接受欲望的正当性,可以公开谈论、表达D. 萨特1.存在就是虚无1)人和物体的区别是本质可以改变、有待形成的(相对于“自在”的“自为”)a. “自为”的关键是拥有意识2)但意识有对象性、总是对某物的意识,纯粹的意识是虚空3)人获得本质的方法之一是占有物体,以此得到确定的本质4)但有限、固定的物体无法填满人无限的可能性2.人被判定为自由1)正因为没有预先的本质,人才能自由行动2)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在“成为”什么3)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不能摆脱自由3.自由是一种负担1)选择必定带来后果,自由选择意味着独自承担责任2)人们会为了争夺主体性相互斗争、想把他人变成客体3)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不能实现“理想的共同自由”第四章20世纪的教训A. 路标1.现代世界的社会政治困境1)公共秩序无法自然形成,需要强制性政治权威的建立和维护2)政治权威不仅需要暴力,还需要政治合法性3)现代人将自己视为自由平等的个体,政治权威需要自己解释其合法性2.现代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1)政治秩序不是天然的,而是理性建构的人造之物2)政治统治根本理由是被统治者的“同意”B. 鲍曼: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使大屠杀成为现实1.官僚制1)每个人作为零件,在高效运转的过程中丧失了对目标和全局的责任感和道德感2.园艺文化1)社会秩序是一项工程,可以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整理干净2)犹太人成为秩序里的“杂质”3.利用受害者的理性计算消解反抗1)提供可能的求生渠道,引导受害者合作4.预防:坚守不可让步的道德感,保持对他人的道德感知C. 阿伦特:极端之恶的平庸性1.极端之恶:完全不可理解1)不仅不把犹太人看成目的,甚至不当作手段2)动机不是出自贪婪、恐惧、复仇,而是纯粹认为犹太人多余3)否认犹太人的尊严和工具性的价值2.平庸的性质1)纳粹并不是复杂而有魅力的反派角色,而具有浅薄、丧失思考能力的特质2)恶行不是从自身的邪恶动机出发,而是因为放弃思考、丧失思考能力a. 将陈词滥调作为抵抗现实的武器和盾牌b. 拒绝真实的思考和对话c. 仅遵守主流规则已经不能防止人作恶3.解决:独立判断1)道德的真正含义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做出自己独立的是非判断2)责任风险极大:无法将判断的责任推给规矩3)道德正直(Moral Integrity)a. 能够和自己和睦相处b. 坦然面对自己,不用规矩和套话自我欺骗c. 保全自己人格的完整4)用思考恢复我们作为人的存在本质D. 波普尔1.证伪主义:科学理论的标志是可以被证明是错的1)科学永远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2)不是一定会被证伪,而是理论本身必须包括“经验上被证伪”的可能性3)反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不论遇到什么事实都能自圆其说2.科学发展的逻辑1)实证机制:观察事实、归纳理论、证实理论a. 和人的经验相协调b. 没有逻辑基础,只有心理学的基础2)试错机制:提出问题、提出猜想、用反面证据反驳3.批判理性主义1)理性:人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理性的可错性(理性的自我批判):人的办法总是不完美的,总会出现新问题4.反对的政治理论1)乌托邦社会工程a. 人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按预定的蓝图改造世界,创造出完美的社会b. 具有全面而永久的“整体主义”特征,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全方位规划c. 低估了理性的可错性,不切实际2)历史决定论a. 历史被一套规律决定,向确定的目标发展,最终实现目标b. 主观努力只能发挥有限作用、促进或者拖延这个历史进程,但无法改变历史规律c. 人的知识本身就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变量,因此历史进程无法被决定d. 倡导“零星社会工程”i. 对传统做出渐进温和的改良,防止激进的革命ii. 通过不断尝试和纠错机制实现社会发展E. 哈耶克1.自发秩序:自然生成的规则、自发演化出来的秩序1)并不排斥人为因素,但反对过度拔高2.苏格兰启蒙运动:把理性看成一种怀疑、反省和批判的能力,而不是掌控一切的能力3.“理性的自负”1)苏联的失败:在经济领域推行计划经济2)纳粹的灾难:在社会规划中依赖高度理性化的系统设计a. 认为犹太人是不符合秩序的存在b. 追求的理想可能是崇高的3)虚幻的期望:用整体规划摆脱和政府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和不安4.“人类的必然无知”1)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必然包含着无知的一面2)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局限性,保持审慎和怀疑3)运用理性的同时,直面不可摆脱的无知,与不确定性共存F. 伯林1.价值一元论1)不是说世界上只有一种价值,而是说表面上丰富多样的价值,其本质是和谐统一的,可以用同一个评价尺度比较a. 价值:我们认为重要的理念b. 价值观:信奉或珍视什么理念2)可以找到一个最高价值,其他价值都是从中派生出来的a. 对“美好生活”存在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b. 对道德和政治生活提供的解决方案不仅无法摆脱多元价值冲突,反而引发严重的人类悲剧2.价值多元论1)“多元价值的不可公度性(不可通约性)”:无法找到衡量不同价值的通用尺度2)人往往无法同时实现多种价值,不可公度的价值常常无法调和3)有时需要为了一些终极价值牺牲另一些终极价值,这是人类困境的永久特征4)价值观相同的人,甚至一个人自己都面临这种困境3.价值客观论1)反对价值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2)价值是多元的,但也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3)人类具有某种最低限度的共通性,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对方为什么追求不同的价值4.两种自由1)消极自由:不想要什么就可以不要什么,是摆脱障碍的自由a. “什么都不做”即可实现消极自由2)积极自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是实现目标的自由a. 要实现的目标应当是理性的自我所追求的高级目标b. 如果目标就是“什么都不做”:滥用了消极自由,也没有实现积极自由c. 反思:危险的概念魔术i. 把强制和牺牲变成了真正的自由,用积极自由为奴役他人的做法正名ii. 积极自由同样容易被滥用,但更隐蔽,更具欺骗性,应当警惕G. 马尔库塞1.非恐怖的极权主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虽然享受着富裕的生活,但实际上处于总体性的控制之中,不知不觉丧失了自由1)很隐秘,不需要暴力和强制,很难察觉,也就无从反抗2)可以有效排斥、化解、招安反叛者,从而延续控制a. 资本主义贿赂了人民,换取了服从b. 刺激物质需求和享受欲望,让人无止境地追逐不断更新换代的“虚假需求”c. 消费社会是一个自我强化的系统,商品拜物教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2.单面人:富裕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以丧失“人”的身份为代价1)对多数人而言,劳动只是赚钱的手段和工具,消费和享受才是目的2)人的“自由”都没有超出“如何赚钱——如何消费”的单一的生活模式3)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真正自由开放的社会,而是单向度的社会4)体制中的人不是立体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个体,而是丧失了真正自由的单面人5)如果社会进步只是变得更富裕,但人的异化没有消失,那就不是真正的进步3.变革的难度1)工人阶级获得利益,被整合进资本主义体系a. 这种整合甚至深入心理层面,曾经的革命主体丧失了革命性,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的保守力量2)“民主政治”中的批评、抗议只能在体制内起作用a. 不但无法改变体制,还为单向度的社会造出自由多元的假象b. 违背主流的观念、愿望、目标要么被转化为现存体制能接受的方式存活,要么被排斥消灭第五章自由主义及批判者A. 罗尔斯1.无知之幕1)不同人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对公平的标准存在分歧2)假设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个人特征,处于“原初位置”,再围绕公平的社会规则订立契约2.正义二原则(《正义论》)1)平等的自由:每个人平等地拥有一系列基本自由,如言论、信仰、拥有财产的自由2)平等分配的例外情况a. 相关职位和工作在“公平的机会平等”前提下向所有人开放i. 人的处境和命运不受无法掌控的因素影响ii. 不平等是为了设立尽可能平等的起跑线b. 差异原则:让处境最糟糕的人改善状况i. 应对天赋差异带来的不平等B. 诺齐克1.反对罗尔斯的主张1)没有完全充分尊重个体权利:把个人天赋当作公共资源分配2)不够自洽:在政治文化上坚持自由主义,但在社会和经济问题上采取了平等主义的立场2.自由至上论(放任自由主义)1)起点:个体权利绝对有限,任何限制都需要很强的正当理由2)坚持全方位地坚持自由原则,对不受任何干预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进行道德辩护3)强调“持有的正义”:获取正义+转让正义=持有正义a. 获取正义:财产在最初获取时必须正当,如劳动占有天然资源或接受资源馈赠b. 转让正义:财产转移是通过资源交换或馈赠c. 矫正正义: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取的财产不论经历多少变化都应矫正3.最小国家理论1)人的不利处境只要不是他人强制造成的,就无法正当地要求补偿a. 只能依靠自愿的慈善救助,不能要求国家福利救济b. 二次分配的“转移支付”无法满足“转让正义”原则2)只同意最低限度的税收a. 用于履行安全保障功能b. 不应用于财富分配4.坚持“历史正义”,反对“模式正义”1)只要财产来路清白,无论多寡都是正义的,形成的财富分配都是正当的2)只要允许自由交易,任何既定的结构模式都无法维系,需要不断进行强制再分配回到既定的模式3)“模式正义”将一部分人当作了其他人福祉的工具C. 德沃金:平等的尊重和关怀1.平等的尊重:尊重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生活目标和方式1)只要本人自愿、不伤害他人,国家就不应偏袒或干涉(国家中立性原则)2)平等的关怀:为实现各种生活理想提供平等的资源a. 不是提供平等待遇,而是充分考虑处境差异导致的需求差异b. 不应弥补个人选择导致的差异2.社会的奖赏或惩罚应针对个人选择和志向,而尽量减小天赋因素的影响3.同时回应现代人对自由、平等和多元价值的三种诉求D. 桑德尔:社群主义1.道德个人主义1)每个人作为道德主体,是自由独立的个体2)道德责任仅来源于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受其他到的纽带约束2.社群主义1)麦金泰尔:“我是谁,我要做什么,需要什么”之类问题的答案在自己的故事之中,只有讲通自己的故事、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和影响才能真正回答2)面临不同选项时,我们根据自己的故事的连贯性,选择更有意义的选项3)故事和意义都离不开社群,无法仅仅从个人意志产生4)个人不是孤立的原则,是在社会关系中被塑造的3.构成性的社群观1)个人的目标与社群紧密相连2)社群有一种纽带关系,塑造了人的身份认同、生活理想、道德感和责任意识a. 隔断这种联系,就割裂了人的存在3)个人天然具有作为社群成员的义务,不需要自愿同意E. 沃尔泽1.社群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批评:虚假而有害1)针对理论:自由主义将人看做脱离社会义务的存在,没有任何尺度和共同标准指导人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是对人的虚构2)针对实践a. 个人主义创造了自我中心、“非社会性”的社会b. 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自立主义者,受到个人权利的保护,但也因为主张自己的权利而分裂c. 个人相互疏远,对公共和政治事务十分冷漠3)社群主义不可能战胜自由主义,但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不会消失,注定周期性地出现2.“后社会的状况”1)孤立、原子化的自我不是脱离社会的存在,而是被新型的社会造就a. 高度流动性:地理、社会身份、婚姻关系、政治信仰2)自愿型的社群a. 具有可以决裂或退出的权利b. 身份认同或归属关系容易改变、不够稳定c. 从根本上失去了确定性和统一性,,个人不得不随时重新创造自己F. 泰勒1.唯我论:只有自己才对自己具有绝对解释权1)利于抵制对积极自由的滥用2)从消极自由理解个人自主性可能陷入盲区2.坚持个人自主性1)没有自主性,人就丧失了本真性a. 本真性: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不盲从于外在压力和影响,是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理想b. 消极自由只是本真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忠实于自己”并不是“唯我论”a. 我对自我同一性的发现,并不意味着我独自创造了它b. 自我的理想是在和他人的对话关系和反思中塑造的c. 一件事的重要性和意义要依据一个背景框架来衡量,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知d. 离开背景框架,个人的感觉、选择和决定会变得不可理喻3)“自我”并不独自赋予价值a. 价值和意义来自经历和故事,是在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形成的b. 我们职能选用和改造,而不能发明价值尺度G. 哈贝马斯1.公共生活的规范性原则1)主体间性:主体与主体间形成的一种关系2)人类生活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活动,相互交往和对话是行动的共同基础3)言谈行动的两个功能:达到功利性目标的策略行动和为了理解彼此进行的交往行动2.交往理性:好好说话是一种客观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理性1)是生活中规范性共识的源头:运用交往理性更可能达成共识a. 是出于彼此的信任和平等尊重,大家一起把道理讲通b. 这种规范共识有真正的约束力,能让彼此心悦诚服2)运用条件a. 言谈的有效性(可理解、真实、正当、真诚)b. 理想言谈场景(保障所有参与者平等、自由地展开理性讨论)3)为生活世界确立了理性规范的原则基础,以此抵御“系统的殖民”第六章后冷战时代的争论A. 福山:历史的终结1.历史哲学的论证1)普遍历史观a. 历史存在普遍规律,可以解释所有历史事件b. 历史有自己发展的过程和方向,会从低级阶段走到高级阶段,甚至到达终点2)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为了获得承认而斗争,这种斗争比阶级斗争更加根本a. 只要人获得的承认不是相互对等的,历史就有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b. 自由民主制度可以实现平等的相互承认,因此“历史终结了”2.政治科学的论证1)普遍化的现代化理论:一个国家不论具有什么文化传统,只要搞现代化就会趋近普遍的共同模式,在制度上大同小异2)现代化发展必然要发展科学技术,必然采用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自由民主制3)自由民主政体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平等而自主地参与重要公共问题的决策,感到生活的自主权3.辩护1)自由主义的胜利是理念的胜利,对西方社会的不满是因为实践没有达到理念的标准2)其他政治模式往往是本民族文化或特殊国情的产物,不是普遍的政治正当原则3)自由主义民主体制之外的现代化模式迟早面临民主化压力,遭遇巨大挑战而难以维系B.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文明的差异不可磨灭1)七个主要文明圈:西方文明、拉美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2)文化价值和宗教具有持久性,是影响国家政治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最重要因素3)文明的核心价值几乎是不可改变的,自由平等、个人主义和民主是基督教文明的产物4)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更重视自己的价值2.文明的差异(“文明的断层线”)蕴含冲突的风险1)文明的差异无法消除,冲突的危险也持久存在3.世界秩序只能建立在多种文明共存的基础之上1)应当让每个文明圈内部的核心国家主导“圈内秩序”2)文明圈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协商、彼此让步,以此控制冲突、避免战争4.批评1)无法解释冷战(意识形态冲突)2)文明圈内部也存在冲突3)文化会相互影响和改变第七章尾声A. 精神内战:国家内部的两极对立1.全球化虽然缩小了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但加剧了多数国家内部阶层的不平等2.全球化让欧美国家感受到文化冲击,但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案3.政治上的两极对立使自由主义民主失去最低限度的政治共识、陷入严重困境11 / 11。
现当代西方社会学PPT课件

2021
10
第二节 美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运动
• 20世纪初美国社会重实用,而来自欧洲的社会学理论 显得空泛。在实用主义哲学支配下的本土化运动。
一、实用主义与美国社会学的发展 (一)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 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区别;实用主义对斯宾塞实证
主义的取代。 • 实用主义造就了第二代社会学思想大师,导致美国社
• 情境分析
2021
13
(四)米德
Gorge Mead,1863-1931
• 在社会心理学和实用主义两个方面享有盛 誉。身在芝大40年却与芝加哥学派没有联系。 代表作《意识、自我与社会》1934。
• 发展了詹姆斯、杜威、库利以及托马斯关 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学说,创立符号 互动论。
• 角色扮演理论
2021
4
第一章 社会学自欧洲传入美国 及本土化运动
• 美国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学的引进 • 学院社会学的创立 • 实用主义与美国社会学的发展 • 经验社会学传统的确立
2021
5
第一节 早期美国社会学家 及其理论贡献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一代社会学家
一、美国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学的引进 (一)美国社会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 南北战争前后的美国社会 • 美国对欧洲社会学的引进途径: • 多数人选择斯宾塞的社会学
神话、舆论、制度等,是以人际关系为主 的同一整体的次要方面。 • 阶级理论
2021
12
(三)托马斯
William Thomas, 1863-1947
• 与库利重理论研究不同,托马斯重经验研 究,并在经验研究中渗透着理论。
• 社会心理学的要义及其与历史学、社会人 类学及社会学的关系。
• 与兹纳涅斯基合著《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 国》(1918-1920),使理论和经验研究两 种传统汇流,代表一种转向。
西方社会学理论 (现代)

概论一、社会学理论概述1、古典社会学时间:自社会学的创立到20世纪初期主要内容:各种经典取向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形成时期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马克思2、现代西方社会学时间:20世纪初期到70年代末主要内容:帕森斯时代(综合)和反帕森斯理论的形成(重新分裂)理论流派:社会功能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3、当代西方社会学时间:20世纪中后期迄今研究内容:(1)新综合理论(2)围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而形成的理论理论流派:(1)新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等(2)福柯、吉登斯、鲍曼、贝克等人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论观点(三)当代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背景1、理论意识将得到强化。
2、学科基础将更加宽厚,社会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僵硬界限将被打破。
3、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向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思想主题:对现代性的反思与重构。
5、方法论取向:超越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二元对立。
第二章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一、学术背景及其研究思路1、兴起︰新理论运动的出现(1)二战结束至60年代中期:帕森斯时代(2)60年代中后期起:反帕森斯时代微观社会学理论:抨击帕森斯理论侧重对社会结构分析的方面,强调对个体行动和行为的分析,要求恢复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由。
宏观社会学理论(冲突理论):指责帕森斯过于重视秩序、和谐和稳定,忽视冲突、强制和变迁,要求社会学更加注意社会变迁中的暴力、革命、权力等物质结构。
帕森斯理论中强烈的综合意识又重新引起社会学界的兴趣,各种理论内部开始出现试图进行新的综合的种种尝试。
此即亚历山大所认为的“新的理论运动”。
2、新功能主义的特点(1)对帕森斯理论传统持批判继承态度既强调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承续关系,又强调从内部批判帕森斯理论的必要性。
(2)对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流派持开放态度,力图在继承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打破了帕森斯曾为社会学划定的只研究社会系统问题的界限,力图在功能主义框架内解决文化与社会及人格系统的关系问题。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大纲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西方社会学理论(modern western sociological theory)课程类型:社会学本科生必修课学时、学分:68学时,4学分任课教师:刘飞联系邮箱:feiorfeisoc@先修要求:社会学概论课程简介:社会学理论是各种社会现象的概括和解释,是由表征社会现象的概念、范畴和描述现象之间关系的命题所组成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这一门课比较全面而有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外国社会学理论,尤其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注重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大家理论中的精华和经典著作。
它对社会学或相关专业学生在深层次上理解社会、剖析社会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
它将启发学生的分析思路,扩大学生的思考空间。
并与国际社会学界进行对话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2)能够运用西方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解释具体的社会现象。
(3)让学生接受社会学理论传统的熏陶,培养学生阅读原著的基本技巧,增强学生与社会学思想名家进行理论对话的能力。
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习与考核方法:课堂听课与课外阅读、预习相结合;学、思、提问相结合;听、讲与写作相关文章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考核方法:(1)出勤率:10分;(2)课堂讨论:10分;(3)课外作业:20分;(4)期末考试:60分。
选用教材: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主要参考文献:[1]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美]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4][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册),华夏出版社,2001.[5][英]布赖恩.特纳编:《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学时及具体章节安排:第一章:导论(2课时)第一节:急剧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学的诞生第二节:社会学理论: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第三节:西方社会学理论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第四节:社会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第二章: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助产婆(2课时)第一节:生平与著述第二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第三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第四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关于社会改进的实证主义思想第三章:斯宾塞与进化论社会学(1课时)第一节:斯宾塞与他的时代第二节:社会有机论第三节:社会进化论第四节: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第四章:滕尼斯:德国社会学的先声(1课时)第一节:滕尼斯及其学术贡献第二节:社区与社会第三节:滕尼斯的特殊社会学第五章:齐美尔与形式社会学(2课时)第一节:齐美尔生平与学术成就第二节:社会学:寻找切入社会的视角第三节:社会互动:形式与过程第四节:冲突:社会形式的一种分析第五节:为现代性把脉,或文化社会学的寻访第六章: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4课时)第一节: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第二节: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节: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方法论特色第七章:杜尔克姆:社会学主义的巨擘(6课时)第一节:生平与著述第二节:社会学主义的缘起第三节:《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第四节:团结与社会结构的类型——《社会分工论》第五节:《自杀论》第六节:团结的出现和加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八章:马克斯·韦伯与合理性问题(6课时)第一节:韦伯的生平与学术成就第二节: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第三节: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第四节:理性化的力量第五节:权威与科层制研究第六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九章:帕累托:来自意大利的声音(2课时)第一节:帕累托的生平与著述第二节: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第三节:剩遗物与派生物第四节:精英与精英循环理论第五节:社会系统的思想第十章:经典时代的尾声(4课时)第一节:库利:在经典与现代之间第二节:凡勃论与《有闲阶级论》第三节:知识社会学的先驱——曼海姆第四节:索罗金,或经典社会学的终结第十一章:社会学的传入及其美国化(6课时)第一节:前两代社会学家及其贡献第二节:美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运动第十二章:结构功能主义(8课时)第一节: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第二节:帕森斯的分析功能主义第三节:默顿的经验主义分析方法第四节:新功能主义第十三章:社会冲突论(6课时)第一节:社会冲突论及其历史背景第二节: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想像第三节:科塞的功能冲突论第四节: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第十四章:社会交换论(6课时)第一节:社会背景与学术渊源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方法第三节: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第四节:埃默森的网络交换理论第十五章:符号互动论(6课时)第一节:早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第二节:布鲁默对互动论的综合第三节: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第四节:常人方法学的挑战第十六章:社会批判论(6课时)第一节:病态社会的诊断——马尔库塞的观点第二节: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哈贝马斯的观点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与现代性的紧密关系;了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与社会理论的区别;把握范式与社会学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西方社会学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研究的作用;了解社会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

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12)社会进化论在斯宾塞看来,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就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确定到确定,由同质到异质的变化过程。
他认为普遏进化的法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社会领域。
他举例说。
人类社会在开始时,每一个个体既是作战者,又是就地者;既烘烤面包,又制造工具。
随后,军人、工匠、铁匠和面包师傅,便构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从同质到异质的转化过程。
人类社会通过个体的集成,经由运动的分散,凝聚为部族、城邦……。
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从集成到均衡,呈现出量的演化。
斯宾塞就这样生硬地从物理学那里借用概念与方法,把人类社会的进步描述为由于外力作用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持续地、没有倒退地和不间断地、直线地运行、转化的过程。
这是他早期的思想。
后来再其比较成熟的著作中对此有所改进,指出,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进的,但并不排除在具体的社会中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
但最终“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自然和社会进化的动力原则。
生平: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1882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校,后又赴德国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1887年法国教育部第一次同意专门为他在波尔多大学文学院开设社会学课程;1898年,迪尔凯姆创办了《社会学年鉴》,专门发表社会学评论及相关社会学文章,传播社会学观点与方法;1913年在索邦大学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学与社会学系,从而使法国成为头等重要的社会学中心迪尔凯姆一生主张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奠定了现代社会学的基础,也使社会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基础概念上同哲学、历史学和心理学划清了界线。
美国社会学家科塞曾经说过:迪尔凯姆(1858—1917)是法国第一位学院式的社会学家,也是一位具有正式学术头衔的专业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1893年《社会分工论》、1895年《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1897年《自杀论》等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西方社会学讲义
邓力铭(******************)
课程概述:《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遵循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传统的主题,即一是社会秩序或社会稳定,二是社会变迁或社会发展,介绍了西方社会流行的社会学理论,即秩序论、功能论、交换论、互动论、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等。
内容包括上述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对社会研究所具有的意义,是社会学专业的重要课程。
课程的性质:现代西方社会学主要介绍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思想,是社会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紧密联系西方和中国的社会现实,阐述和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来源、基本内容、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西方社会的实际状况,分析西方社会的现实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用这些理论中合理的、适应我国具体形势的部分来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待我国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本课程适用于社会学专业学生。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总学时:54学时;总学分:3学分。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现代西方社会学,是一门介绍社会学从产生以来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课程。
该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几乎是所有社会学分支学科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基础。
学生如果不了解社会学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那些杰出思想家和流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在进行实际的社会学研究时,就会出现缺乏理论支持和理论深度的困惑。
这门课程与社会学概论或者社会学原理不同,以上两课程只是粗略的介绍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整体性的知识体系和观点,本门课程以人物为线索,分门别类的介绍了经典大师的思想体系和观点,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学理论的精深和博大,对于学生树立学习社会学的信心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材情况:由于现代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各种版本教材书籍阐述的不一致性,因而未专门指定教材,而由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撰写详细讲义给学生。
课程依据的相关专业书籍和教材有:《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出版社,1999);《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1999);《当代西方社会学》(杨善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资料:1、《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古典社会学理论(第4版)》(乔治·瑞泽尔、古德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苏国勋,刘小枫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乔纳森·特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社会学原理》(青井和夫著,华夏出版社, 2002)
6、《西方社会学理论》(宋林飞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社会学》(罗伯逊著,商务印书馆, 1990
8、《社会行动的结构》(帕森斯著,译林出版社,2003)
前言: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社会事实论的主要提倡者,涂尔干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社会事实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是用心理的或者生理的方法来解释。
这句话清楚的阐述了社会学的唯一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或称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即一个社会事实,只能用与其相关的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
现代西方社会学,或称为社会学理论课,也将遵循社会学的特殊研究方法,用知识社会学的方法来讲述和研究。
那哪些是和咱们要讲的这些经典大师的社会学理论相关的社会事实呢,那就是产生这些思想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学术背景、思想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等。
如果你不了解一种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学术环境等等,你就不能站在思想家个人的角度来体会当时的社会事实、你就不能完全正确的和客观的理解和评价这个人的思想。
第一部分、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奥古斯德·孔德)(1798-1857)
一、孔德个人生平:
1、法国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
1798年1月19日生于蒙彼利埃城,他的父亲是一个中级官吏,任蒙彼利埃税务总署的代理人,是一个天主教徒和君主主义者,对孔德管教严厉,养成了孔德的叛逆精神。
2、16 岁进入巴黎综合工艺学校学习,学习成绩冠南方学生之首。
1816年4月,王朝复辟政府怀疑综合工艺学校为雅各宾派,决定暂时关闭该校。
孔德回蒙彼利埃数月,在该地医学校学习医学及生理学,以后又回巴黎,在巴黎教授数学谋生。
3、1817认识圣西门,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与圣西门的关系是秘书和合作者。
后因观点相左,两人分道扬镳。
(主要是先建立一种社会思想再改造社会还是把改造社会和改革放在理论建设之前,孔德持前一种观点)1826年设馆讲授实证哲学。
4、1825年经历第一次婚姻,娶了以前妓女出身的卡罗琳为妻。
1826-1827 年孔德因其夫人第一次出走的刺激,加之用脑过度而患精神病住入疗养院。
八个月后尚未痊愈即出院,稍后曾萌自杀之念。
孔德深知病因,病愈后即严格节制体力和脑力消耗,以防重发。
5、1829年1月4日孔德重新讲授《实证哲学教程》。
1830年《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出版。
其余几卷先后于1835年、1838年、1839年、1841年和1842年出版。
1831年孔德在第三区区政府义务讲授大众天文学,从1847—1848年止。
同年,孔德在综合工艺学校谋求分析课教授职位,但未果。
1832年被任命综合工艺学校分析与机械课辅导教师。
1833年孔德向基佐要求为他在法兰西学院谋求科学史教授职位,但遭拒绝。
同时,他在综合工艺学校谋求几何学教授职位,也因他有共和思想而遭拒绝。
1836年被任命为巴黎综合工艺学校主考人。
1842年与其夫人最终分手。
1843年《解析几何学浅论》出版。
1844年《大众天文学的哲学论述》的前言《实证精神讲话》出版。
孔德失去综合工艺学校主考人职务,以后主要靠“实证主义者的自由捐款”为生。
6、1845年“无比美好之年”。
这一年孔德向克洛蒂尔德.德沃表示爱情,但她只同意建立友情,说“无法超过友情的限度”。
孔德在认识克洛蒂尔德后思想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开始不断强调感情因素对社会的作用。
7、1846年4月5日,孔德目睹克洛蒂尔德病逝,此后,孔德对她一直真心崇敬。
1847年孔德提出人性宗教。
1848年“实证主义学会”成立。
《实证主义总论》发表。
1851年孔德失去巴黎综合工艺学校辅导教师职务。
《实证政治体系或论创建人性宗教的社会学》第一卷出版。
其他各卷陆续于1852年、1853年和1854年出版。
孔德的晚期思想走向创立所谓人道主义宗教的爱的路线,基本离开了他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的路线。
1857年9月5日,孔德在巴黎默西厄-勒-普兰斯路10号逝世。
死时他的学生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