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汽化和液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汽化与液化原理。
-举例说明汽化与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思考如何利用汽化与液化的知识为生活带来便利,提高生活质量。
3.开展小组研究性学习,深入探讨以下主题:
-汽化与液化的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
-汽化与液化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
-汽化与液化在自然界中的表现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合作的科学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4.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常见的液化方法有降低温度、压缩体积等。
(3)汽化与液化的热量变化: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2.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汽化与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汽化与液化的应用及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数据分析不准确等,教师需给予耐心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针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能出现的误区,教师应及时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4.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生活实例、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小实验,如制作简易的空调、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等,亲身体验汽化与液化的现象,并记录实验过程与心得。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汽化和液化;
2、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
3、学习汽化和液化过程中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中影响因素;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2、实验用具:实验烧杯、塞子、加热器、温度计等;
3、操作的实验仪器:注射器、小压力表等
五、教学步骤
1、 Introduction(引入)
(1)教师先套用一个案例,引出汽化和液化的话题,让学生了解汽
化和液化的概念;
(2)教师准备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汽化和液
化的变化过程,体验汽化和液化的感受。

(1)教师让学生读书,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初中物理-八年级《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 掌握常见液体的沸点和状态变化过程。

3. 掌握液化和汽化的应用。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 液体沸点的基础知识。

3. 液化和汽化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液体的沸点和状态转变过程,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液化和汽化。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验探究,深度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煮水”的例子,向学生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

2. 实验探究2.1 实验一:液体沸点的测量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液体沸点的概念。

实验材料:水、烧杯、温度计、火源。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将水加热,观察水温随时间的变化。

(4)当水发生剧烈沸腾时,用温度计再次测量水的温度,记录下来。

2.2 实验二:液化和汽化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液化和汽化的概念。

实验材料:丙酮、干冰、玻璃烧杯。

实验步骤:(1)在玻璃烧杯中加入少量丙酮。

(2)将干冰放入其中,观察丙酮的状态变化。

(3)将玻璃烧杯加热,观察丙酮的状态变化。

3. 总结归纳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总结归纳液化和汽化的概念和规律,并介绍液化和汽化的应用。

4. 练习巩固请完成以下两道题目:(1)当水面温度为100°C时,水下的气体处于什么状态?(2)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液体的液化,哪些现象是液体的汽化?五、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和探究来教授汽化和液化,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液体沸点和状态转变过程,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5.生活应用,学以致用:布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6.课后反思,持续改进:教师课后进行反思,了解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7.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强调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讲解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的区别与联系,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说明。
3.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温度、湿度、表面积等,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4.讲解沸腾的条件和沸腾过程中的现象,如气泡产生、温度变化等。
5.介绍液化的概念、方法及液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实验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3.分组讨论,互动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验结果和现象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表达和沟通能力。
4.归纳总结,巩固知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明确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2)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沸腾的条件和沸腾过程中的现象,以及液化的概念和能量变化。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汽化的概念,掌握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温度、湿度、表面积等,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教案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汽化和液化(一)【教学目标:】1.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吸热的物理本质,了解其应用。

2.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像,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

4.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难点:】1.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像,总结归纳出液体沸腾的特点。

2.了解液体蒸发时要吸热有致冷作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在黑板上用酒精写字,观察发生的现象,想一想酒精到哪里去了?二、互动学习知识点一、观察蒸发现象【做做议议】(1)在手背上涂一些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并交流手背上涂酒精的部位有什么感觉?(2)将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测量酒精的温度;再将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怎样变化?总结:物理学中把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要从周围物体吸热,有致冷作用。

【议一议】在桌子上滴一滴水,我们怎样才能使一滴水快速的蒸发掉?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4)液体的种类。

知识点二、观察水的沸腾【进行实验】⑴如图所示,向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温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

⑵当水温度升高到90℃时,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直到水沸腾。

⑶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数据记录】/分【交流与小结】(1)水中的气泡在沸腾前由大变小,在沸腾时由小变大。

(2)由图像可以看出: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选填:不断上升/保持不变/不断下降)。

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3)停止加热,水不能(能/不能)继续沸腾。

可见,沸腾过程中需要(需要/不需要)吸热。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汽化与液化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汽化与液化 教案

《汽化与液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汽化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认识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知道蒸发吸热及利用蒸发降温。

认识液华现象,了解液体的方法,知道液体放热。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的物理意义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交流【教学用具】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小烧杯,塑料盖,温度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水可以变为水蒸气,水蒸气也可以变为水,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一)汽化与液化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热风干手器使湿手变干(汽化)露水的形成(液化)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二)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猜想假设各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想。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玻璃板、温度计、水、秒表设计实验:按实验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组装顺序由下至上。

讨论:实验中怎样就能够“既节约能源又节省时间?加盖子,可以防止热量散失。

选择初温适当高一些的水来加热。

水量适中播放水沸腾视频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分析与评估水上升到一定温度时沸腾且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水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水沸腾时产生气泡,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开来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究的精神,让他们在探索物理现象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节能减排的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水烧开、冰块融化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生活中还有哪些汽化和液化的现象?
(2)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有哪些?
(3)如何区分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形式?
2.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可以补充或提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3.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汽化和液化基本概念、特点以及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现象。
2.归纳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

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

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含实验)教学准备五组:铁架台。

酒精灯。

石棉网。

200ml烧杯。

酒精温度计。

硬纸板。

玻璃片。

一次性打火机。

30%酒精。

50ml注射器。

乙醚。

等。

棉签。

水。

视频仪。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

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

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能判断。

2、了解汽化的其中之一形式——蒸发的概念
3、了解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和液体蒸发时要吸热。

技能目标:4、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严谨和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重点和难点: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
对比实验的设计(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三、讲授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酒精在黑板上写下“GOOD MORNING”
2、小实验:酒精的的汽化和液化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里面的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往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

引入课题:汽化和液化
二)、新课讲授
1、汽化和液化
板书汽化的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的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强调:汽化和液化是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两种状态之间的物态变化。

出示:冰水倒入烧杯,烧杯外壁出现小水珠,判断是什么现象?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烧杯壁液化而成。


[教师找黑板上的字,怎么不见了?]由学生解释,由此引出蒸发的概念。

2、蒸发
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强调:任何温度下。

由学生例举日常生活中蒸发的实例。

设疑:你认为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蒸发的快慢?
3、课内探究实验: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学生猜测:温度、液体的表面积、空气的流通程度、液体的性质、湿度等
③小组分工合作设计实验方案:(附小组实验设计工作单)
汇报实验思路。

设计对比实验就注意什么?
(实验组和对照组除可控条件不同外,其他的条件必须要相同)
④实验验证猜测的正确性。

⑤汇报结果,并结合课件展示。

结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⑥用结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饭店里的干手器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加快水分蒸发的?
现代节水农业常用喷灌、滴灌技术取代以前的漫灌,节水50%左右,这是为什么?
设疑:相同质量的不同的液体(如酒精和水)蒸发的快慢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
如要证明你的猜想,该如何设计实验?
结论:不同的液体蒸发快慢不一样,可见,蒸发的快慢也屯与液体的性质有关。

4、小实验:用酒精棉花擦拭手臂,你会有什么感觉?
(有阴凉的感觉)
结论:蒸发时要吸热。

会使周围的物体温度降低,因此,蒸发有降温致冷的作用。

解释下列现象:
游泳上岸时,为什么风一吹,比在水中还冷?
炎热的夏天,电风扇一吹,为什么人会感觉凉快?
讨论:在大热天,狗为什么常会伸出长长的舌头,你知道为什么吗?
四、总结:
1、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的表面,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
2、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有降温致冷的作用。

五、作业:
课本P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