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金
胶体金法的定义和分类

胶体金是一种常用的标记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有其独特的优点。
近年已在各种生物学研究中广泛使用。
在临床使用的免疫印迹技术几乎都使用其标记。
同时在流式、电镜、免疫、分子生物学以至生物芯片中都可能例用到。
1971年Faulk和Taytor将胶体金引入免疫化学,此后免疫胶体金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免疫学方法,在生物医学各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目前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主要是免疫层析法(immunochromatogra-phy)和快速免疫金渗滤法(Do t-immuogold filtration assay DIGFA),用于检测HBsAg、HCG和抗双链DNA抗体等,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和无污染等优点。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基本原理: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如白磷、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作用下,可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形成带负电的疏水胶溶液,由于静电作用而成为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胶体金。
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是静电结合,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
胶体金除了与蛋白质结合以外,还可以与许多其它生物大分子结合,如SPA、PHA、ConA 等。
根据胶体金的一些物理性状,如高电子密度、颗粒大小、形状及颜色反应,加上结合物的免疫和生物学特性,因而使胶体金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
胶体金标记,实质上是蛋白质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
吸附机理可能是胶体金颗粒表面负电荷,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基团因静电吸附而形成牢固结合。
用还原法可以方便地从氯金酸制备各种不同粒径、也就是不同颜色的胶体金颗粒。
这种球形的粒子对蛋白质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与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球蛋白、毒素、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牛血清白蛋白多肽缀合物等非共价结合,因而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中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
胶体金 硝酸纤维素膜 吸水

胶体金硝酸纤维素膜吸水1. 引言1.1 胶体金介绍胶体金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其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和化学活性,使其在生物医学、催化剂、传感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多样,包括溶剂热法、还原法等。
在溶液中,胶体金可以形成稳定的胶体颗粒,具有可调控的形貌和尺寸,因此被广泛用于制备各种功能性材料。
在材料科学领域,胶体金的研究备受关注,并展现出了极大的潜力。
1.2 硝酸纤维素膜介绍硝酸纤维素膜是一种由硝酸纤维素通过溶液浸渍、干燥而成的薄膜状材料。
硝酸纤维素是一种具有优良物理性质和生物相容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
硝酸纤维素膜常被用于医疗领域,如制备生物支架、药物缓释等方面。
硝酸纤维素膜的制备通常通过湿法工艺,将硝酸纤维素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在基板上形成均匀的薄膜,并通过干燥或者其他方法使其固化。
硝酸纤维素膜的厚度、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可以根据应用需求进行调整和控制。
硝酸纤维素膜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有利于吸附和扩散水分子。
其多孔结构和高度结晶化的形态使得硝酸纤维素膜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能,可以广泛应用于水处理、湿敷等领域。
与其他材料相比,硝酸纤维素膜不仅具有优异的吸水性能,还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等优点,因此在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广阔应用前景。
1.3 研究背景胶体金是一种具有优异光学性能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的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传感、光催化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硝酸纤维素膜是由硝酸纤维素纳米颗粒组成的薄膜,具有优异的透气性和可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包裹和食品包装等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胶体金硝酸纤维素膜在吸水方面的性能特点和机制,可以为其在医疗、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对胶体金硝酸纤维素膜的吸水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2. 正文2.1 制备胶体金硝酸纤维素膜制备胶体金硝酸纤维素膜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hiv胶体金法原理

HIV胶体金法(HIV colloidal gold assay)是一种常用于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诊断试剂盒。
它基于胶体金技术,利用特定抗原与HIV抗体之间的免疫反应来检测HIV感染。
该方法的原理如下:
1. 准备试剂:试剂盒中包含两个主要组分:胶体金颗粒和特定的HIV 抗原。
胶体金颗粒是微小的金纳米颗粒,其表面被某种生物活性物质包覆,使其呈现出稳定的胶体状态。
特定的HIV抗原则能与HIV感染者体内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2. 样本处理:将待测血清或血浆样本与试剂中的HIV抗原混合,使其充分接触。
3. 抗原-抗体结合:如果样本中存在HIV抗体,那么它们将与试剂中的HIV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这种结合形成了抗原-抗体复合物。
4. 胶体金标记: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胶体金颗粒会与复合物结合,形成更大的复合物。
这一过程被称为胶体金标记。
5. 可视化结果:将混合物滴在试剂盒提供的试纸上,胶体金颗粒会沿着试纸流动。
当复合物通过试纸上的检测线时,复合物中的胶体金
颗粒会与试纸上固定的抗体发生结合,形成可见的彩色线条。
如果样品中存在HIV抗体,则出现相应的阳性结果线条。
否则,只会显示一个阴性结果线条。
通过观察试纸上的线条形成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样本是否含有HIV抗体,从而进行HIV感染的初步筛查。
需要注意的是,HIV胶体金法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阳性结果需要进一步进行确认和确诊。
胶体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胶体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英文回答:Colloidal gold, also known as gold nanoparticles, is a suspension of tiny gold particles in a liquid medium. It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due to its uniqu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In this response, I will discuss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pplications, and the overall process of colloidal gold.Preparation Methods:There are several methods to prepare colloidal gold, including the Turkevich method, the citrate reduction method, and the seed-mediated growth method. The Turkevich method involves the reduction of gold ions with sodium citrate,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The citrate reduction method utilizes citrate as both a reducing agent and a stabilizing agent. The seed-mediated growth method involves the use of preformed goldnanoparticles as seeds to grow larger nanoparticles.Applications:Colloidal gold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s. In medicine, it is used in diagnostics, drug delivery systems, and cancer treatment. For example, gold nanoparticles can be functionalized with antibodies to target specific cancer cells for imaging and treatment.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s, colloidal gold is used in the fabrication of conductive inks for printed electronics. It is also used in catalysis, where gold nanoparticles act as catalysts in various chemical reactions.Process: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colloidal gold involves several steps. Firstly, the gold precursor, such as gold chloride, is dissolved in a solvent. Then, a reducing agent is added to the solution to reduce the gold ions to gold nanoparticles. The reducing agent can be sodium citrate, sodium borohydride, or other chemicals depending on thechosen method. The solution is then heated or stirre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Finally, the resulting colloidal gold solution is purified andstabilized using surfactants or other stabilizing agents.中文回答:胶体金,也称为金纳米颗粒,是微小金颗粒在液体介质中的悬浮液。
胶体金技术

一、胶体金的一般性状(一) 胶体金的颜色溶胶的颜色取决于分散相物质的颜色、分散相物质的分散度和入射光线的种类,是散射光线还是透射光,粒子越小,分散度越高,则散射光的波长越短。
对同一种物质的水溶胶来说,粒子大小不同,呈现的颜色亦不同。
如胶体金颗粒在5~20nm之间,吸收波长520nm,呈红色的葡萄酒色;20~40nm之间的金溶胶主要吸收波长530nm的绿色光,溶液呈深红色;60nm的胶体金溶胶主要吸收波长600nm的橙黄色光,溶液呈蓝紫色。
一般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的胶体金颗粒为5~60nm范围内,溶液呈现红色。
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保持其溶胶不变性,称为胶体金的稳定性。
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电解质,其次是胶体金本身的浓度、温度及其他非电解质等。
(二) 胶体金的稳定性溶胶的稳定性介于小分子离子溶液和粗分散相之间,其颗粒作布朗运动,不易受重力影响而下沉。
然而,溶胶又是不稳定体系,它的胶粒溶剂化作用很弱,总面积较大、因在胶粒相互碰撞时,有自动合并为较大、较重的颗粒倾向。
当胶体颗粒直径变大,超出胶体范围而从介质中沉淀出来的现象叫聚沉。
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 胶粒间的相互吸引力当胶粒相距很近时,这种吸引力可能导致胶体颗粒合并而变大。
(2) 胶粒及其溶剂化层胶粒及其溶剂化层(溶剂是水时就是水化层)的带电情况。
一种溶胶的各个胶粒都带有相同的电荷。
同性电荷相斥,双电子层变厚,胶粒带电量愈大,排斥力愈大,愈能阻止胶粒合并聚结,溶胶愈稳定。
(3) 胶体接口的溶剂膜当二个固体间夹有一厚层液体时,这层液体膜有一个反抗二固体接近的排斥力。
两个胶粒要进一步接近,只有克服它们之间的溶剂化膜的斥力才有可能,因此溶剂膜的斥力是使溶胶稳定的原因之一。
(三) 溶胶的聚沉现象胶粒之间存在吸引力与排斥力这对矛盾,在溶胶胶粒带电及溶剂化的情况下,排斥力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溶胶稳定而不聚沉。
因为某种原因使溶胶粒带电量减到很小,甚至中和其所带电荷并能去溶剂化膜,胶粒之间可在更近的距离互相接近,引力成为主要矛盾,引力超过斥力时胶粒便聚结发生聚沉。
胶体金资料

胶体金(colloidal gold),又称金溶胶(gold solution),是指分散相粒子直径在l—150nm之间的金溶胶,属于多相不均匀体系,颜色呈桔红色到紫红色。
胶体金可以作为标记物用于免疫组织化学,近10多年来胶体金标记已经发展为一项重要的免疫标记技术。
胶体金免疫分析在药物检测、生物医学等许多领域的研究已经得到发展,并越来越受到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胶体金(colloidal gold)也称金溶胶(gold solution),是由金盐被还原成原金后形成的金颗粒悬液。
胶体金颗粒由一个基础金核(原子金Au)及包围在外的双离子层构成,紧连在金核表面的是内层负离子(AuC12-),外层离子层H+则分散在胶体间溶液中,以维持胶体金游离于溶胶间的悬液状态。
胶体金颗粒的基础金核并非是理想的圆球核,较小的胶体金颗粒基本是圆球形的,较大的胶体金颗粒(一般指大于30nm以上的)多呈椭圆形。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胶体金的颗粒形胶体金因而具有胶体的多种特性,特别是对电解质的敏感性。
电解质能破坏胶体金颗粒的外周永水化层,从而打破胶体的稳定状态,使分散的单一金颗粒凝聚成大颗粒,而从液体中沉淀下来。
某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有保护胶胶体金、加强其稳定性的作用。
呈色性微小颗粒胶体呈红色,但不同大小的胶体呈色有一定的差别。
最小的胶体金(2~5nm)是橙色的,中等大小的胶体金(10~20nm)是酒红色的,较大颗粒的胶体金(30~80nm)则是紫红色的。
根据这一特点,用肉眼观察胶体金的颜色可粗略估计金颗粒的大小。
光吸收性胶体金在可见光范围内有一单一光吸收峰,这个光吸收峰的波长(λmax)在510~550nm范围内,随胶体金颗粒大小而变化,大颗粒胶体金的λmax偏向长波长,反之,小颗胶体金的制备并不难,但要制好高质量的胶体金却也并非易事。
因此对每次制好的胶体金应加以检定,主要检查指标有颗粒大小,粒径的均一程度及有无凝集颗粒等。
在日光下仔细观察比较胶体金的颜色,可以粗略估计制得的金颗粒的大小。
poct胶体金法

poct胶体金法一、POCT胶体金法的概述POCT(Point-of-Care Testing)胶体金法是一种快速、便捷的免疫诊断方法,适用于临床、实验室和现场检测。
它基于胶体金纳米颗粒与抗原或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通过观察检测线的颜色变化,快速判断被检测物质的存在与否。
POCT胶体金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广泛应用于病原体检测、药物浓度监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领域。
二、POCT胶体金法的原理与应用POCT胶体金法的原理是基于免疫层析反应。
胶体金纳米颗粒经过生物分子修饰后,与待检测样本中的目标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结合后的金纳米颗粒在检测线处形成红色沉淀,根据沉淀的颜色深浅和样本中目标物质的浓度,判断被检测者是否感染病原体或疾病状况。
POCT胶体金法应用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体检测: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2.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糖类抗原等;3.药物浓度监测: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心血管药物等;4.食品安全检测: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兽药残留等;5.环境监测:如有毒物质、污染物等。
三、POCT胶体金法的优缺点优点:1.操作简便,无需专业设备,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自测;2.结果快速呈现,一般5-15分钟即可得出检测结果;3.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较好;4.样本用量小,适用于多种生物样本检测;5.稳定性较好,便于保存和运输。
缺点:1.受限于胶体金法的检测范围,部分项目无法满足临床需求;2.与其他免疫诊断方法相比,精密度和重复性略显不足;3.部分检测产品需要冷藏,运输和储存条件较为苛刻;4.废弃物处理需注意环保,避免污染环境。
四、我国POCT胶体金法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近年来,我国POCT胶体金法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在政策扶持、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POCT胶体金法产品不断丰富,产业规模逐年扩大。
同时,国内企业在产品质量、灵敏度、特异性等方面不断突破,逐步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抗原检测胶体金法使用方法

抗原检测胶体金法使用方法
抗原检测胶体金法是一种基于免疫反应原理的快速检测方法,常用于检测感染病原体等微生物的抗原。
以下是其使用方法:
1.将胶体金试剂置于室温下,静置等待约10分钟左右,保证溶液中胶体金颗粒均匀分散。
2.取一支测量管,分别加入待检样品、标准品和负对照。
3.加入相同体积的胶体金试剂,混匀。
4.渐待反应发生,通常需要等待5-15分钟。
5.检查测试区域是否出现淡红色或者深红色带状线条,出现带状线条可判定为阳性结果;不出现带状线条,则为阴性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抗原检测胶体金法是一种较为简单快捷的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遵守试剂盒说明书中的使用方法和条件,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柠檬酸三钠与胶体金颗粒直径的关系
0.01%HAucl4 1%柠檬酸三钠(ml) 直径(nm)
100
5.0
10.0
100
4.0
15.0
100
1.5
25.0
100
1.0
50.0
100
0.75
60.0
100
0.60
70.0
100
0.42
98.0
4℃过夜,PBS洗3×3min,1%EA 37℃ 15min。
(5)PAG 1:40-1:50 37℃ 1h ,PBS洗3×3min。 (6)1%EA 15min 37℃。 (7)抗SPA抗体1:200 37℃ 40min,PBS洗
2.待标记蛋白质 通过透析法除去多余 的电解质。长期低温保存的蛋白质,临 用前需100000g 4℃离心1h,去除聚合的 蛋白质,尤其在浓度高于2mg/ml的情况 下。
3.胶体金应用0.1mol/L K2CO3或 0.1NHCL调 节 pH值在待标记蛋白的等电点或略偏碱。
各种蛋白质、酶的等电点
抗SPA抗体上的Fab段和Fc段与PAG上的A 蛋白结合,再用PAG,使它在抗原抗体结 合部位聚集更多的胶体金颗粒,其敏感性 大大提高。
操作步骤如下: (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2)消化或抗原修复,PBS洗3×3min。 (3)1%卵蛋白(EA) 15min,37℃。 (4)适当稀释一抗(在间接法基础上100倍稀释)
名称
等电点 名称
等电点
IgG
9.0
DNA酶
6.0
F(ab)2
7.2
RNA酶
9.0~9.2
McAb
8.2
低密度脂蛋白 5.5
SPA
5.7~6.2 Avidin
10~10.6
HRP
7.2~8.0 Streptavidin 6.4~6.8
BSA
5.2~5.5 Lectin
8.0
胰岛素-BSA结合物 5.3
免疫胶体金组化技术
主要内容
一、免疫胶体金技术发展史 二、溶胶的基本概念 三、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四、胶体金探针制备 五、光镜免疫金银组织化学
思考题: 1.胶体金的概念,胶体金有哪些特性? 2.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3.制备胶体金的还原剂有哪几种? 4.有哪几种经典的胶体金制备方法?
5.胶体探针的纯化方式有哪二种,请叙述他 们的过程?
蒸馏水60ml。 ②加入1%的HAucl4水溶液0.75ml,加
0.1mol/L K2CO3 0.6ml,振荡变成棕色。 ③加热煮沸,至透明红色。
胶体金颗粒大小与还原次数之间的关系
还原次数
颗粒直径(nm) 正负误差
1
5.6
0.9
2
6.7
0.9
3
7.9
0.9
4
9.8
1.3
5
12
1.0
(2)柠檬酸三钠还原法(Frens 1973) 取0.01%氯化金溶液100ml加热至沸腾,
①将浓缩好的胶体金以1500r/min离心 去掉大的聚合物,吸取上清待过柱。 ②柱高34cm,直径1cm,加样体积为 柱床体积的1/10。
③丙烯葡聚糖S-400(Sephacryls-400)装 柱后用0.02mol/L pH8.2 TBS平衡层析柱 (pH7.4者用于标记的SPA),平衡好后, 吸取上清胶体金液加入层析柱上,加样时 不要破坏S-400胶面。
3.1974年Romano和他的同事们将胶体金 标记在马抗人IgG上,实现了间接免疫金染 色法。
同年Bauer等报道将胶体金标记在凝集 素上的应用。
4.1978年Geoghegan等应用免疫金技术检测B 淋巴细胞表面抗原。
5.1981年Danscher建立了银显影液增强光镜 下金颗粒的免疫金银染色方法 (Immunogold-silver staining, IGSS)。
6IGSS技术的优点有哪些? 7.IGSS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克服的办法有哪些?
一、免疫胶体金技术发展史
1.1939年Kausche和Ruska把烟草叶病 毒吸附在金颗粒上,电镜下观察呈高电子 密度细颗粒状。
2.1971年Faulk和Taylor首先将兔抗 沙门菌抗血清与胶体金颗粒结合,用直接 IHC检测沙门菌的表面抗原。
三、胶体金的制备 1.制备前的准备 (1)玻璃器皿的清洁 制备胶体金的成功与 失败除试剂因素以外玻璃器皿清洁是非常 关键的一步。
其清洁流程如下:清洁液泡24h,自流水洗 净,洗洁剂洗3~4次,流水冲洗干净,蒸 馏水洗4~5次,烤箱烤干备用。如果条件 允许,可将器皿进行硅化。
(2)试剂的配制要求 所有配制试剂的 容器均按上述要求清洗,配制试剂用双 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④流速为8ml/h,待胶体金全部进入界面后, 再加缓冲液,大约几小时后,可见先滤出 液体呈微黄色,有时略浊,内含大颗粒聚 合物等杂质,待红色出现可收集,最后肉 眼可见黄色终止收集。
7.胶体金探针的质量鉴定 (1)电镜下测定金颗粒大小,均匀程度。 (2)纸膜试验 (3)IGSS或免疫电镜IGS法
8.胶体金探针的保存 (1)SPA金标探针因易形成凝集物,不
之间,吸收波长520nm,呈红葡萄酒色; 20~40nm之间吸收波长530nm,呈深红色; 60nm的金溶液主要吸收波长600nm为橙黄 色光,液体呈蓝紫色。
(2)胶体金的稳定性 其稳定介于小分子 离子和粗分散体系之间,即稳定,又容 易出现聚沉。影响溶胶稳定性的主要原 因有三点:①胶粒间的相互吸引力;② 胶粒及其溶剂化层的带电情况;③胶体 界面的溶剂膜。
2.胶体金制备的方法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很多,其中应用较
为广泛的方法是化学还原法。这一方法的 基本原理是在氯化金水溶液中加入一定的 还原剂,使金离子还原成金原子。可用于 制备胶体金的还原剂有50余种,但常用的 还原剂仅以下三种:即白磷、柠檬酸三钠 以及鞣酸。
(1)改良的白磷还原法(Henegouwen,1986) ①取20%饱和度白磷乙醚溶液0.5ml,加
能冷冻贮存。 (2)用0.01% NaN3 PBS溶液混悬复合
物,在4℃中,可稳定数月。
(3)用柠檬酸三钠制作的SPA金标探针可保 存一年以上。 (4)用白磷制备的SPA金标探针最多稳定4 周。
五、光镜免疫金银组织化学 (一)免疫金染色 1.概述:1978年,Geoghegan等首次应
用免疫金探针检测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 建立了免疫金法(Immunogold staining,IGS),
(1)离子分散体系 分散相以小分子或离 子状态存在(分散相粒子小于1nm)。 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2)胶体金分散体系 指分散相颗粒在1~ 100nm之间,外观透明不浑浊,在普通 显微镜下看不见。
(3)粗分散体系 指颗粒大于100nm,不稳 定,显微镜下可见。
2.胶体金的一般性状 (1)胶体金的颜色 颗粒在5~20nm
小不同,其离心力也不完全一致。
离心力与金颗粒直径的关系 4℃ 1h
颗粒直径(nm) 离心力(g) 颗粒直径(nm) 离心力(g)
2-3
125000
10-15
64000
4-5
120000
15-20
14000
6-8
100000
轻轻地倒去上清(无色),取松散的 红色沉淀,底部深暗色物不要吸取。
(3)凝胶过滤法 将胶体金与蛋白结合 装入透析袋内,硅胶中浓缩至原体积 十分之一左右,用蒸馏水冲洗软化透 析袋后,按如下流程操作:
目测法列表说明
管数 胶体金(ml) 蛋白质(μg) 10%Nacl(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11 1 11111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0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3)估计量: 10ml 15nm胶体金+30μg蛋白质 10ml 3nm胶体金+60μg蛋白质 10ml 8~13nm胶体金+8μg蛋白质
α-球蛋白
6.0
4.确定胶体金与待标记蛋白质用量 (1)光电比色法
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等体积蛋白质溶 液(1ml),分别加入到5ml胶体金中,迅速 混均,然后各加入1ml10% Nacl溶液,摇匀, 静置5min后测各管,根据金颗粒大小,测OD 值(520~580nm),绘制示意图。
取曲线最先与横轴相接近那一点为蛋白 质最稳定量。 (2)目测法
(2)胶体金颗均匀度的测定 一般需测量100个以上的胶体金颗粒,
然后用统计学处理,计算胶体金颗粒的平 均直径及标准差。
(3)影响胶体金颗粒大小的因素 如果总数超过10%以上大小不等的金
颗粒及椭圆形、三角形金颗存在应重新制 备。其原因如下:
①还原剂不是一次快速加入。 ②容器太大或太小及加温至100℃时间
100
0.32
147.0
100
0.25
160
(3)鞣酸---柠檬酸三钠还原法(slot 1985)
A液:1%氯化金1ml蒸馏水Fra bibliotek79ml
B液:1%柠檬酸三钠 4ml
1%鞣酸
0.1ml
25mmol/L K2CO3 0.1ml
蒸馏水
15.8ml
将上述A液加温到60℃,然后将B液 快速加入到A液中,在10min内煮沸,此 时颜色由黑→蓝→亮红。
IGS法的特点是染色程序简便,不要显色, 染色时免疫金法一般要求金颗粒的直径大 于20nm,并且用的浓度较高。
2.IGS步骤 (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2)消化或抗原修复,PBS洗3×3min。 (3)1%卵蛋白(EA) 15min 37℃。 (4)适当稀释一抗 37℃ 1h,或4℃过夜, PBS洗3×3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