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肌红蛋白稳定性的研究

猪肉肌红蛋白稳定性的研究
猪肉肌红蛋白稳定性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10310101 猪肉肌红蛋白稳定性的研究

学生姓名:张冠楠

指导教师:王喜波

所在院系:食品学院

所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食品营养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哈尔滨

2007 年 5 月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chelor Dissertation Student I.D.:10310101

Study on Sabilition of Mylobin in pork

Student Name: Zhang Guan-nan

Tutor Name: Wang Xi-bo

Department: Food College

Specialty: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direction: Food nourishment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China

May, 2007

摘要

在猪肉的加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猪肉的保鲜问题。这关系到猪肉及猪肉制品的质量。本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猪肉色泽的稳定性。

在不同的pH下,随温度的升高,猪肉中的肌红蛋白(Mb)稳定性下降,当温度高于60℃以上时,失去其特征吸收图谱;室温下,pH值由4.0增加到6.5时,Mb的特征吸收逐渐增强;在不同的NaCl溶液中,以4%的NaCl溶液中,Mb稳定性较好。向猪肉中添加亚硝酸钠有助于对保持肉的色泽,发色较好的添加量为140mg/kg。

关键词

猪肉肌红蛋白稳定性

- I -

Abstract

In the pork processing process, a most important link is the porkmaintains freshn-ess problem. This experiment studied under the different condition the stability of por k color and luster.

Different pH bottom, with the go up of temperature, the musclein the Mylobin (Mb) stability descend and be temperature at above 60 ℃, lose its characteristic to a -bsorb a diagram; In the indoor temperature ,when the pH increases from 4.0 to 6.5 a -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Mb absorbs gradual to build up;In the different NaCl aqua, with 4% NaCl aquas,the Mb stability are better. ncreases the sodium nitrite to the por k in to be helpful to maintainsthe meat the luster, sends a color better recruitment is 140mg/kg.

Key words:

Pork Mylobin Sabilition

- II -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1 前言.. (1)

1.1 我国猪肉制品的现状 (1)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3)

2 材料与方法 (4)

2.1 实验材料 (4)

2.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4)

2.1.2 仪器设备 (4)

2.2 实验方法 (4)

2.2.1 试剂的配制 (4)

2.2.2 工艺流程 (5)

2.2.3 NaCl浓度对猪肉肌红蛋白(Mb)稳定性影响 (5)

2.2.4 温度对猪肉肌红蛋白(Mb)稳定性影响 (5)

2.2.5 pH对猪肉肌红蛋白(Mb)稳定性影响 (6)

2.2.6发色剂对猪肉肌红蛋白(Mb)稳定性影响 (6)

3 结果与分析 (7)

3.1 NaCl浓度对肌红蛋白(Mb)的影响 (7)

3.2 温度对肌红蛋白(Mb)的影响 (7)

3.3 20℃时,pH对肌红蛋白(Mb)的影响 (11)

3.4 60℃时,发色剂(NaNO2)对肌红蛋白(Mb)的影响 (14)

4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 III -

1 前言

1.1 我国猪肉制品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肉类产销一直保持着较为旺盛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1990年人均年占有量达到32.2kg,超过世界人均占有水平;2001年肉类总产量6333万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6.9%,是世界加工肉制品第一生产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养猪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猪肉产量1990年为1892万吨,1995年增加到了2970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12%。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中国肉产量为4240万吨,占全球猪肉总产量的46.1%,成为名副其实的猪肉生产第一大国。产量排在第2位到第10位的是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巴西、加拿大、丹麦、荷兰和波兰,加在一起的猪肉产量也只有2600多万吨,不足我国的70%。2001年我国人均猪肉占有量达到33.2kg,比上年增长4.1%。从1997年至2001年猪肉的产肉量由高增长回落到年增长3.5%到4%,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品种结果的生产稳定增长期。

我国在肉类食品加工方面游泳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能力,2000年我国肉类产量为6281万吨,占全球的27%,我国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以上,稳居世界第一位。

2001年全国肉类食品行业产销同步增长,盈利能力增强,据统计,2001年全国肉类食品行业规模企业共1844家,比上年减少5家;资产总计为653亿元,比上年增加28亿元,增长4.55%;工业总产值为849亿元,比上年增加93亿元,增长12.3%;销售收入849亿元,比上年增加93亿元,增长12.3%;销售收入829亿元,比上年增加96亿元,增长13.1%。我国肉类食品行业的整体发展呈上升趋势,产销同步增长,而且销售增长率高于产值增长率0.84个百分点,库存略有下降,进一步发展有比较好的市场基础。一次同时,200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2%,肉类食品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远高于GDP的增长幅度,说明肉类食品行业在GDP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但是,有一个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与较高的猪肉及肉制品产量及其增长率不相符的是,我国的猪肉加工水平很低,技术装备落后,尤其是猪肉的防腐与保鲜技术水平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肉的颜色是影响鲜肉销售的重要感观品质之一,它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首要因素。正常的肉为鲜红色,有光泽,为消费者所喜爱。肉色苍白,表面水分渗出较多一且质地柔软的肉叫PSE (pale, soft, exudative)肉;肉色暗红,质地坚硬和表面干燥的肉叫DFD (dark, firm,dry)肉;有些腐败的肉甚至会变成暗绿色。这几种肉色都是非正常肉色。不论这种变化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消费者都不愿购买这种变色(discoloration)的肉。由于

- 1 -

肉的变色,销售商不得不丢弃或低价处理肉品,从而带来经济损失。所以维持吸引人的肉色对肉品的销售及销售商的经济利益至关重要。

肉色主要取决于肉中色素(pigment)——肌红蛋白(myoglobin, Mb)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的含量、它们的化学状态以及其光散射特性。在放血充分的条件下,肌红蛋白在肌肉中的比例可达到80%—90%,是构成肉色的主要因素。

Mb主要存在于肌肉组织的肌浆中,含量约为0.2%—2%,等电点为6.78。它是一种金属蛋白,分子量约16700,含153个氨基酸残基,由一条珠蛋白多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heme group)结合而成。Mb分子多肽主链由长短不等的8段a-螺旋组成,分子中几乎80%的氨基酸残基都处于a-螺旋区内。未形成a-螺旋的松散肽链则形成拐弯,将这8个肽段连接起来,形成外圆中空的球状结构。由于亲水性基团的氨基酸残基几乎全部被包埋在分子内部,使内部呈一个疏水空穴,在这空穴中有一个血红素辅基。血红素辅基由一个铁离子和一个叶琳环组成。铁离子为二价,位于叶琳环中央,它有6个配位键,其中4个与叶琳环平面的氮原子结合,两个与叶琳环平面垂直,当血红素辅基垂直插入肽链疏水空穴时,第五个配位键连在肽链的组氨酸残基上,组氨酸残基上,另一个键可以和02, H20和NO等结合。Hb是一种寡聚蛋白质,由四个亚基组成,亚基的三级结构与肌红蛋白的三级结构非常相似,且在氨基酸顺序上也具有明显的同源性肌红蛋白的含量与肉色有一定的正相关性,Mb含量越多,肉色越深。但决定肉色的关键因素还是Mb 的化学特性。Mb的呈色作用源于其分子内的血红素辅基,血红素辅基中铁离子的价态以及结合的不同的基团,它们共同作用使Mb及其衍生物在吸收光谱上有所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刚屠宰后的猪肉中Mb尚未与O2结合,Mb中铁离子以二价形式存在,它的第六个配位键与水结合。此时Mb的吸收光谱在555nm处具有广分散峰,因而呈现暗红色。

肉中Mb与空气中的O2接触后可以很快地与之共价结合形成氧合肌红蛋白(oxymyoglobin, Mb02), Mb02中的铁离子仍为二价。Mb02在波长535-545nm和575-585nm 处有最大吸收峰,因而表现出鲜红色,是新鲜肉的象征。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红素辅基中的Fe2+可被氧化成Fe3+,此时Mb或Mb02成为变性肌红蛋白,即高铁肌红蛋白(metmyoglobin, MetMb ),在光谱变化上表现为505nm区光吸收上升,630nm区也有轻微升高,550nm处光吸收下降,外观上呈现消费者所不喜欢的暗褐色。在一般情况下MetMb达30%时肉就显示出稍暗的颜色,用肉眼观察到肉色变为暗褐色时,己经有60%以上有Mb转化成了MetMb。许多其它配基(CN", NO, CO, N3)也可与叶琳环中的铁离子结合,结合不同的配基Mb就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如亚硝基肌红蛋白呈桃红色,含硫肌红蛋白呈绿色等。

在肉的贮藏期间,Mb的三种形式不断地相互转变,它们的相对含量决定着肉的颜色。猪肉的加工过程中,突出的变化是颜色的变化,如肉的发色、褪色、褐变等,这些变化关系到肉中色素蛋白的变化。肌红蛋白(Mb)是肌肉呈色的主要成分,Mb的血红素辅基中含有亚铁离子,极易氧化、氧和,引起肌肉产生功能不同的颜色。氧合肌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使肌肉呈鲜红色,在535~545nm和575~585nm处显示最大特征吸收峰,而氧化的高铁肌红蛋白和高铁血红蛋白呈褐色,消失其最大特征吸收峰。

- 2 -

Mb的氧合、氧化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温度、pH、盐的浓度对Mb的影响,从而为以生产猪肉制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贮存,特别是猪肉的保鲜的研究提供参考。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的条件下,在不同温度下,以及在不同的pH 值的环境下,猪肉中肌红蛋白(Mb)的稳定性。同时还研究了发色剂的添加对猪肉中肌红蛋白(Mb)的稳定性的影响。

- 3 -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新鲜猪肉中央红超市

盐酸北京市新光化工试剂厂

醋酸天津市东丽区天大化学试剂厂

氯化钠北京市新光化工试剂厂

氢氧化钠天津市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

磷酸二氢钠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

醋酸钠天津市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

亚硝酸钠北京市新光化工试剂厂

2.1.2 仪器设备

高速组织捣碎机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

电热恒热鼓风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冰箱小天鹅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

恒温水浴锅余姚市东方电工仪器厂

高速离心机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

紫外光吸收图谱仪合肥八骏仪器有限公司

pH计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00ml容量瓶江苏振科仪器厂

1000ml容量瓶江苏振科仪器厂

2.2 实验方法

2.2.1 试剂的配制

配制pH4.0、pH5.8、pH6.5、pH7.5的缓冲液。

配制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

配置不同含量的亚硝酸钠溶液。

2.2.1.1 缓冲液的配制

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4.0)的配制:取无水醋酸钠5g加20ml冰醋酸溶解,加蒸馏水稀释,用pH计调节pH值到4.0。

- 4 -

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钠缓冲液的配制(pH5.8):取磷酸二氢钠5g加入0.2mol/L的NaOH溶液,加蒸馏水稀释,用pH计调节pH值到5.8。

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钠缓冲液的配制(pH6.5):取磷酸二氢钠5g加入0.2mol/L的NaOH溶液,加蒸馏水稀释,用pH计调节pH值到6.5。

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钠缓冲液的配制(pH7.5):取磷酸二氢钠5g加入0.2mol/L的NaOH溶液,加蒸馏水稀释,用pH计调节pH值到7.5。

将配制好的缓冲液避光常温存放备用。

2.2.1.2 不同浓度NaCl溶液的配制

2%的NaCl溶液的配制:取NaCl(分析纯)4g ,加入196ml蒸馏水混合,制得2%的NaCl溶液。

4%的NaCl溶液的配制:取NaCl(分析纯)8g ,加入192ml蒸馏水混合,制得4%的NaCl溶液。

6%的NaCl溶液的配制:取NaCl(分析纯)12g ,加入188ml蒸馏水混合,制得6%的NaCl溶液。

8%的NaCl溶液的配制:取NaCl(分析纯)16g ,加入184ml蒸馏水混合,制得8%的NaCl溶液。

将配制好的不同浓度NaCl溶液避光常温存放备用。

2.2.1.3 不同含量亚硝酸钠溶液的配制

分别配制含量为20mg、40mg、60mg、80mg、100mg、120mg、140mg的亚硝酸钠溶液。

2.2.2 工艺流程

将新鲜的猪肉迅速冷却到0~4℃,然后取定量的纯净的肌纤维在高速组织捣碎机用以8000~10000r/h的速度下迅速将肌纤维捣碎,捣碎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升温。

肌红蛋白浓度的计算公式为:

浓度C(mg/ml)=(A642-A700)×2.303

2.2.3 NaCl浓度对猪肉肌红蛋白(Mb)稳定性影响

分别称取10g捣碎的猪肉样品分别置于浓度为2%、4%、6%、8%的NaCl溶液中,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定容后,将其转移到0~4℃的冰箱中,浸提24h后,在20℃恒温水浴20min后,放于冰水中迅速冷却到0℃。将浸提液转移到离心管中,在高速离心机中,以4000r/min的速度离心15分钟。迅速取出上清液过滤,取滤液作450~700nm 的扫描图谱分析,并测出A642和A700。

2.2.4 温度对猪肉肌红蛋白(Mb)稳定性影响

- 5 -

分别称取10g捣碎的猪肉样品置于的相同浓度的、一定pH值的浸提液中,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定容后,转移到0~4℃的冰箱中,浸提24h后,分别在20℃、30℃、40℃、50℃、60℃、80℃恒温水浴中加热20min后,放于冰水中迅速冷却到0℃。将浸提液转移到离心管中,在高速离心机中,以4000r/min的速度离心15分钟。迅速取出上清液过滤,取滤液作450~700nm的扫描图谱分析,并测出A642和A700。

2.2.5 pH对猪肉肌红蛋白(Mb)稳定性影响

分别称取10g捣碎的猪肉样品置于pH4.0的醋酸缓冲液、pH5.8和pH6.5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定容后,转移到0~4℃的冰箱中,浸提24h后,在20℃恒温水浴20min后,放于冰水中迅速冷却到0℃。将浸提液转移到离心管中,在高速离心机中,以4000r/min的速度离心15分钟。迅速取出上清液过滤,取滤液作450~700nm的扫描图谱分析,并测出A642和A700。

2.2.6发色剂对猪肉肌红蛋白(Mb)稳定性影响

分别称取100g 捣碎的猪肉样品置于一定pH值的含有发色剂的浸提液中,转移到1000ml容量瓶中,定容后,转移到0~4℃的冰箱中,浸提24h后,在60℃恒温水浴20min 后,放于冰水中迅速冷却到0℃。将浸提液转移到离心管中,在高速离心机中,以4000r/min的速度离心15分钟。迅速取出上清液过滤,取滤液测出A642和A700。

- 6 -

- 7 -

3 结果与分析

3.1 NaCl 浓度对肌红蛋白(Mb )的影响

根据肉品加工中可能使用到的NaCl 浓度,实验中选取了2%、4%、6%、8%的NaCl 溶液作为Mb 的浸提液,在20℃ 的恒温处理20min 后,测定Mb 的含量,计算出每克中Mb 的毫克数(见表3-1),其结果如图3-1所示。

2% 4% 6% 8% 20℃时,Mb 的含量 0.1496

0.5758

0.3846

0.2876

图3-1 20℃,NaCl 浓度对Mb 保存率的影响

图3-1中可以看出,在20℃在4%的NaCl 溶液中,Mb 的保存率最高,6%的溶液中次之,8%的溶液中更少,在2%的溶液中保存率最低。

3.2 温度对肌红蛋白(Mb )的影响

采用一定pH 值的溶液作为Mb 的浸提液,在浓度为4%的NaCl 溶液中,按照实验方法,将浸提液分别加热至20℃、30℃、40℃、50℃、60℃、80℃,恒温处理20min 后,作扫描图谱(如图3-3至图3-8)。测定Mb 的含量,计算出每克中Mb 的毫克数(见表3-2),其结果如图3-2所示。

0.1 0.2 0.3 0.4 0.5 0.6 0.7 2% 4% 6%

8%

NaCl 的浓度(%)

Mb 的毫克数(mg/g )

- 8 -

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4%的NaCl 溶液中,Mb 的毫克数

0.5758

0.5056

0.2948

0.1022

0.0522

0.0030

图3-2 温度对Mb 保存率的影响

由图3-2可以看出,随温度的升高,Mb 的变性加剧。当温度升到60℃时,失去在542nm 处的特征吸收峰,而显示出变性肌红蛋白505nm 处的特征吸收峰。

图3-3

20℃时的Mb 扫描图谱

0.1 0.2 0.3 0.4 0.5 0.6 0.7 20℃ 30℃ 40℃ 50℃ 60℃ 80℃

温度(℃)

Mb 的含量(mg/g )

- 9 -

图3-4

30℃时的Mb 扫描图谱

图3-5 40℃时的Mb 扫描图谱

- 10 -

图3-6 50

℃时的Mb 扫描图谱

图3-7 60℃时的Mb 扫描图谱

图3-8 80℃时的Mb扫描图谱

3.3 20℃时,pH对肌红蛋白(Mb)的影响

在20℃时,浸提液采用pH4.0的醋酸钠缓冲液,pH5. 8、pH6. 5和pH7.5的磷酸盐缓冲液,按实验方法取滤液作扫描图谱分析,结果如图3-9至图3-13。测定Mb的含量,计算出每克中Mb的毫克数(见表3-3),其结果如图3-9所示。

Mb的毫克数0.0576 0.1496 0.1658 0.1324

- 11 -

- 12 -

3-9 20℃时,pH 对肌红蛋白(Mb )的影响

图3-10 pH4.0时的Mb 扫描图谱

0.05

0.1 0.15 0.2

pH4.0

pH5.8 pH6.5

pH7.5

pH 值

Mb 的毫克数(mg/g )

- 13 -

3-11 pH5.8时的Mb 扫描图谱

图3-12 pH6.5时的Mb 扫描图谱

- 14 -

图3-13 pH7.5时的Mb 扫描图谱

图3-9可以看出,在20℃时,当浸提液的pH 值由4.0增加到6.5时,Mb 在542nm 处的吸收峰逐步增强,在pH=4. 0时,Mb 在542nm 处吸收峰基本消失,这说明低的pH 环境对Mb 的保存不利;当浸提液的pH 值由6.5增加到7.5时,Mb 在542nm 处的吸收风逐渐减弱,这说明高pH 值加速了组织代谢速率,导致高氧消耗率,加速了Mb 的氧化消耗,使猪肉中的Mb 减少。因此,通过图中可以看出,在pH=6.5的环境下,Mb 的保存率最高。

3.4 60℃时,发色剂(NaNO 2)对肌红蛋白(Mb )的影响

在20℃时,浸提液采用不同含量的亚硝酸钠溶液,按实验方法取滤液测定Mb 的含量,计算出每克中Mb 的毫克数(见表3-4),其结果如图3-14所示。

表3-4发色剂(NaNO 2)对肌红蛋白(Mb )的影响 NaNO 2的

量 2mg 4mg 6mg 8mg 10mg 12mg 14mg Mb 的含量(mg/g ) 0.0542

0.1210

0.2824

0.3418

0.4002

0.4520

0.5544

图3-14 60℃时,发色剂(NaNO2)对肌红蛋白(Mb)的影响由图3-14可以看出,在60℃时,当浸提液中的亚硝酸钠的含量逐渐增加时,猪肉中的(Mb)保存率也随着提高,即猪肉的发色程度随亚硝酸钠的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亚硝酸钠不仅有优良的成色作用,而且,肌红蛋白的中心铁离子可与氧化氮以配位键结合而转变为将氧化氮肌红蛋白,加热则生成鲜红的氧化氮肌色原。因此,肉制品的感官颜色更加有人,并对加热和氧化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

同时,由于亚硝酸盐是食品添加剂中急性毒性较强的物质之一,极限使用量一次为0.3g。所以本实验的亚硝酸钠的用量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加入量(150mg/kg)以下。

- 15 -

心肌肌钙蛋白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者:薛一涛(访问人次:10727) 肌钙蛋白就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心肌肌钙蛋白(cTn)就是由三种不同基因的亚基组成: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 I)与肌钙蛋白C(TnC)。目前,用于ACS实验室诊断的就是cTnT与cTnI。 肌钙蛋白T(TnT)分子量为 37KD,就是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有三种亚型:骨骼肌肌钙蛋白T(sTnT)包括快骨骼肌型与慢骨骼肌型,此外还有心肌型。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大部分就是以C-T-I的复合物形式存在于细丝上,6%—8%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浆中。因cTnT与骨骼肌TnT的基因编码不同,骨骼肌中无cTnT的表达。cTnT相对于两种骨骼肌亚型有40%的不同源性。c TnT分子稳定、亲水、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反应性好。目前所用的单克隆抗体 为对心肌特异的捕捉抗体与标记抗体。 TnI(肌钙蛋白I)存在三种亚型:骨骼肌肌钙蛋白I(sTnI)中存在快骨骼肌型与慢骨骼肌型,它们具有相似的分子量(20KD),但二者之间的氨基酸序列约存在40%的差异;第三种为心肌型。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骨骼肌型的氨基酸序列也存在40%的差异。但人的eTnI氨基末端比sTnI多31个amino aci d,使其molecular weight达到22KD,这种独特的顺序使之具有较高的心肌特异性,有助于制备相应的单克隆。cTn就是以cTnI-C-T复合物与游离cTnI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心肌损伤时释放到血循环中后,cTnI-C-T可进一步分解为cTnI-C复合物与游离cTnI。故血循环中除cTnI C-T、游离cTnI 外还有cTnI-C,而且cTnI-C就是其在血液中的主要形式。其代谢产物由肾脏 排出体外。 TnC分子量为18KD,就是Ca2+结合亚基,每个分子结合2个Ca2+。心肌 与骨骼肌的TnC结构相同。 由于cTnT与cTnI与骨骼肌中的异质体分别由不同基因编码,具有不同的氨基酸顺序,有独特的抗原性,故它们的特异性要明显优于CK—MB同工酶。 心肌以外的肌肉组织出现损伤或疾病时,CK与CK-MB可能会升高,而c TnT与cTnI则不会超过其临界值。由于它们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极微,在AMI 时明显增高,且增高倍数一般都超过总CK与CK-MB的变化。 cTnT与cTnI由于分子量小,发病后游离的cTn从心肌细胞浆内迅速释放人血,血中浓度迅速升高,其时间与CK—MB相当或稍早。虽然肌钙蛋白半寿期很短(cTnT 2小时,游离cTnI的半寿期据报道为2h~5d不等),但其从肌原纤维上降解的过程持续时间很长,可在血中保持较长时间的升高,故它兼有CK-MB升高较早与LD1诊断时间窗长的优点。故目前cTn已有逐渐取代酶学指 标的趋势。 参考值: cTnT0、1ng/ml

血清肌红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首页\ 学科专业\ 微生物检验\ 血清肌红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临床微生物检验 血清肌红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编辑:陈特2009-06-22 03:07 肌红蛋白( myoglobin , Mb) 相对分子质量17 500 ,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中,与氧的亲和力比Hb 强,在极低的氧张力情况下,肌肉缺氧时,可以放出氧供肌肉收缩的急需。 测定肌红蛋白的方法有很多,分光光度法、电泳法及层析法。这些方法不能测定低于微克水平的Mb ,现已不用。免疫化学法比较灵敏,但抗血清必须是对Mb 特异的。对流免疫电泳是一种定性方法,灵敏度只有2 mg/ml ,不适宜检测心肌梗死。红细胞凝集试验,试剂制备难以标准化;乳胶凝集试验是个半定量试验,是用肉眼判断终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一些含有高浓度类风温因子的血清会产生干扰。放射免疫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现己少用。胶乳增强透射比浊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测定速度快,适用于各类型生化归功分析仪,现已在临床上普遍采用。 原理:Mb 致敏胶乳颗位是大小均一的聚苯丙烯乳胶颗粒悬液,颗粒表面包被有兔抗人Mb 抗体。样本中的Mb 与乳胶颗粒表团的抗体结合后,使相邻的胶乳颗粒彼此交联,发生凝集反应产生浊度。该浊度与样本中的Mb 浓度呈正比,在570 nm 处测定吸光度,可计算样本中Mb 的浓度。 参考区间:健康成年人肌红蛋白<70μg/L。 建议各实验室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本地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Mb 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早期指标,在AMI 后1 - 2 h ,在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即迅速增加,诊断AMI 的界值为75μg/L ,6 -9 h 达到高峰,比CK-MB 的释放早2-5 h,一旦患者诊断为AMI且已进行相应治疗,主要的是进一步评价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有并发症及再梗死。此时用肌钙蛋白可能是不适宜的,因为疾病发作后肌钙蛋白的长期释放模式可能掩饰发生额外新的损伤。而Mb 在发作后第一天内即返回到基线浓度,当有再梗死时,则又迅速上升,形成"多峰"现象,可以反映局部缺血心肌周期性自发的冠脉再梗塞和再灌注。 由于Mb 也存在于骨骼肌中,而且仅从肾脏清除,所以急性肌损伤、急性或慢性肾衰竭、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时间休克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病患者、肌内注射、剧烈的锻炼、某种毒素和药物摄入后,Mb 都会升高。因此,采用血清Mb 水平作为诊断AMI 的 早期指标,仅限于那些没有上述有关疾病的患者。最近,提出了AMI 的新诊断策略,包括:①联合测定Mb 和一种骨骼肌特异的标志物(碳酸酐酶Ⅲ,简称CAⅢ) ,并计算Mb/CAⅢ比率,在骨骼肌损伤的患者中,血清中的比率是恒定的,因为两种蛋白质均释放;AMI 病人这种比率则增加,可较大地提高诊断准确度。②联合检测血清Mb 和一种心肌特异的标志

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 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用金标单抗法定性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TnI/MyO/CK MB)。结论实验证明cTnI/MyO/CK MB三项联合检测是诊断AMI早期、敏感、特异的指标。血清肌钙蛋白Ⅰ。 【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项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用金标单抗法定性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TnI/MyO/C K MB)。结果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3~24h,cTnI阳性率100%,My O阳性率95%,CK MB阳性率70%。结论实验证明cTnI/MyO/CK MB三项联合检测是诊断AMI早期、敏感、特异的指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肌酶 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收缩的调节蛋白,由三球形亚单位构成,包括TnI、TnC、 TnT[1]。肌红蛋白是肌肉组织中的一种亚铁血红素蛋白,分子量较小。肌酸激酶同工酶是存在于心肌组织中的一种二聚体,参与肌肉组织的新陈代谢。当心肌损伤时,三种成分在几小时内释放到血液中,并持续不同的时间,所以联合检测cTnI/MyO/CK MB,可以提供心肌损伤的早期血清标志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0例,均来自本院内科病房,在发病后3~24h采血。(2)非AMI患者血标本20例(包括冠心病13例,风心病1例,心绞痛4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在发病后3~24h采血。(3)健康对照组血标本10例,取自门诊健康体检人员。 1.2 方法采用杭州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销的一步法cTnI/MyO/CK MB三联检测卡,该卡采用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反应及免疫层析技术。按使用说明书,滴2滴血清于样本孔中20min后读取结果。 2 结果 见表1。

肌红蛋白

用途 用于OLYMPUS 分析仪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人血清和血浆的肌红蛋白,仅适用于体外诊断。 检验原理1 样品与被抗人Mb 多克隆抗体致敏的Latex 粒子作用,样品中的肌红蛋白与被抗人肌红蛋白多克隆抗体致敏的Latex 粒子发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使Latex 粒子发生凝集反应。该凝集反应的吸光度变化与样品中肌红蛋白的浓度相关。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制作工作曲线,从该曲线上即可求得样品中的肌红蛋白的浓度。 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 组分 缓冲液 R1:已调配好 乳胶(Latex )悬浮液 R2:已调配好 试剂准备 试剂为即开即用,可直接置入分析仪试剂仓中。 储存和稳定性 储存在 2 - 10°C 温度下未开封的试剂在指定有效期内性质稳定。一经打开,放在试剂仓中可以稳定30天。 样品2 血清、EDTA 或肝素化血浆。 在2– 8°C 可以稳定7天,在15 – 25°C 下可以稳定3天。 某些一次性采血管的种类可能对测定值会有影响,因此对采血管必须确认对测定值无影响后再使用。 检验程序 参见附表。 校准 校准物定标液的值可溯源至In-house 。 当发生以下情况时,需要进行校准: 仪器进行保养或更换主要零件时;质控出现明显漂移; 当重新更换新一批号的试剂时需要重新做试剂空白。 详细操作请见《仪器操作程序》和《校准操作程序》 根据GLP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规范,在校准后应立即进行质控分析。 质量控制 每个检测批至少进行一次质控,质控物包括正常值和病理值两个浓度。 如果发现数据有任何的倾向性或突然的漂移,检查所有操作参数。 计算 Olympus 分析仪自动计算每个样品的测定值。 参考区间 70ng/ml 以下 线性范围 10-800mg/ml. 精密度 下列数据是对2个血清库在AU5400上历经20天分别进行检测灵敏度 以生理盐水及Mb 浓度为10ng/mL 的质控品作样品,同时测定10次,其均值±2SD 在两者之间无重叠现象。 干扰性底物 血红蛋白500mg/dL 、胆红素30mg/dL 、乳浊为添加10%的“营得惠(Intrafat )”的乳糜5%时,对测定值未见影响 限制性 当某些样品中可能存在有目的成份以外的物质与反应或妨碍反应时,测定值与测定结果有疑问时请再测定一次或稀释后再测定、确认。 最大稀释度 生理盐水稀释,最大稀释度为16倍稀释。 临床意义4 Mb 为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的分子量17200的血色蛋白。当细胞破坏或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就被释放到血液中。 血液中Mb 浓度的测定,对急性冠状综合症、骨骼肌障碍等疾病存在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疗效的判断都是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Galvin jp,et al.:Particle enhanced photometric immunoassny systems,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029704.html,b.Assays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029704.html,b.Assays Conf.).4th ,73(1982). 2.Singer JM,et al.:The latex fixation test.l. Application to the serologi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Amer,Jmed.,21,888(1956) 3.山成洋ら: ミオクロピン,日本臨床,第5版(1999) 4.芝紀代子: ミオクロピン,検査と技術,18183(1990) 试剂规格 H7170-L 1x54ml R1 1x18ml R2

心肌肌钙蛋白I(医学参照)

心肌肌钙蛋白I(cTnI) 参考范围: <0.1nm/mL 排除心肌损伤 0.1~0.5ng/mL 心肌损伤低风险,需结合多种诊断结果及临床症状综合判定 0.5~25ng/mL 心肌损伤高风险 >25ng/mL 严重心肌损伤 临床意义: CTnI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指标。心肌梗死发生后4~8h血清中cTnI水平即可升高,12~14h达到峰值,升高持续时间较长,可达6~10天。CTnI的诊断特异性优于Mb和CK-MB,可用于评价不稳定心绞痛,cTnI水平升高预示有较高的短期死亡危险性,连续监测cTnI有助于判断血栓溶解和心肌再灌注。 在AMI时,所有生化标志物的敏感度都与时间有关。对于胸痛发作4h以内的患者,首先应测定Mb水平;3h后得到的血液标本,应同时评价Mb和人cTnI。所有阳性结果,都可确认为AMI;所有阴性结果都可以排除心肌损伤,当结果不一致时,需要进一步联合检查胸痛发作后9h,此时所有的生化标志物都达到最大的敏感度。 D-二聚体(D-Dimer) 参考范围 <500ng/ml 可以排除 >500ng/ml 提示出现高凝状态,并结合临床 临床意义 1.是交联蛋白降解中的一个特异性产物,在深静脉恤衫、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炎、 肺栓塞等疾病中升高。 2.也可作为溶栓治疗的观察指标 3.陈旧性血栓患者D-二聚体并不升高 4.凡有血块形成的出血,本试验均可呈阳性,故其特异性较低。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BNP) 参考范围 检测结果<300pg/ml可排除心衰

50岁以下>450pg/ml提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50岁-75岁>900pg/ml提示病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75岁以上>1800pg/ml提示病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 临床意义 ①、BNP 诊断症状性心衰: 心力衰竭时,心脏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增加,心肌受到牵张或室壁压力增大,引起血中BNP 浓度增高,可诊断心力衰竭。 ②、BNP 诊断无症状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 在无症状性左室收缩功能低下的患者中,NT2ANP 和BNP均会增高。这有助于心衰的早期诊断。 ③、BNP 鉴别诊断呼吸困难病因: 在急诊,BNP 还有助于判断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病因。最近对321例急性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了BNP 测定(由于肺心病导致的右心衰归属心衰组) ,结果心力衰竭患者(134 例) 的平均BNP 水平[ (758. 5 ±798) pg/ ml ]明显高于肺部疾患导致呼吸困难的患者[85 例, (61 ±10) pg/ ml ] 。既往有肺部疾患史,此次诊为心衰患者(54 例) 的BNP[ (731 ±764) pg/ ml ]又显著高于既往有心衰病史,此次诊为阻塞性肺病的患者[ 11例, (47 ±23) pg/ ml ] 。肺癌及肺栓塞也可以导致BNP 水平增高,但它与急性左心衰导致的BNP 增高的水平不同。即使同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及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此次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不同,BNP 水平也大不一样。 另外,BNP 同样可以帮助诊断右室功能异常。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右室功能异常的患者中BNP 值高于一般水平,也与慢性肺栓塞导致的肺动脉高压程度相关,且在血栓动脉内膜切除术后,BNP 水平也随肺动脉阻力下降而下降。 降钙素原(PCT) 参考范围: <0.05ng/ml 正常人 0.05≤PCT≤0.5 轻度局部细菌感染或细菌感染早期 0.5<PCT≤2 很大可能为全身细菌感染,或继发于细菌之上的真菌感染,但应排除48h 内 的新生儿、严重外伤、烧伤、较大外科手术、重度心源性休克等临床状 态 2<PCT<10 全身感染 PCT≥10 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

全面解读心内科常用指标—肌钙蛋白

全面解读心内科常用指标—肌钙蛋白无论是溶栓、经皮冠脉介入(PCI),还是冠脉搭桥(CABG),都是风 险极大的治疗手段,所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正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临床工作者一直致力寻找一种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血清诊断指标,以期提高诊断正确性。 在近几十年中曾经有很多血清诊断指标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越来越高,目前高敏肌钙蛋白(hs-cTn)可以检出非常微小的心肌损伤。 肌钙蛋白在临床实践中成为目前公认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指标为所有指南所推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肌钙蛋白及其临床意义。 1. 肌钙蛋白T 和肌钙蛋白I 有么区别? 1992 年第一份肌钙蛋白I 商业检测试剂在临床推广,不久肌钙蛋白T 检测试剂也开始在临床应用,在随后十余年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论—到底肌钙蛋白T 和肌钙蛋白I 孰优孰劣? 早期曾有研究观察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经常出现肌钙蛋白T 增高却不一定有急性冠脉综合症。随后提出了几个可能的学说:(1)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肌钙蛋白T 在横纹肌表达再分布,(2)抗原交叉反应,(3)慢性肾功能不全引发心肌微损害有关。 第一个假说很快被cTnT 阵营否定,有学者用PCR 检测否定cTnT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表达异常。随着第二代肌钙蛋白T 检测方法推出抗原交叉反应得到较好解决。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肌微损害也同样会引起肌钙蛋白I 增高。 目前倾向认为肌钙蛋白I 和肌钙蛋白T 在心梗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上没有很大区别,但是相对而言,有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无论是cTnT 或cTnI,自肌钙蛋白检测方法问世以来,没有经过一个垄断的专利生产过程。不同厂家、不同免疫检测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统一全球质量标准,只有企业质量标准。 不同厂家试剂盒可比性较差,甚至无法比较。这可能成为两大阵营论战当中诸多结论相互矛盾主要原因。由于巨大的市场份额和不同商业利益,要求不同厂家按照统一模式生产出目前看来并不现实。这样看来我们确实不必要花太多精力一定要在cTnT 和cTnI 之间分出伯仲。

心肌肌钙蛋白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者:薛一涛(访问人次:10727) 肌钙蛋白是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由三种不同基因的亚基组成: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 I)和肌钙蛋白C(TnC)。目前,用于ACS实验室诊断的是cTnT和cTnI。 肌钙蛋白T(TnT)分子量为 37KD,是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有三种亚型:骨骼肌肌钙蛋白T(sTnT)包括快骨骼肌型和慢骨骼肌型,此外还有心肌型。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大部分是以C-T-I的复合物形式存在于细丝上,6%—8%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浆中。因cTnT与骨骼肌TnT的基因编码不同,骨骼肌中无cTnT的表达。cTnT相对于两种骨骼肌亚型有40%的不同源性。cTnT 分子稳定、亲水、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反应性好。目前所用的单克隆抗体为对心 肌特异的捕捉抗体和标记抗体。 TnI(肌钙蛋白I)存在三种亚型:骨骼肌肌钙蛋白I(sTnI)中存在快骨骼肌型和慢骨骼肌型,它们具有相似的分子量(20KD),但二者之间的氨基酸序列约存在40%的差异;第三种为心肌型。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骨骼肌型的氨基酸序列也存在40%的差异。但人的eTnI氨基末端比sTnI多31个amino acid,使其molecular weight达到22KD,这种独特的顺序使之具有较高的心肌特异性,有助于制备相应的单克隆。cTn是以cTnI-C-T复合物和游离cTnI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心肌损伤时释放到血循环中后,cTnI-C-T可进一步分解为c TnI-C复合物和游离cTnI。故血循环中除cTnI C-T、游离cTnI外还有cTnI-C,而且cTnI-C是其在血液中的主要形式。其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体外。 TnC分子量为18KD,是Ca2+结合亚基,每个分子结合2个Ca2+。心肌和骨 骼肌的TnC结构相同。 由于cTnT和cTnI与骨骼肌中的异质体分别由不同基因编码,具有不同的氨基酸顺序,有独特的抗原性,故它们的特异性要明显优于CK—MB同工酶。 心肌以外的肌肉组织出现损伤或疾病时,CK和CK-MB可能会升高,而c TnT和cTnI则不会超过其临界值。由于它们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极微,在AMI时明显增高,且增高倍数一般都超过总CK和CK-MB的变化。 cTnT和cTnI由于分子量小,发病后游离的cTn从心肌细胞浆内迅速释放人血,血中浓度迅速升高,其时间和CK—MB相当或稍早。虽然肌钙蛋白半寿期很短(cTnT 2小时,游离cTnI的半寿期据报道为2h~5d不等),但其从肌原纤维上降解的过程持续时间很长,可在血中保持较长时间的升高,故它兼有C K-MB升高较早和LD1诊断时间窗长的优点。故目前cTn已有逐渐取代酶学指标 的趋势。 参考值: cTnT0.1ng/ml 以下均为贝克曼Access化学发光分析系统的数据,不同厂家的试剂其诊断 界值不同。

肌红蛋白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肌红蛋白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1. 定义: 肌红蛋白主要存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因其为小分子物质,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是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其扩散入血的速度比CK-MBmass或 cTnI/cTnT更快。但因肌红蛋白在骨骼肌中也有表达,故骨骼肌损伤时也可有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其不具有心肌特异性。 2. AMI中的动态变化: 由于Mb的分子量小,可以很快从破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发病后0.5-1小时即可升高,升高幅度超过150ng/ml或增幅大于25%,4-8小时升高可达900ng/ml以上,8-12小时升至峰值,峰值为参考值10-30倍,24-48小时恢复正常。l2小时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大于各心肌酶。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仅为3~4d,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3. 影响因素: Mb早上9时最高,下午6至12时最低; Mb含量因性别、年龄、种族而有变化。通常男性高于女性,黑人男性明显高于白人男性,而女性不存在这种种族差异。除黑人外,其他种族高年龄者Mb都较高。 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 4. 临床应用: (1)肌红蛋白在AMI中的临床应用。 A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 报价值。 对AMI的排除诊断:由于Mb半寿期短(15min),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是筛查AMI很好的指标;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估测心梗范围:可根据其动态变化曲线早期估计,Mb峰值小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短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小,而Mb峰值大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或呈双峰、多峰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大; 观察有无再梗塞或者梗塞再扩展:由于在AMI后血中Mb很快从肾脏清除,发病l8~30小时内可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故Mb测定有助于在AMI病程中观察有无再梗塞或者梗塞再扩展。如峰值期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小时,恢复正常缓慢,超过4天

高敏肌钙蛋白升高的临床意义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10-13?? 作者:张真路周新 肌钙蛋白升高意味着什么?首选答案肯定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几年这样回答没问题,现在由于“高敏感肌钙蛋白”的出现,这样回答就不准确了。着名的检验医学专家Alan Wu教授在2013年6月的一次讲座幻灯片中引用了一张“三车追尾车祸现场”照片,很形象地讲述了高敏感肌钙蛋白检测目前所出现的局面。 跑在最前面的车代表检验科,最后面的车代表急诊科,中间受夹击的车代表心内科。也就是说,检验科使用“高敏感肌钙蛋白检测试剂”检测出许多“阳性”患者,急诊科通过肌钙蛋白检测的“阴/阳性”以排除/诊断AMI,而心内科则由于肌钙蛋白“阳性”而不恰当地收了一些“不该收”的患者准确地讲,这些患者本身身体存在病变,但不能因为只要是肌钙蛋白升高就一律收心内科。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关键还是交流不够。临床医生对高敏肌钙蛋白新知识的学习了解不够;检验科主动走入临床的宣传交流不够。再加上还有一些检验科的质量存在问题,不能时刻保证结果的精确和可控等。 这些问题几年前在欧洲已出现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马上要批准其投入临床,也会遇到这些问题。但美国人在正式使用前做了许多工作,形成一些“共识”,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先让临床医生知道如何最佳地应用及对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 在我国,许多医院已使用高敏肌钙蛋白检测试剂有4年了,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规避一些问题,如何统一认识?我们认为,检验与临床应该加强学习、交流,借鉴欧美经验,避免走弯路或回头路,尽快形成共识。 一、了解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的生物化学背景 1.肌钙蛋白的生物化学 首先要明确的是,“高敏肌钙蛋白”是检测实验特性的反映(即检测敏感性的提高),而非反映心脏肌钙蛋白的新形式。大多数“高敏”试剂只是加大样本检测量,标记抗体检测浓度的增加,降低缓冲液本底信号及反应时间延长等方面做了优化改进。 改进的结果是检测敏感性有了10倍的提高,胞浆内6%-8%游离肌钙蛋白的释放就能检出。由于试剂校准物是大肠埃希菌人类cTnT重组体,cTnT第5代试剂校准物与第4代不完全相同,所以同一样本检测的结果会不同,如第4代hs-cTnT临界值(cut-off)值为

肌钙蛋白升高的临床意义(JACC )

JACC:肌钙蛋白升高临床实践意义专家共识发布 11月12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在线发表了“解读肌钙蛋白升高临床实践意义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指导临床医师何时进行肌钙蛋白检测以及如何解读其结果。该共识是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与其他学会共同发布的。

临床医师首先应了解何时(及为什么)要进行(或不进行)肌钙蛋白检测。许多情况下会出现肌钙蛋白升高(图),共识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解读肌钙蛋白检测结果的框架,对临床常见肌钙蛋白应用问题予以解答(表)。对诊断心肌梗死(心梗)所要求的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共识参考了新近发布的第3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共识强调需了解的最重要一点是,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可能发生心肌坏死而其自身对病因无提示作用。医师应尽量明确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其在许多情况下可提示预后,有时亦可指导治疗。随着检测手段日趋敏感,了解患者临床情况对决定是否行肌钙蛋白检测变得更加重要,综合考虑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对诊断来讲很必要。

■专家观点 结合临床解读肌钙蛋白检测结果,须辨清心肌损伤病因(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方唯一李若谷) 该共识除对肌钙蛋白检查进行简要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列举了临床中除心肌缺血外能引起肌钙蛋白升高的各类原因。 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变化对于诊断心肌坏死和鉴别心肌缺血十分重要,其意义越来越受到各国专家的重视。2012年8月公布的《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最重要的就是强调血清肌钙蛋白水平的作用,将其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心梗的首要标准。目前,我国一些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有限,缺乏有效的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方法;同时,由于各临床中心采用的检测技术不同,其检测结果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肌钙蛋白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参考值都存在较大不同。而指南所推荐的高敏肌钙蛋白检测较传统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因此,我认为如果能在我国各中心普及指南推荐的高敏肌钙蛋白检测方法、统一检测标准,对于快速识别心肌损伤将有重要临床意义,利于ACS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 此外,随着技术发展,肌钙蛋白检测技术将越来越敏感,研究者会发现越来越多导致肌钙蛋白轻度升高的疾病。因此我认为,对临床上合并心肌缺血临床表现的患者,出现肌钙蛋白升高时应当首先考虑缺血性肌钙蛋白升高,但对无缺血症状但伴肌钙蛋白升高者,应更全面地考虑病因,是否存在非缺血原因的肌钙蛋白升高。随着肌钙蛋白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缺血的观念应被修正。 关于缺血性肌钙蛋白升高,该共识中主要分为ACS相关和非ACS相关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NSTEMI 及急性STEMI患者,在这类患者中,肌钙蛋白升高较肌酸激酶(CK-MB)升高对预后具有更大的预测意义。同时在治疗策略选择上,早期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或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肌钙蛋白升高者获益更大(GUSTO Ⅳ研究)。亦有荟萃分析指出,对肌钙蛋白升高者,早期介入干预也有良好获益。而非缺血性肌钙蛋白升高主要归于2012年重新定义的第二类心梗,即由于耗氧量增加或供氧不足造成的心肌缺血,其造成肌钙蛋白升高的根本原因也是源于心肌缺血。因此共识指出,单纯依据肌钙蛋白升高而不结合临床表现无法明确是否为ACS相关的缺血原因。 对非缺血性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共识主要提及心力衰竭、肺栓塞、慢性肾功能不全、脓毒症及部分化学毒性相关心脏损伤。在这类疾病中,虽然肌钙蛋白升高并不具有类似其在缺血性疾病中的特异性,但对多数疾病预后都有关键作用,常预示不良转归。 就此总结,肌钙蛋白升高虽然对诊断心梗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其本质是心肌坏死造成的结果,而临床中导致心肌坏死的病因纷繁复杂。因此我认为,对肌钙蛋白升高的患者,应结合具体临床情况做出正确诊断。 心梗等多个因素致肌钙蛋白升高(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田亚平) 为促进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标准化,30余年前国际心脏学会联盟(ISF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报告,将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学变化结合,明确了缺血性心脏疾病定义与诊断标准,并对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达成共识。但由于心电图的不确定性和心肌酶的非特异性影响了该标准的正确执行与推广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起,心脏特异生物标志物肌钙蛋白被发现,并逐步在临床推广,由于其高度的心 脏特异性,在方法学稳定、无实验误差的前提下,几乎可100%反映心肌损伤和辅助诊断心梗和ACS,因 此在临床诊断时医生常忽略与病史和心电图结合。但随着研究深入和检测方法灵敏度提高,感染、炎症、 肾脏功能等对肌钙蛋白测定结果的影响渐被发现。该共识的发布对指导肌钙蛋白的临床正确应用有重要 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该共识,我们要明确肌钙蛋白是反映心肌坏死的特异、灵敏生物标志物。但除ACS和心梗外,感染、炎症等多种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的因素均可使其升高。应用该指标辅助诊断ACS和心梗时,要结合临床病史鉴别诊断,以正确解释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此外,该共识多基于欧美人群调查资料制定,而在我国,由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及人种差异均可能影响对该指标的合理应用,因此多中心临床研究及多学科合作达成更适合我国人群的专家共识十分必要。

关于肌红蛋白

关于肌红蛋白 一.简介 (myoglobin,MYO,Mb) 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 蛋白,是肌肉内储存氧的蛋白质,它的氧饱和曲 线为双曲线型。 肌红蛋白的基本知识: 肌红蛋白存在于肌肉中,心肌中含量特别丰富。抹香鲸肌红蛋白三级结构于1960年由Kendrew用X线衍射法阐明,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描述的蛋白质三级结。由于三级结构与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直接相关,而且三级结构的分析工作难度很高,所以这项工作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肌红蛋白的本质和功能 1.本质: 肌红蛋白=一条多肽链+一个辅基多肽链:由1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辅基:亚铁血红素辅基 分子量:16 700 形状:呈紧密球形,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上的疏水侧链大都在分子内部,亲水侧链多位于分子表面,因此其水溶性较好。

三级结构 有8段α-螺旋区 每个α-螺旋区含7~24个氨基酸残基,分别称为A、B、C…G及H 肽段。 有1~8个螺旋间区 肽链拐角处为非螺旋区(亦称螺旋间区),包括N端有2个氨基酸残基,C端有5个氨基酸残基的非螺旋区,处在拐点上的氨基酸残基Pro, Ile, Ser, Thr, Asn等。极性氨基酸分布在分子表面,内部存在一口袋形空穴,血红素居于此空穴中。 血红素是铁卟淋化合物,它由4个吡咯通过4个甲炔基相连成一个大环,Fe2+居于环中。 铁与卟啉环及多肽链氨基酸残基的连接:铁卟啉上的两个丙酸侧链以离子键形式与肽链中的两个碱性氨基酸侧链上的正电荷相连。血红素的Fe2+与4个咯环的氮原子形成配位键,另2个配位键1个与F8组氨酸结合,1个与O2结合,故血红素在此空穴中保持稳定位置。2.功能: 把氧从血液肌内附近毛细管的血液,通过细胞膜运到肌细胞中,以氧合肌红蛋白形式暂时贮氧,并可携带氧在肌内中的运动,当肌肉急剧运动时就把氧释放出来,以保障肌内强烈代谢对氧的需要 3.肌红蛋白的氧化 肌红蛋白的这种构象非常有利于运氧和储氧功能,同时也使血红素在多肽链中保持稳定。但是过量运动、劳累、阳光辐射、空气污染、吸

肌钙蛋白(TnT)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TnT)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测定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实验室诊断、不稳定心绞痛的预后判断、用于AMI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同时它对于其它心肌细胞损害的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1.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在诸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生化指标中,CK-MB 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多年。随着对心肌肌钙蛋白(cTn)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K-MB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cTn 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正逐步取代CK-MB成为AMI的诊断“金标准”。 患有各种冠状动脉疾患的病人必然会发生心肌细胞损伤。有些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完全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不稳定心绞痛就是其中之一),但却伴有某些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TnT等)升高,从而导致细胞内的组成成分渗漏入外周血循环。这使得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成为可能。cTnT和cTnI在AMI后(3~6 小时)血中浓度很快升高,和CK-MB(3~8 小时)相当或稍早,它们测定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高于CK-MB。cTn 具有相当长的诊断窗口期(cTnI 7~9天,cTnT更长)。cTn对急性胸痛病人(无论有无骨骼肌损伤)的诊断均优于CK-MB。研究表明:在对AMI的诊断方面cTnI和cTnT无显著差异,都能鉴别出CK-MB所不能检测出的心肌损伤。相对cTnT而言,cTnI显示出较低的初始灵敏性和较高的特异性。就上升的相对值来说,cTnT比cTnI高;在不稳定心绞痛病人中cTnT上升的频度比cTnI高。在AMI后30天死亡率的预报方面,cTnT优于cTnI。 无论是不稳定心绞痛还是无Q波的心肌梗死,最初24小时的cTnT最具预后价值。对不稳定冠状动脉疾患病人的随访发现,cTnT和运动试验两项都正常者,死亡或AMI

肌钙和肌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血清心肌蛋白标志物测定及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是心肌细胞的结构蛋白,由三个亚单位组成,即:cTnI、cTnT、 cTnC,其中cTnC与骨骼肌中的肌钙蛋白相同,无心肌特异性,近年来发现cTnT在肾衰及各种肌病病人中有非特异性增加;而cTnI对心肌损伤特异性及敏感性都较好;当心肌细胞受损时,cTnI释放入血,在胸痛发生4-6小时后,血中cTnI水平超过正常上限,12-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14天之久。因此,cTnI目前已成为诊断心肌损伤的前提条件。由于cTnI释放入血是心肌损伤的结果,临床上其它非AMI 也可有cTnI释放,如:不稳定心绞痛、充血性心衰、冠状动脉分流术造成的缺血性损伤。 肌红蛋白(Myoglobin,Mb)是一种氧结合血红素蛋白,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组织;在急性心肌损伤时, Mb最先被释放入血液中,在症状出现约2-3小时后,血中Mb可超出正常上限,9-12小时达到峰值,24-36小时后恢复正常。对于怀疑ACS的病人建议连续采样测定,因为症状出现和蛋白标志物释放到血液之间有一段延迟。在ACS早期诊断和监测的临床效用已有大量文献报告。Mb阴性有助于排除心梗。 ESC和ACC于2000年联合发表文件,重新修订MI的诊断标准,最重要的是将检测到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cTn)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MI急性发病的必要条件;建议取消心肌酶谱在MI诊断上的应用;联合检测cTnI及Mb可使一天内被排除非ACS的百分数从以往传统酶学指标的28%增加到50%,减少了患者的观察时间和费用; 本室应用太原市川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引进加拿大Spetral公司的最新科研成果(美国FDA批号:510K.K992127\510K.K982679;国准字2007第3401107号\第3400267号批准),国内首家用于生化分析仪的试剂,对cTnI及Mb进行胶乳增强免疫比浊定量测定;此法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了ng/ml水平;分析灵敏度:0.3ng/ml(cTnI)、1.0 ng/ml (Mb);线性范围:25 ng/ml(cTnI)、500 ng/ml(Mb);参考范围:0-1.70ng/ml(cTnI)、0-90ng/ml(Mb);另外采用加拿大Spetral公司提供的重组配套校准品进行校准,以保证检测质量; 在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多种方法中,很多存在着诸多不足,如酶联免疫法(ELESA)、固相免疫层吸法、放射免疫分析法中都存在着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结果重复性差、核素污染、某些方法只能进行定性检测等种种问题。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虽具有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好的优点,但其所用仪器价格昂贵,所用试剂又为进口试剂,一般实验室难以开展,并且不适用于急诊检验。本室所采用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来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具有检测快速、准确、重复性好、操作简便、试剂稳定、价格较低等优点。

肌钙蛋白

肌钙蛋白,由T、C三亚基构成,和原肌球蛋白一起通过调节钙离子对横纹肌动蛋白ATP 酶的活性来调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当心肌损伤后,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释放到血液中,4-6小时后,开始在血液中升高,升高的肌钙蛋白I能在血液中保持很长时间6-10天。肌钙蛋白I具有高度心肌特异性和灵敏度,所以肌钙蛋白I已成为目前最理想的心肌梗死标志物 。主要作用 肌肉的主要调节蛋白质。在I细丝(filament)上以40毫微米周期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直接参与钙所控制的肌肉收缩。它占肌原纤维蛋白的5%。钙从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释放出来,与肌钙蛋白结合而结构发生改变,于是被抑制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开始,而肌肉发生收缩。如果钙被除去,肌钙蛋白恢复原来状态,肌肉便发生松弛。TN-C(肌钙蛋白C)分子量为1万8千,与4个原子钙结合(在Mg 存在下的结合常数为106),而结构发生改变。TN-I分子量2万3千,不论有钙无钙,它都可以阻止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并抑制ATP酶活力。TN-T分子量为3万7千,与原肌球蛋白结合。这三种成分之间存在着钙依赖性的相互作用,三者结合通过钙控制肌肉的收缩。肌钙蛋白为江桥节郎(1965)发现的。三种成分于1972年得到纯化分离。 编辑本段组成 肌心肌肌钙蛋白由肌钙蛋白T(TnT)、肌钙蛋白I(TnI)及肌钙蛋白C(TnC)三种亚单位组成 TnC 分子量为18000,呈晶体结构,是肌钙蛋白的Ca2+结合亚基.骨骼肌和心肌中的TnC 是相同的. TnI 分子量为21000,是肌动蛋白抑制亚基.它有3种亚型:快骨骼肌亚型、慢骨骼肌亚型和心肌亚型.这3种TnI亚型分别源于3种不同的基因.心肌亚型(cTnI)相对两种骨骼肌亚型约有40%的不同源性.AMI后cTnI的释放形式(游离形式还是与其他肌钙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氧化形式还是还原形式)迄今为止还不完全清楚. TnT 分子量为37000,可能为不对称蛋白结构,是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TnT也有3种亚型:快骨骼肌亚型、慢骨骼肌亚型和心肌亚型.它们在骨骼肌或心肌中的表达分别受不同的基因调控. 肌钙蛋白在循环血中的半衰期为大约数小时,由肾脏排出体外.游离cTnI在循环血中的半衰期大约为67min. 肌钙蛋白正常值:干片法:TnI 阴性; 免疫法:TnT 0~0.15μg/L。 编辑本段心肌肌钙蛋白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1.

急性心肌梗死检测肌钙蛋白I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检测肌钙蛋白I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98例临床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2~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和1~3天、3~7天采集血样,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的变化,并以体检正常健康人38例为对照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2~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和1~3天、3~7天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阳性率分别为78.6%、80.6%、98.0%、99.0%和95.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心肌肌钙蛋白I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更宽的诊断时间及高度特异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心肌肌钙蛋白I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WHO1998年诊断标准[1]:病史与症状,心电图表现和生化标志物,确诊为AMI住院患者98例,其中男54例,女44例,年龄49~82岁,平均(6 2.4±8.3)岁。体检健康3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平均(59.4±7.5)岁。 1.2标本采集:AMI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和1~3天、3~7天抽取静脉血,对照组为早晨空腹采取静脉血。采用MP生物医学公司(美国加州柏林甘)的肌钙蛋白I快速检测试剂盒,标本各采集后2 小时内完成检测,cTnI≥0.2 ng/ml为阳性。 2结果(见表1) 3讨论 长期以来,临床通过检测某些血清酶的变化来诊断AMI,心肌酶学的应用是50年代诊断AMI的一大进步,由于心肌酶学的特异性较差,在血清中出现的时间也较晚,故不适宜作为早期生化标志物。cTnI是1965年由Ebaslin等发现并命名,cTnI有两种存在形式,结合型和游离型,心肌损伤后游离型的先进入血中,结合型的后渗出,所以部分可呈双峰现象,但主要以复合物形式存在,

全面解读心内科常用指标—肌钙蛋白

全面解读心内科常用指标一肌钙蛋白 无论是溶栓、经皮冠脉介入(PCI),还是冠脉搭桥(CABG ),都是风险极大的治疗手段,所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正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临床工作者一直致力寻找一种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血清诊断指标,以期提高诊断正确性。 在近几十年中曾经有很多血清诊断指标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越来越高,目前高敏肌钙蛋白(hs-cTn )可以检出非常微小的心肌损伤。 肌钙蛋白在临床实践中成为目前公认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指标为所有指南所推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肌钙蛋白及其临床意义。 1.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I有么区别? 1992年第一份肌钙蛋白I商业检测试剂在临床推广,不久肌钙蛋白T 检测试剂也开始在临床应用,在随后十余年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论一到底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I孰优孰劣? 早期曾有研究观察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经常出现肌钙蛋白T增高却不一定有急性冠脉综合症。随后提出了几个可能的学说:(1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肌钙蛋白T 在横纹肌表达再分布,(2)抗原交叉反应,(3)慢性肾功能不全引发心肌微损害有关。 第一个假说很快被cTnT阵营否定,有学者用PCR检测否定cTnT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表达异常。随着第二代肌钙蛋白T检测方法推出抗原交叉反应得到较好解决。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肌微损害也同样会引起肌钙蛋白I增高。 目前倾向认为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在心梗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上没有很大区别,但是相对而言,有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无论是cTnT或cTnl,自肌钙蛋白检测方法问世以来,没有经过一个垄断的专利生产过程。不同厂家、不同免疫检测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统一全球质量标准,只有企业质量标准。 不同厂家试剂盒可比性较差,甚至无法比较。这可能成为两大阵营论战当中诸多结论相互矛盾主要原因。由于巨大的市场份额和不同商业利益,要求不同厂家按照统一模式生产出目前看来并不现实。这样看来我们确实不必要花太多精力一定要在cTnT和cTnl 之间分出伯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