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红蛋白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肌红蛋白 检测方法

肌红蛋白 检测方法

肌红蛋白检测方法
肌红蛋白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包括以下几种常用的技术:
分光光度法:一种常用的生化检测方法,通过测定肌红蛋白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从而推算出其浓度。

高效液相色谱法: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能够精确分离和测定肌红蛋白的含量。

放射免疫分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存在放射性污染的问题,需要在使用时注意安全防护。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操作相对耗时,精密度可能稍差。

免疫比浊法:一种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常用于急诊检验。

荧光酶免法、化学发光法等双抗体夹心法:随着单克隆技术的发展,这些方法的灵敏度达到了ng水平,操作简单,可在数十分钟内完成测定,已越来越广泛地为临床所接受。

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是一种生物分子,在生物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铁离子蛋白质,能够帮助血液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肌红蛋白这一生物分子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肌红蛋白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肌红蛋白的结构。

肌红蛋白由四个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都含有一个血红素分子,而血红素则含有一个铁离子。

肌红蛋白在血液中呈现为红色,这是因为血红素的存在。

血红蛋白中的铁离子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肌红蛋白,使其呈现鲜红色。

当氧气被释放出来时,肌红蛋白回到脱氧状态,变得暗红色。

通过这种方式,肌红蛋白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氧供应。

肌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肌肉中,特别是横纹肌组织中。

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肌红蛋白在肌肉收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进行运动时,肌肉收缩需要能源来驱动,而能源就是来源于氧气的。

肌红蛋白的存在使得肌肉能够高效地获取氧气,并将其传递到需要的地方。

同时,肌红蛋白还能够帮助肌肉组织排除产生的二氧化碳,保持酸碱平衡。

这一系列的功能使得肌红蛋白成为肌肉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在肌肉中的重要作用外,肌红蛋白在临床医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们知道,当人体缺氧时,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通过检测肌红蛋白的含量,可以判断一个人体内的氧供应是否充足。

如果肌红蛋白含量过低,说明身体缺氧的可能性较大,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而对于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等,肌红蛋白的突变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病理改变的发生。

因此,通过对肌红蛋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治疗这些疾病。

此外,肌红蛋白还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反映生物体内部状态或某种生物过程的物质,因此在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肌红蛋白的含量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体内氧供应水平的指标,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肌红蛋白在肿瘤标记物检测中也有应用,通过检测其含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某些肿瘤的恶性程度,进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肌红蛋白检测方法

肌红蛋白检测方法

肌红蛋白检测方法
通常情况下,肌红蛋白可以通过抽血的方式进行检查。

肌红蛋白属于一种含氧结合蛋白,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当中,可以用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损伤、骨骼肌损伤等疾病。

通常情况下,进行肌红蛋白检查时,需要对受检者进行抽血,对血液中的肌红蛋白进行检测,可以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心肌损伤、骨骼肌损伤等疾病。

如果存在心肌损伤的情况,可能会伴有肌红蛋白偏高的现象。

如果存在骨骼肌损伤的情况,可能会伴有肌红蛋白偏低的现象。

患者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方式进行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平时的护理工作,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也要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否则会增加心肌、骨骼肌的耗氧量,从而加重心肌、骨骼肌损伤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不适的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然后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

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一、定义肌红蛋白主要存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因其为小分子物质,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是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其扩散入血的速度比CK-MBmass或cTnI/cTnT更快。

但因肌红蛋白在骨骼肌中也有表达,故骨骼肌损伤时也可有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其不具有心肌特异性。

二、AMI中的动态变化由于Mb的分子量小,可以很快从破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发病后0.5-1小时即可升高,升高幅度超过150ng/ml或增幅大于25%,4-8小时升高可达900ng/ml以上, 8-12小时升至峰值,峰值为参考值10-30倍,24-48小时恢复正常。

l2小时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大于各心肌酶。

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仅为3~4d,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三、影响因素Mb早上9时最高,下午6至12时最低;Mb含量因性别、年龄、种族而有变化。

通常男性高于女性,黑人男性明显高于白人男性,而女性不存在这种种族差异。

除黑人外,其他种族高年龄者Mb都较高。

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四、临床应用(1)肌红蛋白在AMI中的临床应用。

A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

对AMI的排除诊断:由于Mb半寿期短(15min),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是筛查AMI很好的指标;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估测心梗范围:可根据其动态变化曲线早期估计,Mb峰值小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短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小,而Mb峰值大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或呈双峰、多峰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大;(2)其它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升高幅度为正常上限的2-4倍;心肌炎:升高幅度为参考值上限的4-10倍;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广泛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中,正常人的血中含量很低,当心肌和骨骼肌损伤时,血中Mb明显增高, 因此Mb测定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同时,要把握异常结果的分析,心肌梗死发病后4~12h内,血清中肌红 蛋白含量可达高峰,48h恢复正常,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早期指标。但有骨骼肌疾病、休克、手术创伤、肾功能衰 竭患者血清肌红蛋白也可升高,注意鉴别;假性肥大型肌病,急性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患者血液中肌红蛋白与 肌酸磷酸激酶呈平行性升高。
球状蛋白质的X射线衍射图是极为复杂的,往往有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个衍射点。分析球状蛋白质的晶体结构 必须向待分析的蛋白质晶体中引进适当的重金属原子,以便得到同晶置换晶体。制备合适的同晶置换晶体是X射线 结构分析技术测定球状蛋白质晶体结构的关键性工作之一。
肌红蛋白的空间结构测定是由 Kendrew j及其同事们于1963年完成的。 Kendrew等人测定的抹香鲸(sperm whale)肌红蛋白晶体的衍射图约有个衍射点,要求很多复杂的计算机运算。肌红蛋白的Ⅹ射线晶体学分析分3个 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的分析,分辨率为0.6nm,可以辨认出肌红蛋白分子多肽主链的折叠和走向;第二阶段的分析, 分辨率达到0.2mm水平,分子的侧链基团都能辨认出来;第三阶段,分辨率为0.14nm,所有氨基酸残基都能识别。 观察到的残基序列与化学分析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分子呈扁平的棱形,分子大小约为4.5nm×3.5nm×2.5nm。
参考值
血浆:<87g(补体固定法) 血清:(29±16.3)g/L 尿液:(29.85±16.04)1g/L(放射免疫法) 血清:(3.5~22.8)g/L(ELISA法)
临床应用
用于诊断心肌和骨骼肌损伤,确定损伤程度。
肌红蛋白

血清肌红蛋白检验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血清肌红蛋白检验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v a l u e o f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t r o p o n i n I ( c T n I ) , m y o g l o b i n ( My o ) , a n d h i g h s e n s i t i v i t y c — r e a c t i v e p r o t e i n ( h s — C R P ) i n h t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m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e t i o n ( A M1 ) . M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 4 6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 m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e t i o n a d mi t t e d t o t h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i f c a n t ( P<O . 0 5 ) . Co n c l u s i o n T h e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t h e t h r e e i n d i c a t o r s wi t h my o . c T n l a n d h s — CR P c a n c o mp l e me n t e a c h o t h e r i n
5 5 4 0・
吉林 医学2 0 1 3 年9 月第 3 4 卷第 2 7 期

临床 研 究

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功酶的检验对急诊胸痛心肿损伤临

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功酶的检验对急诊胸痛心肿损伤临

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功酶的检验对急诊胸痛心肿损伤临床研究与分析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功酶(CK_MB)在急诊胸痛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89例急诊胸痛患者2h及4h后各定性检测一次心肌损伤标志物。

结果TnI阳性42例,MYO阳性48例,CK_MB阳性51例。

其中心肌梗死31例,不稳定心绞痛14例,稳定心绞痛7例。

胸痛4h后三者诊断心肌梗死敏感性分别为100%、83.87%、54.83%,特异性分别为81.67%、71.67%、66.67%。

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阳性应收住院进一步诊治。

标签:急诊胸痛;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功酶胸痛是门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临床中对心源性胸痛应早期识别。

肌红蛋白(MYO)在心肌梗死(AMI)中出现早,可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但特异性低。

肌酸激酶同功酶(CK_MB)在特异性方面亦存在局限性。

近年来,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是诊断急性心肌损伤疾病最特异、最敏感的血清标志物之一。

能敏感地检测出心肌小灶性可逆性损伤,可作为临床诊断就心肌梗死(AMI)的第一标准。

也可以反映严重的心肌梗死及预后。

可用于急诊胸痛患者的评估,为临床医生对急诊胸痛患者作出快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采用定性的方法,检测89例急诊胸痛患者的TnI,MYO,CK_MB,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急诊胸痛患者89例,男61例,女28例,年龄37~83岁,平均(59.4±10.7)岁。

所有病例排除肌肉损伤及肝肾功能不全史。

就诊时常规心电图检查:ST段抬高39例,ST段压低20例,T波高尖8例,频发室早3例,室速2例,R波递增不良1例。

心电图正常16例者TnI及MYO阳性7例。

1.2 方法采用维坊市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心肌梗死三合一诊断试剂。

抽取急诊胸痛患者静脉血10mL,离心后得血清。

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Jun25(11)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陈燕锋(东莞巿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523000)摘要: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4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采用同样方式选取体检中心的4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对所有入选对象都进行Mb和TnI的检测,比较检测结果。

研究组Mb水平为185.59±51.36μg/L,对照组为61.05±16.73μg/L,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TnI水平为3.74±1.05μg/L,对照组为0.46±0.17μg/L,差异显著(P<0.05)。

Mb和TnI水平增高可作为判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依据。

关键词: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急性心肌梗死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 ̄8174(2014)11 ̄2527 ̄0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疾病,死亡率较高[1]。

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降低死亡率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酶谱检查是一项常见的辅助诊断方式,但检查花费时间较长,不利于对患者救治工作的积极进行。

本次我们选取42例被临床确诊的AMI患者,对其进行肌红蛋白(Mb)和肌钙蛋白(TnI)的检测,并与40例体检中心的健康者的检测情况进行比较,旨在了解Mb和TnI对AMI早期诊断的指导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4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采用同样方式选取体检中心的4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52~76(69.16±8.95)岁;病变部位:前壁14例,下壁11例,前壁合并下壁10例,下壁合后壁7例。

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1~75(69.16±8.95)岁;病变部位:前壁12例,下壁10例,前壁合并下壁10例,下壁合后壁8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红蛋白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1. 定义:
肌红蛋白主要存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因其为小分子物质,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是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其扩散入血的速度比CK-MBmass或
cTnI/cTnT更快。

但因肌红蛋白在骨骼肌中也有表达,故骨骼肌损伤时也可有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其不具有心肌特异性。

2. AMI中的动态变化:
由于Mb的分子量小,可以很快从破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发病后0.5-1小时即可升高,升高幅度超过150ng/ml或增幅大于25%,4-8小时升高可达900ng/ml以上,8-12小时升至峰值,峰值为参考值10-30倍,24-48小时恢复正常。

l2小时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大于各心肌酶。

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仅为3~4d,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3. 影响因素:
➢Mb早上9时最高,下午6至12时最低;
➢Mb含量因性别、年龄、种族而有变化。

通常男性高于女性,黑人男性明显高于白人男性,而女性不存在这种种族差异。

除黑人外,其他种族高年龄者Mb都较高。

➢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

4. 临床应用:
(1)肌红蛋白在AMI中的临床应用。

➢A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
报价值。

➢对AMI的排除诊断:由于Mb半寿期短(15min),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是筛查AMI很好的指标;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估测心梗范围:可根据其动态变化曲线早期估计,Mb峰值小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短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小,而Mb峰值大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或呈双峰、多峰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大;
➢观察有无再梗塞或者梗塞再扩展:由于在AMI后血中Mb很快从肾脏清除,发病l8~30小时内可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故Mb测定有助于在AMI病程中观察有无再梗塞或者梗塞再扩展。

如峰值期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小时,恢复正常缓慢,超过4天
以上,或下降过程再度升高形成双峰、多峰,则提示可能发生心梗延展或新的部位又发生心梗;
➢溶栓再通的判断,准确性可达95%以上(用Mb判断冠脉再通的指标是:①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Mb增加的数值超过150ng/ml·小时;②溶栓后第一次Mb和2小时后Mb相比,增加4.6倍;③Mb到达峰值时间〈6小时)。

➢预测预后:Mb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心梗预后密切相关,其中峰值升高显著,在血液中持续72-96小时的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而峰值低,发病24小时即恢复正常的,预后良好。

(2)其它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升高幅度为正常上限的2-4倍;
➢心肌炎:升高幅度为参考值上限的4-10倍;
➢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3)骨骼肌疾病:
➢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症、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以及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

升高程度可为参考值上限3-30倍;
➢升高随病情和病程不同而有显著差别。

(4)横纹肌溶解症:
肌细胞坏死并释放肌细胞内容物进入血循环,引起血中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增加。

(5)其他:
➢肾脏疾病
➢甲状腺疾病
➢脑梗塞、慢性支气管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