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红蛋白临床应用解读

合集下载

全血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价值

全血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价值

全血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价值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高。

AMI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全血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超敏C反应蛋白已被广泛应用于AMI的诊断,并且其联合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介绍全血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价值及其意义。

一、全血肌红蛋白全血肌红蛋白是一种结合在肌肉细胞内的蛋白质,它的释放通常标志着心肌梗死的发生。

在心肌梗死发生后,由于心肌细胞坏死,全血肌红蛋白会释放到血液中。

全血肌红蛋白的测定可以作为AMI的敏感指标之一。

研究表明,全血肌红蛋白在AMI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适用于AMI的早期诊断。

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心肌梗死的症状常常不典型,全血肌红蛋白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判断患者是否存在AMI,并且能够识别出那些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从而减少误诊的可能性。

二、心肌肌钙蛋白Ⅰ心肌肌钙蛋白Ⅰ是一种心肌特异性蛋白,它存在于心肌细胞的真核细胞内。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心肌肌钙蛋白Ⅰ释放到循环系统中,其浓度的升高通常标志着心肌细胞的损伤。

心肌肌钙蛋白Ⅰ的测定已被广泛应用于AMI的诊断。

三、超敏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炎症标志物,它在心肌梗死后的数小时内即可升高。

由于AMI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并且有助于判断AMI的病情和预后。

全血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联合检测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及时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临床医生应当重视全血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联合检测,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加以应用。

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全血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并且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血清肌红蛋白检验在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血清肌红蛋白检验在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V ol.26 No.S2 November .2020产显示病灶组织和临近甲状腺组织分界明显[1]。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在国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学者认为其多与遗传、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有关,且病情易反复[2]。

传统中医在甲状腺结节治疗方面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势。

我院的自拟方汽柴散结胶囊具有舒肝解郁、行气化瘀、软坚散结等效用,非常符合该症气机郁滞、阻塞脉络等病机特点。

本研究则分析其在甲状腺结节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间收治的BTN 患者80例,按照双盲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男性1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5.5±4.7)岁,单发性结节21例、多发性19例;观察组40例,男性1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46.2±4.0)岁,单发性结节18例、多发性2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经彩超确诊甲状腺结节,弹力成像和细胞学检查鉴别为良性者;甲状腺腺体增大,触诊可有单个结节或多个大小不等结节。

(2)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相关标准;(3)年龄在 28至70 周岁之间;(4)已知情同意者,依从性好,配合观察,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规定基本要求。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妊娠期、哺乳期、其他术后患者及精神病患者;(3)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对照组口服夏枯草胶囊治疗,均在餐后口服,每次服用2粒,每天给药2次2粒/次。

观察组则口服芪柴散结胶囊(生产企业:唐山市丰南区中医医院;批准文号:冀药制字Z20051613)治疗,组方:黄芪,柴胡,香附,陈皮,赤芍,夏枯草,昆布,荔枝核,丝瓜络,牡蛎,浙贝母,泽兰叶,当归,丹参,三棱,生山楂,王不留行,金银花,蒲公英,延胡索等。

5粒/次,3次/d 。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心肌标志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心肌标志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心肌标志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心肌标志物根据其生物化学性质和来源可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心肌标志物:
1. 肌钙蛋白(troponin)
肌钙蛋白是心肌肌纤维中的关键性蛋白质,其在心肌梗死后被释放入血液中。

测定血浆中肌钙蛋白的水平可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肌梗死。

2. 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是一种酶类蛋白质,也是心肌梗死的常见标志物之一。

CK活性升高可被用于诊断心肌损伤。

3. 乳酸脱氢酶(LDH)
乳酸脱氢酶是一种蛋白质酶,其活性的升高与心肌组织损伤有关。

测定血液中LDH浓度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疾病。

4. 心肌肌红蛋白(myoglobin)
心肌肌红蛋白是肌肉组织中的一种蛋白质,其释放入血液中可作为心肌损伤的标
志物之一。

测定血液中myoglobin含量可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心肌梗死。

综上所述,心肌标志物的测定对于诊断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不同类型的心肌标志物在应用上有其特点和优势,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使用。

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一、定义肌红蛋白主要存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因其为小分子物质,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是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其扩散入血的速度比CK-MBmass或cTnI/cTnT更快。

但因肌红蛋白在骨骼肌中也有表达,故骨骼肌损伤时也可有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其不具有心肌特异性。

二、AMI中的动态变化由于Mb的分子量小,可以很快从破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发病后0.5-1小时即可升高,升高幅度超过150ng/ml或增幅大于25%,4-8小时升高可达900ng/ml以上, 8-12小时升至峰值,峰值为参考值10-30倍,24-48小时恢复正常。

l2小时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大于各心肌酶。

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仅为3~4d,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三、影响因素Mb早上9时最高,下午6至12时最低;Mb含量因性别、年龄、种族而有变化。

通常男性高于女性,黑人男性明显高于白人男性,而女性不存在这种种族差异。

除黑人外,其他种族高年龄者Mb都较高。

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四、临床应用(1)肌红蛋白在AMI中的临床应用。

A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

对AMI的排除诊断:由于Mb半寿期短(15min),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是筛查AMI很好的指标;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估测心梗范围:可根据其动态变化曲线早期估计,Mb峰值小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短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小,而Mb峰值大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或呈双峰、多峰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大;(2)其它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升高幅度为正常上限的2-4倍;心肌炎:升高幅度为参考值上限的4-10倍;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肌红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肌红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 指 冠状 动 脉 急性 闭塞 血 流 中 断 , ) 所 引 起 的局 部 心 肌 的缺 血 性 坏 死 , 临床 表 现 可 有 持 久 的胸 骨 后 疼
痛 、 克 、 律 失 常 和 心 力 衰竭 , 有 血 清 心 肌 酶 增 高 以 及 心 电 休 心 并 图 的改 变 。是 临 床 危 重 症 之 一 , 情 越 重 病 死 率 越 高 。 由 于 病 AMI 发病 迅 速 , 情 进 展 快 , 病 因此 临床 快 速 检 测 对 于 诊 断 和 控
标 有肌 酸激 酶 、 酸 激 酶 同 工 酶 、 门冬 氨 酸 氨 基 转 移 酶 、 酸 肌 天 乳
脱 氢 酶 及其 同工 酶 。据 有 关 文 献 报 导 _ , 红 蛋 白 ( ) 早 3肌 ] Mb 为 期 诊 断 AMI 推 荐 指 标 , 的 AMI 2 4 h诊 断 敏 感 性 可 达 后 ~ 9 左 右 。心 电 图结 合 Mb能 提 高 AMI 期 诊 断 率 , 别 对 O 早 特 无 典 型 心 电 图 改 变 和 心 绞 痛 者 , 断 率 能 够 从 单 用 心 电 图 的 诊
检验 医学与临床 2 1 年 7月第 9 02 卷第 1 期 L bMe l ,u 4 a dCi Jl n y
! 1 ! . 。.
・ 1 77 7 ・
肌 红 蛋 白检 测在 急 性 心肌 梗 死 早期 诊 断 中的应 用
焦文 学 , 王 洁( 甘肃 省 陇南市 第一人 民 医院检 验 科
电 图 出现 特 异 波 形 , 患 者 的 心 电图 未 出现特 异 波 形 。AMI 患 者 的 Mb的 阳 性 率 为 9 . O , AMI 患者 阳 6例 组 2 3 非 组

肌钙和肌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肌钙和肌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血清心肌蛋白标志物测定及临床意义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是心肌细胞的结构蛋白,由三个亚单位组成,即:cTnI、cTnT、 cTnC,其中cTnC与骨骼肌中的肌钙蛋白相同,无心肌特异性,近年来发现cTnT在肾衰及各种肌病病人中有非特异性增加;而cTnI对心肌损伤特异性及敏感性都较好;当心肌细胞受损时,cTnI释放入血,在胸痛发生4-6小时后,血中cTnI水平超过正常上限,12-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14天之久。

因此,cTnI目前已成为诊断心肌损伤的前提条件。

由于cTnI释放入血是心肌损伤的结果,临床上其它非AMI 也可有cTnI释放,如:不稳定心绞痛、充血性心衰、冠状动脉分流术造成的缺血性损伤。

肌红蛋白(Myoglobin,Mb)是一种氧结合血红素蛋白,主要分布于心肌和骨骼肌组织;在急性心肌损伤时, Mb最先被释放入血液中,在症状出现约2-3小时后,血中Mb可超出正常上限,9-12小时达到峰值,24-36小时后恢复正常。

对于怀疑ACS的病人建议连续采样测定,因为症状出现和蛋白标志物释放到血液之间有一段延迟。

在ACS早期诊断和监测的临床效用已有大量文献报告。

Mb阴性有助于排除心梗。

ESC和ACC于2000年联合发表文件,重新修订MI的诊断标准,最重要的是将检测到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cTn)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MI急性发病的必要条件;建议取消心肌酶谱在MI诊断上的应用;联合检测cTnI及Mb可使一天内被排除非ACS的百分数从以往传统酶学指标的28%增加到50%,减少了患者的观察时间和费用;本室应用太原市川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引进加拿大Spetral公司的最新科研成果(美国FDA批号:510K.K992127\510K.K982679;国准字2007第3401107号\第3400267号批准),国内首家用于生化分析仪的试剂,对cTnI及Mb进行胶乳增强免疫比浊定量测定;此法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了ng/ml水平;分析灵敏度:0.3ng/ml(cTnI)、1.0 ng/ml (Mb);线性范围:25 ng/ml(cTnI)、500 ng/ml(Mb);参考范围:0-1.70ng/ml(cTnI)、0-90ng/ml(Mb);另外采用加拿大Spetral公司提供的重组配套校准品进行校准,以保证检测质量;在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多种方法中,很多存在着诸多不足,如酶联免疫法(ELESA)、固相免疫层吸法、放射免疫分析法中都存在着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结果重复性差、核素污染、某些方法只能进行定性检测等种种问题。

MYO的临床应用

MYO的临床应用

谢 谢 大 家!
血,尿中肌红蛋白均升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肌病,肌疾病(进行性 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等 。
试剂特点:
•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特异性强、稳 定性好。
• 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线性范围广。
• 适合用于各类生化仪,且只需极小的样品 量,直接上机使用,方便快捷。
肌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浙江爱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ZHEJIANG IKANG BIOTECH CO.,LTD.
肌红蛋白(MYO)是由一条肽链和 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蛋白,是肌肉 内储存氧的蛋白质,它的氧饱和曲线为双 曲线型。肌红蛋白是组成骨骼肌和心肌的 主要蛋白质,当肌肉损伤时,可以从肌肉 组织中漏到循环血液中,使血清肌红蛋白 浓度增加,该指标用于判断是否发生肌肉 损伤。
临床意义之一: 测定血清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可作为急
性心肌梗死(AMI) 诊断的早期最灵敏的 指标 。
梗死或梗死扩展的
指标。
可作为溶栓疗效的判断指标。
临床意义之二: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性肌损伤,肌 营养不良,肌萎缩,多发性肌炎,急性或慢性肾 功能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长期休克等, 在心肌梗死后1.5h即可增高,但1~2d内即恢复 正常。

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肌钙蛋白I或T对肺栓塞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肌钙蛋白I或T对肺栓塞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肌钙蛋白I或T 对肺栓塞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是以各种类型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

肺栓塞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分支达到一定程度后,因神经体液因素、缺氧等导致肺动脉收缩,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

肺栓塞多危及生命,预后差,病残率和病死率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要医疗保健问题之一。

其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漏诊。

肌红蛋白(MYO)、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肌钙蛋白I或T(TNI或TNT)均为目前肺栓塞诊断研究的实验性指标,此次探讨上述指标对肺栓塞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一、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是肌肉中运载氧的蛋白质,由1 条肽链和1 个血红素辅基组成。

肌红蛋白参与运输或储存氧及葡萄糖氧化,在心肌中含量特别丰富,是心肌早期受损的敏感性指标。

肌红蛋白在肺栓塞患者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但近年来研究表明肺栓塞患者同样可以伴有肌红蛋白水平的升高,其与肺栓塞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密切相关。

Pruszczyk 等[1]研究了46例患者(30例女性,年龄61.9±17.8岁),入院时测量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T;当女性肌红蛋白浓度> 58 ng / ml、男性> 72 ng / ml被视为异常,肌钙蛋白T> 0.01ng / ml被认为是心肌损伤;45.7%患者的肌红蛋白水平超过正常标准,说明升高的肌红蛋白水平是心肌损伤的标志物,是预测肺栓塞风险的有力生化指标。

Vuilleumier[2]等对146例诊断为非大面积肺栓塞的患者进行了心肌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和预后的观察,发现有并发症的患者肌红蛋白值明显高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并发现肌红蛋白与3 个月内不良结局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作为风险预测的指标。

由于肌红蛋白在肺栓塞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方面研究比较少,目前还有待全面的大样本的研究来证实肌红蛋白在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红蛋白临床应用解读
肌红蛋白主要存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因其为小分子物质,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是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其扩散入血的速度比CK-MBmass或cTnI/cTnT 更快。

但因肌红蛋白在骨骼肌中也有表达,故骨骼肌损伤时也可有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其不具有心肌特异性。

AMI中的动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Mb的分子量小,可以很快从破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发病后0.5-1小时即可升高,升高幅度超过150ng/ml或增幅大于25%,4-8小时升高可达900ng/ml以上,8-12小时升至峰值,峰值为参考值10-30倍,24-48小时恢复正常。

l2小时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大于各心肌酶。

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仅为3~4d,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影响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b早上9时最高,下午6至12时最低;
Mb含量因性别、年龄、种族而有变化。

通常男性高于女性,黑人男性明显高于白人男性,而女性不存在这种种族差异。

除黑人外,其他种族高年龄者Mb都较高。

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

临床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肌红蛋白在AMI中的临床应用。

A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

对AMI的排除诊断:由于Mb半寿期短(15min),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是筛查AMI很好的指标;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估测心梗范围:可根据其动态变化曲线早期估计,Mb峰值小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短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小,而Mb峰值大于参考值上限10倍,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或呈双峰、多峰的患者,心梗范围较大;
(2)其它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升高幅度为正常上限的2-4倍;
心肌炎:升高幅度为参考值上限的4-10倍;
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3)骨骼肌疾病:
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症、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以及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

升高程度可为参考值上限3-30倍;
升高随病情和病程不同而有显著差别。

(4)横纹肌溶解症:
肌细胞坏死并释放肌细胞内容物进入血循环,引起血中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增加。

(5)其他:
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脑梗塞、慢性支气管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