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基础指法
古琴基础指法

古琴基础指法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习古琴的基础指法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古琴的演奏技巧。
1.拨法:使用发指或者食指扣住琴弦向下拨动产生声音。
拨法需要注意手指要轻轻按在琴弦上,不要用力过猛,否则会产生不协调的声音。
2.按法:古琴一般使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进行按弦。
按法要注意手指的弯曲,手指要按紧琴弦,不要出现松弛现象,否则会影响演奏效果。
3.抹法:用手指尖沾上适量的琴脂,在琴弦上来回摩擦,产生连续而平滑的声音。
抹法需要注意手指的力度要适中,过大过小都会影响演奏的效果。
6.连音:使用速度适中的拨法或抹法,将多个音符连成一串音乐,产生连贯的音符。
7.跨弦:使用不同指头同时按住不同弦产生音符,跨越弦与弦之间的距离。
8.顿弦:使用手指顿住琴弦,产生短促而清晰的音符。
古琴左手指法

古琴左手指法
古琴左手指法是古琴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左手指法主要是指按弦技巧和左手移指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左手的技巧对音乐表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古琴左手指法的几种常见技巧。
1. 按弦技巧
按弦技巧是古琴演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按弦时,要用手指尖轻轻按住琴弦,使琴弦振动,发出音响。
在演奏不同的音符时,手指按弦的位置和力度都需要掌握得非常准确。
2. 左手移指技巧
左手移指技巧是指在演奏中,手指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的弦上移动。
这种技巧需要掌握好每个指头的弹奏力度和位置,以便在演奏时随时变换音符。
3. 手指滑动技巧
手指滑动技巧是指在演奏中,手指需要滑动到下一个音符的位置。
这种技巧需要掌握好手指的灵活性,以便在演奏时顺畅地切换音符。
以上就是古琴左手指法的几种常见技巧。
在学习古琴演奏时,左手指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需要认真掌握和练习。
只有掌握好左手指法,才能在演奏时发挥出古琴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 1 -。
古琴基本指法要领-unprotected

古琴基本指法要领:一. 挑.1. 着弦于一徽与岳山1/2至3/5处;2. 吃指深度为食指第一关节1/3至1/4处;3. 大指、食指充分弯曲所形成的两个平面相垂直(食指作九字状),大指搭于食指第一关节中央不可偏上或偏下;4. 中指邻弦或隔一弦或隔二弦扶弦作支撑,与食指皆同弦面成45度,中指右侧面与所扶弦成80至90度角,即右手略向右倾斜落于琴面;5. 挑的本质为大指由弯变直的动作,挑前食指离弦约一厘米,然后大指伸直将食指蹬出击打琴弦,用力方向为斜向下,击弦过程中,指甲与弦正交或略斜交;6. 挑后,大指控制食指不碰前弦.(中食两指与弦面成45度)(大食两指垂直)(挑前)(挑后)二. 勾.1. 着弦于一徽与岳山1/2至3/5处;2. 中指同弦面成45度,吃指深度为中指第一关节1/4处扶在弦上将弦下压一至二毫米,然后斜向下以掌关节为圆心、中指微弧状态的长度为半径画弧;3. 中指第二关节在勾的过程中一般不可弯曲,偶尔可微曲,似自行车涅闸或招手动作.4. 勾后扶在下一弦,吃指约第一关节的2/3处,继续勾时再调整为1/3.(勾前)(勾后)三. 大.1. 左手大指有两个按弦点:指尖、关节。
指尖在甲肉相交处(即甲根),关节在一二关节交界的凸起处,指尖按弦时大指呈微弧状,甲面与所按弦约45度斜交,关节按弦时大指伸直、指尖虚按前弦(关节按弦是为使过弦连贯);2. 虎口撑起,甲面与琴面垂直,重心在大指、其他四指松弛,定吟揉弦时如“不倒翁”3. 所按位置为琴谱所示徽位的左相切位置而非对准圆心(泛音时须对准圆心);4. 其他手指呈微弧形,手掌内壁为弧状,整个手似握一椭形物;5. 平移:即大指连续过数条弦时除最后一条用指尖其他皆用关节按,大指保持伸直状,以小指掌关节处抵于琴面作支撑,过弦完毕后抬起,整个过程似跷跷板的一个回合.(甲面垂直琴面,与弦斜交)(关节按弦、平移时,大指伸直)(按弦点在徽位左切处)四. 名.1. 名指按弦依然有两个按弦点:指尖、关节.。
古琴指法口诀

古琴指法口诀:
古琴是一种传统的中国乐器,它有独特的指法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古琴指法口诀:
1、开山:食指和拇指合拢弹,其他指头托着琴身。
2、开柱:拇指翘起弹,其他四指托住古柱。
3、弹鱼:拇指点起自然环弹,弹指部位如躯鱼弹。
4、提壶:拇指环绕古柱弹,指尖微微翘起。
5、云横:四指躯曲躯鱼弹,如云飞般连续弹奏。
6、崩字:食指与中指间隔一个音,右手掌稍抬起。
7、撮指:中指按住两弦交接位置,扬起拇指。
8、平指:四指按琴弦等高,食指掌心要平整。
9、震铃:四指轻轻按住弦,拇指弹起发声。
10、探簪:中指按住两弦分音位置,扬起无名指。
注意事项
1、须从远。
从远并不是说距离越远越好,而是要发无定距,就是没有具体的距离限制,适度就好,既不要太远,也不要太短。
2、弹弦欲断。
这里说的断也并不是要用的力气特别大,把琴弦按断那种,而是要用力适度,根据一首曲子的曲意去半段力度。
3、按令入木。
这里也并不是左右要用力按弦,把琴弦按到木头里才是好的,而是说弹琴者的手压着弦,让弦和琴面有一个恰到好处的着力点,这样出来的音才能称为奇。
古琴基础指法

古琴基础指法发布者: 西风阁主人|发布时间: 2012-3-19 12:35|查看数: 3407|评论数: 0|帖子模式賓雁衘蘆势右手食指挑势动作:食指向徽弹出曰挑。
挑法,食指屈曲根、中两节,用大指甲尖轻抵食指箕斗中,使两指成一圈形,挑时大指伸直中末两节,并微运腕力将食指向前推送,以助食指自伸之力。
以伸缩灵活为妙。
其运动在大指中末二节和食指中节的伸屈,切不可将两指揑紧使其抵送不灵。
(顾梅羹《琴学备要》)手势:食指与大指均屈中末两节,大指以甲尖侧面轻抵食指箕斗中。
中、名二指微弯,名指高于中指,禁指又高于名指而微翘。
顾梅羹教授十分贴切的将“挑”这一手势列为《太古遗音》中的:“宾雁衔芦势”。
原兴词曰“凉风倏至,鸿雁来宾;衔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出音:挑以甲尖,得声而手起。
又要用力不觉,须坚实而不猛厉,才能得坚清之响,而虚灵无碍。
要领:“挑”是一个纯甲音,甲面着弦,中锋弹入。
“挑”时须微微借助腕力。
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手腕微沉的动作。
须当空下指,不可傍弦挨抚,“若傍弦挨抚,则出音混浊矣”(《程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
切不可将大指臵于食指旁侧,使其抵送不灵,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有些初学者总是爱将大指臵于食指旁侧,两指揑紧。
致使大指的力臂缩短,食指伸屈幅度变小,也不美观。
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曾讲过:“凡抹、挑均宜轻弹,惟必轻而且劲,方能弹出本音。
若其轻如抹,则只得弦上浮音,不耐听矣。
”唐代陈拙对“挑”的解释说,“凡抹挑,以意见缓。
凡挑,欲母助其实,不要推,轻虚出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比之下,“抹、挑”要比“勾、剔”力度稍轻些,宜轻弹,以意见缓。
孤鷔顾羣势右手中指勾势动作:“中指向身弹入曰“勾”。
中指屈曲根、中二节,竖直末节,用指头抵弦,半肉半甲勾入。
古谱所谓“重抵轻出”,就是说宜重下指,轻出弦。
才得中和无偏重偏轻的弊病。
所以也要纯用正锋。
一至四弦,提腕下指,探指深取;五至七弦,低腕下指,插指浮取”(顾梅羹《琴学备要》)。
关山月古琴曲指法讲解

关山月古琴曲指法讲解一、基础指法古琴曲《关山月》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曲,其指法技巧是学习古琴的基础之一。
在学习这首曲子之前,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指法。
1. 抹:用大指或食指轻按弦,弹响后手指不离开弦,这种技巧常用于弹奏低音区的旋律。
2. 挑:用食指向外拨弦,弹响后手指离开弦,这种技巧常用于弹奏高音区的旋律。
3. 勾:用中指向里拨弦,弹响后手指不离开弦,这种技巧常用于弹奏中音区的旋律。
4. 剔:用大指向外拨弦,弹响后手指离开弦,这种技巧常用于弹奏高音区的旋律。
5. 托:用大指向外拨弦,弹响后手指不离开弦,这种技巧常用于弹奏低音区的旋律。
二、滑音技巧滑音是古琴中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滑音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变。
在学习《关山月》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滑音技巧。
1. 上滑音:用左手按弦,由低音滑向高音,手指在滑过琴弦时要逐渐抬起。
2. 下滑音:用左手按弦,由高音滑向低音,手指在滑过琴弦时要逐渐按下。
3. 回滑音:用左手快速按弦并返回,使音符由低音滑向高音再滑向低音。
三、泛音弹奏泛音是古琴中一种特殊的音色,通过泛音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清脆悦耳。
在学习《关山月》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泛音弹奏技巧。
1. 左手轻按弦,同时右手拨弦,弹响后手指迅速离开琴弦。
2. 泛音的音准很重要,需要反复调整左手按弦的位置和力度,以达到最佳的泛音效果。
四、左手拨弦法左手拨弦法是指通过左手的拨弦来产生声音的技巧。
在学习《关山月》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左手拨弦法。
1. 擘拨法:用大指或食指擘弹出声音,擘拨的幅度要大,力度要均匀。
2. 弹拨法:用中指或无名指弹出声音,弹拨的速度要快,力度要适中。
3. 撧拨法:用大指或食指撧弹出声音,撧拨的力度要轻柔。
初学古琴的指法口诀

初学古琴的指法口诀
一、学习口诀
十六字口诀:分合分合,零整零整,慢快慢快,看背看背
分合分合:在弹奏新乐曲时,一般要先单手——后双手——再单手——再双手这样的反复多次的练习。
零整零整:在练琴时,从部分——整体——再部分——再整体地反复多次练习。
慢快慢快:在练习时,按照慢速——快速——再慢速——再快速这一规律进行反复练习。
看背看背:在弹奏乐曲时,通过看谱——背谱——再看谱——再背谱这样反复练习,达到完美表现音乐的目的。
二、指法歌
操缦指法歌
张子谦
调息运气无他念,以气运臂力贯指。
眼看音位勿看手,刚柔协和始相济。
声前声后皆有韵,有效韵值敢发挥。
运指速度贵在润,轻重徐疾在心头。
名段分明要连气,旋律跌宕少俗句。
手随意转心志连,出音自然莫强求。
妙在干净要分明,潦草从教音不清。
弹欲断弦嫌软弱,按令入木怕松轻。
绰则上兮下则注,猱为大动细为吟。
飞猱两上还两下,撞飞一上二下均。
拍杀犹如鞭索响,推吟一似蚓蝤行。
若遇唤声须急撞,但逢少息要停音。
会心有法亦无法,操缦求韵慢中生。
韵中自有情趣生,情中有我浩然气。
古琴基础指法

古琴基础指法发布者: 西风阁主人|发布时间: 2012-3-19 12:35|查看数: 3407|评论数: 0|帖子模式賓雁衘蘆势右手食指挑势动作:食指向徽弹出曰挑。
挑法,食指屈曲根、中两节,用大指甲尖轻抵食指箕斗中,使两指成一圈形,挑时大指伸直中末两节,并微运腕力将食指向前推送,以助食指自伸之力。
以伸缩灵活为妙。
其运动在大指中末二节和食指中节的伸屈,切不可将两指揑紧使其抵送不灵。
(顾梅羹《琴学备要》)手势:食指与大指均屈中末两节,大指以甲尖侧面轻抵食指箕斗中。
中、名二指微弯,名指高于中指,禁指又高于名指而微翘。
顾梅羹教授十分贴切的将“挑”这一手势列为《太古遗音》中的:“宾雁衔芦势”。
原兴词曰“凉风倏至,鸿雁来宾;衔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出音:挑以甲尖,得声而手起。
又要用力不觉,须坚实而不猛厉,才能得坚清之响,而虚灵无碍。
要领:“挑”是一个纯甲音,甲面着弦,中锋弹入。
“挑”时须微微借助腕力。
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手腕微沉的动作。
须当空下指,不可傍弦挨抚,“若傍弦挨抚,则出音混浊矣”(《程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
切不可将大指置于食指旁侧,使其抵送不灵,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有些初学者总是爱将大指置于食指旁侧,两指揑紧。
致使大指的力臂缩短,食指伸屈幅度变小,也不美观。
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曾讲过:“凡抹、挑均宜轻弹,惟必轻而且劲,方能弹出本音。
若其轻如抹,则只得弦上浮音,不耐听矣。
”唐代陈拙对“挑”的解释说,“凡抹挑,以意见缓。
凡挑,欲母助其实,不要推,轻虚出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比之下,“抹、挑”要比“勾、剔”力度稍轻些,宜轻弹,以意见缓。
孤鷔顾羣势右手中指勾势动作:“中指向身弹入曰“勾”。
中指屈曲根、中二节,竖直末节,用指头抵弦,半肉半甲勾入。
古谱所谓“重抵轻出”,就是说宜重下指,轻出弦。
才得中和无偏重偏轻的弊病。
所以也要纯用正锋。
一至四弦,提腕下指,探指深取;五至七弦,低腕下指,插指浮取”(顾梅羹《琴学备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基础指法发布者:?西风阁主人?|?发布时间: 2012-3-19 12:35|?查看数: 3407|?评论数: 0|帖子模式宾雁衘芦势? ?右手食指挑势????动作:食指向徽弹出曰挑。
挑法,食指屈曲根、中两节,用大指甲尖轻抵食指箕斗中使两指成一圈形,挑时大指伸直中末两节,并微运腕力将食指向前推送,以助食指自伸力。
以伸缩灵活为妙。
其运动在大指中末二节和食指中节的伸屈,切不可将两指揑紧使抵送不灵。
(顾梅羹《琴学备要》)? ?手势:食指与大指均屈中末两节,大指以甲尖侧面轻抵食指箕斗中。
中、名二指微弯名指高于中指,禁指又高于名指而微翘。
顾梅羹教授十分贴切的将“挑”这一手势列为《古遗音》中的:“宾雁衔芦势”。
原兴词曰“凉风倏至,鸿雁来宾;衔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 ?出音:挑以甲尖,得声而手起。
又要用力不觉,须坚实而不猛厉,才能得坚清之响而虚灵无碍。
? ?要领:“挑”是一个纯甲音,甲面着弦,中锋弹入。
“挑”时须微微借助腕力。
也就是说有一个手腕微沉的动作。
须当空下指,不可傍弦挨抚,“若傍弦挨抚,则出音混浊矣”(《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
切不可将大指置于食指旁侧,使其抵送不灵,这是很关键的点。
有些初学者总是爱将大指置于食指旁侧,两指揑紧。
致使大指的力臂缩短,食指伸幅度变小,也不美观。
? ?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曾讲过:“凡抹、挑均宜轻弹,惟必轻而且劲,方能出本音。
若其轻如抹,则只得弦上浮音,不耐听矣。
”唐代陈拙对“挑”的解释说,“凡抹挑以意见缓。
凡挑,欲母助其实,不要推,轻虚出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比之下,“抹、挑”要比“勾、剔”力度稍轻些,宜轻弹,以意见缓孤鷔顾羣势? ?右手中指勾势? ?动作:“中指向身弹入曰“勾”。
中指屈曲根、中二节,竖直末节,用指头抵弦,半肉甲勾入。
古谱所谓“重抵轻出”,就是说宜重下指,轻出弦。
才得中和无偏重偏轻的弊病所以也要纯用正锋。
一至四弦,提腕下指,探指深取;五至七弦,低腕下指,插指浮取(顾梅羹《琴学备要》)。
勾时须用腕、肘之力引之,勾后手指落在次弦之上,不必离开? ?手势:中指屈其根、中两节,竖直末节,食指提起微曲,而昂起首于最高处,大指伏于食指下,名指平直高于中指略低于食指,各指指缝不宜张开,禁指伸直而微翘。
《古遗音·手势图》将“勾”十分传神的比作“孤鹜顾群势”原兴词曰:“孤鹜念群,飞鸣远度堪怜片影,弋人何慕;与落霞以齐飞,复徘徊而下顾。
”出音:“重抵轻出”,浑厚凝重。
“勾”较“抹”出音为重,然而不可太猛,最重要的是“轻出两字,须细细体会,加以琢磨。
? ?要领:其运动在中节坚劲之力。
“勾”和“抹”一样都是半肉半甲音。
他和“抹”有一个十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末节竖直,为什么要末节竖直呢因为“勾”是要“重抵轻出”的。
何谓抵轻出即重下指而轻出弦。
就是说下指时的力度要大些,当“重抵”下指将弦摁下后,末要有一个向外弹出的动作。
但是在弹出时就要有技巧了,在弹出的一瞬间末节改为平直“出”,让弦从中指末节弹出。
从音色上来讲“勾”和“抹”对比,“勾”是比较浑厚、凝重的当“勾”弦动作完毕以后,中指应自然的搭在次弦之上(切不可将甲尖打着琴面)。
这样可以为下一个动作或“勾”或“剔”做好准备。
使指法更加从容连贯。
? ?在这里还谈到了一个出音时的技巧性问题,那就是一至四弦,提腕下指,探指深取五至七弦,低腕下指,插指浮取。
因为五至七弦相对于前四弦来说音要高、弦也硬些,果也“探指深取”的话,出音就会显得焦躁了。
同时,大家还应该注意到一个是提腕下指一个是低腕下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别呢因为琴面是有弧度的,在五到七弦低腕下指可以避免中指入弦角度过大,这样是有利于出音的。
孤鷔顾羣势? ?右手中指剔势? ?动作:中指向徽弹出曰“剔”。
中指微曲中、末二节,甲背着弦,下指不可太深,太就会滞碍。
须当空落指,其运动在中、末二节伸直坚劲之力。
方能得灵动之机;又须正弹出,得声才清和浑厚。
若剔出抵着前弦,致遏前声,使无余韵,则是指病,务当避免? ?在古法中,剔还有一种弹法“或用剔亦以大指抵送如挑法者。
但中指指力本强。
无需指之助也。
”(《桐心阁指法析微》)这种弹法早已不用了。
? ?手势:中指曲其中、末二节於掌下,而众指低昂绰约,宛如张翼。
大、食、名、禁和兴词均与“勾”同。
? ?出音:“剔”音须刚健劲拔,中和有力。
然而不可太刚,太刚就会粗暴。
“剔”较“挑”用较大。
然而不可太猛。
太猛则浊俗。
? ?要领:“剔”时不可附指于弦上,须当空下指。
并且,剔完之后不可以碰到前弦。
在度的掌握上,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讲到“勾和剔较抹挑为重,但不可太猛,若重如攫,则成杀伐之音矣。
指决云弹欲断弦,须勿误会欲字之意。
”商羊鼓舞势? ?右手名指打势? ?动作:“名指向身弹入曰“打”。
名指微屈根节,竖直中、末二节,指头着弦,由根节动与“勾”微有不同,多用于一、二弦”(顾梅羹《琴学备要》)。
? ?手势:“中指伸直,高于名指,食指稍微低于中指,大指伸直中、末两节,虎口前开合,与食指作八字形。
除名指外,各指指尖都略向上。
”《琴学备要》中对这个手势还这样一个要求。
他说:“名指末节最难坚劲,必需练习的推摇不动为妙。
”《太古遗音·势图》称其为“商羊鼓舞势”其兴词曰:“有鸟独足,灵而知雨;天欲滂沱,奋翼鼓舞;屈名指以临弦,象其行之踽踽。
”? ?出音:出音宜轻,要有金石之声。
(彭祉卿《桐心阁指法析微》)? ?要领: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打”这个指法是名指微屈根节,竖直中、末二节(而“勾是竖直末节)。
要注意用指的力度,他的下指比“勾”要坚决,出音比“勾”也要轻些。
“误认“打”字之意,将名指着力打弦,可发一嗷。
”(《程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打”这个指法在明代以后的琴谱中逐渐被“勾”所代替。
那是因为名指的运动较难得力不如中指灵动的缘故,所以避难就易地将其替代了。
汪孟舒在《乌丝栏指法释》中引杨说:“打,中、名指向下打一弦着面,二指通用。
二指,食指也。
”《大全诸家释指》中有这样的记载:“古谱食、中、名向内发弦,均谓打。
故谱难晓。
近谱分指主之,殊为当。
”这说明在古谱中“打”是食、中、名三指均可的,并不局限于名指一指。
这就为明代以后的琴谱中逐渐以“勾”代“打”找到了依据。
后来虽然通用,但是,由于“勾”和“打”在音的轻重上存在着差别,所以我认为,今人创作琴曲,如果能根据内容情感的轻重需要和旋律音用指的顺从,把“勾”和“打”分开使用,仍可谓是妥善的办法。
商羊鼓舞势? ?右手名指摘势? ?动作:名指向徽弹出曰“摘”,名指屈曲中节,竖直末节,用甲背向外出弦,运动也根节,需要伶俐。
其运动在臂、腕助末节劲挺之力。
(顾梅羹《琴学备要》)? ?手势:食、中二指并拢略俯,大指稍曲中、末二节虎口略开,禁指伸直而微翘。
兴与“打”同。
? ?出音:“摘”是一个纯甲音,出音要“取其音活,打摘宜轻弹如抹挑,”(彭祉卿《桐阁指法析微》)? ?要领:“摘”这个指法关键是右手名指中、末二节要用的伶俐。
触弦时要中锋弹出,音不可以太刚烈。
在《程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中要求“摘必伶俐,其指末节当以软劲竗。
须习练乃得。
”? ?打、摘多用于一二弦与擘、托相应。
有一说在弹打、摘时可用大指抵住六弦或七弦方便出音。
但是在大多数的琴书谱集中并未作这样的要求。
若究其原因,如要抵住六弦七弦的话,势必要再作提腕的动作,反而又增添了麻烦。
所以还是以不抵为好。
“打”也自然落在次弦之上,为“摘”作好了准备,我们可以根据谱字的需要,就势“摘”出即可。
风惊鹤舞势? ?右手大指托势? ?动作:大指向徽弹出曰“托”。
将大指倒竖,虎口全开,大指指节伸直,指须靠弦,弦从指面经甲尖向岳而出。
其运动在大指末节,并要用腕力配合。
? ?手势:肘张、臂平、腕曲、掌俯,大指倒竖,张开虎口。
其手势和兴词与“擘”相同? ?出音:“托”是半肉半甲音。
则全和尚的指法中说:“须向岳,则声雅壮”出音以雅、壮美。
? ?要领:“托”不能只用纯甲,应该是半肉半甲。
大指不可仰天向上托弦,托出时应向岳山的方向托出。
在唐代陈拙的指法中有这样一段话:“凡‘擘’(古谱中“擘”、“托”方向今相反)尤贵用肉,当斜指、使弦自使指面上过‘擘’出向岳。
”? ?元代以前在古谱中的“擘”、“托”和现今的“擘”、“托”方向正好相反。
《太音大全集·手势图》曰:“甲肉相半向外出弦曰‘擘’,向内入弦曰‘托’。
”显然古谱中的“擘”是现在“托”手法;“托”是现在“擘”的手法。
这个变化在元代吴澄的《琴言十则》指法里就已经出现了明代的诸家琴书谱集之中有用“古法”的,也有用“今法”的。
近现代基本上已经全部使用“法”了。
明白了古今“擘”、“托”相反对于我们今后演奏古谱或打谱都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宋、元以前的古谱,“擘”、“托”仍需按照古法弹,指法方可顺从。
风惊鹤舞势? ?右手大指劈势? ?动作:大指向身弹入曰“擘”。
将大指倒竖,微屈末节,大指倒竖之时,肘亦微微上抬其运动在大指末节,宜微用腕力,甲尖着弦而入。
清初孙沚亭指法说“擘”:“掌爪间有破竹分张之势”是形容的十分贴切的。
? ?手势:肘张、臂平、腕曲、掌俯,大指倒竖,虎口微开,中、末二节微弯,食、中名三指平直,中指中、末二节稍低于食、名二指,禁指伸直,又稍高于名指。
各指指缝开势如鹤翅初张,竦体孤立,有临风鼓舞之态。
(顾梅羹《琴学备要》)《太古遗音?势图》将“擘”和“托”的手势名为“风惊鹤舞势”。
原兴词曰:“万窍怒号,有鹤在梁,竦体立,将翱将翔;忽一鸣而惊人,声凄厉以弥长”。
? ?出音:音取纯甲。
出音须坚实有力,又要有用力而不觉的形态为妙。
? ?要领:大指指力本来就很强,坚实有力的音响不难做到,但是注意不能太过。
用力可太猛,太猛则浊俗燥烈了。
在用“擘”这个指法时,可将中指轻抵于外弦上。
如“擘”七弦则中指置于二弦上,“擘”六弦,中指置于一弦上。
“托”法,也可这样使用。
这样就更加顺了。
神鳯衘书势? ?左手大指按弦势苍龙入海势? ?左手中指按弦势栖鳯梳翎势? ?左手名指按弦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