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含教学反思设计说课稿案例人教版2017版必修2地理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特点、形成条件以及畜牧业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具体内容包括: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已经学习了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对于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学生已经掌握了畜牧业的概念和特点,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最后,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这些已有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了解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不同地区的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农业地域类型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农业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
4.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5. 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对农业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解决方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如介绍内蒙古的畜牧业发展情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2

5.结合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的课后习题,涵盖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6.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畜牧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如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并进行分享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关系。
2.学生对地理图表、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尤其是对畜牧业地域类型分布规律的理解。
3.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认识和分析。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适时总结:这些图片展示了畜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发展状况,今天我们将学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3.提出问题:什么是畜牧业地域类型?它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因素?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是如何分布的?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教材,讲解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定义、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关系。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2《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以下为具体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畜牧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等内容,结合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4.学习方法: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部分学生在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方面仍需加强。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畜牧业地域类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畜牧业案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并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报告内容包括案例介绍、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可持续发展建议等,字数在1000字左右。
3.完成以下练习题:
(1)根据地图,识别并描述以下地区的畜牧业地域类型:
A.我国东北地区
4.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农村、服务农民的情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实际案例为载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5.创设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相关问题,形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课堂问答、小组汇报、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地理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课稿范文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课稿1一、说课标●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本节主要目的是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让学生分析出大牧场放牧业和畜牧业的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区位因素,让学生理解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但是科技、交通等人文条件越来越明显地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二、说教材●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和“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之后,学习这节课。
本节与上一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
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加深和升华,又是与上节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2、“乳畜业”在老教材中是以小字展示的。
在新教材中,本节与“大牧场放牧业”并列,在教材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另外,我认为,这种农业类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让同学们学习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数据表格、文字等资料,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地和谐”。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编制教师:李晓2016年3月18日高一编号:09学习目标: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区位条件。
2.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3.了解乳畜业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区位条件。
4.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学习重点: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西欧乳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助读(通读教材完成)一.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
2.自然条件:大面积的_______、________气候区。
3.主要农产品:美国、阿根廷以牧_______为主;澳大利亚、南非以养________为主。
4.特点:面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_____________程度高。
三.乳畜业1.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__________市场的___________化、___________化____________业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北美洲___________周围地区、_______、中欧、以及_____________、新西兰等地。
3.生产对象:___________。
4.主要产品:________及其制品,如________、黄油、___________等。
5.乳畜业的分布地区,大多紧邻____________。
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__________分布于_______。
我国_______、_______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
四.西欧乳畜业1.西欧乳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西欧具有广阔的________,和凉爽的____________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社会经济因素:西欧的城市化水平______、有______________的习惯,使西欧市场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它是对第一节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与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并列关系。
对于本节课,课标的要求有两条: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标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而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比法,采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和地图二.教学思路:1、由于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已经有一定区位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课本案例及活动题,结合一些补充资料、图表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等方式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在归纳出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之后,再向学生提出“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如何扩大生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3、在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基础上,通过基本相同的思路,以西欧为例分析乳畜业。
4、最后,归纳总结对比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基本概况。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

编号:DLB2 ——009 导学案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重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难点】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自学指导】知识点一:大牧场放牧业①改善交通:修建铁路等。
②改善草场条件:放牧、划区轮牧、种植。
③开辟水源:以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所需用水,保证草场的质量不退化。
④ 培育良种牛:饲养 ,加强对 的防治研究。
知识点二;乳畜业1、概念:乳畜业是随着 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特点:面向 市场、多分布在 、生产对象主要是 、 产品是 及其制品。
3、区位要求: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储存,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的分布地区,大多 。
4、分布:主要是北美洲 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 等地。
5、西欧的乳畜业①商品率、 程度高;②大城市周边以生产 为主,离城市较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地域类型【合作探究】1、乳畜业分布地区为什么大多靠近城市?2、为什么西欧有适于养牛业需要的多汁牧草?3、为什么西欧对乳畜产品有很大的需求量?【课堂练习与测试】1.关于大牧场放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阿根廷主要从事牧羊业B.阿根廷的放牧业经历了由粗放型自给自足到密集型商品牧业的过程C.大牧场放牧业的杰出代表是澳大利亚的墨累一达令盆地D.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之一是大面积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2.世界著名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特点是( )A.地广人稀,地租低,经济效益低B.干旱、半干旱区域广,不适宜发展种植业C.国内市场小,对外依赖强D.离海远,降水少,运输不发达3.下列有关乳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乳畜业是随农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B.乳畜业的生产对象主要是羊C.市场和饲料供应是乳畜业生产的两大重要因素D.我国内蒙古草原等地区是乳畜业的主要分布区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均有明显的区别。
2020-2021年高中地理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从容说课本节内容是在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世界另一类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有“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在学习“大牧场放牧业”时,可出示一幅世界地形图。
把课文中提到的具有这类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国家引导学生找出位置,并运用气候分布规律,说出这些国家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区的共同气候特征。
另外,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能孤立地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交通、草场条件的改善等)是“催化剂”。
在分析图3.15时,应重点把握该区域的海陆位置、地形、发达的铁路运输和便捷的海运条件等。
在完成P52活动3时,要注意分析对比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畜牧业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找出共性与差异,进而得出结论。
在学习“乳畜业”时,要重点掌握产品种类和分布特点,这是理解欧洲乳畜业形成条件的关键。
乳畜业的规模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学中要把握这一点。
P53动l和2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数据表格、文字等资料,从气候、地形和市场等方面综合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和生产特点。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区位的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白音锡勒牧场创建于1950年10月1日,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第一个国营牧场。
建场之初,全场仅有20名职工,1 022头(只)大小牲畜,而1999年全场人口达到了1万多人,牲畜252 248头(只)。
牲畜的增加,加重了草场的压力。
1950年,每头(只)牲畜平均占有天然草地350公顷,50年后,每只牲畜占有天然草地不到1.5公顷。
致使这一牧场草地退化,沙化严重,草地再生能力减弱,草场生态失衡。
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白音锡勒牧场的退化?
答案:点拨:白音锡勒牧场草场严重超载,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一、大牧场放牧业
1.特点
面向______、__________大、________程度高。
2.分布
(1)牧牛国家:美国、________。
(2)牧羊国家:__________、南非。
3.成因
大面积____________气候区,这些地区草场广阔,适宜放牧牲畜。
4.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的是我国什么地方的农业生产景观?它与大牧场放牧业有何差异?
二、乳畜业
1.特点
面向__________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生产对象及产品
对象主要是______,产品是______________。
3.主要分布区
____________周围地区、______、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4.西欧乳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1)饲料因素。
(2)______因素。
答案:一、1.市场生产规模专业化
2.(1)阿根廷(2)澳大利亚
3.干旱、半干旱
4.(1)地广人稀海港(2)划区轮牧打机井良种牛牛群病害
思考讨论
点拨:我国内蒙古草原牧区。
大牧场放牧业属于投入较多、产品出口的密集型商品农业。
内蒙古的游牧业多属于投入较少、产品自给的粗放型牧业。
二、1.城市市场
2.奶牛牛奶及其制品
3.北美洲五大湖西欧
4.(2)市场
知识点一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发展措施及借鉴意义
(1)阿根廷潘帕斯草原(B处)上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
(2)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相比较,该地区气候上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草原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4)为促进牧牛业的发展,当地人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5)阿根廷的新鲜牛肉可供应到西欧人的餐桌上,主要是由于人类发明了________,其反映了________的改善和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思考: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有利于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
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较少,交通不便。
交通运输条件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答案:(1)大牧场放牧业
(2)气候温和,降水较多靠近海港,交通便利
(3)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4)①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②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5)海上冷冻船交通运输条件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
1.区位条件
西欧有适于养牛业需要的多汁牧草和对乳畜产品有很大需求量的广阔市场,形成了典型的乳畜
业,具体分析如下。
(1)X地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B.乳畜业C.混合农业
D.种植园农业
(2)影响其产值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科技B.地形C.气候
D.市场
思考:由图可知,农业等值线在英、德、荷兰沿海等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较高,向欧洲东、南、北三个方向递减,应为面向城市市场的乳畜业。
答案:(1)B(2)D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乳畜业的对比分析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是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代表,据此完成第1~3题。
1.世界著名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特点是()。
A.地广人稀,地租低,经济效益低B.干旱、半干旱区域广,不适宜发展种植业C.国内市场小,对外依赖强D.离海远,降水少,运输不发达2.阿根廷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在世界上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是()。
A.潘帕斯草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牧草高而密
B.潘帕斯草原地处太平洋东岸,终年降水丰沛
C.潘帕斯草原位于大陆内部,终年气温高,属于热带草原
D.潘帕斯草原冬季气温在0 ℃以上,草原终年可放牧
3.世界上的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
A.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B.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波兰C.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法国D.美国、加拿大、蒙古、日本4.除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牧牛业的发展,阿根廷人还做了哪些工作()。
①培育良种牛②开辟更大的牧场③充分利用河流运输④种植饲料作物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5.影响乳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B.市场与饲料供应C.饮食习惯D.政策与科技
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均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据此完成第6~7题。
6.既有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又有乳畜业分布的是()。
A.美国、阿根廷B.澳大利亚、美国C.南非、阿根廷D.西欧、中欧
7.西欧是世界上重要的乳畜业分布区,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A.西欧乳畜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B.西欧乳畜业主要是大型牧场,生产对象是奶牛
C.西欧乳畜业分布地区,气候温凉,多雨多雾,只能种植多汁牧草,而不能种植其他作物D.西欧乳畜业机械化水平高,缓解了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
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反映图甲阴影区气候状况的是________图,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图乙阴影地区农业的发展条件。
(3)借鉴乙地农业发展的经验,甲地区可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农业发展?
答案:1~3.1.B 2.D 3.A第1题,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是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因而形成了大牧场放牧业。
第2题,潘帕斯草原位于大西洋沿岸,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区,气候温和,冬季气温在0 ℃以上,草场终年可放牧。
第3题,世界上的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
4.C为促进牧牛业的发展,阿根廷人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培育良种牛、种植饲料作物、开辟水源、发展交通等。
5.B市场和饲料因素是影响乳畜业生产最重要的因素。
6~7.6.B7.D第6题,阿根廷的乳畜业不发达,西欧和中欧无大牧场放牧业分布。
第7题,西欧乳畜业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城市周围,以中小型农场为主,生产对象是奶牛,机械化程度较高。
8.思考:第(1)题,图甲阴影区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区,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2)题,图乙阴影区位于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区,发展了大牧场放牧业。
第(3)题,可从科技、交通、草场、水源等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1)A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暖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夏季(2)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租金很低;靠近海港,交通便利。
(3)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畜种;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建设人工草场;种植饲料或牧草;发展畜产品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