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政治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 景
士族制度
士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成 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有社会现象。
土地制度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允许土地的买卖和兼并,这使得土地集中程度日益提高。
水利工程的兴修
政府积极兴修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堤防等,以保障农业生产的 正常进行。
农具的改进
这一时期,农具得到了改进,如犁、耙、耱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按照人口比例征召士兵,不同年龄和身体条 件有不同的征召标准。
募兵制
以赏金或福利待遇吸引符合条件的士兵参军 。
军事训练
包括马术、射箭、刀枪剑戟等基本技能训练 ,以及阵法、战术等战术训练。
战争与战略战术
战争动员
需要充分准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并合 理分配和调度。
战略布局
根据敌我形势、地理环境、兵力配置等因素制定战略 布局。
参照《晋律》制定,共20篇,对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作出了具体规定。
法律执行与司法审判
执法机构与官员 司法审判制度 法律执行中的问题
三公尚书、廷尉、御史中丞等为主要执法官员,各州刺 史、郡守等在辖区内行使执法权。
审判程序、证据采集、案件审理等都有详细规定,强调 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
执法官员的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司法不公;法律条文过 于复杂,难以操作。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思想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思想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发生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变化和创新,这个时期的历史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本文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一、政治1.统治形式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统治形式经历了从专制体制向分权体制的转变。

例如,三国时期的三国鼎立,各种国家之间互相独立,中央政府的权力较为弱化。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政权较为强大,而南方的政权较为薄弱,而且多以王侯领地为主,中央政府的权力也相对加强。

此后,分权体制逐渐成为中国所有王朝的统治体制,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官制和法律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定了一系列其他朝代借鉴的官制和法律制度,使中国的官制逐渐具有规范化的特征。

例如,汉朝时期制定的九品官员制度,具有较为粗陋的规范。

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标准也逐渐得到规范,而晋代颁布的《申论》也成为了后世的重要的文学作品。

此外,在北周朝,摄政王宪法的颁布,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宪法的文件。

3.国家制度和中央财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制度中的财政制度也经历了大量变化。

例如,南齐时期首次实行了“县令时租”制,即县令需要负责向上缴纳税金,同时也对下属官员进行了检查和罚款。

此外,北魏时期颁布的“县县有税”,也对地方官员进行了严格的财务监管。

而魏晋时期的书法也日趋成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

二、经济1.农业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主要缘于社会动荡,不断的战乱,导致了人口流动和土地破坏。

此外,受北方严重的气候和短暂的农时影响,农业生产也遭受了重创。

2.手工业和商业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比较明显的,一些手工业和商业成为了当时的支柱产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
彼此攻战使北方经济、文化遭到破坏,但彼此 攻战中各族贵族势力被削弱,民族布局被打乱,民 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2、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朝末年
⑴途径: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频繁战 •争民(各族族融间合的征的战过)改程革:(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友好交往(联姻、
通婚、贸易、杂居、交流)其他(联合斗争、边疆地区的开发)
• ⑵三实国质::诸从葛社亮会对发西展角南度少—数—民封族建的化;和睦政策 • 西晋:五从族社内会迁生产角度——农业化。 • ⑶十影六响国::促北进方各各族进族步互,相社攻会杀经,济建发展立,政为权隋唐的统一繁 • 荣东准晋备南了条朝件:共同开发江南 (2)•南北方魏的:民孝族文融帝合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
②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 ③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统一北方 ④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少数民族的内迁: (1)内迁少数民族: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概况:
① 内迁时间 : 东汉、魏、晋时期
② 分 布: 甘、陕、晋、冀、辽
(3)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混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政权的更替:
实现过北方黄河流域统一的有南哪朝些政权?

(221—263)
东 晋

(317—420)
东 汉

西 建立(266—316) 晋 统一(280—316)
(220—265)
齐梁陈 东魏 北齐

(222—280)
十 六 国
(304—439)
北 建立:386 魏 统一:439
西魏 北朝
北周
建立:581
隋 朝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三、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设置节度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 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 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从此以后,唐朝由 盛转衰。 3.藩镇割据: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 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这些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 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 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 国家的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时空定位]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 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 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七、唐太宗 1.活动与贡献
贞观之治
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任能 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推行均田制 ④慎用刑法 ⑤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⑥完善科举制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多少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走向。

在此,我们不妨深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

一、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和游牧民族入侵的影响,中央集权逐渐被削弱,地方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强化。

为了保持统治,各朝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官僚制为主,国家的管理和决策都集中在皇帝和官吏手中。

官吏由文化高雅的世族担任,他们在政治经验和文化修养方面具备很高的素养,管理国家机器的能力颇为出色。

此外,魏晋时期还推崇“才干”而非门第,尽量利用能人异士,使朝廷机构不断完善。

但是,尽管魏晋时期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很高,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阴郁了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也成为魏晋政治制度的短板,这个制度在魏晋时期内并未起到特别明显的良好效果。

2.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的恶化和战乱的影响,朝廷内斗迭起,政治制度几乎瘫痪。

政府的权力被诸侯领主们夺走,皇室失去了统治的实际权力。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沦为了吵吵闹闹的政治游戏。

尽管南北朝各朝政府均以册封诸侯和尊重地方勢力为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稳定国家形势,但是最终结果却是不如预料。

二、文化变迁南北魏小说《齐民要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由于政治制度的变形和统治集权的削弱,官方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这个时期战乱不断,经济动荡,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相对宽松,文化交流活跃,孔教的文化倾向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认同。

此时,使用田野般的语言、反映农民利益的文学作品逐渐崛起,这也彻底打破了古代文学的传统方式。

此时,正式文、异体文、双音泽文、竹帛书等文化形式得到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新的文化形式和文艺思潮得到了空前的创造和发展。

2.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与化妆也有了很大的关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变革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一、经济变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国家统一的局面被打破,导致经济停滞不前。

而在南方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经济得以相对稳定地发展。

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和手工业蓬勃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

同时,由于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南方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二、文化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在南方地区,文人墨客们纷纷迁居江南,形成了以文化为中心的社会氛围。

他们以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和艺术形式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三、社会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由于战乱和经济的动荡,社会阶层发生了明显的流动。

原本的贵族地主阶层逐渐衰落,而士人阶层逐渐崛起。

士人通过科举制度的推行,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此外,由于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商人阶层也逐渐壮大,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四、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主要表现在政权的更迭和统治方式的改变上。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由中央集权转变为地方割据的局面。

各地的军阀割据,导致政权频繁更迭,国家的统一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统治者对于士人的重视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革。

士人通过科举制度进入政府机构,成为政治决策的重要参与者,这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的变革使得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文化的变革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会结构的变革使得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动,政治的变革则导致了政权的更迭和统治方式的改变。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和文化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此时期的文化和政治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后续的发展。

因此,要理解中国历史上这个时期的文化和政治发展,我们需要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进行一定的了解。

一、政治发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形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经过了三个时期: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和隋代早期。

魏晋时期分为三个朝代:魏、晋、西晋。

此时期的政治形势呈现崩溃、分裂和混乱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后续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政治形势更加混乱,经历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共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2. 政治经济状况的发展和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都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

在魏晋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国家经济和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社会生产力的萎缩和农民的困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下逐渐进入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裂,导致社会经济进一步衰退,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长期的军事斗争导致财政紧张,各朝代都采取过促进经济的措施,但效果甚微。

同时,朝廷和富地主的财富也逐渐积累。

二、文化发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此时期文学风格跃然纸上,形成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文学体裁。

同时,由于此时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婉转优美,表现出了强烈的感情和精神上的寄托。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人民对生命价值的深深体悟。

此时期文学作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创新。

首先,绘画领域在此时期蓬勃发展。

此时期的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艺术家更加注重把人物设置在环境中。

这种画风带有浓郁的文学气息和审美意蕴。

其次,在文物和陶瓷制作方面也出现了长足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这些变化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政治格局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演变进行深入剖析。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

这个时期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和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演变始于魏晋时期。

那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了统一朝代的衰落时期,中央政府的统治力度已经逐渐减弱,各地地方政权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这些地方政权,通常是由当地豪门、士族或将领掌握,他们大多自称为“国君”或“王”,事实上都是私人的封建自治组织。

尽管中央政府尚存,但它已失去了对地方的管辖和调控能力。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征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政治任用制度,将官吏分为九个等级,其中第一至第三品称为正员,第四至第六品称为从员,第七至第九品称为员。

这种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应用,被视为统治者对官员的任用和评价的标准。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地方士绅的权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2、分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封制,指的是中央政府将大片领土分给地方政权统治,以增强地方政权的自治能力,同时也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手段。

分封制先后经历了周、汉、唐、宋等朝代的发展演变,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文化繁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化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道家、儒家思想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传承。

这种文化繁荣为中国未来的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条件。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不断演变的时期之一。

在魏晋时期初期,中国出现了一种叫做“县官不如屯田”的官员选拔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政治
• 一、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 时期) • 1、朝代: • ①、三国: • ⑴、魏(220——266)、 • ⑵、蜀(221——263)、 • ⑶、吴(222——280) • ②、两晋: • ⑴、西晋(266——316) • ⑵、东晋(317——420)和十六国时期(317—— 386) • ③、南北朝: • ⑴、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 ⑵、南朝:宋、齐、梁、陈
•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即汉化
•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即封建化。
• • • • •
• • • •
三、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曹丕即位后,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 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为此后南北 ㈠、门阀政治:也可称为“士族政治”,是士族 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 各朝所沿用。 与皇权的共治……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 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 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 ㈡、九品中正制 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 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 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 1 、含义:由品评官(中正)评定人才优劣、然 响下,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豪门贵族担任中 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 后授官的制度。 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 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绩的柱子,左边的叫阀, 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不重人才, 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 、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右边的叫阅。东汉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 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 状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到了晋朝,终于形成所 家族往往多人出仕,于是出仕的阀阅成为家族 3 、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 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 荣誉和声望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相 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 4 、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 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 当于门第。 根据材料一,归纳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 微的人很难为官。(九品中正制是与门阀制度相 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 配套的选官制度,选才标准是门第)
•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 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 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 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 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 B.婚姻讲究门第 • C.择婿方式独特 • D.大臣拉帮结派
•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 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 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 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 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 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 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 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 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 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 改革的意义。(7分)
• (1)内容:改变拓跋珪时的做法,不再为拓 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尊崇“天子七庙” 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 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 (2)意义:改用汉族的庙号制度,加强了皇 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政 权封建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 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 展.
二、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㈠背景: 1、民族融合 2、北魏统一北方 3、为了缓和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4、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㈡、内容: 1、经济上:均田制、租调制 2、政治上: ①整顿吏治(俸禄制、任期制、考核制) ②地方设三长制
• ③迁都洛阳 • 3、思想文化: • ①、改变风俗习惯:改穿汉服、改汉姓、同汉族 通婚、讲汉话、改籍贯、实行汉制 • ②、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 ㈢、意义: •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 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 3、加速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 4、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后来隋朝的统一 奠定了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政治上: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 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 族势力强大。 3、经济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 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4、思想上: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 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 自觉艺术。
• • • • • • • • • • •
• 民族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 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 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 因此历史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 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即农业化
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 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 四、三省制雏形出现 •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 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 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 (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 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 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 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 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 ——钱穆:《国史大纲》 • 据材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 的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