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
李清照词风变化研究

李清照词风变化研究
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被誉为“婉约诗人”。
她的历史地位和精湛的技巧令学者们不得不研究她的词风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李清照词风的变化,以期于阐明其独特的诗词创作魅力。
首先,李清照因其对语言和句式的拿捏,使得她所写的诗篇充满了鲜明的情感。
她极具创新能力,词句精致,每句都彰显着古典诗词的艺术性。
李清照的诗句常用押韵的句式,十分有节奏感,增加诗的魅力。
此外,她还完美结合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突出了当时诗歌的发展趋势。
此外,李清照诗词中有许多富有抒情性的元素,彰显一种清雅的抒情风格。
她歌颂着爱情,描绘出美丽的画面,以此来表达对于生活美好的怀念。
诗句柔婉,抒发着情思,彰显着诗人的古典情怀。
李清照的诗词,如同精美的画卷,给人以沉醉与感悟。
此外,李清照的诗词中还包含着对于自然的热爱。
她以点染的手法,描绘出自然之美,把大自然的风景与人情相结合,形成自然风格的诗歌。
李清照的诗句空灵清新,彰显出她对于大自然的宁静之情,她的作品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风变化极具特色,一方面,她对于古典诗词的善理,掌握了押韵句式,使诗歌充满抒情韵味;另一方面,她运用大胆的创新,融合了文言文和白话文,使诗歌既有新颖性又有古典风格。
此外,她还抒发出对于大自然之爱,用情蕴涵的文字,给诗歌塑造出优美的画面,以至于她的诗词依旧延续至今。
因此,研究李清照的词风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她是如何以其当时文化背景和技巧,塑造出如此独特而精巧的诗歌作品。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第一篇: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作者:山菊花[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词风的论析,如少女时期的词清新鲜丽、明快活泼;新婚时的词婉媚秀逸,真挚缠绵;乱世中的词孤独寂寞、感世伤怀;且倜傥有阳刚气的她,在词中所表现的俊爽开朗,超脱豪迈。
说明了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个性心理的影响下,使李清照的词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率真美,柔情美,凄冷美和阳刚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博采众长,而不与流俗苟同,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且下开南宋婉约词风,人称“易安体”、“漱玉词”,以及她的词对人类感情反应的深度,所表现的鲜明个性与风神,和对艺术技巧的完美追求,都充分展示了一个旷世女词人超迈尘俗的才华.[关键词] 清新率真柔情凄冷俊朗[层次]一、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时代的词风二、婉媚透逸,真挚缠绵,柔情似水的少妇情怀三、孤独凄清,感世伤怀,颠沛流离的中年女性形象四、俊爽开朗,超脱豪迈,倜傥有丈夫气的阳刚之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名宦之家,官宦门第及政治环境的濡染,文学艺术的熏陶,她才高学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在灿如繁星的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催粲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既有一般女子的温柔,又有文化女性的多愁善感;从她诗词中所流露出的神韵,不仅表现在她作为一位女词人,所具有的卓越超群的才华和孤傲超旷的气质,还表现在她的不同时期的风格迥异的词中,她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正是从这些“别是一家”的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才华横溢、忠于爱情,在悲苦屈辱面前不低头的光彩动人的女性形象。
一、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时代的词风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
李清照的词风变化

李清照的词风变化“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名声可谓家喻户晓,流芳百世。
一个“愁”字不仅贯穿了她的整首词,更笼罩了她的一生。
其前后期的词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的,多表现身世之苦,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一、前后期词风转变的原因(一)社会背景因素虽然李清照在文学史上评价为“南宋词人”,但她的确出生并生长在北宋,北宋的社会历史状况对她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宋朝的财政收入数量是惊人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百姓生活得并不坏,社会也比较祥和安定。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足以彰显那时国泰民安的光景。
在这优越社会背景的照耀下,李清照所作的词自然是积极向上、爽朗明快的。
以《如梦令》为例:“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这国泰民安的祥和氛围下,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婉转而略带忧伤的词中也透出淡淡的喜悦之感。
而社会的动荡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转变。
金人的金戈铁马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平静幸福的生活。
公元1127年是宋代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
金军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赵构仓皇南逃,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改变使李清照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尤其是她那自成一格的词作,最为后世人所称道,是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一代宗师。
她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易懂。
李清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中,个人的心里历程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这表现在她的词作中,就是前后期词风的巨大差异。
其前期的词风表现为清新明快、活泼婉媚、真挚缠绵的特点;而后期的词风则表现为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创作1、婚前部分在北宋末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父亲仕途稳步升迁的稳定家庭环境下,她的爽直、自由不羁的个性逐渐被培养起来。
相对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天真少女的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
率真的心灵较少受到扭曲。
明辨这一点,方能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苏轼的影响。
表现在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博雅能文,不仅传授给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养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须具备的艺术才能。
在父母人格性格的潜移默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天赋得以充分挖掘。
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和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使得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性格洒脱、性情率真、超越尘俗,也同样铸就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与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阁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时期写出来的词,语言欢乐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具有天真烂漫的率真美。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作者以白描手法引出新意、用淳朴语言度入音律的脍炙人口的小令。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08 春汉本学号:081160379 姓名:岳梅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清新明丽哀怨淡雅 (2)沉郁感伤凄凉哀婉 (5)参考文献 (11)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内容提要】: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是首屈一指的,她的一生以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后期多伤时感世之作,词风沉郁感伤,凄凉哀婉,这一切都与其个人遭遇有关。
【关键词】:词风明丽沉郁遭遇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外,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
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以一个女性,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
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略带哀婉淡雅的相思;南渡后,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伤时感世,悼亡思乡,风格“沉郁感伤”②,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这都与其身世遭遇及个人的性格命运有关。
一、清新明丽‘哀怨淡雅’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
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于了她灵气。
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
且看下面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李清照是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史学家认为是宋代女词人中的代表性人物,具有深远的文学影响力。
她的诗词以自然淳朴的情感、浪漫主义的倾向和艺术表现力强而著称。
以下是对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的赏析:一、自然淳朴的情感李清照的诗词情感表达自然、淳朴,没有底蕴深邃、状况复杂的复杂情感。
她的情感如白沙献瑶池一般,简单的表达中透露着深刻的情感思想,反映了她自然而然的情感感受。
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通过对昨晚的自然变化进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失恋的痛苦和回忆。
她把自己的感觉流露出来,而没有表现出欲盖弥彰的姿态。
二、浪漫主义的倾向李清照的诗词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她常常表现出对自由、爱情等主题的追求和渴望,充满了个人主义的情感色彩。
她的诗词内容深入浅出,富有幻想性和遐想性,把私人的感觉融入到舒展的自然图景之中。
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这一句就是流露出对失恋的痛苦和对追求爱情的向往的表达。
三、艺术表现力强李清照的诗词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成就。
她运用极富感染力的情感语言,把婉约、柔媚的情感深入人心。
她的诗词对于色彩的表现尤为绚烂,常用色调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如《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表现了诗人对失恋的幻灭,悲伤.而此时的海棠花带给人一种跌宕、悲凉的感觉,在敌我之间,更多了一份孤独感,衬托出诗人更深的失意与万分难过的感情。
总之,李清照的诗词把自然特征和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不同的情感感受不同的自然背景产生不同的诗情,所表现的情感和表现方法,是文学创新的蓝本,她的文艺风格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对于后人的文学原创有着深远的影响。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李清照(约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还是词。
她被尊为“蜿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之评:“蜿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1]。
不同的社会生活与不同的个性心理历程,使李清照的词前期有清新、明快、活泼的率真美和蜿媚真挚缠绵的柔情美;后期的词具有乱世孤独寂寞、感实伤怀的凄冷美。
一、前期词风(一)婚前词风不同于传统大家闺秀“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培养方式。
李清照生活成长环境十分轻松,无拘无束。
她不拘于闺阁女工,而像男子一般投身大自然游山玩水,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经常想起一次郊游,玩得十分尽心。
不知不觉间到了日暮时分,沉醉美景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致尽了才登舟返回。
不小心误入荷花深处,想要把船划出去。
划啊划啊,惊起了沙滩上休憩的一群鸥鹭。
全词以悠闲地游兴开始,中间溪亭沉醉,急切想要回舟,不料误入藕花深处。
动作情绪起伏变化,富有节奏感。
从中可以看出李清照生活的非同一般,天真快乐与自由赋予其创作以无限灵感。
词风欢快明朗,清新直白。
有一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最是一回眸间,有无尽娇羞,无尽可人之态。
清晨少女荡完秋千,薄汗涔涔,露珠晶莹。
突然走来了一位客人,慌乱间匆忙逃走,金钗落地也不顾。
但是摁不住好奇激动的心绪,偷偷回顾来访客人。
为了掩饰失态她又假装嗅着青梅。
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词人明快清新笔下,一种青春快乐气息扑面而来。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生活的快乐与无忧。
还有一首《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写的是女子和心上人约会又写信与其再次相约的情形。
人物肖像采用比拟、衬托。
浅谈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浅谈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李清照,一位著名的女性诗人,出生于宋朝末期。
她主要创作于南宋,以其独特的诗
风而闻名,因此又称为“宋派诗体”。
该诗风具有流畅、活泼、洒脱、气韵悠扬的特点,
抒情思路以并重对仗著称。
并且她的前期诗歌更多地抒发空灵浪漫的情怀,后期诗歌则多
以抒情的表达更加深入。
李清照的前期诗作主要体现了自我表达的情怀,以及浪漫歌颂的语言风格。
她追求心
灵的自由,主张社会规范之外的自由行为,描述脱离现实世界,在理想世界里任心所欲,
强调情怀、内心的展现。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表达的痴缠的思恋几乎可以感
受其不舍的心境。
李清照的后期诗作逐渐表达深沉的感情,表达出整个生活当中的眼泪和欢乐,强调追
求爱情的真实性,表现的是一种沉重的感受。
它将情感和现实生活深深结合起来,描述出
弥留之情及小情小致的抒情效果。
如《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把感情世界与现实世
界紧密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出思念、深情、牵挂的情愫。
和前期诗作相比,李清照的后期诗作更加抒情,表达的深情更甚,意境也更加沉重。
她借助比喻的手法,力求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从而在诗歌中营造出一种凝重、醉
人的感受。
《声声慢》以一种凄惨悲凉并又叹息不已的语调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思念情绪,
表达出无情家国和可遇不可求的爱情之间的矛盾。
总之,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表现了有着巨大变化的文体特点,也一直影响着现当今
中国文学发展。
在语言上,抒情型的语言更能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全面展示她的诗歌成就,给后世的文字创作带来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
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
班级:2014级秘书学班
学号:*********
姓名:栗玉贞
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
【内容摘要】李清照,后人眼中的“婉约之宗”,其创作成就仅在辛弃疾之
下,为古今第二词人。
综观李清照的作品,题材并非单一,体裁更为丰富。
欢愉与悲苦、闺情与伤国,每一种风格都有很多佳作。
而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风水岭,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大相径庭,所创作的诗歌风格也发生巨大变化。
在先后经历亡国丧夫之痛后,其诗词中的闺阁之音渐淡,男子般的气概与意境增多。
正如王国维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易安词最能代表宋一代之文学,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词人”。
【关键词】婉约派闺阁之音夫妻伉俪分居悲叹南渡爱国情怀【正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一般我们很难想象这两首风格差异迥大的诗词是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但它们又确实是同出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之手。
两首诗词分别创作于新婚初期与靖康之难后,从起初的闺中小儿女心态到之后的忧国情怀,李清照用她的作品诉说着生平所历。
一、待字、初嫁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亦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母王氏出身名门,文学修养极高。
父母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她幼年丧母,在父亲擢至汴京时,她跟随其他亲人在明水长大,生活的无拘无束养成了她“倜傥有丈夫气”的爽朗性格,明水的秀美风景也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最初的素材。
李清照的《如梦令》虽只用了三十三字,却为后人留下了别具一格的、豪迈倜傥的小令。
人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李清照的词风总的虽属婉约派,但她的作品中却没有过多的脂粉气,有些尚可归为豪放一列。
恰如她的小舟驶入“藕花深处”而“惊起一滩鸥鹭”一般,她的出现也在当时的文坛中荡起一层涟漪。
云英未嫁时她的诗词中无不洋溢着少女的烂漫与恣意。
“知否,知否?因是绿肥红瘦”这种恣意的慵懒也只有李清照能准确的表达了。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仅仅十二字就将调皮小儿女的心态清晰展现,没了大家闺秀的架子,却多了些真实的欢愉。
如果说待字是的易安是颗青梅,那初嫁后的她便如蜜枣一般了。
与赵明诚新婚之处的岁月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具了。
《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淡淡的羞涩之意,浓浓的呢喃之音,而“徒要教郎比并看”更是将夫妻间的撒娇昵意表露无遗。
二、党争、分别;重聚、初叹
在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的第二年,“元祐奸党”四字将一切的美满打破,因为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被编入“元祐党”,李清照不得不被迫“归宁”。
“云中谁寄锦书来”将对丈夫的思念与期盼和盘托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又将内心的苦闷、无奈尽显。
那一种缠绵,呈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娇柔。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是多愁的,她敏感的才情因为思念一发不可收,于是大量的悲苦之篇出现。
因为思念,她“人比黄花瘦”;因为思念,她“憔悴春窗底”。
在党争结束后,李清照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汴州,本该是夫妻重逢,欢欣的时刻,她却发出了“婕妤初叹”。
在《小重山》中李清照用“长门”称自己待字时期的闺房,“长门”之意不言而喻。
试想,贵族公子哥盛年离偶,难免会开始寻花问柳,新婚的蜜枣便长成了枯萎的杏子,于是李清照的“长门怨”便不难理解了。
《多丽》一词中“汉皋解佩”、“纨扇题诗”两个典故分别指男子有外遇、女子被捐弃。
至此李清照内心的创伤已难以掩饰。
三、青州十年
大观元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卒,他的家人受到诛连,无辜被捕入狱。
李清照真正做到了为与之同甘,却与之共苦。
在无罪释放后,一家人“屏屏居乡里十年”。
夫妇二人的感情逐渐升温,“猜书斗茶”的佳话由此传出。
多年后,李清照在《偶成》诗再忆起这段岁月道:“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洵为“夫妇擅朋友之胜”。
宣和三年,赵明诚复出始知莱州,本可带着李清照一同前去的他选择独自前往。
在李清照送别赵明诚所作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多少事,欲说还休”一句表明她想跟他同去的本意,但对赵明诚的不解与不愿,她也只能“休休”了。
李清照独留青山时便作了《念奴娇》、《点绛唇》(寂寞深闺)等思妇伤情诗,每日的沉醉间、酒醒后皆是对他的思念与埋怨。
四、南渡前后
当李清照难耐青州的寂寞,赴莱州寻夫后,却发现丈夫刚刚纳妾,夫妻开始分居生活。
她的心被彻底伤透,词开始深入到内心深处的痛苦中,变得细腻敏感。
《声声慢》开首连用七个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下子将一种特殊的感情氛围营造出来,此后一层层铺写,直到用对“愁”的否定,把愁写到极顶。
清代词人孙原湘凭吊此词有云:“满纸凄风,如闻欲语又咽。
”《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一词在抑郁寡欢中开篇,“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等可以看出她此刻的插花赏春,举杯畅饮不过是故作姿态。
而《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一词虽有对丈夫纳妾的描写,却好似已经看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完全是一种品赏的态度,怀着轻松的心态写出。
整首词景观雅致,画面清丽,不见一丝浮躁,可见李清照已经淡然洒脱,诗词更上一种境界。
随着时局的动荡,赵明诚失职被罢,途径和州乌江县时,李清照触景生情,写下《乌江》一诗讥讽不图恢复的南宋王朝。
虽只有四句,却发人深思。
李清照在战乱中为保护夫妻俩共同收藏的金石文物忧心。
建炎三年,赵明诚因病逝世,已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大病一场,随后她拖着病体,携着文物追随宋高宗,却一次次与之失之交臂。
最后费力保护的文物烧的烧,丢的丢,所剩已无几。
此时的她已处于极度疲劳期。
五、晚景惨淡
李清照的一生像极了杏子,开头极尽灿烂、美好,结出的果子却极酸。
绍兴二年,李清照改嫁张汝州,可此人却是“驵侩下才”。
时常打骂李清照,更将她保存下来的不多的金石文物据为己有。
为了和他离异,李清照宁愿入狱两年,但由于綦崈费力礼的帮助她只在狱中待了九天。
《摊破浣溪沙》“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一句可以看出她此时大病未愈,又因离异之事承受着“多口”之谤,但“枕上诗书闲处好”又道出了她此刻内心的安静、平和。
《上枢密韩公诗》八句诗中两次引用与收复失地、维护国家尊严有关的《诗经》之典,时至今日此诗仍能激发自立自尊的民族信念。
李清照的词比之秦观那类寓有个人政治悲感的词具有了更加深广的社会内容。
作为一个女性词人,她可以无愧的跻身于宋词一流大家的行列,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李清照的诗词风格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而逐渐变化,诗词创作日趋成熟,使易安词成为代表宋一代之文学,而她本人也从未辜负诗人对其“一代词人”的褒奖。
【参考文献】
《婉约词》周笃文
《唐宋词史》杨海明
《李清照诗词选》诸葛忆兵
《简明中国文学史》骆玉明
《李清照诗词文评选》陈祖美
《李煜李清照词品读》周仕惠、徐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