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和鼓楼

合集下载

广西名胜古迹

广西名胜古迹

广西名胜古迹广西历史悠久,古人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水利工程、石刻、墓葬等古文物及革命斗争纪念遗址众多。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广西名胜古迹,欢迎大家阅读。

最著名的侗族民族建筑程阳风雨桥又称“永济桥”,是广西最著名的侗族建筑,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以北20公里的林溪乡程阳村,建于1920年。

风雨桥为侗族人民来往憩息、避风雨之佳境,也是侗家青年聚会、恋爱之雅处。

它和鼓楼一样,同是侗乡的特有标志。

大圩古镇大圩古镇是广西古代“四大圩镇”之一。

大圩古镇始建于公元200年。

古老的大圩老街顺着漓江绵延2公里长,不宽的街道上铺着青石板,石板路两边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

大圩古镇在漓江东岸,父子岩东南,磨盘山北,距桂林23公里水程。

史载,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中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远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最。

大圩古镇曾名长安市、芦田市,通称大圩。

汉代已形成小居民点,北宋时已是商业繁华集镇,明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

其商业初兴于宋,曾设税官;中兴于明,清光绪三十一年《临桂县志》称“水陆码头”,抗日时期有“小桂林”之称,赶圩人数高达1万余人,泊船多达二、三百艘,地方商业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

扬美古镇扬美古镇,位于南宁市的西南部,距离南宁市区仅36公里,公路、水路、铁路俱通过这里。

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繁荣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自建镇到民国年间,一直是近百公里范围的商品集散地,繁荣一时,素有“小南宁”之称。

扬美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遍布全镇,现有二百多处,大多分布在古镇内的各街巷里,特色鲜明的明清民居有的还完好无损,因此今天又得名“扬美古镇”。

以古镇、老街、碧水、金滩、奇石、怪树著称,也是辛亥革命党人黄兴、梁烈亚进行革命活动的根据地。

现有700余栋明清建筑。

保留较为完整的景点有:清代一条街、明代民居、魁星楼、黄氏庄园、古埠码头等,扬美江滩以及周围的左江亦风景如画,其青坡怀古、剑插清泉、滩松相呼、雷峰积翠、亭对江流、金沙月夜、龙潭夕影、阁望云霞等八景尤负盛名。

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文化相关研究

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文化相关研究

191作者简介:刘冬(1977— ),女,汉族,广西柳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陈列展览。

侗族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

他们的村寨大多修在河溪两旁,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却创造了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等一大批优秀的物资和精神文化遗产,侗族文化的传承更多依靠的是物资文化和精神信仰。

侗族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侗族文化和精神信仰的重要的载体。

一、侗族风雨桥文化“风雨桥”在建筑史上称为廊桥或楼桥,俗称花桥,又称“福桥”,“风雨桥”这个称呼,是1965年郭沫若为广西三江县的程阳桥题诗——“艳羡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层高”以后,才广为流传的。

侗族风雨桥一般用大青石作桥墩,桥身为杉木结构,由桥梁、桥廊、桥亭组成,风雨桥一般长五、六十米,宽四、五米。

桥台上为长廊,长廊中绘有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奇花异草为题材的五彩绘画,既增加了桥的美感,又增加了桥的艺术价值。

侗族风雨桥另外还有对联、匾额和题词等,侗乡的风雨桥不仅可使人过桥、休息、避风雨,还可使人欣赏到侗家艺术。

风雨桥多建在村头寨尾,起着“堵风水,拦村寨”的作用,桥的中间阁楼往往设立神龛,神龛边必须背靠下游,面朝上游,这样神灵才能镇桥护寨。

现存著名风雨桥三江岜团风雨桥、三江程阳永济风雨桥、龙津桥、黎平孟彦镇风雨桥、黎平地坪风雨桥、通道回龙桥、龙胜平等风雨桥。

(一)侗族风雨桥是侗民族精神和信仰的载体侗族信仰万物有灵,信仰的神灵包括自然界的山神、土地神、水神、火神、天地神、日月神、雷神,侗族的祖母神“萨岁”,外来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道教。

在古代,侗族的经济生活主要来源于水田和山林,因此村寨选址多依山傍水,村寨后的山为神山,为村寨的“养寨山”、“龙山地脉”,禁止砍伐,而村前的河流里有水神,会给村寨带来财喜,但有时也会把财喜冲走。

出于保护村寨,阻挡不好的风水,拦下好的风水的目的,因此侗族多在村头寨尾建风雨桥。

简析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简析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简析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1.侗族传统建筑的发展现状侗族的传统建筑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雄伟的鼓楼、华丽的风雨桥、朴实的干栏民居不仅是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更是世界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大批建筑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风雨桥集亭、塔、廊、桥于一体,被建筑学家们成为“榫卯抵承梁柱体系之大观” 。

[1](P19)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江程阳乡马鞍寨的程阳永济桥,被称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专家学者赞美“她”为“清纯”建筑的杰出代表。

“她”造型丰富、体态雄伟,结构复杂,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以杉木凿榫衔接而成,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侗族的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文化的精华,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

[2 ](P1)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贵州增冲鼓楼为一座八角攒尖塔式纯木构建筑,宽高尺寸比例十分协调,造型独特的双叠顶造型,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堪称鼓楼中的典范。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侗族传统建筑受到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和严峻挑战,独具特色的侗族传统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传统的技艺和建筑装饰艺术因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逐渐衰败,甚至面临退出时代发展的舞台的危险。

2.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市场化传统建筑的保护是指保护传统建筑(单体或群体)维持、修复、重建和再利用等积极的行为,也包括文化意义的行动,它包含“搁置一旁、置之不理”等消极行为。

[3](P163)笔者认为对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维持、修复、重建等方法,对侗族传统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将其精髓发掘出来、传承下去,使侗族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利用现代设计市场化、经济化、大众化的优势让侗族传统建筑独特的建筑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喜爱,使之长久的存在,即使千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仍然能够看到这项古老的建筑艺术。

另一方面,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和环境艺术设计在经济化和市场化的推动下,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设计出来的作品日趋雷同,毫无新意可言,钢筋水泥、钢架结构、玻璃幕墙虽然让建筑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但是建筑使人感觉越发冰冷,相互之间的模仿和借鉴让每个城市的建筑都大同小异。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现有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寨门),一来装点宅寨,二来抵御外患。

寨内有禾堂,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

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

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花木点缀。

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

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

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不离八’’,或1.88丈,或l.68丈……杉、松为柱,杂木为枋,不用一铁一钉,全由卯榫嵌合。

附属建筑的配置,有“屋后有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

岩寨鼓楼简介

岩寨鼓楼简介

岩寨鼓楼是侗族鼓楼中的一种,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

鼓楼是侗族村寨中的重要建筑,被誉为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

岩寨鼓楼作为其中的代表,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美学价值,还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鼓楼一般为多层木结构建筑,以杉木凿榫衔接,不使用钉铆,结构精巧且稳固。

其外观形态独特,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或四角,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逐渐增大。

鼓楼内部中央通常有四根大柱作为主柱,支撑楼梁,外围则由多根小柱以榫衔接,形成稳固的结构。

在鼓楼的大梁上,通常会悬挂一面皮鼓,这也是鼓楼得名的由来。

岩寨鼓楼不仅在建筑结构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它是侗族村寨的集会议事中心,也是人们进行拜祭、休息和娱乐活动的场所。

此外,鼓楼还是处理村寨内部纠纷、明断是非的公堂,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击鼓聚众的指挥所。

青年男女也常在鼓楼内相互交往、谈情说爱。

在岩寨鼓楼前,通常有一块用青石板或卵石铺垫的场地,称为“鼓楼坪”,旁边往往还建有戏台。

在鼓楼坪上,侗族人民会进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赛芦笙、舞龙灯、踩歌堂、演侗戏等。

总的来说,岩寨鼓楼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展示了侗族人民的建筑智慧,也承载着丰富的侗族文化内涵。

它是侗族村寨的象征,也是侗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重要体现。

风雨桥的传说故事

风雨桥的传说故事

风雨桥的传说故事(风雨桥wind and rain bridge)是侗族非常出名的桥。

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

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

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

风雨桥亦称花桥、福桥,壮语叫“厅哒”。

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

是壮侗瑶民族的一种交通风俗,是杆栏式建筑发展及延伸,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筑物。

风雨桥通常由桥、塔、亭组成。

用木料筑成,靠凿榫衔接。

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

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

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

桥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结构的桥身、长廓和亭阁组合而成。

除石墩外,全部为木结构,也是不用一钉一铁,全用卯榫嵌合。

桥身以巨木为梁。

从石墩起,用巨木结构倒梯形的桥梁,抬拱桥身,使受力点均衡,桥面游廊宛如长龙。

游廊上建有三层或五层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桥亭三至五座。

桥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坐狮含宝形状。

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还配以彩画,点缀其上。

桥的长廓避间为过道,两旁铺设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

长廓两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或绘制神话故事彩画。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

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这一座座庞大的建筑物,横跨溪河,傲立苍穹,久经风雨,仍然坚不可摧。

------------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

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

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

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

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论侗族的建筑风格

论侗族的建筑风格

论侗族的建筑风格外国语学院08英语6班王玉杰0804014620侗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侗族聚居地多为山区且气候多雨潮湿,为防湿毒蛇虫兽的侵袭,底层不住人,只用来饲养家禽,安气、置柴草,放置农具和重物等。

侗族的建筑风格为干栏式建筑。

下面我将从侗族的风雨桥,吊脚楼和鼓楼这三方面介绍一下侗族的建筑风格。

风雨桥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非常有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这些建筑属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其结构之严谨,造型之独特,极富民族特色。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上乘的杉木楔子衔接,拔地而起。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苗寨喜欢靠山居住,所以侗寨大多数修在河边,溪边。

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等。

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

最具盛名的风雨桥是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马安寨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子,既可行人,又可躲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

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特制的油灰粘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以瓦为顶顶长廊桥身。

桥身用四根柱子将楼抬起,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翘起角楼亭、美丽、壮观。

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始建于19 12年,于1 92 4年建成,1982年被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阳桥为木石结构大桥,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77.76 米,桥道宽 3.75 米,桥面高11.52米。

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三)

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三)

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三)⼴西侗族⽊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构建筑营造技艺是⼴西三江县最出⾊的民族民间传统⽂化表现形式。

三国时期,侗族先⼈“依树积⽊,以居其上,名⽈⼲栏”,逐渐形成⽊构建筑营造技艺。

三将侗族⽊质建筑以风⾬桥、⿎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艺堪称⼀绝。

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柱连枋不⽤⼀颗铁打,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结合缜密,有极⾼的⼯艺和艺术价值。

⿎楼⼜称“罗汉楼”,矗于侗寨之中,⽴地顶天,成为侗家⼈的精神象征。

风⾬桥横卧江上,在侗族观念中是沟通阴阳两界的“⽣命之桥”和护寨纳财的“福桥”,因此不吝雕琢修饰,使其集亭、塔、廊、桥为⼀体,壮丽辉煌。

楼、桥上的各种图案及雕梁画栋寄托了侗族⼈民祈望风调⾬顺、五⾕丰登的美好愿望和美学追求,是侗族⽂化特殊的集中体现。

风⾬桥(模型)在桥上建廊,阁供路⼈避风⾬烈⽇或⼩憩。

故称风⾬桥。

展品程阳永济桥为⽬前保存最好、规模最⼤的风⾬桥。

⾦造桥(模型)⿎楼(模型)侗族⼀般聚族⽽居,⿎楼是族姓的形象标志。

展品为最富盛名的马胖⿎楼,以及被誉为“侗乡第⼀楼”的三江⿎楼。

代表性传承⼈杨似⽟河北永清秸杆扎刻河北永清秸杆扎刻,是出产于河北省永清县的⼀种精致的化民间扎刻艺⼈利⽤上乘的⾼粱秸杆,以卡尺、剪⼦、锥⼦、⼑⼦、⽵签和油灯为⼯具,靠⼿⼯攒装、扎刻蝈蝈笼、花灯及仿古建筑模型等观赏⼯艺品,技艺精美绝伦,突出地显⽰了民间艺⼈驾驭朴素的审美智慧和艺术创造⼒。

庆州⽩塔秸秆扎刻作品代表性传承⼈徐健湖北武汉⽊雕船模武汉⽊雕船模是出产于湖北武汉地区的⼀种传统雕塑艺术。

清末宜昌艺⼈龙启胜最初以⼩作坊从事船模制作各类⽊船,⼯艺精美考究,刻画细致⼊微,造型逼真传神。

制作⽊雕船模有设计、出料、放样、船体制作、零部件制作、髹漆、装配等主要⼯艺环节。

“镂空精梭”和“精⼯制模”是其技艺的精髓。

武汉⽊雕船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可以通过它认识和了解中国⾈船的建造技术和结构样式,具有⼀定的科学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和鼓楼
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

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筑物。

由桥、塔、亭
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干、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
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故名.其中三江风雨桥为世界上最长风雨桥,该桥不论高度、长度,还是外形设计,都堪称世界之最。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
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

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来自摄影师“左眼睛”的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