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实验三 絮凝沉降与沉淀池设计 仿真实验教学指导书
混凝沉淀法课程设计

混凝沉淀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混凝沉淀法的原理,掌握其基本操作流程。
2. 学生能掌握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主要因素,如pH值、温度、搅拌速度等。
3. 学生能了解混凝沉淀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混凝沉淀实验,熟练操作相关设备。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判断混凝沉淀效果,并提出优化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混凝沉淀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认识到混凝沉淀法在保护水资源、改善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在实验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3. 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和实践,使学生在掌握混凝沉淀法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环保意识。
课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混凝沉淀法基本原理:- 混凝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 混凝沉淀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步骤。
- 教材第四章第二节:混凝沉淀法基本原理。
2. 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 水质参数对混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如pH值、水温、浊度等。
- 混凝剂投加量、搅拌速度等操作条件的影响。
- 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
3. 混凝沉淀实验操作与应用:- 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混凝沉淀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
- 污水处理实例分析,了解混凝沉淀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教材第四章第四节:混凝沉淀实验及操作。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讲解混凝沉淀法基本原理,介绍混凝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第二课时:分析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讨论操作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絮凝反应池及初沉池操作规程

絮凝反应池及初沉池操作规程(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絮凝反应池及初沉池操作规程操作前,检查所有管道、阀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检查各加药设备的剂量泵、搅拌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检查电气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第一、药剂的配制及投放按照工艺设计要求,共投加三种药剂,他们分别是氢氧化钠、絮凝剂、混凝剂,分别叙述如下:1 、氢氧化钠——用于调节水质的 PH 值。
配药方式:按重量浓度的 20%-25%配置,即 1 份药 4 份水或1 份药 3 份水。
投加量:按 PH 值得要求控制。
启动期 PH 控制在,正常工作期 PH 控制在 7-8。
投加方式:可用专门配置的加药装置,剂量泵投加,也可在池内直接投加。
2、混凝剂——用于气浮装置的加药和二沉装置的加药。
药剂名称:聚合氯化铝(PAC)。
配药方式:按重量浓度的 10%-15%配置,即 1 份药 9 份水或1 份药 7 份水,药剂配好后开动搅拌器搅拌至均匀即可使用。
投加量:按水质指标试验后确定投加量,一般情况下按上述比例配制的药品投加量应在 20-50mg/L 范围内。
投加方式:用专门配置的加药装置,计量泵投加,也可在池内直接投加。
3、絮凝剂——用于气浮装置的加药和二沉装置的加药。
药剂名称:三号絮凝剂(聚丙酰胺 PAM)。
配药方式:按重量浓度的 1%-2%配置,即 1 份药 99 份水或 1 份药 98 份水。
药剂配好后开动搅拌器,至少搅拌小时使其熟化后方可使用。
投加量:按水质指标试验后确定投加量,一般情况下按上述比例配制的药品投加量应在 5-10mg/L 范围内。
投加方式:用专门配置的加药装置,计量泵投加。
第二、操作步骤1、将操作面板上各设备旋钮指向手动或自动,控制系统中各设备进入启动状态(手动方式,需手点启动按钮)。
做好开机记录。
2、根据在线监测的PH数值,加入适量配制好的碱液,启动搅拌系统,调整到规定的PH值。
仿真实验三絮凝沉降与沉淀池设计仿真实验教学指导书

仿真实验三 絮凝沉降与沉淀池设计实验目的:絮凝沉降实验是研究浓度一般的絮凝颗粒的沉降规律。
一般是通过几根沉降柱的静沉实验获取颗粒沉降曲线。
为污水处理工程某些构筑物的设计和生产运行提供重要依据。
1.加深对絮凝沉降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降规律的理解。
2.掌握絮凝试验方法,并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降曲线。
3.能够结合絮凝沉降规律进行沉淀池设计因素的分析。
实验要求:(1)学习和掌握絮凝沉降试验方法;(2)观察沉淀过程,加深对絮凝沉降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3)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絮凝沉降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絮凝沉降关系曲线。
(4)根据絮凝沉降关系分析沉淀池的设计因素,给出专业的分析、结论。
实验原理:絮凝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会互相碰撞形成新的颗粒,其尺寸、质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沉速也加大,水处理工艺中的许多沉淀都属于絮凝沉淀。
絮凝颗粒的沉淀轨迹是一条曲线,且难以用数学方法表达,因此要用实验来确定必要的设计参数。
絮凝沉降与自由沉降不同,去除率不仅与颗粒的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取样不但要考虑时间,而且要考虑取样的位置。
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因此需要使用具有多个取样口的沉淀柱来进行沉淀性能测定。
在不同的沉淀时间,从不同水深取出水样,测出悬浮物浓度,计算悬浮物去除率。
将这些去除率绘于相应的深度与时间的坐标上。
再绘出等去除率曲线。
最后借助于这些等去除率曲线,计算对应于某深度和停留时间的悬浮物去除率。
絮凝沉淀采用的方法是纵深分析法。
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1n T n T 1T 2T 2T 1T 1T -+++++-++-+-+=ηηηηηηηηHh H h H h n 其中:η——沉降高度为H 、沉降时间为T 时沉淀柱中颗粒的总去除率;T η——沉降时间为T 时,沉降高度H 处被全部去除的颗粒的去除率,这部分颗粒具有沉速;T H u u /0=≥H ——沉淀高度(0、H 3、H 2、H 1、H 0),由水面向下量测取样口位置;h ——沉淀时间 T 对应各等效率曲线间中点的高度(h 1、h 2…h n )。
《水工程实验技术》实验指导书

福建工程学院实验指导书课程名称:水工程实验技术学院: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专业、班级:给排水实验一 自由沉降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颗粒自由沉淀试验的方法;(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自由沉降曲线。
去除率~沉速曲线(η~u 曲线)、去除率~时间曲线(η~ t 曲线)和未被去除颗粒百分比~沉速曲线(P ~u 曲线)。
二、实验原理浓度较稀、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自由沉淀的特点是:沉降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 公式。
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0000)1(P sdP u u P η 其中: η —— 总去除率P 0 、P —— 未被去除颗粒的百分比 u s 、u 0 —— 沉淀速度 实验用沉淀柱进行,如图3-1。
初始时,沉淀时间为0,悬浮物浓度为C 0,去除率η=0。
设水深为H (实验时为水面到取样口的垂直距离),在t i 时间能沉到H 深度的最小颗粒d i的沉速可表示为:ii t Hu =。
实际上,沉淀时间t i 内,由水中沉至柱底的颗粒是由两部分颗粒组成,即沉速i s u u ≥的那一部分颗粒能全部沉至柱底,同时,颗粒沉速i s u u <的颗粒也有一部分能沉到柱底,这部分颗粒虽然粒径很小,沉速i s u u <,但这部分颗粒并不全在水面,而是均匀分布在整个柱内,因此,只要在水面一下,它们下沉至池底所用的时间小于或等于沉速u i 的颗粒由水面降至池底所用的时间t i ,则这部分颗粒能从水中被去除。
在 t i 时间,取样点处实验悬浮物浓度为C i ,沉速i s u u ≥的颗粒的去除率:000011i i i C C C P C C η-==-=-,其中,0C CP i i =表示未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
绘制 P ~u i 关系曲线,可知121212000C C C C P P P C C C -∆=-=-=,P ∆是但选择的颗粒沉速由u 1降至u 2,即颗粒粒径有d 1减到d 2时,此时水中所能多去除的,粒径在d 1~d 2间的那部分颗粒的百分比。
动态混凝、气浮实验指导书

实验四动态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模型的模拟试验,进一步了解动态混凝装置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掌握动态混凝装置的运行操作方法。
(3)了解动态混凝装置运行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实验流程图:pH调解液箱混凝液箱↓ ↓计量泵计量泵↓ ↓原水→中和池→絮凝反应池→斜板沉淀池→ 后水箱→ 出水中和池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水中的pH值,使之在絮凝时达到最佳混凝状态。
絮凝反应池的作用是通过添加混凝剂及助凝剂是水中难以沉淀的胶体颗粒相互接触,长大至能自然沉淀的程度。
斜板沉淀池是由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一般60’左右)的众多斜板放置于沉淀池中构成的,其中的水流方向从下向上流动或从上向下或水平方向流动,颗粒则沉淀于斜板底部,当颗粒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便自动滑下。
斜板沉淀池在不改变有效容积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沉淀面积,提高颗粒的去除效率,将板与水平面搁置到一定角度放置有利于排泥,因而斜板沉淀池在生产实践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按照斜板沉淀池中的水流方向,斜板沉淀池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异向流斜板沉淀池水流方向与污泥沉降方向不同,水流向上流动,污泥向下滑,异向流斜板沉淀池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2.同向流斜板沉淀池水流方向与污泥沉降方向相同,与异向流相比,同向流斜板沉淀池由于水流方向与沉降方向相同,因而有利于污泥的下滑,但其结构较复杂,应用不多。
3.横向流斜板沉淀池斜板沉淀池在长度方向布置其斜板,水流沿池长方向横向流过,沉淀物沿斜板滑落,其沉淀过程与平流式沉淀池类似。
4.双向流斜板沉淀池在沉淀池中,既有同向流斜板又有异向流斜板组合而成的斜板沉淀池。
斜板沉淀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见图1。
斜板沉淀池一般由清水区(集水分流)、斜板区、配水区、积沉区几个部分组成,在工艺方面有以下特征:①沉淀效率离;②停留时间短;③占地面积省;④建设费用较高。
本实验采用了异向流斜板沉淀模型装置。
实验在进行时,首先开启水泵,原水先流入中和池,在搅拌的同时用计量泵向里面加入相应的酸或碱进行中和;之后进入絮凝池,在搅拌的同时用计量泵向里面加入相应的混凝剂进行絮凝反应;最后进入斜板沉淀池底部中间的穿孔配水管,然后上向流穿过一组斜板到达沉淀池上部的清水区,污泥在斜板上沉积,最后滑下池底,由穿孔排泥管定期排放,而清水则在沉淀池顶部的穿孔集水槽汇集,然后由出水管输出。
絮凝沉降实验

絮凝沉降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絮凝沉淀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沉淀规律的理解;2、掌握絮凝实验方法,并能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静沉曲线。
二、实验原理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600~700mg/L 以下的絮状颗粒的沉淀属于絮凝沉淀,如给水工程中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初沉池内的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
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是一变速。
静沉中絮凝沉淀颗粒去除率的计算基本思想与自由沉淀一致,但方法有所不同。
自由沉淀采用累积曲线计算法,而絮凝沉淀采用的是纵深分析法,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
式中:E ——沉降高度为H 、沉降时间为T 时沉淀柱中颗粒的总去除率; E T ——沉降时间为T 时,沉降高度H 处颗粒的去除率; H ——沉淀高度(0、H 3、H 2、H 1、H 0),由水面向下量测; h ——沉淀时间T 对应各等效率曲线间中点的高度(h 1、h 2...h n )。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 有机玻璃沉淀柱 内径D =100mm 高H=2000mm实验流程图四、实验方法与操作)()()(112211-++++-++-+-+=+n T E n T T T T T E E Hh E E H h E E H h E E n T 沉降塔至沉降塔至地沟溢流D N 40水泵至地D N 15沉降塔D N 15D N 20低位水箱D N 20搅流回拌沟1、检查实验流程;2、准备预测水样;3、关闭沉淀柱总进水阀、各柱进水阀和排空阀;4、开启水泵出水阀和回流阀;5、开启水泵,通过回流搅拌水样;6、待水样搅匀后取样测定原水悬浮物浓度SS0值;7、关闭回流阀,同时打开沉淀柱总进水阀和各柱进水阀,调节开度,保证以相同的速度向1~4沉淀柱内进水;8、当水位达到溢流孔时,关闭各进水阀,同时记录各柱沉淀开始时间;9、当达到各柱相应的沉淀时间时,在该柱上下各采样口同时取样,并测定水样悬浮物浓度;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表1 絮凝沉淀实验记录表日期:水样初始悬浮物浓度SS 0(mg/L):柱号#沉淀时间min取样编号#SSmg/Lmg/L取样点有效水深m1201-1…1-5240 2-1…2-5360 3-1…3-54 804-1…4-5表2 各取样点悬浮物去除率值E121·2·204020400.350.34 77.81 82.85 89.490.640.19 60.12 79.66 86.790.932.23 51.53 72.60 81.751.224.78 43.21 69.94 70.241.521.75 28.41 64.24 59.081、绘制等效率曲线;(1)以沉淀时间t为横坐标,以取样深度H为纵坐标,将各取样点的去除率绘于坐标纸上;(2)用内插法绘出等去除率曲线。
化原仿真实验操作手册-

化工原理实验仿真系统操作手册实验7、吸收实验(流程一)一、实验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用压降对气速作图得到一条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aa 线)。
而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下(C 点以前)压降也比例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 段)。
随气速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 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大,(图中cd 段)。
到液泛点(图中d 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测定填料塔的压降和液泛速度,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和确定填料塔的适宜制作范围,选择合适的气液负荷。
2、传质实验:填料塔与板式塔内气液两相的接触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板式塔中,两相接触在各块塔板上进行,因此接触是不连续的。
但在填料塔中,两相接触是连续地在填料表面上进行,需计算的是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的高度。
填料层高度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以及等板高度法等。
总体积传质系数K Ya 是单位填料体积、单位时间吸收的溶质量。
它是反映填料吸收塔性能的主要参数,是设计填料高度的重要数据。
本实验是用水吸收空气-氨混合气体中的氨。
混合气体中氨的浓度很低。
吸收所得的溶液浓度也不高。
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可以认为服从亨利定律(即平衡线在x-y 坐标系为直线)。
故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相应的传质速率方程式为:m p a Y A Y V K G ∆∙∙=所以 )/(m p A a Y Y V G K ∆∙=其中23112311ln )()(e e e e m Y Y Y Y Y Y Y Y Y -----=∆ 式中G A —单位时间内氨的吸收量[kmol/h]。
K Ya —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m 3·h]。
V p —填料层体积[m 3]。
△Y m —气相对数平均浓度差。
混凝实验设计方案

混凝实验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张泽于石飞龙指导老师:周子鹏一、方案要求1.准备好实验设备和仪器2.准备好实验试剂,计算好实际用量3.设计好实验表格4.写好详细的实验步骤5.认真做实验6.数据处理二、实验设备、仪器1. 调速六联搅拌机1台2. 500ml矿泉水瓶6只3. 100ml烧杯8只4. 5ml移液管1只5. 1ml移液管1只6. 取样管1只7. 吸耳球1个8. 温度计(0-50℃)1只9. 500ml量筒1个10. 浊度仪(或分光光度计)1台11. 酸度计1台12.注射筒(50ml)1只三、实验试剂及用量本实验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
三氯化铁(10g/L),最大用量1g盐酸(10%)氢氧化钠(10%)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待定),最大用量1g四、详细实验步骤1、确定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最小投加量本实验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值,记录在表1中。
(2)用一个500 ml的烧杯,取200 ml原水,并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六联搅拌机上。
(3)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铁,每次加入1.0 ml,同时进行搅拌(中速150r/min,5min),直至出现矾花,在表1中记录投加量。
(4)停止搅拌,静止10min。
(5)根据测得的浊度确定最小投加量,助凝剂的最小投加量是零。
2、确定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1)用6个1000 ml烧杯,分别取800 ml原水,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六联搅拌机上。
(2)将混凝剂按不同投量(依次按最小投量的25%~100%的剂量)分别加入到800 ml原水样中,利用均分法确定此组实验的六个水样的混凝剂投加量,记录在表2中。
(3)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300 r/min,0.5 min;中速搅拌150 min,5 min;慢速搅拌70r/min,10 min。
(4)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
停止搅拌,静止沉淀10 min,然后用50 ml注射筒分别抽出6个烧杯中的上清液,同时用浊度仪测定水的剩余浊度,记录在表2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真实验三 絮凝沉降与沉淀池设计
实验目的:絮凝沉降实验是研究浓度一般的絮凝颗粒的沉降规律。
一般是通过几根沉降柱的静沉实验获取颗粒沉降曲线。
为污水处理工程某些构筑物的设计和生产运行提供重要依据。
1.加深对絮凝沉降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降规律的理解。
2.掌握絮凝试验方法,并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降曲线。
3.能够结合絮凝沉降规律进行沉淀池设计因素的分析。
实验要求:
(1)学习和掌握絮凝沉降试验方法;
(2)观察沉淀过程,加深对絮凝沉降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3)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絮凝沉降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絮凝沉降关系曲线。
(4)根据絮凝沉降关系分析沉淀池的设计因素,给出专业的分析、结论。
实验原理:
絮凝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会互相碰撞形成新的颗粒,其尺寸、质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沉速也加大,水处理工艺中的许多沉淀都属于絮凝沉淀。
絮凝颗粒的沉淀轨迹是一条曲线,且难以用数学方法表达,因此要用实验来确定必要的设计参数。
絮凝沉降与自由沉降不同,去除率不仅与颗粒的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取样不但要考虑时间,而且要考虑取样的位置。
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因此需要使用具有多个取样口的沉淀柱来进行沉淀性能测定。
在不同的沉淀时间,从不同水深取出水样,测出悬浮物浓度,计算悬浮物去除率。
将这些去除率绘于相应的深度与时间的坐标上。
再绘出等去除率曲线。
最后借助于这些等去除率曲线,计算对应于某深度和停留时间的悬浮物去除率。
絮凝沉淀采用的方法是纵深分析法。
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
()()()1n T n T 1T 2T 2T 1T 1T -+++++-++-+-+=ηηηηηηηηH
h H h H h n 其中:η——沉降高度为H 、沉降时间为T 时沉淀柱中颗粒的总去除率;
T η——沉降时间为T 时,
沉降高度H 处被全部去除的颗粒的去除率,这部分颗粒具有沉速;T H u u /0=≥
H ——沉淀高度(0、H 3、H 2、H 1、H 0),由水面向下量测取样口位置;
h ——沉淀时间 T 对应各等效率曲线间中点的高度(h 1、h 2…h n )。
上式可解读为,沉淀柱中颗粒的总去除率η由两部分组成,沉速T H u u /0=≥颗粒被全部去除,沉速0u u <的颗粒只有部分被去除。
在不同水深的这些颗粒的沉淀效率也不相同,也是大的沉淀快,小的沉淀慢。
实验内容与操作步骤:
(1) 絮凝沉降操作流程如下列图1所示:
图1:絮凝沉降仿真实验的操作流程(2)絮凝沉降实验装置及面板如下图所示:
图2:絮凝沉降仿真实验虚拟设备面板
(3)絮凝沉降虚拟仿真实验
1.点击选择原水来源和设置原水浓度SS(mg/L);
2.设计“沉淀柱取样口”的位置:“沉淀柱”的总高度可通过鼠标直接点击“水深标尺”最大量程的数值进行修改;“水深标尺”以水面高度为“0”,当沉淀柱的水未注满时,“水深标尺”的取值无意义。
“沉淀柱”侧面共设5个“取样口”,其安装位置由“位置控制量h1、h2...h5(m)”控制,修改 h1、h2...h5的数值,对应的“取样口”会自动调整到该位置。
3.输入数据,设定沉淀时间,每改变一次时间,需要依次点击5个“取样阀门”,进行取样操作;然后点击“数据写入”按钮,便可在“实验记录表”中留下该时刻对应的一组实验记录。
5.“计时钟”的量程由沉淀“实验总时间”确定,“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值可以是SS 浓度值(mg/L)或百分率(%)表达,由“拨动开关”确定。
6.当未进行采样,或水面高度未达到“0”位时,点击“数据写入”按钮,会出现提示,这时只需要加满实验用水,或实施5个“取样口”的采样操作,即可恢复正常。
7.按照事先制定的实验方案,完成多个时间点的采样测定,获得具有足够数据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8.全部检测完成后,按下“数据存盘”按钮保存的数据;保存数据的文本文件名在“文件名对话框”中予以指定;使用“数据清除”按钮清除“实验记录表”以便进行下一次实验。
9.絮凝沉淀实验最直接的目的在于为沉淀池设计提供依据,点击“沉淀池设计”按钮,会运行“沉淀池设计及絮凝沉降结果应用”程序,如图3所示。
10.全部实验完成后按下“Stop”键退出。
图3:沉淀池设计及絮凝沉降结果应用的程序界面
(4)沉淀池设计:
1.沉淀池可设计成矩形或园形,操作“选择沉淀池形”开关可显示矩形沉淀池的“长、宽、深”或幅流沉淀池的“直径、中心深、底坡”输入窗,以便设计数据;
2.“拨动开关”用于指定二沉池设计控制准则,选择是根据原水的经验水质数据,还是污泥的沉降指数“SVI”数值,实施设计;
3.设置原水中污泥浓度值“g/L”,进入二沉池的原水流量(M3/h),和二沉池底排出的污泥流量(M3/h);
4.在虚拟仪器中显示出,设计工况下二沉池出水的 SS 数值,回流污泥浓度“g/L”,外排污泥浓度与停留时间SRT关系图,面积负荷与去除率关系图;图中清楚地显示出设计工况点与技术参数曲线的相关关系,设计中应讨论的其他主要技术参数也在各自的数据窗中予以显示。
(5)操作练习1:絮凝沉降虚拟仿真实验
进行纺织厂泥水絮凝沉降性能的测定,确定在深度:0.5,1.1,1.7,2.3,2.9m 处设置采样口,实验中实际获得的是在这些采样口获得样品的 ss 浓度值 (mg/L),完成实验记录如表1;在电子表格 Excel 使用实验记录表,在“B15”单元格输入公式
“=($B$3-B6)/$B$3*100”后用填充柄扩展填充至“B15:K19”的整个区域,可方便地计算出全部去除百分率(%)
表1:指定深度和时间的 ss 测定值 (mg/L)记录表
图4:等百分去除率曲线图
借助于等百分去除率曲线图4,计算对应于深度2.5m和停留时间30min的沉淀池的悬浮物去除率,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图5:等百分去除率图
(6)操作练习2(选择):市政污水厂与焦化厂泥水絮凝沉降性能的测定与比较
要求:
1.沉淀柱水深设计为4m,5 个采样口的深度为0.8m、1.4m、
2.0m、2.8m、
3.6m,原水分别来自市政污水厂和焦化厂,SS 浓度为 1800 m g/L;
2.按照操作练习1的要求完成全部工作内容。
(7)操作练习3(选择):市政污水厂沉淀池的可视化设计
市政污水厂沉淀池的处理水流量300(M3/h),污泥浓度1.6g/L,设计幅流沉淀池,要求出水ss 浓度小于50mg/L。
实验分析与讨论:
1、絮凝沉降实验中,沉淀柱的直径设置对沉淀实验有何影响,如何估算采样消耗的水量;
2、选择某一有效水深H,过H做水平轴的平行线,与各去除率相交,再根据公式计算不同沉淀时间的总去除率;
3、絮凝沉降与自由沉降有哪些不同?
4、参照自由沉降的数据处理,以沉淀时间t为横坐标,η为纵坐标,绘出不同有效水深H的η-t关系曲线和η-u关系曲线,形状上会有何变化。
5、两种不同性质的污水经絮凝沉淀实验后,所得同一去除率的曲线不同,试分析其原因,并加以讨论。
补充: “等百分去除率图”的绘制:
“等百分去除率图”的绘制始终是絮凝沉降实验数据处理中一项困难的任务,事实上只要制作成Excel模板,即可轻松解决。
在 Excel 中绘制的“等百分去除率图”实际上是5个系列的XY函数图,其 X坐标为时间,所有的Y 坐标数据均为深度,如下图所示,关键在于在对应的数据标记处,链接了单元格内容为“百分去除率”的“数据标签”,“B4:K8”单元格内容更新后,自动获得新的“等百分去除率图”,当然数据源中的“时间”和“深度”也是与初始设置相互链接,同步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