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沉淀实验

合集下载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污水絮凝处理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污水絮凝处理技术,通过添加絮凝剂,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会萃成较大的絮凝体,以便于后续的沉淀和过滤处理,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二、实验原理污水絮凝处理是利用絮凝剂与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絮体,使其会萃成较大的颗粒,便于后续处理。

常用的絮凝剂有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

无机絮凝剂主要是金属盐类,如铝盐、铁盐等;有机絮凝剂主要是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絮凝剂、试管、移液管、搅拌器、离心机等。

2. 取一定量的污水样品,并进行初步处理,如去除大颗粒杂质。

3. 将处理后的污水样品均匀分装到若干试管中。

4. 在每一个试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絮凝剂,并进行充分混合。

5. 将试管放置在搅拌器中,以一定的速度搅拌一段时间。

6. 住手搅拌后,观察试管中絮凝体的形成情况,并记录下来。

7. 将试管放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使絮凝体沉淀到底部。

8. 取出离心后的试管,观察沉淀的颜色、形态等,并记录下来。

9. 对离心后的上清液进行浊度测定,以评价絮凝效果。

10.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所得到的数据,可以绘制出不同絮凝剂浓度与絮凝效果的关系曲线图。

通过分析图形,可以得出最佳絮凝剂浓度,以及絮凝效果与浓度的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直接接触絮凝剂和污水样品。

2. 实验前要准确称量絮凝剂,避免过量或者不足。

3.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试管内的温度和搅拌速度一致,以减少实验误差。

4.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避免交叉污染。

5. 实验结果应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六、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絮凝剂,比较其絮凝效果的差异。

2. 可以研究不同污水样品的絮凝特性,比较其对絮凝剂的响应情况。

3. 可以探索不同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如温度、pH值等。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污水絮凝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为实际污水处理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混凝沉淀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混凝沉淀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水处理方式,可以将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等杂质去除,从而使水质得到改善。

本文就混凝沉淀实验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实验原理混凝沉淀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混凝剂与悬浮物或有机物形成絮凝体,然后通过沉淀或过滤的方式将其去除。

混凝剂一般是一些带正电荷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丙烯酰胺、聚电解质等,它们能够吸附水中的负离子和颗粒物,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大量的絮凝体。

随着絮凝体的增大,它们的密度也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一个沉淀层,从而使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得到去除。

二、实验步骤1、制备混凝剂溶液:取一定量的聚丙烯酰胺、硫酸铝钾等混凝剂,依次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搅拌至均匀即可。

2、制备原水:取适量的自来水或污水,在室温下搅拌均匀。

3、加入混凝剂溶液:将混凝剂溶液缓慢加入原水中,同时用玻璃杆轻轻搅拌,使混凝剂和水充分混合。

4、沉淀: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水中的悬浮物是否得到沉淀。

如果饱和度较高,可以加入一些碳酸钠调节pH值,促进沉淀的形成。

5、过滤:对于无法沉淀的悬浮物或有机物,可以通过过滤的方式进行去除。

选取一定的滤纸或过滤膜,在上面放置漏斗,将水过滤出去即可。

三、实验注意事项1、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节,避免浪费和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2、加入混凝剂时,应缓慢加入,并注意搅拌均匀,以充分发挥其混凝效果。

3、沉淀时,应注意观察沉淀的形成情况,及时调整pH值,促进沉淀的形成。

4、过滤时,选择合适的滤纸或过滤膜,避免粘附和遗漏。

5、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实验仪器和工具,以避免留下污染物和影响下次实验。

四、实验结果混凝沉淀实验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沉淀效果和悬浮物或有机物去除率上,通常采用浊度或残留物质含量等指标进行评价。

沉淀效果越好,悬浮物或有机物去除率也越高,说明混凝沉淀实验的效果越好。

五、实验应用混凝沉淀实验广泛应用于各类水处理工艺中,如自来水厂、废水处理厂、地下水处理等。

它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降低水中的浊度、COD、BOD等污染指标,从而保障水质安全和环境健康。

实验1 絮凝实验室试验

实验1  絮凝实验室试验

实验1 絮凝剂实验室试验
1.方法提要:向待处理的污泥中投加一定量的絮凝剂,进行反
应、静止,测定沉淀容积比和上液透光率,评价絮凝剂的性能。

2.仪器和设备
2.110ml刻度移液管或10ml注射器
2.2250ml烧杯、250ml量筒
2.3计时器(秒表)
3.絮凝剂溶液的配制:浓度1‰配制
称取样本药剂0.1000g和量取100mL水于烧杯中,在常温下用磁力搅拌器溶解,搅拌时间40min。

4.操作步骤
4.1 取200mL污泥加入250mL烧杯中。

4.2 向烧杯中加入定量样本药液,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快速(定速)搅拌2min,慢速(定速)搅拌4min,然后倒入250mL量筒,静置沉淀10~20min时,计算沉淀容积比,同时取定量上液测定其透光率(测平行双样,取平均值)。

絮凝沉淀实验报告

絮凝沉淀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絮凝沉淀实验报告篇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颗粒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过实验学习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和ct/co~u 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沉淀絮凝、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4类。

本实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

实验用沉淀管进行。

设水深为h,在t时间内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vh/t。

根据给定的时间to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o。

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就可以全部去除。

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co则沉淀率=(co-ct)/c03100%在时间t时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u:u=(h310)/(t360)(mm/s)式中:c0——原水中所含悬浮物浓度,mg/lc1————经t时间后,污水中残存的悬浮物浓度,mg/l;h——取样口高度cm;t——取样时间,min。

三、实验步骤1、做好悬浮固体测定的准备工作。

将中速定量滤纸选好,放入托盘,调烘箱至105±1℃,将托盘放入105℃的烘箱烘45min,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30min,在1/10000天平上称重,以备过滤时用。

2、开沉淀管的阀门将软化淤泥和水注入沉淀管中曝气搅拌均匀。

3、时用100ml容量瓶取水样100ml(测得悬浮物浓度为c0)记下取样口高度,开动秒表。

开始记录沉淀时间。

4、时间为5、10、15、20、30、40、60min时,在同一取样口分别取100ml水样,测其悬浮物浓度为(ct)。

5、一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必须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采用二者的平均值。

6、已称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烘箱,重复实验步骤(1)的工作。

废水絮凝沉降实验

废水絮凝沉降实验

废水絮凝沉降实验一、实验目的1. 实验本实验,选择最佳凝剂的类型。

2. 学会确定某水样的最佳混凝剂条件(包括最佳投药剂量、最最佳pH值)的方法。

3. 加深对混凝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水中的胶体颗粒均带负电,胶粒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和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等三种因素使胶粒不能相互聚结而长期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三者中的静电斥力影响最大。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电荷,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少。

此时,布朗运动由稳定因素转变为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料的吸附凝聚。

同时,由于双电层状态的存在而产生的水化膜,也会因投加混凝剂降低电位,而使水化作用减弱。

混凝剂水解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作用,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胶粒,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料稳定因素的过程叫做脱稳。

胶稳后的脱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欲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混凝剂直至较形成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混凝过程中,不仅受水温、投加剂的量和水中胶体颗粒浓度的影响,还受水中的pH值的影响。

如pH值过低(小于4),则所投混凝剂的水解受到限制,其主要产物中没有足够的羟基(OH)进行桥联作用,也就不容易生成高分子物质,絮凝作用较差。

如果pH值高(大于9时),它又会出现溶解,生成带电荷的络合离子,不能很好地发挥混凝作用。

另外,混凝过程中的水力条件对絮凝体的形成影响极大,整个混凝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混合和反应。

混合阶段要求使药迅速而均匀的扩散到全部水中,以创造良好的水解和聚合条件,因此,混合要求快速而剧烈搅拌,在几秒钟内完成;而反应阶段则要求混凝剂的微粒通过絮凝形成大的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絮凝体,因此,搅拌强度或水流速度随絮凝体的结大而逐渐降低,以免大的絮凝体被打碎。

本实验水流速度及搅拌速度已确定,可不考虑水力条件的影响。

水厂絮凝沉淀实验报告(3篇)

水厂絮凝沉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水厂絮凝沉淀工艺的基本原理,掌握絮凝沉淀实验的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絮凝剂对水中悬浮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为实际水厂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絮凝沉淀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通过向水中投加絮凝剂,使悬浮物颗粒相互碰撞、聚集,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加快沉降速度,达到去除水中悬浮物的目的。

实验中主要研究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自来水、硫酸铝、硫酸铁、氢氧化钠、pH试纸、搅拌器、烧杯、漏斗、滤纸、电子秤等。

2. 实验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秒表、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用水:取一定量的自来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实验所需范围。

2. 确定实验参数:根据实验目的,设置不同的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实验参数。

3. 投加絮凝剂:向实验用水中投加适量的絮凝剂,充分搅拌,使絮凝剂与悬浮物充分接触。

4. 沉淀:将搅拌后的混合液静置沉淀,观察沉淀情况。

5. 取样:在沉淀后,取上层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悬浮物浓度。

6.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各参数及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去除率提高幅度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絮凝剂投加量过多,会导致絮体过大,沉降速度过快,部分絮体在沉降过程中破碎,降低去除率。

2. pH值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pH值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pH值对絮凝剂的水解反应有显著影响,合适的pH值有利于絮凝剂水解,提高絮凝效果。

3. 搅拌速度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搅拌速度的提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搅拌速度越快,絮凝剂与悬浮物接触越充分,有利于絮凝反应进行。

絮凝剂沉降实验

絮凝剂沉降实验

絮凝剂沉降实验
一﹑实验目的
浓缩池溢流样在相同时间内加絮凝剂与自由沉降的时间;
二、实验器材
溢流样、量筒、电子秤、计时器、塑料桶(5L);
三、实验药剂
聚丙烯酰胺(分子量1200万以上);
四、实验步骤
1、取干排旋流器溢流样于5L塑料桶中,搅拌、混匀;
2、分别取溢流样放入1000ml量筒中,按取样顺序编为为1#、2#、3#;
3、将1#、2#、3#样品同时放置在试验台上;
4、将配制好的3‰聚丙烯酰胺溶液(将称好的3g聚丙烯酰胺加入1000ml水中,搅拌均匀)分别加入1#、2#试样,3#试样不变;
5、分别在5分钟、10分钟、15分钟观察1#、2#、3#试样的沉降数值;
五、实验结果
1
2
3
1#、2#样品在5 min 沉淀高度为80 mm,随着时间的增加数值不变,已完全沉淀;3#样品在5min沉淀高度为40 mm,在15min后3#样品沉降物高度为70mm,接近于完全沉淀;
六、现场运行建议
山东的絮凝剂厂家取溢流样品带走,至今没有给出答复;汉冶没有做现在实验;焦作亿生做现场实验,并同意现场使用絮凝剂,来进行工业试验。

经工业试验,焦作亿生公司聚丙烯酰胺沉降效果可以满足现生产要求,建议使用此厂家产品。

实验三 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三  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三 混凝沉淀实验混凝沉淀实验是给水处理的基础实验之一,被广泛地用于科研.教学和生产中。

通过混凝沉淀实验,不仅可以选择投加药剂种类.数量,还可以确定其他混凝最佳条件。

一 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使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处的。

清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做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加混凝剂[342)(SO Al ]直至形成较大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从胶体颗粒变成较大的矾花是一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可划分为混合反应两个阶段,混合阶段要求浑水和混凝剂快速均匀混合,一般来说,该阶段只能产生用眼睛难以看见的微絮凝体;反应阶段则要求将微絮凝体形成较密实的大粒径矾花。

(配药)1、配1%的342)(SO Al 溶液.2、如果取10mg/l 的342)(SO Al100ml 烧杯中称取10mg 342)(SO Al =用移液管移取1ml 的1%342)(SO Al 溶液.二. 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和过程,混合及反应的作用。

2.确定水样的混凝剂最佳投量及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三.仪器设备及药品混凝搅拌机一台,浊度仪一台,酸度/离子计一台,电子调速搅拌机一台,秒表(平表也可)一块,温度计,1000ml 烧杯,100ml 烧杯,移液管,吸耳球,1000ml 量筒,混凝剂(硫酸铝或碱式氯化铝),氢氧化钠,盐酸等。

四.实验组织实验分6小组,每组6人。

五.实验步骤1. 熟悉搅拌机操作步骤,选择适宜的混合搅拌转速(300转/分),混合时间30秒,反应搅拌转速100转/分,反应时间10分钟,慢速搅拌转速50转/分,反应时间10分钟。

2. 测定水样的温度,浊度及pH 值,将水样分为3桶,每2组用一桶,除1,2组外,其他四组分别用NaOH 或HCl 对水样的pH 进行调整(pH 约等于10,5.5,8.5)并记录调整后的pH 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项目名称:絮凝沉淀实验
(所属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
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合作者:指导教师:
本实验项目成绩:教师签字: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絮凝沉淀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絮凝实验方法,并能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淀静沉曲
二、实验原理
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600~700mg/L以下的絮状颗粒的沉淀属于絮凝沉淀,如给水工程中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初沉池内的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

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是一变速。

这里所说的絮凝沉淀颗粒沉速,是指颗粒沉淀平均速度。

在平流沉淀池中,颗粒沉淀轨迹是一曲线,而不同于自由沉淀的直线运动。

在沉淀池内颗粒去除率不仅与颗粒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沉淀柱不仅要考虑器壁对悬浮物沉淀的影响,还要考虑柱高对沉淀效率的影响。

静沉中絮凝沉淀颗粒去除率的计算基本思想与自由沉淀一致,但方法有所不同。

自由沉淀采用累积曲线法,而絮涨沉淀采用的是纵深分析法,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

三、实验设备与试剂
(1)沉淀柱:有机玻璃沉淀柱,内径D≥100mm,高H=3.6m,沿不同高度设有取样口,如图所示。

管最上为溢流孔,管下为进水孔,共五套。

(2)配水及投配系统:钢板水池,搅拌装置、水泵、配水管。

(3)定时钟、烧杯、移液管、瓷盘等。

(4)悬浮物定量分析所需设备及用具: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带盖称量瓶、干燥皿、烘箱、抽滤装置,定量滤纸等。

(5)水样:城市污水、制革污水、造纸污水或人工配制水样等。

四、实验步骤
(1)将欲测水样倒入水池进行搅拌,待搅拌匀后取样测定原水悬浮物浓度SS值。

(2)开启水泵,打开水泵的上水闸门和各沉淀柱上水管闸门。

(3)放掉存水后,关闭放空管闸门,打开沉淀柱上水管闸门。

(4)依次向1~5沉淀柱内进水,当水位达到溢流孔时,关闭进水闸门,同时记录沉淀时间。

5根沉淀柱的沉淀时间分别是20min、40 min、60 min、80 min、120 min。

(5)当达到各柱的沉淀时间时,在每根柱上,自上而下地依次取样,测定水样悬浮物的浓度。

(6)记录见表1。

五、实验结果
(1)实验基本参数整理
实验日期水样性质及来源:生活污水
沉淀柱直径d= 110mm 柱高H=170cm
水温/℃=20 原水悬浮物浓度C
(mg/L)=962
绘制沉淀柱及管路连接图
(2)实验数据整理
表1 絮凝沉淀实验记录
将表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计算各取样点的去除率E,列成表2。

表2 各取样点悬浮物去除率E的计算
六、注意事项
(1)向沉淀柱进水时,速度要适中,既要防止悬浮物由于进水速度过慢而絮凝沉淀;又要防止由于进水速度过快,沉淀开始后柱内还存在紊流,影响沉淀效果。

(2)由于同时要由每个柱的5个取样口取样,故人员分工、烧杯编号等准备工作要做好,以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上至下准确地取出水样。

(3)测定悬浮物浓度时,一定要注意两平行水样的均匀性。

(4)注意观察、描述颗粒沉淀过程中自然絮凝作用及沉速的变化
七、思考题
(1)观察絮凝沉淀现象,并叙述与自由沉淀现象有何不同,实验方法有何区别。

(2)两种不同性质之污水经絮凝实验后,所得同一去除率的曲线之曲率不同,试分析其原因,并加以讨论。

(3)实际工程中,哪些沉淀属于絮凝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