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宇资本结构的神话
韩国大宇集团的兴衰史

韩国大宇集团的兴衰史大宇集团的创建人是集团公司董事长金宇中。
1967年金宇中31岁时创建了一个仅有500万韩元的小服装店,1968年建成第一家纺织厂,1971年大宇实业公司因开发新衬衫而开始向国外出口服装,并取得对美国出口的垄断权。
创业者金宇中具有优秀企业家的许多特质。
例如:金宇中是一个工作狂,他常说:“我总是热衷于工作。
如果发疯似地热衷于工作,就一定能开辟道路。
”由于拼命工作,他就千方百计利用时间,早饭在上班的车内吃,胡子也是在车内刮。
总经理会议早晨举行,白天洽谈工作和生意。
到海外出差时,利用时差昼夜工作。
金宇中还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为了拓展事业,他相继收购和兼并了一些重化学工业公司。
1973年兼并东洋投资金融公司,1976年收购韩国机械有限公司,1978年收购玉浦造船厂,1982年购并大宇开发有限公司,1986年收购比利时石油精炼厂等等。
金宇中还把大宇办成韩国的跨国企业,成为韩国企业向海外扩展的先锋。
大宇成为韩国首先向投资风险大的东欧国家和中亚国家进行投资的公司,大宇集团在波兰和乌兹别克斯坦建立独资和合资企业。
金宇中以一生的精力,创造了大宇集团的辉煌业绩。
大宇公司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拥有机械、汽车、造船、化学、家电、电子、贸易、金融等大财阀企业,成为遍布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世界性跨国公司。
1997年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排名,大宇集团排名第18位,销售额为715亿美元,资产总额为448亿美元。
1996年,没有人预测到1997年会发生亚洲金融危机。
大宇集团作为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仍在自己开辟的航道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1996年大宇集团在金宇中的领导下向世人展现了大宇五年内的目标和计划:l,至2000年,5年内大宇的销售额增长550%,达到l 720亿美元。
其中,海外销售额包括出口及海外当地生产将达到712.5亿美元。
为达到此目标,大宇将把目前仅有的257个海外办事处及生产销售者扩展到650个,组成庞大的全球性经营网络。
大宇集团陨落之谜

大宇集团陨落之谜--------------------------------------------------------------------------------大宇的成功,韩国人称之为“金宇中神话”。
大宇的创办人金宇中仅用32年时间,将企业发展成韩国第二大产业集团,拥有高达650亿美元的资产,集团营业范围涉及贸易、造船、汽车、通讯、建筑、机构制造和金融等。
然而,在韩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大宇集团这颗耀眼的明星在1999年7月中旬的一周中陨落。
亚洲金融危机是大宇倒下去的导火索,但真正的危机是其债台高筑,大举扩张。
早在90年代,金宇中就提出其扩张战略———世界化经营。
于是,大宇四处出击,开始了其全球性大收购,在全球频繁收购濒临停产的汽车厂,鲸吞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不良企业。
据报道,在其扩张高峰时,它曾创下每3天接管一家企业的纪录。
收购企业需要资金,要收购那么多的企业,就需要大量资金。
那钱从哪来?于是金宇中大量举债。
1995年,大宇的债务已高达190亿美元,到了1998年,其债务攀升至500亿美元,超过其净资产的5倍。
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其利润并未能随之扩大,这就是当银行受到冲击,要回收贷款,大宇就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美丽的神话一时间化为泡影。
曾为“万丈高楼”的大宇集团,现如今只剩下以大宇汽车公司为核心,以汽车生产、销售为主的专业集团。
分析企业扩张的定义及其常用方式扩张是企业成长的必然途径。
当企业对现有的经营业务进行了投资组合分析并拟定了战略业务计划后,企业的现有战略业务单位在本战略周期内的销售额与盈利潜力作出预期,如果预期的销售额和盈利都低于企业所希望达到的水平,即在未来所希望的销售水平和预计的销售水平之间出现缺口———战略计划缺口,企业的决策者就需要制定一个新业务发展计划,来开辟新的业务,扩大企业现有的经营领域。
而新业务发展计划有三种方式:一是密集型增长,即在企业现有的业务领域里寻找未来发展的机会;二是一体化增长,即建立与收买与目前企业业务有关的新业务;三是多样化增长,即增加与企业目前业务无关的富有吸引力的新业务。
仅用19年就成为韩国第二大财阀,有“韩国最优秀经营人”的称号

仅用19年就成为韩国第二大财阀,有“韩国最优秀经营人”的称号大宇集团创始人,仅用了19年时间就把"大宇"发展为仅次于现代集团的韩国第二大企业,世界20家大企业之一,资产达650亿美元。
在一代人的心目中,金宇中及其大宇集团是韩国的象征。
金宇中用了不到20年,将一间5个人的小公司打造成韩国第二大企业,在韩国陷于金融危机的1997年,金宇中甚至仍能借危机使大宇由排位第四提升到第二,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当年亚洲风云人物。
金宇中1936年12月9日,金宇中生于韩国大邱的一个书香门第。
朝鲜战争爆发后,家境日渐衰落。
战后为了养家糊口,金宇中成了卖报的报童。
1956年,他考入延世大学商经学院经济系。
在汉城实业株式会社社长金容顺帮助下完成学业。
大学毕业后,金宇中来到汉城实业株式会社工作。
金宇中凭着出色的商业头脑,金宇中从底层做起,使汉城实业株式会社起死回生,并进入全盛时期。
凭着自己的实力做到了部长的位置,这一年他才28岁。
1967年3月22日,金宇中与人共5人合伙创办了大宇实业株式会社开创之初,设施非常简陋,办公室是一间借来的仅8平方米的房间,职员只有5名,金宇中自任贸易部长。
那年他31岁。
大宇集团老logo上任伊始,他就趁当时韩国实行“出口第一”的政策,以新加坡为中转站,向东南亚国家出口针织物原丝及其制品,当年就创汇58万美元。
后来凭着购买日本仓库中堆积的二等人造纤维。
不仅垄断了东南亚服装市场,还打入了美国市场。
1969年,由于创始人之一的都再焕退出商社,确立了金宇中一人的经营体制,金宇中也才真正当上了大宇实业会社的社长。
1974年,大宇的资本比8年前创业时增加了800倍,达40亿元。
大宇造船金宇中从一个普通的出口商,经过短短8年,就成为全国闻名的大财阀,震惊了整个韩国的财界和商界,“金宇中神话”众口皆碑。
1976年初,为了发展机械工业,金宇中不惜冒巨大风险,收购了有40年亏损历史的大型企业韩国机械,并在一年后使之转亏为盈,被评为优秀企业。
财务案例一:大宇资本结构神话

案例讨论材料三大宇资本结构的神话韩国第二大企业集团大宇集团1999年11月1日向新闻界正式宣布,该集团董事长金宇中以及14名下属公司的总经理决定辞职,以表示“对大字的债务危机负责,并为推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韩国媒体认为,这意味着“大宇集团解体进程已经完成”,“大宇集团已经消失”。
大宇集团于1967年开始奠基立厂,其创办人金字中当时是一名纺织品推销员。
经过30年的发展,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银行的信贷支持和在海内外的大力购并,大宇成为直逼韩国最大企业——现代集团的庞大商业帝国:1998年底,总资产高达640亿美元,营业额占韩国GDP的5%;业务涉及贸易、汽车、电子、通用设备、重型机械、化纤、造船等众多行业;国内所属企业曾多达41家,海外公司数量创下过600家的记录,鼎盛时期,海外雇员多达几十万,大宇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大宇是“章鱼足式”扩张模式的积极推行者,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即所谓的“大马不死”。
据报道,1993年金宇中提出“世界化经营”战略时,大字在海外的企业只有15家,而到1998年底已增至600多家,“等于每3天增加一个企业”。
还有更让韩国人为大宇着迷的是:在韩国陷入金融危机的1997年,大宇不仅没有被危机困倒,反而在国内的集团排名中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金宇中本人也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亚洲风云人物。
1997年底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其他企业集团都开始收缩,但大字仍然我行我素,结果债务越背越重。
尤其是1998年初,韩国政府提出“五大企业集团进行自律结构调整”方针后,其他集团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改善财务结构方面,努力减轻债务负担。
大字却认为,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就能躲过这场危机。
因此,它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
1998年大宇发行的公司债券达7万亿韩元(约58.33亿美元)。
1998年第4季度,大宇的债务危机已初露端倪,在各方援助下才避过债务灾难。
此后,在严峻的债务压力下,大梦方醒的大宇虽作出了种种努力,但为时已晚。
大宇资本结构的神话案例分析

大宇资本结构的神话案例分析大宇资本结构的神话案例分析1.试对财务杠杆进行界定,并对''财务杠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这句话进行评述。
财务杠杆是指资金结构中借款和固定收入证券(债券和优先股)的运动对普通股每股利润(或自有资金税后净利润率)的影响能力。
固定的债券利息和优先股股利支付增加普通股股东享有企业净利润的风险性,企业利用债务或优先股筹资而给自己带来额外收益的现象称为财务杠杆效应。
财务杠杆效应的原因是当息税前润增长时,债务利息不变,优先股股利不变,这就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比息税前利润增加得更快;反之,当息税前利润减少时,债务利息不变,优先股股利不变,就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比息税前利润减少得更快。
由于利息是固定的,因此,举债具有财务杠杆效应。
而财务杠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
其前提是总资产利润率是否大于利率水平。
当总资产利润率大于利率时,举债给企业带来的是积的正面影响;相反,当总资产利润率小于利率时,举债给企业带来的是负面、消极的影响。
大宇集团在政府政策和银行信贷的支持下,走上了一条“举债经营”之路。
试图通过大规模举债,达到大规模扩张的目的,最后实现“市场占有率至上”的目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宇集团已经显现出经营上的困难,其销售额和利润均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与此同时,债权金融机构又开始收回短期贷款,政府也无力再给它更多支持。
由此可见大宇集团的举债经营所产生的财务杠杆效应是消极的,不仅难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反而因巨大的偿付压力使企业陷于难以自拔的财务困境。
从根本上说,大宇集团的解体,是其财务杠杆消极作用影响的结果。
大宇当时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高负债率。
大宇的高负债是与其快速扩张联系在一起的。
1997年底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其他企业集团都开始收缩,但大宇仍然我行我素,不断扩张,结果债务越背越重。
因此,大宇之所以破产,表面上是低估了自身的高负债风险,根本上是高估了自身的经营能力和出口能力,低谷了经营风险。
大宇资本结构的神话

3 2
4、从“大宇神话”
4
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1 1
• 1、投资必须有合理的资金来源与恰当的资本 结构,财务杠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举债经营 对企业的影响是双方面的,要取得财务杠杆利 益其基本前提是总资产利润率能否大于借款利 率。只有当总资产利润率大于借款利率时,才 会给企业带来有利的积极的财务杠杆作用;反 之,将会给企业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
就会下降得更快,当息税前利润不足以支付
固定利息支出时,就会出现亏损,如果不能 及时扭亏为盈,可能会引起破产。
2、取得财务杠杆利益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 财务杠杆系数就是企业每股利润的变动率与息 税前利润的变动率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DFL EPS EPS EBIT EBIT
• 上述公式还可以推导为:
3加强企业自身管理的改进及时从多元化经营的幻梦中醒悟过来清理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无关的资产和业务保留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相关的业务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大宇资本结构的神话
第4小组 组员: 王红波
陈涨涨 钟维萍 毛佳佳 陆盈盈 马芳芳
1、试对财务杠杆进行界定,并对“财务杠杆效 应是一把‘双刃剑’”这句话进行评述。
DFL EBIT EBIT I
• 当息税前利润大于债务利息时,能取得财 务杠杆利益;当息税前利润率小于债务利 息率时,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杠杆系数 越大,财务杠杆作用越大,财务风险也就 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表明财务杠杆 作用越小,财务风险也就越小。
3、何为最优资本结构?其衡量地标准是什么?
• 这种由于债务的存在而导致的普通股每股 收益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杠杆效应, 称作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效应
正效应
大宇集团“解体”说明什么

营第一线,引咎辞职。
韩国舆论认为,金宇中的辞职“彻底打破了‘大马不死’的神话”
,韩国经济发展所赖以依靠的大企业集团结构和“大船团”式经营到了
非彻底整改的时候了。
过度扩张和盲目自信导致企业负债累累——
大宇集团“解体”说明什么
韩国第二大企业集团大宇集团1日向新闻界正式宣布,该集团董事
长金宇中以及14名下属公司的总经理决定辞职,以表示“对大宇的债务
危机负责,并为推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韩国媒体认为,这意味着“
大宇集团解体进程已经完成”,“大宇集团已经消失”。
起来的,在韩国的经济腾飞过程中功不可没。然而,这也使企业界滋生
了所谓“大马不死”的心理,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
。无限制地、盲目地进行“章鱼足式”的扩张成了企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据报道,1993年金宇中提出“世界化经营”战略时,大宇在海外的企
业只有150多家,而到去年底已增至600多家,“等于每3天增加一个企
业”。1997年底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其他企业集团都开始收缩,但大
宇仍然我行我素,结果债务越背越重。
其二是盲目自信。去年初韩国政府提出“五大企业集团进行自律结
构调整”方针后,其他集团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改善财务结构方面,
努力减轻债务负担。大宇却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
额和出口就能躲过这场危机。因此它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
今年63岁的金宇中是韩国家喻户晓的经济界巨头。他当过报童,卖
过凉茶,31岁时创立大宇实业公司,并把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发展成
为世界知名的大企业集团。这样一个饱经风雨的行家老手,为什么翻了
韩国大宇案例分析报告

---韩国大宇筹资风险 案例分析
2
内容提要
1 企业简介 2 案例资料 3 案例分析 4 案例启示
一. 企业简介: 大宇集团1967年由金宇中创
建,初创时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 产品的生产和出口。70年代侧重 发展化学工业,80年代后向汽车、 电子和重工业领域投资,并参与 国外资源的开发。
• 1998年,大宇集团发行的公司债高达7万亿韩元。第 四季度债务危机初露端倪。
• 1999年8月,大宇集团的12家公司的负债额超过了 86万亿韩元,而全部资产不足25万亿韩元。
• 1999年11月,金宇中董事长及大宇下属的12家公司 的总经理全部辞职。大宇集团的问题交给债权银行 和政府来处理。至此,大宇集团这艘被誉为"不沉的 航空母舰"已开始沉没,金宇中一生构筑的大宇集团 发展神话已彻底破灭和终结。
负效应: 企业盈利水平越低,扣除债权人拿 走的固定利息之后,股东得到的收 益也就越少。当企业盈利水平低于 利率水平时,股东不仅得不到回报, 甚至可能倒贴。
大宇集团的举债经营所产生的应是财务杠杆的负效 应,因为它不仅没有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巨 大的偿付压力使企业陷于难于自拔的财务困境。从 根本上说,大宇集团的解散,是其财务杠杆消极作 用影响的结果。
4.企业内缺乏盈利企业
大宇汽车是大宇集团的主力企业,但相对于竞争对手而 言其竞争力较差。大宇汽车在技术、质量和生产效率等方 面都落后于竞争对手。在发动机、自动变速机等核心技术 上依赖进口,汽车性能方面的主要指标也处于较低水平。 在新车开发能力方面也落后于现代和起亚。
总之,大宇集团没有一个能够支撑整个集团的盈利企业, 因此经济危机发生以后,集团企业陷入更大的困境。大宇 集团本应比其他企业集团进行更为彻底的结构调整,但却 通过更大规模的借债来应付危机,可以说是自取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宇神话的破灭1998年11月,金宇中统率的大宇集团解体,金宇中及下属会社的12名社长宣布辞职,消息传来,震惊内外。
大宇集团是韩国四大企业集团之一,也是世界20家大企业之一,资产总额达650亿美元,已有30余年的经营历史。
这个大企业集团是由传奇式人物金宇中创建的,金宇中在韩国早已被视为企业家的偶像,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是久负盛名的企业家。
回顾大宇的经营历程,分析大宇解体的根源,引以为鉴,对于我国企业集团的成长与发展定会有所裨益。
一个由如此知名的企业家主持的如此庞大的企业集团突然宣布破产,总结其倒下的主要财务问题是:资产负债率高达500%以上,远远高于韩国政府规定的100%的安全值,具体来看,大宇集团破产的原因主为盲目扩张,大量举债经营导致严重的资金流动性不足,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最终导致破产。
一、大宇集团破产的原因1、盲目扩张导致债务居高不下大宇集团作为韩国典型的财阀企业,在政府的鼓励与保护下,依靠大量银行贷款与发行企业债券兼并其他经营不善的企业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成为韩国首屈一指的大集团。
到1998年年底,大宇已成为拥有41个子公司,396个海外法人和超过10万名员工的大集团,在韩国企业中排名第二。
尽管依靠兼并扩张企业规模的模式使得大宇集团迅速崛起,但是由于收购的企业大多是经营不善、负债累累的企业,导致大宇集团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尤其在1993年,大宇集团创始人金宇中宣布“世界经营”战略计划后,大宇集团以汽车产业为核心扩大海外投资,与汽车相关的海外投资项目134个,投资额约为50亿美元。
其它投资项目292项,投资额约为30亿美元(见表1)。
可见大宇集团在破产之前,尽管企业规模日益庞大,不仅在韩国国内,海外也有许多投资项目。
表1:大宇集团成员企业数量1995年4月1996年4月1997年4月1998年4月1999年4月国内21 25 31 36 36海外117 147 219 239 253合计138 172 250 275 289同时,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一个年产30万辆汽车的汽车厂只能支撑汽车外形的研发,只有达到年产200万辆汽车的汽车厂才有开发系列产品的能力。
表2是大宇轿车1987年至1994年的产量表:表2:大宇轿车产量表年份大于轿车年产量(辆)大宇占韩国总产量比例(%)1987 149639 18.91988 147744 16.91989 147944 17.01990 184795 18.71991 191462 16.51992 172484 13.21993 293247 18.41994 332436 18.9注:资料来源:《南朝鲜汽车工业资料》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宇汽车的年产量并不足以支撑其进行大规模的研发,但是大宇集团却先后在七个国家设厂,短短几年内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尤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大多数韩国企业实施紧缩政策,但是大宇集团却依旧制订了扩大出口的战略。
无疑严重加剧了大宇集团的债务负担。
此外,1998年大宇集团的销售额虽然比上年增加了24.7%,但大都是应收账款,现金流入并没有增加。
1999年,大宇集团不顾自身的巨额债务,在政府的鼓励下,继续扩张,接受三星汽车。
这进一步增加了大宇集团的债务负担。
2、举债经营出现债务危机从表3的大宇集团负债情况表可以明显看到,大宇集团财务状况堪忧。
自1997年末的总负债28兆712亿韩元,迅速上升至1998年8月末的46兆243亿韩元,并一直居高不下。
其中,主要增长的负债为大宇集团发行的公司债券。
说明大宇集团用大量企业债券和远期汇票的方式应付企业的资金短缺。
使资金结构陷入恶性循环。
1998年末1997年年底相比,公司债券增加了5兆9080亿韩元,CP则从3兆569亿韩元增加至12兆985亿韩元。
在此次期间,大宇集团并没有大型固定资产购入,却发行如此大规模的债券,说明大宇集团的财务状况非常糟糕。
表3:大宇集团1997-1999年债务情况总负债1997年末1998年8月末1998年末1999年3月末1999年6月28.712 46.243 43.907 44.250 43.398其中:银行贷款第二金融团借款公司债券CP 8.6148.1158.4143.5699.1416.27314.32216.5078.2313.98919.70212.9858.4344.01719.70312.0968.6094.02222.0398.719注:资料来源:韩国第一银行短期内的大规模借款,迅速恶化了整个大宇集团的财务状况。
负债比率从1996年的337%迅速上升至1998年年底的573%。
远远高于韩国政府规定的100%。
同时,大规模的借款也增加了大宇集团的财务费用。
表4:大宇集团财务状况表单位:亿韩元,%1996年1997年1998年总资产342056 477900 767399净资产78224 91702 114000注册资本39062 39470 55180自有资本比例22.9 19.2 14.9负债比率337.2 421.1 573销售额382472 481280 617204财务费用19618 27119 59235纯利润3561 4424 -5537 总资产利润率 1.0 0.9 -0.7上表为大宇集团财务状况表,可以清楚的看到,尽管大宇集团的总资产从1996年的342056亿韩元快速上涨至1998年的767399亿韩元,但是自有资本比率却从22.9%下降为14.9%。
同时负债比率相应迅速上升。
说明大宇集团的大量并购基于举债经营,通过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收购其它企业,导致负债率大幅上升。
由于负债总额上升,由此带来的财务费用也从1996年的19618上升至1998年的59235。
严重加重了大宇集团的财务负担。
因此,尽管大宇集团销售在两年间增长了接近一倍,纯利润却快速下滑,截至1998年,大宇集团的纯利润只有-5537亿韩元,已经到了破产边缘。
综上所述,由于大宇集团依赖兼并不良企业以扩大自身规模的增长方式,和举债经营的模式,导致负债越来越大,只能依靠进一步发行债券以减轻巨大的债务负担。
这其中不仅有国内债务,还有巨额的海外信贷,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韩国货币大幅贬值,无疑雪上加霜。
最后大宇集团面对财务危机,却依然盲目扩张,最终导致破产。
二、大宇集团破产带给我们的启示大宇集团走的是盲目扩张,一味追求规模经济与发展速度的道路,忽视了发展的质量。
面对大宇集团的破产,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1、盲目扩张有其天然风险性。
大宇集团在30年间迅速做大,就是依靠不断兼并。
兼并的好处是能够尽快扩大其规模,效果非常明显。
这也是大宇集团能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迅速成为业务众多,子公司遍布全世界的大型企业。
但是大宇集团兼并的公司,大多是经营不善导致债务累累。
大宇集团在接受了其业务与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债务。
兼并的越多,大宇集团的债务就越多。
而且由于兼并的速度过快,大部分负债企业并没有转亏为盈。
在能够取得贷款情况下,财务问题并不严重,一旦金融受阻,问题会接踵而来。
2、依赖举债经营不可取大宇集团依靠不断兼并迅速做大做强,然而兼并的资金主要以银行贷款与发行公司债券为主。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宇集团不顾自身严重债务危机,依然大量收购,导致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不得已之下,只能依靠继续发行公司债券偿还债务,导致公司负债越来越多,最终导致破产。
3、财阀式经营的局限性韩国经济是以财阀企业为主体的经济,财阀的经济势力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从国内商业到对外贸易,从一般银行到非银行金融机构,从服务行业到文教事业,都可以看到财阀的标志,可以说,财阀企业已经成为韩国经济的象征。
而韩国财阀的发展主要依靠韩国政府运用宏观调控和特惠政策扶持的机制,引导财阀企业发挥了经济开发主力军的作用。
可以说,韩国大型企业基本都依靠吞并其它企业扩大其规模。
目前韩国大多数企业集团仍是家族企业,企业老板和政府官员间的紧密联系,滋生出官僚主义和腐败。
企业可以借债扩张,而且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出现巨头控制宏观经济的局面,其触角无处不在,中小企业受到压制,经济缺乏活力,体制脆弱。
大宇汽车能够挣扎一年多,就是由于不断地得到银行低息贷款。
韩国银行虽然基本上是私人的,但董事长由政府任命,政府可以指挥银行投资给谁,利率多少,大财团获得资金很容易,利率又低,因此可以不负责任地盲目举债扩张。
而银行有政府撑腰,对自己放出的贷款也不负责任。
因此,只要韩国陈旧的金融体制没有变化,企业结构和资产的重组就难以顺利进展,就还会有大大小小的“大宇汽车”破产案持续发生。
三、财务杠杆利益负债是一把双刃剑,负债经营即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又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
企业过多与过少负债都会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若企业负债过多,会增大企业财务风险,严重时会造成企业破产。
若企业负债过少,则不能有效取得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
因此,负债的存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双重作用和影响。
企业必须在风险和效益之间做出适当的权衡。
财务杠杆又叫筹资杠杆或融资杠杆,是指由于企业债务资本中固定费用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
企业的全部长期资本是由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构成的。
股权资本成本是变动的,在企业所得税后利润中支付,而债务资本成本通常是固定的,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不管企业的息税前利润是多少,首先都要扣除利息等债务资本成本,然后才归属于股权资本。
因此企业利用财务杠杆会对股权资本的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可能给股权资本的所有者带来额外的收益,即财务杠杆利益;有时也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即遭受财务风险。
财务杠杆系数(DFL)=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即:DEL=EBIT/EBIT-I财务杠杆利益是指企业利用债务筹资这个财务杠杆二给股权资本带来的额外收益。
在企业资本规模和资本结构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多时,每1元的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会相应降低,扣除企业所得税后可分配给企业股权资本所有者的利润就会增加,从而给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的收益。
因此,取得财务杠杆利益的前提条件为EBIT>I,即EBIT-I>0。
只有当息税前利润大于利息时,在资本结构一定、债务利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税后利润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从而获得财务杠杆利益。
四、衡量最有资本结构的标准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比例关系,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
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一般认为最优资本结构是指能使企业资本成本最低且企业价值最大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利益相关者积极性的资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