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火车汉字发展史英文版

手机火车汉字发展史英文版
手机火车汉字发展史英文版

手机火车汉字发展史英

文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手机火车汉字发展史英文版

手机发展史英文版

The history of mobile phones begins with early efforts to develop radio telephone technology and from two-way radios in vehicles and continues through emergence of modern mobile phones and associated services.

Radiophones have a long and varied history going back to Reginald Fessenden's invention and shore-to-ship demonstration of radio telephony, through the Second World War with military use of radio telephony links and civil services in the 1950s, while hand-held mobile radio devices have been available since 1973. Mobile phone history is often divided into generations (first, second, third and so on) to mark significant step changes in capabilities as the technology improved over the years.

Contents [hide]

1 Pioneers of radio telephony

2 Emergence of commercial mobile phone services

3 First generation: Cellular networks

4 Second generation: Digital networks

5 Third generation: High speed IP data networks

6 Growth of mobile broadband and the emergence of 4G

7 Patents

8 See also

9 Notes

10 References

11 External links

[edit] Pioneers of radio telephony

In 1908, . Patent 887,357 for a wireless telephone was issued to Nathan B. Stubblefield of Murray, Kentucky. He applied this patent to "cave radio" telephones and not directly to cellular telephony as the term is currently understood.[1]

In 1910 Lars Magnus Ericsson installed a telephone in his car, although this was not a radio telephone. While travelling across the country, he would stop at a place where telephone lines were accessible and using a pair of long electric wires he could connect to the national telephone network.[2]

In Europe, radio telephony was first used on the first-class passenger trains between Berlin and Hamburg in 1926. At the same time, radio telephony was introduced on passenger airplanes for

air traffic security. Later radio telephony was introduced on a large scale in German tank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fter

the war German police in the British zone of occupation first

used disused tank telephony equipment to run the first radio

patrol cars.[citation needed] In all of these cases the service

was confined to specialists that were trained to use the equipment. In the early 1950s ships on the Rhine were among the first to use radio telephony with an untrained end customer as a user.

Two-way radios (known as mobile rigs) were used in vehicles such as taxicabs, police cruisers, and ambulances, but were not mobile phones because they were not normally connected to the telephone network. Users could not dial phone numbers from their vehicles. A large community of mobile radio users, known as the mobileers, popularized the technology that would eventually give way to the mobile phone. Originally, mobile two-way radios were permanently installed in vehicles, but later versions such as the so-called transportables or "bag phones" were equipped with a cigarette lighter plug so that they could also be carried, and

thus could be used as either mobile or as portable two-way radios. During the early 1940s, Motorola developed a backpacked two-way radio, the Walkie-Talkie and later developed a large hand-held

two-way radio for the US military. This battery powered "Handie-Talkie" (HT) was about the size of a man's forearm.

In 1946 soviet engineers G. Shapiro and I. Zaharchenko successfully tested their version of a radio mobile phone mounted

inside a car. The device could connect to local telephone network with a range of up to 20 kilometers.

Top of cellular telephone towerIn December 1947, Douglas H. Ring and W. Rae Young, Bell Labs engineers, proposed hexagonal cells for mobile phones in vehicles.[3] Philip T. Porter, also of Bell Labs, proposed that the cell towers be at the corners of the hexagons rather than the centers and have directional antennas that would transmit/receive in three directions (see picture at right) into three adjacent hexagon cells.[4] The technology did not exist then and the frequencies had not yet been allocated. Cellular technology was undeveloped until the 1960s, when Richard H. Frenkiel and Joel S. Engel of Bell Labs developed the electronics.

During the 1950s the experiments of the pioneers started to appear as usable services across society, both commercially and culturally. In the 1954 movie Sabrina, the businessman Linus Larrabee (played by Humphrey Bogart) makes a call from the phone in the back of his limousine.

In 1958, Kupriyanovich resized his "radiophone" to "pocket" version. The weight of improved "light" handset was about 500 grams.

In 1967, each mobile phone had to stay within the cell area serviced by one base station throughout the phone call. This did not provide continuity of automatic telephone service to mobile phones moving through several cell areas.

In 1969, a patent for a wireless phone using an acoustic coupler for incoming calls was issued in US Patent Number

3,449,750 to George Sweigert of Euclid, Ohio on June 10, 1969. Dialing a number for outgoing calls was not provided.

The concepts of frequency reuse and handoff, as well as a number of other concepts that formed the basis of modern cell phone technology, were described in the 1970s. In 1970 Amos E. Joel, Jr., another Bell Labs engineer,[6] invented an automatic "call handoff" system to allow mobile phones to move through several cell areas during a single conversation without loss of conversation. Also Fluhr and Nussbaum,[7] Hachenburg et al.[8] , and . Patent 4,152,647, issued May 1, 1979 to Charles A. Gladden and Martin H. Parelman, both of Las Vegas, Nevada and assigned by them to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汉字发展史英文版

In the last 50 or so years, inscriptions have been found on pottery in a variety of locations in China such as Bànpō near

Xī'ān, as well as on bone and bone marrows at Hualouzi, Chang'an

County near Xi'an. These simple, often geometric marks have been frequently compared to some of the earliest known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oracle bones, and some have taken them to mean tha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riting extends back over six millennia.

However, because these marks occur singly, without any context to imply, and because they are generally extremely crude and simple, Qiú Xīguī (2000, p. 31) concluded that "we do not have any basis for stating that these constituted writing, nor is there reason to conclude that they were ancestral to Shang dynasty Chinese characters." Isolated graphs and pictures continue to be found periodically, frequently accompanied by media reports pushing back the purported beginnings of Chinese writing a few thousand years. For example, at Damaidi in Ningxia, 3,172 pictorial cliff carvings dating to 6000–5000 BC have been discovered, leading to headlines such as "Chinese writing '8,000 years old.'"[6] Similarly, archaeologists report finding a few inscribed symbols on tortoise shells at the Neolithic site of Jiahu in Henan, dated to around 6,600–6,200 BCE, leading to headlines of "'Earliest writing' found in China.[7]

In his comment released to the BBC, Professor David Keightley urged caution in the latter instance, pointing to the lack of any

direct cultural connection to Shāng culture, combined with gaps between them of many millennia. However, in the same BBC article, a supporting argument is provided by Dr Garman Harbottle, of the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in New York, US, who collaborated with a team of archaeologists at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in Anhui province in the discovery. Dr Harbottle points to the persistence of sign use at different

sit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throughout the Neolithic and up to the Shāng period, when a complex writing system appears.[7] One group of sites of interest is the Dàwènkǒu culture sites (2800–2500 BCE, only one millennium earlier than t he early Shāng culture sites, and positioned so as to be plausibly albeit indirectly ancestral to the Shāng). There, a few inscribed

pottery and jade pieces have been found,[8] one of which combines pictorial elements (resembling, according to some, a sun, moon or clouds, and fire or a mountain) in a stack which brings to mind the compounding of elements in Chinese characters. Major scholars are divided in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such inscribed symbols. Some, such as Yú Xǐngwú,[9] Táng Lán[10] and Lǐ Xuéqín,[11] have identified these with specific Chinese characters. Others such as Wang Ningsheng[12] interpret them as pictorial symbols such as clan insignia, rather than writing. But in the view of Wang

Ningsheng, "True writing begins when it represents sounds and consists of symbols that are able to record language. The few isolated figures found on pottery still cannot substantiate this point."[13]

火车发展史的英文介绍+汉译

China Railway beg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owever, the Qing government corruption, conservative, authoritarian, but regulation of ancestors from, refused to accept new things. They built railways, the application of steam as a "淫巧often associated with", that will repair the railway "I lost dangers, harm I Tin House, hindered my feng shui", which stubbornly refused to build the railway.

July 3, 1876, from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of collusion by British agents in China - Jardines - ostensibly carr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 government to Shanghai from Wusong an "unusual road," the land without permission in China China built the first business of the railway line is completed, the opening of the Shanghai Wusong the. Subsequently, the Qing government of the two silver 285000, at 3 times the redemption payment and the removal of the railway.

1879, Westernization Group leader Li order to Tangshan Kaiping coal mine to Tianjin, Tangshan奏请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Beitang. The Qing government to railway locomotive "smoke 禾稼injury, vibration sleep hills," he decided to shorten the rail, only repair a section of the Tangshan Coal to Xu, Xu芦台Coal to inter-cut canal, connecting蓟运河to achieve Beitang Haikou; sleep in order to avoid rolling hills shock decision by horse traction vehicles.

However, using horse traction vehicles can not play should b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ailway, in 1881 the opening of the railway Tang Xu, the Chinese workers, then an engineer with the British payment of the several design drawings, the boiler and the mine shaft lifting frame the trough of the old iron and other materials, the success of a trial-type 0-3-0 steam locomotive. This is the history of China's first locomotive manufacturing.

Another argument is that China's first train a Tang Xu then Chief Engineer of the British rail thin model with the wife of George Stevenson of the famous British-made steam "No. rocket" and caused by, and It is named "China's No. rocket." But the Chinese workers in locomotive engraved on both sides of the one-stop, so they call it "The Dragon" Train.

Because photos can clearly see the Rocket of China (Chinese rockets) and long word mark, so future generat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is is the first Chinese-made motorcycles. However,

left over from the picture we can see that this locomotive design specifications, manufacturing well, how can and from the waste material to create a "monster", etc. view

In 2003, the British study of Chinese railway彼得克拉什Jindal found a "China No. rocket" group photo. By comparison, one can

see this photo on the "China No. rocket" and the picture kept on "China's No. rocket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the chimney of a small locomotive and the rates high, a thick and short;

locomotive both sides of the tank before a shoe-shaped block, a; driver's cab, a tag is the № 1, a circular marker is ... ... as

a result of old age, lack of information, the first Chinese-made motorcycles mystery remains uncertain and can not be the truth.

China Railway Museum a collection of Taiwan and China's oldest locomotive, since it has a great body of the "0" character, it is then it is referred to as the "0" Train. Research experts concluded that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railway Tang Xu, "in 1882, and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to purchase two small 0-2-0 type

(only two pairs of drive wheels) locomotive (called 0), and to

participate in running." Were considered to be China The first imports of a motorcycle.

Since 1881, Tang Xu railway built in 1911 to the fall of the Qing government for 30 years, is the first stage of China's railway. This stage, the Qing government and internally as a result of Westernization Group recommends that people with lofty ideals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not only chang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will "lose my dangers, harm I Tin House, hindered my feng shui" of understanding, but accept the lessons of the war a failure and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Haiphong to the "opening of the railway may be the remedy for the military" finally determine the policy of railway constr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ailway company, began planning to build a railway. 30 years, China's 18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of kilometers. Some of these government-run railway, some commercial, some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businessmen co-organized, there is a part of Sino-foreign joint, or simply repair is a foreigner.

The wheel of history to en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ailway construction has changed the situation. Interim government in Nanjing in the early days of its establishment with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lso has set up the Chinese

Railway Association and China National Railway Company. In 1928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ruling KMT government in Nanjing, in his long rule of more than 20 years,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railway project and the Ministry of Railways had set up the national railway undertaking unified management, but does not build the railway. Lack of the national railway branch less dry conditions, poor people in the country decline, the case of years of war has not changed. In 1949, the Chinese locomotive may have the 4069 Statistics of Taiwan, respectively, from nine countries, more than 30 factories, as many as 198 kinds of motorcycle models, it is no wonder China is known as a "locomotive State Museum."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now, with import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in 1892 to create the Double, Bershire type (type than Shell) and other locomotive.

翻译: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

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随后,清政府出银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然而用骡马牵引车辆根本不能发挥出铁路应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着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由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所以后人一直认定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但是从遗留下来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台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怎么能和由废旧料制造的“怪物”等而观之

2003年,研究中国铁路的英国人彼得·克拉什发现了一张金达与“中国火箭号”合影的照片。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张照片上的“中国火箭号”与中国保存的那张照片上“中国火箭号”有明显地不同之处:机车的烟囱

一个细而高,一个粗而矮;机车两侧水柜前,一个有鞋形块,一个没有;司机室上,一个是№1的标记,一个是圆形标记……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少,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之谜依然扑朔迷离,一时难以真相大白。

目前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着一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车,由于它机身上有一个大大的“0”字,人们便把它称为“0号”机车。专家考证后认为唐胥铁路通车后,“1882年,又从英国购来两台小型的0—2—0式(只有两对动轮)机车(称0号),参加运行。”被认为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机车。

自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至 1911年清政府垮台的30多年间,是中国铁路的首创阶段。这一阶段内,清政府由于洋务派和国内有志之士的不断建议和提倡,不但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而且接受战争失败的教训,又进而从加强海防上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终于确定兴建铁路的方针,建立铁路公司,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了。3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18个省市修筑了铁路计公里。这些铁路有的是官办,有的是商办,有的是官商合办,还有一部分是中外合办,或者干脆就是外国人修的。

历史的车轮驶进中华民国,铁路建设的状况有所改观。南京临时政府在其成立之初设有交通部,又先后成立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从1928年开始执政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其长达20余年的统治中,虽然制订了大规模发展铁路的计划,并一度设立铁道部统管全国铁路事业,但建成的铁路并不多。全国铁路缺干少支的状况,在国衰民穷、连年战争的情况下,一直未得改变。到1949年,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

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难怪人称中国是“万国机车博物馆”。据现在可以查到的资料,从英国进口的有1892年制造的Double,Bershire型(比谢尔式)机车等。

手机发展史[完全版]

手机发展的历史 1.手机的概念 移动电话,通常称为手机,旧称手提电话、手提、大哥大,是便携的、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移动的电话终端。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的手机是GSM手机和CDMA手机。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以GSM最为普遍,CDMA和小灵通(PHS)手机也很流行,这些都是所谓的第二代手机(2G),它们都是数字制式的,除了可以进行语音通信以外,还可以收发短信(短消息、SMS)、MMS(彩信、多媒体短信)、无线应用协议(WAP)等。 手机外观上一般都应该包括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屏和一套按键(部分采用用触摸屏的手机减少了按键)。 部分手机除了典型的电话功能外,还包含了PDA、游戏机、MP3、照相、录音、摄像、GPS等更多的功能,有向带有手机功能的PDA发展的趋势。 2.手机的由来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 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打了一通,引 得过路人纷纷驻足侧目。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 丁?库帕。当时,库帕是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工 程技术人员。 这世界上第一通移动电话是打给他在贝尔实验室 工作的一位对手,对方当时也在研制移动电话,但尚 未成功。库帕后来回忆道:“我打电话给他说:‘乔, 我现在正在用一部便携式蜂窝电话跟你通话。’我听 到听筒那头的‘咬牙切齿’——虽然他已经保持了相 当的礼貌。” 到今年4月,手机已经诞生整整30周年了。这个当年科技人员之间的竞争产物现在已经遍地开花,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手机时代划分 图 1当年库帕使用的手机—摩托罗拉3200

1)1G 第一代手机(1G)是指模拟的移动电话,也就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美国等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大哥大。最先研制出大哥大的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Cooper博士。由于当时的电池容量限制和模拟调制技术需要硕大的天线和集成电路的发展状况等等制约,这种手机外表四四方方,只能成为可移动算不上便携。很多人称呼这种手机为“砖头”或是黑金刚等。 这种手机有多种制式,如NMT,AMPS,TACS,但是基本上使用频分复用方式只能进行语音通信,收讯效果不稳定,且保密性不足,无线带宽利用不充分。此中手机类似于简单的无线电双工电台,通话是锁定在一定频率,所以使用可调频电台就可以窃听通话。 2)2G 第二代手机也是最常见的手机。通常这些手机使用PHS,GSM或者CDMA这些十分成熟的标准,具有稳定的通话质量和合适的待机时间。在第二代中为了适应数据通讯的需求,一些中间标准也在手机上得到支持,例如支持彩信业务的GPRS 和上网业务的WAP服务,以及各式各样的Java程序等。 3)3G 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手机也已经研制出来了,但是由于相关网络没有普及,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三代手机的开始的目标之一是开发一种可以全球通用的无线通讯系统,但是实际最终的结果是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制式,主要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在竞争。这些新的制式都基于CDMA(码分多址)技术,在带宽利用和数据通信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 4.手机发展时间轴 5.手机发展的具体历程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随后,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然而用骡马牵引车辆根本不能发挥出铁路应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由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所以后人一直认定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但是从遗留下来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台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怎么能和由废旧料制造的“怪物”等而观之? 2003年,研究中国铁路的英国人彼得·克拉什发现了一张金达与“中国火箭号”合影的照片。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张照片上的“中国火箭号”与中国保存的那张照片上“中国火箭号”有明显地不同之处:机车的烟囱一个细而高,一个粗而矮;机车两侧水柜前,一个有鞋形块,一个没有;司机室上,一个是№1的标记,一个是圆形标记……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少,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之谜依然扑朔迷离,一时难以真相大白。 目前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着一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车,由于它机身上有一个大大的“0”字,人们便把它称为“0号”机车。专家考证后认为唐胥铁路通车后,“1882年,又从英国购来两台小型的0—2—0式(只有两对动轮)机车(称0号),参加运行。”被认为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机车。 自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至1911年清政府垮台的30多年间,是中国铁路的首创阶段。这一阶段内,清政府由于洋务派和国内有志之士的不断建议和提倡,不但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而且接受战争失败的教训,又进而从加强海防上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终于确定兴建铁路的方针,建立铁路公司,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了。3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18个省市修筑了铁路计9137.2公里。这些铁路有的是官办,有的是商办,有的是官商合办,还有一部分是中外合办,或者干脆就是外国人修的。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仍然是客运和货运兼顾的常规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常规铁路虽然基本形式相同,但在技术方面,包括机车和车辆、线路和轨道以及列车的编组和运行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国铁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修建或改造本国的铁路。铁路运输的这些发展,成为铁路新发展时期的突出特点。

(发展战略)中国火车发展历史

1958年“巨龙号”内燃机车,时速100公里/小时。 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内燃机车是1958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仿照前苏联T3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试制成功的。它就是“巨龙”号电传动内燃机车,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命名为东风型并成批生产。同年,北京二七机车厂试制成功“建设”号电传动内燃机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试制成功“先行”号电传动内燃机车,但这两种车都没有批量生产。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也于1958年开始设计,1959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当时命名为“卫星”号,代号NY1。后经过长期试验和多次改进,定型为东方红型,于1966年成批生产。 1964年“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东方红1型是四方机车车辆工厂1959年试制,1964年批量生产的干线客运内燃机车,机车按双机联挂设计,也可以单机使用。前73台的机车标称功率是1060kW,最大速度140km/h,车长16550mm,轴式B-B。后36台的机车标称功率增加到1220kW,最大速度降为120km/h,其他不变。东风系列是电传动内燃机车,也是中国内燃机车的主力,保有量占国产内燃机车总数的一半以上。“东风”是个大家族,有东风、东风2、东风3、东风4系列、东风5系列、东风6、东风7系列、东风8系列、东风9、东风10系列、东风11系列、东风12、东风21米轨。 1969年“韶山”1型电力机车,设计速度:90公里/小时 韶山ss1型电力机车,1969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88年止,共生产826台。机车持续功率3780kW,最大速度90km/h,车长19400mm。韶山1型电力机车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SS1型机车性能不但稳定,而且运行时还十分的安静,直到现在该型机车还在全面的使用中,并且已经成为电力机车中的一个黄金经典。SS1型电力机车是我国的第一代电力机车。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也是我国第一代轨道牵引的绿色动力。现在为客货两用型机车。但货物运输占主要。SS1型电力机车被车迷称为:“芍药”。 1974年“东风”4型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东风4型内燃机车是大连机车车辆工厂1969年开始试制的大功率干线客货运内燃机车,1974年转入批量生产。DF4型内燃机车是我国铁路运输的主力内燃机车,担当着客运和货运的运输任务。是东风系列里面,更是中国内燃机车中的经典车型。该车从首台下线使用开始距今已超过30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在使用当中,而且数量仍然相当庞大。即便是我国铁路已经走进铁路电气化的今天,他的地位依然没有动摇,甚至在某些地区,他仍然是运输的主力。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东风系列内燃机车,基本上都是以DF4型机车作为平台而设计制造的,可见DF4型内燃机车在中国铁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975年“北京号”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2010年12月03日 12月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CRH380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试验运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这是中国铁路创造的世界纪录,更是世界铁路发展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章节,因为,高速铁路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贵结晶,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支撑。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了运营持续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的运输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今,中国铁路每天开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1000多列,发送旅客近百万人。而且高速铁路开通后,既有铁路通道的货运能力得到了巨大释放,为实现货运增量、丰富货运产品体系、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人在建设和发展高速铁路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营业里程上不断快速扩展,而且锤炼了"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精神,形成了以"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高速铁路文化体系。 作为带动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铁路不仅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对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助推器。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起点 在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发展相对滞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铁路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从世界范围看,速度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某种运输方式或某种交通工具的兴衰。铁路自诞生以来,正是由于它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上的巨大优势,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各国交通运输的骨干,极大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曾几何时,由于忽视了普遍提高行车速度,铁路在速度方面的优势迅速缩小,甚至消失。速度慢成了阻碍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铁路以高速客运为突破口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高速铁路的问世,使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产业"的铁路焕发了青春,出现了新的生机。客运高速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趋势。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旅客把乘坐舒适便捷的高速列车作为出行的首选。 建设现代化的中国铁路,必须在速度上"突出重围"。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节约土地、节能环保等明显优势。发展高速铁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2003年,中国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了加快发展铁路的重要决策,中国铁路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七年来,铁路系统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国情和路情,着眼快速扩充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高速铁路、机车车辆、高原铁路、既有线提速、重载运输等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运输效率世界第一,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高速铁路的发展成就。中国铁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1、19世纪,中国继日本及印度之后成为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1875年,英国在上海铺设了公里长的吴淞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于1881年建造了第一条清政府主张兴建的官办铁路:唐胥铁路。 2、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仿照英国着名的蒸汽机车“火 箭号”而造成的,并 把它命名为“中国 火箭号”。因为中国 工人在机车两侧各 刻一条龙,于是把它 叫做“龙号”机车。 3、清政府自行兴建第一条完全由中国 人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该铁 路由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 4、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 有”政策,将已经私有化的川汉、粤汉铁路 收归国有。 5、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3条主要干线,总长20万公里。细分为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等。? 6、1950年代初,新中国政府决定填补西部地区的铁路空白,建设成都到重庆的成渝铁路,1950年6月开工建设,1952年6月通车,成为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7、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南行达四川省成都,与成渝、成昆两线衔接,全长669公里,1975年7月完成铁路电气化工程改造,成为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陇海铁路从江苏连云港通往甘肃兰州,1952年全线建成,目前全长1759公里,为I级双线电气化线路。 8、大秦铁路建于1985-1997年,是中国唯一一条煤炭运输专线铁路。铁路自山西省大同市至河北省秦皇岛市,纵贯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长653千米。京九铁路,又称京九线,从北京通往广东深圳的铁路。 9、2003年10月12日, 秦沈铁路作为中国第一条客运专线铁路正式投入运行。专线铁路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00公里,最高时速为300公里。 10、2006年4月27 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 试运,正式投入营运。这 是世界上首条投入商业化 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示范线,

手机APP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手机APP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摘要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指第三方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正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带来了APP的繁荣。APP作为移动设备功能的扩展,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甚至有将移动互联网APP化的趋势。而APP在一定程度上将碎片化信息和时间高效整合,忽略了空间地域的差异和阻隔,具有便携性、实时性、定制性、定向性的特征,使受众于媒体在接近零成本的互动中得到信息的传播。只有在APP的各个设计环节中融入用户体验设计的理念,使产品能够满足用户各种层次间的需求,并打破APP的同质化竞争,拓展并契合大众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满足APP应用的长期发展,才能使其具有市场竞争力,也是其在社会中流行的基础。

目录 摘要 (2) APP诞生背景 (4) APP发展历程..............................................................................‥4 APP发展现状..............................................................................‥5人气APP盘点..............................................................................‥6 APP发展趋势..............................................................................‥7结论 (8) 参考文献..............................................................................‥‥ (8)

手机火车汉字发展史英文版

手机火车汉字发展史英 文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手机火车汉字发展史英文版 手机发展史英文版 The history of mobile phones begins with early efforts to develop radio telephone technology and from two-way radios in vehicles and continues through emergence of modern mobile phones and associated services. Radiophones have a long and varied history going back to Reginald Fessenden's invention and shore-to-ship demonstration of radio telephony, through the Second World War with military use of radio telephony links and civil services in the 1950s, while hand-held mobile radio devices have been available since 1973. Mobile phone history is often divided into generations (first, second, third and so on) to mark significant step changes in capabilities as the technology improved over the years. Contents [hide] 1 Pioneers of radio telephony 2 Emergence of commercial mobile phone services 3 First generation: Cellular networks 4 Second generation: Digital networks 5 Third generation: High speed IP data networks 6 Growth of mobile broadband and the emergence of 4G 7 Patents

手机的发展简史及未来趋势

手机的发展简史及未来趋势 工设一班 20123844 梁富润

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以来,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电话通讯服务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人们交流信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在最近二十年来,电话技术和业务发生了巨大变化,通信的地点由固定方式转向移动方式。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展,使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移动通讯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市场争夺战也愈演愈烈。 下面我将会以介绍移动电话产品的方式对中国手机发展的历史做出详细的阐述。 相信大家对手机这个设备已经都非常熟悉,但就在1972年的时候,当手机之父Martin Cooper接到要开发一台移动电话的时候,他还很惊奇的回应到:“移动电话是什么东西?” 从1983年第一台手机DynaTAC 8000X诞生,直到2004年3G网络的出现,从1984年第一台大哥大式的手机面市,到后来的翻盖、滑盖、侧滑盖,再到后来的音乐、蓝牙、摄像,到最近的智能、双核,经历了非常多的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是经过无数次的研发才能够取得成功的。 而手机的发展史又是非常短的,因为30多年的时间,手机已经从最古老的样子发展到了我们现在每天使用的这个样子,不拘泥于单纯的打电话,还有更多更好的功能,是他们一部一部的塑造着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 中间走过这20多年,风风雨雨历经坎坷。既有诺基亚8210这样家喻户晓的明星,也有铱星网络这样的倒霉蛋,可以说在手机发展史上,充满了各种戏剧性的故事。而我们今天要给大家展示的,是手机历史上众多“名人”,他们有的已经作古,有的也被人遗忘,更有的被放进了博物馆。虽然我们天天都要用到手机,但是你了解他的发展过程吗?你知道手机历史上的一些奇闻佚事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历史上的手机第一。 我们当时也能设计出摩托罗拉Razr V3这样的外观,但绝对不可能将电池、天线、键盘做到这么小。科技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啊! ——Krolopp(世界手机之父) 世界上第一台手机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重2磅,通话时间半小时,当时销售价格为3,995美元。我们俗称大灰狼 中国手机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模拟手机时代、GSM时代、2.5G时代和3G 时代,其中2.5G和3G代表着中国手机的发展趋势,因为目前尚未完全定型,在此暂不详述。 第一代手机(1G)是指模拟的移动电话,也就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美国等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大哥大。最先研制出大哥大的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

旅客列车车体的发展史(一)之21型、22型、23型

[转载]旅客列车车体的发展史(一)之21型、22型、23 型 坐过火车的朋友都知道,火车车体的颜色就有好几种,也就是我们所乘坐的车厢颜色,有绿色(绿皮车),红色(红皮车),蓝色(蓝皮车)等等,那么这不同的颜色,它也代表着不同型号、不同级别的列车,当然它的设施、环境、服务、票价也显然不一样了。下面我在此收集整理了部分资料,供大家学习、交流。 绿皮车基本介绍 绿皮车,就是一种即将被淘汰的,不一定很慢(要看车次的类别),但没空调的一种老式火车客车车厢类型(只有高原 新型绿皮车带有空调),价格和票价也因此而极其便宜。外表是墨绿色,故名。典型的有25B 、23 、22 等系列的车底。 这些“绿皮车”大都年久失修,油漆剥落,墙板开裂,车门关不上,车窗打不开;有的车厢内服务设施不全,配件丢失,电扇不转,电灯不亮,管路不通,洗面池、便器破损,地板塌陷;车体外皮长时间不清洗,门窗不擦,积满污垢。有的卧具破旧,洗涤不净,不按时更换,厕所气味难闻。短途客车茶炉不及时烧水,旅客喝不上开水,有的甚至连洗漱用水都难以保证。炎炎夏日,有的车厢因电扇配置不齐或不能用,溽热难耐,成了名副其实的“闷罐”;“三九”严冬,车厢成了“冰箱”。不少城镇旅客难以忍受“绿皮车”恶劣的乘车环境,改乘其它交通工具旅行。

但部分短途绿皮车使用新生产的车厢,车厢内设施完好,舒适度尚可。 但是,因为票价便宜,所以很受农民朋友们以及农民工朋友们的欢迎。 另外,有些高等级车厢(如铁道部部用车、公务车、专列等)从安全角度考虑,外表也是墨绿色,类似绿皮车,但内部设施比普通的绿皮车高级很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绿皮车。 另外,青藏铁路开通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相继开通通往拉萨的特快列车,这些车采用25T 车型(不同于普通的25T, 该车为改进版的青藏25T ,有氧气设备等先进设施)也是绿皮车。21 型客车是中国铁路第一代主型客车,1953 年开始生产。车长21.9 m ,车宽3.00 m ,构造速度80-100km/h 。1961 年停止生产,逐渐由22 型客车取代。18 、19 、23 、31 型也是该系列车型。 21 型客车是中国铁路自行设计生产第一代主型铁路客车, 1953 年开始生产,1961 年停止生产。共生产3110 辆。21 型客车被22 型客车替代。21 型客车车长21.9745 m ,车宽3.0045m ,采用全钢铆接焊接组合结构,车辆自重48/45t.1O1 型C轴转向架。构造速度80?100km/h.车厢取暖方式采用大气压式蒸汽取暖。其缺点是经济指标和舒适性较差。21 型客车根据用途的不同主要有YZ21 型硬座车、YW21 型硬卧车、CA21 型餐车、UZ21 型邮政车、XL21 型行李车

火车地发展史(英语)

火车的发展史 很久以前,只有马车,没有火车,人类的生活节奏很慢,所能到达的地方很近,世界的流动性很小。 PART 1 蒸汽时代 18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急需一种比马车装得多、跑得快的新型车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种机器比马的力气可大多了,它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从此开始,人类加快了进入工业时代的脚步,蒸汽机车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 1876年7月3日,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窄轨)建成通车,那台英制名曰“先导号”的蒸汽机车(机车总重量1420kg)时速为24—32公里,为我国第一台外国蒸汽机车。 1881年11月8日,建成了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唐胥铁路”(至胥各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蒸汽机车由于热效率低,已大部分被热效率高的柴油机车和电力机车所代替。1952年,四方机车车辆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其后,四方、、、等机车车辆厂陆续生产了近万台蒸汽机车。蒸汽机车一度成为中国铁路运输的主要牵引动力。1988年12月21日,机车厂停止蒸汽机车生产,标志着中国蒸汽机车制造史的结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蒸汽机车已被燃、电力机车、动车组取代。 中国制造的蒸汽机车主要有: 解放型 胜利型

FD型 前进型 上游型

PART 2 燃机时代 “巨龙号”燃机车 制造年份:1958年火车时速:100公里/小时 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燃机车是1958年机车车辆工厂仿照前苏联T3型电传动燃机车试制成功的。它就是“巨龙”号电传动燃机车,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命名为东风型并成批生产。同年,二七机车厂试制成功“建设”号电传动燃机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试制成功“先行”号电传动燃机车,但这两种车都没有批量生产。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也于1958年开始设计,1959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燃机车,当时命名为“卫星”号,代号NY1。后经过长期试验和多次改进,定型为东方红型,于1966年成批生产。 “东方红”1型燃机车 制造年份:1964年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东方红1型是四方机车车辆工厂1959年试制,1964年批量生产的干线客运燃机车,机车按双机联挂设计,也可以单机使用。前73台的机车标称功率是1060kW,最大速度140km/h,车长16550mm,轴式B-B。后36台的机车标称功率增加到1220kW,最大速度降为120km/h,其他不变。东风系列是电传动燃机车,也是中国燃机车的主力,保有量占国产燃机车总数的一半以上。 “东风”是个大家族,有东风、东风2、东风3、东风4系列、东风5系列、东风6、东风7系列、东风8系列、东风9、东风10系列、东风11系列、东风12、东风21米轨。

手机发展简史

手机发展简史 1902年,一个叫做“内森·斯塔布菲尔德”的美国人在肯塔基州默里的乡下住宅内制成了第一个无线电话装置,这部可无线移动通讯的电话就是人类对“手机”技术最早的探索研究。 193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为美国军方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手机 1973年4月,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员“马丁·库帕”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马丁·库帕”从此也被称为现代“手机之父”。 1G 第一代手机(1G)是指模拟的移动电话,也就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美国等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大哥大。最先研制出大哥大的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 Cooper博士。由于当时的电池容量限制和模拟调制技术需要硕大的天线和集成电路的发展状况等等制约,这种手机外表四四方方,只能成为可移动算不上便携。很多人称呼这种手机为“砖头”或是黑金刚等。 这种手机有多种制式,如NMT,AMPS,TACS,但是基本上使用频分复用方式只能进行语音通信,收讯效果不稳定,且保密性不足,无线带宽利用不充分。此种手机类似于简单的无线电双工电台,通话是锁定在一定频率,所以使用可调频电台就可以窃听通话。 2G 第二代手机(2G)也是最常见的手机。通常这些手机使用GSM或者CDMA这些十分成熟的标准,具有稳定的通话质量和合适的待机时间。在第二代中为了适应数据通讯的需求,一些中间标准也在手机上得到支持,例如支持彩信业务的GPRS和上网业务的WAP服务,以及各式各样的Java程序等。 3G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铁路运输及发展历史

一、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乃一种陆上运输方式,400*888*1061.以两条平行的铁轨引导火车。铁路运输是其中一种最有效的已知陆上交通方式。铁轨能提供极光滑及坚硬的媒介让火车的车轮在上面以最小的摩擦力磙动。这样,在火车上面的人会感到更舒适,而且节省能量。如果配置得当,铁路运输可以比路面运输运载同一重量客货物时节省五至七成能量。而且,铁轨能平均分散火车的重量,令火车的载重力大大提高。 二、发展历史 希腊是第一个拥有路轨运输的国家。至少二千年前已有马拉的车沿着轨道运行。 1804年,理查·特里维西克在英国威尔士发明了第一台能在铁轨上前进的蒸汽机车,但没赚到什么钱。 第一台取得成功的蒸汽机车是乔治·斯第芬孙在1829年建造的"火箭号"。 1820年代,英格兰的史托顿与达灵顿铁路成为第一条成功的蒸汽火车铁路。后来的利物浦与曼彻斯特铁路更显示了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 很快铁路便在英国和世界各地通行起来,且成为世界交通的领导者近一个世纪,直至飞机和汽车发明才减低了铁路的重要性。

高架电缆在1888年发明后,首条使用接触网供电的电气化铁路在1892年启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柴油和电力驱动的列车逐渐取代蒸汽推动的列车。1960年代起,多个国家均建置高速铁路。而货运铁路亦连接至港口,并与船运合作,以货柜运送大量货物以大大减低成本。 现时在全球236个国家和地区之中,有144个设有铁路运输(包括全世界最小的国家梵蒂冈在内),其中约9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客运铁路服务。铁路依然是世界上载客量最高的交通工具,拥有无法被取代的地位。 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建于上海,由英国人兴建,后被清朝地方官员买回并拆毁。而正式使用的第一条铁路和蒸汽机车则是由李鸿章兴办的开滦公司煤矿所建。

手机火车汉字发展史英文版

手机火车汉字发展史英文版 手机发展史英文版 The history of mobile phones begi ns with early efforts to develop radio teleph one tech no logy and from two-way radios in vehicles and con ti nues through emerge nee of moder n mobile phones and associated services. / Radioph ones have a long and varied history going back to Regin ald Fesse nden's inven ti on and shore-to-ship dem on strati on of radio telepho ny, through the Second World War with military use of radio teleph ony links and civil services in the 1950s, while hand-held mobile radio devices have been available since 1973. Mobile phone history is often divided in to gen eratio ns (first, sec ond, third and so on) to mark sig ni fica nt step cha nges in capabilities as the tech no logy improved over the years. Conten ts [hide] 1 Pion eers of radio teleph ony 2 Emerge nee of commercial mobile phone services 3 First generation: Cellular networks 4 Second gen erati on: Digital n etworks 5 Third gen erati on: High speed IP data n etworks 6 Growth of mobile broadba nd and the emerge nee of 4G

火车的发展历程

火车的发展历程 梁政 我们进行远距离旅行,往往会乘坐火车,车上有座位、床铺、餐桌、洗手间等,简直就是一座流动的旅馆。坐在平稳的车厢里遥望车外的青山绿水、田园景色,令人心旷神怡。除此之外,火车还担负着运送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物资的重任,真不愧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从火车的发明到现在已走过了207年,这个对推动世界工业化革命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火车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回顾这一段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历史吧。 火车和所有其他的发明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问世的。18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急需一种比马车装得多、跑得快的新型车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种机器比马的力气可大多了,它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那时,一些具有改革创新激情的人萌发了将蒸汽机装在车上,以代替人力或者畜力来拖动车辆。这个设想首先在军事上得到了应用。那时,欧洲各国的军队为了满足作战需要,把大炮的口径和射程做得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了炮的重量不断增加,用人推马拉的办法很难保证大炮能及时跟随部队转战。法国一位名叫居尼奥的炮兵军官,针对这一问题研制成了用蒸汽机推动的“蒸汽车”来拉炮,从而开辟了以机器为动力的现代车辆发展的道路,也为火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这种将蒸汽机装在车子上的机械车是怎样推动车辆行驶的呢?我们从它的外形上可以看到,蒸汽机有一个大锅炉,装在车架的前端。在锅炉下面烧着煤火,用来将锅炉里面的水加热成蒸汽。由锅炉上的一根管子将蒸汽引入车子前轮上方的汽缸里,蒸汽的力气很大,便推着汽缸里的活塞向前移动,而活塞通过连杆和曲轴与前轮连在一起,于是随着曲轴的转动,车轮就跟着转起来,这就是蒸汽机车行走的基本原理。 此后不久,这种冒着黑烟、喘着粗气的车子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出现了。英国人于1804年制成了蒸汽机车。不过,它的模样和先前不大一样了:有的将锅炉移到车子的中间,并罩上罩子,两头还装上几排座位;有的把锅炉移到车后部,而在前面坐人的地方装了一个车厢,等等。这种蒸汽车已经颇有点近代车的气派了。但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当时这种蒸汽机车是在公路上行驶的,因为那时世界上还没有铁路。 世界上第一台行驶于轨道上的蒸汽机车是“新城堡号”蒸汽机车。它是由英国一位出身贫寒、到处漂泊的发明家理查德〃特里维西克设计制造的。1804年2月29日,这台机车(自重5吨)首次在南威尔士的麦瑟尔提德维尔到阿巴台之间的轨道上作运行试验,车速为每小时8公里,只能牵引十几吨重,比马车好不了多少。但它却开辟了世界铁路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的光辉行程。

手机发展史

手机发展史 1.手机的概念 可以握在手上的移动电话机,通常称为手机,旧称手提电话、大哥大,手机是便携的、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移动的电话终端。 手机外观上一般都应该包括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屏和一套按键。 现在手机除了典型的电话功能外,还包含了游戏机、MP3、照相、录音、摄像、GPS等更多的功能。 2.手机的由来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打了一通,引得过路人纷纷驻足侧目。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当时,库帕是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 这世界上第一通移动电话是打给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一位对手,对方当时也在研制移动电话,但尚未成功。库帕后来回忆道:“我打电话给他说:‘乔,我现在正在用一部便携式蜂窝电话跟你通话。’我听到听筒那头的‘咬牙切齿’——虽然他已经保持了相当的礼貌。” 手机已经诞生将近40周年了。这个当年科技人员之间的竞争产物现在已经遍地开花,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手机的分类 时代划分 1G 第一代移动电话网络(1G)是指模拟信号的移动电话,也就是在1980至90年代香港、美国等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大哥大。最先研制出大哥大的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马丁·库珀博士。由于当时的电池容量限制和模拟调制技术需要硕大的天线和集成电路的发展状况等等制约,这种手机外表四四方方,只能成为可移动算不上便携。很多人称呼这种手机为“砖头”或是“黑金刚”等。 移动电话在1980年代末、90年代初素有“大哥大”之称,据闻此称号的由来来自于武打明星洪金宝。他是当时电影业界第一位使用移动电话的人,而他在业界素有“大哥大”之称(成龙当时被尊称为“大哥”,因洪金宝是他的师兄,故被称为“大哥大”),故当时的移动电话就被称为“大哥大”。[1]此称呼也在中国大陆及台湾通行,如今在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了。 然,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在其长达50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和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不乏平坦与坎坷,欢欣与痛惜,经验与教训,胜利与失败。 这50年是中国铁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的50年,这50年又自有其曲折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铁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新的路线和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铁路事业推陈出新,突飞猛进。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 日本、法国、德国是当今世界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三个国家。 高速铁路的实际应用发源于日本。1959年,日本国铁开始建造东京至大阪的高速铁路,并在1964年开通,全长515公里,时速210公里,称为东海新干线。随后向西延伸,于1975年开通至冈山,1975年开通至终点站博多,大阪至博多称为山阳新干线,全长1069公里。 1 高速铁路中的几个概念及建设模式 高速铁路是指既有线路列车最高速度达到200km/h,或新建线路列车最高时速达到250km/h的干线铁路,称为高速铁路。 归纳起来,当今世界上建设高速铁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日本新干线模式:全部修建新线,与既有线不接轨,旅客列车专用; 法国TGV模式:部分修建新线,与既有线接轨,部分旧线改造,旅客列车专用; 德国ICE模式:全部修建新线,与既有线接轨,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英国APT模式:既不修建新线,也不对旧线进行大量的改造,主要用由摆式车体的 车辆组成动车组,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从我国的国情、路情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一方面既有线中的繁忙 干线和条件较好的双线(如胶济、武九)区段,通过提速改造,将旅客列车最高速度提 高到200km/h及以上;另一方面在客运繁忙的区段,新建时速250km/h~350km/h的客运

智能手机发展史——13年的风风雨雨

个人数据助理,简称PDA,从1996年Palm的Jeff Hawkins用一块木头和模拟触控笔为模型,开发了第一代的Palm Pilot起算,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 早期各个公司间要铆劲开发首款突破性设备的那种竞争已经让位于让人瞠目的各种创新和发展。现在的型号不光是手机,还是带卫星定位的地图,游戏机,还能储存数千倍于它们前身的数据,完全可以存下数整套的音乐或是电影专辑。现在PDA也习空见惯了,常看到有人拥有双机,一部自己的,一部是公司发的。 1989年Casio B.O.S.S. Casio的B.O.S.S.(Business Organizer Scheduling System的简称),远远领先于它的时代。它是屏幕是用字符而不是像素测度的。早期的版本还是用纽扣电池供电。B.O.S.S.售价$250左右,有QWERTY全键盘,只具备基本PIM功能,如联系人管理,日程和记事,这些功能在现今大多数的PDA上仍是最重要的。 1993年Apple Newton

在iPhone面世14年前发布,具备手写识别,桌面同步,内置一些第三方软件。Apple 前CEO为Newton生造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这个单词,但这个产品很快停产了。让人讶异的是,至今还有一部分死硬份子在使用这个设备。 1999年Handspring Visor Visor是第一个由Handspring公司开发的PDA。Jeff离开Palm公司后,创建了Handspring公司。它有多种颜色选择,还有被称为Springboard的扩展槽。能连接Modem,相机等一系列外设。Handspring后来开发了Treo系列并与Palm公司合并。 1999年Palm V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一百五十年前,铁路被清人视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而如今,“国民经济命脉”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从0.5公里的“展示铁路”到“八纵八横”的铁路交通网构建完毕,从“龙号”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一个国家百年巨变. 19世纪,中国继日本及印度之后成为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1875年,英国在上海铺设了14.5公里长的吴淞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 第一次见到火车的中国人对这一新兴事物充满恐惧。尽管如此,受“师夷长技以治夷”思想影响的“洋务派”清政府官员还是被迫接受了铁路,于1881年建造了第一条清政府主张兴建的官办铁路:唐胥铁路。图为吴淞铁路(上)与唐胥铁路(下)资料照片。 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仿照 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因为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唐胥铁路胥各庄站(1882年) 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国内要求保卫路权、自修铁路的呼声越来越大,清政府终于决定自行兴建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该铁路由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图为京张铁路修成时,詹天佑(车前右第三人)与同事合影。 图为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作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创造性地运用了“人” 字型铁路,使火车能在山区陡坡通行。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经私有化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此举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反对,由此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10月10日,湖广地区革命党人乘清政府派军前往四川镇压起义造成武汉兵力 不足的机会,发动了武昌起义,促使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封建帝制。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